中国2008年7月1日起启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_第1页
中国2008年7月1日起启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_第2页
中国2008年7月1日起启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_第3页
中国2008年7月1日起启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_第4页
中国2008年7月1日起启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 7 月 1 日起启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 中新网 6 月 27 日电 据中国测绘局网站消息,经国务院批准,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 测绘法,中国自 2008 年 7 月 1 日起启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为此,国家测绘局 6 月 18 日发布公告。 国家测绘局在公告中提供了新坐标系的技术参数。公告同时对新旧坐标系的转换和使用 作出说明: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与现行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衔接的过渡期为 8 至 10 年。 现有各类测绘成果,在过渡期内可沿用现行国家大地坐标系;2008 年 7 月 1 日后新生产 的各类测绘成果应采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现有地理信息系统,在过渡期内应逐步转 换到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2008 年 7 月 1 日后新建设的地理信息系统应采用 2000 国家 大地坐标系。 关于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的说明背景 国家大地坐标系是测制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的基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规 定,中国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地坐标系统。 建国以来,中国于上世纪 50 年代和 80 年代分别建立了 1954 年北京坐标系和 1980 西 安坐标系,测制了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中国大地坐标系基本上是依赖于传统技术手段实现的。54 坐标 系采用的是克拉索夫斯基椭球体。该椭球在计算和定位的过程中,没有采用中国的数据, 该系统在中国范围内符合得不好,不能满足高精度定位以及地球科学、空间科学和战略武 器发展的需要。上世纪 70 年代,中国大地测量工作者经过二十多年的艰巨努力,终于完 成了全国一、二等天文大地网的布测。经过整体平差,采用 1975 年 IUGG 第十六届大会 推荐的参考椭球参数,中国建立了 1980 西安坐标系,1980 西安坐标系在中国经济建设、 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际上通行以地球质量中心作为坐标系原点,采用以地球质心 为大地坐标系的原点,可以更好地阐明地球上各种地理和物理现象, 特别是空间物体的运 动。现在利用空间技术所得到的定位和影像等成果,都是以地心坐标系为参照系。采用地 心坐标系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最新科技成果,为国家信息现代化服务。 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以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为主的现代空间定位技术快速发展,导 致国际上获得位置的测量技术和方法迅速变革。目前中国导航定位也普遍采用了卫星导航 定位技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航天、民航、海事、海洋、交通、地震、水利、 建设、规划、地质调查、国土资源管理等部门的应用也提出了直接采用地心坐标系的需求。 因此,国家测绘局会同有关部门,在充分调研十几个国务院部委的基础上,对中国采用地 心坐标系必要性、科学性、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目前技术条件、实施条件已经具 备,实施方案科学可行。 2008 年 3 月,由国土资源部正式上报国务院关于中国采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的请 示,并于 2008 年 4 月获得国务院批准。自 2008 年 7 月 1 日起,中国将全面启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国家测绘局受权组织实施。 采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必要性 现行的大地坐标系历经 50 年,对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效益显著。但其成 果受技术条件制约,精度偏低、无法满足新技术的要求。空间技术的发展成熟与广泛应用 迫切要求国家提供高精度、地心、动态、实用、统一的大地坐标系作为各项社会经济活动 的基础性保障。 但从目前技术和应用方面来看,现行坐标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二维坐标系统。1980 西安坐标系是经典大地测量成果的归算及其应用,它的表现形式 为平面的二维坐标。用现行坐标系只能提供点位平面坐标,而且表示两点之间的距离精确 度也比用现代手段测得的低 10 倍左右。高精度、三维与低精度、二维之间的矛盾是无法 协调的。比如将卫星导航技术获得的高精度的点的三维坐标表示在现有地图上,不仅会造 成点位信息的损失(三维空间信息只表示为二维平面位置 ),同时也将造成精度上的损失。 2.参考椭球参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上对参考椭球的参数已进行了多次更新和 改善。1980 西安坐标系所采用的 IAG1975 椭球,其长半轴要比现在国际公认的 WGS84 椭球长半轴的值大 3 米左右,而这可能引起地表长度误差达 10 倍左右。 3.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维持非地心坐标系下的实际点位坐标不变的难度 加大,维持非地心坐标系的技术也逐步被新技术所取代。 4.椭球短半轴指向。1980 西安坐标系采用指向 JYD1968.0 极原点,与国际上通用的地 面坐标系如 ITRS,或与 GPS 定位中采用的 WGS84 等椭球短轴的指向(BIH1984.0)不同。 天文大地控制网是现行坐标系的具体实现,也是国家大地基准服务于用户最根本最实际 的途径。 面对空间技术、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普及,在创建数字地球、数字 中国的过程中,需要一个以全球参考基准框架为背景的、全国统一的、协调一致的坐标系 统来处理国家、区域、海洋与全球化的资源、环境、社会和信息等问题。单纯采用目前参 心、二维、低精度、静态的大地坐标系统和相应的基础设施作为中国现行应用的测绘基准, 必然会带来愈来愈多不协调问题,产生众多矛盾,制约高新技术的应用。 若现在仍采用现行的二维、非地心的坐标系,不仅制约了地理空间信息的精确表达和各 种先进的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无法全面满足当今气象、地震、水利、交通等部门对高精 度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的要求,而且也不利于与国际上民航与海图的有效衔接,因此采用地 心坐标系已势在必行。 采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的意义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是显而易见的。中国采用 2000 国家 大地坐标系,对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需求,有着十分重 要的意义。 1.采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具有科学意义,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航天、 海洋、地震、气象、水利、建设、规划、地质调查、国土资源管理等领域的科学研究需要 一个以全球参考基准为背景的、全国统一的、协调一致的坐标系统,来处理国家、区域、 海洋与全球化的资源、环境、社会和信息等问题,需要采用定义更加科学、原点位于地球 质量中心的三维国家大地坐标系。 2.采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可对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采 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有利于应用于防灾减灾、公共应急与预警系统的建设和维护。 3.采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将进一步促进遥感技术在中国的广泛应用,发挥其在资 源和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方面的作用。比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以国内外遥感卫星等科学手 段为抗震救灾分析及救援提供了大量的基础信息,显示出科技抗震救灾的威力,而这些遥 感卫星资料都是基于地心坐标系。 4.采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也是保障交通运输、航海等安全的需要。车载、船载实 时定位获取的精确的三维坐标,能够准确地反映其精确地理位置,配以导航地图,可以实 时确定位置、选择最佳路径、避让障碍,保障交通安全。随着中国航空运营能力的不断提 高和港口吞吐量的迅速增加,采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可保障航空和航海的安全。 5.卫星导航技术与通信、遥感和电子消费产品不断融合,将会创造出更多新产品和新 服务,市场前景更为看好。现已有相当一批企业介入到相关制造及运营服务业,并可望在 近期形成较大规模的新兴高技术产业。卫星导航系统与 GIS 的结合使得计算机信息为基础 的智能导航技术,如车载 GPS 导航系统和移动目标定位系统应运而生。移动手持设备如 移动电话和 PDA 已经有了非常广泛的使用。 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应用现代空间技术进行地形图测绘和定位,可以大幅度提高点位表达的准确性,并且 可以快速获取精确的三维地心坐标;可以提高测量精度和工作效率;可广泛地应用于数字 农业、数字林业,智能交通(车辆的导航、调度与监控) ,以及民航 (飞机的导航、调度与监 控)、海事( 船舶的导航、调度与监控)、水利( 数字黄河和数字长江) 、渔政部门、城市物流 (城市精细管理中的基于位置服务) 、突发事故预警与快速响应系统、通信供电网络维护系 统、旅游、科学考察与探险等。 保障配套工作 在中国建立、使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需要将现有的参心坐标系下成果转换到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中。20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