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美学思想在中国古建中的体现_第1页
“天人合一”美学思想在中国古建中的体现_第2页
“天人合一”美学思想在中国古建中的体现_第3页
“天人合一”美学思想在中国古建中的体现_第4页
“天人合一”美学思想在中国古建中的体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人合一”美学思想在中国古建中的体现 摘 要艺术表现形式始终顺应自然的存在与人文精神的需求,从而 将自然与人文整合起来,造就出一种“天人合一”的感应,使精神 上得到纾解。人与自然是平等的,是一种对话与交往的关系。 关键词:天人合一;中国古建;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双向融通。 以老、庄为代表的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天人合一观,具 有天然的美学品格。它启示于人的至善、至美的境界,是人与自然和谐 统一的境界;它对中国古典建筑、园林设计所体现出来的美学思想的影 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如天坛、故宫、江南典型民居、园林等,就充分展示 了中国古建筑、园林设计的群体美、环境美、亲和自然之美,创造出一 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之美,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园林设计之美学思 想的深厚文化底蕴。 天、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天是相对于大地而言的。人站在地球上, 月球是天空中的一个明亮的星体;若人站在月球上看地球,地球就是悬于 天空、且比月球更明亮的星体了。若以人为主体,则人体以外的整个宇 宙星空都是天,当然也包含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可见,人与天的关系实质 上乃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认为:天与人原本就是 合一的。道家就以“究天人之秘,合天人为一”为根本。老子章句 曰:“天道与人道间,天人相通,精气相贯”。老子道德经又曰:“人 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明了人与自然的共同根源。 东方古贤的天人合一观,具有天然的美学品格。它启示于人的至美、 至善的境界,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之于生命如此,之于艺术也是 如此。 中国传统建筑一向以取得与自然的协调而著称于世,李约瑟曾 经说过:“中国建筑总是与自然调和,而不反大自然”。这种看法准 确地道出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审美精神意境。 从本质上说,中国传统建筑能形成有别于其它国家民族建筑文化的 格局及体系,除受制于地域、民族、气候、制度及历史等因素外, “天人合一”这个几乎贯穿中国哲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发展之始终 的哲学审美观念,则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事实表明,遵法自 然,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为一,实际上成了古代中国人营 构建筑的一种自觉意识和一种理想境界。 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的山西,是我国保存古建筑最多的省份,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称之为“全国古建筑的宝库”。早在旧石 器时代就有人在这里居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合院式宅院逐渐成 为该地区民居的主要形态之一。自明清以来,由于商业票号在山西 的繁荣与发展,一些发迹的富商纷纷回乡建宅,他们巨大的财富为 修建精美的民宅提供了经济实力,从而带动了山西民居建筑水平的 普遍提高。山西民居由于融人了商业文化,从而对民居的平面布局 和空间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山西民居独特的建筑风格。 留存至今的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商人住居,如祁县的乔家、渠家大院, 平遥的日升昌票号,太谷的曹家大院,灵石的王家大院等。这些精 美无比、保存完好的宅院,通过精心的布局、高超的技艺、合理经 济的手法扎根于所在的地域,成为真正有价值的土生土长的民族文 化,孕育着丰富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其中包含了“天人合一” 的美学思想。 山西传统民居是中国典型民宅合院建筑追求儒家“天人合一” 审美理想的一个显例,仅从宅院建筑中的“堂”上就能看到这点。 山西民居的“堂”位于合院建筑中轴线的重要位置上,堂前的庭院 是一空地,上对苍天,组成了完整的天地象征。堂是一个家庭叩拜 天地、祖宗的地力一,是举行盛事之所。堂的尊位上常供有类似 “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其“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在这里表现得 淋漓尽致。 天随人愿,人不违天 堪舆,即风水,它是伴随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应运而生的一种民 间思想。在古代大凡有建筑营事活动,人们首先要察考环境,舍此 则不大可能实施建筑活动,从本质上说“统领堪舆”思想的主脉其 实就是“天人合一”意识。不管是兴建宫殿、陵寝还是园林、民居, 最终都期望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堪舆学说倡导的“天人 合一”观是通过堪舆实践对传统建筑营事活动施加的影响。大到城 市建设、建筑的选址、房屋的立宅坐向、平面布局、空间组织分割, 小到院、门、墙、路、天井、排水、装饰、绿化及禁忌等,堪舆学 均有自己的“合一”审美原则。它将建筑营事纳入到天、地、人和 谐感应的总体秩序之中,求取“天地人”的亲和浑一。 中国古人在艺术上追求“形、神、气”的结合与统一,而其核 心又在一个“气”字上。如书法、绘画则有“气势磅礴”“气韵生 动”的要求。堪舆学说主张气脉、气场,“生气乃第一义”,必须 聚气吐纳,实与生命牧关。气场原理的应用自然会联系到与人息息 相关的住居中,四合院的大小庭院成为各有功用的大小气场,主院 落更是全宅的中心气场,对于住居充满生气与活力具有决定性作用。 山西民居的大院平面力一正紧凑,四周高墙封闭。在北力一风沙肆 虐之下,外部即使“高天滚滚寒流急”,而其内部仍安宁无恙,自 成-统,其藏风聚气功效非常。然而要使居住场所充满生气与活力还 必须使院落具有通天接地的功能,让“气”流通于天地之间。院落 座地朝天,敞口于上,承接日精月华,阳光雨露,纳气通风,给住 宅带来必需的新鲜空气,同时雨水又荡涤着地面各处的污秽,不断 使居住环境新陈代谢。这与院落构成通天接地的特性分不开,其中 蕴含的深刻设计哲理就是院落气场须沟通天地阴阳之气,在这里院 落精神的又一表现是对“天人合一”设计意念的追求与强化。 “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山西传统民居建筑不是局部影响、或力- 法技巧力一面的影响,而是根本上的、全局的、整体性的影响,它 使山西民居在整体特色上追求一种宇宙和谐和本体之美,追求人与 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于有限之中追求无限,实在之中追求虚无,个 别之中追求一般,与天地同心,与日月交流,与万物合一。 统一之中有变化,变化之中有统一,是美学的最高法则,我国建筑师 在这方面有充分的考虑。无论从形式感、造型、格调、色彩关系、高度 变化、线条变化等方面,总是从系统美学总体审美效果上创造群体和谐 统一之美,强调与环境关系所造成的烘云托月之美,强调亲和自然之美。 中国建筑是内向的,收敛的,其欣赏方式不仅有静态的“可望”,而 且也有动态的“可游”。人们在漫游画面中变化无穷,移步即景,情随境 迁,从漫游中体会全画的神韵。 园林建筑是中国建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园林又不同于宫殿、长 城、庙宇、桥梁,它有自身的一些特色。 古代文人画家陶醉于山水风光,企图将生活诗意化,把自己喜好的诗 情画意融于园林之中,追求秀逸、超脱的意境。历代许多文人画家直接 参与园林设计,如唐代的白居易、王维;宋代的苏东坡;明末的计成;清朝 的李渔等都是杰出的代表。文人画家参与所造之园,往往以山水为蓝本, 诗词为主题,以画设景,以景入画,寓情于景,寓意于形,以情立意,以形传 神,楹联、诗词与园林建筑结合,富有诗情画意,耐人寻味。 以杭州西湖为例,苏堤犹如飞架在湖面上的一条长虹,连接百花洲、 芳华、点翠、浮碧、荔浦和西新。它既是重要的景观,又起到分割水面 的作用。它能顺应自然,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 景色随晴空而变化无穷:旭日东升之前,在苏堤西新桥远眺,湖水似沉睡 于梦中,不见涟漪,碧彻清莹,此时西湖,格外柔美恬静。远处群山环抱, 近处亭前水清如镜,亭后林密浓荫,山青水秀。当皓月当空,月光明媚,碧 空万里,波光闪烁,泛舟湖上,微风拂面,远处飘来悠扬南曲,可谓人间之 极乐世界。正是“茫茫水月漾湖天,人在苏堤千顷边,多少管窥夸见月, 可知月在此间园。”而在细雨霏霏之时,纵目湖光山色,云山迤逦,若隐 若现,似有似无,恰似一幅淡雅的水墨山水画卷 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在于:含蓄抒情、富于绘画美和韵律美,其 妙在曲,欲露先藏。园林中的参差布局,虚实对比,组成园中有园,变 化的空间序列成为旋律上的起伏收敛。小园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 大园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小园不觉其小,大园不觉其旷。尤以占 地较小的园林,藉助于引景、借景等手法,使迂 曲折的景色变化无 穷,犹如一幅幅构图完美的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其纤细雅致,堪称人 间一绝。 中国的园林创作,高度重视人和自然的亲和,使游人触景生情,达 到情景交融,使自然意境给人以启示和遐想:“观烟波浩渺而思其意 境,仰崴嵬嵯峨而感其气势。”移天缩地,在于君怀,人世之外,别开 幻境,使人们在有限的园林中领略无限的空间。虽身在园中,却似在 真实自然的山山水水之中,使得“修竹数竿,石笋数尺”而“风中雨 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从观赏落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