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肝细胞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检测与分析_第1页
中老年肝细胞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检测与分析_第2页
中老年肝细胞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检测与分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目的 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肝细胞癌 (HCC)患者血清 HBV X 基 因,并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HBV X 基因检出率对比分析。方法 在微孔板上包 被 HBV X 基因片段的捕获探针; PCR 扩增被检标本中目的片段,其引物用 Bio dUTP 修饰,在微孔板上杂交后用链霉亲和素碱性磷酸酶系统显色。结果 该方 法检测 HBV X 基因灵敏,特异;乙型肝炎后 HCC 患者 HBV X 基因检出率明显高于慢性 乙型肝炎组和肝硬化组。结论 检测 HBV X 基因对 HCC 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X 基因;肝细胞癌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主要致病原因之一,是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的持续感染1 。在我国,HBV 携带者达到全部人口的 10%15%。HBV 感染机体以后,存在高比率的慢性化。长期的慢性感染,尤其到达中老 年时期常常导致 HCC 的发生。研究表明,HBV X 基因及其表达的蛋白(HBx) 能广泛激活病 毒与细胞启动子,参与基因调控,与 HCC 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 。本文应用微孔板杂 交技术检测中老年慢性 HBV 感染者血清中的 HBV X 基因,对其与 HCC 的相关性进行研 究。 1 材料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 HBV 感染后 HCC 患者 30 例,其中男 23 例,女 7 例,年龄 4271(平均 52)岁。慢性 乙型肝炎患者 25 例,男 15 例,女 10 例,年龄 3257(平均 41)岁。肝硬化患者 14 例,男 8 例,女 6 例,年龄 3864(平均 48)岁。全部研究病例均来自北华大学附属医院肝病科住 院患者,病例诊断依据为 2000 年西安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病毒 性肝炎防治方案 3 。 1 2 实验材料 HBV X 基因扩增引物 5 CTGGATCCTTCGCGGGACGTCCTT 3,5 GTTCACGGTGGTCTCCAT 3 。5端修饰 Bio dUTP HBV X 基因引物。PGEM T Vector Systems 和 JM109 Competent:购于 Promega 公司。NUNC Maxisorp 单条可拆微孔板。 1 3 实验方法 基因重组技术制备微孔板包被探针:应用 HBV X 基因引物扩增 HBV X 基因片段。将 扩增后的 DNA 片段回收纯化,并与 PGEM T Vector 连接,转化到 JM109 大肠杆菌内,选 阳性重组体进行扩增,酶切制备 HBV X 基因片段。紫外定量后,用包被缓冲液配成 5 /ml ,在 NUNC Maxisorp 微孔板上每孔加入 50 l 进行包被,封闭,4 冰箱保存备用。 HBV X 基因检测。主要针对课题中选定的研究对象进行检测血清中的 HBV X 基因。用 5端修饰的 Bio dUTP 的 PCR 引物进行基因扩增。扩增后将 PCR 产物进行变性处 理,在微孔板上进行杂交,最后用碱性磷酸酶标记的链霉亲和素显色。应用酶标仪,以 405 nm 波长进行比色,测定每孔吸光度 A 值。阳性判断标准为:测定孔 A 值/阴性对照孔 A 值2 1 为阳性。 2 结 果 2 1 微孔板杂交技术检测 HBV X 基因 PCR 扩增所得 HBV X 基因片段如图 1,微孔板杂交后检测结果如图 2。 2 2 各组 HBV X 基因检测结果 HCC 患者 HBV X 基因检出率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P0 05),见表 1。表 1 各组 HBV X 基因检测结果(略) 3 讨论 HBV 慢性感染导致 HCC,其原因之一是 HBV X 基因及表达产物 HBx 作用的结果。 HBV X 基因是 HBV 整个基因组中最小的一个开放读码框架 (ORF),编码基因位于 1 3741 838 核苷酸之间,全长为 465 bp,其编码的 X 蛋白由 154 个氨基酸组成。 Koike4等将 X 基因导入 CD 1 系小鼠的胚胎细胞,诱发 84%的鼠的肝脏发生肿瘤并 伴有 HBx 的高度表达,为 X 基因的致癌作用提供了直接证据。有人认为 HBV X 基因是病 毒的癌基因,在没有基因变异的情况下,X 基因能直接诱导 HCC 的发生5 。本课题结果 证实 HCC 患者 HBV X 基因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肝硬化患者。因此,检 测 HBV X 基因在 HCC 的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金倩;氯地酊联合激光治疗痤疮 158 例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1997 年 10 期 2 董新亭,李卫莉,张随学;自拟粉刺消治疗痤疮 126 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 年 06 期 3 查旭山,陈修飏;寻常痤疮治疗体会J;江西中医药;/xyfm/class/.2002 年 05 期 4 张随学 ,谭正辉 ,孙叶梅 ,李梅 ,俞玉芳 ,韩峰;3003 例痤疮患者特征分析与控制对策J;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xyfm/class/.2002 年 06 期 5 刘勇,王冬梅;痤疮的药物治疗 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3 年 09 期 6 高宜云;痤疮从肝论治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 年 03 期 7 欧其平,林维山;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 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 年 09 期 8 陈五一;痤疮辨治体会J;世界中医药;/yisheng/main/index.php.2007 年 03 期 9 雷放;中药热敷治疗痤疮有效 J;新中医;/book/main/index.php.1992 年 09 期 10 李东华;异维生素 A 酸治疗痤疮J;新医学 /;1993 年 10 期 11 黄灿奇;针刺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青少年痤疮临床观察D;南方医科大学;2011 年 12 陈志彬;中医综合疗法对女性痤疮患者皮肤生理指标影响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年 13 陈传伟;针刺干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及作用机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年 14 Hamid Abdi;针刺对伊朗肥胖者的体重及抗热休克蛋白 27、60、65、70 的影响D; 北京 中医药大学;/book/main/index.php.2010 年 15 陈玉骐;背俞穴刺络放血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 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年 16 张随学;电针镇痛的脑功能磁共振初步研究 D;复旦大学;2005 年 17 庞莹;痤疮的流行病学及与雄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 年 18 申鹏飞;“醒脑开窍”针刺方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症基础与临床疗效及治疗机制研究D; 天 津中医学院;/qikan/class/?150.html.2004 年 19 姜文;针刺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神经细胞Ca(2+)i 变化的信号传导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