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复习提纲a_第1页
中药学复习提纲a_第2页
中药学复习提纲a_第3页
中药学复习提纲a_第4页
中药学复习提纲a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学复习提纲 掌握:中药的性能、中药的配伍、及 160 种中药、重要配伍、来源及功效相似药物的异同 点。 熟悉:本草著作、中药的应用、120 种中药及功效相似药物的异同点。 了解: 60 种中药。72 种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试卷比例:中药学 60%。 考试题型: A、B、X 三种题型。 A 型题(最佳选择题) 例 1, 具有祛风湿、发汗、明目功效的药物为; A独活 B. 威灵仙 C. 秦艽 D. 伸筋草 E.苍术 B 型题(配伍选择题)(2-4 题目共用 5 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择) 例 2,A泻肺平喘 B宣肺平喘 C敛肺平喘 D清肺平喘 E止咳平喘 1石膏 2麻黄 3杏仁 4白果 X 型题(多项选择题)(每个题目共用 5 个备选答案,选 2 个或 2 个以上正确答案) 例 3, 疏肝理气,善治肝郁气滞证宜选 A柴胡 B佛手 C川楝子 D香附 E桔皮 1 纵向归纳、2 横向总结、3 综合练习 总论部分 一、中药的性能 即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 主要包括: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一)四气 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包括 平性 ) 确立依据: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 寒凉药 作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温热药 作用: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 (二)五味 即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的辛甘酸苦咸等味。 确立依据:主以药效,参以口尝。 作用:五味是药物对人体不同效用的概括。“效用” 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作用。 辛味 能散(发散 薄荷)、能行(行气 香附、行血 川芎) 甘味 能补(补虚 人参)、能缓(缓急 饴糖)、能和(和中 大枣、调和诸药 甘草 ) 酸味(涩味)能收、能敛(收敛固涩 乌梅) 苦味能泄(清泄 黄连、降泄 杏仁、通泄 大黄)、能燥(燥湿 苍术)、能坚(坚阴 黄柏) 咸味能软(软坚散结 昆布)、能下(泻下通便 芒硝) 淡味能渗、能利(渗湿利水 茯苓) (三)升降浮沉 即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与疾病的趋向相反,与疾病的部位相同) 确立依据:药物的质地轻重药物的气味厚薄药物的性味 药物的效用* 升浮药作用:向上向外,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 沉降药作用:向下向内,泻下、清热、利水、安神、潜阳息风、消积、降逆止呕、收敛固 涩、止咳平喘 影响因素: 炮制配伍 (四)归经 即指药物对人体的作用部位。(归,归属;经,经络) 1. 理论基础:脏象学说 经络学说 2. 确立依据:药物特性 药物疗效* 3. 指导意义: 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使临床用药更加合理。 指导医生根据疾病的病变部位和病变的传变规律选择用药。 (五) 有毒与无毒 指药物能否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 广义的毒的含义:“毒”为药物的总称 “毒”指药物的偏性 (即治疗疾病又毒害人体) “毒”指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狭义的毒) 确立依据:含不含有毒成分 整体是否有毒 用量是否适当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品种混乱 误服毒药 用量过大 炮制失度 剂型失宜 管理不善 疗程过长 配伍不当 辩证不准 个体差异 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 量要适当 采制要严格 用药要合理 3 识别过敏者 二、本草代表著作 中药品种,古籍记载 3000 种以上,发展至今已达 12800 余种。 本草著作 作者 成书年代 学术价值 神农本草经 汉代 (东汉末年)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收载药物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对药物的产地、采集、药物真伪鉴别有些概括。 总结了汉以前的医药经验 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 南北朝 (梁代 )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共7卷,载药730种,分玉石、草木、虫兽等7类 记载了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形态、鉴别等 新修本草 (即唐本草 ) 李绩、苏 敬 唐代 (公元659年)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全书54卷收载药物850种新增114种。 全面总结唐以前的药学成就,开创图文对照的先例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即证类本草 ) 唐慎微 宋代金元时期 全书31卷,载药1746种新增500余种。 集宋以前之大成,首创方药并收,有学术和文献价 值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本草纲目 李时珍 明代 全书52卷,载药1892种,绘药图1109余幅,附方 11096 余首、新增药物374种。 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为不巧的本草 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百科全书,对世界医药学和 自然科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草纲目拾遗 赵学敏 清代 全书10卷,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 对纲目进行了大量的补充和重要的修订 增的药物有西洋参、冬虫夏草、鸦胆子等 中华本草 中医药局 1999 书 34 卷,载药 8980 种,绘图 8534 幅 采用自然系统分类,图文并茂 集中反映 20 世纪中医药学发展水平,填补了纲目 问世以来 400 年对中药文献系统整理研究的历史空白 三、中药的应用 (一)配伍 是指根据病情、治法、和药物的性能,选择二种以上药物同用的用药方法。 配伍的目的:增强疗效 扩大治疗范围 适应复杂病情 减少不良反应 1.七情 是指单味药物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 单行 单味药物应用 独参汤 相须 性能相类似的药物合用,可增强原有的功效。(石膏配知母) 相使 性能有共性的两药物合用,一主一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黄芪配茯苓) 配伍表示增效,临床用药要充分利用 相畏 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药物减轻或消除。(被动) (半夏配生姜) 相杀 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药物的毒烈之性。(主动) (生姜配半夏) 配伍表示减毒,临床应用毒烈药时考虑选用 相恶 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人参恶莱菔 子) 配伍表示减效,临床用药要加以注意和避免 相反 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副反应。(乌头反半夏) 配伍表示增毒,原则上绝对禁止 2. 君臣佐使 是指药物在方剂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是方剂的组成原则。 君药:指处方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量大力强,不可缺少) 臣药:是指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指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加强治疗作用。 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 反佐药,与君药的药性相反有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是引经药,是调和药。 例:麻黄汤 麻黄(君)、桂枝(臣) 、杏仁(佐)、甘草( 使) (二) 用药禁忌 1. 配伍禁忌 指一般情况下不宜相互配合使用的药物,包括十八反、十九畏。 5 十八反三组: 藻、戟、遂、芫俱战草;半、蒌(全瓜蒌、皮、天花粉)、贝(川、浙) 、蔹、及功乌(川,草、附子);诸参(人、沙、丹、玄、苦)、辛、芍(白、赤)反藜 芦。 十九畏九组: 硫硝、银砒、狼密陀;巴丑、丁郁、乌(川、草)犀角;硝棱、桂脂、 参灵脂。 2. 妊娠用药禁忌 指损害胎元或导致坠胎药物,在妊娠期间予以忌用或慎用。 禁用药:剧毒或性能峻猛之品 慎用药:活血祛瘀、破气行滞、攻下通便、辛热、滑利之品 3. 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指在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称忌口。 (三) 剂 量 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 确定剂量的依据:1、药物的性质性能 2、用药方法 3、患者情况 4、地域和季节气候 (四) 煎服法 特殊煎服法 (见横向总结) 服药时间 空腹服:清晨服,峻下,攻积导滞、驱虫药 饭前服:补虚药 饭后服:消食健胃药及刺激肠胃的药物 睡前服:安神药、涩精止遗药、缓下药 定时服:截疟药 频服: 救急药 各 论 1 解表药 发散表邪,解除表证 味辛,入肺、膀胱经,解表,兼宣肺、利尿、透疹 治疗外感表证 注意:配伍应用(表证寒热,四季变化,患者体质,兼证选药) 体虚津亏(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产后,出血)慎用 中病即止 不宜久煎 汤剂饭后热服 一、辛温解表药(外感风寒表证) 1.麻黄与桂枝都发汗解表,用于风寒表证 麻黄 桂 枝 辛微苦温 辛甘温 入肺膀胱 入心肺膀胱 发汗力强(主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证) 发汗力弱(主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证配 白芍治风寒表虚有汗证) 宣肺平喘(咳喘) 温通经脉(寒凝血瘀之经闭、痛经) 利水消肿(水肿) 温阳利水(脾阳虚之痰饮、肾阳虚之水 肿) 温通心阳(心阳虚之胸痹) 温中散寒(风湿寒痹,上肢肩背之痹痛) 2.紫苏与生姜都辛温,入肺脾 ,发散风寒,和中 紫 苏 生 姜 发汗力强兼能理气 发汗力弱兼能温中 (主表实无汗兼脾胃气滞证) (主风寒感冒之轻症多用) 行气宽中、安胎(胸闷不舒、气滞胎动) 温中止呕,为“呕家圣药”(胃寒呕 吐) 解鱼蟹毒 温肺止咳(肺寒咳嗽) 3.荆芥与防风都祛风解表用于外感表证 荆 芥 防 风 微温平和,为发表散风通用药 甘缓不峻,为治风通用药 (风寒、风热) (风寒、风热、风湿) 透疹止痒(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胜湿止痛(风湿痹痛、头风头痛) 炒炭止血(吐衄崩漏) 止痉(破伤风、小儿惊风) 4.羌活与藁本发表散寒、祛风湿止痛 羌活主散太阳经风寒湿(善治太阳头痛,上半身风寒湿痹特别是肩背肢节痛) 藁本主散太阳经风寒湿而归肝经(风寒、风湿痹痛、头风头痛,善治厥阴头痛,寒凝肝脉 之脘腹痛) 5. 细辛与白芷都散风寒、通鼻窍、止疼痛 7 细 辛 白 芷 芳香气烈散寒止痛力强 芳香味浓,散寒止痛力较弱 (兼治阳虚外感、风湿痹痛、头痛牙痛) (善治阳明头痛-眉棱骨痛,牙痛) 温肺化饮 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痒 6.辛夷与苍耳子都发散风寒,通鼻窍,用于风寒感冒、鼻渊头痛 辛夷 芳香力弱,为鼻渊头痛之要药(专治感冒头痛鼻塞) 苍耳子有小毒,又祛风湿止痛,止痒 7.香薷与麻黄都发汗解表、利水消肿,用于表证无汗、水肿 香薷微温,兼化湿和中而祛暑,为“夏月麻黄”(治疗夏月感冒、阴暑证、署湿证) 麻黄性温,发汗力强兼宣肺平喘(治疗风寒表实无汗、肺气壅遏之咳喘) 二、辛凉解表药(外感风热表证) 1.薄荷与牛蒡子都疏散风热、透疹 薄 荷 牛蒡子 辛 凉 辛苦寒 入肺肝 入肺胃 清利头目、利咽喉 清热解毒、利二便、宣肺利咽 (风热上攻头痛目赤咽痛) (风热、肺热咳嗽) 疏肝解郁(肝郁气滞) 消肿疗疮 2.薄荷与蝉蜕入肺肝都疏散风热,透疹,用于风热表证、风疹瘙痒 薄 荷 蝉 蜕 辛 凉 甘 寒 入肺肝 入 肺 肝 清利头目、利咽喉(风热上攻头痛目赤咽痛) 明目退翳 (风热肝热目赤) 疏肝解郁(肝郁气滞) 祛风止痉(小儿惊风、破伤风) 透疹兼止痒(风疹瘙痒先选) 3.桑叶与菊花都疏散风热、平肝明目,用于风热表证、肝阳眩晕、目赤 桑叶性寒疏散力强,又清肺润燥(肺热燥咳)、凉血止血(血热出血) 菊花微寒平肝力强,又清热解毒(热毒疮肿) 4. 葛根、柴胡与升麻都发表升阳 葛根善发表解肌退热为阳明表证项背强痛之要药,升脾胃阳气而止泻,又生津止渴解热透 疹 柴胡善疏散和解退热为寒热往来少阳证之要药,升清阳而举陷(脏器下陷),又疏肝解郁 升麻善清散而解表,升清阳而举陷(脏器下陷)又清热解毒(咽痛、口疮、丹毒、热毒疮 疡) 5.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6.淡豆豉 解表、除烦 2 清热药 清解里热 治疗里热证 注意: 药性寒凉,易伤脾胃,脾虚便溏慎用。中病即止,免伤正气。 一、清热泻火药 (温热病气分实热证,“四大”即大汗、大热、大渴、脉洪大与心烦) 1.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外透肌肤之热,内泻肺胃之火,为治气分实热之要药,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主治牙痛、口疮;煅用收湿敛疮主治疮疡不敛、湿疹、水火烫伤。 2.知母甘寒入肺胃肾,既清热泻火主治气分实热之高热烦渴、肺热咳嗽,又滋阴润燥(即 上能清肺润燥、中能清胃生津、下能滋阴降火,润肠),主治津伤口渴之燥热咳嗽、阴 虚劳嗽的胃热证和肾阴不足之骨蒸潮热、内热消渴、阴虚肠燥便秘的虚火亢旺证。 3.天花粉与芦根都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清肺止咳,用于温热病气分证或表热证烦渴 天 花 粉 芦 根 甘寒质重力强 甘寒质轻力缓 清气分实热力弱 清气分实热力强,又长于清胃止呕 (外感风热、胃热呕吐呃逆多用) 润燥化痰(燥咳、痰少而粘、咳痰带血多用) 祛痰排脓 消肿排脓 (痈肿疮疡、跌打肿痛) (痰多黄稠、肺热咳嗽、肺痈吐脓) 9 利尿(湿热淋证、湿热水肿) 4.栀子与淡竹叶都清心除烦、利尿 栀 子 淡竹叶 兼归肺及三焦经 兼归小肠经 清心除烦,主泻心热、肝热与胃热 清热,上清心火尤强 (温热病气分证烦躁不安与脏腑实热) (温热病气分证烦躁不安与表热烦渴) 清热利肝胆湿热 利尿力更强 (湿热黄疸、淋证) (心火上炎移热小肠之口疮尿赤、水肿兼 热) 凉血解毒(血淋、血热出血) 消肿止痛(热毒疮肿、跌打肿痛) 5.夏枯草与决明子都清肝火而明目,用于肝热目赤 夏 枯 草 决 明 子 散郁结(痰火郁结之瘰疬痰核) 润肠通便 (热结肠燥便秘) 降血压 (高血压属肝热者) 解毒散结(热毒壅盛的乳痈疮肿,痄腮,咽喉红肿) 二、清热燥湿药 外感或内伤湿热火毒诸证(湿温、湿阻中焦、湿热泻痢、黄疸、带下、 淋痛疮疹)及脏腑火热证 1. 黄芩、黄连、黄柏都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泻痢、黄疸、淋证、脏腑实 热、皮肤外科热毒证 黄 芩 黄 连 黄 柏 善清肺大肠火,祛上焦湿热 善清心胃实热,祛中焦湿热,湿热痢疾要药 善泻相火退虚热 ,祛下焦湿热 (肺热咳嗽、湿温、暑湿、 (心胃实热高热神昏、胃火牙痛、口疮 (阴虚火旺骨蒸潮热、下焦湿热尿 闭、 湿热淋痛、痔疮便血) 肝火犯胃呕吐湿热痢疾) 淋证、带下、阴痒、足膝肿痛及脚 气)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力弱于黄连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力为类似药物最强者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力弱于黄连, 还 (用于皮肤疮疡外科热毒证) 清肺胃胆经实热长于清半表半里热 清泻肝胆胃经实火, (用于气分壮热、脏腑实热、热在少阳) (肝热目赤肿痛、胃热消渴口气热 臭) 凉血止血、安胎 (血热出血、胎热胎动) 2. 龙胆草、苦参都清热燥湿 龙胆草兼入肝经,善泻肝胆火,为治疗肝经湿热、实热的要药(肝火上炎头痛、目赤、高 热) 苦参兼入大肠经,解毒、杀虫止痒、利尿(疥癣麻风、阴痒带下、湿热淋证、滴虫性阴道 炎) 3.穿心莲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善清肺热和较强解毒作用(肺热咳嗽、外科疮疡、虫蛇咬 伤) 4.秦皮清热燥湿、清肝明目解毒,用于止痢、止带、明目 5.白鲜皮清热燥湿解毒、祛风止痒 三、清热凉血药 外感热病热入营血之高热神昏及火热内生之血热妄行出血证 1. 生地、玄参都苦甘寒,入心、胃、肾经,清热凉血、润肠通便 生 地 玄 参 兼入肝经 兼咸味,入肺经 凉血止血力强 凉血解毒散结利咽(凉血较弱,解毒力 强) (热入营血、血热妄行证) (热入营血、咽痛、疮疡、瘰疬) 养阴清热力强,长于养胃阴以生津止渴、增液通便 滋阴降火,滋阴力弱重在降虚火 (津伤口渴之脏腑阴虚燥热) (阴虚发热、阴虚肠燥等阴虚证) 2. 牡丹皮、赤芍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用于热入血分、淤血证 牡 丹 皮 赤 芍 11 凉血力优于赤芍 清血分力弱于丹皮,长于止痛 (热灼营阴,或妄行之血留滞于内而兼血於者尤宜) (血热淤滞更宜) 入肝肾退虚热(无汗骨蒸) 泻肝火力强(肝火胁痛、目赤) 治内痈(肠痈腹痛) 3.紫草清热凉血、解毒透疹 4.水牛角清热凉血、泻火解毒 (高热神昏、血热出血) 四、清热解毒药 外感或内生实热火毒之证(疮肿、丹毒、痄腮、咽痛、热痈、热毒泻痢、 烫伤、蛇虫咬伤) 1. 金银花、连翘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温热病、外感风热 金银花 连 翘 甘寒入肺胃大肠 苦微寒入肺心胆 清热解毒力强 善清心火,消痈散结力强,为“疮家圣 药” (疮肿热毒重者尤宜、肠痈、肺痈、热毒血痢) (疮痈有肿核者尤宜、瘰疬痰核) 解暑热(暑热烦渴) 利尿(热淋涩痛) 2.连翘与蒲公英都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尿 连 翘 蒲 公 英 苦微寒入肺心胆 苦甘寒归肺肝胃经 善清心火,消痈散结力强,为“疮家圣药”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力均较强, 兼通乳脉,长于入肝胃二经清热解毒 (疮痈有肿核者尤宜、瘰疬痰核) (多用于咽痛、蛇毒及热毒结于肝胃发为乳痈者) 清小肠火以利尿(热淋涩痛) 利湿通淋,重在清利湿热以通淋(热淋、湿热黄疸) 3.紫花地丁被前人称为“苦泻辛散”之品,消痈散结力佳,治疗疔疮肿毒为特长,与蒲公 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力相似 4. 板蓝根、大青叶、青黛苦寒,归肺胃心肝经,都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用于温热病 的温毒发斑、大头瘟,外感风热的咽喉肿痛、痄腮;大青叶、青黛的凉血之功用于血热妄 行的出血证 板蓝根与大青叶、青黛的药用部位不同,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力弱于大青叶,善清心胃二经热毒 大青叶苦寒最甚,清热解毒、凉血之力强于二者,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的说法 青黛为大青叶的加工品,兼咸味,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之力也弱于大青叶;但长于入肝泻火, 清肝定惊(用于肝火犯肺咳痰带血、肝热内盛的小儿惊风) 5.蚤休有小毒归肝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力佳(用于痈肿疔疮,虫蛇咬伤,咽喉肿痛); 入肝泻火,凉肝止痉(用于肝热内盛的小儿惊风、四肢抽搐) 6. 牛黄与熊胆都清热解毒、清泻肝火、息风止痉 牛黄苦凉,重在清心凉肝、息风止痉兼化痰开窍(宜于热盛动风的痉挛抽搐和痰阻心窍, 小儿惊风,对于肝热生风的痰热内盛窍闭神昏者尤宜);同时有较好的清热解毒作用(用 于咽喉肿痛、外科疮疡) 熊胆苦寒,重在清热解毒治疗疮疡肿毒咽喉肿痛,由于善清肝热兼息风止痉也用于热盛动 风的痉挛抽搐癫痫和痰阻心窍,小儿惊风等;取其清肝明目治疗目赤肿痛清泻肺热治疗痰 热咳喘及口疮 7.鱼腥草辛寒,归肺胃肝膀胱经,善清肺热、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善治肺痈,用于肺热 咳嗽、热毒疮肿),又清利湿热、利湿通淋(热淋涩痛、湿热泻痢) 8. 红藤与败酱草都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用于肠痈、淤滞腹痛、月经不调 红藤清热解毒稍弱,活血止痛力强,强调脓未成,多用于淤滞期(型)右下腹疼痛,胀满, 恶心者,善入大肠,为治疗肠痈的要药 13 败酱草清热解毒力强,活血止痛稍弱,强调祛瘀止痛,脓已成,无论肺痈、肠痈、皮肤疮 疡肿痛的初起淤滞期(型)或脓肿期型,右下腹疼痛、肿块、高热者均常使用。也善入大 肠,为治疗肠痈的要药。 9.白头翁苦寒清泻,重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对热毒,湿热痢疾、休息痢、血痢多种痢 疾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为治热毒血痢之良药,也为治阿米巴痢之要药;取其杀虫截疟作用 治疗疟疾和煎汤灌洗阴道治阴痒带下(滴虫性阴道炎)。 10.马齿苋重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仅为热毒下痢的佳品;取凉血止血之功治疗血热崩漏 等血热妄行出血证,收缩子宫的作用明显。; 11.鸦胆子苦寒有毒较少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热毒血痢、休息痢、阿米巴痢),又燥 湿、杀虫、截疟、蚀疣 ,用于鸡眼熬疣 12.贯众苦寒,有小毒,既入气分,又入血分,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主治风热感 冒、温热病、痄腮;由于有收缩子宫的明显作用,取其凉血止血之功治疗血热崩漏等妇科 的血热妄行出血证;取其杀虫作用去绦虫,蛔虫,阴道滴虫。 13.拳参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其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崩漏月经不调等妇科的血热妄行出血证 14.射干、山豆根、马勃都清热解毒、清肺热 射干清热解毒比山豆根弱、但清肺祛痰利咽、散结消肿力更强,取其祛痰作用对热毒或肺 热咽喉肿痛而痰浊阻肺者尤宜 山豆根苦寒之性较甚,长于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止痛,为治疗热毒雍盛咽喉红肿疼痛的要 药 马勃清热解毒利咽,用于热毒风热或虚火上炎的咽喉不利,又清肺热利咽开音、止血 ,用 于肺热咳嗽、失音、出血 15.金荞麦清热解毒、清肺化痰,为治肺痈咳吐浓痰的良药 16.山慈菇有小毒长于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治疗疮疡疔毒的要药 17.漏芦长于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治疗疮疡疔毒的初起之证;兼能通经下乳,为治疗乳痈 肿痛的要药,与穿山甲、王不留行等治疗乳房胀痛,乳汁不下。 18.白蔹专于清热解毒、消痈生肌,用于疮疡红肿初起,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敛 19. 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消痈(治疗消化道肿瘤) 20.土茯苓清热解毒、长于除湿利关节、解汞毒 (治疗梅毒的要药) 21.野菊花重在清热解毒、清肝热,平肝阳(疮痈肿毒、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头痛眩晕) 22.半边莲清热解毒、利水消肿,长于解蛇毒 23.垂盆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五、退虚热药 退虚热主治骨蒸潮热、小儿疳热等阴虚内热症状 1.青蒿既退虚热,又能凉血清血分伏热(用于温热病后期,邪伏阴伤,夜热早凉,低热不 退,或阴虚发热,骨蒸潮热);外解暑热,内泄湿热(用于暑热及肝胆脾胃湿热证);截 疟(用于疟疾发作的寒战壮热,对疟疾兼有暑热或湿热者尤宜,为治疗疟疾寒热的要药) 2.地骨皮退虚热(用于阴虚发热,骨蒸潮热,消渴及虚火牙痛);凉血用于血热出血;泻 肺火用于肺热咳嗽 3.白薇退虚热、凉血清热、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4.银柴胡退虚热 、除疳热;胡黄连退虚热 、除疳热 、清湿热 5.地骨皮退虚热、凉血,善治有汗骨蒸,又泻肺火清肺止咳、生津 牡丹皮退虚热、凉血善入肝肾治无汗骨蒸、又活血化瘀、治内痈 3 泻下药 泻下通便 治疗便秘及多种里实证 注意:易伤脾胃及正气、小儿、老人、体弱者慎用 中病即止 孕妇忌用或慎用 峻下药有毒、注意其炮制、配伍、用量 15 攻下、峻下药宜空腹服、缓下药宜睡前服 因证配伍 一、攻下药 苦寒、泻火通便。用于实热积滞及火热上炎证 1.大黄与芒硝都苦寒,泻火通便,用于热结便秘,二者常相须为用 大 黄 芒 硝 苦寒,归大肠脾胃心肝经 苦寒,归大肠胃经 泻下攻积 软坚泻下 (攻下与泻热俱强,用于便秘(不论寒热), (其味兼咸,长于软化坚硬热积燥结之大 便, 是治疗热结便秘,高热烦躁,腹中胀满之要药 故为“咸能软能下”的代表药) 轻用缓下通便,用于胃肠积滞) 泻火解毒 清热重在局部外用消疮肿回乳 (温热病高热神昏或脏腑火热上炎) (咽痛、口疮、目赤、乳痈、痔疮) 清热解毒(热毒疮疡及烧烫伤) 清泄湿热(湿热泄痢、黄疸、淋证) 凉血止血(血热妄行的出血,便吐尿咯衄) 活血化瘀(淤血证,癥积痞块;产后恶露, 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跌打损伤,瘀肿疼痛) 2.芦荟与番泻叶苦寒之性均强,泻下攻积作用与大黄相似,用于热结便秘及胃肠积滞 芦荟泻下积滞,刺激性比大黄强,攻下少用(对于热结便秘兼肝火亢旺,烦躁失眠者尤宜, 对于小儿胃肠积滞,虫积腹痛较多用);清泄肝热(用于头痛目赤,小儿惊风等肝经实火 证); 外用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用于痤疮疮痣顽癣等皮肤瘙痒) 番泻叶入药历史不长,轻用治疗习惯性便秘,产后术后便秘运用较多,配合摄片手术做肠 道清洁剂 二、润下药 润燥滑肠,多用于老年、体弱、久病、产后、经期便秘者 1.火麻仁润肠通便兼能补虚,为治肠燥便秘的要药,适合精血不足的肠燥便秘 2.郁李仁润肠通便,又利水消肿 (水肿胀满、脚气水肿) 三、峻下药 均有毒,泻下力猛,引起剧烈腹泻,使体内潴留的水液从大便排出,兼利尿。 用于水肿、鼓胀、胸胁停饮及痰饮喘满。 1. 甘遂、京大戟、红大戟、芫花都逐水退肿泻饮(大腹水肿、胸胁积液);前三者外用 消肿散结(用于疮痈肿毒),芫花外用杀虫疗疮(用于顽癣疮肿、头癣头疮),虽能 祛痰止咳,但毒性峻烈,一般咳嗽咯痰者罕用 逐水退肿泻饮:甘遂京大戟红大戟芫花 甘遂兼治风痰癫痫 消肿散结:甘遂红大戟京大戟 红大戟、京大戟兼治瘰疬痰核 毒性:甘遂=红大戟京大戟芫花 芫花兼祛痰止咳,以泻胸胁水饮见长 2.牵牛子与巴豆都逐水退肿 牵牛子性寒毒小力弱,泻水量大,攻下量中,去积量少。逐水退肿泻饮(兼治水肿痰饮) 又杀蛔,利尿 (虫积腹痛) 巴豆性热毒大力猛,去油用霜。本品“峻用有劫病之功,微用亦有调中之妙“是指峻用逐 水退肿(主治血吸虫病之肝硬化等臌胀腹水,但不兼治痰饮),微用缓下导滞,调中止泻 (主治胃肠积滞日久难消,腹胀纳差,泻痢不止,泻而不爽者),善攻下冷积(善攻胃肠 寒积,前人称有“斩关夺门“之功);又祛痰利咽(寒实结胸,喉痹痰涎雍盛,呼吸不利) 杀虫蚀疮去腐 3.商陆逐水退肿,利尿(尤宜于治疗水肿臌胀,大便密结小便不利等水湿雍盛之证),外 用攻毒消疮 4.千金子即续随子,泻下逐水(水肿臌胀,大便密结小便不利),破血消癥(淤血所致癥 瘕,经闭),杀虫止痒(顽癣) 4 祛风湿药 祛除风湿,治疗风湿痹症 辛散苦燥,入肝肾 祛风除湿、止痛、舒筋活络 、强筋健骨 17 辛、温 风湿寒痹 (拘挛、麻木) 风湿痹证 辛、寒 风湿热痹 (红肿热痛) 注意:配伍应用 ,多配活血行气药,“治风先治血”。 行痹,配伍 祛风解表药 着痹,配伍 利湿、化湿药 痛痹,配伍 温里药 热痹,配伍 清热药 痹证日久、累及肝肾 配伍 补肝肾、强筋骨药 一、祛风湿散寒药 偏温燥、祛风除湿散寒。用于风湿痹痛属寒证者。 1.独活、羌活与藁本都发表散寒、祛风湿止痛;独活祛风湿力强,羌活与藁本重在发散风 寒 独活主散在里之伏风寒湿而通利关节止痛(主治下半身风湿痹症及少阴伏风头痛) 羌活主散太阳经风寒湿(善治太阳头痛,上半身风寒湿痹特别是肩背肢节痛) 藁本主散太阳经风寒湿而归肝经(善治厥阴头痛,寒凝肝脉之脘腹痛) 2. 威灵仙、海风藤与青风藤都祛风湿、通经络 威灵仙微温,起效较快,为风寒湿痹拘挛麻木的要药。又止痛、消痰水、治骨鲠(本品 30g 加砂糖、醋,煎汤) 海风藤微温,作用稍缓,治疗痹证偏寒者。又活血 (跌打损伤) 青风藤性平,作用缓和,治疗痹证无论寒热。又利水消肿(水肿、脚气浮肿) 3. 威灵仙、寻骨风与松节都祛风湿、通经络止痛;寻骨风与松节单用或泡酒治疗关节疼痛, 筋脉拘急等 4.蕲蛇与乌梢蛇都祛风湿、舒筋活络、祛风止痒、止痉,分别用于风寒湿痹、中风不遂、 皮肤瘙痒之顽癣瘾疹、小儿惊风、破伤风 蕲蛇长于舒经活络,为治疗风湿顽痹日久难愈,关节拘挛疼痛,肢体麻木不仁的要药,前 人称其能“透骨搜风“,风寒湿痹均宜使用,又为活络要药用于中风不遂 乌梢蛇祛风湿、舒筋活络之力比蕲蛇稍弱。 5. 川乌(附药:草乌)辛苦热,有大毒,归肝脾肾经。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本品辛苦而 性热,对风寒湿三气均有较强的祛邪作用,是治疗风湿寒痹的重要药物。其性偏热,温经 散寒作用明显,更宜于寒邪偏盛之痛痹。止痛力强,用于寒凝疼痛证;与蟾酥、生南星同 用取其外用的麻醉止痛作用。 煎服,3-6g,先煎半小时到 1 小时,口尝无麻味。内服要制用。孕妇忌服。不宜与半夏、 瓜蒌、贝母、白芨、白蔹配伍。(十八反) 6.木瓜与蚕沙均祛风湿,舒筋活络,化湿和中,二者均用于风湿痹症和湿阻中焦之吐泻转 筋 木瓜长于舒筋,为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之要药 7.伸筋草(附药:舒筋草) 祛风湿、舒筋活络 8.丝瓜络祛风湿通经络,治风湿痹症无论寒热新久皆宜。又化痰散结。 二、祛风湿清热药 其性偏寒,味多辛苦,辛能祛风,苦寒清热。主要用于风湿热痹,关 节红肿热痛之证 1. 防己辛苦寒,祛风除湿、止痛、利水消肿。长于祛风除湿,止痹痛,是风湿痹痛的常用 药,尤能除经络、肌肉、关节的风湿热邪,对于风湿热痹更宜。取其利水消肿作用用于水 肿、腹水、小便不利。取其止痛作用还用于牙痛、头痛、外伤疼痛等。 防己按产地分为汉防己和广防己。汉防己主产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又称粉防己;广 防己主产两广等地,又称木防己。本草拾遗认为:“汉防己主水气,木防己主风气”。 汉防己利水消肿之力胜于木防己,所以汉防己主水气,但二者实际均长于祛风除湿,止痹 痛,是风湿痹痛的常用药,所以本草拾遗说“木防己主风气”是不对的。 2.雷公藤、臭梧桐均辛苦,偏寒,归心肝经。均具有祛风湿、通经活络、清热解毒的功效, 用于各类风湿痹症疮痈肿毒、皮肤瘙痒、湿疹等。 雷公藤辛苦性寒,通络作用较强,各类风湿痹症均可选用,尤长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臭梧桐现代研究能降血压,用于高血压。总的功效是祛风湿、通经活络、清热解毒加降压 或说成祛风湿、活血活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这里的清热解毒包括消肿止痛、杀虫解 毒) 雷公藤毒性较大,其茎叶毒性大于根,尤其是皮部毒性比木质部强。入汤剂内服宜用其 根,除尽其皮,用量不能过大。毒性作用有二:一是对胃肠局部刺激,引起恶心呕吐、腹 痛腹泻及便血等;二是吸收后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及肝心肾等内脏损害。故孕妇、脾胃虚弱 及心肝肾等器质性疾患患者忌用。 3.絡石藤、豨莶草(xi xian cao)、老鸛草(lao huan cao)均具有祛风湿、舒筋活络、清热 解毒的功效,用于各类风湿痹症疮痈肿毒。 絡石藤兼以清热解毒以消肿用于热毒雍结的疮痈肿毒及咽喉红肿疼痛。 豨莶草(xi xian cao)用于热毒雍结的疮痈肿毒取其清热解毒以消肿,用于皮肤瘙痒、湿疹 取其清热解毒以除湿止痒。豨莶草用于风湿痹症与臭梧桐祛风湿、舒筋活络功效相似,二 19 者常相须为用,现代研究也能降血压,用于高血压。豨莶草生品性寒,制后性温,要根据 主治证的寒热选用。 老鸛草(lao huan cao)清热解毒治疮肿,清泻湿热兼归大肠经治泻痢。 4.桑枝辛苦平归肝经,祛风湿、通经活络作用缓和,痹症无论寒热均常用,尤以上肢的湿 热痹症最为适宜。本品利水消肿利小便,降压治疗高血压。 5.秦艽辛苦微寒,祛风湿、通经络、止痛、清湿热(利湿退黄)、退虚热 秦艽辛苦而不燥烈为“风药中之润剂”,被前人称为“风家润药“ 治痹证通用,兼舒筋 络。清利湿热用于湿热黄疸、疮肿、湿疹等湿热证。入肾经退虚热治疗阴虚内热之骨蒸潮 热。止痛还用于牙痛等疼痛证。 6.徐长卿祛风胜湿、止痛、止痒、解蛇毒。善活血通络,而止痛力强,为治风痹或痹证痛 重之要药。又止痒,解蛇毒。 三、祛风湿强筋骨药 辛散、苦燥、温通可祛邪,甘可补虚,归肝肾二经。宜于风湿寒痹 日久不愈、肝肾不足、痹痛不止而筋骨不健者。 祛风湿强筋骨药与部分补阳药的比较 淫羊藿:祛风湿强筋骨补肾(壮)阳+祛痰止咳 仙 茅: 祛风湿强筋骨补肾(壮)阳 巴戟天:祛风湿强筋骨补肾阳+益肾精 鹿 茸:强筋骨补肾阳益精+补血、固冲任、托毒生肌 锁 阳:强筋骨补肾阳益(肾)精+润肠通便 核桃仁:强筋骨补肾阳+润肠通便+补肺气、止咳平喘 杜仲:强筋骨补肾阳+止痛安胎 续断:强筋骨补肾阳+止痛安胎+活血通络、续骨 淫羊藿、仙茅、巴戟天、鹿茸、锁阳、核桃仁、杜仲、续断这几味药材都有不同程度(有 或没有)的祛风湿强筋骨功效,但是他们都重在补肾阳,属于补阳药;祛风湿强筋骨药中 虽然差不多均补肝肾,但是祛风湿强筋骨更为显著,所以属于祛风湿强筋骨药。 1.五加皮(即南五加皮)与利水渗湿药香加皮(即北五加皮) 五加皮(即南五加皮) 香加皮(即北五加皮) 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或刺五加)的根皮 萝藦科植物杠柳的根皮 无香气 有香气 无 毒 有 毒 祛风湿强筋骨补肝肾作用较好 只占祛风湿一项 兼利尿退肿 长于利水消肿 (宜心衰性水肿) 五加皮(即南五加皮):祛风湿强筋骨补肝肾+利尿退肿 香加皮(即北五加皮):祛风湿+利尿退肿 2.桑寄生与五加皮祛风湿强筋骨补肝肾,归肝肾经。风湿痹证兼肝肾不足腰膝酸软均可用, 二者均用于风湿寒痹日久不愈、损及肝肾致肝肾不足、痹痛不止而筋骨不健者,相比之下 桑寄生更为适宜。 桑寄生 五加皮 辛苦甘平 辛苦甘温 平则痹症不论寒热 偏温则寒痹更宜 补肝肾作用强兼收强筋骨、固冲任、安胎止血 补肝肾作用弱只收强筋骨之效 (用于胎动胎漏崩漏下血等肝肾不足证) 祛风湿还兼通经络 祛风湿无通经络作用 无利尿退肿 兼利尿退肿 桑寄生:祛风湿强筋骨补肝肾+固冲任、安胎止血、通经络 五加皮:祛风湿强筋骨补肝肾+利尿退肿 3.千年健与鹿衔草祛风湿、强筋骨 千年健祛风湿为主兼止痹痛,对于风湿寒痹有无筋骨软弱均可用。 鹿衔草强筋骨力强兼止血。 4.狗脊祛风湿强腰脊补肝肾,补肝肾作用兼收强腰脊、温肾气、固冲任 ,显固涩作用,所 以肾虚有热,小便不利不宜。辛苦而温用于风湿寒痹。 21 5 芳香化湿药 化湿运脾,治疗湿阻中焦证(脘腹胀满、呕吐泛酸、大便溏泻、食少倦怠或口甘多涎) 辛香温燥,入脾胃 ;化湿醒脾、燥湿运脾;用于湿浊阻中(又称湿困脾胃或湿浊困 脾) 注意:气味芳香,入汤剂宜后下,不宜久煎;含挥发油,入丸散剂疗效好 易耗气伤阴,阴虚、血亏、气虚慎用 1. 苍术与补气药白术都燥湿健脾,用于脾虚湿滞证 苍 术 白 术 辛苦温入脾胃肺经 甘苦温入脾胃肺经 燥湿健脾力强 补气(燥湿)健脾,用于脾虚湿滞 证 燥湿为主用于各种湿浊阻中证 补脾气为主用于各种脾气虚证 (芳香化湿除中焦秽浊健运脾胃,为燥湿健脾要药;对于湿浊阻中 (长于补气以健脾又能燥湿利尿,有标本兼顾之 效, 脾失健运的脘腹胀满、呕吐泛酸、大便溏泻、食少倦怠最为适宜) 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祛风湿(风湿痹症,痹症湿胜者尤宜 ) 补脾气以固表止汗(脾虚卫弱自汗) 解表(多用于风寒表证夹湿) 补脾气以安胎(脾虚胎动) 明目(夜盲等多种目疾) 燥湿利尿 2. 苍术与厚朴都燥湿力均强,厚朴还可行气,二者相须为用,可增强苍术燥湿之力,主 用于各种湿浊阻中证 苍 术 厚 朴 辛苦温入脾胃肺经 辛苦温入脾胃肺大肠经 祛风湿(风湿痹症,痹症湿胜者尤宜 ) 行气(湿浊阻中兼气滞,为行气消胀要药,治 疗食积不化、实热积滞、脾胃气滞等胃肠气滞证, 常与枳实相须为用增强行气消胀之力) 寒湿中阻+温里药 湿浊阻中 湿热中阻+清热燥湿药与解暑清利之品湿邪在里 脾虚湿滞+补气健脾药(湿阻气机+行气药) 湿邪在表或里湿兼表证+解表药 解表(多用于风寒表证夹湿) 平喘(肺气雍逆之咳喘) 明目(夜盲等多种目疾) 3.藿香(附药:藿香叶、藿香梗)与佩兰都化湿、解表,归脾胃肺经,用于湿浊阻中证和 外感暑湿 霍香(附药:藿香叶、藿香梗)辛散不偏于峻烈,微温不过于燥热,常与清热药配伍,用 于暑湿,湿温之湿浊阻中证;兼能止呕,寒热虚实呕吐皆宜,由于长于化湿对于湿浊阻中 的呕吐尤宜。 佩兰药性平和,不偏温燥,故长于治脾经湿热,口中甜腻,多涎口臭者。 4.藿香(附药:藿香叶、藿香梗)与解表药香薷都化湿和中、解暑发表,用于治疗夏月感 冒、阴暑证、署湿证 藿香(附药:藿香叶、藿香梗)长于化湿和中,解表力弱,又止呕。 香薷微温长于发汗解表祛暑,为“夏月麻黄”尤宜阴暑无汗证,又利水消肿。 5.白豆蔻(附药:白豆蔻壳)、砂仁(附药:砂仁壳)、草豆蔻都辛温归脾胃经,化湿、 行气、温中、止呕,用于湿浊阻中,呕吐 白豆蔻(附药:白豆蔻壳)长于化湿行气,且温而不烈,常用于配伍湿温初起,胸闷不饥, 舌苔浊腻之证;最为适宜胃寒湿阻气滞之呕吐者。 砂仁(附药:砂仁壳)长于行气温中,对于寒湿气滞者尤宜。善于温睥暖胃,利气快膈, 止呕止泻,用于脾胃虚寒之吐泻;且能安胎,用于气血虚弱或肾虚之胎动不安。 草豆蔻:长于燥湿化浊,温中散寒,行气消胀兼降逆止呕和运脾止泻,用于寒湿阻中证以 及中焦吐泻。 6.草果燥湿温中,其力强于草豆蔻,其寒湿偏胜者更宜;兼辟秽化浊、截疟,用于寒湿偏 胜之疟疾。 23 6 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药通利小便、排除水湿,以利水渗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为主要功效,治 疗水肿内停证 ,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痰饮、带下、淋浊、黄疸、湿疮、湿疹、湿 温、暑湿、湿痹等证;香加皮、泽漆有毒,关木通小毒,其余无毒;甘淡或苦,多寒凉或 平 入肾、膀胱、小肠经。 一、利水消肿药 用于水湿所致的小便不利、水肿、泄泻、痰饮、带下等证 1.茯苓与薏苡仁都利水渗湿、健脾补中,甘能健脾,淡能渗湿,既祛邪又扶正,则利而不 伤,补而不滞,脾虚湿胜者可收标本兼治之功,茯苓尤为明显;用于水湿所致的小便不利、 水肿、泄泻、痰饮、带下等证 茯 苓 薏苡仁 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力强 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力稍弱 (药性平和,不论寒热虚实,作用缓和, (药性偏寒,能清热利湿,用于湿热淋浊湿温等 证) 为利水渗湿要药。) 健脾补中 舒筋活络 用于脾气虚弱,运化失调之证 用于风湿痹证,对于湿痹的肢体重着疼痛,筋脉 拘急之证尤为常用 健脾补中+宁心安神 生用清热排脓 用于心脾两虚或水气凌心之心悸失眠 善清肺热与大肠热,肺痈、肠痈的常用 药 茯 苓: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 薏苡仁: 利水渗湿、健脾补中+舒筋活络、清热排脓 白茯苓:茯苓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切成的薄片或小方块状物。 赤茯苓:茯苓菌核皮层下的赤色部分。 (抱木)茯神: 茯苓菌核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切成的方形块状物。 茯苓皮:茯苓菌核的黑色外皮。 朱茯苓:朱砂拌茯苓。 白茯苓偏于健脾;赤茯苓偏于渗利湿热;(抱木)茯神偏于安神;茯苓皮性味同茯苓,长 于利水渗湿,多用于水肿;朱茯苓的朱砂有毒,加热析出汞,不宜作汤剂,多作丸散服用。 薏苡仁生用清利湿热,炒用健脾止泻。力缓用量宜大,可入汤剂、丸散剂,作粥食用, 为食疗佳品。 2.茯苓、猪苓、泽泻都甘淡,利水渗湿,用于水湿所致的小便不利、水肿、泄泻、痰饮、 带下、脚气、黄疸等证 茯苓性平,治水湿内停无论寒热,又健脾补中、宁心安神 猪苓性平,治水湿内停无论寒热,功专利水渗湿,作用比茯苓强。 泽泻性寒,治水湿内停热者为宜,尤其下焦湿热,作用比茯苓强,又渗湿泄热泻相火 (相 火妄动遗精) 3.五加皮(即南五加皮)与利水渗湿药香加皮(即北五加皮) 五加皮(即南五加皮) 香加皮(即北五加皮) 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或刺五加)的根皮 萝藦科植物杠柳的根皮 无香气 有香气 无 毒 有 毒 祛风湿强筋骨补肝肾作用较好 只占祛风湿一项 兼利尿退肿 长于利水消肿 (宜心衰性水肿) 五加皮(即南五加皮):祛风湿强筋骨补肝肾+利尿退肿 香加皮(即北五加皮):祛风湿+利尿退肿 4.冬瓜皮(附药:冬瓜仁):利水消肿、清解暑热 5.蝼蛄:利水消肿、利尿通淋(走窜之性强,作用峻猛,利水消肿强,用于头面肢体浮肿、 大腹水肿、小便不利的实证,通石淋) 6.葫芦与泽漆都利水消肿,用于头面肢体浮肿、大腹水肿 葫芦工专通利水道,畅利小便,行水而消肿胀 泽漆有毒,利水消肿兼化痰止咳,用于痰饮咳喘;外用解毒散结,用于瘣痢痰核,癣疮 7.玉米须利水消肿、利尿通淋(湿热淋证)、利湿退黄(阳黄、阴黄均可,多用于阳黄) 25 二、利尿通淋药 味多甘淡,其次为苦,药性寒凉,主归膀胱经。 热邪偏胜的热淋+清热解毒药 热伤血络的血淋+凉血止血药 结石阻塞的石淋+排石药 湿浊偏胜的膏淋+化湿药 小腹拘急疼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