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求职】“海归”的精彩和无奈_第1页
【海归求职】“海归”的精彩和无奈_第2页
【海归求职】“海归”的精彩和无奈_第3页
【海归求职】“海归”的精彩和无奈_第4页
【海归求职】“海归”的精彩和无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归求职 】“ 海归”的精彩和无奈 最近,“中国留学生买文凭案 ”在法国被传得沸沸扬扬。这一事件将影响中国留学生的 整体形象,国内舆论也开始质疑洋文凭的含金量。一方面,目前国内的出国留学热继续升 温;另一方面“海归”不再那么受人追捧,有的甚至找不到工作成为 “海待”。 有专家说,“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人才 ”依然是八成企业的首选。 “海归”没有贬值, “海待”却越来越多,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让人迷惑不解。 要拿洋文凭 也看性价比 花眼(文员) 身边有不少同学朋友出国留学,一种是从小成绩优异,大学毕业后拿名校奖学金出去 进修硕士、博士的;一种则是考不上国内高校,家长出钱送到国外的二三流大学混文凭的。 同是跑过洋码头的,因为基础天差地别,回国后境遇也迥然有异。 两种“海龟”中,前者毕业后往往留在国外,薪水优渥,有车有房,工作一些年后,倘 若有意叶落归根,回到研究所、高校或者跨国公司工作,年薪都在 6 位数以上,每天开名 车上下班,轻松进入中产族。 与前一种人的先苦后甜不同,后一种人,学生时代大多数都没在学习上多花心思,而 是把时间花在玩乐享受上,出国全仰仗父母有钱,名义是留学,实际就是花几十万元混了 一张洋文凭。一方面,其中不少人都是娇生惯养,上学时不愿努力学习,工作后同样吃不 了苦;另一方面,基础没打好,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都很有限,所以毕业后在国外找不到 工作,只好回国来碰运气。 可是,时下的“海龟”越来越多,国内的用人单位见多识广,也有资本开始挑挑拣拣, 没点真功夫又想拿高薪的好事已经绝迹。 我中学时代最好的朋友黎,就是一条高不成低不就的“海待” 。高中毕业后,成绩不佳 的她读了一所与英国某不知名大学合作的大专,一年后,去了英国某城市在那所大学读电 子商务。 学习很轻松,生活很悠闲,恋爱很精彩,一眨眼,两年工夫就过去了。黎毕业后留在 大学时打工的酒吧里继续当招待,把工资从英镑折合成人民币,可以让我们这些上海白领 惊脱下巴,可在当地却不值一提。在酒吧里工作不是长久之计,但实在找不到更好的工作, 黎的综合能力跟土生土长的英国人相比,实在没优势,而中文在英国乡下也派不上什么用 场。 所以,黎在半年之后挥泪告别英国帅哥男友,回到了上海。不过,就业形势没有想象 的乐观和多如过江之鲫的上海本地名校毕业生相比,即使以英语而言,除了能把俚语 说得更道地一点,黎的语法、词汇量等似乎也没特别明显的优势,在工作经验和本地化程 度上更不能和本地学生相提并论。黎待业良久,才终于靠老爸的朋友帮忙,找到了一份薪 水不过 3000 元的外企文员工作。 我听到她工资数额的时候,吓了一跳:一个中专毕业的同学几年下来升为高级技工, 每月也有这么多收入,更别提和我一样在本地名牌大学毕业的同学们,大多数都已经是年 薪超过 10 万元的白领了。如此看来,她送给老外的那几十万元学费和生活费,跟我每年 只要几千元的大学学费相比,回报实在太低,性价比显然不高。 优质“海归”照样吃香 大可(酒店管理) “海归” 为啥成了“ 海待”? 首先,这场金融危机让许多公司出现“薪酬危机” ,许多 “海归”大户纷纷削减劳务成本, 而那些“高档海归”又放不下身价,成为“海待” 就很正常了。 其二,过去“海归”之所以比较吃香,只是因为许多单位的头头喜欢 “挂羊头”,撑门面, 而并非真正把“海归”当作宝贝派用场。笔者认识的一个大型国企老总,前几年为了向上级 表明自己重视人才,聘用了两个“海归” 博士,并把他们放在投资部,天天做可行性分析报 告。3 年过去了,每一次“海归博士”的投资报告,都判定为不可行。可只需挂着的 “羊头”, 有个把就可以了,所以越来越多的后续“海归” 销路就不大灵了。 第三,现在的“海归”越来越鱼目混珠,不少人是拿着 “克莱顿大学”文凭自称人才的。这 样的人,在需要实用性人才的企业那里,自然难以寻找到自己的归宿。 不过我并不认同“海归”贬值的说法,真正名校毕业、有真才实学的 “海归”,还是抢手货。 前段时间,一位在证券公司工作的朋友就非常兴奋地告诉我,他们公司从华尔街招聘 了一位投资博士,给公司带来了全新的投资思路和运作机制,短短几个月就让公司焕然一 新,赚钱也不少。据了解,如今国内不少金融、投资机构等,都趁着这场金融危机到欧美 “挖”人。真正的优良品种的“ 海归” ,还是蛮吃香的。 之所以让人感觉“海归”贬值了,是因为现在的“海归” 有不少是次品。例如,我所在的宾 馆有个门童,前几年被家里送到瑞士一家酒店学院学习,回国后还想回原单位。他对人事 部经理说:“起码要安排个部门经理,月薪不低于 1.2 万元。 ”结果人事部经理和他一交流, 发现他除了外语比以前有所进步、拉门技术有点提高外,其他管理等方面根本就是一窍不 通,真不知道他两年多学了点什么。像这样的“海归” ,还真是高不成低不就,只好 “海待”了。 “海归” 成“海待”,其实是时代的进步社会以平常心看“ 海归”,“海龟”和“ 土鳖”机会均 等,都凭真才实学吃饭,真正人尽其才。 长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 海归求职网()-专注留学生海归求职培训辅导服 务 顾捷(国企文员 武汉) 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海归 ”是个褒义词,象征着高学历、高素质。然而近年来,中国 与世界接轨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老板见过了大世面,不再“崇洋媚外” ,于是出现了“海 待”。“海归”也回到了它应有的位置中性词。 前些天看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其中有一段印象很深,他说:“你以为 海归很神气?其 实都是在国外混不下去回来的。”当然作为说笑,此话不必较真,不过确实反映出一个事实, 那就是“长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也可能是鸟人;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可能是唐僧” 。 我的旧友乔治张,夜大本科毕业,前几年不知从哪里得到的信息,报名去读一家中国、 新西兰合办的大学。大学是洋文名字,却不必去新西兰上学,交了学费在国内函授即可。 乔治张是个有经营头脑的人,在临近毕业前夕,花了 3 万元钱在某杂志登了一篇“有偿 专访”。专访中,“记者” 询问了他在新西兰的留学、工作经历,又“了解” 到许多大公司争相 礼聘这位高才生凭着这篇专访,从未出国的乔治张成了优秀海归。不久他到一家公司 出任创意总监,去年他又跳槽到另一家公司当了副总。 王皮特,我老婆公司老板的儿子,当年在国内考不上大学,四类专科都不够线,父母 只好重金送他去英国。一晃 4 年下来,王先生闲时游览了欧洲诸国,学问上却是心得全无。 不知道是拿到还是买到文凭之后,王先生在英国实在混不下去,便回国谋职。让父母吃惊 的是,留学 4 年,他的洋文水平居然还拼不过某些从未出国的大学生。失望之余,只好托 门路让他进了国企,总算找了个事情消磨时间。 不能说“海归”全是方鸿渐、韩学愈之流,但“海归” 队伍良莠不齐是事实。“ 海归”并不是 个特殊群体,不应该被特殊对待。在用人问题上,能力是最重要的标准,学历只是标签, 所以“海归” 中出现“ 海待”十分正常。 “海归”为啥不用“海归”? 桂子(人力资源主管) 表弟是会计专业的中专生,上学期间参加自考,拿下了大专学历。参加工作后又续本, 边工作边学习,22 岁就考上了注册会计师。 有了工作经验之后,表弟辞掉了事业单位的工作,到会计师事务所应聘。当时,他的 竞争对手是一名金融专业的“海归” ,而这家会计师事务所 3 个合伙人中,有两个是“ 海归”。 一看这阵势,表弟的心凉了。他觉得“海归” 看“海归” ,好比老乡见老乡,大概会另眼相 待。况且人家是留过洋、见过大世面的人,他这“土鳖” 没法比。没想到,录取结果公布, 却是表弟胜出。表弟很意外,想不通事务所为什么这么选择。后来上了班,和同事们混熟 了,主管才道出原委。 原来,会计师事务所用人相当“吝啬” :既要注册会计师的资质,更要考虑成本和实用 价值用主管的话说:“资本家 花自己的钱,每一分都得物有所值。”“海归”和表弟一起 应聘,“海归” 开出的条件是起薪 4000 元,而表弟当时刚满 22 岁,对薪酬无所谓,给多少 都行:“海归” 谈起国外眉飞色舞,话里话外不忘卖弄自己,而表弟谦恭谨慎,像个实诚的 打工者;最主要的是,表弟专业精通,面试时的几个难题都漂亮地解决了。 也许,同是“海归”,对“ 海归” 的良莠不齐反而最了解。近年来,出国归来的人当中,的 确有些不那么货真价实的。有些学生在国内上不了名牌大学或根本就没考上大学,家长怕 孩子将来找不着好工作,就花大钱把孩子送到国外镀上一层金,想转脸回来就能一步登天, 捧上“金饭碗” 。对这些并非出自名校的“海归” ,老总们很难判断和评估其使用价值,再加上 很怵他们的“捞本”心理,所以有时更乐意招本土人才。 其实,部分“海归”变“ 海待” 是好事。记得前几年,有些改制企业在招聘会上暴抢“ 海归”, 某种意义上是看中了“海归”的招牌,为的是提升企业形象,而这些 “海归”就职之后,企业并 没有给他们发挥特长的机会,“海归” 的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没多长时间就跳槽了,闹了 个得不偿失。现在国内企业经过市场经济的磨练,更务实了,重能力而不重背景,这不是 进步吗? “海归”面试中的尴尬种种 若薇(人力资源) 我们公司做的是涉外客服,对英语要求特别高,不少员工都是“海归” 。面试了很多“海 归”后,发现一些尴尬的现象: 不会说英语的 “海归” 有位从澳大利亚财务硕士毕业的“海归”,来面试我们英语客服 的岗位。起先,她流利的自我介绍让我对她感觉很不错。可一旦进入问答题,她犹犹豫豫, 左顾右盼,最后低着头来一句:“My English is not so good.”(我的英语不太好)。我当场 滴汗敢情她刚才的自我介绍是背诵了 N 次之后的结果。问她在国外如何学习和生活的? 原来她除了上课,其他时间都和中国同学在一起,用英语口语的时间少得可怜。面试结束 后,她还问了句:“你是到哪里留的学?英语那么好。 ”我说: “土生土长的中国教育。” 要价低廉的 “海归” 现如今并不是每个 “海归”都对工资要求很高,我就遇到过好几个 只要求每个月税前 3000 元的“海归” 。不是他们的学历不好,也不是金融危机他们才肯“贱 卖”,而是他们心态好,把自己放在 freshgraduate(应届生)的位置,本着学习的态度来 求职;也有的是因为自信心不足,加上确实没有过硬的东西可以证明自己的实力。可见, 有时洋文凭也不等同于高收入。 牛气冲天的 “海归” 经常会遇到一些 “海归”,因为自己有若干年国外的阅历,便有很 强的优越感,说国外怎么怎么先进,自己要带着海外学到的先进知识,帮助新单位实现“国 际化管理”。这种自信过度的 “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