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艺文补志述评_第1页
五代艺文补志述评_第2页
五代艺文补志述评_第3页
五代艺文补志述评_第4页
五代艺文补志述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代艺文补志述评 摘要从著录时限、收书数量、资料来源、分类标准、具体解 题 5 个方面,对清代以来补志五代艺文的 8 种著作(即徐炯五代 史记补考艺文考 、陈鳣续唐书经籍志 、顾欀三补五代 史艺文志 、宋祖骏补五代史艺文志 、汪之昌补南唐艺文志 、 唐圭璋南唐艺文志 、杜文玉南唐艺文志和张兴武五代艺 文考)加以探讨,指出其优长与不足,以此来反映目前五代艺文 补志的概貌,并就进一步深入考证提出看法。 关键词五代 著述 艺文志 五代纷乱而短暂,传世的著作很少,然而这一时期却是唐宋变 革的重要转捩点,文化成就不容小视。新旧五代史 、马令、陆 游两南唐书均不志艺文,除宋人蔑视五代之偏见以外,实因 这些小王朝大都没有像样的藏书目录,而北宋书目对于作者时代、 国别多不能详,编纂难度较大。清代补史艺文志之风大兴,实肇 端于五代艺文志之补撰。其后著作如林,蔚为大观。从清初以至 近年,以“五代艺文志”之类名目编撰的著作即有 8 部之多,分 别是徐炯五代史记补考艺文考 、陈鳣续唐书经籍志 、 顾欀三补五代史艺文志 、朱祖骏补五代史艺文志 、汪之昌 补南唐艺文志 、唐圭璋南唐艺文志 、杜文玉南唐艺文志 和张兴武五代艺文考 。尤其是张兴武教授 2003 年出版的五 代艺文考 ,吸取徐、陈以外诸家之长,著录最为宏富,并逐书作 出考证,可谓五代艺文志中集大成之作。但是,若以更中审慎的 眼光来看,这 8 种补志仍存在不少问题。下面分别从著录时限、 收书数量、资料来源、分类标准、具体解题 5 个方面对这几部书 作一简要评述。同时,就如何对五代著述做进一步深入考证提出 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1 著录时限 著录时限方面,各家基本一致,即不以朝代更迭为准,查考的 大致范围均处于唐末农民战争结束至宋太宗在位之间。这完全是 把五代放入历史变革的大背景中去考虑的一种做法,对今天的唐 宋文史以至中国文史研究是颇有启发的。在这方面,徐炯的五 代史记补考艺文考是开风气之先者。如此书史类中徐铉、汤 悦的江南录本是奉宋太宗之命撰写,但因二人大半生身在南 唐,其书内容又是记录南唐之事,所以收录。这一时限著录原则 与自旧五代史以来历代史家对“五代”的基本看法相符,而 在目录学史上却是有着开创意义的。但是,在 8 种补五代志尤其 清人的补志中,又有不少与五代无关而杂人的书籍。因此,若重 做五代著述考,则有必要在时间上做一个稍微明确的划分。我们 认为,具体著录的起止年限应在唐僖宗光启元年(885 年)至宋太宗 太平兴国四年(979 年)之间。凡在这一时间段内著成的书籍,一律 收入。其中,由唐入五代和由五代入宋各家不涉及五代十国的著 述,一概不收,不能确定的,暂且收录。这样,可能会减少一些 不必要的纠葛。 2 收书数量 在收书数量方面,愈后自然愈多。徐炯五代史记补考艺文 考共收书 165 种;陈鳣续唐书经籍志著录 458 种,8 957 卷;顾欀三的补五代史艺文志收书 631 种,11810 卷。宋祖骏 补五代史艺文志完全抄自顾欀三的补五代史艺文志 。宋书 今存咸丰刻本与今本顾志完全相同,只是在最后补遗了 40 种 图书,6358 卷(含 300 篇),其中仅闽寿山寺佛经就达 5408 卷。 三种南唐艺文志以汪之昌著录最多,共 237 种,唐圭璋著录 179 种,杜文玉著录 202 种,这种数量上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三人著录 标准不同而造成的。另外,汪氏补南唐志有一大特色,就是 在卷末附有南唐时期的碑刻文字简目,共收录碑刻 112 种。这在 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张兴武的著作。张氏五代艺文考著录图书 1063 种,20798 卷,另附有五代金石辑录,是目前搜集五代艺文 最多的专著。然而,徐炯之书虽然著录最少,但还有两部后代补 志未曾注意到的书籍,即史类的亲征图和子类的范氏注太 玄经解 ,直至今日亦不见有人道及。 3 资料来源 在资料来源方面,各家查考范围主要涉及史部和子部中宋元人 所作有关五代十国的著述。其主要采择对象有以下数种:两唐 书 、新旧五代史 、 宋史 、马令南唐书 、陆游南唐书 、 吴越备史 、 十国春秋 、 五代会要 、 崇文总目 、 郡斋读 书志 、 直斋书录解题 、 通志艺文略 、 文献通考经籍考 、 玉海 、 北梦琐言 、 鉴诫录 、 清异录 、 江表志等及部 分宋元以来方志。可见,搜罗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当然,具体 到各家又有不同,著录图书数量较多的陈鳣、顾欀三、张兴武三 家,参考的书籍自然也就广泛一些。在这些书中,新旧五代史 、 宋史 、 十国春秋是查考最多的 4 部史书, 宋史艺文志 、 崇文总目 、 通志艺文略 、 文献通考经籍考是使用最 多的 4 种目录。可以说,8 种补志的编者基本抓住了集中著录五代 著述的几种重要著作。 但存在的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对参考书籍阅读不细,比勘 不精,故而遗漏不少。如陈鳣和顾欀三两人之作参考的书籍大致 相当,然顾书著录而陈书所无者,达 424 种,5198 卷,陈书著录 而顾书未录者也有 140 种,2244 卷。张兴武先生的五代艺文考 最晚出版,但据我们统计,陈有而张无的书籍还有 81 种,1572 卷, 这其中除因著录标准有异外,更多的属于三人的遗漏。而崇文 总目和宋史艺文志中还有大量五代人著述为 8 种补志作 者所未收。可资参考的书籍尚有很多而未被注意到。其中秘 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是与崇文总目 、 宋史艺文志同 样重要的著录五代文献的三种目录之一,但孤本流传,世人罕见。 清人徐松辑有四库阙书目 ,然收书太少且流传不广。至光绪二 十九年(1903 年),叶德辉将此书孤本刊刻行世,世人才得睹真容, 故汪之昌以上诸人不得见,情有可原。但张兴武先生之书亦不曾 借以勾稽,实为憾事。唐圭璋先生的南唐艺文志注意到清人 的这两种本子,可谓独具慧眼。另外,史部、子部尚有大量宋人 杂史笔记、地理方志、仙释五行、政书类书等未被纳入搜罗的视 野,集部的宋人别集中也暗藏着相当一部分五代人的著述,这些 都应该作为采择的源泉,而 8 种补志的作者均未注意到这些。今 天倘要重做著述考证,除了以上提及的,还应注意到不断涌现的 大量石刻文献、佛道两藏、敦煌遗书、海外汉籍、今人单篇考证 文章等,以求减少遗漏。 4 分类标准 在分类和著录顺序方面,大致可以分成两个系统:一是徐炯、 陈鳣、唐圭璋、杜文玉一系;二是顾欀三、宋祖骏、汪之昌、张 兴武一系。可以说,陈鳣续唐书经籍志的分类是几种补志 中最为精审的,唐圭璋根据南唐艺文实际情况略有改动,称得上 精到,而杜文玉的分类比唐氏稍有不及。至于顾欀三的分类,则 颇为凌乱,古典目录中少有同者。宋、汪、张三人或照搬顾氏体 例,或只稍作调整,并未能弥补顾氏的不足,相反由于书籍的增 多,还会令人倍觉眼花缭乱。下面主要就陈、 顾二人的著录体例作一简要评介。 4.1 陈鳣续唐书经籍志分类标准 如下: 甲部经录: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论语类,孝 经类,尔雅类,群经类,乐类,小学类。 乙部史录:正史类,编年类,实录类,伪史类,杂史类,政 事类,法令类,时令类,地里类。 丙部子录:儒家类,道家类,杂家类,小说家类,农家类, 阴阳家类,艺术家类,类书类,医家类,术数类,仙释类。 丁部集录:别集类,总集类。 作为续唐书的一部分,陈志的分类方法很明显是在刻 意模仿两唐志 。首先,四部分类体系下今存书目的一级分类, 只有两唐志称为“甲部经录” 、 “乙部史录” 、 “丙部子录” 、 “丁部集录” ,这是袭用唐代群书四录 、 古今书录的名称, 而陈氏又加袭用。其次,陈志四部之下设立 33 个二级类目, 分别比新、旧唐志少 11、12 个类目。这种类目减省现象,除 了因为漏收外,主要原因是为了适应五代著述的实际状况,去掉 了五代没有相关著述的类目。如经录无谶纬类,因图谶之学盛行 于东汉,早已式微,两唐志所载皆前代著述。而从陈志 所设类目来看,无论是类目名称还是各类的先后顺序,都与两 唐志有很多相似之处,这里就不举例说明了。 但陈志也并非机械地照搬两唐志的分类方法,而是做 了不少于史有据、相当合理的变通。其变通大致可分三种情况: 类目名称的改变。如史录实录类,两唐志作起居注类,但 实际上著录的唐代部分几乎都是实录,称起居注的基本上均为唐 以前的书,所以宋代以后书目多称实录类,陈氏亦效之。类目 的合并。如史录政事类,相当于两唐志故事类、职官类、仪 注类的合并,另外刑法类改名法令类,但还分出部分图书归入此 类。这是吸收了四库全书总目的成果。类目顺序的个别调 整。这方面可能参考了徐炯的看法,但也可能包含了两人的某些 共识。如乐类,乐经早已亡佚,后世乐类著录的多是记载有关俗 乐甚至外来音乐的书籍,宋代书目经部仍设乐类,收录律吕之书, 而将俗乐之书改入子部艺术类, 直斋书录解题更在子部专门设 置音乐类来收录这些书。徐、陈二人不将乐类移出经部,而是排 在最后一位小学类之前,既照顾到传统,又反映了实际,其 做法应该说是极为可取的。 当然,陈志分类方面也略有瑕疵。如子部设阴阳家类,收 录历算类书籍 8 种。刘歆七略已有数术类,收有天文、历谱 等著作;汉志将其归入阴阳家;至隋志已无阴阳之称, 而立天文、历数之名;两唐志遵隋志之法而改历数为历 算,置于子部,为宋元以来大多数书目所沿袭。是以阴阳之名, 久已不用,陈氏立阴阳家类,与学术发展状况是不相符的。 4.2 顾欀三补五代史艺文志分类标准 共有 19 类,依次是:经部,史部,霸史类,杂史类,表状类, 格令类,仪注类,声乐类,小学类,历算类,儒家类,道家类, 释氏类,杂家类,技术类,舆地类,小说类,总集类,诗文集类。 其一,有经部、史部而无子部、集部之名,声乐、小学原属经 部却单独立目,霸史、杂史、表状、格令、仪注、舆地均属史部 而单独立目,原属子部的历算、儒家、道家、释氏、杂家、技术、 小说也都自立门户,未立集部且用诗文集来代替别集,这与传统 的四分法大相径庭,让人有一种部类不分之感。 其二,许多类目的归并与分离都不尽合理。如正史、实录和编 年三类合成史部,不设目录类而将这一类书归入总集类,这都是 前不见古人的做法。再从类目排列顺序的角度看,同样存在着一 些问题。如舆地类本属史部,一般而言应置于史部最后,而顾书 却将它放在了子部诸类的倒数第二位;小学类不在经部之后却在 史部诸类的后面;历算类被置于儒家类之前,这些也是亘古未有 的事情。而在具体图书的归类方面,亦是问题多多。如同是儒家 类,顾氏儒家类所收书籍除在陈鳢续唐书经籍志相同类目 下存在者外,又见于陈氏仙释类、道家类、别集类和杂家类。考 之具体篇目,则知顾氏多有疏漏。如这一类中钱俶的政本 , 吴越备史卷四云其:“平生好吟咏,在国中编三百余篇,目 曰政本集 。 ”宋史卷四八 0 亦称其:“在吴越日,自编其诗 数百首为正本集 。 ”诗集以政本或正本为名,可能诗 作多涉教化,陈氏列之于别集类,则似乎更为准确。 总之,若单独从分类角度而言,顾氏的补志颇为混乱,远 不及陈鳣的续唐书经籍志 ,更不用提新唐志 。有人怀疑 此书是顾氏初稿,未经整理,或非空穴来风。 张兴武先生五代艺文考著录宏富,但由于沿用顾氏分类, 以致在具体书籍的归属上,仍存在不少问题。顾书中原有的不当 之处,张书一仍其旧,如钱俶的政本依然在儒家类而不入诗 文集, 竹谱 、 笱谱依然在小说家类而不入杂家。即便在张先 生的五代艺文志补遗中,也存在归属不当的问题。如乐史的 江南登科记在杂史类,而赵傪修的五代登科记却在小说 家类;小学类有僧应之的临书关要 ,而在技术类中又再次出现。 五代是唐宋之间的一个短暂时期,长时间的混乱使得学术研究 几乎停滞,具体到图书分类方面也没有什么创见。宋初编纂的 新唐书艺文志已经不同于旧唐志 ,反映出了人们分类观 念的某些变化。宋初距离五代最近,补志五代艺文以新唐志 作为基准而根据实际情况略作变通,势必成为首选。在这方面, 陈鳣的续唐书经籍志是做得最好的。唐圭璋的南唐艺文 志也很不错,它们可以作为重要参考。而顾欀三的分类则完全 可以拿来做反面教材,它与陈、唐两人在具体类目设立和图书归 属上存在的瑕疵,作为警钟应常备左右。 5 具体解题 8 种补志中仅徐炯五代史记补考艺文考 、唐圭璋南唐艺 文志和张兴武五代艺文考有具体解题。徐氏解题主要从一 些书目和类书中辑出,而对于作者、书名、卷数及书籍的内容、 佚文等均无自己的辨析或考证,只是罗列前人观点。因此,所引 之书中的错误与不当之处依然存在。值得赞许的是,该书把石刻 经书列于经类之首,继之以雕印九经,凸现出石刻书籍和新兴雕 版印刷的版本价值,及时反映出了新的媒介在书籍传播中所起的 重要作用。 唐圭璋解题内容主要包括注明书籍来源,考辨书名、作者、卷 数,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