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吴以岭”为第一作者检索结果(万方网)_第1页
以“吴以岭”为第一作者检索结果(万方网)_第2页
以“吴以岭”为第一作者检索结果(万方网)_第3页
以“吴以岭”为第一作者检索结果(万方网)_第4页
以“吴以岭”为第一作者检索结果(万方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吴以岭”为第一作者检索结果(万方网) 1吴以岭.“脉络-血管系统病“新概念及其治疗探讨J.疑难病杂志,2005,4(5) 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络病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规律的应用 理论.络病即络脉病变,是广泛存在于各种难治性疾病中的病理状态.由于中医学术发展史上 的重经轻络现象,络病理论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不少医家也对络脉及络病理论未受重 视而大声疾呼,如清代名医喻嘉言感叹:“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 “()清代名医叶天士亦说 :“遍阅医药,未尝说及. 2吴以岭.“脉络-血管系统“相关性探讨 J.中医杂志,2007,48(1) 通过回顾中医文献,分析了“脉 “之概念变迁,探讨了脉作为独立实体脏器必然具有的结构、功 能及自身代谢特点,指出脉与血管、脉络与中小血管、微血管包括微循环在解剖结构上具有 同一性.由此而提出“脉络- 血管系统病 “概念,并探讨动脉硬化为病理特征的缺血性血管病变 的共性病理环节:络气郁滞/或虚气留滞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异常及血管内皮功能障 碍、脉络瘀阻与动脉粥样硬化、脉络绌急与血管痉挛、脉络瘀塞与血管堵塞或闭塞. 3吴以岭.络病理论体系构建及其学科价值A.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学术流派研讨会论文集 C.2009. 遵循中医自身学科发展规律并充分借鉴现代实验技术,提出络病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 络系统” ,系统研究络病发病、病机、辨证、治疗,在中医发展史上首次系统构建络病理论 体系,为络病学学科建立奠定理论基础。21 世纪生命科学时代复杂性科学与系统生物学的 发展,多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不仅会有力推进络病学新学科的建立,也将有利于传统 中医药学自立于世界科技之林。 4吴以岭.从络病学说论治冠心病心绞痛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4) 从中医络病学说探讨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病机和治疗,认为冠心病心绞痛病位在心之络脉, 主要病机为心气虚乏、络脉瘀阻、绌急而痛,制定了补益心气、活血通络、解痉止痛的治 疗大法,并组成益气药和虫类药为主的通心络胶囊,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著。 5吴以岭.络病与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及治疗J.中医杂志,2006,47(3) 笔者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致力于络病理论的整理研究,提出络病学说的理论框架-三维 立体网络系统,从时空与功能统一性论述络脉系统;以此为指导系统研究络病发病、病机、诊 断与治疗,并首先运用络病理论探讨心脑血管病的中医病机与治疗,研制出治疗心脑血管病的 通心络胶囊、抗心律失常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衰的芪苈强心胶囊,形成络病理论指导下 防治心脑血管病的系列药物,并取得显著临床疗效,特别是通心络胶囊获得 20. 6吴以岭.气络-NEI 网络相关性探析J.中医杂志,2005,46(10) “气 “作为中医学特有概念的出现,对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建立具有划时代意义 .对气本质的认 识应从古人对气功能的原始论述中去探讨,与西医学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具有高度相 关性.气络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I 网络) 在多维立体网络系统、生命运动的稳态机制、 整体系统的生命观、生命运动的功能状态研究、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等共性 特征方面高度相似,揭示气络与 NEI 网络具有高度相关性和内在一致性 .由此. 7吴以岭,高怀林,贾振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辨治经验A.第四届国际中医糖尿病大会论 文集C.2009.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DM)最常见并发症之一,神经病变可累及感觉神经、 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产生运动及感觉障碍。临床表现为肢体远端及躯干部分麻木、疼痛、 异样感,呈袜子样或手套样,甚则肌肉萎缩。本文应用络病理论分析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变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预防与调护。 8吴以岭.络病病机探析J. 中医杂志,2005,46(4) 六淫外袭易于先伤阳络,由阳络至经甚则热毒滞于阴络形成一系列病机演变过程.络中承载着 由经脉而来的气血,随着络脉的逐级细分使在经脉中线性运行的气血流速逐渐减缓直至面性 弥散渗灌,并在络脉的末端形成津血互换和营养代谢的场所,当病邪侵袭络脉伤及络气,使络 气郁滞导致津血互换障碍,津凝为痰、血滞为瘀,痰瘀作为病理产物阻滞络脉,形成痰瘀阻络 的病理状态.由于络脉的结构运行及功能特点,病邪伤及络脉则易形成易滞易瘀、易. 9吴以岭,袁国强,游佳华等.通心络超微粉对高脂饮食兔主动脉内皮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 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7,23(4) 目的:探讨通心络超微粉对高脂饮食兔主动脉内皮损伤的干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健康 雄性新西兰白兔 32 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通心络组 4 组.空白 对照组饲以普通饲料; 模型组饲以高脂饲料; 阿托伐他汀组饲以高脂饲料同时阿托伐他汀 3 mgkg-1d-1 灌胃; 通心络组饲以高脂饲料同时通心络超微粉 0.31 gkg-1d-1 灌胃,连 续给药,于 6 周末酶法检测各组血脂水平,比色法检测. 10吴以岭.中医络病学说与三维立体网络系统J.中医杂志,2003,44(6) 提出络病学说研究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从络脉的网络层次和空间位置、络脉的生理功能、 络脉的运行时速和常度,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反映中医络病理论研究的理论框架,提出了络 病与血瘀证在病机概念与治疗上的不同,并就络病理论代表方通心络胶囊治疗心脑血管病研 究作了简要论述,以期对建立完整的中医络病学说体系有所裨益. 11吴以岭,魏聪.从络病学说探讨糖尿病肾病的病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9) 依据络病学说探讨 DN 中医病机,指出气阴两虚是 DN 的发病基础,络脉瘀阻、津凝痰聚是 DN 的主要病理环节,络息成积是 DN 主要病理改变.其络息成积的病理改变与 DN 肾脏 ECM 成分及调控机制具有内在相关性. 12吴以岭.从奇经论治运动神经元病探讨J.中医杂志,2001,42(6) 运动神经元病系指选择性损害脊髓前角、脑干运动神经元和锥体束的慢性变性疾病,主要包 括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进行性延髓麻痹、原发性侧索硬化症等,是严重 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属中医痿证范畴。提出了从奇经论治运动神经元病的见解,结合五脏分 证、三焦分治,既继承了传统中医理论,又未囿于成说。 13吴以岭,贾振华.中医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的思路探讨 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7,28(7) 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等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加强其防治研究已 成为我国重大疾病防治的主要任务.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络脉是从经脉 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间的网络系统,把经脉运行的气 血津液输布、弥散、渗灌到脏腑周身,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网络结构.络 病是广泛存在于多种难治性疾病包括血管病变中的病理状态,创新发展络病理. 14吴以岭.通络干预血管病变的整合调节机制承制调平 A.第四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 文集C.2008. 通过传统中医和复杂系统的非线性科学相结合,探讨中医学治疗的效应规律而提出“承制调 平”,从不同层次论述了生命运动自适应、自稳态平衡调控机制、病理损伤的代偿性自我调 节与疾病治疗及治疗效应的整合调节机制,反映在通络下预血管病变的实验与临床研究中,呈 现出趋向健康的日标动力特征-“系统效应”. 15吴以岭,李涛,李妍等.超微粉碎工艺通心络胶囊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 J.中国中药杂志, 2007,32(18) 目的:评价超微粉碎工艺的通心络胶囊治疗中风病 (气虚血瘀络阻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 法:采用随机、双盲、不同工艺不同剂量平行对照的非劣效性试验设计方法,选择病程在 2 周 以上 3 个月以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 830 分、总的生活能力评分在 25 级的中风病恢 复期患者 144 例,其中试验组 72 例,对照组 72 例.试验组服用超微粉碎工艺的通心络胶囊,规 格每粒 0.26 g,1 次 4 粒,1 日 3 次;对照组服用普通粉碎工艺的. 16吴以岭.“脉络-血管系统 “相关性探讨A.第四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 C.2008. 通过回顾中医文献分析了“脉”之概念迁移.“经络学说形成之前”脉“为”经“之概念,在 经络中“脉”之概念具有双重含义:一是经络系统运行血液为主的通道,二是一个独立实 体脏器奇恒之腑.据此探讨了脉作为独立实体脏器必然具有的结构功能及自身代谢特点, 指出脉与血管、脉络与中小血管、微血管包括微循环在解剖结构上具有同一性.由此而提出 “脉络血管系统病” 概念,并探讨以动脉硬化为病理特征的缺血性血. 17吴以岭.络病与血管病变相关性研究及治疗对策研究进展A.第四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 文集C.2008. 探讨了脉作为独立实体脏器的结构、功能及自身代谢特点,指出脉与血管、脉络与中小血管、 微血管包括微循环具有高度相关性,提出项目假说,制定辨证诊断标准,建立动物模型,制定治 疗对策,开展不同层次药物作用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18吴以岭.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治疗研究A.第三届世界中医药心血管病学术研讨会论 文集C.2008. 对中医学脉络与西医学血管系统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通过分析“脉”之概念迁移,深 入探讨脉作为独立实体脏器有其结构、功能及自身代谢特点,指出古代中医对脉络在解剖 结构的认识与现代医学血管系统基本吻合,但气血相关的中医理论特色赋予其更丰富的内 涵。由此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 ”概念,依据 3469 例动脉粥样硬化为病理特征的缺血性 血管病变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深入探讨其共性病理环节:运用络病理论探讨心脑血管病病 机,提. 19吴以岭,游佳华,袁国强等.通心络超微粉对高脂饮食兔胸主动脉 NF-B 、胞间黏附分子 1 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1 表达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35(3) 目的 探讨通心络超微粉对高脂饮食兔胸主动脉 NF-B、胞间黏附分子 1(ICAM-1)及血管 细胞黏附分子 1(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 32 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 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通心络组四组.空白对照组,饲以普通饲料;模型组,饲以高脂饲 料;阿托伐他汀组,饲以高脂饲料同时阿托伐他汀 (3 mgkg-1d-1)灌胃;通心络组,饲以高脂 饲料同时通心络超微粉(0.31 gk. 20吴以岭.通络干预血管病变的整合调节机制承制调平 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10) 通过传统中医和复杂系统的非线性科学相结合探讨中医学治疗的效应规律而提出“承制调平 “,从不同层次论述了生命运动自适应自稳态平衡调控机制、病理损伤的代偿性自我调节与 疾病治疗及治疗效应的整合调节机制,反映在通络干预血管病变的实验与临床研究中,呈现出 趋向健康的目标动力特征“系统效应“. 21贾振华.通心络防治血管病变的基础研究进展A.第三届世界中医药心血管病学术研讨 会论文集C.2008. 综述了近十余年发表的通心络防治血管病变的基础研究文章,显示了通心络不仅对血液具 有治疗作用,而且时血管病变共性病理环节均具有显著干预作用,同时也可作用于血管病 变基础上继发的心脑肾等脏腑组织病理变化,通心络的作用特点显示了复方中药及络病理 论在防治血管病变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22吴以岭,魏聪,王宏涛等.通肾络胶囊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转化生长因子 -1 及其型受 体表达的影响J.江苏中医药,2008,40(2) 目的:观察中药通肾络胶囊对糖尿病肾病 (DN)模型大鼠肾脏转化生长因子-1(TGF-1) 及 转化生长因子 型受体(TR ) 表达的影响,探讨通肾络胶囊对 DN 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的 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单侧肾脏切除并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复制 DN 大鼠模型.50 只大鼠随机分为 5 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缬沙坦组、糖适平组、通肾络胶囊组,每组 10 只. 动态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24h 尿微量白. 23吴以岭.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治疗研究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医 师论坛论文集C.2008. 对中医学脉络与西医学血管系统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通过分析“脉”之概念迁移,深 入探讨脉作为独立实体脏器有其结构、功能及自身代谢特点,指出古代中医对脉络在解剖 结构的认识与现代医学血管系统基本吻合,但气血相关的中医理论特色赋予其更丰富的内 涵。由此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 ”概念,依据 3469 例动脉粥样硬化为病理特征的缺血性 血管病变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深入探讨其共性病理环节;运用络病理论探讨心脑血管病病 机,提. 24吴以岭,魏聪,王宏涛.通肾络胶囊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细胞外基质成分及代谢的影响 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4) 目的 观察中药通肾络胶囊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模型肾脏细胞外基质 (ECM)成分及代谢的 影响,探讨通肾络胶囊对 DN 大鼠肾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单侧肾脏切除并腹腔注射链 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复制 DN 大鼠模型,分为假手术、模型、缬沙坦、糖适平及通肾络胶 囊组,每组 10 只.动态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24h 尿微量白蛋白(24h mAlb),末次给药 后测定大鼠血浆糖化血红蛋白(HbA1c)透射. 25吴以岭,谷春华,徐贵成等.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研究 A.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C.2007. 目的:观察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采用平行随机、阳性药 对照、双盲双模拟、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方法,488 例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 分为芪苈强心胶囊治疗组(326 例) 和心宝丸对照组(162 例),疗程 4 周,观察心功能分级、Lee 氏心力衰竭计分、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等疗效指标及安全性指标。 结果:(1)心功能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显效率分. 26吴以岭,栗彦宁,齐锦生等.通心络对气虚和气滞型血管内皮损伤相关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J.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21) 目的:探讨气虚和气滞型血管内皮损伤相关的炎症、氧化应激等 7 组基因表达谱的异同,及通 心络对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用高 L-蛋氨酸复制 SD 大鼠血管内皮损伤,并附以负重游泳 法和束缚法分别制造气虚和气滞证实验模型.应用 RT-PCR 技术和 NCBI 提供的基因表达系 列分析(SAGE)数据库及在线工具,分析气虚和气滞型内皮损伤相关的炎症、氧化应激等 7 组 基因表达谱的变化,以及通心络对基因表达谱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 27吴以岭,刘昆,齐锦生等.薤白对气滞型血管内皮损伤相关基因谱的影响 J.中药材, 2007,30(10) 目的:探讨薤白对气滞型血管内皮损伤相关的炎症、氧化应激等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 用 高 L-蛋氨酸复制 SD 大鼠血管内皮损伤,并附以束缚法制造气滞证实验模型.应用 RT-PCR 技 术和 NCBI 提供的 SAGE(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数据库及在线工具,分析内皮损伤 相关的炎症、氧化应激基因表达谱的变化,以及薤白对基因表达谱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相 比,薤白组炎症相关 C. 28吴以岭,吴正国,袁国强等.通心络对实验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脑缺血微血管的保护作用 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7,40(1)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大鼠脑缺血后微血管的保护作用.方法 清洁级雄性 SD 大鼠 200 只随机分为 5 组:假手术组只做颈总和颈内动脉分离和生理盐水灌 胃;其余 4 组制备 MCAO 模型,其中 MK-801 组在造模成功后腹腔注射 MK-801;通心络大、 小剂量组均在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 1.0 gkg-1d-1 和 0.5 gkg-1d-1 通心络原粉水溶液 灌胃;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 . 29吴以岭,袁国强,游佳华.通心络超微粉对高脂饮食兔主动脉内皮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 A.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C.2007. 目的:探讨通心络超微粉对高脂饮食兔主动脉内皮损伤的干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健 康雄性新西兰白兔 32 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通心络组 4 组。空 白对照组饲以普通饲料;模型组饲以高脂饲料 ;阿托伐他汀组饲以高脂饲料同时给予阿托伐 他汀(3mgkg d)灌胃;通心络组饲以高脂饲料同时通心络超微粉 (0.31gkgd)灌胃,连续给药,于 6. 30吴以岭,许凤全,袁国强等.重肌灵片对A 型重症肌无力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 因子 IFN-、 IL-4、TGF- 水平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7,23(1) 目的:探讨重肌灵片对重症肌无力 (MG)患者的细胞免疫调节机制 .方法:将 60 例 MG 患者随 机分为治疗组 30 例、对照组 30 例,治疗组服用重肌灵片及泼尼松模拟片;对照组服用泼尼松 片及重肌灵模拟片,疗程 12 周.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重症肌无力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 T 淋巴 细胞亚群分布的变化情况;ELISA 法测定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 IFN-、IL-4 和 TGF- 的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 CD4+. 31吴以岭,袁国强.肌炎灵胶囊对实验性多发性肌炎动物模型免疫机制的影响 J.细胞与分 子免疫学杂志,2006,22(2) 目的: 观察肌炎灵胶囊对多发性肌炎动物模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影响, 探索其作用机制.方 法: 利用豚鼠肌浆球蛋白多点免疫 Lewis 大鼠造成肌炎模型, 在此基础上胃灌肌炎灵, 观察 动物血清中特异性抗体、 ENA 多肽抗体、 T 淋巴细胞增殖情况, 且与泼尼松对照.结果: 肌炎灵可以显著抑制大鼠血清特异性抗体含量, 抑制由肌浆球蛋白 (Myosin)和刀豆蛋白 A(ConA)诱导的 T 淋巴细胞增殖 .结论: 同泼. 32吴以岭.络病病机特点与病机变化J.疑难病杂志,2004,3(5) 络病学说是探讨络病发生发展规律及辨证治疗的学术理论,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内伤疑难杂病 和外感重症中的病机状态,研究络病的发病因素、发病特点及病机演变过程,对建立络病发病 学及病机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络病学说研究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 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 出,逐级细分,遍布人体上下内外,沟通联络脏腑百骸的网状结构,形成外(体表阳络)- 中(肌肉经 脉)-内(脏腑阴络)的络脉空间分布规律,按一定的时速和常度敷布. 33吴以岭,杨颖,袁国强.重肌灵片体内对 EAMG 大鼠 IFN-、IL-10、TGF- 水平的影响 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6,22(2) 目的: 探讨重肌灵片(ZJL)对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 50 只 Lewis 大鼠随机等量分为佐 剂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及重肌灵大、小剂量组, 用从电鳐电器官提取的烟碱型乙 酰胆碱受体(N2AchR)纯品, 加完全弗氏佐剂(CFA)免疫大鼠制成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 无力(EAMG).大鼠免疫后第 24 天, 用 ELISA 检测细胞培养上清及血清中 IFN-、 IL-10 和 TGF- 的含量.结果: 在细. 34吴以岭,袁国强.肌炎灵对多发性肌炎动物模型血清抗体及 T 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 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 目的:观察肌炎灵胶囊对多发性肌炎动物模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影响,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 法:利用豚鼠肌浆球蛋白多点免疫 Lewis 大鼠造成肌炎模型,在此基础上给药,观察动物血清 中特异性抗体、ENA 多肽抗体、淋巴细胞增殖情况 ,且和强的松对照 .结果:肌炎灵可以显著 抑制大鼠血清特异性抗体含量,抑制由 Myosin 和 ConA 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结论:同强的松 一样,肌炎灵对非特异性和特异性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起抑制. 35吴以岭,栗彦宁,齐锦生等.人参皂甙对气虚型大鼠血管内皮损伤相关基因谱的影响 A.中 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C.2007. 目的:探讨人参皂甙对气虚型大鼠血管内皮损伤相关的炎性反应、氧化应激等基因表达谱的 影响。 方法:用高 L-蛋氨酸复制 SD 大鼠血管内皮损伤,并以负重游泳法制造气虚症实验模 型。应用 RT-PCR 技术和 NCBI 提供的 SAGE 数据库及在线工具,分析内皮损伤相关的炎性 反应、氧化应激基因表达谱的变化,以及人参皂甙对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结果:与模型组相 比,人参皂甙组炎性反应相关 COX-1(P已问世五载.五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瞬,但对处 于初创阶段的杂志,则是艰苦创业的五年,是崭露头角的五年,是茁壮成长的五年.五年前还是一株破土初露、幼稚娇嫩的幼苗,五年后则已扎根沃土、舒枝展叶、萌蕾孕 实. 63吴以岭.中药周络通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实验研究A.第八次全国中医药糖 尿病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 目的:观察周络通胶囊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的治疗作用 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链尿佐菌素诱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分别用周络通和弥 可保、达美康进行治疗,用药 8 周后测定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红细胞变形和聚集能力、 大鼠坐骨神经 Na+-K+-ATP 酶活性,SOD、GSH-PX 等自由基清除酶活性以及 GSH 含量进 行疗效评定和对比.结果:周. 64吴以岭.络病学说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里程碑( 二)J. 疑难病杂志 ,2004,3(3) 2 奠定了络病证治基础东汉张仲景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 、 、,并平脉辨证 “,在充分吸收、等论 著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撰,成为中医学临床证治的奠基之作.该书将经络学说、 脏腑理论等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首创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理法方药辨治 体系,络病证治思想也在书中初露端倪,其络病治疗方药. 65吴以岭.络病的十大临床表现( 一)J. 疑难病杂志,2005,4(2) 络病并非一个单纯的病种,而是广泛存在于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理状态,加之络脉 支横别出、遍布全身,临床表现繁杂多变,缠绕交叉,使络病的临床辨识尤为困难.故络病临床 研究的重要内容是通过探讨络病的发病特点与基本病理变化,总结出规律性的临床表现,为络 病的临床诊断提供确切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记载与临床研究成果,现将络病十大临床表现总 结如下. 66吴以岭.络病理论构建及其学科价值A.新时期中医药发展战备与政策论坛论文集C. 2005. 随着近代西学东渐,中医药学面临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现代自然科学及生命科学领 域的最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医学,促进了西医学关于人体生理功能认识及疾病诊断治疗水平的 飞速提高,对仍以四诊为主要病情资料收集手段的中医学思维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使现代 科技条件下中医药学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挑战.纵观中医药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支配其发展 的最根本因素还是其自身发展规律,科学的发展又需与时代同步,如何使中医学充分. 67吴以岭.络病的十大临床表现( 二)J. 疑难病杂志,2005,4(3) 6 癥积癥积指腹部所生积块,按之有形,坚着不移.癥积与瘕聚相对而称,前者固定不移,病属血 分,后者聚散无常,病属气分,故明代医家张景岳说:“是坚硬不移者,本有形也,故有 形者曰积.或聚或散者,本无形也,故无形者曰聚.“ 68吴以岭.络病辨证八要J.疑难病杂志,2005,4(1) 络病辨证是在认识中医学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基础上,以络病理论为依据,分析、 判断疾病中有无络病的相关证候存在,并将收集到的络病症状、体征及有关络病的病情资料 进行综合思考,判断络病所在的部位、病因、病机、病变趋势,从而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络 病辨证是中医学新的辨证方法,适用于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络病这一共同病理变化的 临床诊断. 69吴以岭.“脉络-血管系统病“研究及治疗A.中医杂志C.2005. 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络病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规律的应用 理论,络病即络脉病变,是广泛存在于各种难治性疾病中的病理状态.本文就“脉络- 血管系统病 “相关研究及治疗作一探讨,以期能更好把握其临床运用 . 70吴以岭.络病学概要J. 疑难病杂志,2004,3(1) 络病理论肇始于, 临床证治奠基于,清代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 久痛 入络“说,才形成重要的病机理论及治疗用药,但叶氏也批评当时“ 医家不识络病,则愈究愈穷 矣“,可惜的是,叶氏批评的现象在其身后并未引起充分重视,虽屡有验案,不乏善陈,但并未形 成系统完整的络病学说体系.近年来,随着应用中医络病学说治疗疑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 取得的临床显著成效,特别是络病理论代表方药通心络胶囊的广泛. 71吴以岭.“三维立体网络“与中药通心络胶囊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的实验与临床 研究A.第三届糖尿病 (消渴病) 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 冠心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大血管并发症,已成为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我们 在国内首先运用中医络病学说探讨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病理机制和治疗,提出中医络病理论 的“ 三维立体网络系统“, 研制成功中药通心络胶囊 ,并进行了通心络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 绞痛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72吴以岭.依靠科技创新 建立创新机制 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A.中国中医药 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1. 本文以岭医药集团为例,探讨中医药产业,依靠技术创新,建立创新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 生产力,以知识带动高科技产品开发. 73吴以岭.疑难病探源J. 疑难病杂志,2002,1(3) 的创刊,标志着我国对疑难病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们对疑难病 的研究已由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 74吴以岭.中药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实验与临床研究A.中国中医药学会建会 20 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 75吴以岭.解读连花清瘟胶囊J.中国医药指南,2005,“(11) 2003 年春天,突如其来的 SARS 在我国某些地区流行,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河北以岭 医药集团组织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强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