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 名词解释及主观题_第1页
先秦文学 名词解释及主观题_第2页
先秦文学 名词解释及主观题_第3页
先秦文学 名词解释及主观题_第4页
先秦文学 名词解释及主观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解释名词 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 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 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 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尚书: 尚书又称书 、 书经 ,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 书。分为虞书 、 夏书 、 商书 、 周书 。战国时期总称书 ,汉代改称尚书 ,即 “上古之书” 。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 3.伪古文尚书:伪古文尚书亦称伪孔本,流传至今,是后代尚书最通行的本 子。东晋元帝时梅 ji 所献的一布题作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 ,共 58 篇。其中新增 篇目和“孔安国传”是晋人的伪造。 4.易经: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 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 ,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 大道之源” 。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 易 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 “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 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5.卦,爻辞:是 易 经 的 基 本 因 素 , 卦 辞 是 解 释 全 卦 的 含 义 , 爻 辞 是 解 释 每 一 爻 的 意 义 6.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 篇,多是民歌,少数 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 31 篇,多朝会宴享之作; 小雅 74 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 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 40 篇。 7.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 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8.六义(六诗):六义,诗经学名词。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 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 9.笙诗:亦称“六笙诗” 。 诗经小雅 “鹿鸣之什”中的南陔白华华黍 , “南有嘉鱼之什”中的由庚崇丘由仪六篇的合称。这六篇诗都仅有篇名 而无文辞。宋朱熹于集传中称这六首诗为“笙诗” 。 10.十翼:十翼即易传 ,是对易经(周易)的注释,共有十篇,因此又称 十翼 。包括:彖 上 传 , 彖 下 传 , 象 上 传 ( 又 称 “大 象 ”) , 象 下 传 ( 又 称 “小 象 ” ) , 系 辞 上 传 , 系 辞 下 传 , 文 言 传 , 序 卦 传 , 说 卦 传 , 杂 卦 传 。 11.三家诗:指 “鲁 诗 ”、 “齐 诗 ”、 “韩 诗 ”三 个 解 说 诗 经 含 义 的 学 派 , 同 属 今 文 学 派 。 西 汉 时 曾 为 三 家 设 学 官 (博 士 )。 现 均 已 亡 佚 , 仅 存 韩 诗 外 传 。 属 于 今 文 经 。 12.毛诗序:汉 代 传 诗 ( 诗 经 )有 鲁 、 齐 、 韩 、 毛 四 家 。 前 三 家 为 今 文 经 学 派 , 早 立 于 官 学 , 却 先 后 亡 佚 。 赵 人 毛 亨 ( 大 毛 公 ) 、 毛 苌 ( 小 毛 公 ) 传 诗 , 为 “毛 诗 ”, 属 古 文 学 派 。 毛 诗 于 汉 末 兴 盛 , 取 代 前 三 家 而 广 传 于 世 。 毛 诗 于 诗 三 百 篇 均 有 小 序 , 而 首 篇 关 雎 题 下 的 小 序 后 , 另 有 一 段 较 长 文 字 , 世 称 诗 大 序 , 又 称 毛 诗 序 。 看 来 很 像 是 一 篇 毛 诗 讲 诗 经 的 总 序 。 作 者 不 详 , 约 成 书 于 西 汉 , 很 可 能 经 过 东 汉 经 学 家 卫 宏 修 改 。 13.毛传郑笺孔疏:汉 代 毛 亨 、 毛 苌 为 诗 经 所 作 的 注 解 名 为 毛 诗 故 训 传 , 简 称 “毛 诗 ”。 东 汉 郑 玄 又 为 “毛 诗 ”作 笺 注 , 名 为 毛 诗 传 笺 , 简 称 “郑 笺 ”。 唐 朝 初 年 孔 颖 达 作 左 传 正 义 来 解 释 晋 朝 杜 预 的 春 秋 左 传 集 解 ,简 称 为 “孔 疏 ”。 14.春秋三传:春秋三传即左氏春秋传 春秋公羊传 、 春秋谷梁传 ,合称 “春秋三传” 。 15.春秋笔法:是 孔 子 首 创 的 一 种 文 章 写 法 , 即 在 文 章 的 记 叙 之 中 表 现 出 作 者 的 思 想 倾 向 , 而 不 是 通 过 议 论 性 文 辞 表 达 出 来 。 寓 褒 贬 于 曲 折 的 文 笔 之 中 , 不 直 接 表 明 自 己 的 态 度 。 16.微言大义:含 蓄 微 妙 的 言 语 ,精 深 切 要 的 义 理 。 17.春秋外传: 春 秋 外 传 也 称 国 语 , 是 中 国 最 早 的 一 部 国 别 史 著 作 。 18.短长: 战 国 策 的 别 名 。 19.九流十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西汉学者刘歆作 七略 ,其中诸子 略将先秦和汉初诸子学派分为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 小说家,并分别指出其学术渊源及主要特点。十家中小说家属于艺文,除去不算,称为九 流。 20.墨学“十论”:“兼爱” 、 “非攻”、 “尚贤”、 “尚同”、 “天志”、 “明鬼” 、 “节用” 、 “节葬” 、 “非乐”和 “非命 ”。 21.“三表法”: 墨 子 非 命 上 : “何 谓 三 表 ? 子 墨 子 言 曰 : 有 本 之 者 , 有 原 之 者 , 有 用 之 者 。 于 何 本 之 ? 上 本 之 古 者 圣 王 之 事 。 于 何 原 之 ? 下 原 察 百 姓 耳 目 之 实 。 于 何 用 之 ? 废 ( 发 ) 以 为 刑 政 , 观 其 中 国 家 百 姓 人 民 之 利 。 此 所 谓 言 有 三 表 也 。 ”所 谓 “本 之 ”, 主 要 是 根 据 前 人 的 经 验 教 训 , 其 依 据 是 求 之 于 古 代 的 典 籍 ; 所 谓 “原 之 ”, 是 “诉 诸 百 姓 耳 目 之 实 ”, 也 就 是 从 普 通 百 姓 的 感 觉 经 验 中 寻 求 立 论 的 根 据 。 “本 之 ” 是 间 接 经 验 , “原 之 ”是 直 接 经 验 , 都 是 属 于 归 纳 法 的 范 围 。 所 谓 “用 之 ”, 是 将 言 论 应 用 于 实 际 政 治 , 看 其 是 否 符 合 国 家 百 姓 人 民 的 利 益 , 来 判 断 真 假 和 决 定 取 舍 。 墨 子 的 三 表 法 提 出 了 道 德 教 育 的 三 个 层 次 要 求 。 22.“四 端 ”: 是儒家称应有的四种德行,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 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四端”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他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23.寓 言 , 重 言 , 卮言:寓言就是利用客观的人或物以及他们身上所发生的故事和言谈来 表现事理表达思想言论,这是一种以客观性为依据的言语方式;重言是指搬用历史上的名人 所说的言语来表述思想言论,这是一种以主观经验为依据的言语方式; 卮言也就是一种不 拘于时代空间因时因地而变化的言语,它是一种出自于内心的但不带有任何的主观评断的 言语方式,它是言语者无心状态下的所说的言语,没有固定的指代评议,具有非常强的流 动性,就像是风和水一样,不拘泥于形态上有什么规定,是一种打破世俗语言规则的随心 所欲的言语方式。 24.法 术 势 : 韩 非 以 前 的 法 家 有 三 派 , 其 一 重 术 , 以 在 战 国 中 期 相 韩 昭 侯 的 郑 之 贱 臣 申 不 害 为 宗 。 所 谓 术 , 即 人 主 操 纵 臣 下 的 阴 谋 , 那 些 声 色 不 露 而 辨 别 忠 奸 , 赏 罚 莫 测 而 切 中 事 实 的 妙 算 。 ” 其 二 重 “法 ”, 以 和 申 不 害 同 时 的 商 鞅 为 宗 。 他 的 特 殊 政 略 是 以 严 刑 厚 赏 来 推 行 法 令 , 使 凡 奉 法 遵 令 的 人 无 或 缺 赏 , 凡 犯 法 违 令 的 人 无 所 逃 罚 。 其 三 重 “势 ”, 以 和 孟 子 同 时 的 赵 人 慎 到 为 宗 。 所 谓 势 即 是 威 权 。 这 一 派 要 把 政 府 的 威 权 尽 量 扩 大 而 且 集 中 在 人 主 手 里 , 使 他 形 成 恐 怕 的 对 象 , 好 像 压 臣 下 。 这 三 派 的 注 意 点 , 韩 非 兼 容 并 顾 , 故 此 说 他 集 法 家 的 大 成 。 ” 25.成 相 : 成 相 , 中 国 先 秦 民 间 说 唱 。 “相 ”是 一 种 击 节 乐 器 , 其 形 制 有 两 说 , 一 说 为 舂 牍 , 另 一 说 为 搏 拊 , 以 手 拊 拍 。 汉 书 艺 文 志 著 录 有 成 相 杂 辞 十 一 卷 , 已 佚 。 只 有 荀 子 成 相 篇 保 留 了 片 断 。 成 相 的 曲 调 , 由 六 句 组 成 一 章 , 句 式 为 三 、 三 、 七 、 四 、 四 、 三 , 中 间 的 四 、 五 两 句 不 押 韵 , 余 则 有 韵 。 当 是 中 国 最 古 老 的 民 间 曲 艺 形 态 , 为 兼 有 叙 事 与 抒 情 的 民 谣 。 26.赋 篇 : 由 荀 子 所 作 , 是 最 早 以 “赋 ”名 篇 的 作 品 , 被 认 为 是 汉 赋 的 源 头 之 一 。 今 存 赋 篇 由 礼 、 知 、 云 、 蚕 、 箴五篇组成。 27.四 书 五 经 : 四书指的是论语 孟子 大学和中庸 ;而五经指的是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和春秋 ,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28. 十 三 经 : 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 、 书 、 诗 、 周礼 、 仪礼 、 礼记 、 春秋左传 、 春秋公羊传 、 春秋谷梁传 、 论语 、 孝经 、 尔雅 、 孟子 。 29. 九 歌 : 九歌是楚辞篇名。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战国楚人 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 、 云中君 、 湘君 、 湘 夫人 、 大司命 、 少司命 、 东君 、 河伯 、 山鬼 、 国殇 、 礼魂 。 30.风 骚 : 风指诗经里的国风 ,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 ,后代用来泛称文学。 31.楚 辞 : 楚辞又称“楚词” ,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 (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 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 辞 。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 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问答题 1. 什么叫神话,如何产生 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 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 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 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神话的产生,首先与远古时代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有关。先民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世界 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及变化,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 观世界拟人化。其次,与上古先民解释自然、抗争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强烈渴望有关。 这种渴望,促使先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及问题进行思考,并力图对它们作出自己 的解释与描述。再次,与先民们的原始宇宙观和原始思维有关。原始先民相信万物有灵, 其思维也以此为核心内容,以人与自然互渗为原则,以直观感性、充满情感和富于想象力 为特点。因而在神话中,一切自然现象和某些社会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赋予以人的 特点和超自然的能力。 2.古代神话的内容,性质,意义: 探索天地创始、万物生成和人类起源奥秘的开辟神话,最有代表性的是盘古、女娲神话。 以风、雷、鸟、兽、草、木等为描述对象的自然神话,反映了先民敬畏和征服自然的心 态,如“雷神”、“海神”、“水伯”等,最有名的是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 英雄神话,表现了先民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它们朦胧意识到了人是世界的中心、宇宙 的主人,其主角是半人半神或受神力支持的“英雄”,较有名的如鲧禹治水和后羿 射日。前者歌颂了治水英雄鲧禹父子,后者歌颂的是征服旱灾的英雄后羿。 关于异域奇国、怪人神物的传奇神话,反映了初民企图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改造自身 生活环境的愿望和理想,形象奇特,富于奇趣,具有超现实性、超自然性,如驩头、吐丝 女、羽民国、长臂国、厌火国等。 3.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 为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极大地影响着 后世文学的发展。 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如:屈原的 楚词、庄子散文、李白诗歌等;明清小说如西游记 封神演义等。 4.中国古代神话的历史化,文学化,宗教化(见笔记) 5.举例说明诗经歌谣复叠的章法及其艺术效果 重章叠句、复沓回环是诗经篇章结构的显著特点。诗皆入乐,复沓的章法正是围 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的最佳形式。这种形式主要表现为一首诗往往分为若干章,各章字句 大体一致,仅仅变换少数词语,以适应反复咏唱的需要。如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6.诗经中的双声,叠韵词及其艺术效果 关雎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 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增强了诗歌的 节奏感和音乐美,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7.举例说明什么是诗经中的兴(文学史 P47-48) 8.以蒹葭或采薇为例,说明诗经复叠章法的特点及其作用(作品选 P38 P49) 9.诗经在语言艺术上的特色(见笔记) 10.比较左传和国语的异同 同:左传与国语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作品,它们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散文的成熟, 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它们成书的时代较为接近,又都与左丘明的传诵有一定关系, 因此,分别称之为春秋内、外传固然不妥,但也毕竟说明这两部书存在着某种一致性。 除了所记内容互有交叉,反映时代大体相同而外,二者在思想倾向上,也是基本一致的, 都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倾向 异:中心思想上:左传的民本主义显然较国语的重民思想有所进步和发展, 左传每每称引孔子之言以为褒贬,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国语在很多地方强调天 命,遇事求神问卜,左传则不然。 叙事手法上:左传为编年史,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 果,很注重完整的叙述时间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国语为国别史,重于记言,很多事件 的事情经过和前因后果都是一笔带过的,将重点放在大段的议论文字上。在叙事完整方面 国语不及左传,但国语擅长在记言中穿插一些滑稽生动的小插曲。 叙事语言上: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答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 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国语以记言为主,所以大多记朝聘,飨食,讽谏,辨诘, 应对之词。国语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 的语言,语言生动活泼富于形象。左传的记事语言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委婉有致, 栩栩如生。 11.左传与公 毂二传的区别 对于春秋的微言大义,公羊兼传大义微言;穀梁传不传微言,但传大义; 左传并不传义,特以记事详赡,有可以证春秋之义者。 公羊传和穀梁传长于解义,少有记叙,称为“训诂之传”、“经传”。左氏传 详于记事,少有议论,称为“记载之传”、“史传”。 公羊传和穀梁传其涉及年份与春秋完全一致;左传其引用经文比春秋 多出两年,到鲁哀公十六年孔子去世为止;记事则到鲁哀公二十七年,超出春秋十三 年。 公羊传和穀梁传用今文(隶书)写成,因此属于今文经学;左氏传用古文 (六国文字)写成,因此属于古文 12.举例说明左传中体现出来的民本思想(文学史 P58) 13.举例说明左传中“行人辞令”之美(文学史 P62) 14.以城濮之战为例说明左传阐发的对于战争问题的看法和思想原则 左传有鲜明的崇霸思想,诸侯争霸都是以战争为直接手段的,霸权消长与霸主易位 常常是以战争的胜败为标志。 城濮之战开始之前, 左传先是详细记述了晋文公归国之后如何励精图治,治理国家, 体现了非常鲜明的民本思想。所谓“以德取胜,有理则壮” , “文德”在左传中即是 在争霸战争中胜利的基础。 左传中提倡“同心同德者胜” ,不仅体现在军民一心,更体现在帅乘相和,上下同心。 晋文公身边,始终有一批见识深远又尽忠职守的辅佐大臣,这些人为他成就霸业屡出奇谋, 累建功勋。 晋文公一直采取“报施救患,喜赂怒顽”的外交策略也是他制胜的关键。他最大限度的 争取与国的方针,和楚国自恃强大,对与国毫不在乎的态度截然相反。这也是他制胜的关 键。强调了有备无患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在作战前做好备战所需,以避免措手不 及,更要在和平年代居安思危防备不虞。晋文公一归国,蒐于被庐,训练军队,才能在后 来攻击曹卫,解救宋国时立即调动出自己强有力的军队。 左传在战争描中崇尚奇计谋略。有利的作战时机和全面的作战方略,是晋文公击败 楚军的重要一环。 15.城濮之战晋楚两国胜败的原因 晋胜: 君 臣 协 力 , 上 下 同 心 。 虽 在 一 些 具 体 问 题 上 有 不 同 意 见 , 但 大 家 的 目 标 是 共 同 的 , 故 能 经 过 讨 论 取 得 一 致 。 晋 国 善 于 利 用 外 交 手 段 瓦 解 敌 军 的 联 盟 , 使 楚 国 陷 于 孤 立 ; 同 时 采 取 克 制 态 度 , “退 避 三 舍 ”, 后 发 制 人 , 使 自 己 处 于 理 直 的 地 位 。 晋 国 在 交 战 时 讲 究 战 术 , 指 挥 有 方 , 采 用 了 避 强 击 弱 , 佯 败 诱 敌 的 巧 妙 战 术 。 晋 国 君 臣 的 个 人 素 养 也 起 到 了 作 用 , 晋 文 公 谨 慎 稳 重 , 谋 虑 周 全 , 善 于 听 取 部 下 意 见 , 知 人 善 任 。 先 轸 、 子 犯 等 人 克 尽 其 职 , 富 有 见 识 , 善 于 谋 略 , 作 战 英 勇 。 楚 败 : 楚 国 楚 成 王 与 子 玉 各 执 己 见 , 互 相 掣 肘 , 抵 消 了 力 量 。 楚国自恃强大,对与国毫不在乎。 子 玉 意 气 用 事 、 刚 腹 自 用 、 态 度 傲 慢 、 狂 妄 轻 放 16.战国策的来历及性质 战国至秦汉间纵横家说辞和权变故事的汇编。它不作于一时,也不成于一手。战国时,有 专门从事外交策略研究者,他们探讨如何揣摩人主心理,运用纵横捭阖的手腕,约结与国, 孤立和打击敌国,史称纵横家。他们对于谈说之术非常注重,为了切磋说动人君的技艺, 就要不断地收集材料,储以备用,有时并亲自拟作,以资练习。战国策即因此而产生。 17.苏秦这一人物形象反映了战国游士的那些特点 体现了战国时代谋士们苦心孤诣、身处逆境仍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他走了好多地方,人 家却不肯用他。苏秦先到了秦国,劝说秦王采纳“连横”的主张,可惜连续十多次修书劝说 秦王而终未说服,只好“去秦而归” 。此后,他又在外游说两年多,去了好多地方,衣服穿得破 旧不堪,仍没有一处肯任用他,只好硬着头皮回到家中。但苏秦毕竟是一个有抱负的谋士,面 对家人羞辱的窘迫,他只怨自己没用,不能使秦国接受他“连横”的主张,为此,他日夜攻读, 甚至“头悬梁,锥刺骨”,想出了“合纵之策” 。 苏秦形象既表现了谋士们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灵活策略,也反映了他们朝秦暮楚、立场 不定、追求功名富贵的庸俗心态。苏秦的政治主张一开始是“连横”,即说服秦国采取联齐 策略,以便各个击破其余五国。在这一主张得不到采纳的情况下经过潜心研读兵书,分析各 国地形国力,又形成了联合东方六国以抗击西秦的政治主张。虽然苏秦的政治主张几经磨难,费 尽周折终于实现,功名显赫一时,但他的命运最终还是随着六国之间的政治利益的改变而发 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