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填空: 鲁迅作品名称:野草 朝花夕拾 呐喊 故乡 孔乙己 明天 端午节 而 已集 彷徨 一件小事 药 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坟 兄弟 离婚 伤逝 二、名词解释: 1、京派:“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主要是指新文学中心南移到 上海后,30 年代继续活跃在京、津等地的作家群所形成的一个特定的文学流派,是强调宽 大、强调审美、强调民族文化精神重造的纯文学流派。 “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就是京派小 说,其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所显现的是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其统一的审美 感情是诚实、从容、宽厚的,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在现实 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 李健吾、林徽因、废名、萧乾、芦焚等,代表作有边城 萧萧 长河等。 (追求乡土题材,平民的现实生活。审美上:表现极致的传统审美观念。表现形式:成熟 的传统小说形式) 2、海派:文学中的海派是指区分与鸳鸯蝴蝶派的拥有“现代质”的海派,是指站在现代都 市文明和商业文化的立场上来打量上海,用现代上海人的口气讲述上海故事的文学流派。 初期特点是世俗化、商品化倾向;注重小说形式的创新;创作以性爱小说为主。主要代表 作家有苏汶、张资平、张爱玲、林微音等,代表作有飞絮 倾城之恋 金锁记等。 (题材:城市的,小资的,商业的,经济的。审美:西方。表现形式:新奇的) 3、九叶诗人:是指 1940 年代出现的一群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青年诗人。 “九叶”之名得自 1981 年出版的九叶集 ,其中收录了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的诗作。主要 刊物有诗创造 中国新诗 。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事业开阔,具 有强烈的时代九叶诗派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 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 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代表作有风景 复活的土地 手掌等。 三、简答: 1、简述祥子的悲剧性: 骆驼祥子中主人翁祥子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无论从事业、爱情、还是性格,都 彻底的展示了其悲剧性色彩。 一、事业上的悲剧性三起三落 祥子是一个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小伙子,当他认定拉车是件更容易挣钱的事的时候,他 就一心想买上自己的车。三年的省吃俭用,成就了这个理想,而军阀混战的社会环境,使 他被逃兵掳走,失去了洋车,事业刚起步就夭折了;他并没有灰心,倔强的从头开始,还 没买上车的时候,所有积蓄又被侦探敲诈洗劫一空,第二次准备事业的道路又变得遥不可 及了;第三次拉上自己的车的时候,是以与虎妞的畸形婚姻为代价的,虎妞用低廉的价格 从邻居二强子手上买的二手车,最终因为虎妞难产而死办丧事卖掉,从此,祥子的事业就 一蹶不振。 二、爱情的悲剧性 祥子本没打算娶亲的事,即便是想娶亲也要找一个年轻力壮的,吃得苦的,能洗能作 的姑娘。可事不由他,虎妞就这样闯进了他的世界,在虎妞的死缠烂打外加假借怀孕之下, 祥子有了自己的婚姻生活,但这并不美好,虎妞在家里占据领导地位,祥子只能忍气吞声, 变得消沉,这样的婚姻注定是一个悲剧。虎妞对于祥子来说是不情愿的,但福子一定是自 愿的,可祥子并没有抓住机会,当他最后去寻福子时,福子已经死去了,祥子的爱情也终 结了。 三、性格的悲剧性 祥子身上具有劳动人民许多优良的品质:善良、纯朴、热爱劳动等等 其次,祥子做事认真负责,讲究信用和义气。 再次,祥子性格中还含有反抗及独立自主的一面。 尽管祥子意志坚强,为人正直又有奋斗精神,但最后还是以穷困潦倒而告终。伴随着 事业和爱情的失败,他的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人性美也渐渐消失殆尽。 2、谁是雷雨真正的主角,并说明理由 我认为雷雨的主人公是“有不安分灵魂”的繁漪。 首先,繁漪具有鲜明的“雷雨”性格,极端、彻底,敢爱敢恨,具有那种可以摧毁一 切的原始的“蛮力” 。她与作家刻意设置的背景环境始终是相通的。从一出场时“喘不过气 来”的郁热和压抑,到最后的不顾一切的“报复” ,一种“雷雨”式的渲泄,她的态度始终 是与作品的气氛一致。繁漪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处在矛盾的中心,是她引出了侍萍, 又是因为她使周萍、四凤走上绝路。她的力量,正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作者追求的。同 时,繁漪的复杂、独特的形象使她具备成为主人公的条件。她的性格是两个方向上的极端: 极端的压抑与极端的报复相结合,这种逼到绝路的忍无可忍,正是我们民族的柔弱性格中 潜在蛮力的代表。同时,她又没有力量改变一切,最后还是在“宇宙这口绝望的井”中挣 扎,在命运的悲剧中不能拯救自己,这就增加了作品的层次感与深刻度。 3、举例分析穆旦诗歌的特色 穆旦诗歌的特色: 第一,就是戏剧张力的构造。 “张力”首先表现在穆旦的诗歌体式上。穆旦的诗体主 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抒情短诗,诗意凝练紧凑,抒发内心的情感与思辨;一类是戏剧体长 诗,如防空洞里的抒情 、 从空虚到充实等,这类诗作结构较为复杂,一般使用多重 人称,不断转换角度,将内心自省、场景叙述、他人话语交织混合于一处,形成多声部的 效果,表现出错综的戏剧性张力。 防空洞里的抒情就在“我”与“他”的对话中展开, 日常的话题表面上不断干扰着诗歌的主题,但正是在战火与闲话的对照中,还原出历史冲 击下个体的真实心态。 另一种“张力”模式在穆旦诗中表现为不同类型的经验、词语和诗境的陌生化并置上。 最典型的是五月一诗,一段仿古歌谣后突然改变了诗体,其后诗行始终在这两种诗境 和诗体中交替发展。通过这种戏剧性的并置,诗人对历史现实的深刻认识得到了反讽性的 传达。 “用身体来思想” ,这是穆旦诗歌艺术创新的第二个方面。感性与知性的结合,是 “九叶”诗人的一个共同特征,除了在诗歌中表达人生的思考和哲学的内涵,它还指向一 种独特的现代诗歌技巧:思想知觉化。穆旦诗中的思想含量很大,很多诗句甚至类似于抽 象的思辨,却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甚至感到生理上的不安,其原因在于诗人常常将心 灵的活动转化成身体的感受,将观念外化为具体的生理感知或意象。如发现中: 由于你的大胆,就是你最遥远的边界: 我的皮肤也献出了心跳的虔诚。 春是穆旦的名作,它表达了一种青春的困惑意识。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穆旦诗歌艺术第三方面的创新,是对传统诗意的反动。他反对诗歌书写所谓诗意的 “风花雪月” ,主张要以特殊的现代经验为表现对象。他是力图通过追求“非诗意”来达到 新鲜的独特的诗意。 “我长大在古诗词的山水里 , 我们的太阳也是太古老了 ”,在玫瑰之歌中,穆旦 曾有这样的诗句。他的写作正是从“古诗词的山水里”挣脱出来,在一个散文的世界里发 掘新的诗意。 四、分析题 1、从散文语言运用和文体创造方面比较评析冰心和朱自清散文创作风格的异同。 在“五四”美文中创作中,冰心和朱自清是其中的典范。两者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 处。 首先,他们在文学从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上作出了突出贡献。 “冰心体”的散文,是 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 示出清丽的风致。而朱自清则是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 , 荷塘月色 桨声 灯影里的秦淮河 ,都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精确观察,对声音、色彩的敏锐感觉,巧妙 的运用比喻、联想,融入自己的感情,构成细密幽远的意境,保持一种温柔敦厚的风格。 其次,他们的散文都充满浓郁的抒情色彩。通过对特定环境,细节描写抒发真挚情感。 冰心在往事中,即景抒情,透过院子里两盆莲花在大雨中,白莲凋谢,红莲因荷叶遮 蔽完好的画面,想到母爱之伟大。同样朱自清的背影中,作者把父亲怎样爬下月台, 怎样手脚并用攀登月台,以及买桔子怎样艰难抱运回来这一系列动作,老老实实的勾画出 来,描写的是买桔子的背影,揭示的是父亲对儿子的真挚的爱。 语言清新,文字隽丽、典雅,充满诗情画意。冰心在笑中写了三个场景,三言两 语便是一副凄清优美的图画,背景朦胧,组合起来的画面,像电影一样一一闪现,语言朴 素自然,却能给人以无限想象。朱自清在春中写道“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以口语话的语言,整齐而又 有变化的短句,抑扬有致的句调,构成自然活泼,明朗错落的抒情节奏。 冰心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熏陶,也就决定了在她的思想中仍不可避免的受旧文化影响。 母爱、自然爱、儿童爱,是冰心永恒的主题,但她只是用优美的笔触,赞美纯洁如洗的情 感和大自然的非凡仪态,却很难深入现实,揭露现实世界的苦难。她宣扬“人类之爱” ,企 图用爱来掩饰一切痛苦,透露出其思想的局限性。这也许是作家从女性视角出发,感性的 认为爱可以融化一切寒冰,世界是充满爱的,而不愿去正视现实世界中的苦难。朱自清则 能更深入的揭示社会现实,将抒情与议论相交错,融情入理。他的航船中的文明 、 生 命的价格七毛半 ,缘事而论,将矛头指向旧社会制度,社会陋习和反动的军阀政府, 诙谐中含有批判的锋芒,具有更高更深远的意蕴。 2、以具体作品为例,分析张爱玲小说的意象艺术。 在小说中,张爱玲还频繁灵活运用各种意象,让人物和物象在特定的条件下高度地融 合在一起,产生出新的本质已发生了改变的新形象,完成了她故事叙述过程中作者的生命 感悟的诗意表述。 这些大量散布在故事进程中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丰富了小说的 意蕴,同时又将小说的题旨传达得更为含蓄、隽永,从而也使小说具有浓厚的象征色彩。 张爱玲小说虽然意象纷呈,但以“月亮”出现的最多、最典型,也最有特色。 在金锁记中,小说开场就有一轮三十年前的月亮引导读者进入一个伤感、凄清的 故事:“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想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 珠,陈旧而迷糊”小说的结尾处又以月亮的沉落作比:“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 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结束了故事,也结束 了七巧的命运。 在这篇小说中, “月亮”的几次出现或者是模糊的、残缺的,或者是癫狂恐怖的,都 缺乏月光在通常意义上的浪漫的情调,这一方面是由于张爱玲用月亮来象征人的不幸命运 和变态情欲的恐怖,另一方面也含有张爱玲对人生难得圆满的叹惜之情。 在张爱玲的其他小说中,如沉香屑第一炉香 、 倾城之恋 、 茉莉香片 、 沉香屑 第二炉香等都有生动的关于月亮的比喻和描写。这个不断浮现在张爱玲世界中的“月亮” 意象是各色各样的,有寒冷的、光明的、朦胧的、同情的、伤感的、残缺的等等。亘古长 存的月亮从不同角度和方位,映照着张爱玲世界中的人物,照出他们的隐秘和残酷,也照 出他们的软弱和惶恐,也照彻着文明发展过程中艰难行进的人类本相。 五、论述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往往表现得非常决绝,甚至偏激,应当如何看待鲁迅这种态度?结 合具体的作品加以分析。 近百年来先进的知识分子中,鲁迅是对传统文化批判最深刻、攻打最猛烈的人之一, 而在近十多年来,这一点遭到不少的质疑。比如,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鲁迅在中国思想 史、文化史上不占有什么地位,因为鲁迅毕生攻击、贬低民族传统文化,丑化中国人,附 和了激进的思潮,使传统文化在“五四”断裂,丧失了民族的自尊、自信。还有人认为 “五四”以来风行激进主义,对传统猛烈批判,全盘否定,结果割裂了传统,伤了元气。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的确相当激烈,甚至有些偏激,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正确认识 鲁迅否定传统时的时代“语境” ,认识到他这样的良苦用心和深刻用意,就知道这种指责是 站不住脚、片面的。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狂人之口,把中国历史、文明高度概括和比喻为“吃人 的筵席” ,而传统中国就成了“安排人肉筵席的厨房” 。狂人晚上睡不着,翻开历史书,在 满纸仁义道德的字里行间,看到的只有两个字:“吃人” 。这种象征的说法,的确是一种猛 烈而深刻的批判,是极带义愤的攻打和否定。 鲁迅对传统采取的是分析的态度,他褒贬鲜明,常有独到眼光。我们应理解鲁迅的用 心。我们读闻名中外的阿 Q 正传 ,看小说中写那些“ 丑陋的中国人”的表现,会很不 舒服,甚至恶心,这真是给我们的同胞揭了短,露了丑。但仔细一想,这又的确是真实的, 一种毫无伪饰的真实。 鲁迅在深刻地反思与描写,但他又并非居高临下,他总是带着自己深彻的体验,带着 无限的悲悯和无奈,去表现和批判他所置身的那个病态社会。 在小说示众中,鲁迅写民众蜂拥观看巡警和他牵着的犯人。犯的什么罪,要拉去 做什么?不知道,无来历,也无结局,但那场面如同盛大的节日。小说的主角就是围观者, 他们无名无姓,但各有标志性的生理特征:胖、秃、老、粗、猫脸、椭圆脸等等,所述事 情无非就是“示众” ,也就是“看”与“被看” ,是看客的众生相及他们的心理。这小说带 有象征性,有很高的概括意义,实际上是在批判围观者,那种普遍存在的麻木的国民性。 鲁迅写得最多的,就是这种世态炎凉、人心麻木。 祝福中,祥林嫂那样不幸,不 断神经质地诉说她的儿子阿毛被狼吃了,村里男男女女都反复去听去看,甚至去逗她取乐, 把人家的眼泪变成自己无味的生活的调料。对于国民性中这种缺少生命的尊重、少同情、 多隔膜,鲁迅是何等深恶痛绝!在他看来,麻木的人们隔岸观火,玩味、欣赏别人的苦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