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传统美学观_第1页
分析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传统美学观_第2页
分析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传统美学观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析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传统美学观 论文关键词:传统美学 现代 视觉传达设计 影响 论文摘要: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 ,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的影响。本文分析了这些影 响,并肯定其积极的因素。指出它将会有助于发展本民族的视觉传达艺术。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 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到两汉文化高峰的出 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 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招贴艺术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 “立足中华,面向世界”, 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 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 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 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它 们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 和外来文化的介入。正因为这样,作为外来的视觉传达设计,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 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 国特色的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下面,就从这个角度进行一定的剖析。 首先,视觉传达设计传达信息。鼓动宣传的作用肯定了它的特殊形式。它不同于架上油 画或版画,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所要传达的事物。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画面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 景,并可以把各个不同的比例,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经常运用象征 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 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传达的事物,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 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在这 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美学观,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 例如,构思上的“以一当十”、 “以少用多”的精炼,构图上“ 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简 洁,“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的对比关系,“ 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夸张,都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 财富,它们已经在我国视觉传达的设计中得到充份体现。香港着名平面设计大师靳棣强,创作 了大量文化招贴。他认为,美的原则有三条: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 创新承先启后,破旧 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这实际上强调的也是老庄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 表现意境。他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到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他的许多作品 都无一例外地体现着这种思想,在其招贴设计自在系列中,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融 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机理效果,现代又不失传统。2008 年的申奥标志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 例,整个标志造型没有对传统造型的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写 意手法,恰到好处的传递出“中国结”和“ 运动员”两个意象。标志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 审美意韵,同时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前面说过,视觉传达设计属于“瞬间艺术”。好的作品要做到既要让人“一目了然”还要做 到让人“一见倾心”, 为它所吸引,顾盼之余,留下较深的印象。这就要求视觉传达设计具有精 湛的构思。任何艺术,都不能说明一切,特别是视觉传达设计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有限的 时空条件下,能使人过目难忘,回味无穷,那就需要做到“以少胜多”“ 一以当十”。 当然,至今也还有要求艺术叙述一切的观众,他们向视觉传达设计提出对多幅画的要求。 这正象向雕塑提出连环画的要求,向快板提出多幕的要求一样不现实。 “以少用多”和“由此及 彼”是艺术技巧的标志,特别是视觉传达设计。它只能从生活的某一侧面而不能从一切侧面 来再现现实。任何形象都不过是构成整体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它能不能概括其他部分。视觉 传达设计中常常有充满画面的颜面特写,一双手,一双眼,一个动态,一个表情,只要选择最富于 代表性的现象,而且着重于表现它的某些特征,它就能成为“言简意赅”的好作品。尽管构图简 单,却要求表现出一定的、能吸引人的意境。在“意境”中,客观事物精粹部分得到了集中处理,达 到了情景交融,能牵动人的某种情思,某种体验,某种联想。清代一位学者说过,一幅画“与其令 人爱,不如使人思”。好的视觉传达设计要能引人人胜,唤起人的联想。表现意境,就要有手段, 我们称之为“意匠” 。 “匠”字在艺术家心目中有贬意,如“匠气”。但也有褒意,如“匠心独运”,就 是人家没有想到的,你想到了。 “意匠”是艺术家对客观事物加工的特殊手段,加工手段的高低,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作者艺术成就的高低。唐代诗人杜甫说的“意匠惨淡经营中”、 “语不惊人 死不休”,说明艺术意境的产生一定要有“意匠” 的煞费苦心。 “意匠” 具体说来就是选材(先取最 精粹部分)、剪裁(去污存清),夸张( 强调形象的特征)、经营位置(构图)、表现(选项用恰当的 技法),而这一切,恰恰是视觉传达设计者构思时的主要手段。 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 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也屡见不鲜。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特别是中国画, 巧妙的运用白底的匠心。民间剪纸和兰花布粗犷豪放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 都可以在现代招贴艺术的构图中得到印证。 我们从来不曾用如实的描写、逼真的再现要求过中国传统艺术,没有人指责某些山水画 不符合焦点透视的原则,也没人批评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模式,因为我们对自已的传统艺术 有一个固定的观念,懂得抽象的形式美在造型艺术中的重要价值。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形神兼 备,讲究概括与变形,齐白石“画虾几十年才得其神”,就有一个不断概括、不断深人的过程,他 最终敢于舍弃虾的次要部分而突出主要特征,使母虾的形象更为完美、更为生动。齐白石提 出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说法和石涛的“ 无法而法, 乃为至法”的说法是相通的。联系 他的作品和实践可知,他主张的“不似”正是为了以 “不似” 其实是在“ 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决 不是“似是而非”, 而是利用了欣赏者相应的联想作用使形象更有概括性。再看我们的视觉传 达设计,就“似与不似” 的观点来考察,就形象的简明与富于概括这一点来衡量,很多形象显然 不是生活的简单模仿,某些概括的形象显然与素材有很大的差别。由复杂到单纯由繁杂到简 洁,必须承认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提高。作品的魅力,决不只是以外形的逼真为转移。有时候,欣 赏者不是简单地接受宣传,同时也是探索、发现和补充,从而得到欣赏的乐趣。正因为欣赏者 有所探索,有所发现和创造,作品的主题,才能产生深人的影响。这种特点正符合了视觉传达 设计艺术的要求。靳棣强招贴作品“金、木、水、火、土”招贴图形形象设计,也充分显示了 这种文化艺术的精神特征,萦绕着极其强烈的现代主义设计的精神光环。 传统美术的色彩处理,主要是装饰色彩。由于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的特征,决定了装饰色彩 在画画上所起的作用。装饰色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正是广告画面所刻意追求的。 “意足不 求颜色似”说明了这种关系。宋代苏轼曾画朱竹,有人责难他,难道有红色的竹子吗?他反问: 难道有黑色的竹子吗?意思是既然大家对“黑竹” 习以为常, 为什么不允许画朱竹呢?这说明传 统美学观中对色彩的主观想象是允许的,而且是必要的。但这种主观想象不等于主观臆造,装 饰色彩同样来源于生活实践,同样需要从客观事物中吸取营养。人们常从彩蝶、霓虹、彩霞 等自然色彩中受到启发而创造出色彩绚丽的装饰效果。装饰色彩的主观性使某些联想,将自 然景色“拟人化” 。不同的人物由于性格、经历、情绪的不同,对客观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对 于某些自然色彩的感受,可以是“绿肥红瘦”,也可以是“ 怡红快绿 ”。至于“ 伤心碧”、 “塞烟翠”、 “青欲滴”、 “绿生凉 ”这些古代诗人笔下对色彩的不同感受,无论是“ 伤心”还是“寒”、 “凉”,说明 了色彩给人感受的心理因素。早在宋代画论中就有“炎绊寒碧”的说法。这些心理因素造成 的色彩联想是由人们在具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我们既反对形而上地把某种色彩硬说成代表 某种性格,又不排斥在具体生活中形成某种联想使人产生的感情,这就是传统美学中运用色彩 象征性的前提。传统中国画中经常把荷花画得红艳艳的,荷叶只用淋漓的水墨。面对这些形 象,人们自然会觉得所画的水墨叶子是绿色的。这是因为画家适应了自然现象相互联系这一 科学规律、利用了欣赏者相应的联想作用。同样,一张白纸上,画上几只游动的小虾,人们根 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然会把大片空白联想成茫茫的水面。在招贴画上,常常也有这样的例证, 一张蓝色的画面,上角画几束灿烂的焰火,这块蓝色自然会被人接受为深邃的蓝天。同样是蓝 色的底色,画上几块白色的三角帆影,这块蓝色又会被人们视为无边的海洋。一张绿色的画纸 上画一对嬉戏的小羊,这绿色就成了如茵的草坪。正因为只是单纯的底色,空间更大了,给人 的联想更多了。这种单纯是虚的,但又是实的;观众的想象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这样处 理,不仅在形式上不见其虚,在内容上也因某些启示与联想,使其更充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