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勤:越轨与惩罚:村落成员权逆向行使中的内生秩序呈现_第1页
刘勤:越轨与惩罚:村落成员权逆向行使中的内生秩序呈现_第2页
刘勤:越轨与惩罚:村落成员权逆向行使中的内生秩序呈现_第3页
刘勤:越轨与惩罚:村落成员权逆向行使中的内生秩序呈现_第4页
刘勤:越轨与惩罚:村落成员权逆向行使中的内生秩序呈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越轨与惩罚:村落成员权逆向行使中的内生秩序呈现(刘勤) 一 引言 越轨(Devient Behavior)一词被广泛用于多学科之中。一般而言,社会学者 研究越轨侧重于行为与社会规范的关系。越轨是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 规范的行为。在理想状态下,社会规范可以理解为国家政策法律与地方性知识 双重互动。因此,针对越轨行为,存在两种不同的惩罚机制:一种惩罚是国家 以政策法律为依据,即国家以颁布实施的政策法律作为规范个人行为的标准, 表现为国家权力机构如公安、法院、监狱等的惩罚实施;一种惩罚是社会实体 以地方性知识为依据,表现为社会实体内部社会性收益层面的惩罚实施。具体 到村庄场域,因为村庄是一个存有地方性知识的具体空间,且地方性知识可能 造成一种法律不入现象,村庄场域的惩罚形式广泛,如流言、丢脸、现丑、驱 逐、甚至杀害等。本文仅以村庄生活中道德性越轨和功能性越轨的惩罚形式为 研究对象。 村庄生活中的越轨与惩罚嵌入着村落成员权的文化逻辑。有些学者从不同角 度,就乡村集体成员权问题做过出色的研究(折晓叶、陈婴婴,2005;折晓叶, 1996;张静,2000;申静、王汉生,2005;张佩国,2002)。这些研究多集中 于具有较强资源再分配能力的东部发达地区村庄或城郊村,围绕村落成员权的 是是否具有资源分配的资格问题,由此形成的一种身份认同。村落成员权的获 得与失去对于村庄内资源分配资格等权力的取得与失去紧密相关,这是村落成 员权视角对于特定类型村庄(拥有集体资源)的有益尝试。但是多数中部农村 一般没有或很少有集体资源,村庄生活中却有我们与他们之分,村内人与村外 人之分,亦有村落成员权的身份认同与规则实施。本文尝试回答的问题在于: 对于没有集体资源的村庄,村落成员权对于村庄秩序有何种意义?以何种方式 发挥作用?村庄内生秩序何以延续?越轨与惩罚是探讨切入问题的现象领域。 二 道德性越轨与舆论惩罚 2007 年 5 月,利用假期我们进入豫北 G 村进行为期两周的社会调查。 G 村位 于黄河故道,安楚公路东段西侧。村庄历史悠久,距今约有千余年历史。与华 北平原多数村庄相似,G 村村民追溯家族起源至明初山西洪桐。 G 村与河北交 界,行政隶属于楚旺镇,距镇政府驻地 2 公里。G 村是一个自然村,又是一个 行政村,1246 人,耕地 1350 亩。粮食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村民聚居居住。 村庄被一纵一横两条村路分为四块,成四个村民小组。村内姓氏复杂,共有 13 个姓氏:郭姓,400 余人,分属两个坟头;许姓,300 余人,分属三个坟头,其 次是李姓、冯姓、张姓,各约 100 人,其余姓氏为小户,人口不多。 在 G 村,老人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表现在年节习俗、家庭决策、住房安排、 父子关系、交往生活等。但当我们作为外来者进入村庄,村民们正对 GLX 的不 孝行为议论纷纷。访谈中,村民多次提起村里正在发生的不孝行为。议论的生 活事件展现出村民所具有的道德义愤和对于公平、正义的图景想象。 “村里老年人地位可以,很少有不孝的。现在也有两个不管老人的,大队正在做 工作。GLX 是独子,另有三个姐妹皆出嫁。他爸对他爷不怎么好,他也就对他爸 不怎么好。这事也不能全怪他,双方都有 问题。他爷 有两个儿子,刚去世,养老的 事由他叔管了,兄弟两人岁数差大了,大家也 认为他叔应该管。他爸原来有病, 他妈身体还好时就没有靠他。今年年初他妈也病了,身体不好,就需要当儿子的 来管。可是他不管父母,老人生活暂由闺女管着,大队正在调解。村里完全不管 老人的就这一户,大队在管这事。 ” 村民许章东是个 60 多数的老人,向我们陈述了 GLX 不孝的梗概后,指出: “老百姓因 这事对他评价不高,来往的也不多。谁家也不管这事,背后评论的很 多,当着面谁也不说。说啥,你不管老人,法院来管,来处理。到了法院,法官可 不管你是什么理由,只问你管不管老人,你敢说不管?就这么回事,法律会 惩罚 他的!但是当父母的去法院告儿子不是那么回事。让大队来解决,大队里能管, 过去做过这个工作。老人找大队之前先找了本家来说,没说好才找大队。他爸 妈 也不愿意把这事说出来。” 在村民的知识系统中,孝与孝道是有所指的。孝道具体指向:要管老人,不 管老人就是不孝。代际互惠在生命中延续。G 村老人大多不愿增加子女负担, 能够自立时不会依靠子女。老人丧失自理能力后,儿子必须照顾老人。这种观 念内化为代际之间的义务观念,而非权利观念。违反这套规则,就在道德层面 越轨。GLX 父母遵循了村中生活的这一规则。两人能够自理时不找 GLX(可 能找了也解决不了),并且不愿意将事说出去,“家丑不可外扬”。老人生病 后生活困顿,无奈之下要求儿子负担义务。这一事件的责任划分,村民多数同 意许章东老人的看法:“这件事不能全怪 GLX,双方都有问题”。 GLX 父母 原本是不孝行为中的受害者,弱势一方,理应受到同村人的同情和声援,但因 两人也曾不管老人,村民对两人评价并不高。自身存在道德污点,冲淡了老人 的道德优势。 遭拒绝后,老人求助行为展现了 G 村村民的认同与行动单位及其行事逻辑。 本家是 G 村村民家庭之外的一个认同与行动单位,是以爷爷兄弟为限五服以内 同姓组成的联合家庭。老人首先求助本家自己的兄弟,GLX 二叔。GLX 与其二叔关系很好,但就此事无法达成一致。 本家无力解决此事,大队遂是老人认为最有权威和最有可能成功获助的诉求 对象。许章东老人的故事梗概中前后数次提及大队(村两委),突出大队解决 此类事情的能力,“大队也能管,原来做过这个工作”。村两委之前成功处理 过类似的事情,仍具有一定的权力与权威。 村两委介入,在村民看来事件处理已步入终端。法律的相关规定,村民知晓, 至少知道不赡养老人在法律面前站不住脚。但是,法律只是一个外在的规范规 制秩序。村庄中,法律遥远而被动,不诉不究,村民习惯沿用村庄内的规则行 事。“当父母的去告儿子不是那么回事”。政策与法律在属地主义村庄管理中, 被高高竖起的“非经同意,不得入内”的村庄规范挡了回去。 正式制度的惩罚没有进入村庄,但村庄内部对于违反孝道的 GLX 实施了舆 论惩罚。舆论评论会影响 GLX 的名声(声誉)。G 村生活,保持良好声誉是件 重要的事情,如果某人名声很差,甚至后代会受到影响。村庄生活中名声具有 重要性,人们必须保持好的名声。村里人对 GLX 的非议,生产出舆论惩罚,使 GLX 背负坏的名声。这种严重的惩罚,可能使其遭遇村庄生活中的一系列麻烦。 不管老人即为不孝,对于外来者似乎过于抽象,但对于村庄场景中的村民却 是具体的。村民李奇的陈述将“不管老人”的行为具体化: “GLX 家里婆媳关系不好。结婚后,GLX 与其父母住在一起,但是不管老人的 生活,各过各的。因为家中住房年久, GLX 去年决定推倒重建,让两老先住邻居 家的闲房,等房屋建好后再搬回。可是去年年底他家房屋建好后,GLX 拒绝让两 老往回搬了。两老没法,现在还住在邻居家里呢!” 在村里,老年人地位较高。全村约有一半以上的老人住主房,是房屋中最大 最宽敞的一间。有些老人想的开,将主房让给儿子居住,但老人住房必须明亮 干燥。GLX 不让父母跟自己住,让老人住邻居家闲屋,就是不孝。老人住房如 何成为判断孝与不孝的标准之一。GLX 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村庄孝道底线,不孝 行为让村民感慨:“树长这么大,秋天落叶还是落在根部呢!老人抚养孩子长 这么大,这是将心比心的事!” GLX 不愿被同村村民贴上不孝标签。为此,他在村庄公共生活中亦通过闲聊、 诉说,表明自己并非不孝,而有具体原因: “我这样做不是没有理由。因为他们没有养我的爷爷 奶奶。爷爷在世的时候,他 们根本就不管。爷爷养老送终全是二叔办的,他 们既然不养自己的父母,为什么 我要养他们呢?再说了,他这当父母的, 给我留下了什么家产呢?我这辈子已经 把房子盖了起来,算是给孩子留下了财产,他 们给我留下了什么?” 面对村民背后的评论,GLX 借助恰当的场合,不断重复自己的理由。但村民 们并不认可这样的解释。“当儿的,老人就是有过错也不能这样说,更不能不 管老人!”“不孝敬老人,这是最大的丢人的事,作为一个人,(不孝是)没 有人性,是最耻辱的人!” 村民的评论,就是村庄里通行的“理”。GLX 不孝行为被村民一再放大,日 常生活中的行为经过重新整理后成为不孝的例证:“他呀,不管老人,他妈病 了自己也装着不知道”,“房子推倒前,他父母就不愿意往外搬,看着平常态 度,就怕搬出去不好往回搬,现在的事,搬出去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了!” GLX 违反了村民共同遵守的孝道规范,因此成了村民论及不孝行为时的典型。 但在 G 村,类似 GLX 的行为实在不多,村庄孝道能够良好维持,老年人地位 较高。在这样的环境中,GLX 的越轨行为受到邻里道德谴责的压力就大。但是, GLX 不孝的道德越轨并没有影响邻里对他的客观评价。村民认为 GLX 人品 “不是什么奸人,性格比较憨厚,为人比较勤快,也是一个很要强的人。别的 都好,就是对老人算是付出的事,他不愿意干。” “他家如果有事,还是要去帮忙的,他的本家本户、街坊邻居该帮忙的还是要 帮忙。不去帮忙,说不过去的,责归责,事归事,大家只能说他事做的不对, 但去帮忙是大家的责任”。村庄对 GLX 不孝的道德越轨实施舆论惩罚,其行为 没有遭受到下文将要讲述的“社区性死亡”惩罚。村民在舆论惩罚的同时,仍 要履行自己的义务,因为 GLX 仍是 G 村村民,仍然享受具有村庄文化与社会 层面的成员权。 三 功能性越轨与“社区性死亡” GTC 与 GLX 有同样的道德性越轨不孝。 “GTC 他爷爷 是个比较狠毒的人,1947 年 G 村土地改革时划分为地主,他父亲 为人比较老实。新社会里,地主后代因为成份很难找到对象。他爸通 过换亲才讨 到老婆。GTC 这个人不孝顺。他父 亲死后,母 亲就跟他住在一起,但是他不养老 人,反而还将老人赶出家门。老人在村子里无依无靠,村里人都看不 过去,议论 此事,纷纷指责他。村委会出面对他施加压力。在村里压力下,他才将老人接回 去。以后,村民再也没有看到老人,因为 GTC 接回老人后,虐待老人,将老人锁 在院内的一间杂物房里,禁止老人出门。朋友 过来串门探望也被挡在门外。 还是 邻居偶尔路过,老人通过门缝聊上几句才将遭遇告诉了外人:被关在房内,饭都 吃不饱,简直是作孽了,受这样的罪。没 过多久, G 母死去了。她根本就是饿死的! ” 村民本对 GTC 道德评价颇低,他对其叔的置之不理更加深了被村民边缘化 的程度。 “GTC 叔叔( G 叔)因为成份终身未娶,是村内品行端正的光棍汉之一。G 叔有 自己的宅基,村里还想办法给他办了低保,政府每年补助几百元。 G 叔除了种地 外以捡破烂为生。G 叔无后代,按照村里的规矩,侄儿赡养就可以在他死后得到 他的遗产。GTC 从来不管他叔的生活,直到他叔死去,却占有了他叔的全部 遗产。 ” GTC 的不孝行为使得村民不愿与其往来,“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管的人,朋 友还算个狗屁呀!”但是村民不愿与其来往的原因还在于:“跟他说道理说不 过呢。他这个人没人性,人品太差,心眼毒,只要犯了他的利益,他就不会跟 你好的。”“他这人,只管他能活,那管别人怎么样!”与 GLX 相比,GTC 的越轨行为显然遭到了村庄内更多的惩罚,没有村民愿意主动与他交往,在他 家有事的时候也没有人过来帮忙。GTC 实际上已属于“社区性死亡”的村民, 没有人愿意招惹他,因为村民交往的本家、面子规则都被他否定了。 “GTC 邻居在房 边种有一棵 树,数年后,树木长大,枝叶挨着 G 家房屋窗户,遮 住了些光线。G 向邻居提出意 见, 邻家决定将树卖掉,他却不让拉。邻居找来 GTC 关系近的本家来说事,把面子都搁那里了!GTC 驳回本家的面子,硬要邻 居出 2 千块钱,否则就不让拉树。此事 还没有谈拢,GTC 私下把树卖了,钱据为 己有。” 在村民看来,如此处理邻里关系,在村内少见。G 村是多姓聚居的村庄,同 姓之人多住在较近的地方,因此邻居即使不是本家,也多是同姓之人。邻里关 系相处融洽,经常串门聊天、邻里互助。GTC 却公然违背邻里交往规则。本家 观念在 G 村是很强的认同与行动单位。本家之内互相商量、帮忙,都是自家人。 GTC 在本家前来“管闲”时,驳回了本家面子,“本家都不给面子,还会给谁 面子?”树是邻居栽种的,就是邻居的树,他怎么自己私下卖掉呢?他违背邻 里关系原则的同时侵占了邻居的私有财产。邻居按照村里的人情规矩,找了他 的本家来说,也不给面子。“村庄里行事,完全不通情达理。” 这种交往方式导致本家交往圈萎缩,邻里关系陌生化,结果只能是社区性死 亡。社区性死亡是村民对 GTC 不按照村庄地方性规范行事时实施的集体性惩罚, GTC 成为村庄中的陌生人,或者说他不再是村庄中文化与社会意义上的成员了。 建立在义务基础上的村民关系已对 GTC 毫无义务可言,他已经无权享有这一义 务所提供的福利。因此,在与其发生冲突时,村民可能以对待陌生人的规则对 其直接实施暴力。 “村边有一粮 库,某日, GTC 放在路边的自行车被路过的汽车压坏。粮库的人 过来管他的闲事。在管闲事的帮助下,车主最终答应赔偿 200 元钱, GTC 当场同 意,并收下钱,事情原本了结。车主开车走后数小时 ,他又反悔,不同意 200 元的 赔偿。于是他找粮库管闲事的人,认为他调解不公,非要把他的车拿走。刚好我 路过,粮库的人也认识我,拉我过去管这个闲事。我就问 GTC:刚才人家给你说 事时,赔偿 200 元钱,你同意了没有? 同意了。 你同意了这是干什么,你把人 家的车拿走,人家咋办?人家又没有弄坏你的车!说话时,GTC 还想强推车走。 这完全是在赖别人,胡搅蛮缠,我上前就打了他几个巴掌, 不讲道理,打的就是 你!我跟他叔关系不错,让别人把他叔喊了过来。当着别人的面,他叔又把他 训 了一顿。” GTC 已是村庄中的陌生人,是“社区性死亡者”,他已失去享有村庄内部互 助的权利。在他有事时难以获得有效的关系支持。郭前生是个 60 岁的老人,面 对“GTC 的胡搅蛮缠,气愤之余,不念及是一个村的,毫不客气的打了他几巴 掌。”老人有此胆量动手,因为“边上的几个人不会看着他动手不管。我的几 个儿子在村里也算可以的人,他自己会掂量。打了就打了,他不敢怎么样!” 如果 GTC 所受的社区性死亡惩罚在于其行为既有道德性越轨,又有功能性 越轨,那么许某的行为则是村庄生活中的功能性越轨,导致其受到“社区性死 亡”的惩罚。 “许某,是神经病、财迷疯。不想干活,看上 别人家东西扛上就走。村民若找到 他,他还可能跟别人闹,如果没有人看见,他就绝不承 认,如果被村民当场抓住, 那你就拿回去吧! 不久前,许某家建房子。许不想掏钱买沙子,就 盯 上了公路边别人堆放的沙子。 晚上偷别人沙子。第二日清早,人家发现少了许多沙子,就沿路找,因为路上有 车过漏下的沙线,人家就找到他家去了,要他赔钱。面对罪证 ,起初 许某还不想 赔钱,别人下了狠话, 你不 赔钱就把你送到派出所出! 某这才软了,赔给人家 200 元钱。” 许某的偷窃行为与村民引以骄傲的“村风正派”形成强烈对比。良好村风容 不下偷窃行为,更何况许某是在自己的村子如此财迷,“兔子还不吃窝边草呢! ”因此,对于许某的行为,村民更为痛恨。在与许某发生冲突时,村民针对许 某的暴力使用也成可能。 “卡纸厂边 有村民在许某家地 边田埂处种了些小树。 许某就说这些小树是他的, 遂将小树全部折断。村民听说后找到他家说理, 说不通。人家不行他,把他打了 一顿。他想把别人种的树据为己有,就把 树给弄断了,人家不打他?他连个屁都 不敢放,没出声,打了也是白打了。别人总不能为了这些小树苗去给他打官司吧, 这事通过法律解决不行。” 法律又一次失去了效用,村民直接诉之于暴力。暴力使用意味着家庭关系裂 痕将无法弥补。村民背后承载的村庄社会关系网络形成一种力量均衡与秩序维 持,暴力使用受到关系网络的制约而甚少使用。但与许某“连道理都吵不通” 的情形下,村民撕碎关系网络,使用了暴力,暴力之后不存在后续的和解问题。 面对一个社区性死亡者的越轨行为,村民可以毫无顾忌的使用暴力手段。此时 越轨者已经不是村庄的一员,至少与之发生冲突的村民不再认为他是,虽然他 还生活在村庄里。社区性死亡者的本家也羞于出面帮忙。如果帮忙,本家也有 可能被贴上不懂道理的标签。 村庄内部有着较为完整的自我调适机制,用以排解家庭内部和邻里之间的矛盾。 如在农历新年初一早晨,全村都忙于邻里间的互相拜年。晚辈要到长辈家中磕 头拜年,辈份低者从清晨五六点钟忙至中午十一点,拜访两三百户人家。拜年 中,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磕磕碰碰就化解了。又如,G 村村民间相互串门聊天非 常频繁,互相在居住区熟识,一旦邻里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就有村民出来管 闲事。这种机制有效性建立在村民相互遵守村内地方性规范,至少是既不鼓励 使用暴力也甚少使用暴力的柔性机制。这种机制却不适用于村庄内“社区性死 亡”的陌生人,暴力相反是解决纠纷的有效方式。由此,村庄内存在两套规则, 一种规则对内运用于熟人间,一种规则对外运用于陌生人。在规则选取上,存 在清晰的内外之分。社区性死亡者虽然生活在村庄,但村民在交往中已将其孤 立化、标签化,在村庄成员的认同中列入了“黑名单”。部分村民选取规则时 可以选择对外的陌生人规则对待社区性死亡者,必要时可能使用暴力手段,且 村庄认同已为暴力手段提供了合法性。 四 越轨惩罚中村落成员权和内生秩序呈现 在中国传统社会,孝具有司法层面的意义,不孝会受到文化、社会的惩罚, 而且会受到司法干涉。在 G 村,经历国家政权建设与送法下乡的现代法治启蒙 之后,村庄传统在现代性进入后并没有瓦解,而是进行了自我调适,越轨行为 的惩罚既是自我调适的一个层面。 在上述案例中,村民 GLX 与 GTC 的越轨行为有一定的相似性,两人都对老 人不孝,但却遭到了程度的村庄惩罚。GLX 遭到舆论惩罚,但并不关涉村庄成 员权问题。GLX 遭受惩罚的同时,他仍然可以享受村庄成员权所赋予的文化资 源。村民交往中仍旧保持“守望相助,疾病相扶”。GTC 遭受“社区性死亡” 惩罚,村庄里没有人再愿意与之交往,在其需要帮助时甚少能够获得村民的支 持,他已经成为村庄里的陌生人,无法享受村庄成员权所赋予的文化资源,甚 至村民与其冲突中可能选择对外的陌生人规则行事。 两人所遭受的惩罚差异在于两人越轨行为的层面不同。村庄内的越轨行为可 粗略分为两类:道德性越轨和功能性越轨。两类越轨行为各有其指向。道德性 越轨指向违背维系家庭内部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秩序规范,是家庭成员对现有 家庭秩序规范的破坏,指向家庭;功能性越轨指向违背维系村庄内各村民和家 庭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秩序规范,是村庄成员对现存村庄内部秩序规范的 破坏,指向村庄。两种越轨行为指向不同造成了对越轨行为的惩罚也会不同。 从公私层面讲,道德性越轨是私的层面,破坏的是家庭内部的秩序与和谐,功 能性越轨是公的层面,破坏的是村庄层面的秩序与和谐。因此,针对 GLX 与 GTC 的越轨行为,村庄实施了不同的惩罚。GTC 与许某的越轨行为则是同一类 型,违背村庄的基本交往规则,将会危害村庄秩序,因此,两人遭受社区性死 亡的惩罚。 与道德性越轨惩罚相比较,村庄对功能性越轨的惩罚更为严厉,表明在豫北 G 村,村庄对于村民的意义是重要的。G 村地处豫北,属华北平原的一部,正 是由于地处华北,经常性的大规模战乱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以致于追溯村 庄起源,与华北的其他村落一样,G 村只能追溯到明朝初年。也因为家户需要 抵御外在的兵匪之灾,村民才具有了整体性意义,历史性形成多个家族聚居的 功能性共同体。对外的功能性需求需要村庄内部功能妥善处理好家族和家庭之 间的关系。村庄秩序维系以各家庭(扩展为家族)之间和谐相处为前提,村庄 实为以地缘为基础的宗族联合体,其功能在于提供个体家庭无力提供的公共品, 如社会治安、灾荒赈济、道路、水利等。因此,家庭间交往过程形成了村庄基 本秩序规范。对于基本秩序规范的破坏行为,自然会危及到村庄共同体的生存。 如果缺失对破坏行为的惩罚,村庄将会瓦解单个家庭所需公共品无法供给,而 陷入困境。 村庄基本秩序规范是双面的,既有保护性一面,又要有惩罚性一面。保护性 一面在于村庄基本秩序规范是以义务为基础的规范,义务性规范保障和供给村 庄成员的集体福利。这也就容易理解 G 村普通家庭办理红白喜事会有 400、500 名客人的庞大规模,也易于理解村庄内防盗、防火的共同行动、村民建房中换 工等社区性互助现象。社区性死亡是村庄基本秩序规范严厉惩罚性一面的呈现, 通过惩罚,进一步维护村庄基本规范正常运作,从而实现村庄秩序的自我生产 和调适。 “社区性死亡”是村庄基本秩序规范的极端惩罚形式。它是以村庄成员权为惩 罚基础,体现的是村庄成员权的反向运作。村落成员权的资格获取是一项复杂 的事情。乡村中有两种排外现象,其一,某些农户和个人无权利利用村有资源; 其二,有些人被剥夺平等地参加公共生活地权利。村落成员权表现在第一种现 象。费孝通曾描述了长江三角洲的一些“非本村人”,他们被吸收入村的过程 十分缓慢。黄宗智通过满铁调查村庄的研究,认为华北村庄模式更为封闭、内 聚、紧密。杜赞奇研究国家政权建设与权力的文化网络关系,发现即使在 20 世 纪 40 年代,遭受国民党、日本侵略者入侵的华北村庄处于动荡之中,但对村庄 成员权获取仍保留了许多的限制与规范:有的要求新来者拥有土地和房屋,有 的要求在该村拥有坟地,甚至只有当一个人其祖先三代都居住在该村,才会被 认为具有完全的村民资格。 人民公社属地主义的管理体制,明确建立村庄的地理边界,通过集体财产关 系和分配体制进一步强化了村庄成员权的文化与社会认同,也有了村庄内部宗 族内核的蛰伏与绵延,村庄更成为一个紧密的团体。国家政权的持续深入,逐 步压缩了村庄作为整体性存在对于村民的功能性意义。这是国家政权建设中伴 生的现象。村庄曾经承担的若干公共品供给职能如治安防盗、灾荒赈济等被相 关的国家权力机关替代。村庄满足村民的功能性需求能力在国家政权建设中逐 步萎缩,但没有消亡。相反,由于国家短期内无法供给村庄基本公共品,需要 村民进行自我组织与自我供给,为村庄整体存在意义留下了空间。20 世纪 80 年代的改革不同区域的村庄瓦解的程度不同,但村庄仍有作为共同体来建设的 潜力,如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度。 村庄成员权获取难易的程度差异可以作为理解村庄性质的分析指标,获取村 庄成员权较难则意味着村庄仍是紧密的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