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诗歌鉴赏考前复习_第1页
北京高考诗歌鉴赏考前复习_第2页
北京高考诗歌鉴赏考前复习_第3页
北京高考诗歌鉴赏考前复习_第4页
北京高考诗歌鉴赏考前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题 32】 (2004 第 12 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题: 1 2 红 梅 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1 A “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 “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 “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 D “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答案 C A 1 2 说明考查理解和赏析古代诗歌的能力 【试题 33】 (2004 年第 13 题) 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回答问题。(5 分) 林逋梅花诗云,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决非桃李诗。皮日 休白莲诗云,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 ,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 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 “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 ,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 析。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参考答案】 第一问两个要点。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 精神品格、内在特点;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 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 3 个要点。“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写出了梅的清幽、高 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 ,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 “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 ,仅从“绿叶” 、 “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 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和赏析古代诗歌的能力。 【试题 34】 (2009 年第 12 题)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千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 ,准拟岳阳楼上。 注: 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 波神:水神。 准拟:准定。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 “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 霓裳曲。 答案D 说明考查理解古典诗词内容的能力。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水晶 宫里奏霓裳,准 拟岳阳楼上”两 句,上句说今日境况,表达对现实的乐观;下句写来日所在,表达 对前途的信念。D 项将这两句的 意思相杂糅,既与句意不合又与作者的心意不合。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参考【说明】考查考生基于知识积累领悟文本意蕴及体察文本形式风格的能力。 答案】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 析。 【参考答案】 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两处具体描写可以任举,所作的分析只要能大体说明景物描写与作者胸怀 的一致性既可。 【说明】考查考生把握作者思想情感、鉴赏古诗词表达技巧的能力。 【评分说明】 1.第一问 1 分。答“乐观” 、 “开朗” 、 “旷达” 、 “豁达” 、 “平和”等近义词语均可,但答 “期待” 、 “喜爱” 、 “赞美” 、 “欣喜”等意思的词语不给分。如果考生没有把第一问单列回答, 但在后面的举例中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可以给分。 2.第二问 4 分。除了词中第一、二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千里湖光”)不能作为例子来 分析,其他六句均可用来分析。举词中第一、二句作为例子分析的不给分。理解不准确、分析 太空洞,只表达了什么胸怀,但没有分析出如何表达出这种胸怀的,扣 1 分(如:“唤起鳞鳞 细浪”充分表达了他的豪迈胸怀) 。只照抄客观题选项 B、C 而不分析的,扣 1 分(如“明日风 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写明天风向一转便可行船今晚露宿有什么关系呢) 。 【第二问答案示例】 1.“波神留我看斜阳”一句,作者把 遇到的大风大浪,道路受阻的情况想象成水神有意留我观看夕 阳西下的美丽景色,足以体现 他乐观的心态。 2.“唤起鳞鳞细浪”,作者把滚滚 波涛比喻成鳞鳞细浪,以 幽默的手法 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 情景,充分表达了他的豪迈胸 怀。 3.“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期待明天风向回转,天气变好,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表 现了他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露宿时的旷达胸襟。 4.“水晶宫里奏霓裳”作者听到阵阵波涛声,奇特的想象油然而生,把水声比喻成龙宫的欢庆音乐, 表现了他开朗达观的胸怀。 5.“准拟岳阳楼上”尾句设想, 对明天准能在岳阳楼上欣赏 洞庭湖的美景胜状信心满怀,体 现了作 者的豁达乐观的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3536 题。 柳堤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试题 35】 (2012 年第 10 题) 下 列 对 本 诗的 赏 析 , 不 正 确 的 是 ( 3 分 ) A 一 二 句 点 题 , 写 “春 江 ”暗 含 江 边 之 “堤 ”, 写 “密 树 ”点 出 堤 上 之 “柳 ”。 B 三四句承题, “十里”承“春江” ,写堤长;“千条”承“密树” ,状柳 茂。 C 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 “啼 莺 ”“飞燕” “风暖” “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 色。 【解析】 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 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 典故,千条 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 营”, 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 “柳”这一咏写重点。 五六两句也不 仅是雨天景色, “风暖落花轻” 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 绝非以静 衬动,因 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 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 说成是以静衬动, 则是以柳 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 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 香 飞 燕 促 ”中却说雨“香” ,这是用嗅觉来变大 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 分) A 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唐郑谷阙下春日 ) B 蒹 葭 影 里 和 烟 卧 , 菡 萏 香 中 带 雨 披 。 ( 宋 杨 朴 莎 衣 ) C 几 经 夜 雨 香 犹 在 , 染 尽 胭 脂 画 不 错 。 ( 宋 刘 子 翚海棠花 ) D 映 日 暖 云 流 似 水 , 浥 尘 香 雨 润 如 膏 。 ( 明 邱 睿 都 城 春 日 ) 【答案】C DE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 ,因此即使考 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 ABC 写的都是 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 【试题 36】 (2012 年第 11 题) 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 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 系。 (不少于 150 字) (10 分) 【评分参考】 如果景、理内容表述完整,景、理关系阐发正确,语言通顺,条理清楚,即可 的满分。 【说明】阅读延伸题。考查考生体察与阐发文本内容的能力。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 经验思考、领悟与阐释文本意蕴的能力。 【解析】 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 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 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 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2011 年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2、13 题。 示秬秸 张 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 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2(7 分) (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 “歌一声” ,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2)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 分) 1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 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 200 字)(10 分) * 答案为: 12(1)B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思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能力。 “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有误。 由“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可知卖饼儿生活之贫困与艰辛。 “歌一声”的叫卖透露 出的该是生活的不易,而非“童趣” ,语言平实而非“生动形象” 。 (2)答案: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举例:“捧盘出户” “市 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涵丰富。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 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与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 街景、 “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13答案:第一问:教育内容: (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 (要点二) 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教育方式:(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 (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 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第二问:略 2010 年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 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 徂晖,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徂晖:落日余晖。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 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 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 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 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 桐之上。 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答案为: A (要点) 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解析:“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感慨朝政昏暗,贤愚颠倒,世路 艰难之情,表现了诗人老大无成,决心归隐的愤懑。前四句景物描写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压抑、 悲壮苍凉的感情基调。 尾句是本诗的诗眼,诗人卒章显志,抒发人生仕途坎坷艰难的悲愤之情。结合诗句来分析,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两句是说“人生亦如自然万物,荣华易逝,有如东流河水一去不返, 万事盛衰不一,有如波澜之起伏无常”,表达了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际遇的感慨。 “白日 掩徂晖,浮云无定端。 ”以落日的余晖(徂晖) 为浮云所掩蔽,比喻玄宗为谗邪所惑。 “梧桐巢燕雀, 枳棘栖鹓鸾。 ”意谓“枳棘(有棘刺的树木 )本是燕雀筑巢之所,现在却委屈鸾凤去栖息;而高大的 梧桐本是鹓鸾所居,而今却让燕雀作巢占据”,来比喻贤愚颠倒、是非不分, “小人得志,君子失 所”,揭露了统治者亲信奸佞、压抑贤才的罪恶,表达了诗人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 的不满,也表达了诗人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际遇的激愤。 【评分细则】 1.答出一个要点,得 1 分。 2.答出一个要点,具体结合诗句,分析合理,得 2 分。 3.答出两个要点,没有具体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得 2 分。 4.答出两个要点,结合诗句,但只抄原句,或指出原句,如“七、八句” ,缺少分析,得 3 分。 5.答出两个要点,具体结合诗句,分析合理,但个别处理解有偏差,得 3 分。 6.答出两个要点,具体结合诗句,理解正确,言之成理,得 4 分。 考生答题主要情况分析如下: 1.由于受选择题 A 项的“诱导” ,对诗歌的理解出现整体偏离,选择题选错的同时,简述题 也“误入歧途” 。不得分。 示例 1清秋时分,作者登高远望,看到的是天高地阔,霜染万物之情,奠定昂扬奋发基 调。作者淡看荣华逝去,淡然对待白日将近、浮云变幻之景。写燕雀、鹓鸾形成 对比,表达了成功之人必经磨难的志向。最后“剑歌”则表达一种昂扬的斗 志,战胜困难的决心与乐观。 2.也是选择题选错,简述题逐句解释,缺乏整体性,理解正误参半。得 1 分。 示例 2尾句的意思是手中持剑唱着歌,路途漫漫且艰难。前四句昂扬奋发的基调和五六 句荣华富贵化东去流水,世事万物波澜起伏,体现了李白对待世事豪放的态度。 七、八句白日将近、浮云变幻的景象写出了诗人自身的一种形象,居无定所。而 九、十句则写出了自己仕途上的不被重视。体现了人生行路难。 3将“结合全诗”的“简述” ,理解为“简括” ,缺乏结合文本的具体分析。得 2 分。 示例 3仕途不顺,为官不得志的抑郁之情。 示例 4世事难料,人生起伏不定,命运多变的感慨之情。 示例 5对悲凉寂寥的秋天的伤感之情。 示例 6纵情山水,释怀于自然的豁然之情。 4.将诗句陈列出来,直达结果,不做分析,缺乏过程。得 3 分。 示例 7“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写出了作者对世事多变的感慨,人生路途不易行。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表达了自己虽有才华却不被重用的无奈,仕途之难 行。而开篇四句则直接写清秋景象,诗人行路之难。 5对诗句的理解准确,分析详细,感情把握到位,虽然也是逐句分析,但最终指向结尾句。 得 4 分。 示例 8作者登高望见天地漫漫,万物皆秋,心生荒凉、孤寂之感。又叹荣华皆去,万事 都随波而去,新生落寞之感。落日余晖、浮云变幻莫测,让李白想到自身命运无 常。区区燕雀竟占了梧桐,让鹓鸾栖息在枳棘,暗喻自身才华被埋没,沦落颠沛, 朝中小人得志。因此,弹剑高歌,人生之路难行,多惆怅。 2008 年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10 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 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 分)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4 分) * 答案为: 答案:(1)A 解析:“是日”是“今日”之意。 (2)答案: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 阅:见证。表现了自己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解析:注释中交代的作者身世,以及诗中“愁” “逐客”等字眼都有助于理解这两句诗。 (3)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 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卷面情况】本题考查学生对古典诗词表达技巧的鉴赏。既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也考 查分析能 力;既考查了对顾炎武诗歌风格的理解,也考 查了学生对杜甫 诗歌风格的认识。 对学生的知识迁 移能力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第一问:关于风格特点的概括。考生答 题中的主要问题如下: 混淆了 风格与 语言特点。 例:a 这首诗语言简单易懂,没有豪言壮 语 b 这首诗语言平实、朴素 混淆 风格与抒情方式。 例:a 这首诗直抒胸臆,将“离愁 ”之情写入诗中, 让读者一看就知道作者的心情。 b 这首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助“秋老、黄花”写出自己青春已逝。 混淆 风格与 题材。 例:这首诗的风格是爱国诗、友情 诗、 边塞诗 混淆 风格与 诗歌韵律。 例:a 这首诗韵律鲜明、和谐、押韵好; b 这首诗对偶工整。 混淆主旨与风格。 例:这首诗一字一句饱含作者年事已高,身出朝代更替,身为亡国人的悲凉的心情,运用意象 “浊酒、黄花、秋”等,表达作者所绘的悲凉之图,也反映了当明朝灭亡之后, 战乱后的悲凉之旨, 对朝代的更替无可奈何。 空贴标签 。 例:这首诗和杜甫风格很相似。 对风 格概括不 够准确。 例:a 这首诗风格豪迈奔放/清新明快 /十分大气 b 这首诗豪放中透着悲凉惆怅。 c 这首诗着重写实。 d 这首诗忧国忧民。 【参考答案】 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2 分) 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 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2 分) 2007 年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注释:选自诗经周南 ,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y):车前(草名) , 可食。 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有:得到。 掇(du):摘取、拾取。 捋(lu):成把地握取。 袺(ji):手持衣角盛物。 襭(xi):把衣襟掖在腰带问装物。 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 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_ 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 “自然生其气象” 。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 括描述。 答:_ * 答案为: 赋 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2006 年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善欺。 注释:将:岂 纪:经营 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的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