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电视节目后期制作_第1页
初探电视节目后期制作_第2页
初探电视节目后期制作_第3页
初探电视节目后期制作_第4页
初探电视节目后期制作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视节目后期制作手段初探电视节目后期制作手段初探 近年来,国内厂家包括大洋、索贝、新奥特、久合成、金四维等纷纷介入非线性编辑 系统的软件开发与硬件集成,他们大都采用加拿大 Matrox 公司 Digisuite 套卡或者是用 CAOPUS 的卡,PC 主机,Windows NT 操作系统;整个系统拥有两个以上视频实时通道,多 个特技通道、字幕通道和背景通道;压缩比可达到 1:1 ;采用通用的高速硬盘,尤其是字 幕功能十分强大,并且大多都设计了播出模版,以适应国内电视台各类栏目,使用起来十 分方便。 多年来,我们应用多媒体非线性编辑系统进行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不断将新的工作 方式为引入传统的录像编辑作业中,从使用彩色摄像机 DXC-1640、后期编辑设备 VO- 2600、2800、5850、9850,BVU-850 到 BVW-65、70,DVPRO 等,设备经历了从模拟到数 字化的过程。于 1994 年在全国同行中首次引进美国的 MSP 多媒体非线性编辑系统(全国 共引进 3 套) ,并应用于外事、军事新闻和专题、 CCTV-2 经济节目的后期制作,1997 年又 引进美国生产的 MIDE100,2001 年购置一套带 Pinnacle Pro-ONE 工作站一台, 2002 年选 择安装了新奥特公司的网络编辑系统,今年又购买了久合成公司的 DV-21XP(3.2T 内存) 和 MP30 系统。 下面,本文主要从设备和制作成本、制作质量、制作费用、制作周期、制作的灵活性 上谈一点经验和体会,对电视节目后期制作的手段作分析比较,以期与同行商榷,不妥之 处请予斧正。 一、 设备成本和维护成本 1、自彩色摄像机诞生以来,伴随着它而来的就是编辑机,传统的编辑设备基本上是 56 年 就会更新一代,稍早一点从事电视工作的同志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仅 SONY 公司二十多 年来就开发出了 VO、BVU、 Betamax(小 1/2) 、 Hi8、 BETACAM、SX 、DVCOM 、DVW、DNW、HDCAM、HDV、XDCAM 等等,而每开发一种 格式就会有新一代编辑机应运而生。 一套传统的模拟分量式后期制作设备,含两(三)台录像机、三台彩色监视器、特技切换 台、编辑器、调音台、时基、字幕机等,最低配置的如 UVW 系统,其购置费用约为 100 万元人民币,广播级模拟分量的 BVW 系列配置大约需要 150200 万元人民币。 维护费用也是一项不菲的开支。传统设备的维护费用在整个设备投资中占有很大比重。根 据多年来我们维护维修设备总经费投入来测算,一套传统的编辑设备年维护费用约占投资 的十分之一。以模拟分量录像机为例,按维修手册规定,磁鼓每工作 1000 小时就得更换上 磁鼓一只,约 2 万元人民币,每台录像机最少每两年则需更换一只鼓(根据使用情况而定) 。 一套编辑系统三台录像机,每两年共需更换 3 只鼓,加上压带轮、收、卷带盘、刹车机构、 进出带加载电机、维护维修设备器材(不同代的设备维修器材不同)等约需 10 万元人民币。 2、非线性编辑是计算机将录像带上的模拟视音频信号转成数字信号。最简单的非线性编辑 系统就是一台 PC 机加上声音卡,加入一个 CD-ROM,加上编辑软件就构成了简单非线性编 辑系统。但是能真正实现编辑功能的非线性编辑系统就远非这点东西,他不仅需要有较高 的速度、较大的内存,还需要一个压缩卡、大的硬盘以存储素材,所以它的价格相对于普 通的计算机系统来说要高得多。 我们购置的 MIDE 100 非线性编辑系统,含 Power Macintosh、36GB 硬盘、一台 20 英寸彩 显等,还不到 7 万美元;新奥特非线性编辑网络(两套有卡编辑机器、三套无卡编辑机器、 756G SGSI 硬盘阵列)约 80 万人民币。这套计算机非线性编辑系统,却相当于带两套特技 台的 6 套二对一传统编辑系统。 非线性编辑系统以计算机为核心,其使用寿命长,故障率很低,每套系统只需一台录 像机供上载素材、下载记录节目用。根据我们多年来使用的情况看,一台录像机三年只需 换一次磁鼓,甚至更长,加上其他维护费用,整套非线性编辑系统年维护费用只占传统系 统设备维护费用的百分之十左右。 二、制作质量 制作质量是电视节目制作的关键。传统编辑采用 A/B 卷,每做一次特技效果,信号都 要损失一次。从索尼公司公布的数字来看,即使是数字 Beta 机器,超过五次复制,信号质 量就有明显下降。从实际结果来看,非线性编辑系统输出的信号清晰度好于复合信号,与 模拟分量信号基本相当,不及数字编辑机器。 1、非线性编辑系统压缩比 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板卡质量直接影响到电视节目的信号质量,专业板卡的价格从几万到几 十万不等,压缩比从无压缩到 20:1 不同,有可调整和不可调整之分,而压缩比的大小直 接决定着信号质量的优劣,压缩比越大,表示采集时信号损失越多,质量越差,占用的磁 盘空间越小。对于不同要求的节目,可以采用不同的压缩比采集素材。一旦压缩比设定, 在编辑时无论多少次使用同一素材,信号质量不会改变。传统系统同格式中有高端和低端 之分,就制作质量来说,高端机器要好于低端机器。 2、信噪比 传统系统使用磁带编辑,在多次寻迹、反复预卷、快进快倒、多代复制中,由于机械磨损、 机械误差而产生信号损失,极大影响节目信号质量,也就是说,当使用年久,传统系统的 信噪比会下降很多。 非线性编辑系统的节目制作处理过程全部是数字化的,从接收视、音频信息到剪辑、 特技处理等全部实行数字化,不易受干扰,不会增加噪声。系统设备的新旧对数据处理没 有任何影响,制作的节目信号质量不会因设备新旧而有差别,存储的视音频信号能高质量 地长期保存和多次重放。 3、编辑精度 正是由于传统系统使用机械控制原理,比如用锁相环来控制伺服机构,信号系统的延时等 等控制机械运动使磁头相对于磁带以 25 帧/ 秒(或 30 帧 /秒)记录或读出信号,所以其精 度要做到十分准确非常不易。 在非线性系统中,是把输入的各种音视频信号进行 A/D(模/数)转换,采用数字压缩 技术存入计算机硬盘中,所以其图象和声音的编辑精度是传统设备无法与之相比的。例如, 在串编制作播出节目时,要求节目长短要做到 1 帧不差,这在传统系统上几乎很难达到的。 而在非线性编辑系统上,控制节目时间长度则非常容易,完全可以做到一帧不差。因而在 子栏目之间的衔接上,编辑者可以淋漓尽至地展示多媒体的特技功能,不断提高该节目的 包装艺术,以赢取更多的观众。尤其是修改那些配好音,加好字幕的节目画面,可以用变 速的方式来调整画面的长短,在音频信号的剪辑处理上,传统系统也是无法消除音乐的断 点,无法进行圆滑过渡,而在非线性系统,断点痕迹可以精确处理得天衣无缝。该系统还 能完成编辑者在传统系统上须很费力方能完成的、甚至无法完成的一些操作,如利用非线 性系统中时间扩展或压缩的功能,在剪辑中展现更多的艺术效果和特点。 三、制作费用 与传统编辑系统相比,使用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制作费用要低得多。 1、同样的传统设备和非线性编辑系统都使用三年,传统设备会因设备的机械磨损、部 件老化等原因,其技术性能、质量等都会大打折扣,或者由于电视技术的发展,系统改型 换代,一些设备还面临过时而不得不报废的危险。而非线性编辑系统使用三年后可以很好 地继续工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软、硬件可以很容易地升级,技术性能也会不断 提高,因而它具有一次性投资、可以长期使用的特点。按设备折旧费计算,假设两种系统 的使用寿命均为三年,加上成本和三年的全部维护维修费用,则传统设备的年折旧费大约 是非线性系统的 35 倍。 2、在非线性编辑系统中,磁带是用来向多媒体非线性系统输送素材和记录该系统输出 的电视节目,送播或作为资料保存,它只是一种信息载体,因而避免了磁带在传统编辑中 的反复多次磨损,延长了磁带的使用寿命,降低了制作运行的成本。 四、制作周期 在电视节目制作周期上,非线性编辑系统具有很大优势。 1、修改和增删功能 非线性编辑系统在编辑过程中,所有关于编辑的信息均一目了然地显示在两台高清晰的显 示器上,编过的片段或是硬盘上的成片,均可根据需要随意进行内容或顺序上的修改与增 删,而不必考虑时间的连续性问题,体现了高效率编辑和再修改功能的特点。如一部专题 完成初编,经领导审看后,认为需要删去或增加部分内容,某一个片段需要前后移动,这 时只要在系统上把需要修改的素材编辑菜单重新调出来,或增加一部分素材,就可以随心 所欲地加以修改、增删或移动,重新进行组接。又如一组镜头编完后发现有些编辑点不合 适,某一帧画面需要修改,也可以很快地调出这一组镜头进行删改,重新加以编辑。这一 功能如果想在传统系统上完成则是不可想象的。较大的修改和增删几乎是将原作推倒重来, 需要花费同等乃至几倍于原来的制作时间来完成编辑工作,这对于编辑者来说,不论是在 体力、精力和时间上,无疑是极大的消耗,在长时间制作期间,编辑者会处于一种机械的 作业状态,往往会出现组合和插入键按错,由于磁带上磁迹中断,导致前功尽弃。 又如,配音中出现一处错误,当时又没有发现,又不能请播音员重配音,可以在前面的声 音中找出相同的音节,复制、插入即可。 2、快速编辑功能 非线性编辑系统机制作周期短在于它后期制作电视节目的速度快。在传统的编辑系统 上制作节目要完成编辑方式设置、选择 VTR 的操作、设置编辑点预演、检查修正、实际编 辑、编后效果检查等多项工序,非常麻烦、费时。而非线性系统,素材一经输入后,编辑 时只要拖拽素材,以及剪辑手柄,其长短、位置在桌面上就可以搞定,剪辑完成后,如果 需要增加、减少长度,你只要动动鼠标即可。 制作节目一般要经过初剪、半精剪和精剪三个阶段,传统的制作设备的工作方式必须按时 间的顺序来寻找节目素材素材剪辑特技处理合成最后完成节目的工作过程,编辑 要花很多时间根据工作顺序来完成相应的操作。手法单一,操作复杂,这些顺序必须一步 一步来进行才能完成制作,机器的操作时间相对创作过程显得过长,使节目的制作效率很 难提高。但在非线性编辑系统以上三个阶段能够一次性完成,直接进行,无所谓粗剪精剪, 制作过程中可以随时调整画面长短、位置,随时可以修改出入点。 五、制作的灵活性 与传统的编辑系统相比,非线性编辑系统有非常好的灵活性。 一是非线性系统集电视节目素材的图象、声音、特技、字幕等于一个环境之中,在硬盘上 可以随机存取,素材共享,只要在鼠标的移动或轻轻一点之下即可调出所需素材、进行编 辑、实现特技效果等。它可实现传统的复杂系统的全部功能,如常规的剪辑、快放和慢动 作、倒放,多层画面叠加及转换,多通道二、三维数字特技效果,色键抠像,淡入淡出, 运动立体字幕,高品质音效编辑与合成等。 二是非线性编辑系统可以连接各厂家、各种类型的视、音频设备以及接受各种计算机平台 和各种标准图形格式的软件。我们现在使用的系统有 MIDE 100,有新奥特编辑系统,还有 用 Pinnacle PROONE 的 Premiere 系统,在基于 Windows NT 平台的新奥特和 Premiere 中 只要使用标准的 AVI 文件就可以交互,使用 Quick Time 文件就可以和苹果系统交互。 三是可以输出不同格式的文件以适应不同的需要。新奥特编辑系统可以输出 MPGE- 2、 DVSD、DV25、DV50 格式,Premiere 可以输出 Microsoft DV AVI(微软 DV AVI 格式) 、 Microsoft AVI(微软 AVI 格式) 、TIFF Sequence(TIFF 序列) 、Targa Sequence(TGA 序列) 、 Quick Time、GIF Sequence(GIF 序列) 、Animated GIF(GIF 动画) 、Film Strip File(电影胶片 文件) 、FLC/FLI、Windows bitmap Sequence(Windows BMP 序列) 。 在最新版本 Premiere Pro(不支持 Pinnacle Pro-ONE,即不能输出到磁带) 中,可以利用内置 编码软件直接输出 VCD 和 DVD 文件,如果系统硬件中配有 CD-RW 或 DVD-RW,编辑完成 后,只要鼠标轻轻一点,机器就可以直接刻录好 VCD 或 DVD。 Canopus EDIUS 可以输出的格式较多,可以使用高清格式。我在这里看到大家使用的软件 中多数是 Canpus 的 EDIUS,所以就不多说了。 四是可以提供对各种录像格式的 I/O 接口,如复合信号、Y/C 分离信号、YUV 或 RGB 模拟 分量信号以及数字分量信号接口等。这意味着过去已有的各种硬、软件资源均能继续使用, 而这些对系统本身只需选用相应的数据压缩比即可。比如我们使用的新奥特编辑系统具有 数字 SDI、1394、模拟分量、复合信号输入输出。另一套非线性编辑系统使用的是 Pinnacle Pro-one 输入输出板卡,具有 1394、S-video 和复合信号输入输出。我们甚至只保留了过去 的放机,就可以很方便地使用自 1980 年以来,积累的诸如 VO、Hi8、BETA、DV、DVCPRO 等格式的资料。 在伊拉克战争的当天, 我们根据前一段时间跟踪的信息,决定做一期专题向上级汇报 伊战前美军的后勤准备情况,晚上,五位编辑同时上网络编辑机,素材共享,每人各编一 段,最后合成,在 4 小时后,从几千分钟的素材中剪辑出 30 分钟的伊拉克战争前美军后 勤准备情况 ,以翔实的资料、精美的画面、准确的叙述,在第一时间为上级了解伊拉克战 争情况提供资料。 从这里可以看出,非线性编辑系统具有非常好的灵活性。据报道,国内大多数电视台都使 用多媒体编辑系统来进行音、像后期制作与合成。 六、制作速度 以上介绍的软件中,有的是硬件加速,有的靠纯软件内在的功能(如 Premiere ) 。下面我 给一个在本网站下载的一个比较表的链接,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 http:/www.dvmiss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