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教学情况调研测试   2012.5语  文  试  题_第1页
九年级教学情况调研测试   2012.5语  文  试  题_第2页
九年级教学情况调研测试   2012.5语  文  试  题_第3页
九年级教学情况调研测试   2012.5语  文  试  题_第4页
九年级教学情况调研测试   2012.5语  文  试  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 年 级 教 学 情 况 调 研 测 试 2012.5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为 12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2请将答案全部填写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运用(共 20 分) (一)积累(共 10 分) 1 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或加点汉字的拼音依次分类填在方格内。 (2 分) 许多 hng( )篇巨制由逆境而生,许多伟人由磨 l( )而出,就是因为他们无论什么 时候都不气 ni( )、不自卑的意志!因此,要不断提高自我应对挫( )折与干扰的能力, 不因自卑而彷( )徨,增强 社会适应力,把每次失 败当做成功的前奏,变自卑为自信,逐步走 向成功。 (摘自博客文章善败者不亡 ) 2默写。 (6 分) ,千里共婵娟。 几处早莺争暖树, 。 ,长河落日圆。 受任于败军之际, 。 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寄情于物,表达对朋友一片深情的诗句是: “ , 。 ” 3选出对有关名著的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 (2 分) -【 】 A 朝花夕拾共 10 篇文章,原题为 “旧事重提” 。其中写到“某友人失学回到故乡,又 受到排挤,只能教几个小学生糊口”这一内容的是其中的一篇无常 。 B 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 和藤野先生两文分别写了“庸医害人”和“国人围观 枪毙国人”两个促使鲁迅先生思想转变(“学医救国”和“弃医从文” )的著名事件。 C 鲁 滨 逊 漂 流 记 中 鲁 滨 逊 划 了 主 人 的 小 船 逃 跑 , 并 带 走 了 一 位 小 黑 奴 , 途 中 被 一 艘 葡 萄 牙 货 船 救 起 。 船 到 巴 西 后 , 他 卖 掉 小 黑 奴 , 在 那 里 买 下 一 个 庄 园 , 做 了 庄 园 主 。 D 鲁 滨 逊 漂 流 记 中 鲁滨逊曾救出了一个野人,并把被救的人取名为“星期五” 。此后, “星期五”成了他忠实的仆人和朋友。 (二)运用(共 10 分) 4下面是超越自我的习作片段,阅读后根据文后要求用规定符号在原文上修改。 (4 分) 填字 注音 换用号: 增补号: 删除号: 调位号: 一 条 慵 懒 的 鱼 ,在 无 边 的 海 洋 里 自 由 享 受 光 的 色 彩 ;一 只 苍 劲 的 鹰 ,在 深 遂 的 蓝 天 中 全 心 冲 击 云 的 顶 端 ;一 头 刚 毅 的 狮 ,在 广 茂 的 草 原 上 奋 勇 追 随 风 的 脚 步 。青 春 年 少 的 我 们 ,也 早 已 准 备 出 发 ,用 不 同 的 姿 态 追 求 人 生 的 高 度 。前 方 或 许 有 坎 坷 荆 棘 和 海 市 蜃 楼 的 诱 惑 ,但 我 们 决 不 会 成 为 一 个 怯 懦 者 ,而 是 要 成 为 自 己 命 运 的 主 宰 。因 此 , 我 们 决 不 放 弃 塑 造 自 己 ,决 不 放 弃 超 越 自 己 ,决 不 放 弃 完 善 自 己 。 删掉与文段中心意思不一致的一个句子。 (1 分) 文 段 在 文 字 、 语 法 、 文 意 等 方 面 还 有 多 处 错 误 , 请 选 择 3 4 处 在 原 文 上 加 以 修 改 。 ( 3 分 ) 5仔细阅读下表,仿照样式填写相关节日的纪念活动主题。 (2 分) 时间(2012 年) 节日名称 纪念活动主题 4 月 4 日 清明节 6 月 23 日(五月初五) 端午节 粽叶飘香念屈原 9 月 30 日(八月十五) 中秋节 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4 分) 材料一:太湖面积达 2400 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是上海和苏锡常、杭嘉湖地区 最重要的水源。毫不夸张地说 ,太湖就是上海和 苏锡常、杭嘉湖 7 城市的“心脏”。上世纪 80 年 代以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无序过度开发等原因,导致工业污水、生活污水长期大量倾入水体, 太湖水域严重富营养化,湖内的生 态系统被严重破坏, 蓝藻 频发,不仅无法灌溉,就连太湖沿岸 百姓吃的水质量都严重下降。 材料二:一首脍炙人口的太湖美自上世纪 70 年代唱响大江南北。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 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红菱,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湖水 织出灌溉网,稻香果香绕 湖飞”江南 鱼米之乡的太湖,自然风光优美,物 产资源丰 饶,在多少人儿 时幼小的心灵里, 简直就是人间仙境。 材料三:2007 年蓝藻大暴发,江 苏省级财政每年投入 20 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太湖治理。从 2007 年至 2011 年底,5 年间,从太湖打捞蓝藻达 280 万吨。常州市渔政监督管理部门称:2012 年太湖将投放花白鲢鱼 1200 万尾,利用花白 鲢鱼摄食水藻和浮游生物等特性,带走水体中氮、 磷等物质,提升太湖水环境。从放养到捕捞,每条花白鲢鱼在整个生长过程中能吞食蓝藻约 50 公斤,起到较好的湖水自我修复作用,同时又节约了资金。 仔细研读材料,简述太湖治污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 2 分 ) 一记者看了材料写了一篇题为太湖治污仅靠花白鲢行吗?的文章,请结合上述材料 第 3 页 (共 10 页) 说说这篇文章重在强调什么看法。 ( 2 分 ) 二、阅读理解(共 40 分) (一)阅读我是鼻子一文,完成 78 题。 (共 5 分) 我 叫 鼻 子 ,我 的 重 要 工 作 是 呼 吸 。我 既 是 通 往 呼 吸 道 的 “门 户 ”,又 是 温 暖 、净 化 空 气 的 “加 工 厂 ”。人 的 肺 既 “娇 气 ”又 “挑 剔 ”,要 求 进 入 的 空 气 以 温 度 35、湿 度 95为 宜 ,应 不 含 灰 尘 ,无 烟 雾 和 其 他 刺 激 物 。新 鲜 空 气 经 过 我 的 一 番 过 滤 、湿 润 、加 温 之 后 ,才 能 符 合 肺 的 要 求 。 我还 有很重要的嗅 觉功能。你也许不相信,我能辨 别至少 4000 种不同的气味,如果我高 度灵敏、训练有素的话则可辨到 1 万种气味!我之所以具有这种独特的嗅觉功能,是因为在我孔 腔的顶部有一块棕黄色组织,它有 1000 多个嗅觉细胞,它们经过嗅神经与大脑相联系。有气味 的物体都能释放出分子,我的感受器能区 别不同的分子并 记录下来,将信息送往大 脑。大脑根据 这些信息,就能根据闻到的气味判断是何物。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我不仅是一个呼吸和嗅觉的器官,而且还有多种新的“功能” 。 现代医学证明,很多芳香之气能提高健康水平,防病治病。例如,多闻金银花香对脑膜炎、肺炎 的致病菌有杀菌作用;多闻桂花香味具有消炎、止咳、平喘功能;多闻茉莉、丁香花香能使人沉着 镇静日本、法国、奥地利等国已开设了别具一格的花香疗养院。我还能分泌出效力很强的杀 菌剂溶菌酶。由于鼻泪管与眼睛相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眼睛,使它们不受病菌的侵 犯而且能够保持明亮。研究表明,人在紧张或悲愤时,泪液的分泌量也随之明显增多。泪液经鼻 泪管流经我处时会刺激位于我黏膜上的三叉神经末梢和嗅觉细胞,经传导后可刺激大脑形成兴 奋点,对缓解主人的紧张度和降低 愤恨点有一定作用。 (选自知识窗 ,有删改) 7通读选文,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 (2 分) -【 】 A选文用第一人称来写,亲切而有趣,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篇童话。 B第小节中所列的数字既说明了肺的娇气与挑剔,也说明了鼻子的呼吸功能。 C第小节写嗅觉功能是按照由本质到现象的逻辑顺序来写的。 D第小节的划线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句中的 “呼吸”和“嗅觉”可互换位置。 8研读第小节,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鼻子的三种新功能。 (3 分) (二)阅读我们需要“鲁迅年” 一文,完成 911 题。 (共 9 分) 鲁迅先生离世已有 70 多年了,要写 纪念他的文字, 总觉得有几分 对不住。因为,把先生的 杂文翻出来看看,当年批评的 许多现象都还能“ 应景”,都能“对号入座”。他所指出的一些国民劣 根性与社会怪现状,有的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譬如,一些人骨子里的奴性与专制性交替, “羊样的凶兽,凶兽样的羊”, “不必会做事,只要会 磕头”。再如“看客” 嘴脸:少女被害呼救,一条街坐视不理;公交车上行凶,居然在众目睽睽之下 得逞;有人欲从高楼自杀,竟有人狂呼: “跳呀,快跳呀! ”群体性的麻木和冷漠,证明着鲁迅抨击 过的那些“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的看客,正子孙兴旺、瓜瓞(di)绵绵;而在文化领域,喜欢 粉饰太平的“十景病” 及“ 团圆 主义”,也仍然流行 第 5 页 (共 10 页) 看来,鲁迅先生的精神,仍然是奔突的 “地火”,照出那虚 伪与污浊。然而,不管是从大众 层 面,还是从研究层面,鲁迅的精神力量,却在慢慢消解。每逢 鲁迅的诞辰或忌日,有影响的、可持 续的、普及性的纪念活动虽有但确寥寥。除了教科书上的选 文外,现在的年轻人,读过先生作品 的恐怕不多。被誉为“ 民族魂”的先生,究竟走 进了多少人的灵魂深处? 横向看看别的国家,又是如何 对待他们的文化伟人的。 2006 年,是欧洲的“莫扎特年”,为纪 念他 250 年诞辰,他的音乐执 拗地在欧洲反复回荡,相关演出还飘洋过海到了中国;2006 年,还 是挪威的“易卜生年” ,100 年诞辰的易卜生,被挪威人自豪地、不遗余力地推广到了全世界,包 括我们的北京、上海、南京。2005 年是丹麦的“安徒生年”。 2002 年是“雨果年”,法国各地开学第 一天,所有学校一齐诵读雨果的作品,那是怎样的壮观! 而我们,何时能有自己的“ 李白年”、 “曹雪芹年”、 “鲁迅年”? (选自人民日报 , 李泓冰,有删改) 9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概括作者的观点(不得用到“鲁迅年”三个字) 。 (2 分) 10文章多处用到了对比的论证方法,请举一例作简要阐述。 (3 分) 11结合上文的相关内容,联系自身的感受,简要阐述你对下面这段文字的理解。 (4 分)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睿智地 说过:“ 没有伟大人物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 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有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 (三)阅读吟赏炊烟( 作者:王苗苗) 一文,回答 1216 题(共 14 分) 炊 烟 是 乡 村 的 符 号 ,我 这 个 城 里 长 大 的 女 孩 ,很 少 有 机 会 细 品 它 。而 在 最 近 的 一 次 搬 迁 中 , 我 来 到 了 城 郊 定 居 ,得 以 吟 赏 炊 烟 。那 炊 烟 和 青 天 、夕 阳 一 起 ,组 成 了 打 动 人 心 的 乡 村 意 境 。 在我的想象空间里,炊烟是一个村落的气息,一个村落的召唤,一个村落的灵魂。炊烟应 该与季节无关,它仅与乡村相伴。但当我近距离地感受炊烟,却发现它竟和季节有关。 【甲】春天 的炊烟,有的是青青的野菜芳香,而 【乙】秋天的炊烟,安静,轻盈,古老,却多了一份金黄的浓烈, 【丙】冬天的炊烟,更多了家的暖意。 时代确 实发 生了变革,炊烟和老牛一起,正慢慢成为了一个似乎陈旧的故事。许多农家 的灶火暗了下去,灶洞里没有了红色的热闹, 显得冰凉而孤独。每天傍晚,我漫步乡间,眼睛里 掠过了碧绿的田野,掠过了低矮的 乡村老屋,掠 过了放学的 欢快的孩子,而最让我惊喜的,是偶 而一个低矮的乡村老屋上升起一缕长长的炊烟,想象着放学的儿童望 见自家屋上的炊烟,也就 望见了厨房里的母亲,望见了从田 间回来的父亲。 炊 烟 ,是 乡 村 原 始 古 朴 的 风 景 ,它 因 家 而 诞 生 ,因 家 而 美 丽 。我 带 着 诗 意 的 心 情 去 欣 赏 炊 烟 :低 矮 的 房 舍 是 炊 烟 的 老 家 ,寥 廓 的 天 空 是 炊 烟 的 归 宿 ,绿 树 灌 丛 是 炊 烟 的 衣 衫 ,小 河 流 水 是 炊 烟 绵 长 的 思 念 。炊 烟 、村 落 、绿 树 、小 溪 ,就 是 这 样 一 些 自 然 元 素 ,勾 勒 出 一 幅 古 朴 悠 远 的 乡 村 风 景 画 。我 们 可 以 在 梦 里 追 忆 烟 雨 江 南 轻 盈 如 水 的 柔 美 ,还 有 朦 胧 炊 烟 下 放 歌 的 纤 纤 女 子 的 柔 媚 ;我 们 心 灵 的 画 布 上 重 见 旷 野 村 落 炊 烟 的 飘 逸 ,还 有 袅 袅 炊 烟 下 村 姑 灿 烂 羞 涩 的 笑 脸 。 因为 炊烟,我想起了外婆。童年的每个假期,我都去乡下,看男人的锄头和扁担把粮食从 地里挑到了家里,女人的菜刀和锅铲把粮食变成了食物。炊烟日复一日地升起,告 诉我们什么是 真正的乡村,外婆用一种最质 朴的生命方式,送 给了我们平淡而温暖的假期生活。 袅袅 的炊烟,是一个 ,是一道 ,是一段 。它曲线 优美的身姿勾起的不仅是对它的回忆,更是 对乡村的依恋。 而今,炊烟在从乡村慢慢淡去,甚至那些晚 归的男女,都是刚从城里打工归来。他们的家 中,尚有老人为他们燃起炊烟,而随着生活方式的改 变,炊烟将会消失。 炊烟是 乡村最后的牧歌,而我却像一个乡村长不大的孩子,常常在暮烟四起时寻找它、 欣赏它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2011 年第 10 期) 12依据上文内容在第小节横线处填上恰当的短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3 分) 是一个 ,是一道 ,是一段 。 13选出下列古诗句中跟上文所写的内容和意境最相近的一项:(2 分) -【 】 A.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 B.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高鼎村居 ) C.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 D.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 ) 14文中有很多优美的句子颇具画面感和意境美,试以第小节划线句为例进行赏析。(3 分) 15第小节中有甲、乙、丙三个描写不同季节炊烟特点的句子,请任选一句并发挥想象写一 段描述性的文字,不少于 30 字。(2 分) 我选择的是【 】: 16第小节作为全文的结尾,可谓意味深长,请仔细琢磨句中的关键词语“最后的牧歌”和 “寻找它、欣赏它”,简要阐述这个结尾的深刻含义。(4 分) ( 四 ) 阅 读 下 面 两 则 文 言 文 , 完 成 17 20 题 。 ( 12 分 )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 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 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 质理,俯身 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 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 获有所闻。 第 7 页 (共 10 页)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 【乙】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 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 。 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 学于熙、丰之 际,河、洛之士翕然 师之。 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 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 目送之曰:“ 吾道南 矣。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 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 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 颐偶瞑坐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选自宋史 杨时传 ) 【注释】 属:撰写。 进士第:考取进士,又叫进士及第。翕然:形容一致,翕,也可以 讲聚集。 南:意思是向南。瞑坐:闭着眼睛坐着。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 (2 分,任选 4 个作答) 无从致书以观( )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 颐既觉( ) 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 分)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19选出下列对两文有关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2 分) -【 】 A先达德隆望尊,门人 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C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 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D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 盖年四十矣。 20两文都写到了天气的寒冷,但是它们的写作目的分别是什么?(4 分) 【甲】文:写天气寒冷的句子是“ ”, 其写作目的是 。 【乙】文:写天气寒冷的句子是“ ”, 其写作目的是 。 三、写 作(60 分) 21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表情,生活有异彩纷呈的表情,世界有纷繁复杂的表情。你在生活和学 习过程中肯定遇到过各种各样的表情,请以“ 的表情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先把题目补充完整; 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要突出自己的体验和感 悟,不得抄袭;不少于 600 字;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九年级教学情况调研测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鸿,砺,馁,cu,png。 (2 分。答对两个得 1 分) 2但愿人长久/谁家新燕啄春泥/大漠孤烟直/奉命于危难之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 风(君)直到夜郎西。 (6 分。一句 1 分,有错该句不得分) 3A。 (2 分。 无常应为范爱农 ) 4 (1)删掉“一条慵懒的鱼,在无边的海洋里自由享受光的色彩” 。 (1 分) (2) “深遂”改为“深邃” 。“广茂”改为“广袤” 。“坎坷荆棘”后加“的阻拦” 。 “决不放弃超越自己”与“决不放弃完善自己”调换语序。 (3 分。改对一处得 1 分, 修改不得超过 4 处,其他修改合理的也可按要求给分。 ) 5悲思连绵祭英烈(郊外踏青祭先烈) ;明月当空盼亲人(明月千里寄相思;海 峡两岸一家亲) 。 (2 分。其它答案只要句式、主题大致相对即可) 6 (1)参考:恢复太湖生态、支撑环太湖城市的发展(含灌溉、饮水等) 、重现太湖 美丽风光、节约资金等。 (答出 1 至 2 点得 1 分,3 点得 2 分) (2)参考:仅靠花白鲢治 污是不行的,关键是靠人们观念的转变和发展理念的科学,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和各自的地 方利益。 (若只答“仅靠花白鲢治污是不行的”不给分) (4 分。两小题各 2 分,意对即可。 ) 7B。 (2 分) 8闻香治病;保护眼睛;调节情绪(只答“缓解紧张”或“缓解悲愤”均不给分) 。 (共 3 分。一点 1 分,意对即可) 9我们需要牢记、珍惜、纪念像鲁迅一样的文化伟人。 (2 分。只说鲁迅得 1 分,意 对即可) 10提示:先举一个对比论证的例子,后阐述这样对比的目的和作用。 (3 分。举例 1 分,阐述 2 分,意对即可) 11提示:共 4 分。两个方面,结合上文,联系自身感受,阐述充分,表达流畅。根 据理解层次与语言表述按 4、3、2、1 给分。 参考:鲁迅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伟大人物,如果我们有了他却不懂得爱戴和崇仰, 那我们这个民族就成了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对句子的理解) (2 分)因此我们需要牢记、 珍惜、纪念像鲁迅一样的伟人,这个民族就有了希望,这个民族才会振兴。 (2 分) (紧扣 文章中心来答) 12一个温暖的故事;一道古朴的风景;一段如诗的岁月。 (3 分。每点 1 分, 意对即可) 13D.(2 分。 ) 14提示:共 3 分。要紧扣题干中的画面美(2 分)和意境美(1 分)来答题。意对即可。 参考一:炊烟、村落、绿树、小溪等自然元素,构成了一幅乡村风景画,这画面中以 炊烟为主体,其它景物配合,既有色彩美、又有画面美,带给人古朴悠远的意境,产生家 的感觉,诗意的心情。 参考二: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炊烟与乡村景物的和谐协调与完美 融合,构成一幅古朴如诗的风景画,透露出作者对炊烟浓浓的喜爱与欣赏。 第 9 页 (共 10 页) 15提示:根据原句,文字优美,表达顺畅,字数相符。(2 分。分 2、1 给分) 16参考:“最后的牧歌”说明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恬淡、优美、和谐的牧歌 式的“炊烟” (即乡村生活)越来越少,并趋于消失。 “寻找它、欣赏它”表达了对炊烟的 留恋和喜爱,对美好乡村生活的挽留,同时也表达了对炊烟即将消失的惋惜、失落和对逝 去的美好岁月的感慨和无奈。 (共 4 分。两方面各 2 分。意对即可) 17(1)买到书籍。(2)请教。(3)书信。(4)已醒,睡醒后。(5)拜(他)为师。 (2 分。 答对两个给 1 分。 ) 18(1) 因此别人大多把书借我,我因而能看遍所有的书。(2) 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 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 (4 分。一句 2 分,意对即可) 19C. (3 分。 ) 20 【甲】: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目的是突出自己学习的刻苦; 【乙】:句子是“则门外雪一尺矣” ,目的是突出杨时对老师的恭敬、诚恳。 (4 分。意对 即可) 【译文】杨时字叫中立,是剑南将乐地方的人。小的时候就很聪颖显得与众不同,善 写文章。年稍大一点既潜心学习经史,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 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 ,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 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 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