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校点注译简论读书笔记_第1页
古文校点注译简论读书笔记_第2页
古文校点注译简论读书笔记_第3页
古文校点注译简论读书笔记_第4页
古文校点注译简论读书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书笔记 书名 :古文校点注译简论 著作者 :范进军: 出版者 :辽宁古籍出版社 版次 :1997 年 1 月第 1 版 定价 :16.80 元 作者简介 :范进军,湖南长沙人,1955 年生,1997 年入湖 南师大中文系。主要著作有说文解字古今音读 、 词诠校注 (与王术加合著) 、 中国名人胜迹诗文 碑联鉴赏辞典 ,现主要从事说文解字研究和古 典诗词研究。 杏子 于 2008 年 12 月 2 31 日 22:38 目 录 精讲多练辨异探源(代序) 绪论 第一章 校勘 第一节 校勘的对象(一、脱文 二、衍文 三、讹文 四、倒文 五、错简 六、有意篡改) 第二节 校勘的方法(一、对校法 二、本校法 三、他校法 四、 理校法 五、文物校勘法 六、校勘方法的综合运用) 第三节 校勘的用语(一、脱文用语 二、衍文用语 三、讹文用 语 四、倒文用语 五、校法用语) 第四节 校勘的功用(一、为阅读古书铺平道路 二、为科学研 究提供正确的依据 三、为文化传统恢复本来面目) 第五节 校勘示例(一、古人校勘示例 二、今人校勘示例 三、 今人校笺示例 四、校勘记的撰写) 第二章 标点 第一节 标点古书的原则(一、客观性原则 二、科学性原则 三、 规范性原则) 第二节 标点古书致误的原因(一、不明词义 二、不明语法 三、 不明典章制度 四、不明自然常识 五、不明引述 六、 不明姓氏名号) 第三节 标点古书的步骤和方法(一、泛读全文,把握大意 二、 3 划分结构,点断白文 三、反复揣摩,增加标点) 第三章 注释 第一节 古书注释的类型(一、传注类 二、章句类 三、音义类 四、集解类 五、义疏类 六、补注类) 第二节 古书注释的内容(一、解释词义 二、疏通文义 三、分 析句读 四、阐述语法 五、讲析篇章 六、诠释典故 七、 说明背景 八、考证名物 九、阐明修辞) 第三节 古书注释的常用术语(一、释义术语 二、注音术语 三、 其他术语) 第四节 古书注释的缺陷(一、增文成义 二、望文生义 三、穿 凿附会 四、随意破字 五、误虚为实 六、以今律古) 第五节 注释示例(一、古人注释示例 二、今人注释示例 三、 注释的体例) 第四章 翻译 第一节 古文翻译的原则(一、忠实原文的原则 二、通顺明白 的原则 三、优美典雅的原则) 第二节 古文翻译的方法(一、对译 二、替换 三、保留 四、 删减 五、增补 六、调整) 第三节 古文常见结构及特殊用法的翻译(一、所字结构二、 者字结构三、介词结构 四、双宾语结构 五、固定结 构六、使动用法 七、意动用法 八、词类活用) 第四节 翻译示例 4 附录一 每日一篇 附录二 参考书目 后记 代序(浅谈古代汉语教学的八字方针) 一、 精讲:在讲授中以较短的时间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 重难点,而将较简单的部分稍作提示后留给学生钻研。 二、 多练:多做练习(以 220 篇每日一篇为例) 三、 辨异:运用对比的方法,对古汉语语言中似是而非或既近 乎此又类乎彼的现象进行辨析,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使 学生明确二者之间的界限。 (以文字篇中:“独体为文的 合体象形字” “果”和“合体为字的会意字” “男”的辨析 为例) 四、 探源:对某些结论的来源、过程进行探索。 (以广韵 为例) 。 第一章 校勘 校勘:辞源中特指 “将书籍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对比, 审定原文的正误真伪” 。 校勘的必要性:阅读古书,整理古籍。 第一节 校勘的对象 一、 脱文:古书在流传过程中脱漏字句或行页等现象。 有脱字、脱句、脱行页和脱简等情况,分别以左 转昭公十四年 、王念孙读书杂志 、张舜徽中国 5 古代史籍校读法和刘向尚书欧阳经叙录为例。 二、 衍文:古书在流传过程中误增字的现象。以俞樾古书疑 义举例为例。 三、 讹文:古书在流传过程中抄错或印错的字。 四、 倒文:古书在流传过程中前后次序出现颠倒的字句。 五、 错简:古书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句子、段落乃至篇章的颠 倒错误现象。 六、 有意篡改:由于避讳、伪造等原因而有意对古籍进行篡改 而造成的错误。包括“避讳”和“为了某种目的”两种情 况。 校勘古籍的名家及著作:清代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钱大昕 二十二史考异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王念孙读书 杂志 、阮元十三经校勘记 、王引之经义述闻 、俞樾 等人古书疑义举例五种 。 第二节 校勘的方法 清孙德谦著刘向校雠学纂微 ,将刘向校书的方法归纳为二十 三条。对前人的校法作出概括、形成完整体系的,首推陈 垣的校勘学释例中的校法四例 ,即对校法、本校法、 他校法、理校法。 一、对校法: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校,即选择一个内容、文 字、刻印及整理完整的版本作底本,同其他版本对照校 勘。特点:长处在于易发现错误,不参己见;短处在于 6 不负责任,即使祖本有讹,亦照式录之。主旨是在校异 同,不校是非。以阮元十三经校勘记为例。 二、本校法:用本书校本书,即用同一本书的前后史实和文义 来相互参校,以发现并改正谬误。特点:在未得祖本或 别本以前,最宜用之。对史料来源不同的历史著作,不 宜。 三、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即根据其他文献与本书内容有关 的记载,与本书相互参证,以发现和改正错误。例:丁 国钧晋书校文 、岑刻旧唐书校勘记 。此法弥补对、 本校法之不足,不足在于:古人引书时经常改动原文, 或凭记忆引书,故引文与原文有时会有差异。 四、理校法:运用分析、综合、类比等手段,根据文字音韵、 语法、文例等常识和逻辑事理来推断古书文字讹误的一 种校勘方法。特点: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须用 此法。以通识为主,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 理由愈充分,可靠性愈强。 五、文物校勘法:利用出土文物的资料与底本比较,以发现和 纠正原文讹误。例如 1973 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 帛书战国策 。 六、校勘方法的综合运用:是校勘古书时最可信赖的方法。 第三节 校勘的用语 一、脱文用语:某本某字下(或上)有某字/ 某本某字下(或上) 7 有某某几字/某字下本无其字,据某本改/ 某字下疑脱某某 字。 二、衍文用语:某本无某字/ 某本某字下无某某几字/ “当衍”或 “不必有”/疑衍。 三、讹文用语:某当作某/ 某疑作某。 四、倒文用语:某本某某二字互乙/ 某本作某某/ 某本某句在某句 下。 第四节 校勘示例 一、古人校勘示例(选自十三经注疏校勘记 ,中华书局 1980 年 10 月影印版) 毛经注疏 。 二、今人校勘示例(选自韩非子校注组韩非子校注 ,江 苏人民出版社 1982 年 11 月第 1 版) 。 三、今人校笺示例(选自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 中华书局 1995 年 10 月出版) 。 四、校勘记的撰写:1、在书前标明校勘的底本和参校的各种善 本;2、一般在每篇末撰写校勘记或校勘,校勘记离正文 越近,越便于读者的检索阅览;3、补、改、删、乙者, 均应在校勘记中标明,并说明已校改或应校改的理由。 凡他书确有参考价值者,可在校勘记中说明。凡前人校 记已发现的问题,在校勘记中采用时,应在校勘记中 说 明是谁的意见。凡改字慎之又慎,凡不易肯定或底本可 通者,都不必改。凡底本不误而他本误者,不必写在校 8 勘记中。4、校勘记的文字和体例必须前后一致,尤其是 采用各本、各家、各书之说的称谓要统一,力求眉目清 楚。5、每个校勘必须编写号码,并注意与正文中注出的 号码相对应,以便读者对号检索。6、校笺为校勘和笺证 的结合,在撰写校笺时,要结合校笺和注释两者的写法, 行文大多逐条进行,以利读者阅读。 第二章 标点 古人所使用的断句符号有两个“、 ”是语意略有停顿的地方所加 的标记,叫“读” ;“L”是语意完整地告一段落的地方所 加的标记,叫“句” 。 第一节 标点古书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标点要符合古书所表达内容的真实情况,而 不能带上标点者的思想倾向。以杨伯峻论语译注中 论语泰伯为例。 二、科学性原则:标点后的文字不但要和客观事物的情理相符, 而且要和上下文所叙述的事理相合。以中华书局 1956 年 版资治通鉴 “献布”为例。 三、规范化原则:标点必须符合古代汉语的规范,不能以今律 古。以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论语乡党为例。 第二节 标点古书致误的原因 一、不明词义:由于对词义的理解有误而造成标点的错误。以 中华书局 1956 年版史记 “项籍学书”为例。 9 二、不明语法:注意句子成份之间的关系和虚词所表示的意义。 以中华书局 1982 年版戒庵老人漫笔为例。 三、不明典章制度:以中华书局 1983 年版归潜志 “程御史” 为例。 四、不明自然常识:掌握天文地理等自然常识。以上海古籍出 版社 1986 年版松窗梦语 “候至次年”为例。 五、不明引述:古人著书立说,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而不标明 出处,直接引用、间接引用和叙述语交织在一起,很难 分辨。以 1956 年版资治通鉴 “伊那莫演”为例。 六、不明姓氏名号:以中华书局 1979 年版履园丛话为例。 第三节 标点古书的步骤和方法 一、泛读全文,把握大意:在泛读过程中,粗略了解文章的内 容,表达的意思、内在的逻辑关系、段落层次及词语和 句式。以张华列异传 “宋定伯捉鬼”为例。 二、划分结构,点断白文:根据词语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把 每个此划入最近的结构,将白文断开。下列地方可断: 判断句的主语后/主谓结构不充当句子成分时/ 动宾结构不 充当句子成分时/句首状语后 /并列结构之间 /叹词后/独立 语后/语气词后。点断白文借助的标志有:动词/ 虚词(盖、 惟、粤、繄、诞、夫、今夫、且夫、若夫、至则、至若、 也、矣、乎、耶、哉)/ 句式(固定句式“者也” , “为所” , “见于” ,与其 , “孰若 10 ”, “何 为” ;结构类似,字数整齐的句式)/韵脚。 三、反复揣摩,增加标点:在最后标点时,反复揣摩文章和句 子的结构、语义和语气,所加标点要正确地体现文章的 内容,恰当地反映文章的语气和感情色彩,做到结构完 整清楚,语义准确显豁,语气流畅通顺。要做到标点工 作,一要熟悉新式标点符号的用法,二要透彻了解文章 表达的内容。 四、古代汉语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律:1、句号用于表陈述语气的 “也” 、 “矣” 、 “焉” 、 “耳”和语气较弱的祈使句后。2、 问号用于表疑问语气的“乎” 、 “耶” 、 “哉” 、 “与”字后 和含疑问词的固定结构(若何)之后。3、叹号用于 表感叹语气的“哉” 、 “夫”和语气较弱的祈使句后以及 叹词后(乌) 。4、逗号用于主语、句首状语、独立成分、 非并列分句后。5、顿号用于并列的词语或词组之间。 6、分号用于并列的分句之间。7、冒号用于引述原话的 “曰”字后。 第三章 注释 第一节 古书注释的类型 一、转注类:是以解释文献词句意义及名物为主的注释。常见 名称有“诂” (用今语释古语) 、 “训” (对古代词语进行 形象的描绘、说明) 、 “注” (注释) 、 “传” (传述) 、 “笺” 11 (标在原文一侧的文字) 。 二、章句类:通过离章辩句来解释古书的意义。以赵歧的孟 子章句和王逸的楚辞章句为例。 三、音义类:兼释字音和字义的注释。以陆德明经典释文 为例。 四、集解类:包括集注、集传、集释,是汇集众说的一种注释。 以何晏的论语集解 、朱熹的诗集传和孟子集注 为例。 五、义疏类: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以黄侃的论语 义疏为例。 六、补注类:补充。订正前人注释的一种注释。如洪兴祖的 楚辞补注和王光谦的汉书补注 。 七、札记类:以多方面进行研究和注释。以王念孙的读书杂 志和王引之的经义述闻为例。 第二节 古书注释的内容 一、解释词义:古代注释中保存着词的古义和古代方言、俗语 的含义。主要方法有“以形索义” 、 “因声求义”和“据 文正义” 。 二、疏通文义:对句子大意进行解释,对篇章主旨进行归纳。 三、分析句读:以孔颖达疏左转昭公十六年为例。 四、阐述语法:阐述虚词、句式、词序变换、词类活用。 五、讲析篇章:以孔疏礼记礼运为例。 12 六、诠释典故:李善文选注是典范之作。 七、说明背景:以杜预注左转昭公三年为例。 八、考证名物 九、阐明修辞:曲说、互文同兴等。 第三节 古书注释的常用术语 一、释义术语:1、曰、为、谓之(解释词语意义) ;2、谓(有 “说的是”的意思) ;3、貌、之貌(“的 样子” )4、 犹、犹言(“如同说” ) 。 二、注音术语:1、之言、之为言(被释词与用来释词的话在意 义上相通,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 ;2、读为、读曰(用 本字来解释借字, “当成某字来读”的意思;3、读若、 读如(标明被注释的读音) ;4、如字(在特定语境中, 字读本音) 。 三、其他术语:辞、词(注释虚词) ;属、别(表明被释词的种 类与类别) ;浑言、析言,对文、散文(辨析同义词) 。 对析,浑散。 第四节 古书注释的缺陷 一、增文生义:在注释古籍时,妄加一些原文未包含的词语, 以求圆通。以杜预注左转隐公元年为例。 二、望文生义:注释者不了解行义关系,依字面勉强解说,以 歪曲原文意义。以成玄英疏庄子至乐为例。 三、穿凿附会:把不相通的义理随意牵合,把无关之事强加比 13 附,以求圆通。以董仲舒释说文解字王部为例。 四、随意破字:滥用通假,用本字来改读古文中的借字。以陈 其猷集释:“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为例。 五、误虚为实:把虚词当作实词来解释。以邢昺疏论语颜 渊 为例。 六、以今律古:不懂古义,不懂古代用法而盲目地按后代的语 言习惯去解释古代的语言现象。以中华大字典心部 释汉书黥布传为例。 第五节 注释示例 一、古人注释示例(选自十三经注疏 ,中华书局 1980 年 10 月影印版) “附释音毛诗注疏卷第一一之一 ”。唐 孔颖达撰周南关雎故训传第一。 唐疏主要语句摘抄如下:1)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 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2)风,风也。教也。风以 动之。教以化之。3)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4)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 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声成之谓 之音。6)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之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7)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 近于诗。8)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 俗。9)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 曰雅。六曰颂。10)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 14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11)至于王道衰。礼义 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12)国史明 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性情。以风其上。 13)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先王之泽也。14)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 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15)雅者、正也。言王政治所由 兴废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由大雅焉。16)颂者、美盛 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乎神明者也。17)是谓四始。诗之至 也。18)然而关雎 、 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 南言化自北而南也。 雀巢 、 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 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19) 周南 、 召南 。正始之道。王 化之基。20)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爱在进贤。不 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求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 也。2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2)参 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23)求之不得。寤 寐思服。悠哉乐哉。辗转反侧。24)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 窕淑女。琴瑟友之。25)笺云:琴瑟在堂,钟鼓在庭,言共荇 菜之时,上下之乐皆作,盛其礼也。 二、今人注释示例(选自国语越语上 “句践灭吴” ) 。 三、注释的体例:1、古注的体例(清代阮元主持校刻的十 三经注疏代表了我国清代以前古代注释的最高水平。 它们是: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 15 等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伪 ,唐孔颖达等正 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 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 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 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 谷梁传注疏晋范宁注,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 晏等注,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 歧注,宋孙昺疏。毛诗注疏包括四家的注解:西 汉毛亨的毛诗故训转 ;东汉郑玄的毛诗笺 ;唐陆 德明的毛诗音义 ;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 。夹在 注文中的大圆圈是一种 起区别作用的间隔标志) 。2、今 注的体例(书前或篇章前有作家或专书的扼要介绍;注 释力求准确鲜明,通俗易懂;注释一般采用传统的说法 和有定论的新的科研成果;不作繁琐的考证,简明扼要, 一看就懂;注释的次序是先串句,后释义,在进行一些 适当的语法、修辞分析。 第四章 翻译 第一节 古文翻译的原则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提出过信、达、雅三原则。 一、忠实原文的原则(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风格和语气) 。 16 二、通顺明白的原则(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用词造句的规律, 使现代人能看得懂) 。 三、优美典雅的原则(译文要行文得体,不可油滑俗气) 。 第二节 古文翻译的方法 大的方面:直译(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紧扣原文,按照古 今汉语之间语言规律的对应关系,尽可能地把原文的思想 内容、叙述方式如实地翻译出来) 。意译(在忠实于原文的 基础上,按照原文词语的意思进行融会贯通的翻译) 。 具体方法:一、对译(将古文的单音节词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 词来翻译) 。二、替换(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来替换原 文中意义相当的单音词) 。三、保留(把古文中的某些词语 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原封不动地照搬到译文中来) 。四、 删减(翻译时,可将古文中的某些无实在意义或不影响理 解的多余的词语删去不译) 。五、增补(在翻译时,根据原 文表达的需要,适当在译文中增加一些原文所没有的词语, 以保证译文句意的完整) 。六、调整(为了使译文符合现代 汉语的习惯,翻译时对原文的语句作一些必要的调整) 。六 法简称(对、换、留、删、增、调) 。 第三节 古文常见结构及特殊用法的翻译 一、所字结构的翻译:是一个名词性结构,对译为现代汉语的 “的”字结构及相应的定中结构。 17 1、所+动“(所+)动+中心语” 或“(所+)的字结构” ; 2、所+动宾词组“(所+)动宾词组+的+中心语” ; 3、所+形(形容词性词组)“(所+)名词性词组”或 “的字结构” ; 4、所+介+动“(所+)名词性词组” ; 5、所以+动词性词组“名词性词组” 。 二、者字结构的翻译:性质与名词相当,翻译成“的”字结构 或其他名词性词组。 1、动(动词性词组)+者“的”字结构或 “的人、事、物) ”; 2、形(形容词性词组)或主谓词组+ 者 “的人、事、物) ”; 3、数词+者数词+名词、量词+数词指称的对象; 4、表时间的词+者时间名词。 三、介词结构的翻译: 1、介词结构作补语时,翻译时有时要将它移动到动词前 面作状语; 2、有些介词结构,省略了其中的宾语,翻译时要将它补 出。 四、双宾结构的翻译: 1、对译成现代汉语的双宾结构; 18 2、译成“把”字句; 3、译成连动式; 4、译成介词结构作状语的句式。 五、固定结构的翻译: 1、如何、若何、奈何:用作状语时,多表示反问,译 为“怎么” 、 “为什么” ;用作谓语时,多表示商量可 否或询问办法情状等,译成“怎么样” 、 “怎么办” ; 用作主语,多表办法、方法、情状的不确定性,译作 “怎么样” 、 “怎么办” 。 2、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如之何” 、 “若之何” 中的“之”虚化,失去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