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医德思想概述_第1页
古代中医医德思想概述_第2页
古代中医医德思想概述_第3页
古代中医医德思想概述_第4页
古代中医医德思想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中医医德思想概述 一般来说,中医医德深受儒家“仁”的伦理道德观念、墨 家“兼爱”的道德原则以及佛教“大慈大悲”、“普救众 生”的教义影响。总的来说,我国古代医德的特点是:注 重医德和医术的统一、医德规范与医德实践相结合;强调 主体的道德修养;强调天人合一,人际关系和谐,讲究中 庸之道。 具体来说,我国古代医德有以下主要内容: 一、“医乃仁术”的行医宗旨 “医乃仁术”意为医学是施行仁道主义的术业,它 是儒家的仁义与医学本质的完美结合。我国儒家文化一直 强调要“先知儒理”,“方知医理”。“儒医”代表了一 般伦理学与医学密切结合的结果,仁既是一般伦理学的核 心,也是医学伦理学的核心。孟子梁惠王上称: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历代医家皆以“医乃仁术”为 行医宗旨、为医德的基本原则。唐代名医孙思邈强调医生 必须“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明代龚 廷贤在万病回春中的“医家十要”篇中说:“一存仁 心,二通儒道,三通脉理,四识病原, 十勿重利”。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中的“医家五戒十 要”篇中,提出第一“要”为: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 “医乃仁术”的命题即使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 提示医学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做到“仁”与 “医”相结合,医患相互合作。 二、尊重和珍视生命的“贵人”思想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它标志着 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是我国医学和医德教育方 面的早期重要论著。书中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 贵于人。”内经素向中的疏五过论和征四失 论篇也提到医生应避免五种过错、四种过失,告诫医生 要从病理、心理等方面分析病因,这样才能为病人解除疾 病。唐代孙思邈的“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 逾于此”的名言更说明了重视生命的珍贵和医德的重要性。 三、“普同一等”的行医原则 古代医家从“仁爱救人”、“医乃仁术”的道德观 念出发,强调对病人一视同仁,“普同一等”,“一心赴 救”。孙思邈提出:作为一个医生要做到“若有疾厄来求 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 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明代医生闵自成仁而好 施,丐者盈门一一应之不厌。医生赵梦弼赴人之急百里之 外,中夜叩门,无不应者,七八十岁时“犹救以往”。朱 丹溪是金元时代四大医家之一。他行医时,“四方以疾迎 候者,无虚日”,先生“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 止”。仆人告痛,先生谕之曰:“病者度刻如岁,而欲自 逸耶?”“窭人求药无不与,不求其偿,其困厄无告者, 不待其招,注药往起之,虽百里之远,弗惮也。”宋代医 生张柄,治病救人“无问贵贱,有谒必往视之。”元末明 初的名医刘勉曾任太医,在他一生的医疗实践中,把“不 分贵贱,一视同仁”作为自己的信条。他常说,“富者我 不贪其财,贫者我不厌其求”。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 人的道德地位是分等级的。我国古代医家这种崇尚把患者 当作亲人式的医患关系的优良医风是十分可贵的。 四、重义轻利的道德观 传说“三国”时期江西名医董奉隐居庐山,居山不 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 轻者一株,如此数载,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并以每年 所收之杏,资助求医的穷人。至今医界仍流传着“杏林春 暖”的佳话,以赞扬医生的美德。明代医生潘文元医术高 明,行医施药从不计报酬。他虽行医 30 年,但仍贫得几乎 没有土地。他死后,当地百姓万人空巷为他送葬,以表示 哀悼和永远怀念。“杏林春暖”的佳话和“万人空巷”的 传说代表了我国古代典型的重义轻利的道德观。 五、清廉正派的行医作风 我国古代医家清廉正派的事例不胜枚举。如小儿卫 生总微论方的医书中,就强调医生要品行端正,医风正 派。明代陈实功在医家五戒十要的“五戒”的二戒中 规定:凡视妇女及孀尼僧人等,必候侍者在旁,然后入房 诊视,倘旁无伴,不可自看。张杲在医说中记载: “北宋宣和年间的医家何澄,有一次为一患病缠年而百医 不愈的士人诊治,其妻因丈夫抱病日久典卖殆尽,无以供 医药,愿以身相酬。何澄当即正色说:娘子何为此言!但 放心,当为调治取效,切勿以此相污!”这士人在何澄的 精心治疗下终于获得痊愈。何澄的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直为世代传颂。 六、尊重同道的谦虚品德 孙思邈在其名著大医精诚篇中论述了医生与同 行之间的关系:“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 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 ”陈实功所著医家五戒十要中倡议:“凡乡井同道之 士,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 不及者荐拔之。”他的同行范风翼在外科正宗序中写 道:“我的同行陈实功君从来胸怀坦荡,仁爱不矜,表现 了同业之间互相敬重,虚心好学的品德。”金元四大家中 的养阴派首创人朱震亨(又名朱丹溪)曾为一患结核病的 女子治病,病将愈,但其颊上有两个红点不消。朱丹溪实 无他法可医,于是他亲笔写信让病人家人请江苏省的葛可 久治疗,果然患者得以彻底痊愈。这些事例,感人至深, 发人深省。 七、忠于医业的献身精神 许多古代医家具有不畏权势,不图名利,不计较个 人得失,为医学事业和人民大众献身的精神。在封建社会, 我国医家地位很低,常被列入“三教九流”之列,和算命 看风水的同属一等,称做“医卜星相”。但他们为了救人, 却弃绝官职,甘当人民医家。宋代范仲淹有“不为良相, 愿为良医”之说。东汉名医华佗医技高明,却淡于名利, 一生三次弃官,坚持民间行医。明代李时珍写的本草纲 目是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该书共 190 万字,52 卷, 载药 1892 种,收录药方 11096 个。他前后花了 27 年,阅 书 800 余种,采访四方,三易其稿,系统总结了我国 16 世 纪以前医药学的丰富经验,对我国的医药发展做出了重要 贡献。晋代的皇甫谧,家中贫苦,自幼务农,20 岁发愤读 书,42 岁因得风痹病半身不遂,耳聋。54 岁因治病服寒石 散又大病一场,险些丧生,但他并没有因为身体不佳而弃 学,反而一心扑在针灸学的研究上。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 终于写成了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的针灸学巨著。该书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较系统地阐述了针灸学的 理论知识,为针灸学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他被后人称为 针灸学之祖。 八、注重道德的自律和修养 孙思邈作为一个被历代医家所推崇的“精诚大医”, 他十分重视道德的自律和修养。他少年时代因病而学医, 以毕生精力致力于医药学研究。隋唐两帝曾多次召其做官, 他拒而不受,终身为民除疾治病。他为解除麻疯病人痛苦, 竟带 600 余名患者同住深山老林,不怕传染,亲自看护, 精心医治,详细记录病情变化和治疗过程,对病人“莫不 一一亲自扶养”,共治愈了 60 多人。他德高望重,被人称 为“孙真人”和“药王”。晋代的杨泉在物理论中说: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 也;非廉洁谆良,不可信也。”即古代任用医生,一定要 选品德好的人。北宋林逋在他的省心灵论医中与此 相关的另一句名言是“夫恒德者,不可以作医”。“医生 乃人命生死之所系”此名言至今仍广为传诵。清代名 医喻昌在其名著医门法律中,除了极大地丰富和完善 了传统医德的医德评价理论外,他对医德的另一重要贡献, 是他在医德修养上首倡医生的自我反省,他希望世界上有 “自讼之医”。 我国古代医德学的内容极为丰富,很多都是值得我们学 习和借鉴的,但我国古代医德学也有其历史和阶级的局限 性。首先它是受封建宗法思想和等级观念及某些封建迷信 思想的影响。例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把尸体解剖视为不孝、不仁、不义行为而被禁止,严重阻 碍了我国尸体解剖研究的进展。“三从四德”、“三纲五 常”等封建道德观念,就使妇女看病受到一些清规戒律的 限制。如明代李木延的医学入门习医规格中说: “如诊妇女,须托其至亲先问证色与舌,及所饮食,然后 随其所便,或证重而就床隔帐诊之,或证轻而就门隔帏诊 之,亦必以薄纱罩手。贫家不便,医者自袖薄纱。”另外, 封建统治阶级的“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