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出现洋务运动_第1页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出现洋务运动_第2页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出现洋务运动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出现洋务运动,日本出现明治维新,两场运动几乎同时,然而日本成绩显著而中国成效不大。其 成效较大差异,令人深思! 1861 年元月,清朝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门负责洋务事宜,这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开端。洋务运动是以创办 机器大工业为主要内容的一场“自强”和“求富”的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也是 19 世纪世界经济近代化潮 流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它最终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1868 年起,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兴起了一场维新运动。这也是以创办近代工业为主体内容的使日本走向经济 近代化潮流的变革运动,所不同的是,经过这场变革,日本发生了惊人的腾飞,走上了迅速发展的道路。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运动起点相似,但结局却完全两样,进而决定了两国百年来的不同遭遇。那么,问题出在哪 里? 一、中日两国实现近代化的条件 1、经济水平略有不同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前,中国与日本文化传统相同,都是封建专制国家;经济基础相同,都是封建经济占统治地 位;民族命运相同,同遭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但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 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 18 世纪中期起,日本商业性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农村手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并逐步同农业分离,从而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形成和发展,为明治维新准备了一 定的社会经济前提。 在德川时代,由于农民的辛勤劳动,农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是耕地面积在增加。如耕地面积 1660 年为 150 万町步,18 世纪初为 297 万町步,到 1864 年达到 305 万町步,即在整个德川时代增加了一倍多。二是农产品的产量 也在增加,1600 年为 1800 石,到 1867 年为 4681 石。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商业性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 茶、麻、油菜、棉花、烟草、漆等经济作物的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农业生产开始出现了地方分工。同时,农村手工业 也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步同农业分离,新的手工业中心也随之形成。如纺纱的中心为摄津、和泉、纪伊和淡路等地, 织制白布的中心为河内、摄津、大和和淡路等地,织制条纹布的中心为和泉、摄津和纪伊等地。与纺织业发展的同时, 其他手工业如陶瓷、造纸、制糖等也在全国各地普遍地发展起来了。 商业性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解体,在日本,从 18 世纪上半期起,就开始在封建社 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便形成了。到德川幕府统治末期,在日本经济较为发达的许多地 区和部门,手工工场的发展已经十分广泛。如,当时在制丝、纺织、棉纺织、酱油、榨油等十几个部门都出现了手工 工场。虽然当时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还不高,但日本已开始进入“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 。这不仅为明治维新提 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而且使日本社会内部出现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为明治维新的成功奠定了雄厚的阶级基础。 洋务运动前,中国封建社会虽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资本主义并没有产生和发展。洋 务运动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日本比较,可以说略低一筹。 2、阶级的分化情况不同,封建专制统治的程度不同 伴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日本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首先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出现,明治维新前,日 本的资本主义因素主要产生和发展于农村地区。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经济上的发展又受到封建制度的限 制,因此具有一定革命和改革要求;其次是新兴地主的出现,他们和大商人、高利贷者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同 封建统治阶级在经济利益上有许多一致的地方,但也存在着局部的利害冲突,对自己政治上的无权处境越来越不满, 所以也希望实行有利于自己的社会改革;第三是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分化,一部分大名也经营商业和手工工场,他们 逐渐与商人、资本家接近,对自己政治上无权的处境越来越不满。同时,作为幕府统治基础的中下级武士,也因自身 经济状况的日趋恶化,对现实的不满情绪也日益增加。为生活所迫,他们有的从事手工业以维持生计,有的出售自己 的武士身份,还有的同富商通婚或过继当养子,在经济利益上同资产阶级接近,逐渐由幕府统治的基础变为反对幕府 的力量。由此可见,明治维新前,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这为明治维新提供了有利的内部条件。 洋务运动前,满清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之分,但是顽固派的势力却异常强大,他们以“立国之道, 尚礼义廉耻;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攻击洋务派“捐弃礼义廉耻” ,败坏人心,他们抱着“中国文化独尊”论 不放,把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看作是可耻可恨之事,几乎每一项洋务事业都遭到他们的攻击和阻挠,而且他们得到最高 统治者慈禧太后的全力支持,比如,慈禧太后为了庆大寿就把海军的经费挪用来修建颐和园。而洋务派又直接受制于 慈禧太后,不得不事事听从于慈禧太后。这些都说明了当时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势力还异常强大,这对洋务派实施洋 务事业是一个极大的障碍。 二、日本封建体制的破除和中国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 1868 年 4 月,明治政府以天皇的名义宣布了五条誓文 ,这实际上是明治政府实行的改革纲领。 五条誓文的 中心意思是破除封建体制,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并根据五条誓文的精神采取了一系列改革封建体制的措施。其 中主要有: 破除幕藩体制,破除封建分裂割据制度,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明治四年,政府正式宣布废藩置县,结束了 长期的封建割据,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府。 废除封建特权,取消诸侯公卿称号,一概禁止根据世袭制而享受的免税特权,取消了武士阶级的特殊身份,逐渐 剥夺了旧统治阶级的特权。取消了对下层人民的一些限制,允许不同阶层的人通婚,实现了形式上的平等。 改革土地制度,允许土地买卖、占有和耕种的自由。明治四年九月,政府下达了“田地任意耕种”的许可令,明 治五年取消了原来不许农民转业的禁令,允许农民离农,改就工商业,并且在早些时候也废除了行会的独占制度,承 认一切商品的自由买卖。农民从被束缚的土地上解放出来以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 破除封建贸易关卡,实行国内自由贸易。在国际上打破锁国的束缚,把对外贸易由国家垄断改为允许一般人自由 经营,人民可以自由出国从事国际贸易,加速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明治政府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文化科学、生活方式等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教 育改革在文明开化运动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培养建设资本主义新国家所需要的政治家、科技人才、产业工人和军 人,新政府取消了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教育,效法西方国家建立了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实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 近代学校体系,并努力在全民范围内普及初等教育。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日本明治维新对封建制度在较大程度上的否定与废除是其后来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 中国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或纲领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即中国传统制度是完美的,将如日月那样永放光芒, 永存于世。正如洋务派所说的“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因而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 技术以维护清朝专制制度。但与洋务派对立的封建顽固派恰恰是借维护封建制度来阻碍洋务派兴办洋务的,外国侵略 者也往往是倚仗从清政府取得的种种特权,扩大商品与资本输出,从而摧残中国近代民用工业的。很明显,如果不变 革这种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制度,那么任何资本主义的改革都是行不通的。当时,在世界资 本主义近代化潮流的冲击下,立足于保持封建政体的洋务派所能干的,只是局限于从西方引进一些技术和设备,只是 局限于徒有皮毛的不彻底的经济改革。他们始终没有也不可能去触动封建政治体制和生产关系。正如德国首相俾斯麦 在同治初年所说: “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之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游欧者, 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得此乎?”洋务派这种回避政治改革而舍本求末的做法与 日本明治维新是千差万别的,这也是洋务运动成效不大的根本原因。 三、欧化而不同化与盲目引进 日本得明治维新过程中,求知识于欧美,欧化而不同化,这是落后的日本学习西方的一个突出特点。正如日本 政治史所载:“东西方人民风俗不同。思想自相悬殊,各国相延的习惯历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 应该骤然强搬硬套,吸收外国文明当取则取,当舍则舍才能调合适宜。 ”当然,一开始日本也走了一些弯路, 但明治政府很快认识到。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制定符合本国实际的经济政策,逐步增强经济实力,积累资金,培养技术 力量,为引进技术设备,发展近代工业创造条件。他们对经济政策作了以下调整: 第一,根据日本农业的特点,走“日本式”的农业增产道路。首先着眼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善农民生活, 采取改良土壤和作物品种,改革农具,增施肥料等措施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在挖掘和推广本国的优良农业 技术的条件下,有针对性地吸收外国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机具。 第二,根据本国的资源和现有的工业基础和实际需要确定工业发展的方向。首先引进或仿制了一批适合国情的纺 织机械,大力发展近代纺织业和机器制丝业以满足广大农村市场和外销的需要。他们还针对本国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 和随着文化生活的提高对纸张印刷日益增长的需要,积极发展造纸和印刷业。在发展轻工业的基础上,大力进行矿山 开发,发展电力工业,并相应建立了铜冶炼加工业和矿山机械业,为日后机械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第三,以现有中小企业为基础,结合林木改造,引进先进技术,为近代工业奠定基础。日本引进西方技术采取两 种方法:一是直接购买适合于自己中小企业的欧美设备;其二是将那些不合适日本中小企业的欧美设备加以改进,使 之成为简易化、国产化的“日本式”产业技术,用以装备中小企业,在不断进行技术改革和设备更新的同时,逐步扩 大经营规模,到 20 世纪初发展成为引进大型的自动化成套设备。 第四,大力培养人才。日本政府注重智力投资,注重发展教育。在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开办“实业教育” ,陆 续办了一批培养近代企业管理人才的工业、农业、银行等专门学校,形成了中等技术教育体制,大大减少了对外国的 依赖。 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洋务运动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手段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首先,洋务运动引进外国科学技术只是为了“清内寇” ,对外“无非委曲将就” ,这便决定了他们引进外国科技的 政策基础是一切依赖外国,任人摆布。机器设备靠外国供应,原材料靠进口,企业的部分经营管理权操纵于外人手中, 处处求人,处处受制于人,如福建马尾船厂便严重依赖,受制于法国。而这恰恰是洋务企业缺乏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其次,洋务派对引进外国科技缺乏通盘考虑,使整个引进充满盲目性。例如,在选择引进的突破口这个事关全局 的重要问题上仅从军事重要的立场出发,孤立地搞军事工业,不注重基础工业,结果使引进的军事工业由于不配套而 碰了钉子。还由于洋务派官僚无不把引进外国科技看成是壮大本集团力量的机会,各自为政,一哄而上,清廷又漫无 计划。这样, “各省各营委员向洋行购买,所委不一人,所买不一家,枪炮不一律彼省所造,不合此省兵丁之用” 。 再就是引进项目不做调查研究和论证,单就主观想象,结果无端耗费了巨额资金,如张之洞办汉阳铁厂的瞎指挥,就 “糜去 10 余年之光阴,耗尽千余万之成本” 四、不同的结局 尽管中日两国曾经处于相似的基础上或起点上,但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结果却完全不同。一个是国力全面上升, 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一个却是国力停滞不前,依然停留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状态。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工业势力不断增强,1868 年时全国只有 405 个工业企业,而且主要是手工业工场,1893 年 就增加到 3344 个,不仅数量大大增加,而且绝大部分是近代企业。到 1893 年,全国铁路网已有了很大的扩充,铁路 里程数百倍增长,使用蒸汽的动力船总吨位从 15498 吨增至 110202 吨,金融机构从 2 家增加到 703 家。随着近代企 业的急剧增长,生产也有了很大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也有大幅度的提高。其中农林水产的比重逐年下降,工业和建筑 业的比重逐年升高,主要产品的产量也有很大的增长。例如,到 1890 年止,棉纺产量从 1887 年的 4369 吨增加到 21822 吨 ,煤生产量从 1875 年的 56.5 万吨,增加到 260.8 万吨,铜产量从 1875 年的 2399 吨增加到 18115 吨。通过 明治维新日本实现了社会形态的转变,改变了封建落后的状态,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日本迅速崛起的同时, 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收回了国家主权,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独立自主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到半 世纪时间内,日本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差不多用了两百年左右时间才完成的资本主义近代化进程。 中国的情况则完全相反。到 1903 年,中国自办的较大的工矿企业只有 185 户,资本总数只有 5559 万元,和日本 同年的工业公司户数和资本总额比较,相差很远。至清政府垮台的 1911 年,近代工矿企业也只有 521 户,资本总额 共 1.59 亿元,仍未赶上日本 1903 年的数字。近代船运业中,中国的轮船 1903 年只有 556 艘和 45580 吨,吨位数还不 及日本同年的 7。重工业方面的发展更属可怜,如创办时间还早于日本八幡制铁所的汉阳铁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