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表现手法的古诗词鉴赏_第1页
基于表现手法的古诗词鉴赏_第2页
基于表现手法的古诗词鉴赏_第3页
基于表现手法的古诗词鉴赏_第4页
基于表现手法的古诗词鉴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表现手法的古诗词鉴赏 江苏省苏州中学原创 (2010 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8 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注】商风:秋风。怆悢(li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 样的品性?(3 分) 提示: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5 分) 提示:托物言志、象征。怀才不遇的悲伤。 2008 年(江西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 分)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鹜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 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全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 无奈。 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渴望。 (2010 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 分)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 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 ,又还是、秋将暮。 【注】阑:阻隔;阻拦。 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3 分) 隔,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 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于江东留恋之情。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4 分) 上片: 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 下片: 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 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2004 年全国卷) 23电台计划播送旅游天气预报时,在各条信息之间加上一些衔接的话,以增加知识性、 趣味性和人文性。请你在下面的天气信息之间,为电台设计两段这样的话。6 分 三亚海南 晴 2432 漠河黑龙江 小雪 224 大理云南 多云转小雨 12-24 23.(6 分) 例: 今天去三亚旅游,如果能带上一些防晒物品,会使您更加惬意。比起三亚来,黑龙 江的漠河却是另一派风光。飞舞的雪花会让南方的朋友欣喜不已。但请您一定多穿些衣服, 以防感冒。具体天气情况是 北方的漠河用洁白的雪花迎接来访的客人,西南的大理则以温柔的小雨期待着您的光临, 加上舒适的温度,今天登临苍山,泛舟洱海,相信朋友们会流连忘返。提醒您带上雨伞。 大理具体天气情况是 (2004 年全国卷)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 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 、 “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 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16 “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 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 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本词同第三册李白的越中览古的主旨相近,应不难作答。 (2005 年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 ”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1) “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 ,而“伴”字 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 ,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 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 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想象 1 分,画面描绘 2 分) 诗的语言朴实无华。 (平易通俗) (意思答对即可) (2002 上海卷)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以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6请在下表中填入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阶段不同心情的词语。(3 分) 歌楼听雨 客舟听雨 僧庐听雨 17对“悲欢离合总无情”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3 分) A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对他人的“悲欢离合”已无感情。 B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作者这时已对“悲欢离合”不十分在乎了。 D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本身是没有感情的。 18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3 分) (四) 16欢乐 失意 无奈 (意思对即可) 17C 18参考角度:形象、线索、对比、含蓄、以实寓虚、情景交融、语言风格等 2题目开口面大,可自选角度切入。 请看下题: 阅读下文,试从一个角度切人,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2002 年上海试题) 虞美人听雨 蒋捷 解答此题,不要面面俱到,围绕一点写即可。例如从内容、形象、线索、语言风格等等方 面均可。参考答案: 从谋篇行文的角度看,这首词是从旧日之我写到今日之我,在时间上为顺叙;但它的写 作触发点却是从今日之我想到旧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逆推上去的。词中居主要地位的应当 是今我,而非旧我。因此,词中的三幅画,是紧密相连的,当我们读到第三幅画时,只会 感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这样一个极其单调的画面,正表现出 画中人处境的极端孤寂和心境的极端萧索。他在尝遍悲欢离合的滋味,又经历江山易主的 巨大变故后,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欢乐,也埋葬了壮年的愁恨,一切皆空,万念俱灰,此时 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虽然感到雨声的无情,而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词的 结尾,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样两句无可奈何的话,总结了他“ 听雨”的一生。 从线索的角度看,这首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词的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是慨叹 目前的境况,它按时间顺序,由少年写到壮年,再写到老年,写了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环 境、不同生活和不同心情,而以“听雨”作为一条贯串始终的线索。 从组材的角度看,作者非常高明。作者的一生是在战乱年代中度过的。这首词正是他的 忧患余生的自述。其写作的高妙之处在于:作者没有用抽象的叙述来进行概括,而是从自 己漫长的一生和曲折的经历中,截取了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画面,通过它们,形象 地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其概括本领是极其高明的。 虞美人听雨 这 是 蒋 捷 自 己 一 生 的 真 实 写 照 。 词 人 曾 为 进 士 , 过 了 几 年 官 宦 生 涯 。 但 宋 朝 很 快 就 灭 亡 。 他 的 一 生 是 在 颠 沛 流 离 中 度 过 的 。 三 个 时 期 , 三 种 心 境 , 读 来 也 使 人 凄 然 。 这 首 词 作 者 自 己 漫 长 而 曲 折 的 经 历 中 , 以 三 幅 象 征 性 的 画 面 , 概 括 了 从 少 到 老 在 环 境 、 生 活 、 心 情 各 方 面 所 发 生 的 巨 大 变 化 。 这 是 一 首 小 令 , 却 概 括 出 少 年 、 壮 年 和 晚 年 的 特 殊 感 受 , 可 谓 言 简 意 赅 。 它 以 “听 雨 ”为 媒 介 , 将 几 十 年 大 跨 度 的 时 间 和 空 间 相 融 合 。 少 年 只 知 追 欢 逐 笑 享 受 陶 醉 ; 壮 年 飘 泊 孤 苦 触 景 伤 怀 ; 老 年 的 寂 寞 孤 独 , 一 生 悲 欢 离 合 , 尽 在 雨 声 中 体 现 。 因 受 国 亡 之 痛 的 影 响 , 感 情 变 得 麻 木 , 一 任 雨 声 淋 漓 , 消 解 了 喜 怒 哀 乐 而 其 深 层 则 潜 隐 着 亡 国 愁 情 。 “少 年 听 雨 歌 楼 上 , 红 烛 昏 罗 帐 。 ”展 现 的 只 是 一 时 一 地 的 片 断 场 景 , 少 年 的 心 , 总 是 放 荡 不 羁 的 , 年 少 的 时 候 , 不 识 愁 滋 味 , 就 算 听 雨 也 要 找 一 个 浪 漫 的 地 方 , 选 择 自 己 喜 欢 的 人 陪 在 身 边 , 那 时 候 是 无 忧 无 虑 的 , 没 有 经 历 人 生 的 风 雨 , 心 中 有 着 豪 情 与 壮 志 , 就 算 忧 愁 , 也 只 显 得 淡 雅 与 悠 然 , 也 只 是 为 赋 新 词 强 说 愁 罢 了 。 在 悠 闲 与 得 意 中 , 会 为 了 春 花 与 秋 月 而 不 由 发 出 感 叹 : 青 春 是 一 本 太 仓 促 的 书 。 “壮 年 听 雨 客 舟 中 , 江 阔 云 低 断 雁 叫 西 风 ”。 一 个 客 舟 中 听 雨 的 画 面 , 一 幅 水 天 辽 阔 、 风 急 云 低 的 江 上 秋 雨 图 。 而 一 失 群 孤 飞 的 大 雁 。 恰 是 作 为 作 者 自 己 的 影 子 出 现 的 。 壮 年 之 后 , 兵 荒 马 乱 之 际 , 词 人 常 常 在 人 生 的 苍 茫 大 地 上 踽 踽 独 行 , 常 常 东 奔 西 走 , 四 方 漂 流 。 他 通 过 只 展 示 了 这 样 一 幅 江 雨 图 , 一 腔 旅 恨 、 万 种 离 愁 却 都 已 包 孕 其 中 了 。 “而 今 听 雨 僧 庐 下 , 鬓 已 星 星 也 。 ”描 写 的 是 一 幅 显 示 他 的 当 前 处 境 的 自 我 画 像 。 一 个 白 发 老 人 独 自 在 僧 庐 下 倾 听 着 夜 雨 。 处 境 之 萧 索 , 心 境 之 凄 凉 , 在 十 余 字 中 , 一 览 无 余 。 江 山 已 易 主 , 壮 年 愁 恨 与 少 年 欢 乐 , 已 如 雨 打 风 吹 去 。 此 时 此 地 再 听 到 点 点 滴 滴 的 雨 声 , 自 己 却 已 木 然 无 动 于 衷 了 。 “悲 欢 离 合 总 无 情 , 一 任 阶 前 点 滴 到 天 明 ”。 表 达 出 词 人 无 可 奈 何 的 心 绪 , 使 其 “听 雨 ”嘎 然 而 止 。 蒋 捷 的 这 首 词 , 内 容 包 涵 较 广 , 感 情 蕴 藏 较 深 。 以 他 一 生 的 遭 遇 为 主 线 , 由 少 年 歌 楼 听 雨 , 壮 年 客 舟 听 雨 , 写 到 寄 居 僧 庐 、 鬓 发 星 星 。 结 尾 两 句 更 越 过 这 一 顶 点 , 展 现 了 一 个 新 的 感 情 境 界 。 “一 任 ”两 个 字 , 就 表 达 了 听 雨 人 的 心 情 。 这 种 心 情 , 在 冷 漠 和 决 绝 中 透 出 深 化 的 痛 苦 , 可 谓 字 字 千 钧 。 虽 “一 任 点 滴 到 天 明 ”, 却 也 同 时 难 掩 听 雨 人 心 中 的 不 平 静 。 身 在 僧 庐 , 也 无 法 真 正 与 世 隔 绝 , 也 不 能 真 正 忘 怀 人 生 。 “点 滴 到 天 明 ”亦 无 眠 到 天 明 , 无 静 到 天 明 也 。 层 次 清 楚 , 脉 络 分 明 , 是 这 首 词 又 一 大 特 色 。 上 片 感 怀 已 逝 的 岁 月 , 下 片 慨 叹 目 前 的 境 况 。 按 时 间 顺 序 , 歌 楼 中 年 写 到 客 舟 中 壮 年 , 再 写 到 “鬓 也 星 星 ”的 老 年 , 以 “听 雨 ”为 线 索 , 一 以 贯 之 。 1题目开口面小的,按规定的角度切入。 请看下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2 年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 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此题的开口面很小,只要从“折柳”切入作答即可。请看所给的参考答案: “折柳”这首曲子寓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 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2003 北京卷)1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题。(6 分) 江楼旧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E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和休息在,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 相同或相似之处。 答:(体裁)_ (内容)_ (写法)_ 17 (6 分) 体裁: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 内容: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1)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 (2)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写法: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1)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 (2)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本事:“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 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 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 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 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 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 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 (唐孟棨本事诗。 情感 ) 。 是否真有此“本事” ,颇可怀疑。也许竟是先有了诗,然后据以敷演成上述“本事”的。 但有两点似可肯定:一、这诗是有情节性的;二、上述“本事”对理解这首诗是有帮助的。 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如果我们真的相信有那么一回事,就应该承认诗人 确实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 “人面桃花相映红” ,不仅为艳若 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 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 可以激发起读者对前后情事的许多美丽想象。这一点,孟棨的本事诗可能正是这样做 的,后来的戏曲(如人面桃花 )则作了更多的发挥。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 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 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 伫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 旧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还能有什么呢?“依旧” 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 、 “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 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 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 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 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 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 ,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 一首小叙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 “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广泛流传,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 意义却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而不在于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读者不见得有 过类似本事诗中所载的遇合故事,但却可能有过这种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 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这也许正是这首诗保 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吧。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这是一首情味隽永、淡雅洗炼的好诗。 在一个清凉寂静的夜晚,诗人独自登上江边的小楼。 “独上” ,透露出诗人寂寞的心境: “思渺然”三字,又使人仿佛见到他那凝神沉思的情态。这就启逗读者,诗人在夜阑人静 的此刻究竟“思”什么呢?对这个问题,诗人并不急于回答。第二句,故意将笔荡开去从 容写景,进一层点染“思渺然”的环境气氛。登上江楼,放眼望去,但见清澈如水的月光, 倾泻在波光荡漾的江面上,因为江水是流动的,月光就更显得在熠熠闪动。 “月光如水” , 波柔色浅,宛若有声,静中见动,动愈衬静。诗人由月而望到水,只见月影倒映,恍惚觉 得幽深的苍穹在脚下浮涌,意境显得格外幽美恬静。整个世界连同诗人的心,好象都溶化 在无边的迷茫恬静的月色水光之中。这一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叠字回环的技巧,一笔包 蕴了天地间景物,将江楼夜景写得那么清丽绝俗。这样迷人的景色,一定使人尽情陶醉了 吧?然而,诗人却道出了一声声低沉的感喟:“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同 来”与第一句“独上”相应,巧妙地暗示了今昔不同的情怀。原来诗人是旧地重游。去年 也是这样的良夜,诗人结侣来游,凭栏倚肩,共赏江天明月,那是怎样的欢快!曾几何时, 人事蹉跎,昔日伴侣不知已经飘泊何方,而诗人却又辗转只身来到江楼。面对依稀可辨的 风物,缕缕怀念和怅惘之情,正无声地啃啮着诗人孤独的心。读到这里,我们才豁然开朗, 体味到篇首“思渺然”的深远意蕴,诗人江楼感旧的旨意也就十分清楚了。 短小的绝句律诗,一般不宜写得太实,而应“实则虚之” ,这才会有余情余味。这首 诗,诗人运笔自如,赋予全篇一种空灵神远的艺术美,使读者产生无穷的联想。诗中没有 确指登楼的时间是春天还是秋天,去年的另一“望月人”是男还是女,是家人、情人还是 友朋, “同来”是指点江山还是互诉情衷,离散是因为世乱飘荡还是情有所阻,这一切都隐 藏在诗的背后。读者完全可以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在诗人提供的广阔天空里自由飞翔, 充分领略这首小诗的幽韵和醇美。 (2006 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 “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 含愁苦与无奈。 (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 者强烈共鸣。 (2008 浙江卷)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日暮倚杖水边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1) (2 分)屈原 白居易 此诗颔联以 和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2 分)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4 分) (2) (4 分) 内容:漂泊的焦思 谪官的愁思 乘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获理解的苦 闷 年华易逝的伤感 浮沉宦海的厌倦 特点: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 以“羁绪”领起全篇 (2010 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岁 暮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 ,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 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 分) 答: 【答案】 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 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 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 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 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