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和杨朱的分歧_第1页
孟子和杨朱的分歧_第2页
孟子和杨朱的分歧_第3页
孟子和杨朱的分歧_第4页
孟子和杨朱的分歧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子和杨朱的分歧 上海整形 上海整形医院 上海整形美容医院 美白针价格 一、孟杨二人及其时代背景 孟杨二人皆处于战国中期,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是诸侯强大而周室衰微,诸侯争霸而社会混乱。 原先周王朝的封建体制分崩离析,天下谋求新的一统。国君们亦渐次开明,之于各种救时济世学说表现宽 容。士一阶层遂得以怀抱利器,奔走游说,或为功名或为利禄,或针砭时弊或治国平天下。既流派纷呈, 便不免摩擦冲突。孟杨二人即为鲜明佐证。 上海整形 上海整形医院 上海整形美容医院 美白针价格 说到孟子和杨朱两个人,孟子我们了解得比较周详,在此不赘。至于杨朱,有必要做一个补充, 因为杨朱在先秦典籍中称谓甚多,这些称谓是否就是杨朱异常重要;再有杨朱的生卒年问题,是判断秦汉 典籍中关于杨朱记述真假与否的重要因素。先秦典籍中,庄子、孟子、韩非子、荀子等思想家都明确提到 过杨朱,故杨朱这个人的曾经存在是毫无疑问的。那么,杨子、杨氏、阳子、阳子居、阳生这些称谓是否 即指杨朱本人呢?有人认为不完全是,有人认为都是,笔者偏向于后一种说法(至于原因,前人已经作过 详尽探讨,可参看陈此生的专著杨朱以及葛然的杨朱及其思想学派研究)。也就是说阳子居就是 杨朱,阳生也是杨朱,杨子、杨氏、阳子亦然,这也构成了先秦旧籍中关于杨朱思想记载的可信性,而本 文展开讨论正是以周秦旧籍为宗的。但杨朱的生卒年近乎扑朔迷离,因为我们知道,甚至连孟子的确凿生 卒年也无定论。关于杨朱的年代,比较可信的是门启明关于“最早必在墨子后,而最晚必居孟子前;大概 他生卒年代上的约数,当是在西纪元前 450 至 370 年之间”一说。葛然也认为杨朱当在孟子之前,墨子之 后,但同时提出“杨朱之生卒年约在公元前 381 年公元前 300 年”。尽管两种观点的具体时间有别,但 杨朱处于墨子孟子之间这个史实是为不假。以上是关于杨朱的一些生平资料概要。最后,稍微提一下本文 对于文献的引用问题。事实上,记载杨朱的书籍甚少,迄今为止,只有民国时期的两本著作是专门讨论杨 朱的,一是陈此生的杨朱,一是顾实的杨朱哲学。另外,杨朱的言论散见于孟子、庄子、 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著作,有的可信,有的不可信。而记载杨朱言行最为详尽的列子一书中 有杨朱一独立篇,遗憾的是,今传列子被证明是伪撰。但是,陈此生认为杨朱篇是真的,理 由之一是“列子书里各篇,差不多有十分之八是东抄西袭的,若细细将它分解,大概有十分之六见于 庄子,十分之二见于吕氏春秋、韩非子等书;其中尤以皇帝篇抄袭的厉害,最少有 十分之九是由各书聚拢而成。但只有杨朱篇却不如此,这篇里头的话很少发见在古代书籍和列子 原来无涉。”陈此生的话实际上是不可靠的,既然我们掌握的杨朱史料本来就少,那么又何以证明杨朱 篇就不是伪撰呢?难道仅仅因为杨朱篇很少或者基本没有抄袭古籍内容?如果仅因为这样而断定 杨朱篇本来就是独立的,逻辑上是不通的。为什么不可以理解成“抄袭不成,索性杜撰”呢?故愚意 以为,杨朱大抵不是著作等身之人,否则,他的学说绝不会如此迅速就湮没无闻。因为,自汉以降,关于 杨朱的事迹便资料残缺,难以考证;再者,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也未曾提及杨朱。而和杨学同样遭到摒弃 的墨学则不然,其有墨子一书传世,关于墨家的资料也比较丰富。总而言之,千百年来,学者混淆是 非之事不一而足,几近积重难返,以致今人看来,杨朱不过无名小卒。实则不然,仅从孟子对他的重视来 看,便可证明杨朱并非小人物。非特不是小辈,而且自成一家,独立于儒、道、墨、法等家之外,为当时 显学之一。那么,孟子和杨朱的分歧究竟在哪呢? 二、人性的论争 上海整形 上海整形医院 上海整形美容医院 美白针价格 实际上这是孟子和杨朱对人们情感、价值观、态度、社会风气的不同判断和选择,即对人类德性 的不同理解。基于对德性的不同理解,便引发了社会控制方式上的差异。因为德性发展存在着多种可能, 一种可能性将指导一种行为,当这种行为扩至一个比较大或者相对复杂的整体时,就必须考虑对它的调节 和控制问题。譬如一个民族从来就是好动尚武的,就不能拿农耕民族的温和礼仪对其说教;若一个民族从 来就是诙谐浪漫的,就不适宜用严肃拘谨来捆绑它。只有顺着人类本来的德性,才能发挥出较好的社会形 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考究德性呢?其一就着重表现为关于人类天性问题的思考,即人性问题。而人性 论的差异,暗中成为了辩者们的原动力。孟子尚仁,认为仁应当具有普遍的适用意义,通过仁可以达到人 生的方方面面。的确如此,总括孟子的思想,可概括为两点,一是为人处世的“仁者论”,而是治国平天 下的“仁政论”(准确的说是王道论)。只是,不管是为仁者还是行仁政,均不能抛开孟子所谓“人性本 善”这个大前提。然而,杨朱究竟提倡性善还是性恶,抑或持中立?明确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是判 断杨朱德性取向之所在。但是,先秦典籍并未明确说到杨朱的人性论。即便如此,仍然可以断定:杨朱不 是性善论者,至少孟子不这样认为。例如孟子滕文公下曰:“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 作邪说暴行又作;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天下大悦。书曰: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 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 是禽兽也。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 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以上孟子的言辞,洋洋洒洒,充分运用了 逻辑思辨的方法,从治乱的角度去证明杨朱实为邪说的煽动者,乃“率兽食人”者。孟子看来,杨朱之流, 实在当诛,而能距这“充塞仁义”之人的堪称圣人之徒。可见,孟子绝不认为杨朱属于善类,其依据就是 杨朱不仁不义,即有邪说暴行的嫌疑。杨朱的确不是性善论者,但不能以此断定他就是不仁不义之人,这 点容易找到例证。韩非子说林下有“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 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勿击也,子亦犹是。曩者使女狗白而往,墨而来,子岂能 毋怪哉?”的一段载文,推敲文意,可以发现,杨朱实际上是在“推人及物”,从人和狗的立场交换来思 考问题,可以说这一点甚至比儒家“推己及人”的境界更高一筹。这样的人不算仁义,那么世间何来仁义。 孟子把杨朱一棍子打死,拙意以为,纯粹是门户之见了,把杨朱描述得类似妖民更是不妥的。那么,杨朱 的人性论究竟如何呢?答案是“性朴论”。根据周炽成先生的观点,荀子、董仲舒均持这种观点,其要义 在于“人性本身是质朴的;从不足的方面说,它不够完美,而从好的方面说,它可以加工和塑造为善。虽 然人性不够完美,但不能说它是恶的;虽然人性可以加工和塑造为善,但不能说它已现成地善”。至此, 不禁让人瞠目结舌,杨朱竟和儒家这两个重要人物的主张暗合,孟子若知,当作何感想。下这样的结论并 非牵强附会,吕氏春秋将为此提供更加有力的证据。吕氏春秋一书已被学术界证明是可信的,事 实上,此书对杨朱的评价也最为公允。审分览不二篇中有“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 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的说法,这与淮南子里 对杨朱所谓“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的评价是所见略同。再者,杨生的“贵己”思想实质上是吕氏春 秋中本生、重己、贵生、情欲、先己等篇章思想的糅合和提炼(诚然,我们可以 存在这样一种理解,就是杨朱本身有一套关于贵生的学说,只是被后人分述在不同篇章罢了)。“本生” 即以生为本,“全”就是指天性,人的自然的生命过程。故作者呼吁“全性”、“全生”,方法上便要求 正确处理生和物的关系,注意不要以物害性,而是以物养性,总的来说就是不能重物轻生,违反“全性之 道”。至此,可以瞥见杨朱“轻物重生”的思想影子。既然要不以物累形,就意味着“重己”,就意味着 克制“情欲”,更意味着“先己”(把保全纯真的生命作为头等大事)。可见,杨朱要保存生命的真,刻 意对外物采取了一种超脱。他认识到人会因受到外物的迷惑而失却本性的,但也认为,只要身体力行, “轻物重生”,便可将人类的好的天性延伸下去,甚至将其完善。(不然,何必要“轻物”,还不如极尽 五官的娱乐与享受,终此一生。)这正是“性朴论”的主旨所在。值得一提的是,杨朱的性朴不是荀子、 董仲舒范式的复制,虽要义相同,但手段相去甚远。荀、董靠“王教”,而杨朱靠“为我”(而这也正是 被孟子斥之为“无君”的依据所在)。杨子的“为我”,是一种顺性的善意之举,是主动的脱离身外之物 的羁绊,任由生命合乎纯真的自然规律,而不是对能害人性的“物”采取毁灭的态度。杨朱以为人人不为 所牵,则人人自得其乐,世间不必讲等级,讲君讲王教就意味着徒添束缚,逆天而行。故“拔一毛利天下 而不为,悉天下奉一身不为”。就是说,不要给天下“一毛”的拖累,但也不主张拿整个天下来扰乱自身。 这是什么样的人性观呢?笔者认为,这包含了人的终极关怀,它极端强调独立纯朴的原始人性。根据杨朱 的观点,不把万物放在心中,那么心中就囊括了万物。这一点,是孟子一派的儒家所达不到的境界。综上 所述,孟子和杨朱在普世价值或说人性观点上是相异的,孟子主张“人性善”,杨朱主张“人性朴”。孟 子所以唾弃杨朱,很可能是因为他把“朴”看成了“空的”、“无物”的东西,具体的可以表现为“无君” 。儒家重现世,轻超越,斥责杨朱自在情理之中。事实上,反观历史,孟子留给后世的现实价值则是杨朱 所不能及的。(但儒家最终为历史记住,并不是因为什么普世价值上占了多大的优势,而是他们对周礼的 传扬和进一步规定。“礼”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已然形成了一整套的制度,为世所用。)那么,二者的 价值观存不存在谁好谁坏的问题?应该说根本没有谁好谁坏的问题,两者可同时存在,两者都只是表达了 一种愿望,一种追求美好世界的愿望。退一万步,那就是杜维明先生的“因为不能并存,在它的冲突紧张 中必须考虑价值的优先的问题,希望关于优先的理解能建立在价值的互补之上,乃至相辅相成。”中国人 显然优先选择了儒家!但没有人会冒险的认为杨朱一无是处,他无疑教给世人一种“静心”的方法 三、孟、杨的政治观 孟子的政治(国家)观可概括为“仁以王天下”,而杨朱则为“人人皆国王”。孟子的政治理想 就是王天下,不是陶潜式的“桃花源”,也不像老子“老死不相往来”般的封闭、落后、愚昧,更不是很 多年后西方人在利维坦里描述的那般情景。在孟子的“国家”里,无论是谁,立德为首要,直接点就 是立仁德,从这可以看出,孟子是“继往圣之绝学”的绝对拥护者。故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的大胆假设,爱民是符合大德要求的。事实上,这个假设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从手段一层讲,它 有利于限制君权,从目的一层讲,是为了王天下。他相信也希望“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天下 人不挟利只怀仁的话,百姓的“小康生活”便无忧了。如此之后,孟子认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诚然,他的政治观里还有许多其他的规定(比如应该怎样做一名士)。总之就是“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 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语)般先进带后进,整个社会温温润润,既有适度的活力,又能一片和气。 观其要旨,孟子是为君主立言的。他第一步就要求君主成为模范人物,当然最好是圣人,起码也要是个道 德高尚的人,然后才把整个社会凝聚起来,成为王天下的境况。和后世西方的一些政治观比较起来,将更 能发现孟子政治观的特点。孟子不会认同霍布斯,霍布斯的利维坦是以人人平等为前提的,而且他非 常欣赏君主专制(注意,孟子甚至先秦儒家并未言明他们要建立的就是君主专制,而是对君主应当如何做 出了规定而已。认为儒家学派主张的是君主专制不过是一种误解)。霍布斯还认为君主一旦选定,他便拥 有无限权力,可以任意确定继承人,而公民的权力马上就微乎其微,这和孟子的思想是相背的。孟子更不 会附议于马基雅维利的那一套,这个西方人竟然教导君主效法狐狸和狮子,这在孟子看来,注定是恶人恶 事。因为狐狸奸诈而力量不足,狮子尚力不尚智,二者互为补充,故君主论提出:“世界上有两种斗 争方法,一种是运用法律,一种是运用武力。第一种方法是属于人类特有的,而第二种方法则是属于野兽 的。但是前者常常有所不足,所以必须诉诸后者”。比较之下,可以清楚知道孟子政治观的实质,就是 “仁者无敌”,即德主刑辅,和西方的“功利主义”以及但求目的不顾手段的做法相去甚远。 上海整形 上海整形医院 上海整形美容医院 美白针价格 再说杨朱。杨朱固然有他洒脱的一面,但绝不是政治盲。杨朱的政治观充满了理想的色彩,说它 是理想的源于他的非务实性。它和道家的无为而治有相似的地方,但不能完全划等号,老子的著作根本上 和孟子一书均是为君主立言,代圣人施教化。杨朱不是。杨朱的政治观大体可在说苑政理中得 到体现。试看其表述,“杨朱见梁王言:治天下如运诸掌然。君不见乎羊乎?百羊而羣,使五尺童子 荷杖而随之,欲东而东,欲西而西。君且使尧率一羊,舜荷杖而随之,则乱之始也。臣闻之,夫吞舟之鱼, 不游渊;鸿鹄高飞,不就污池;何则,其志极远也。黄钟大吕,不可从繁奏之舞;何则,其音疏也。将治 大者不治小,成大功者不小苛,此之谓也。”欲东就东,欲西就西,这是何等境界呢?是随心所欲,不为 一切束缚,完全凭意志而行。这样的事五尺之童可以为之,然尧率羊,舜荷杖却没有这样的高妙,反而生 乱,是尧舜不及童子吗?非也!原因在于尧是尧,舜是舜,同为圣人,但政理不一,前后不一,不必说治 天下,仅驱羊一小事便糟糕透顶。杨朱认为执政的标准或途径在于效法吞舟之鱼等。是杨朱蔑视深渊、污 池吗?不是。这倒类似于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不是同一意思。孔子站在等级制度下说话, 杨朱并无此意。他更可能表达的是“吞舟之鱼就吞舟,高飞之鸿鹄就只管高飞,黄钟大吕就是区别其他乐 律的庄严、美妙的乐调,而不是其它。各行其是,各安本分,各自求善,人人幸福,各人在自己的王国里 寻得真谛。把这些一个个的完美有效叠加就是天下的幸福。这又正是杨朱“贵己”思想的复制和无限放大 化。同时,杨朱还表明:一个独立的人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不可把一人之头搭在另一人之肩上,因为这 样会滋生不和谐因素,造成混乱;放大到整个国度,一套理政制度最讲究的就是它的浑然天成,自始自终 是自生的,本生的东西。换言之,排斥一切外在强加的因素,这正是杨朱朴素生命观的延伸和放大。毕业 论文网 http:/ 至此,孟、杨二者政治观差异便十分分明了。两人的分歧在于孟子注重“由上而下”,杨朱注重 “由小而大”。前者是纵向的,后者是横向的。既然如此,孟子不会认为杨朱的方案可行,因为即使人的 本性是善,也不能缺少后天的教化,若人人为己,那谁来把圣言传扬,天下又何来大善呢?问题再深一层 可以看到,孟子认为他是为公,杨朱不过为私,并且打了个洁身处世的美好幌子罢了。杨朱果真只是为私 么?就仅仅因为他说了那句让人感觉极端为我的话么?如果理解唯有到此止步的话,那么我也只能认为这 只不过是对杨朱的一种误解甚至污蔑。连冯友兰也认为杨朱属于“欲洁其身”的“个人主义者”,属于那 些“认为世界败坏、无可救药的失败主义者。”我们其实忽略了杨朱的政治理想,在这一层面上,杨朱的 境界绝不比其他先秦的伟大思想家逊色。我们应当明白“为我”不过是手段而已,其最终目标依然是天下 大治。 四、孟、杨的自由观。 先秦诸子阐述自由的经典人物莫过于庄周,他的逍遥游充分展现了关于自由的人生哲学思想, 名垂千古。该文中作者以鲲鹏展翅开篇,继以小雀的讥讽相衬,再推类至动植物、社会人生,提出“至人 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论点,此亦全文的点睛之笔。然而庄周的这种自由自在必须以“无待”为 前提,即不依赖任何事物,“无待”这个关键一旦确定,便内外皆无,终至逍遥。这和神话已经相差无几, 无怪乎庄周酷爱寓言这种表达方式。庄子还极力主张忘我、无我、绝圣去智,以臻于化境。能达此境者, 古今中外,可谓是少之又少,直如凤毛麟角,本人以为,不过虚幻而已。和庄子同属逍遥一派的恐怕杨朱 可居其一。但杨朱的自由和庄周的不是隶属关系,仅仅相似而已。庄子采取的方式为“无待”,杨朱的是 “不以物累形”(但从不否认物的自然存在)。“不以物累形”不是指虚无,不是看不到物,而是与物取 平等地位,去尽物的负面影响(但未点明如何处置物的有益的一面),以独立的姿态保持人与物的距离。 杨朱的自由就这样显露出来,其实还有另一重特点,先看以下载文:“杨朱见逵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 可以北。”人逢穷途放声大哭是正常的,可杨朱在道路上走,忽遇交叉路口,欲南则南,欲北则北,竟放 声痛哭,叫人费解。细细推敲,也不难发现哭的缘由。人越是有选择的自由,就越是难以选择,就越发不 自由,就越是难以下手。从杨朱的角度看,已经是为南北所累,究竟从南还是往北呢?一时难以抉择。虽 可南可北,但这正好堵住了南北的去路,终于是不能随心所欲。于是笔者斗胆下结论:杨朱的自由不是无 边无际的自由,不是因有无穷选择而形成的自由,而是倏忽之间,毫不费劲(不为所累)便能确定方向, 意念从内心出发,直逼目的的一种自由。这种自由是直线式的,和前面谈政治观时说的“运诸掌然”是不 谋而合的,必须前后一致,不讲求发散性。相比之下,庄子的自由观是非常平面的,他的“小大之辩”就 是佐证,十分讲究整体上的浩然态势。 在明了杨朱的自由观后,还得回归本文的宗旨,即孟子和杨朱的分歧。无疑,孟子那里是没有绝 对自由的(事实上,杨朱的也不是绝对自由,只有老子的“无待”才能到达绝对的自由)。为什么?因为, 孟子遵从的是孔子“克己复礼”的遗训,不过,孟子是有他的自由观的,只是在孟子一书中十分隐晦。 孟子的自由实际上以“与民同乐”为前提,拙意以为,在孟子的观念里,只要政通人和,几乎所有事情都 迎刃而解。何故?“王天下”而已。再者,孟子宣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他的自由自在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