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礼仪常礼举要_第1页
传统礼仪常礼举要_第2页
传统礼仪常礼举要_第3页
传统礼仪常礼举要_第4页
传统礼仪常礼举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您会现代版常礼吗?-常礼举要 之恢复华夏文明之礼仪之邦 标签: 常礼举要 礼仪之邦 居家克己 待客之道 德行天下 中华民族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五千年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咱们的礼 仪就是要继承中华民族的精华,讲究礼仪可以展示中国人民的面貌,增强中华 民族的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与交流,提高我 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 礼(荀子)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仪则指的是仪容、仪表、仪态。 礼仪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从心底里产生对他人的尊敬之情。礼仪无需 花一文而可以赢得一切,赢得陌生人的友善,朋友的关心,赢得同事的尊重。 礼仪如同春风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沟通着人们的情感,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使人彼此关注,相互理解。礼仪看起来只是日常生活工作中的非常细小的事情, 它却代表着一种深刻的道德指引,能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个人。正可谓“四两 拨千斤” 。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它在 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变化或改进 ,但它始终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生 活产生着深刻影响。做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样式 ,礼仪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自然 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我们对此应保持清醒的认识 ,进行扬弃 ,使它为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中华古国曾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早在 3000 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 公就制礼作乐,后来经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 西汉以后, 仪礼 、 周礼 、 礼记等礼乐文化的经典被先后列入学官,成为 古代文人必读之书。礼仪是“礼”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 中国的“礼乐射御书数”传统六艺中, “礼”字第一,充分说明了中国 人重视礼仪的传统。 论语上有一则故事,孔子警告儿子孔鲤说:“不学礼, 无以立。 ”意思是:如果不学礼的话,是没有办法立足的。 ”家喻户晓的三字 经中指出,做儿女的,从小时候起,就应熟习在不同场合的各种礼节,学习 礼节仪文之事。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古训” 、 “家训” 、 “学规”中,也都有大 量的关于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礼仪规范。 人与人交往,如何称呼对方,彼此如何站立,如何迎送,等等,都有 礼的规定。即使是吃饭,也应该在举手投足之际显示出自己的修养,称之谓食 礼。行为合于礼,是有修养的表现,反之则不能登大雅之堂。 现在的很多人忽视了对做人应懂得的基本礼仪规范的学习。人们把那 些在礼仪上不拘小节的人,认为“潇洒” ;把身穿奇装异服,口讲粗话的人,认 为“有个性” 。坐没有坐相,站没有站相,吃没有吃相,穿着邋遢,见了尊长连 个招呼都不打,麻烦了别人连句感谢话也不说,在公共场所目无他人、任意所 为,这都是没有修养的表现。 其实,礼貌、仪表、风度是反映一个人文化素质和修养高低的重要方 面。 礼记中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是语言的有无,而是礼,礼是文明 与野蛮的区别。 令人汗颜的是,现在的韩国和日本继承了些许礼仪规范,人们还比较 重视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语和举止,但在其发源地中国却被视为所谓的“四旧” 和“封建礼数”而遭到抛弃。 礼仪,礼貌不仅存于心中,也表现在适当的形式中(至少给人一种亲 切感使对方觉得自己有存在的价值而被尊重)和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细节中。 礼仪不能只重于里而忽视表,表里行神统一,由表带里,由里衬表,才真正具 有规范行为道德的价值。而这些,是日常生活中随意就能做到的,既不费力, 也不劳神,日常生活细节中的礼貌礼仪,所谓“生活常礼” 。 国民自古具有“温,良,恭,俭,让”之五德。谦逊克让,以礼律己, 以德待人。然而我们今天,除了中国面孔的一张表皮,还剩下什么呢?我们传 统美德 优秀礼仪到哪里去了? 我们今天除了自己 就只是个唯利唯财 贪好虚 荣的社会是一个四肢不全之废人是一个没有灵魂没有自我的行尸走肉。 。 。看看 我们社会上:流落街头无人奉养的老人,随便抛弃的孤儿,无诚无信的朋友, 各自为利的夫妻,礼、义、 廉耻、信,一扫而光。 。 。 。因此,重拾礼仪,唤回 灵魂已是不容忽视的了。窃以为,礼仪,礼貌不仅存于心中,也表现在适当的 形式中(至少给人一种亲切感使对方觉得自己有存在的价值而被尊重)和待人 接物的日常生活细节中。礼仪不能只重于里而忽视表,表里行神统一,由表带 里,由里衬表,才真正具有规范行为道德的价值。而这些,是日常生活中随意 就能做到的,既不费力,也不劳神,日常生活细节中的礼貌礼仪,所谓“生活 常礼” 。和那些繁文俗节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也可以适用于现代社会,因此,试 着做一下,也无妨,故在下简单列出古代基本常礼,算是现代版简化常礼吧。 对于以下几点,最基本的东西,您又能做到几点呢? 一 居家克己 1 家中有高龄行动不方便的长辈应定日主动到其房里行礼请安(最好 是一对夫妇,一对夫妇的前去,家中小辈兄弟姐妹前去,这样人既不多也不烦 杂)与其聊天,问寒问暖,送餐递巾。 2 要出门时与家人相互告之,上学上班去要打声招呼,回来时要说 “我回来了” ,家中有人时要迎一下,帮忙拿东西等。为人子者出门要主动到长 辈房里告之辞行,回来时也要主动到房里行礼(以免长辈担心). 3 自己在屋里或者与亲人朋友在屋里谈话时要记得关上门,以免影响 其他家人. 4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其他场合,到别人房间不要直接推门擅入,也不 要大声敲门(唐突,不礼貌且打扰别人)应在门外通报“我是某某我可以进来 吗?”里面人应说”请进“并站起来,方可进入,比较熟悉的亲人朋友可以直 接就坐,像客人或较疏人等主人应请其上座,自己坐客座,并且客人坐后自己 方能坐;身为晚辈者,有事应主动到长辈房间去,通报应答如前仪,只不过长 辈仍坐主坐,晚辈进去后可略一躬,自己坐客位,不必谦让. 5 朋友哪怕是兄弟姐妹来也要站起身来,如是长辈老师的话站起身来 并微一躬身,长辈立不可坐,长辈让坐时方能就坐. 6 两人一同行礼问安或陪同他人去行礼时如旁人须行礼自己不用行礼 时,旁人行礼自己先不能就坐等旁人礼毕就坐后自己方能坐下. 7 居座行礼时 应先站起离座 站到一旁 然后行拜 再起身复位 且莫从 座上直接下跪. 8 出门时候 衣冠要整. 9 即使在家 亦不要大声喧哗. 二 待客之道 1 有客拜访 应将家收拾整洁 着正装,衣着整洁, (尤其夏天更为注意) 不随意出门,侯客而到. 2 客人来应主动迎出,与客人在门外拱手,主人伸右手请客人入,客 人微一躬谢礼后方可进入,主人在前引路客人跟其后,客人应将鞋摆放整齐, 客人走时脚步应轻些,以免打扰其他家人,主人请客上座,自己坐客位,客人 谢坐后方可坐,主人侯客人坐后而坐,起席,客人先站起来,主人方能站起来, 送客送出门. 3 如内有客人,应都起立,主人为其一一介绍,相互都要见礼,方可 就坐,按说,晚来的客人应众人都坐后方才就坐. 4 主人送茶送水应主动下地亲自奉与,客人双手接过,点头示意。先 奉老后奉少,先奉生后奉熟. 5 如只有两人面对面谈话时,有客人进来时,应主动站起来,让出座 位默默退侧到一旁客位,来者坐下后自己才坐,自己在一旁不要插话,等二人 相邀时方可加入谈话内容当中. 6 递接物品时应双手拿稳物品奉上(古礼 单手为”递“双手为”奉“ 长辈上级用”递“晚辈下级用”奉“)长辈老师所送礼物,不应推辞. 7 如会尊长老师 则入门后须行礼问好 自己主动坐客位. 8 遇节日亲朋好友之间应相互拜访串门,相互馈赠礼物,每家每户都 要走到送到,晚辈学生主动到长辈家里去拜节问安,在路上认识人之间相遇应 行古礼,如作揖等。 三 谈话交流 1 等对方说完话自己再发言 不要插话 随便打断别人讲话. 2 谈话时身子不要乱动 不翘二郎腿 不扪脚 不东倒西歪. 3 谈话时 不要一直用眼睛盯着对方看. 4 谈话时不要用手指着对方或他人。 四 聚会有制 论是聚餐还是出席会议 多人皆坐一张桌子时 应请老者或长辈居上座 其次左右两边客位按辈分年龄先来后到依次排之自己如是东道主的话应坐末位. 古代用餐时的座次汉至南北朝为分主客位的分餐制 主人居北边上座 客人分坐室内左右两侧皆有单独的餐案 餐具;隋唐时出现长条方桌没有了单独 的餐案但每人依然有自己的餐具 其座次排位皆如故;清时普遍已用圆桌 一齐 聚在一处 沿用至今。个人以为无论聚餐还是聚会应效先汉的分餐制较好 尤其 是传染病大肆猖獗的今天。 五 行礼有仪 1 谢礼: 如果要谢谢别人的话 不要只说口头上的谢谢,应站起身来 行礼作揖,如对他人表示歉意也应作揖或顿首表示自己诚心悔过。 2 见面之礼:平辈好友同窗相遇时,应面对面一同相互作揖;兄弟姐 妹或其他人相遇时,应为幼者或年纪辈分小的先行礼,对方还礼;男女之间男 士先行礼,女士还礼;遇自己长辈师长时,应主动行礼,为长辈者对晚辈只颔 首还礼便可. 六 学门肃清(补充) 1 在校园中如遇师长装扮人走过应停步,侧身一旁让其先过(无论认 识不认识). 2 对高年级或低年级同学应以”某某学兄学姐/某某学弟学妹“称之, 对学兄学姐应有其尊重. 3 对同年级同学应以”某某同学“称之。 七 长幼有序 不管是兄弟姐妹还是很熟悉的朋友之间,年幼者应称比自己年龄大的 人为某某哥/姐,做到待之以敬。为长者应称比自己年龄小的人为某某弟/ 妹做到 待之以礼让,无论座次,事物名额分发物品,处处做到让长者为先。 八 称谓之礼 只一点既可 关于名字的问题 现在我们习惯性的管同辈人群或同社会 圈子中的人直呼姓名,或者关系亲密点称名字认为是表示友爱的方式实际中华 礼仪中名者既讳也是不能随便呼之的 所谓名讳名讳 一般只有父母偶尔称之或 自己用谦辞时提到 在古代甚至君臣之间亦不能直呼其名多称其职称或者叫字号 由此可见名只用于标书立传 户口注册人物登记中 可同社交圈中一般都以姓后 冠以职称呼之 或者叫某某君尊敬但有很亲近的叫某某兄/某某姐 再亲密一点的 直接称字 没有字的称号或者如兄弟姐妹般 以仁兄贤弟尊姐贤妹呼之。 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 礼节。 “趋礼”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 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比如一般 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 抱(一般是男士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 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 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是两手立掌合抱,前推同时躬身,上 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 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 上坐,卑者末坐。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 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 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迎宾的宴饮 称为“接风” 、 “洗尘” ,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 酒品, “无酒不成礼仪” 。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 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 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官员朝贺,民间新 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 贺礼奉上。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 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 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 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 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传统的礼义标准。传统礼俗中 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 礼貌与礼仪的重要性: 一、态度亲和的重要性: 日常交往中,如果我们态度真诚、待人和气,就会给对方一种亲切感、 受尊重感,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在社会群体中,如果大家都具备这种谦恭、和气的态度,就会增进人们 的友谊和团结,使我们感到温暖、愉快。 您知道作揖和拱手的应用吗? 传统礼仪小知识普及: 拱手 礼: 拱手是谓沓手也。一般当胸拱手,手心向下(内相对) ,手不前伸。在胸前 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一般站立男子是脚与肩同宽,女子是略窄于肩。 向前小推一到两次是常礼,一般不躬身;大礼是抱掌靠于胸前,同时鞠躬 45 度, 重礼是鞠躬 90 度。拱手礼可以视距离远近皆用,手可抬高遥祝,宁高不低,不 能低于胸。 做揖 礼: 拱手当心外推以作揖。 长 揖:拱手立掌高举前推,自上而下移至最低,俯身 90 度,手至踝而上, 是谓“长揖至地” (郦生之长揖是谓替代对刘邦的跪拜之礼) 。 天 揖(或曰高揖,深揖)为标准揖礼,正式礼仪场合,如祭礼、冠礼等行 此礼,对尊长及同族中人行此礼。双手合抱掌侧立于胸,男士左手在上,手心 向内,指不出拳锋,俯身前推手时,微向上举高齐额,俯身 90 度,起身时回手 至胸,然后拱手而立或叉手。 时 揖(手位于胸平者)又叫:当胸推手,为同辈日常见面,辞别等。 跪拜与作揖礼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