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学笔记_第1页
广播电视学笔记_第2页
广播电视学笔记_第3页
广播电视学笔记_第4页
广播电视学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展史略 本章要求: 1.了解广播电视的发明与发展简史 2.了解广播电视事业现状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广播电视 广播电视传播的物质基础 广播电视的类型与制式 广播电视技术的更新 媒介发展的简要回顾(电子媒介之前) 早期:原始人类用自身的形体、手势、声音进行交流,传播信息,建立了以形体、手 势、眼神、声音等的符号系统。 人类从混沌开始,就产生了交流的愿望与需求,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相互联系,协 调行动,战胜自然。而交流与传播需要媒介。 寻求合适的媒介,一直伴随着人类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全过程。 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马上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 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 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 ,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 以烟示急,称为燧 。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 所以又别称狼烟。 由此可见,烽燧制度的实施,意味着早在周时就已出现了庞大而又完善的军事信息联 系网络。 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孔颖达疏结绳者,郑康成注云,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义或然也。 晋葛洪抱朴子钧世:若舟车之代步涉,文墨之改结绳,诸后作而善于前事。 手势语从上古时代一直延用至今,依然有着特殊的功能。 手势、姿态以人的自身能量为基础,只能在眼睛所涉及的范围,才能进行交流传播, 不能超越时空。 人类在自身的发展中努力寻求一种可以超越时空的,可以保存传递含义的物质形式, 于是人类开始用原始的绘画、象形符号来传播意义,以后逐渐产生了文字。 媒介发展的简要回顾(电子媒介之前) 竹简: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 ,竹片称简,木 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现在一般说竹简。均用毛笔墨书。 媒介发展的简要回顾(电子媒介之前) 1947 年春天,杰里科附近山洞发现了大批隐藏的古代羊皮卷,即最古老的犹太文献手 稿,今天被称作 死海古卷 (The Dead Sea Scrolls) 。 这本古卷远在第一世纪以前大约一百年的时候就被藏在死海西北山洞中。因为这个地 方离开耶路撒冷大约只有十五、六哩的路,所以就称死海古卷 。 媒介发展的简要回顾(电子媒介之前) 印刷术的发明,使文字的长期保存成为了可能,同时也大大提高的媒介的使用效率, 使报纸、书籍、杂志成了重要的传播媒介,突破了传播手段的原始形态。 我国古代的邸报 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的报纸 现代西方报纸。 文字符号系统是一种抽象化了的、远离人的自然感知的符号系统。对于文字符号的阅 读、识别、理解、书写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这一媒介与人类感知世界的天性有很 大的距离,所以,人类仍在探索信息传播的最佳媒介,其目标是能全面动用人类自身的感 知系统进行传播,能将原始的信息损耗降低到最低限度。 一 广播电视传播的物质基础 初创时期(18651928) 从 19 世纪 60 年代到 20 世纪 20 年代,经过多国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长期的探索、 反复的实验,无线电广播终于成为了传播家族的新成员。 二 广播电视的类型和制式 广播电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一种传播工具,其本身没有任何政治色彩与思想倾向。但 如何运用这一媒介就涉及到了政治制度、思想性质和经济模式等内容。因此,也就涉及到 了经营管理方式广播电视传播的制度问题 类型 制度内容 经费来源 应用国家 国营制度型 广播电视完全由国家控制, 从人事调配、传播内容到经 费支持,均由政府的有关部 门负责管理。 政府 中国、俄罗斯、朝鲜、古 巴、越南、印尼、印度、 土耳其、西班牙等近 50 个 国家(上世纪 80 年代统计) 。 时间 地点 人员 发明(发展)项目 备注 1865 年 英国 克拉克、麦克斯威 提出了电波存在的假想 第一步,意义重 大 1888 年 德国 海因里奇鲁道夫赫兹 论证了电磁波的存在 人们以“赫兹”作 为频率的单位 1895 年 俄国、意大利 波波夫、马可尼 制成最早的无线电接收机 1897 年 意大利 马可尼 成功进行了电波信号发射 和接收的实验 1906 年 美国 金纳德奥布里费森登 成功进行无线电有声 广播 内容:女歌手 的声音、小提琴演 奏声、讲圣诞故事 的声音 1907 年 美国 李德福斯特 发明三极管 1918 年 苏维埃,俄国 邦契布鲁耶维奇 建立无线电广播实验室 受到列宁的褒奖 1920 年 美国(底特律) 德福雷斯特 建立试验性电台 播送州长竞选新闻 1920 年 美国 弗兰克康拉德 匹兹堡西屋电气公司 开办商业广播电台 (KDKA) 第一座有官方 执照的广播电台, 主要播送新闻 公共制度型 国家不直接参与管理,电视 台既不为政府所有,也不为 商业财团所有,而是由国家 特许的非盈利性公司或社会 各界的联合体来进行管理。 观众的“收看费”与少 量广告 英国、意大利、奥地利、 瑞典、挪威、芬兰、丹麦、 荷兰、比利时、瑞士、以 色列等国家。 商业制度型 电台、电视台由私人资本控 制,政府通过审批营业执照 进行宏观管理。 广告收入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日本、香港地区、阿根廷、 尼加拉瓜等大多数国家。 公商并营型 政治, 经济体制的连动改革。 公共制度与商业制度并存, 各占一定份额。 复合多元化 典型代表:德国 有限商业化 为适应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广播电视制度由原来的国营 制转变为国家控股的产业化 经营。 (在我国尚未为此正 名) 由财政收入+广告收入向 完全化的广告收入转变。 典型代表:俄罗斯、中国 电视制式是指一个国家在播放电视节目时所采用的特定制度和技术标准。 在电视信号的传递过程中。将彩色的三基色红、绿、蓝分解与组合为电信号时,一些 国家各自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这便导致彩色电视制式的不同。 类型 使用时间 特点 应用国家 NTSC 制 1953 年 电视机制作成本较 低,兼容性能也较好, 缺点是色彩不稳定。 美国、日本、台湾地区、韩国、 加拿大、墨西哥、古巴、越南、缅 甸。 PAL 制 1962 年 性能最佳,收看效 果好,但成本较高。 为大多数国家所采用。 SECAM 制 1966 年 效果处于以上二者 之间,成本较高,兼容 性能差。 法国、卢森堡、埃及、伊拉克、 伊朗、利比亚、波兰、俄罗斯。 三 广播电视技术的更新 自 20c70s 以来,随着全球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推进,以西方国家为代表的广播电视事业 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为了在行业竞争中胜出,科学家们争相研制广播电视新技术。 主要有电缆技术,卫星传播,高清晰度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三维技术,无线 付费电视技术,多频道多方位传送服务系统。 电缆技术:创建于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到 20c70s 进入成熟期,形成了电缆电视独立 存在的局面。电缆电视也叫有线电视,英文缩写为 CATV。特点是图像清晰、节约空中(卫 星)资源、频道较多、收费方便。 卫星电视传播:通常指利用同步卫星转发地球站传送的电视信号,并直接实现家庭接 收或集体接收的一种电视广播。人们开发卫星传播的初衷是使传送的效果不受距离的影响。 卫星传播最大的优势应用于现场直播技术。 高清晰度技术(High Definition) :高清晰度电视是一种新的电视业务,国际电联 作的定义:高清晰度电视应是一个透明系统,一个正常视力的观众在距该系统显示屏高度 的三倍距离上所看到的图像质量应具有观看原始景物或表演时所得到的印象。英文简称 为 HDTV。 数字技术(Digital):数字技术的传播原理是:将传播讯号以间断的数码方式传递出 去,当收受者接收到讯号后,再将这些数码复制出来,从而产生了信息。和传播的模拟传 递方式不同的是,复制可以做到和原版一样的准确、精致、没有误差,因而也就不会产生 图像清晰度受损、信号衰减等现象。 网络技术:网络电视将电视机、个人电脑及手持设备作为显示终端,通过机顶盒或计算 机接入宽带网络,实现数字电视、时移电视、互动电视等服务。网络电视的出现给人们带 来了一种全新的电视观看方法,它改变了以往被动的电视观看模式,实现了电视按需观看、 随看随停。英文简称为 IPTV(Interactive Personality TV ) 。 3D 技术(Three Dimensions ):3D 是指在平面二维系中又加入了一个方向向量构成 的空间系。目前的 3D 技术主要应用,一是利用摄像机的位置不同而产生的视觉效果;二是 在电视上安装一个特别的电视接收器,然后运用左右眼睛的组合视觉,产生立体的视觉效 果。其缺点在于费用高昂、兼容性差,并且在技术普及上有一定的困难。 到 2015 年,中国观众将和电视屏幕中的“雪花”和“叠影”画面永别。届时,已经在 中国上空传输了 50 年的模拟电视信号将退出历史舞台。 第二节 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概况 世界广播电视事业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 港澳台广播电视事业 一 世界广播电视事业 (一)美国 1967 年 7 月 20 日,美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在月球降落,标志着太空电视时代的开始。 (近年来有争议) 美国主要的广播电视机构 1.全国广播公司 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ny (NBC) 成立于 1926 年,是美国最早成立的综合型广播电视机构。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2.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 (CBS) 成立于 1927 年,总部设在纽约,收视率长期占据美国家庭的收视首位。著名 新闻访谈节目60 分钟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最负盛名的节目。主播迈克华莱士也是 全世界最负盛名的新闻节目主持人。 3.美国广播公司 American Broadcasting Company (ABC) ABC 由 NBC 分裂而来,正式面世于 1948 年。总部设在纽约和伯班克市。由迪士尼公司 控股(1995) 。 以娱乐类、体育类节目见长。拥有美国职业橄榄球联盟决赛和奥斯卡颁奖典礼的全球直播 权。 4.有线电视新闻网 Cable News Network (CNN) 创办于 1980 年 6 月,总部设在亚特兰大。通过卫星向有线电视网和卫星电视用户提供 全天候的新闻节目。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电视机构。 美国广播电视传播特点:竞争的加剧与合作的加强 (二)英国 英国主要的广播电视机构 英国广播公司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BBC) BBC 在英国长期占据广播电视的垄断地位,是一个有政府资助的独立经营的广播电视 机构。总部设在伦敦。BBC 成立于 1922 年,由几个大财团共同出资,包括马可尼 (Marconi) 、英国通用电器公司、British Thomson-Houston 等。BBC-one 是世界公认的第 一家电视台。拥有皇家特许状,向英国议会及女王负责。 资料链接:凯利之死 2003 年 5 月 29 日,BBC 记者吉利根安德鲁在今日节目中援引英情报 官员的话报道说,英政府为争取公众支持对伊拉克动武,蓄意在 2002 年 9 月发表的伊武器 情报报告中添油加醋,增加了萨达姆能够在 45 分钟内部署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内容。这一 报道当即激起轩然大波。吉利根的主要消息来源,曾长期参与联合国对伊武器核查的英国 防部专家凯利在其名字被公开后不久割腕身亡。布莱尔政府也因凯利之死陷入执政以来最 严重的政治危机。 英国议会任命独立检察官赫顿对事件进行调查,于 2004 年 1 月发表赫顿报 告 ,说布莱尔政府没有对伊拉克情报蓄意渲染,而 BBC 关于英政府故意夸大伊拉克大规模 杀伤性武器威胁的报道没有根据。赫顿在长达 328 页的报告中批评说,BBC 未能对记者的 相关报道加以核实,其新闻编辑工作存在缺陷。 随后, BBC 发表道歉声明,董事局主席与 总裁相继引咎辞职。 (三)日本 日本放送协会 Nippon Hs Kykai(NHK),NHK 是日本最大的广播电视机构,也是日 本唯一的公共广播电视台。成立于 1926 年,总部设在东京。 NHK 的“大河剧”: 是 NHK 及日本电视剧的一个新名词,以历史人物或是一个时代为主题,并且有所考 证,属于较严谨的戏剧剧集。大河剧于每周日晚间七点播出四十五分钟,一年制作一部, 约五十集。 除了有政府资助的 NHK,日本也有私营广播电视机构,著名的有东京广播公司 (TBS) 、日本电视网(NTV) 、富士电视公司(Fuji) 、朝日电视台(TVASahi)。它们与四 家报纸结为一体,即 NTV 读卖新闻、TBS 每日新闻、TVASahi 朝日新闻、富士电视产经新闻, 共同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系统化的新闻传播网。 (四)前苏联与俄罗斯 前苏联是世界较早实现无线电广播的国家之一。1922 年成立莫斯科中央无线电台, 1951 年成立前苏联中央电视台。 1991 年俄罗斯联邦成立,前苏联原有的广播电视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一种适合于 目前政治体制的广播电视体制应运而生。1996 年,俄罗斯第一座卫星电视台独立 电视频道开播,共有 5 套节目。 二 中国(内地)广播电视事业 (一)广播事业 从 20 世纪 20 年代我国广播新闻的初创,到今天广播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我国广播新 闻事业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程。以新中国成立为发展界限。 1.新中国成立前的广播事业 最早的公共广播电台成立于上海,由美国人奥斯邦创办于 1923 年。 最早的官方广播电台是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于 1926 年 10 月 1 日开播。 2.国民党统治下的广播事业 从 1928 年到 1946 年,国民党政府在国内成立的电台达 41 座,形成了大规模的广播 网络。 抗战前,国民党广播一度以对内恶毒诬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斗争,诋毁 共产主义学说和进步思想为主要内容,起了恶劣的反动宣传作用。然而在抗战时期,国民 党政府的广播电台却具有很强的正面意义。 3.新中国成立前的人民广播事业 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成立于 1940 年。这是我国无产阶级广播事 业的开端。1947 年 3 月更名为陕北新闻广播电台。在解放战争中,毛泽东曾在淮海战役中 撰写了三篇广播稿,包括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等,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4.新中国成立后的广播事业 广播事业以对内广播为主。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对内无线广播系统是由中央人民广播电 台和各级地方广播电台共同组成的。1949 年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 台(China National Radio) ,简称 CNR。 90 年代以后中国广播的受众发生了很大变化,广播的核心受众群正在由乡村转向城市; 随着私家车的迅猛增加,受众由固定收听转向移动收听;由收听调幅广播转向收听调频广 播甚至数字音频广播;受众的收听习惯也由以往的固定收听转向移动中的清晰收听。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些大城市,先后建立诸如文艺频率、新闻频率、音乐频 率、交通频率等专业化频率,我国广播开始进入窄播和频道专业化的探索实践。 (二)电视事业 我国的电视事业起步于 1958 年,到 2003 年,全国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 94.4%,观众 超过 11.15 亿人 ,全面进入到空前大发展的时期。 中国中央电视台 China Central Television,简称 CCTV,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电视台。1958 年 5 月 1 日试播,9 月 2 日正式播出。初名北京电视台,1978 年 5 月 1 日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CCTV 现开办有 17 套电视节目,并开通一个高清晰度电视试验播出频道。17 个开路频 道为综合频道、经济频道、综艺频道、中文国际频道、体育频道、电影频道、军事农业 频道、电视剧频道、英文国际频道、科教频道、戏曲频道、社会与法频道、新闻频道、少 儿频道、音乐频道、西班牙语频道、法语频道,内容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 开办了 30 多个数字电视付费频道和 28 个网络电视频道。 第二章 广播电视节目系统 广播电视节目系统的构成 新闻、文艺、社教、服务四类节目的子系统构成 广播电视节目系统 由不同类型的广播、电视节目组成的节目有机整体。 广播电视节目的系统构成:若干类节目、若干个节目、若干次节目” 按节目内容性质和社会功能划分 新闻节目 文艺节目 社教节目 服务节目 一 新闻节目广播电视节目系统的第一语言 新闻节目:以报道新闻事实、提供社会各个领域发展变化的最新信息为主的广播、电 视节目。其主要内容包括: 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路线、方针、政策和法令;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国事活动,社会知名人士和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活动; 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各个领域的重要发展变化,重要的、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现 象、社会问题; 社会舆论,尤其是来自人民的呼声。 新闻节目、新闻性专题节目、新闻性杂志节目共同构成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主体。 新闻节目新闻直播间 新闻性专题节目新闻调查 新闻性杂志节目新闻周刊 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新闻性节目的播出量虽然不占首位,却是广播、电视节目的主 体和骨干,一般都安排在黄金时段和方便受众接收的时段播出。 注:黄金时间 (golden time):一天中广播电视节目视听率最高的时段。广播电台 和电视台往往将重要新闻和优质节目在黄金时段播出,广告商最愿意出高价在黄金时间做 广告,以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黄金时间不同;同一地 区不同媒介、频道、各套节目的黄金时间也不同。经受众抽样调查,中国电视的黄金时间 是每天 18302200;广播的黄金时间在 600700。 、 二 文艺节目 文艺节目 以播送和介绍文艺作品为主要内容,以满足听众和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 娱乐需求为宗旨的广播、电视节目。 广播文艺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广义而言,凡是在广播中播送的一切文艺节目均属 于广播文艺之列;狭义而言,则专指具有广播特点的文艺节目或经过广播化艺术处理的适 合广播的文艺节目。广播文艺包括专题文艺节目、综合文艺节目、广播剧、音乐故事、广 播小品、配乐小说、配乐散文、电影录音剪辑、戏曲录音剪辑、歌舞剧录音剪辑等。 电视文艺是以文学、艺术和文艺演出为创作原始素材及基本构成元素,运用视听语言 创作完成的电视艺术作品。包括电视综艺、电视文艺专题、音乐电视、电视散文、电视诗 歌、电视小说、电视音乐、电视戏曲、电视曲艺杂技、电视歌舞、电视剧等类型。 广播电视节目的功能提供娱乐( 正大综艺 快乐大本营 快乐女声 ) 社会教育功能:以电视剧和各类娱乐节目的主题为体现方式。 这项功能正呈现出退化的迹象。 普及文艺知识,提高受众文艺欣赏水平。 文艺节目无疑具有社会覆盖面广泛、观看人数众多的优势。因此,一个无法回避的现 实是:电视文艺的生态情况,直接影响到受众情趣的高低、娱乐资源的优劣、视觉构成的 良莠及社会效果的好坏。 从现代传播媒介学的角度来看,电视媒体具有强势传播的属性,因而其电视文艺节目 也具有主流文化的属性和公共文化的特征。 三 社科节目 社教节目(广播电视社会教育节目) ,是指以传播政治、思想、伦理和科学文化知识为 主要内容,以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为目的的广播电视节目,国外又叫“公众利益服务节 目”或“公共教育节目” 。 面向公众的、以社会教育为宗旨的各种广播、电视节目的总称。主要包括教育性节目 和教学节目。以广泛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向听众、观众普及理论、法制、道德、科学、 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社会教育。 从电视事业诞生之日起,就有一些专题化的社教节目存在。早期的社教节目如:注重 科普教育的 科学知识节目;普及卫生健康知识的 卫生常识节目;着重表现地理。 历史、地域文化方面内容的祖国各地节目 ;表现解放军的军事与生活内容的人民子 弟兵 。 2000 年以来,社教节目从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要出发,更多关注法律、科学、青少年 教育、医药卫生等与人民群众现实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内容,成功推出了一大批深受观众 欢迎的专题化的社教栏目。 四 服务性节目 服务性节目以实用性内容为主,直接为听众、观众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服务的广播 电视节目。通过传播信息、解答问题和反映群众呼声,帮助受众解决日常生活、工作和学 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为社会提供直接、具体的服务。 一般可分为两类: 1.专项服务节目,如节目预告 、 天气预报 、 每日农经 ,以 及各个电视台关于股市行情的节目。2.早期的综合服务节目中,有代表性的是 为您服务 、 听众信箱等。 总结:新闻节目第一语言,文艺节目半壁江山,社教节目后起之秀,服务性 节目服务使者。这四类节目在广播电视节目系统中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第三章 广播电视采访 采访的共性 电视采访的个性特点 广播电视现场采访的“潜信息”效应 调查性采访 与平面媒体相比,广播电视媒体是一个需要更多配合的系统工程,从采访到写作,从 摄录到剪辑,每个环节都具有其本身所特有的采制方法和制作方法。 采访不仅是新闻报道的基础,还可以成为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表现手法、节目形态的 突出特征。 一 采访的共性 采访活动:是主体认识客体的活动。不仅是一种广泛的社会活动,同时又是一种特殊 的调查研究活动. 采访使命:记录今天的历史 采访视野:整个人类社会(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太海上的船,记者就是站在船 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 发出警告。(美)普利策) 采访目的:传播信息,交流信息,沟通社会 “社会活动家”(记者代表其所属的传播媒介,采访对象也不仅仅代表个人, 而是作为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的代表而被采访的。) 采访方法:访问、观察、体验、研究资料。 采访时效:在有限时间内挖掘到新的、真实的、有价值的信息和事实。 采访任务:采访公开报道的新闻;采写内参;建立信息网络。 二 采访的工序 客观存在的事物“记者采访” 判断挖掘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写作或制作” 新闻报道成品形式“新闻媒介传播” 受众注意、理解、欣赏、评价、行动 优秀的记者应该具有哲学家的头脑,文学家的眼睛,历史学家的深沉,侦探的机 警,法官的明智。 三 广播电视采访的个性特点 满足技术层面的具体要求是广播电视采访成功的必要前提。 采访言行应具有“现场感” 。 (一)广播中的电话录音采访 1 尤其要注重采访前的准备,包括采访对象的情况,主题内容的熟悉,并且要牢记采 访问题。 (要防止对方因你的原因而中断采访,挂掉电话) 2 如无特殊需要,一般情况下不要隐瞒录音。 3 录音过程中不要插入你的口头语。 (二)电视新闻采访 最主要的区别点:声画兼备。所有的个性特点都是围绕这个点来展开的。 1 现代的采集手段 一整套的采集传输设备。 常规的采访离不开摄像机、话筒、灯光等起码的技术手段;大型的采访活动则要运 用转播车、卫星以及成套的人马,包括摄像、灯光、录音、切换、视频技术等人员。 2 独有的采访形式用特定现场背景作衬托。 传达信息的同时,还能够传达形象。为此,电视采访要考虑到更多的问题。 (1)捕捉“感觉” ,引出信息。观众通过屏幕可以看见并感觉到某人在回答问题时的神情, 这些神情有时比言语更能说明问题。 (2)电视采访以人的活动为主体,记者必须能够在大庭广众的现场环境中同人打交道, 同时要注重速度。 (3)电视采访不允许使用深奥难懂的语言作口头叙述或采访问答。简洁并不等于肤浅 (4)电视采访要设法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同时要注意采访的态度、语气、举止乃至服 饰。试着为受访对象设定一个“角色” ,并让其慢慢进入角色。 3.特定的思维方式蒙太奇(画面组接) (1)在采访和确定主题的过程中,电视记者便开始了蒙太奇思维。 主题思想渐渐明确的同时,头脑中对画面的构思也开始了。记者要构想用什么样的画 面来表达主题、说明主题。 (2)记者在正式拍摄画面过程中也要进行蒙太奇思维。 这个画面说明什么?这个镜头要拍多长?用在什么地方?怎么构图效果更好? 把已经拍了的画面、正在拍的画面和想要拍的画面之间有机联系起来。 4.综合的表现因素画面、声音、文字的组合 画面:现场环境、背景画面、人物活动、静止图像、图表等。 声音:同期声、解说、音乐、现场自然声、采访提问等。 文字:片头标志字幕、新闻内容提示标题、记者、主持人、采访对象身份交待字幕、 时间、数字的说明、以及重点强调的引语、评述、翻译等。 5.特殊的工作方式协同工作 不仅要坚守好自己的位置,还要熟知其它人的位置。 采摄分工:我国电视记者的分工正处于由“采摄合一”向“采摄分家”的过渡阶段。 6.复杂的工作环节 电视采访有着复杂的工作环节。完整的电视采访分为前期和后期两大部分 (三)广播电视现场采访的“潜信息”效应 潜信息:字面上寻不到,但又为受信者一方所默默认可或理解的信息。社会心理学中 有所谓类语言 ,在某种程度上有点相似。陈原社会语言学 所谓的潜信息,即隐形的信息,就是信息的载体本身没有多少价值,但在它的背后却 隐藏着另外一种很有价值的信息。 非语言符号:语言、文字、图画以外的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感觉到的姿 势、音容、笑貌、气味、颜色等概念的总称。施拉姆 在电视采访中,非语言符号是伴随着同期声讲话出现的,包括人物的手势、动作、神 态、表情、语气、语调,乃至空间环境、氛围等。 信息+潜信息最佳传播效果。1+12 选择采访环境 把握体态语言 把握采访情绪 把握采访方式 采访方式 座谈式 适合于严肃的、重要的内容采访 漫步式 适合于比较轻松的话题 追随式 视觉上真实、亲切,富有生活感 随意式 不刻意安排话题和采访对象,视觉上真实、客观。如:街头采访 调查性采访 调查性采访是指在采访现场,记者以一个对事态未知的角色,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组织问题,挖掘出事实真相,提示出问题实质的采访活动。 调查性采访的分类:批评、揭露性的调查;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调查;新问题、新 事物的调查; 重在“调查”二字从不知到知,从不确知到确知,从知之甚少到充分认知。 电视调查性采访节目要充分地展现调查过程:“三合一”:事实本身发展的过程;记 者调查采访、记录事实的过程;观众对事实认知的过程。 电视调查性采访节目要善于制造兴奋点:兴奋点是指能使观众特点感兴趣,让人振奋、 激动或令人愤慨的某一细节或情节。 电视调查性采访节目要有明确的论点:论点是对所论述的事件问题、现象表示的意思 和态度,是对问题的高度概括、提炼,它是评论性节目的灵魂,体现了节目编导、记者认 识事物的能力水平,也决定了批评性报道的水平。 调查性采访,由于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之间是“揭”与“捂”的矛盾关系,因此,采访 难度更大,因此也更具挑战性,更能锻炼记者的采访能力。 第四章 电视纪实语言 电视纪实的画面语言 电视纪实的整体结构 电视纪实的素材特征 电视纪实语言是指素材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在正在进行的现实生活中,真实自然地撷 取素材并结构节目。 广义的电视纪实节目包括电视新闻、电视纪实专题、电视纪录片等。 狭义的电视纪实节目即电视纪录片。 电视纪实的画面语言: 画面语言是电视纪实语言的基本元素,是电视纪实节目的表意符号,组成表意系统, 用以叙述事件、表达思想、传达信息,形成了一种语言。 一 画面语言的基本元素 1 画幅:一个镜头往往包含一个或数个不同的画面,每个画面又由许多相同或不同的 画格组成。镜头的画幅为横式长方形。 常见的画幅纵横比为 4:3,高清电视的纵横比为 16:9。 2 景别:是指摄像机在距被对象的不同距离或用不变焦镜头摄成的不同范围的画面。 远景表现远距离的人物及广阔范围的空间环境 近景表现人物胸部以上的部分 全景表现人物全身及周围环境 中景表现人物膝盖以上的部分(最常用的景别) 大全景包含整个拍摄主体及周围大环境的画面,通常用来做环境介绍 特写表现人物、物体或环境的细部(肩部以上) 3 角度:镜头的角度是指拍摄时摄影机与被摄影机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角度。一般可以 分为平、仰、俯以及正、侧、反。 4 运动:摄像机运动的方式。 推、拉利用移动车或者摄像师走动向摄对象推进或 拉远地拍摄。 摇中心位置不变,向纵横各方向摇摄。 移不固定跟随某一对象,纵横移动拍摄。 伸、缩利用变焦距镜头的调整、摄取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的画面。 跟跟随一个或数个运动对象拍摄。 升、降在升降机上,在升高或降低的运动中拍摄。 二 画面语言的“语法”叙事蒙太奇 特征:以叙述故事情节、展示事件为主旨,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因果关系 来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从而引导观众理解其意义。 叙事蒙太奇包含下述几种具体技巧: 1 平行蒙太奇以不同时空或同时异地发生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并列 表现,分头叙述而统一在一个完整的结构之中。 电视纪实的画面语言 2 交叉蒙太奇将同一时间不同地域发生的两条或数条情节线索迅速而频繁地 交替剪接在一起,其中一条线索的发展往往影响其它的线索,各条线索之间相互依存,最 后汇合在一起。 3 重复蒙太奇片子中具有一定寓意的镜头在关键时刻反复出现,达到着重强 调的作用,给观众以深刻的印象,从而作品的主题。 4 连续蒙太奇沿着一条单一的情节线索或一个连贯动作的连续出现为主要内 容,按照事件的逻辑顺序,有节奏地连续叙事。一般不会单一使用。 5 颠倒式蒙太奇这是一种打乱时间顺序的结构方式,先展现故事或事件的现 在状态,然后再回去介绍故事的始末,表现为时间概念上过去与现在的重新组合。它常借 助叠印、化变、化外音、旁白等转入倒叙,成为影视节目构成基本手段。在新闻类节目中, 常运用于新闻背景展示、新闻缘由追踪,使电视新闻传播形态更加深入和全面。 三 电视纪实的审美内涵 1 真实性两个方面的真实 客观真实技术层面的真实(先进的摄录设备能将生活中的光学形象、色彩、 运动、声音记录下来,并经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保存,还原成原有事物的影像。 ) 主观真实电视纪实工作者观念的真实(忠于事物的真正内涵与主流社会意义。 ) 2 思辨性生活中自在发生发展着的人和事一旦上了电视传媒,就具有了新的意义。 纪实工作者从世间万象中选择了某一素材,就已经有了主观的概括意义,一上了 传媒,观众也会以一种不同的心态来接受,而思考它的意义。 电视纪实的思辨性还在于原始的生活素材具有多义性,同一个事件会给人多方面 的启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人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同一个电视节目,不同的观 众会有不同的体会,或者观众的所得与节目制作者的愿望不完全相同。 3 创造性除了素材的真实特点外,还需要对素材叙述方式、段落节奏等进行创造性的 安排。 对主题的思考:是选取素材的基础。有了主题,才能在现实生活中理出头绪,选 取到对表达主题有表现力、说服力、包含丰富的有效信息的素材。 对素材的选择:判断眼前生活中形象的价值,在认识、比较中抓住重点,发情有 意义的情节。 对素材的连接:建立叙事结构,组合字幕、图表、音乐以加强信息量。 对具象的升华: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形象,通过摄像机在时间空间上的创造性 处理,会使观众更强烈地感受到具象所内涵的意义,引起观众丰富的联想。 四,电视纪实的整体结构 以我们的思维、观念、技巧,到生活中去选取素材,形成一个新的结构来反映生活, 以节目的结构来对应生活的结构。 一个纪实节目的过程,就是对生活进行重新结构的过程。 (一)主题是结构的基础 纪实是从确定主题开始的。 确定主题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 (二)“选择”是纪实结构的手段 在纪实节目的制作过程中,从采访开始,就应该注意去根据主题选择主要的情节线, 如果采访回来的素材很多,则需要再一次从中选取最能说明主题的情节线。 1 善于选择,这要求记者具备客观分析能力和理性的思维能力。 2 记者必须对所拍摄的事物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做到客观、理性的选择。 3 纪实艺术就是选择的艺术 4 系列纪实片要注意其内在的“双重结构” 如:话说长江的分集标题: 源远流长巨川之源金沙的江四川盆地 岷江秀色成都漫步 峨眉凌云从宜宾到重庆大足石刻川江两岸壮丽的三峡长江第一坝 荆江览古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从武赤壁到文赤壁庐山独秀瓷 都景德镇佛教圣地九华山飞红滴翠记黄山古城南京历史名城扬州漫话 镇江三山太湖平原黄浦江畔走向大海 如:故宫的分集结构:肇建紫禁城盛世的屋脊礼仪天下指点江山 家国之间故宫藏瓷故宫书画故宫藏玉宫廷西洋风从皇宫到博物 院国宝大流迁永远的故宫 (三)纪实中的解说 纪实节目中的声音系统包括同期声、背景声和解说词。其中解说词是最体现结构性的 一种,负责组织声画视听之间的关系,提高单位时间的信息量,发挥纪实场面的内在潜力, 介绍理性知识。 (四)纪实中的字幕参与 当代纪实节目均有字幕参与,如果有跨文化传播的需要,还应加载外文字幕。 字幕的参与能让电视媒体兼容文字传播的优势。 (五)纪实中的特技 纪实节目要自然而真实,但也需要用特技来加强其表现力与结构力。 (1) “静帧”:一帧画面在空间停留的时间延长,让观众看清在画面中占的时间很短、但 内容重要的形象。 (2)用马赛克或油画效果进行局部的遮挡或模糊处理。 “马赛克”效果是数字特技的一种形式,通过特技把画面分成许多小区,以每一小区 的某一亮度或某一颜色为定值,通过小区内亮度或颜色的统一变化组合镶嵌成面块,遮挡 面部或不宜传达的部分。 (3)慢动作,这在体育节目中较为常见。在纪实节目中,一些重要的动作要加以强调,也 采取慢放的技巧。 (六)纪实节目的开头方式: a 平稳渐进 b 高潮在前,开门见山 c 以议论开头 d 设问开头 e 寓意式开头 (七) 纪实节目的结尾方式: a 高潮与歌声 b 十分平常的生活情节 c 以疑虑来结尾(开放式结尾) 五,电视专题节目的素材特征 (一) 、以真实为底线 电视专题节目拍摄的多是“未加操纵的现实” ,摄录的是真实环境、真实时间中的真 人真事,这“四真”原则决定了电视专题节目的拍摄方法。 著名电视专题人冷冶夫曾经在纪实论中指出,电视专题成功的背后:是真实;在真 实的背后:是纪实;在纪实的背后:是人;在人的背后:是观念。 1何谓真实 1) 、真实性:(内容层面)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 2) 、艺术的真实:(表达层面)对客观现实的摹拟 a 真实感(现实性):反映生活本质的真实,又称逻辑真实和潜质真实。 b 逼真感(逼真性):表达生活感性的惟妙惟肖,是作品内容外在视象的效果而言 的。 2电视专题的真实: 客观存在的真实性与视听的逼真感的有机统一。 1) 、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其直接原型; 2) 、尽可能在保持原有生活内容感性真实的基础上努力表达出蕴涵在生活内容中的 本质真实。 3纪录真实和真实纪录 1) 、纪录真实:纪录内容的真实 2) 、真实纪录:纪录方式的真实 注:电视专题是真实纪录和纪录真实的统一。 (二) 重视过程的记录 1、拍过程而不仅仅是拍结果。向观众展现一个事件的过程,而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结果。 中国电视专题节目过去最主要的毛病之一就是重结果而轻过程。拍过程的关键是要赶在事 件发生的前面,而不要等事情发生过了再去拍。 2、过程中有因果、有微妙的东西 3、把结果变成过程 4、提前开机,延后关机,特殊情况不关机。 电视专题节目中最重要、最生动的部分就是事件的过程,没有过程,就没有了魅力。 (三) 、重视偶发事件 1)不可预知性 由于生活本身的不可预料和不可思议,在拍摄过程中随时会出现编导事先估计不到的 意外情况。 2)捕捉偶发事件 在拍摄时,环境中常常会出现新的东西,这种事先根本没有预料的东西,往往是最可 贵的,往往会成为一部片子中的精彩内容。 如沙与海中,有一个被中外专家一致叫好的镜头,就是刘泽远的小女儿在沙漠中 独自一人游戏的这一段。 3)随机应变的能力 如果在拍摄过程中发现原定的拍摄对象不合适,编导应该当机立断,马上换人。 (四) 、记录声音形象、拾取同期声 1电视节目的声音构成 电视声音基本组成元素语言、音乐、音响,这三种元素有规律性的组合与变化, 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电视声音世界。 1) 、电视声音元素之一语言 语言包括电视解说和人物同期声。 2) 、电视声音元素之二音响 电视音响根据其在节目中的使用可以分为自然音响和效果音响。 3) 、电视声音元素之三音乐 电视音乐根据音乐与画面在电视节目中所处地位关系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主导型音 乐和非主导型音乐。 2电视专题节目的同期录音 1) 、何谓同期声? 电视节目中的同期声是指拍摄画面过程中的人物语言、环境音响、现场音响等多种声 音。 2) 、同期声的录制 录前准备 A、制定一个好的录制方案。 了解节目内容 了解节目录制现场的自然环境、声学环境。 了解节目所表现的主题。 B、分析拾音对象的声音构成,抓住声音主体,兼顾其他。 正确使用话筒 A、根据同期声声源的特点选择不同特性的话筒 B、正确把握话筒的拾音距离 同期录音不等于纪实 A、同期录音时,对拍摄现场的声音是有选择性地拾取,只有那些与画面内容相符合, 为节目内容的表达所需要的声音才需要拾取。 B、同期录音时,如果我们不得不面对环境噪声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来减少 环境噪声。 C、有些同期录音虽然是对现场声音的纪实,但不能很好地表现节目内容,有待于后期 混入一些与现场环境和气氛相吻合的声音,以弥补同期录音的不足。 3、在具体的同期声录制现场中,除了要求语言的拾取要清晰以外还要注意 (1)尽量使讲话的人不产生被拍摄的紧张,保持原来的自然状态。 (2)画面拍摄要服从语言的完整性。 (3)画面的拍摄要考虑到同期声剪辑的需要。 (五) 、细节 1、关于细节 专题节目吸引观众,表现环境特征和人物性格主要是靠细节。以至于一部专题节目中 如果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细节,那么,这部片子的拍摄就不能算是成功的。 2、细节的作用:1) 、揭示主题有最大的视觉价值 2) 、刻画人物性格 3) 、揭示人物心态 4) 、传达情感的力量 5) 、构筑全部作品 6) 、展示人物关系 3、分类: 1) 、文本细节 2) 、视觉细节:神情细节、动作细节、物件细节、环境细节 3) 、声音细节:语言细节、音色细节、语速语气细节 4)、剪辑细节:对比剪辑 注:在电视专题节目中,细节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专题节目要吸引观众只能靠细 节,一个动人的细节往往能让观众记住一部片子,这足以见得细节的重要性。 (六) 、拍摄理性素材 1、何谓理性素材? 在采访中,现场的大最画面都是感性的、多义的,而少量的形象例如图表、账本、 书籍、文稿、文件、法律条文等等都属于经过理性加工过的信息,它们直接以秩序化、组 织性的形态存在。 2、理性素材的作用主要包括 1) 、以自身的形象作为论据。 2) 、作为批评的证据。 3) 、在表现过去时空时作为重要的资料画面。 例如大型文献电视专题邓小平拍摄过程中经常遇到“无米下锅”的困难局面。 注:在表现历史的电视专题中,理性素材的搜集与拍摄是必需的。它们一方面丰富了 片子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大量的理性素材使历史时空不再仅仅停留在虚幻的叙述当中, 而落实到具体的形象上,使过去的事情得以形象化地表现。 第五章 电视制作与生产 电视节目制作方式 电视节目制作程序 稿本的编写 电视照明 后期制作软件应用 一 电视节目制作方式 电视节目的制作方式,按其设备和场地的使用情况,分为三种基本方式: 1 ENG 方式(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 ENG 方式,即电子新闻采集方式。采用一台便携式电视摄像机和一台便携式录 像机或一台摄录一体机进行的制作方式。 这样录制的内容还须进行电子编辑方可使用。由于其设备小型、轻便,新闻节目常用 该方式制作。 2 EFP 方式(Electronic Field Production) EFP 方式,即电子现场制作。用两台以上摄像机和一台特技机及其它相应的设 备,在拍摄现场制作节目的一种方式。 其特点是多机拍摄、即时编辑,可以通过转播车直接播放或录像留存。 电视台常把 EFP 设备全部装在一辆转播车上,尤其适合制作时效性强的大型直播报 道。 3 演播室制作方式 演播室制作方式结合了 ENG 和 EFP 的长处,既可以数台摄像机同时拍摄,又可以在 制作上精加工。 演播室的摄录条件完备,对电视节目的制作来说是十分方便的。 该方式制作节目受场地的限制,只能在演播室制作。 总结:电视节目制作方式,根据情况不同,可繁可简,对设备的需求亦可多可少。 在照明良好的条件下,ENG 的制作方式是最简单的制作方式。 二 电视节目制作程序 电视节目的制作方法,随节目的内容、形式而异。对大多数的电视节目来说,它们的 基本制作程序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 稿本阶段 (1)选题-确定电视节目的内容和主题。这项工作一般由制片人、记者、编导等参加。 选题的原则有三点:价值性、思想性、可拍性。 (2)稿本准备 稿本准备主要是指文字稿本和分镜头稿本的准备。选题确定之后,就可以开始着手 收 集、整理与制作节目有关的资料,由相关人士编写文字稿本或剧本。 有了文字稿本还不能立刻进行拍摄,必须要由导演将文字稿本改写成分镜头稿本, 才可提供拍摄。 分镜头稿本是导演根据文字稿本的主题,根据自己的艺术构思、艺术风格,根据摄 制的技术,详细反映镜头如何分切、场景如何安排、演员如何表演、摄像机如何拍摄、声 音如何配合等的拍摄蓝本。 注:消息类新闻节目是没有稿本的 新闻联播 2008 年 5 月 22 号,奥运圣火传递今天在浙江宁波、嘉兴继续进行。 镜头数 解说 画面 1、2、3 奥运圣火传递在 5 月 19 号至 21 号全国哀悼 日期间暂停三天后, (于今天在宁波市重新 开始传递) 。 宁波传递起点,红旗飘扬。 全体默哀。 接力起点的背景台。 4 火炬手代表还宣读了赈灾倡议书。 火炬手宣读倡议书;“抗震救灾”字样的背景 5 火炬经过了杭州湾跨海大桥 航拍: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 6 来到嘉兴传递。 (提示:结合嘉兴的历史意义来联想画面) 嘉兴南湖开过第一届党代会的那艘大 船; 火炬在船上传递 7、8 另外,为支持灾区人民抗震救灾工作,北京 奥组委决定,将四川省的火炬传递时间安排 在进入北京之前, 火炬传递行进以及终点画面 9 由原来的 6 月 15 号到 18 号,调整为 8 月 3号到 5 号。 静止画面:四川省火炬传递时间表。 2 前期准备阶段 录制准备工作在稿本编写的同时就可以进行。 首先由制作人与编导一起,确定摄制组成员名单,成立摄制组。 然后由编导组织摄制组讨论分镜头稿本,明确要求和分工。 接下去,各工种按照导演的意图和稿本的内容进行工作,着手准备。 3 录制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各工种必须绝对服从编导的指挥,按计划进行工作。修改计划要经过 编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