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虚静”说_第1页
庄子“虚静”说_第2页
庄子“虚静”说_第3页
庄子“虚静”说_第4页
庄子“虚静”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庄子“虚静”说的美学阐释 【摘 要】虚静,是庄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是悟“道” 以及最终实现“逍遥游”的体验理论。它虽属于哲学的认识论范 畴,却包含有极为丰富的审美思想,尤其是在庄子的一系列寓言中 所反映出的技艺创造者要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与审美活动息 息相关,对后世的艺术创作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庄子;虚静;道;自由 庄子的“虚静”说,成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 指一种清虚、空明、宁静,不受任何主客观干扰的心态。它虽属 于哲学的认识论范畴,却包含有极为丰富的审美思想,并在艺术 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深入探讨。 一、 “虚静说”探源 “虚静”一语最早见于周厉王时代的大克鼎铭文:“冲让 厥心,虚静于猷” ,指一种谦冲、和穆、虔敬、静寂的心态,用以 摆脱现实的欲念,便于崇天敬祖。1先秦时期的“虚静”则超越 于这种宗教心境,具有了新的理论内涵。最早涉及“虚静”说的 首推老子,老子认为“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宇宙本体,认为道是 无限超出人的感觉体验的,不能用一般的方式把握,只有“致虚 极,守静笃” (老子第十六章) ,即主体排除一切主客观的干 扰,也就是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 老子之外,其他诸子亦注意到其重要性。 管子心术上说: “去欲则寡,寡则静。静则精,精则独,独则明,明则神矣。 ”也 认为只有虚静恬淡,虚而静心,才能达到最高的认识。其后, 荀 子解蔽提出“虚壹而静”的主张,将“虚”和“专一”统一 起来。然则庄子的虚静与老子及其他诸子的“虚静”说有相通又 有所不同,庄子从超功利的自然无为的角度出发,着重主体积极 独特的自由体验,它能很容易的开启艺术家们在进行审美活动过 程中的“本体自由”精神,从而洞彻万物,达到对“道”的深观 远照。因此,庄子对后世的文学家的创作理念和审美态度起了重 要的影响则是无可置疑,而后世又对其发展也已“虚静”的意义 远远超出庄子的预期。 二、庄子的“虚静说” (一)虚静是体道、悟道的过程 在庄子思想中道无所不在,庄子的终极理想是能够悟道,最终 实现“无待”的自由即达到“逍遥游” 。怎么达到呢?这就要求 “虚静”的心态。 “夫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 ” (天道 ) , “天乐”实际上也就是庄子审美理想的极致,然而这 种“得至美游至乐”的绝对自由必然要求主体具有“虚以待物、 以物观物”的审美特质。只有摒弃一己之偏见,进入“虚静” ,才 能达到“万物与我并生,天地与我为一”的“游”的境界,才能 悟道,才能实现对绝对自由的观照。 (二)虚静的实现途径:“心斋” 、 “坐忘” 庄子提出“心斋”和“坐忘”以阐释“虚静” 。庄子说:“若一 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 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 也” ;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心斋” 、 “坐忘”名虽为二,实则为一,实质就是要求文艺创作 主体通过直观经验去领悟、体验、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超越现 实获得“道”的精神自由境界。从哲学角度看有虚玄神秘的色彩, 但从文艺创作和审美态度角度来看,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静空 灵的精神境界,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这也是庄子“虚静”说的 真正要义所在。 (三)虚静的具体体现:以“技”喻“道” , “技”与“道”完 美统一 庄子把天地视为的“道”的载体,创作主体唯有具备“虚静” 的审美态度,拥有“虚静”的审美人格,才能“物物而不物于物” (山木 ) 、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天下 )的审美境界。 逍 遥游篇的天地自由境界、 秋水篇的濠梁知鱼之乐、 齐物论 篇的庄周梦蝴蝶的妙悟,都间接地说明主体应该具备物我两忘、 超然世俗的审美态度。 此外,庄子通过“梓庆削木为鐻” 、 “庖丁解牛” 、 “吕梁丈人蹈 水” 、 “津人操舟” 、 “佝偻者承蜩” 、以及“轮扁斫轮”等寓言,都 强调了“道”与“技”的完美统一,并蕴含了创作主体如何在 “心斋” 、 “坐忘”中达到“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天道 )的精 神境界。 由上述可见,庄子的“虚静”虽是哲学认识论上的范畴,却可 以转化为审美范畴,这为后来的艺术创作者切入艺术体验的境界 找到了理论渊源,在指导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方面具有重大的实 践意义。 三、庄子“虚静”说的美学启示意义 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 2自由总是和审美 联系在一起,而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中,对自由的理解又是与虚静 紧密相连的,这一点在庄子的思想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首先,庄子所论的“游心”贯穿于“虚静”的整个过程,可以 说,虚静是游的前提,游则是虚静的灵魂。 “游”的目的是与天合 一,与道合一。正如徐复观所说:“以虚静之心观物,即成为由 实用与知识中摆脱出来的美的观照。所以澄怀味象,则所味之对 象,即进入于美地观照之中,而成为美的对象。而自己的精神, 即融入美地对象之中,得到自由解放。他之能忘掉人世的功名利 禄,这就是他能澄怀的原因,也是他能澄怀的结果。 ” 3可 见,以虚静之心观物本身就是一种审美观照。 其次,庄子以虚静之心重新塑造了艺术家们的审美人格和艺术 胸怀,即他更多的是还原了人的“本体自由”精神。陈鼓应先生 认为要以“虚静”之心去观照事物的本真情况。4 “虚静”心 灵所达到的自由,是人们知觉审美世界,领悟美的真谛的秘密。 正如宗白华所说:“这种精神上的真自由、真解放,才能把我们 的胸襟像一朵花似的展开,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景,了解它的意 义,体会它的深沉境地。 ” 5 最后,纵观中国整个文艺批评史我们发现, “虚静”对文艺创作 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像“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 宛如神助” (皎然诗式取境 ) , 6再如徐增说:“无事在身, 并无事在心,水边林下,悠然忘我,诗从此境流出,哪得不佳。 ” (而庵诗话 ) , 7以及司空图说:“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 8刘昭禹诗云:“句向夜深得,心从天外归。 ”总的来说,后代 文论家艺术家们的这些思想是与庄子“虚静”说一脉相承的。所 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虚静是艺术作品诞生的心理前提,它可以激 发审美主体的审美灵感。 综上所述,庄子的“虚静”说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范 畴,它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一千多年以来,这一理论不 仅作为中国艺术的主导精神之一,而且作为一种审美人格,铸造 了我们民族特有的艺术大厦和艺术家的人格胸怀,其意义是深远 的。正如叶朗所说, “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可以说 是由庄子建立起来的。 ” 9因此,我们需要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 继续挖掘,使这一民族文化的瑰宝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参考文献】 1张金梅:“虚静”的美学历程 ,湖北:湖北民族学院学, 1999 年第 4 期,第 47 页. 2黑格尔:美学 (第一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第 147 页.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7.6,第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