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上声在本调为上声的轻声之前的变调问题 摘要文章研究了普遍话上声在本调为上声的轻声之前的变调问题,着重阐明了上声在这 种条件下的两种变调现象,并且深入地分析了两种变调现象中的有关规律。 普通话上声的变调问题,在现代汉语所讲的音变的变调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而上 声在本调为上声的轻声之前的变调问题,又是上声变调中至关重要而又棘手的问题。如果这 个问题解决不好,势必影响到说普通话的准确性。南方人一般把“椅子”说成“姨子”,把 “借你的小椅子坐坐”说成“借你的小姨子坐坐”,遭人白眼,甚至唾骂,就是因为没有掌握 这种变调规律而引起的。笔者多年从事现代汉语教学,对此问题很难从现行的教材中找到满 意的答案。从目前流行很广的几种现代汉语教材来看,对上声在本调为上声的轻声之前的变 调问题,说法不一,莫衷一是。 邢福义主编的现代汉语(修订版) 认为: “上声在本调是上声的轻声之前时,变为 近似阳平” 。这个说法显然是欠准确的,因为只有较少的一部分词语按此规律变调。例如: 打手 214 21434 3 讲法 214 21434 3 想想 214 21434 3 但是,大多数词语都不能按此规律变调。例如:椅子 214 214 不能变为 34 3(姨子) 厂子 214 214 不能变为 34 3(肠子) 李子 214 214 不能变为 34 3(梨子) 这一类词之所以不能这样变读,一是因为不符合语言实际,二是因为这样变读会改变词语 的原意。 张斌主编的现代汉语只字未提这种变调现象,不知是忽略了还是有意回避。黄伯荣、 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版) 指出: “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变得象阳平(34);在原 为上声改读轻声的字音前,则有两种不同的变调,有的变阳平,有的变半 47 上声(21)。 ” 这个观点是符合语言实际的。可惜的是,他们只指出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变调现象,而没 有进一步指明这两种变调现象的有关规律,也就是说,没有指明在什么情况下变为阳平,在什 么情况下变为半上声,所举例子也没有很好分类,令人难以把握。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 在词语的注音 和注释方面是全国最具权威性的工具书。笔者就“上声+原为上声改读轻声”的词条全面 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该词典收集了这类词条一共 171 个。从词典上只知道这些词条的 后一个字音念成轻声,至于前面的上声如何变调,就无法知道了。笔者就这 171 个词条的变调 问题又作了全面的考察研究,另外还对该词典未收入但与这类词语有相同变调规律的一些词 语也作了初步的考察研究,认为它们有如下变调规律。 一、前一个上声变为半上声。这种变调现象有如下规律: (一)x+子21 4 这里要强调,“x”必须是上声字音,这个“子”必须是名词后缀,凡是属于这种情况的,前 面的上声(即 x)都一律变成半上(即调值为 21),后面的“子”都一律念成轻声( 调值为 4),毫无 例外。 值得指出的是,有的词语是临时组成的,在词典中未必能查到,比如随意给小孩起的小名儿, 诸如“虎子、鲁子、狗子”等等,只要符合上述(-)的条件,均可放心按此规律变读。 (二)M+M21 4 这是一种名词性的叠音词(有的是单纯词,有的是合成词),M 为上声字,只要具备这些条件, 前一个上声一律变读为半上声(即调值为 21),后一个上声一律念成轻声 (调值为 4)。 现代汉 语词典中这类词条收集一共有 8 个,尽列如下:邑邑 宝宝 姐姐 老老 姥姥 奶奶 嫂嫂 婶 婶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大人对小孩说话一般喜欢用名词性的叠音词语(当然,小孩 说话也喜欢用叠音词语),例如 “饺饺、果果、狗狗、手手”等等。这种临时组成的叠音词 语符合上述(二)的变读规律,理应按调值“21 4”变读,但经笔者的初步调查了解,社会上却 存在两种变读现象。一种是按调值“21 4”变读,这应该是常规现象,另一种是按调值“34 3”变读,这应该是非常规现象。原因何在?笔者初步认为,这可能跟说话人的言语习惯、偏爱 有关系。国家普通话审音委员会规定异读词原有的几个读音中,只有一个读音是规范的,另外 的读音是不规范的。例如“亚运村”的“亚”是异读词,只有 ya51 是规范的读音,而另外一 个读音 ya214 是不规范的,但是相当多的北京人(当然也包括一些其他地方的人 )却偏爱把 “亚”说 ya214,这跟人们的言事习惯不无关系。 (三) “耳朵、马虎”也变读为“21 4”。 这类词现代汉语词典只收集“耳朵、马虎”两个。前两类词语,都有明显的词形标 志, 第一类有词缀“子”作为标志,第二类有叠音形式作为标志,这些词形标志给声调的变读提供 了十分有利的识别条件。而“耳朵、马虎”在词形上没有明显的标志,这给声调的变读增加 了识别难度,但是,好在这类词只有两个(社会用语中是否还有类似的词语,有待调查收集), 记 忆起来也并不困难。 二、前一个上声变为近似阳平。这种变调现象有如下规律: (一) 上声+轻声(原为上声) 34 3 这类词语前面的上声一律要变读为近似阳平(即调值为 34),后一个上声一律变读为轻 声(调值为 3)。这类词语也没有明显的词形标志,与前面所提到的 “耳朵、马虎”容易相混, 但是我们可以采取“记少推多”的办法,只要记住“耳朵、马虎”是按调值“21 4”变读 的,其他没有词形标志的则按调值“34 3”变读。按调值“34 3”变读的这类词语,现代 汉 语词典一共收集有 21 个,尽列如下: 把揽 把手 扯手 打手 打整 捣鼓 点补 鼓捣 裹脚(名词) 裹腿 缓醒 讲法 老鼠 哪里 起火(名词) 显摆 想法(名词) 小姐 早起(名词) 指甲( 口语中其调值多念 55 2) 子口 (二)V+V34 3 V 为单音节动词,其声调为上声。这类动词根据表达需要可以重叠,重叠时,根据变读为 轻声的有关规律,后一个音节必须念成轻声(调值为 3),而前面一个音节按照上声的变调规律 , 必须由上声变读为近似阳平(即调值为 34)。例如: 想想 214 21434 3 这类能重叠的单音节动词也不少见,现代汉语词典只收其单音节形式,不收其重叠形 式,但是其重叠式为语言表达所常用,是不能忽视的语言现象,使用时要留意它们的变调规律。 例如“讲讲、写写、走走、跑跑、打打、洗洗、抖抖”等等。 (三)M+里34 3 M 为单音节名词,其声调为上声,“里”为单纯方位词,凡属于这种情况的,前面的上声 (即 M)都一律变成近似阳平(即调值为 34),后面的“里”一律念成轻声(调值为 3)。例如:手 里 214 21434 3 这是一类临时组合的词语,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把它们收集进去(只分别收入“M”或 “里”),但是在语言运用中,这种现象也常出现。例如 “鼓里、井里、眼里、嘴里、碗里、 桶里、水里、土里”等等,也要留意它们的变调规律。 (四)V+起34 3 V 为单音节动词,其声调为上声 ,“起”为趋向动词,其声调原为上声。凡是符合这些条 件的,V 一律要变读为近似阳平 (即调值为 34),“起”一律要变读为轻声(调值为 3)。例如:想 起 214 21434 3 这也是一类临时组合的词语,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查不到它们,但是在语言运用中少 不了它们,诸如“讲起、写起、搞起、走起、跑起、吵起、咬起、剪起”等等,在语言运用中 也要注意它们的变调规律。 参考文献 1 邢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