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教案8_第1页
六年级上教案8_第2页
六年级上教案8_第3页
六年级上教案8_第4页
六年级上教案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课题 中国的花 教学课时 2 课时 备课教师 黄春梅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 8 个生字,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能力,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见解。 3、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借助资料理解文中关键词的含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能力。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能力。 教学准备及手段 教 学 流 程 动态修改部分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1.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第八单元,请把书翻到单元导语,自己认真 读一读,看一看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编者对我们学习这一单元提出了 哪些建议。 2.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归纳。 3.谈话导入:说到花,大家都不陌生,含妖吐蕊的迎春花,欺霜傲雪的秋 菊,独立枝头的腊梅,它们都跟随着四季的脚步装点着我们的生活,给我 们带来了不期而遇的惊喜,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哪些花,我们来交流一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导生字: “拒”字右边的笔顺依次是横、横折、横、竖折。 “凌空”的“凌”和“丘陵”的“陵”区分。 3. 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具体写了些什么内容? 课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 自然段)写中国是个多花的中家,中国人最喜欢的梅花 和牡丹,这些名花往往象征着某种品格 第二部分:(5 自然段)写中国的许多城市都有花市。 第三部分:(6 自然段)写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种花养花。 三、顺学指导,直奔重点。 1.自由读 13 节。 2.我们的传统是?(种花、爱花) 3.在众多的花中,人们为什么特别喜爱梅花和牡丹? 4. 导读第二段: (1)自由朗读,在人们喜爱梅花的三个原因中,哪个原因最重要?(2) 学习梅花 ,感悟梅花象征的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品格。 指名朗读,感悟到梅花的哪些特点?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指导朗读,把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带进诵读中。 (3)还能从文中哪些语句中看出人们对梅花的喜爱?理解“岁寒三友” “四君子”中蕴藏的情感。 (高度赞扬梅花是高雅、纯洁、刚正的象征,揭示了梅花丰富的内涵。 ) (4)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中国历史上具有坚强不屈品格的人物。 (5)学生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一、复习导入。 师:文章具体写了些什么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紧扣关键,上贯下连,落实训练。 (一)导读第 3 段。 1.自由朗读,在人们喜爱牡丹的三个原因中,哪个原因最重要? 2.学习“传说”部分,感悟牡丹刚直不阿的精神。 3.自由读,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有趣” 。 4.指导朗读,把对牡丹的喜爱和赞美带进诵读中 5.师结合课前的资料,介绍中国历史上刚直不阿的人物。 6.学生感情朗读第 3 段。 (二)导读第四段。 1.自由朗读,说说这八种名花有名的原因。 2.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说说这八种名花象征什么品格。 3.小结:中国是花的国度,赏花,爱花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各 种花以其独有的方式深入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在漫长的历史中,人们根据 名花的风姿色彩,融会进自己的情感体验,给名花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 它们有的表现人格尊严,有的象征刚正不阿的精神,有的反映人们对洁身 自好,不怕强暴的赞美。同时随着时代的变化,花也渐渐成为了一个城市 的象征。 (三)导读第第五、六段。 1.自由读第五段,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了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市花。 香港:洋紫荆、澳门:荷花、福州市:茉莉、杭州市:桂花、西安市:石 榴、太原市:菊花 3.从送花成为时尚的现象中,你体会到什么? (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花卉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花文化又呈现繁 荣的新局面。送花是人们热爱生活的一种表现。 ) 4.师:花好还要人种,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种花的行列,不仅是因 为花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身心,更寄托着人产美好的情感。 三、回归整体,读中学写。 1.文中介绍梅花和牡丹这两个自然段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这个两个自然段在具体表述部分,语言、结构、风格几乎如出一辙。 首句句式相同;材料的选择:都写了该花受到人们喜爱的三个原因;详略 安排:对花的象征意义都做了详尽的介绍;写法运用上,主要都是用典, 都在段尾抒发了对该花的喜爱之情。 2.教师简单介绍用典。 引用古代的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四、当堂作业,拓展延伸。 “这些花不仅外表漂亮,而且往往象征着某种品格。 ”分别象征了什 么品格。 月季:纯洁 菊花:坚贞不屈 兰花:高洁 荷花:清白、纯洁 桂花:高贵清雅,与世无争 山茶:勇敢拼搏 杜鹃:不认输、信念坚定 水仙:高尚、纯洁 22 中国的花 爱花: 梅花:坚强不屈 牡丹:刚直不阿 【参考资料】 (1)1984 年,梅花当选为武汉市市花。梅花之所以能被选为市花,原因有三:一是 梅花具有傲霜斗雪、凌寒绽开的风骨;二是武汉的梅园在规模和研究上都在全国名列 前茅;三是湖北自古就是梅花的故乡。秦汉时,野生梅就散见于大江两岸,并用于医 药。隋唐时,其食用药用价值就受到人们重视。南宋时期,武汉一带居民栽培梅花已 很盛行。明清时,武汉黄鹤楼、卓刀泉、梅子山都是赏梅的佳处。以前洪山一带一直 有种植梅花的民间习俗,称为“瓶插梅花迎新春” 。 (2)描写花的古诗。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 元稹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是桃花始盛开。唐 白居易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 杨万里 (3)中国对花卉的称谓(雅称) 花中双绝牡丹芍药 三大天然名花杜鹃、报春、龙胆 花香三状元茉莉、兰花、桂花 蔷薇三姐妹蔷薇、月季、玫瑰 春花四绝国花牡丹、国魂梅花、国香兰花、国艳海棠 花中四友茶花、迎春、梅花、水仙 心得 反思 附:学校电子备课表格纸样式(根据需要也可以分两栏) 教学课题 养花 教学课时 2 课时 备课教师 黄春梅 教学目标 1、学会 4 个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否定句和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3、揣磨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从重点句子中体会作者养花的乐趣。 体会句子表达的含义。 教学准备及手段 教 学 流 程 动态修改部分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1.你喜欢养花吗?谁说说养花有什么好处?那么我们看文中老舍先生是怎 么看待养花的? 2.板书:23 养花。 3.大家都预习了,作者是谁?来,把你们了解的有关老舍先生的情况讲一 讲。 本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 1956 年 12 月 12 日发表在文汇 报上的一篇散文。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在“五四”新 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话文创作。1937 年,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 驼祥子问世。在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还创作了方珍珠 、 龙须沟 、 月牙儿 、 西望长安 、 茶馆 、 四世同堂等剧本和小说。曾获 “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关于老舍养花,是从 33 岁结婚组织家庭后开始的。解放以后,自己 有了固定的住所,兴趣就更大了。老舍先生特别爱养菊花,经常与爱养花 的朋友互相交谈,致使花的品种达到 100 多种。大风、暴雨来临,全家就 抢救花草。到了群花盛开的时候,老舍先生总是邀请好友前来饮酒、赏花, 他觉得这是非常有乐趣的事。 4.我们今天学的养花就是老舍写的一篇散文。我们先不看书。好多同 学都养过花,那假如要你以养花为题目,写篇作文,你会写些什么呢? 在小组内先议一议,再谈一谈。 5.指名交流,教师归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导生字。 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你刚才构思的养花和老舍先生 写的养花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呢。4.指名交流,教师 相机检查评价初读情况。 交流内容:(1)老舍先生养的都是好种易活的花。 (2)养花很辛苦。 (3)养花能增长知识。 (4)养花能与别人分享。 5.有人觉得这篇文章有点乱,一会儿写这一会儿写那。那同学们思考一下, 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课文重点围绕什么来写?在哪一段点出来了? (学生交流) 6.教师归纳:是啊,这篇文章不像我们学过的很多记叙文,按事情发展顺 序来写,但是,就像刚才两位同学说的,看起来内容很散乱,但都是围绕 养花的乐趣来写,这就叫散文。齐读最后一段。 7.围绕“养花” ,提出不懂的问题。 (1) “花草自己会奋斗”是什么意思? (2)养花很辛苦,而老舍先生为什么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养 花到底有哪些乐趣? 8.作者至始至终对养花包含着一种怎样的感情?(热爱)能用文中的原话 回答吗?自由读读第一自然段,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边读边看眉批、 推想“工夫” 、 “计较”的含义。 9.老舍先生对养花的热爱让他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老 舍先生,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一起来咀嚼这份有喜笑、有忧泪的闲情雅 趣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齐读最后一段。 二、紧扣关键,上贯下连,落实训练。 (一)学习 26 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 26 自然段,结合眉批提示,勾画出最令人回味的句子 并作批注。 2.全班交流: 感受养花的喜与笑(围绕 2-4 自然段交流) 师:老舍先生对养花中体会到的的喜与笑在文中哪些地方得以体现呢? 交流:(1)作者养的花没有奇花异草,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 花草。 (“会奋斗的花草”指生命力强,能迎风斗雪、战胜自然灾害的花 草。 )这是作者养花的特点。 (2)作者养花,不是对花“置之不理” ,而是天天照管它们,像好朋友似 地关心它们。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花有感情。 )作者在照管花的过程中, 摸出了一些规律,增长了知识,从中得到了乐趣。 “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呀!”这是作者学会养花后的自豪之情的流 露,这就是乐趣。 (3)养花有益身心。 “有益身心”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热爱劳动的 感情。 ) 探讨: a作者为什么说得感谢它们? “感谢” 、 “照顾”等词饱含了老舍对养 花的什么情感? b作者两次使用“腰酸腿疼” 、 “热汗直流” ,你认为作者是在抱怨养花劳 累吗?为什么?(作者不但没有抱怨养花的劳累,反而从辛苦中体会到了 乐趣。 ) “这是多么有意思呀!”这就是作者劳累后的感受,这是苦中有乐, 是劳动带来的快乐。 (4)句子: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a让学生不改变意思,换一种说法: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 理。 b这句话说明什么道理?劳动可以创造一切;幸福生活是劳动创造出来 的;人活着,就应该劳动。 (5)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感受养花的忧与泪(围绕第六自然段交流) 1.老舍先生在养花中有伤心事吗?有什么感受呢?哪些语句给了你这样的 感受? 2.既然很伤心,还觉得有乐趣吗? 3.如果你是老舍先生,那次菊秧被砸死后,你会怎么处理的?为了观点统 一,允许你们商量商量,讨论讨论,猜一猜。 4.交流:老舍先生究竟是怎样做的?你的感受又怎样呢?您的心 情(失而复得的欢喜,失败后成功的喜悦。 ) 5.同学们,你们有过这种乐趣吗?那么,大家觉得伤心事有一种什么乐趣 呢? 6.师:是的,有喜有忧更有乐趣。(相机板书) 看来,老舍先生今天也给我 们带来了许多乐趣。 感受与人分享的乐趣(围绕第五自然段交流) 1.师:养花的乐趣不仅仅是令作者自己可以增长知识;在劳动中有益身心 健康;使人体会喜忧的快乐。还有最令作者感到自豪的事吗?(养花能闻 香味,看花开,送花给别人)你是从哪个地方体会到的?闻香味,看花开, 送花给别人,这是养花的什么? 2.想一想,养花是不是只有这三件成果?还可能有哪些? 3.师:既然有这么多成果,为什么作者只写这三件?请大家都默读这一自 然段,体会体会作者写这一段究竟是想说什么?(生默读、思考、指名答) 4.出示句子第五自然段 抓住“骄傲” 、 “秉烛夜游”体会朋友的赞叹,我的自豪。 5.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那么这种喜欢、骄傲、自豪是一种什么乐趣呢? (是享受与分享劳动果实的快乐。 ) 6.你们的赞叹,读出作者的自豪来!齐读第五自然段 7.的乐趣归结起来就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否有色,既 须劳动,又长见识。作者从养花中得到这些乐趣。看着板书齐读最后一段。 三、回归整体,读中学写。 1.我们知道老舍先生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他的这篇文章在语言表达上有 什么特点? A、这篇文章用词丰富,有的词很通俗、很平常,就像一位老伯伯在聊天, 说些家常话。比如:花开得好坏大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 B、老舍先生的语言简练,例如:冬冷、春天多风;有喜有忧,有笑 有泪 C、在老舍的笔下,花儿似乎成了他的朋友。如:“运动场” 、 “生病” 、 “感谢”等。 2.同学们研究得很有心得。老师在一篇文章上看到这么一段话,评价老舍 先生语言艺术特色的,摘录下来给大家看看。 (齐读:文笔质朴无华,如 水银泄地般地流畅,又像唠家常似的娓娓道来,浅显易懂。 ) 四、当堂作业,拓展延伸。 1.老舍先生就是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表现养花的乐趣,学习了这篇文章, 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收获?(热爱劳动、享受生活) 2.你们可真了不起,这些有哲理的话简直可以写成名人名言了。不过,大 家可别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把你们的体会真正融入你们的学习、 生活,你们会真正得到生活的乐趣。 师:花是美的象征,美的天使,而作家老舍通过劳动,创造了美,给生活 带来了乐趣,让人深深感受到他对劳动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3.老舍先生的作品还有很多,我想,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对老舍先生有 了兴趣。同学们回家后自己阅读,课下我们再交流自己的感悟。 4.师:老舍先生不愧为大作家,一篇短短的养花竟给我们这么多启发。 同学们,你们在养花中有些什么感受呢?你能写出来让大家同你分享吗? 如果觉得有困难,也可以写写你最喜爱的花草。 23 养 花 有喜有忧 既须劳动 有笑有泪 又长见识 有花有果 有香有色 乐趣无穷 享受生活 心得 反思 附:学校电子备课表格纸样式(根据需要也可以分两栏) 教学课题 梅花魂 教学课时 2 课时 备课教师 黄春梅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个性化阅读,深入感悟梅花精神及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准备及手段 教 学 流 程 动态修改部分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1.师:同学们,在寒冷的冬天有一种什么花在寒风中绽放呢?对,大家还 记得那首诗吗?我们一起来背背好吗?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和梅花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看到 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3.梅花怎么会有“魂”呢?这里的“魂”到底是什么?学完这篇课文,相 信我们都会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导生字。 3.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章中回忆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 4.讨论交流,归纳小结。 (1)吟诗落泪(2)珍爱梅图 (3)不能回国(4)赠墨梅图 (5)送梅 花绢 5.从课文中,你能体会到外祖父对梅花是一种什么感情? 6.你觉得哪一个自然段最能体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第三自然段) 三、顺学指导,直奔重点。 1.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自然段,画出你觉得最能体现外祖父喜爱梅花的句 子,并试着把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写在文中作批注的地方,养成“不动笔墨 不读书”的好习惯。 预设: “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a.这一句描写的是外祖父的什么?(动作) b.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呢?(从“轻轻” 、和“慢慢”这两个词语体 会到的。 ) c.“轻轻” 、 “慢慢”说明什么?(说明外祖父刮污迹时动作很轻,非常细 心。 ) d.带着你的体会来读读这句话。 2.你还从哪里体会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预设: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外祖父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 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 a.这一句描写的是外祖父的什么?(语言) b.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出外祖父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外祖父非常生气。 ) c.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句话。 d.生读 e.指导朗读:觉得他读得怎么样?(读出生气生气) f.生再读。 g.你可以这样想象一下,假如你有一个很喜欢的物品,被你的表弟表妹给 弄坏了,你是怎样对他? h.生继续读。 i.师范读。 3.表面上,外祖父是在训斥我妈,其实也是在告诉我:这清白的梅花 是玷污不得的。 4.你还从哪里体会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预设: “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 父顿时拉下脸来。 ” a.这一句描写的是外祖父的什么?(神态) b.“顿时拉下脸来”说明外祖父此刻怎么样了?(说明外祖父非常生气。 ) c.正是因为分外爱梅,所以,在看到被弄脏了的时候,外祖父才会这么生 气呀。 5.师:为了突出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作者不但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 描写,还运用了另外一种写作手法,是什么呢?下一节课我们继续探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体会到了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谁还记得有哪些地 方让你感受到了?为了突出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作者运用了那些手法呢? 这节课,我继续深入学习,看看除了对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之外,还有什 么? 二、紧扣关键,上贯下连,落实训练。 1.师: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再读 这一段,看看有哪些对比的语句。 预设: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 里那一副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 a.这是把什么进行对比?(这是把古玩和墨梅图进行对比。 ) b.还有不同意见吗?(是把外祖父对古玩的态度和对墨梅图的态度进 行对比。 ) c.谁来说说古玩是什么? d.那“不甚留意”怎么理解呢?(不甚留意就是不在乎。 ) e.在我们的心目中,古玩都非常贵重 f.可是对价值昂贵的古玩,外祖父是“不甚留意” ,对一副墨梅图,外祖父 却是“分外爱惜” ,这里对古玩的不甚留意正是为了衬托对墨梅图的“分 外爱惜” 。 2.还有哪些句子是对比的?这是在拿什么对比呢? 学生讨论回答。 预设: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外祖父训斥我妈。 ” a.这又是在拿什么和什么进行对比呢? (外祖父以前对我们的态度和现在对我们的态度进行对比。 ) b.以前外公是慈祥的,可是他此时第一次训斥我妈,第一次大发脾气,这 就是在把外公以前对我们的态度和现在对我们的态度进行对比,更突出了 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3.过渡:外祖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在外祖父心目中,梅花又是怎 么样的呢? 4.引读 13 段。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 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a.你发现这句话中哪几个词用得多?(愈愈愈 愈,最 最最) b.该怎么读好它呢?自豪、骄傲地读。 c.带着你的体会,同桌之间比着读读。谁能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让我 们带着自豪的感情齐读这段话吧。 5.难道外祖父喜欢的仅仅是梅花吗? 预设:不是的,外祖父喜欢的是像梅花那样的人。 6.像梅花那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 7.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苦 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8.是啊。像梅花那样的人,他们从来都是接着读:顶天立地,不肯低 头折节。 9.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顶天立地的?(顶天立地就是说头顶着天,脚踏 着地。 ) 10.头顶着天,脚踏着地,形容形象高大。那么“低头折节”又该怎么理 解呢?(低下头,没有自尊。 ) 11.低头折节就是低着头,失去了气节。在中华名族史上,有许许多多顶 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中国人,你知道哪些呢? 预设:陆游。 黄继光。 董存瑞。 12.师:还记得吗?钱学森中国的“导弹之父” ,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 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13.师:几千年来,中华名族出了许许多多有气节的人,钱学森就是其中一 个,他不管历尽多少苦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 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14.还记得吗?刘胡兰她就是毛泽东亲自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的民族英雄刘胡兰。 15.师:几千年来,中华名族出了许许多多有气节的人,刘胡兰就是其中一 个,她不管历尽多少苦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 肯低头折节。 16.还记得吗?闻一多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大师朱自清。他在解放前夕, 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所谓的“救济粮” 。 17.师:几千年来,中华名族出了许许多多有气节的人,刘胡兰就是其中一个, 他不管历尽多少苦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18.师:正是这一个个的中国人,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仍然具有梅花的秉性,所 以,外祖父这样教育我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要有梅花的秉 性才好。 19.这里的“秉性”怎么理解?(秉性就是本性。 ) 20.梅花的秉性又是什么呢? 不管历尽多少苦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三、回归整体,读中学写。 1.现在,我们再来齐读课题:24.,梅花魂,谁来告诉大家,这里的“魂”指的是 什么?这里的“魂”就是指的梅花的精神。 2.梅花的精神是什么精神? 3.梅花的精神是“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么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 肯低头折节” 4.师:“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么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 节“是梅花魂,是梅花的精神,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老师衷心地希望我们 每位同学,以后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要有梅花的秉性,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中 国人。 四、当堂作业,拓展延伸。 完成课堂作业语段阅读。 吟诗落泪 珍爱梅图 24 梅花魂 思国痛哭 赠墨梅图 送梅花绢 参考资料: 心得 反思 附:学校电子备课表格纸样式(根据需要也可以分两栏) 教学课题 菊和莲 教学课时 2 课时 备课教师 黄春梅 教学目标 1、学会 6 个生字。 2、 学习课文,知道菊花的香味,形状和本性,知道莲的花,叶,茎实的 名称及其作用。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培养学生文言文的 语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教学准备及手段 教 学 流 程 动态修改部分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1.师诵菊 。 2.比较教师诵文与现代白话文,文言文古人写的文章或说的话,白话文现 代人写的文章写的活。 3.过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言文就像一艘大船,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 几千年文明,与白话相比,文言文好比是根,白话文是枝叶,它们这间有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菊 (板书课题)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是学习文言文的诀窍,也是学习文言文的 难点,大家自由朗读文言文菊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断句 与停顿,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朗读。 4. 初读文言文,你有什么感受吗?(难读 简洁绕口 难懂) 5.怎么读好呢?(多读)那再就练习吧。 6.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评价。 预设: 老师读的很慢,感觉很有韵味。 师:你真会听!是啊,文言文要读的舒缓些,能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听老师读,仿佛把文章的某些意思都读出来了。 师:的确,读有助于我们理解内容,理解了内容,我们能读得更好。 7.谁有信心再来读一读。学生再次练读课文,指名读,齐读。 三、顺学指导,直奔重点。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文言文不仅要读准,还要知其意。 下面同学们就对照图片和译文来理解文意,如果遇到不理解不明白的字, 可做上记号。 2.学生自学。 3.学生质疑,提出不理解的字。重点理解“或” “赭” “既”等字的意思。 4.大家再来议一议,你读懂了哪些句子。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 (生述意)这一句写了菊花的哪个方面?(板书: 香味)你读慢一点,让我们都来品品菊花的清香。 (生慢读)嗯,仿佛有 一股淡淡的清香。谁还想读?(指名读)一起读。 其瓣如丝,如爪。 (生述意)这一句写了菊花的(生答:形状。 师板书)出示 PPT。来,你看着这些形状各异的菊花读这一句。还有谁愿 意读?(指名读) 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 (生述意)这一句介绍了菊 花的(答:颜色。板书)PPT 出示各种颜色的菊花图片。学生欣赏, 谈感受。带着感受再来读这一句。 (指名读) 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生述意)它告诉了我们菊 花的特征, (板书)从哪些字、词让你体会到菊的耐寒的本性?把你的感 受通过这些词语传递给大家吧!(指名读)一起赞赞菊耐寒的本性吧! (学生齐读) 5.悟情。 我国古代有一位诗人叫陶渊明,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植着菊花,更是以菊 的品格自喻,希望自己有菊花那样的美德,你能说说是什么美德吗?(指 名回答) 6.师小结:不仅因为美丽,更在它不畏严寒的坚强品质。让我们一起来歌 颂菊的美好品质吧!(齐读最后一句) 四、回归整体,读中学写。 1.学生再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朗读,可以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导背诵:老师提示,根据板书内容背诵。 4.图片配乐齐诵。 五、当堂作业,拓展延伸。 1.欣赏其它写菊的美文,感受菊的不畏严寒,凌霜傲放的特点。 2.学生诵读 菊花 咏菊 秋菊 唐 元稹 唐 黄巢 陈毅 秋丝绕舍似陶家, 待到秋来九月入, 秋菊能傲霜, 遍绕篱边日渐斜。 我花开后再花杀。 风霜重重恶。 不是花中偏爱菊, 冲天香阵透长安, 本性能耐寒, 比花开后更无花。 满城尽带黄金甲。 风霜其奈何? 3.小结。 今天,我们结合注释学习了文言文菊 ,在欣赏菊的美的同时,感受到 了菊花的美德。希望同学们通过更多的美文,来感受文言文的美,风格情 调的美,思想内涵的美,让我们去发现美,描绘美。 第二课时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1.猜谜语(猜两种植物) 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 (荷花) 泥里一条龙,头顶一个蓬。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 (莲藕) 2.说说你从什么地方猜出来的?荷花与莲藕都是莲的组成部分,还有同学 来说说你对日常生活中莲的其他部分了解?来,看古人是怎么描述的,板 书课题菊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上节课学习,自读文言文莲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 断句停顿,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朗读。 3.相机指导“曰” “茎” “藕” “皆”等字读音。 三、顺学指导,直奔重点。 1.小组合作学习,对照译文,说说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提出不懂字义。 亦:也。 曰:叫做。 其实:它的果实。 3.全班交流,指导朗读,读懂了哪些句子?文中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板书:花 叶 茎 实 用途 出示莲在不同时期的图片,指导学生朗读。 四、紧扣关键,上贯下连,落实训练。 1.学生自由读,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2.根据板书内容,学生练习背诵。 3.配乐配图齐诵。 五、回归整体,读中学写。 1.莲不仅作用大,而且品质高尚。师出示爱莲说中名句了解莲的品质,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师释义)莲是多么高洁呀! 2.读一读,赞一赞。 六、当堂作业,拓展延伸。 爱莲说向我们揭示了莲的高尚的品质,而我们这则文言文侧重于莲花 知识的介绍,让我们再一次在优美的图片和乐声中齐诵莲 。 花荷花 如盘 春种夏开 莲 叶 如钱 可观可食 茎莲藕 实莲子 【参考资料】 (1) 爱莲说 北宋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心得 反思 附:学校电子备课表格纸样式(根据需要也可以分两栏) 教学课题 题画兰 教学课时 2 课时 备课教师 黄春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 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教学准备及手段 教 学 流 程 动态修改部分 一、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CAI 显示:兰竹石轴图 (公元 1747 丁卯) 兰石图 (公元 1749 己巳) 墨兰图轴 (公元 1754 甲戍) 兰竹图轴(公元 1758 戊寅) 山顶妙香图轴 (公元 1758 戊寅)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都是谁画的?(郑燮)看到这些图有何感 受? 3.简介诗人,揭示课题。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历史上杰出名人, “扬州八怪”的主要 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画以竹、石、 兰蕙为最工,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 春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 (板书课题)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文通字顺。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二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三读古诗,借助插图,了解诗中大意。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本诗语言明白流畅,通俗易懂,疏通诗意 应着力在自由大胆表达上。 ) 兰花本是山中之草,它生长在山顶、岩缝、高崖之颠,香气飘散四溢、沁 人心脾,被誉为“天下第一香” 。尤以突出岩石、深深的岩缝中的美好花 香更为馥郁芬芳,浓香扑鼻。并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 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进行挽 留。 6.再读古诗,把握本诗整体意象,基本情调。 预设:a、兰花生长环境恶劣 B、兰花香气无与伦比 C、兰花品性高洁,非凡脱俗 D、兰花深受诗人钟爱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一)看兰 1.作为“三绝诗书画”的板桥画风活泼奔放,挺拔沉雄,冲破了绘画发展 的一切清规戒律,开启了一代绘画新风。来,擦亮咱们的双眸,仔细看一 看他所画之兰,你看到了什么? 2.反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 生:我看到了兰花生长在千山叠峰之顶,岩石缝中,环境十分恶劣。可是 它却显得那么茂盛,有生机。 师:好一幅具有生命力的兰花,请读 (课件)身在千山顶上头。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叶子十分倾斜零乱,但是杂乱之中透着一种零乱美感。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不拘一格,其它的花儿是长在平地、泥土或是花盆之 中,可是它却生长在山顶之上,仿佛可以看见世间万物 师:好一个兰花知音、怜花之人,请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二)听景 1.师:高寒之巅,饱览千山美景,兰花呀兰花,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 么? 2.学生自读、想象。 3.反馈,师疏导学情 生:我看见了漫山的碧树、如茵的小草 生:我看见了清澈的瀑布,雄伟的大山 生:我看见了展翅翱翔的山鹰,活泼乱跳的小兔 生:我看见了皓月当空,月光如水,水波荡漾 生:我听见了潺潺流动的山泉唱着欢乐的歌儿 生:我听见了山风的呼啸,大地的震撼 生:我听见了牧童的笛声,知了的蝉鸣 生:我听见了岩石的回声,鸟儿的呢喃,花儿的呼吸 师:兰花呀兰花!沐浴着大自然的清辉,享受着山中独有的清闲,你可真 是幽雅脱俗,怡然自得呀!(齐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三)闻香 1.师:古人云“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 ,人们常用“国香” 、 “香 祖” 、 “王者之香” 、 “天下第一香”等词句形容它,而在板桥的笔下,又是 如何呢? 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出示) 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 3.理解“妙香稠” (花香本是四溢,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处聚集。竟香浓到让人感到粘稠, 这种兰香真是非一个“妙”不能言尽。 ) 4.能否将“妙香稠”中的“稠”字换成“浓” “重” “绝” “溢”等?(比 较感悟古诗用字精妙) 5.小结:兰花身处贫寒之地,不因山岩的贫瘠而凋谢,却孕育大地的精华, 吐纳着人间绝有的妙香,好一朵妙“花”呀!。 (配乐读一、二句诗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 (四)悟性 1.师读:“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课件显示)同学们,你 们可曾想过兰花脚下会有什么喧“闹”吗? 2.生讨论交流: 有游人上山郊游,踏青赏景 有车马快递飞驰而过 有采药者前来惊扰 有诗人学者高声喧哗,谈诗论道 有姑娘小姐寻香采花 3.换位思考: 师:假如是你听到这些喧闹,你会如何?而兰花呢?(来不相知去不留) 为什么? 4.感悟兰花品性 (不与浮云游尘为伍,两耳不闻,两眼不看尘世喧闹,追求自我,吐 纳芬芳,超凡脱俗,淡泊自足) (配乐个性朗读 3、4 句) 5.过渡:兰花至真至纯的秉性令人激赏,至香至美的风采令人留念,然而 令人不明的是为何大画家板桥(出示课件)“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 年,不画他物。 ”(板桥“题画竹”中自述) 四、多元赏诗,升华诗境。 郑燮,30 岁前以读书教书为主,康熙秀才,后卖画扬州,以活泼奔 放,挺拔沉雄的笔墨,振聋发聩地反击了纯以临摹为能事的毫无生气的如 意馆画派的靡靡颓风,革新画的意境,大胆创造。他文笔敏捷,心思高旷, 诗文书画,几乎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为“扬州八怪”之首, 39 岁中雍正举人,44 岁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 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拨款 救灾,济人无数,但却因此获罪罢官,为官十二载,看透官场黑暗,秉直 清廉,体恤百姓,爱民如子, “恨不能填满普天饥债” 。罢官临行前,百姓 都来送行,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 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 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以画竹卖画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节气的一生。 心得 反思 附:学校电子备课表格纸样式(根据需要也可以分两栏) 教学课题 语文乐园(八 ) 教学课时 4 课时 备课教师 黄春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2、理解文章概括具体的表达手段。体会概括叙述的句子。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一词多义,理解文章概括具体的表达手段。 2、引导学生了解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学准备及手段 教 学 流 程 动态修改部分 一、读一读,说说每组加点词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按组读词,读熟练,将不懂的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