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 1 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博大 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从伏羲制九针 、神农尝百草开始,逐渐形成了包 括经络文化、诊疗文化、本草文化 、养生文化等在内的完整的中医药 理论体系。 。 第一章 中医学绪论 2 第一章 中医学绪论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生活实 践中积累而成的,曾对中华民族的繁衍 昌盛做出过巨大贡献。时至今日,仍然 为人类医疗和保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学来源于感性认识,服务于理性实 践。 3 第一章 中医学绪论 中医学是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 法思想指导下,通过临床实践的积累, 逐步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的传统 医学 。 中医学的特征: 以综合的方法为主 从宏观的角度 动态地研究人体各种内在联系 祥于机能 略于结构 现代医学的特征: 以分析的方法为主 从微观的角度 研究人体病理生理的变化 祥于结构 略于机能 4 “经验和 直觉 ”; 模糊的 整体; 中医学 取类比象 中医学采用 宏观形象 以辨证论治 为核心 中医应用辩证思维 中医是治疗病的人,重视 人的整体变化 “实证加 推理 ”; 清晰的 局部; 西医学 实体解剖 西医学采用 微观观察 以辨病论治 为基础 东西方医学之差异东西方医学之差异 东方医学 西方医学 认知方法认知方法 理论构建理论构建 思维方法思维方法 西医学应用逻辑思维 西医是治疗人的病,关注病 的病理特征 5 中中 医医 强调强调 “ 阴阳阴阳 平衡平衡 ” 强调强调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 ” 强调强调 “辨证施治辨证施治 ” 复方理论复方理论 西西 医医 健康环境健康环境 因素因素 通过药物遗传学为每通过药物遗传学为每 一个病人找到最适合一个病人找到最适合 的药综合治疗的药综合治疗 殊途而同归殊途而同归 系统生系统生 物学物学 6 中医学发展简史 第一节 (分为六个主要阶段) 7 1. 远古时代 -中医学的萌芽阶段 茹毛饮血、筑穴而居。觅食充饥、与兽搏斗、 积累了原始医疗知识 伏羲制九针 神农尝百草 伊尹治汤液 商代: 甲骨文出现医用文字如: 疾、医、疥等 周代 :出现医学分科如: 食医、疡医、 疾医、兽医等 8 2. 春秋战国、秦汉 -中医理论 体系的奠基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 元气论自然观 “人之生,气之聚也 . 散则为死 ” 阴阳五行学说已具雏型。 儒家 道家 法家 阴阳家 杂家 9 2. 春秋战国、秦汉 -中医理论 体系的奠基阶段 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医 学经典著作, 使中医学从原 始经验阶段步 入抽象概念的 理论阶段。 10 2. 春秋战国、秦汉 -中医理论 体系的奠基阶段 秦汉时期 著名的医家 扁鹊 (秦越人 ) 难经 原名 黄帝八十一难 论述了脏腑、经络、脉学、针 法 分析了病例。 补充了 内经 的不足。 11 2. 春秋战国、秦汉 -中医理论 体系的奠基阶段 秦汉时期 神农本草经 全书收载 365味中药,按 功效特点分成上、中、下三品,所录药物 功效的记载,屡经检验,大多准确可信。 书中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等性味学 说,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该书的问世 ,使中药学科进入了迅速发展的轨道 。 12 2. 春秋战国、秦汉 -中医理论 体系的奠基阶段 东汉医家 张仲景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编写 了 伤寒杂病论 。该书后 被分为 伤寒论 和 金匮 要略 两本,分别讨论外感 病和内伤杂病,创造出理法 方药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体 系。 著名医家 张仲景 13 2. 春秋战国、秦汉 -中医理论 体系的奠基阶段 东汉 医家 华佗 “麻沸散 ”是世界最早的麻醉剂 善用麻醉、针灸等方法,并擅 长开胸破腹的外科手术。 运动养生创编了 “五禽戏 ” 华佗说: “吾有一术,名五禽 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 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 疾,兼利蹄足。 14 3晋至隋唐 -中医学分化、 融合 和发展阶段 晋至隋唐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辉煌时期 。 三个特点: (1)学科分支日趋成熟:如脉学、病因病机学 、针灸学、妇科学、儿科学、外伤科学都出现 了专著。 (2)临床各科蓬勃发展:专著如 诸病源候论 、 备急干金要方 、 干金翼方 、 外 台秘要 等所录诊治经验和良方佳药甚多,外 科手术发展亦至鼎盛 . 15 3晋至隋唐 -中医学分化、 融合 和发展阶段 (3)中医学融合来自印度 、波斯等国外医学知识 ,成为当时世界医学中 心。世界上最早由国家 制定颁布的官方药典 新修本草 问世。 16 3晋至隋唐 -中医学分化、 融合 和发展阶段 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 215 282) 针灸甲乙经 12卷, 128篇。 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 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 禁、腧穴主治等。 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 349个( 包括单穴 49个,双穴 300个), 公元 701年日本政府制定医药职令时规定,本书为医 学士必修书。 17 3晋至隋唐 -中医学分化、 融合 和发展阶段 巢元方 (公元 610年) 诸病源候论 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 全书共 50卷,分 67门,载列证候 1700余条 分别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疾病的病因 病理和症状。 例如:对某些寄生虫的感染,明确指出与饮食有关 ;认为绦虫病系吃不熟的肉类所致。书中还记载了 肠吻合术、人工流产、拔牙等手术,说明当时的外 科手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18 3晋至隋唐 -中医学分化、 融合 和发展阶段 苏敬 等二十余人(公元 657年 659年) w 唐 新修本草 (又名 唐本草 。这是中 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 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w 该书共 54卷,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 ,载药 850种,在国外影响较大。 w 比欧州纽伦堡政府公元 1542年颁行的 纽伦 堡药典 早 883年。 19 3晋至隋唐 -中医学分化、 融合 和发展阶段 孙思邈 (公元 581 682) 备急千金要方 分为 30卷,合方论 5300首 千金翼方 30卷,载方 2571首。 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等均有论述 。尤其在营养缺乏性疾病防治方面,成就突出。 如瘿病(指甲状腺肿类疾病)是因人们久居山区, 长期饮用一种不好的水所致,劝告人们不要久居这 些地方; 如夜盲病人,采用动物肝脏治疗等。 20 4宋至金元 -学派涌现、 理论突破阶段 宋代活版印刷术的发明 宋代对中医教育重视。设立 “太医局 ”,作 为培养中医人材的最高机构 学术争鸣 学派涌现 陈无择 在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中确立 了 “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的病因分类说 。 出现了 “古方今病不相能 ”的思潮,涌现了 许多学派。 21 4宋至金元 -学派涌现、 理论突破阶段 中医药学在各方面获得重大 进展 宋元 人痘术 已在中国出现 ,开创了免疫学的先河。 宋末 宋慈宋慈 的 洗冤集录 一书,达到了古代法医学 的顶峰。 宋朝出现了官办药局的配 方规范 太平惠民和剂局 方 。 22 4宋至金元 -学派涌现、 理论突破阶段 王惟一 (公元 1026年) 设计铸造铜人精细刻制了 十二经脉和 354个穴位。 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 之用。 考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 外用蜡封。受试者如取穴 正确,可针进水出。 这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创 举。 23 4宋至金元 -学派涌现、 理论突破阶段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刘完素 寒凉派 认为 “ 百病多因于 火 ”, 主张以寒凉为主治疗。 张子和张子和 攻下派 认为 “ 邪去则正安 ” 主张以祛邪为主。 李东垣李东垣 补土派 认为 “ 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 ”, 主张以补益脾胃为主。 朱震亨朱震亨 养阴派 认为 “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 主张以补益阴津为主。 24 这一时期中医学发展的特点有二: 一是对宋、金、元、明以来医学各领域众 多进展总结归纳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 二形成了著名的 “温病学派 ”;代表人物 有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雪、吴鞠通、王 孟英)。 温热论 湿热条辨 温病条辨 温热经纬 5 明、清 -综合集成 和深化阶段 25 5 明、清 -综合集成 和深化阶段 本草纲目 证治准绳 景岳全书 医林改错 王 清 任 李时珍 收载药物 1892种,附 方 1万多帖 26 6鸦片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低谷中孕育着新的飞越 民国时期 中医学的发展处于低谷 。西方医学迅速传播,国民党政府 试图扼杀中医,中医学面临着生存 危机。由于中医学自身不容忽视的 医疗价值和大批仁人志士的奋力抗 争,她得以顽强生存下来。 27 6鸦片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低谷中孕育着新的飞越 中西医汇通: 在抗争 “废止中医 ”的同时, 学习西医,形成了中西医汇通学派。 指导思想: “东西文化,应相互容纳,科 学得哲学以深造,哲学赖科学以证实,将 来道器合一,为物不二,冶古今中外于一 炉 ”。 28 6鸦片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低谷中孕育着新的飞越 代表人物: 唐宗海 中西汇通 医经精义 施今墨 施今墨医案 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 西录 29 6鸦片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低谷中孕育着新的飞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国家卫生部门 对于中医给予高度的重视,使其在 理论、临床和科研都有长足进步, 中医学出现了一次新的飞跃。 3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的研究 针刺镇痛原理与针刺麻醉的应用 砷制剂治疗白血病 青蒿素治疗疟疾 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 31 医 德 修 养 为医者必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中华医学源渊流 长,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医大师:神医扁鹊、外科 华佗、医圣张机、颇受后人尊崇的医学大家孙思邈、 药学家李时珍等,皆是 “大医精诚 ”的典范。杏林春暖 悬壶济世等成语均出自中医 做苍生大医要具备: 千金一命的仁爱之心, 无欲无求的恒心素志, 一心赴救的忘我精神。 32 医 德 修 养 唐 孙思邈 大医精诚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 疾厄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 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通一等,皆如至亲之 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生命,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巘、 昼夜、饥饿、寒暑,一心赴救,无做功夫形迹 之心 ”。 33 第二节 中医学 基本特点 34 中医学基本特点 人是有机的整体 整体观念 天人相应 根据四诊所得确定证候 辨证论治 根据证候确定治疗原则 35 整体观念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三大方面: 就形体结构而言 : 任何局部都是整体的一个 组成部分,与整体在形成结构上有着密切关联 。 就基本物质而言: 组成各脏腑器官并维持其 机能活动的物质是同一的,即精、气、血、津 、液,这些物质共同完成机体的机能活动。 就机能活动而言: 各种不同机能活动之间密 切的联系性。它们互根互用,协调制约,相互 影响。古人强调: “形与神俱、形神合一 ”。 36 整体观念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 “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 37 整体观念 生理性适应:如 灵枢 五癃津液 篇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 则腠理闭,气温不行,水下溜于膀胱 ,则为溺与气 ”。 病理性特征:春病多温、夏病多暑等 。 38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 包括辨证和论治两大方面 39 辨证论治 辨证辨证 -即采用望、闻、问、切等诊 法收集病史、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 指导下,通过分析综合,去粗取精,去 伪存真,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 、发展阶段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等, 最后 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 辨证的过程就是对病人作出正确、 全面判断的过程。 40 辨证论治 论治论治 -即是根据辨证的结果 ,选择和确定相应治疗原则和 治疗方法的过程,也就是研究 和实施治疗的过程。 41 : 辨证 是确定治则治法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 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治疗原 则、选择治疗的手段和方法。 治疗的效果又是检验辨证正确 与否的依据。 辨证论治的关系 42 中医学总论复习思考题 中医学和西医学有何不同?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43 第二章 44 阴阳五行学说教学目标 了解阴阳五行学说的形成 熟悉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变化规律及相 互关系 45 46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它 萌生于商周,成熟于战国与秦汉之际。 是用来解释宇宙和自然的理性知识,包 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方法论的内容 。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 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滋生、发 展和变化着的;古代思想家认为阴阳者 ,万物之能始也 ”。 “天地合而万物生, 阴阳接而变化起 ”。 47 二、阴阳的属性特征 从事物运动变化看 阳阳 阴阴 活动的活动的 沉静的沉静的 功能的功能的 物质的物质的 亢奋的亢奋的 抑郁的抑郁的 阴阳学说是 对自然界相互 关联的某些事 物和现象对立 双方的概括。 从事物属性看 阳阳 阴阴 天 火 男 地 水 女 48 三、阴阳的变化规律 1相互对立 是指阴阳双方是对立和矛盾的。 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男与女等 2相互依存 是指阴阳双方是以对方的存在而 存在。如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男的也就 无所谓女。 3相互消长 是指阴阳双方始终处于动态的平 衡之中,如阴消阳长,阳消阴长只是量的变化 4相互转化 是指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向 各自对立面转化。如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是质的变化。 49 阴阳互根阴阳对立 阴阳转化 阴阳消长 阴阳变化规律 50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 51 四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渗透到中医学领域,用 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 能和病理变化并指导着临床实践 。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曰 :“善诊 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 52 阳 阴 部位: 上 下 表 里 背 胸 脏腑: 六腑 五脏 经络: 行于四肢外侧的经脉 阳 行于四肢内侧的经脉 阴 53 四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组织结构 内经 “人生有形,不离 阴阳 ”。如体表为阳,体内为阴,五脏为阴六 腑为阳。 2概括生理功能 物质是属于阴,功能属于阳 ;气为阳,血为阴 3阐明病理变化 阴阳的偏盛和偏衰 4指导疾病诊断 表、热、实属于阳;里、虚 、寒属于阴 5指导疾病治疗 阴病用阳药,阳病用阴药 54 阴 阳 失 调 阴盛 阴阳 偏盛 实寒证(阴胜则寒) 阳盛 实热证(阳胜则热) 阴虚 阴阳 偏衰 虚热证(阴虚则热) 阳虚 虚寒证(阳虚则寒) 阴不制阳 阳不制阴 55 调 整 阴 阳 阴盛 阴阳 偏盛 实证 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 阳盛 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阴虚 阴阳 偏衰 虚证 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 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 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之源,以消阴翳。) 泻 其 有 余 补 其 不 足 56 57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 水五种基本物质构成了整个世界, 五种物质的不同配比,组成了万物 。 58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尚书 .洪范 曰 :“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 ;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 所资生,是为人用 ”。 战国晚期,先哲们还根据五行的特点,将自 然界的许多事物或现象,最终归纳为五大类 。并认为五者之间有着内在的次序和联系, 遂建构起一整体关联的世界图景。这一学说 渗透进入中医学,成为中医学家认识生命的 一大方法。 59 木 土金 水 相生 相克 金 土 水 木 火 60 五行生克圖五行生克圖 61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 ” 是指 木、火、土、金、水 五种基本 物质; “ 行 ”,有两层涵义:一是指行列 、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因此,可将 “ 五行 ”定义为:木、火、土、金、水五种 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 和变化。就性质而言,五行学说也是古 贤用以解释世界和探求自然规律的一种 自然观和方法论。 62 二、五行的特性 木的特性: “木曰曲直 ”。所谓 “ 曲直 ”,是以 树干曲曲直直地向上、向外伸长舒展 的生发姿态来形容具有生长、升发、 条达、舒畅等事物及现象。凡具有这 类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 “木 ” 。 63 二、五行的特性 火的特性 : “火曰炎上 ”。所谓 “炎上 ”,是指火 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的特征。因 此,凡具有温热、升腾等特性的事 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 “ 火 ”。 64 二、五行的特性 土的特性 : 土性生化、受纳。凡具有这类特性的事 物均可归属于 “ 土 ”。由于农耕生产方式 影响,故有 “ 土载四行 ” 万物土中生,万 物土中灭 ”以及 “ 土为万物之母 ”等说法。 65 二、五行的特性 金的特性 : 金性清肃、收敛。凡具有这类特 性的事物或现象,皆可归属于 “ 金 ”。 66 二、五行的特性 水的特性 : “水性润下 ”,是指水具有滋润和 向下的特性。凡具有寒凉、滋润、向 下、静藏等特性和作用的事物或现象 ,均可归属于 “ 水 ”。 67 68 三、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 1.五行相生 “相生 ”,指五行中某一事物对于另一事物 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作用。五行相生 的规律和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 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 五行相克 “相克 ”,指五行中某一事物对于另一事 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五行 相克的规律和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69 三、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 3. 相生相克的关系(生理) 张介宾说 :“ 造化之机 , 不可无生,亦不可无 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 根据生克次序,对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来说, 都存在着 “生我 ”、 “我生 ”和 “克我 ”、 “我克 ” 方面的联系。 70 三、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 3. 相生相克的关系(生理) 以木为例:木之 “生我 ”者为水, “ 我生 ”者为 火; “克我 ”者为金 , “ 我克 ”者为土。 在 难经 中被喻为 “母 ”和 “子 ”。 “生我 ”者为 “母 ”, “ 我生 ”者为 “子 ”; “克我 ”和 “我克 ”在 内经 中又称作 “所不胜 ” 和 “ 所胜 ”。 71 木 火 土金 水 心 脾肺 肾 肝 72 三、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 4. 相乘相侮的关系(病理) 相乘 是指乘虚侵袭 相侮 是指以强凌弱 如:金本克木,木本克土,但当木气太盛, 土气虚衰,金不能对木加以正常的克制时 ,过盛的木不仅要乘土之虚而制之,同时 还会反过来侮金。 73 木 火 土金 水 心 脾肺 肾 肝 相乘 相侮 木火刑金 木旺乘土 74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解释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如: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夫妻忠诚保障与情感补偿协议
- 商业地产项目全产业链招商运营与品牌孵化合作协议
- 宠物美容院品牌合作、专业技术培训、设备采购与品牌授权协议
- 知识产权改编作品收益分成权益补充协议
- 电动跑车全面升级维护及保养合同
- 宠物领养及长期抚养费用保障协议
- 企业员工股权激励与公司社会责任履行协议
- DB42-T 2025-2023 马铃薯-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模式技术规程
- 2023年软件测试基础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 高一历史备课组期末工作总结模版
- 利用热释光剂量探测器测量射线剂量
- 大病历模板-住院病历
- GB/T 602-2002化学试剂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的制备
- GB/T 18657.1-2002远动设备及系统第5部分:传输规约第1篇:传输帧格式
- GB/T 15608-2006中国颜色体系
- GB/T 14315-2008电力电缆导体用压接型铜、铝接线端子和连接管
-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散文和小说阅读
- 【人卫九版内分泌科】第十一章-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课件
- 护理人员业务技术档案 模板
- 金融监管学-金融监管学课件
- 语文一年级上册:拼音9《y-w》ppt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