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事件处置ppt课件_第1页
中毒事件处置ppt课件_第2页
中毒事件处置ppt课件_第3页
中毒事件处置ppt课件_第4页
中毒事件处置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突发中毒事件处置 1 第一章 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概述 与相关基础理论 第二章 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的基本技能 及法律责任 第三章 常见的急性中毒诊治 2 第一章 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概述 与相关基础理论 一、突发公共事件与卫生应急形势及问题 突发事件具有以下特征: 1、发生的突然性:发生突然,多数情况下都是 不能预测的意外事件。 2、公共影响属性:对更大范围的社会公众带来 威胁或伤害。如东京地铁沙林中毒事件,造 成了 5500人中毒, 12 人死亡,其中还有数十 位医生接触到未洗消的沙林中毒者而造成中 毒。 3 3、表现复杂多样(云南不明原因猝死案)。 4、后果的严重性:主要表现为影响公众健康、 破坏环境、经济损失、社会安定等。 5、相互转化及共存:如安全生产事故如不能及 时控制,污染物就会泄漏到大气、水和土壤 中,造成环境污染事故,人群暴露于污染的 环境会出现健康损害,就演化成了公共卫生 事件。 4 近代世界公害事件 1943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汽车尾气)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燃煤) 1953年,日本水俣病事件;(甲基汞) 1972年,日本富山事件(痛痛病。 1963-1979,日 本铅、锌冶炼污染水体,大米镉超标,中毒 130 人,死亡 81人。) 1984年 12月 3日,印度博帕尔事件。 印度博帕尔事件: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的工业化 学意外事件,影响巨大, 1984年 12月 3日凌晨, 印度中部博帕尔市平民区附近一所农药厂(美国 )发生 40吨 异氰酸甲酯 泄漏,造成 2.5万人直接 死亡, 55万人间接死亡,并有 20多万人永久残疾 的人间惨剧。 5 我国发生的中毒事件 1991年,江西上饶甲胺泄漏, 595人中毒, 42人 死亡。 南京汤山投毒事件(氟乙酰胺、毒鼠强) 395人 中毒, 42人死亡。 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 2008年 3月出现,历时半 年, 29万儿童健康受到影响。 怀安氯气泄漏事件 垫江 H2S中毒事件 瘦肉精事件 甘肃陇南铅污染事件 地沟油事件 6 二、突发中毒事件相关概念 1、毒物的概念及范畴 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进入人体,影响机 体代谢过程,引起机体暂时或永久的器质性 、功能性异常的外来物质。 从卫生角度和绝对意义上讲,任何物质都 有毒性。 7 ( 1)、天然物质,一是自然界存在的毒性较高 的物质,特定矿物质、特殊环境下的有毒气 体。二是存在于某些生物体内毒性较高的物 质,部分动植物含有有毒的肽类、生物碱等 ,部分真菌、细菌、藻类等也含有对人体危 害的物质,如肉毒杆菌产生的肉毒毒素就是 最毒的物质之一。据相关调查,我国有毒植 物有 1300种,有毒动物数千种,有毒蘑菇 421 种。 ( 2)人工合成物质,截止到 2013年 6月,人工 合成的物质累计达到 7100万种。 8 按 WHO急性毒性分级标准,毒物的毒性分 级如下: 毒性 毒性分级 成人致死量克 /公斤体重 60公斤成人致死总量 1、剧毒 5 15克 1000克 9 三、常见毒物类别 (一)、有毒气体 1、刺激性气体:氨、氯、氮氧化物、光气、甲醛 、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氟化氢等。以气体、烟 雾形式进入机体,直接导致呼吸系统器质性和功 能性损伤。由于其种类多、易扩散、群体性中毒 机会最常见。 2、窒息性气体:单纯窒息性气体,二氧化碳、甲 烷、乙烯、惰性气体、氮气、氦气等;化学窒息 性气体,一氧化碳、苯的硝基和氨基化合物的气 态物;细胞窒息性气体,氰化物、硫化氢等主要 通过抑制细胞呼吸酶活性、阻碍细胞利用氧的能 力。 3、其他气态物质:汽油、柴油、有机物燃烧产生 的烟雾。 10 (二)、腐蚀性物质: 指对机体局部有强烈腐蚀作用的毒物 。如强酸、强碱及酚类等,硫酸、硝酸 、盐酸、氢氟酸、二氧化硫、三氧化硫 、甲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漂白粉 、甲醛、苯酚等。 11 (三)、有机溶剂: 苯、甲苯、二甲苯、环己烷、二硫化碳、甲醇 、 乙醚、醋酸甲酯、丙酮等。 有机溶剂的毒性: 1、神经毒性,可以引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和中毒 性脑病。 2、血液毒性,以芳香烃 苯 最常见,苯可抑制骨髓 造血功能,按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顺序依次 减少,严重者可引起白血病。 3、肝肾毒性,多见于氯代烃类,四氯化碳、三氯 乙烯、二氯乙烷,可引起中毒性肝炎,肾脏损害 多为肾小管型。 4、皮肤黏膜刺激,以酮类、酯类为主,可引起呼 吸道炎症、支气管哮喘、皮炎、湿疹等。 12 (四)、金属 1、轻金属,密度小于 4500kg/m3, 铝、 镁、钾、钠、钙等; 2、重金属,密度大于 4500kg/m3,汞、镉 、铅、锌、铜等; 3、贵金属,金、银、铂; 4、稀有金属,铊、锂、钛、钼等; 5、放射性金属,铀、镭等。 13 (五)、农药 1、有机磷酸酯类,敌敌畏、敌百虫、乐 果、对硫磷、马拉硫磷等 2、氨基甲酸酯类,呋喃丹、灭多威等 3、拟除虫菊酯类,溴氰菊酯、甲氰菊酯 等 4、杀鼠剂,毒鼠强、磷化锌、敌鼠强、 安妥、敌鼠钠、杀鼠灵等 . 14 (六)、军事性毒物 指战争中应用的有毒物质,主要是毒气,如沙 林、芥子气等 1、神经性毒剂,沙林、塔崩、梭曼。是已知毒性 最毒、反应最快的化学毒剂,作用原理和毒性反 应类似于有机磷杀虫剂。 2、糜烂性毒剂,芥子气、路易斯剂、氮芥。中毒 症状为红肿、水疱。 3、窒息性毒剂,氯气、光气、双光气、氯化苦。 主要损伤肺组织,引起肺水肿。 4、失能性毒剂,毕兹、四氢大麻醇。主要引起精 神活动异常和躯体功能障碍。 5、全身中毒性毒剂,氢氰酸、氯化氢、蓖麻毒素 。破坏人体组织细胞氧化功能,引起组织急性缺 氧。 15 (七)、生物性毒物 1、有毒植物。毛莨科、豆科、夹竹桃科、天南 星科、大戟科。如乌头、曼陀罗、夹竹桃、 莽草、蓖麻、红茴香、雷公藤等。 2、有毒动物。如蛇毒、河豚、斑蝥、蟾蜍、鱼 胆、蜂毒、蜘蛛毒等。 3、有毒真菌。主要是毒蘑菇,有黄粉末牛肝菌 、毒蝇鹅膏、黄盖鹅膏、亚稀褶黑菇。 4、细菌及霉菌性毒素。如沙门菌、肉毒杆菌、 葡萄球菌等细菌,以及黄曲霉素、霉变甘蔗 、黑斑病甘薯等真菌毒素。 5、有毒藻类。是造成赤潮和水华的主要浮游生 物,可引起贝类毒化、鱼贝类死亡。 16 (八)、其他 1、药物。 镇静药、解痉药、麻醉药,如使用 不当引起的药物性中毒。如士的宁、烟酸、 苯丙胺等。 2、黄磷。军事上制造烟雾弹、燃烧弹。 17 四、中毒的概念 中毒为机体受毒物作用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 毒物作用于人体能够引起局部刺激反应、变态 反应、急性中毒,也可以引起某些慢性病、新 生儿缺陷、肿瘤等。是否引起中毒以及中毒的 严重程度由毒物在机体内剂量的水平决定。 18 1、 突发中毒事件的概念 突发中毒事件是指在短时间内,毒物 通过一定方式作用于特定人群造成的健康 影响事件。 指毒物造成的急性群体性健康影响, 不包括慢性中毒事件、射线引起的辐射事 故以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传染性 疾病。 19 2、突发中毒事件的成因 ( 1) 自然灾害,如 2008年汶川地震,氮肥厂氨 气泄漏,造成了近千人中毒; ( 2)事故灾难,主要是安全生产事故、环境事 故、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食品安全和药品 安全引起); ( 3)社会安全事件,有化学恐怖事件、投毒犯 罪, 2002年南京特大中毒事件,造成 42人死 亡, 395严重中毒,就是食品投毒所致,卫生 监督部门和公安部门从中毒者食物中查出了 “ 毒鼠强 ” 成分。证实是人为投毒案,犯罪 嫌疑人因生意竞争、心怀恨意而投毒作案。 20 3、 突发中毒事件的特点: 事件发生突然, 暴露与发病关系密切, 个体的健康影响表现相同或相近, 快速响应是控制中毒事件的关键, 防范和减少公众毒物暴露是应急工作的重 点。 21 五、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组织体系及 中毒事件 分级 (一)、卫生应急组织体系 1、卫生和计生行政部门 2、专家咨询组 3、专业机构,包括医疗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卫生监督机构。 22 1、卫生和计生行政部门 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国务院卫生行政部 门负责组织、协调全国突发中毒事件的卫生 应急工作,负责统一指挥、协调特别重大突 发中毒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工作。卫生应急 办公室负责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的日常管 理工作。各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在本级人民 政府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 突发中毒事件的卫生应急工作;配合相关部 门,做好安全生产或环境污染等突发事件中 ,涉及群体中毒的卫生应急工作。按照分级 处置的原则,省级、地市级、县级卫生行政 部门分别负责统一指挥、协调重大、较大和 一般级别的突发中毒事件的卫生应急工作。 23 2、专家咨询组 其主要职责: ( 1)对突发中毒事件应急准备咨询和建议, 参与制订、修订突发中毒事件相关预案和技术 方案。 ( 2)对确定突发中毒事件预警和事件分级及 采取相应的重要措施提出建议,对突发中毒事 件应急处理进行技术指导,对突发中毒事件应 急响应的终止、后期评估提出询意见。 ( 3)承担突发中毒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和日常 管理机构交办的其他工作。 24 3、专业机构的职责 ( 1)相关医疗机构 开展突发中毒事件和中毒病例报告工作。 开展中毒病人的现场医疗救治、转运、院内诊 疗工作。 向当地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中毒病人 转归情况。 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中毒病人的流行病 学调查,并采集有关生物样本。 25 (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开展突发中毒事件的监测、报告和分析工作。 开展突发中毒事件的现场调查和处理,提出有 针对性的现场预防控制措施建议。 开展突发中毒事件的现场快速鉴定和检测,按 照有关技术规范采集样本,开展中毒事件样 本的实验室鉴定、检验和检测工作。 开展突发中毒事件暴露人群的健康监护工作。 开展突发中毒事件的健康影响评价工作。 26 ( 3)卫生监督机构 在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协助对参与突发 中毒事件处置的医疗卫生机构有关卫生应急 措施的落实情况开展督导、检查。 协助卫生行政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调 查处理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工作中的违法 行为。 根据 “ 三定 ” 规定明确的职责,对突发中 毒事件肇事单位和责任单位进行卫生执法监 督。 27 (二)、突发中毒事件分级 根据突发中毒事件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围等 因素,将突发中毒事件分为四级: 1、特别重大( I级) 2、重大( II级) 3、较大( III级) 4、一般( IV级)。 食物中毒及急性职业中毒事件按照 国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的分级标准执 行。 28 1、特别重大突发中毒事件( I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中毒事件 : ( 1)一起突发中毒事件,中毒人数在 100人及 以上且死亡 10人及以上;或死亡 30人及以上 。 ( 2)在一个县(市)级行政区域 24小时内出现 2起及以上可能存在联系的同类中毒事件时, 累计中毒人数 100人及以上且死亡 10人及以上 ;或累计死亡 30人及以上。 ( 3)全国 2个及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发 生同类重大突发中毒事件( II级),并有证 据表明这些事件原因存在明确联系。 ( 4)国务院及其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 。 29 2 、重大突发中毒事件( II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中毒事件: ( 1)一起突发中毒事件暴露人数 2000人及以上。 ( 2)一起突发中毒事件,中毒人数在 100人及以上 且死亡 2-9人;或死亡 10-29人。 ( 3)在一个县(市)级行政区域 24小时内出现 2起 及以上可能存在联系的同类中毒事件时,累计中 毒人数 100人及以上且死亡 2-9人;或累计死亡 10 -29人。 ( 4)全省 2个及以上市(地)级区域内发生同类较 大突发中毒事件( III级),并有证据表明这些 事件原因存在明确联系。 ( 5)省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认定 的其他情形。 30 3、 较大突发中毒事件( III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突发中毒事件: ( 1)一起突发中毒事件暴露人数 1000-1999人。 ( 2)一起突发中毒事件,中毒人数在 100人及以上 且死亡 1人;或死亡 3-9人。 ( 3)在一个县(市)级行政区域 24小时内出现 2起 及以上可能存在联系的同类中毒事件时,累计中 毒人数 100人及以上且死亡 1人 ;或累计死亡 3-9人 。 ( 4)全市(地) 2个及以上县(市)、区发生同类 一般突发中毒事件( IV级),并有证据表明这些 事件原因存在明确联系。 ( 5)市(地)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 门认定的其他情形。 31 4、一般突发中毒事件( IV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突发中毒事件: ( 1)一起突发中毒事件暴露人数在 50-999人。 ( 2)一起突发中毒事件,中毒人数在 10人及以 上且无人员死亡;或死亡 1-2人。 ( 3)在一个县(市)级行政区域 24小时内出现 2起及以上可能存在联系的同类中毒事件时, 累计中毒人数 10人及以上且无人员死亡;或 死亡 1-2人。 ( 4)县(市)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 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 32 第二章 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的基本技能 及法律责任 一、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的基本任务 1、应急响应原则 发生突发中毒事件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和上一级卫生行政部 门技术指导下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响应的原 则,迅速成立中毒卫生应急救援现场指挥机 构,组织专家制定相关医学处置方案,积极 开展卫生应急工作。 33 2、分级响应 级响应:达到特别重大突发中毒事件后,国 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立即启动 级应急响应, 迅速开展卫生应急工作,并将应急工作情况 及时报国务院。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在本级政 府领导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指导下,立即 组织协调市(地)、县(市)级卫生行政部 门开展卫生应急处理工作。 34 级响应:达到重大突发中毒事件后,省级人民政 府卫生行政部门立即启动 级应急响应,迅速开 展卫生应急工作,并将应急工作情况及时报本级 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国务院卫生行 政部门应当加强技术支持和协调工作,根据需要 组织国家卫生应急救治队伍和有关专家迅速赶赴 现场,协助开展卫生应急处理工作。 级响应:达到较大突发中毒事件后,市(地)级 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立即启动 级应急响应, 迅速开展卫生应急工作,并将应急工作情况及时 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省级卫 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组织专家对卫生应急处理工 作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 据工作需要及时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35 级响应: 达到一般突发中毒事件后,县(市)级人 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立即启动 级应急响应 ,迅速开展卫生应急工作,并将应急工作情 况及时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卫生行政部 门。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组织 专家对卫生应急处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省 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工作需要提供技术 支持。 36 3、响应措施 3.1 组织协调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或其成 立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上一级 卫生行政部门业务指导下,调集卫生应急专 业队伍和相关资源,开展突发中毒事件卫生 应急救援工作。 3.2 现场处置 具备有效防护能力、现场处置知识和技能 的医疗卫生应急人员承担突发中毒事件卫生 应急现场处置工作,并详细记录现场处置相 关内容,按流程转运病人并做好交接工作。 37 ( 1)脱离接触 卫生部门积极配合公安、安全生产监督管 理、环境保护等部门控制危害源,搜救中毒 人员,封锁危险区域以及封存相关物品,防 止人员继续接触有毒物质。 ( 2)现场医疗救援区域设置 存在毒物扩散趋势的毒物危害事件现场, 一般分为热区(红线内)、温区(黄线与红 线间)和冷区(绿线与黄线间)。医疗救援 区域设立在冷区,并可结合现场救援工作需 要,在医疗救援区域内设立洗消区、检伤区 、观察区、抢救区、转运区、指挥区、尸体 停放区等功能分区。 38 ( 3)样本采集和毒物快速检测 现场调查人员在了解事件发生过程和发生 情况后,尽早进行样本采集工作。采集样本 时应当注意根据毒物性质和事件危害特征采 集具有代表性的样本,选择合适的采样工具 、保存容器、转运容器,防止污染。采集的 样本数量应当满足多次重复检测。在有条件 时,现场调查人员应当尽早开展现场应急毒 物检测,以便根据毒物检测结果指导现场处 置工作。 39 ( 4) 现场洗消 在温区与冷区交界处设立现场洗消点, 医疗卫生救援人员协助消防部门对重伤员进 行洗消,同时注意染毒衣物和染毒物品的处 理。 ( 5)现场检伤及医疗救援 现场检伤区设立在现场洗消区附近的冷区内 ,医疗卫生救援队伍负责对暴露人员进行现 场检伤。参照通用检伤原则以及毒物对人体 健康危害特点,将中毒病人及暴露人员分为 优先处置、次优先处置、延后处置和暂不处 置四类,分别用红、黄、绿、黑四种颜色表 示。 40 标 红色 为必须紧急处理的危重症病人,优先处置 ;标 黄色 为可稍后处理的重症病人,次优先处置 ;标 绿色 为轻症病人或尚未确诊的暴露人员,可 延后进行处置;标黑色为死亡人员,暂不处置。 红标者应当立即送抢救区急救,黄标者和绿标者 在观察区进行医学处理,黑标者送尸体停放区。 现场医疗救援工作由卫生行政部门指挥和调度 。中毒病人和暴露人员经现场医学处理且病情相 对平稳后,转运至指定的医疗机构等。 现场医学处理人员要记录相关病人和暴露人员 的现场医学处理措施,与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做 好交接工作,并定期向卫生行政部门汇报相关信 息。 41 ( 6)病人转运 卫生行政部门要指定医疗机构接收救治病 人,做到统一调度,合理分流。转运过程中 ,医护人员必须密切观察中毒者病情变化, 确保治疗持续进行,并随时采取相应急救措 施。负责转运的医护人员与接收病人的医疗 机构要做好病人交接,并及时向卫生行政部 门报告转运及交接情况。 42 ( 7)病人救治 卫生行政部门根据需要组织制定突发中毒 事件的诊疗方案,并组织开展指导检查工作 。接收病人的医疗机构,做好病人的接收、 救治和医学观察工作,并及时向卫生行政部 门报告相关信息。根据毒物特点及病人情况 ,必要时对病人进行二次洗消。 ( 8)医疗卫生救援人员的防护 进入现场参与医疗卫生救援的人员,要了 解各类防护装备的性能,根据毒物种类及危 害水平选择适宜的个体防护装备,在没有适 当个体防护的情况下不得进入现场工作。 43 ( 9) 公众健康防护和宣传教育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突发中毒事件特点 和卫生防护要求,向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提 出公众健康防护措施建议,开展中毒自救、 互救及其卫生防病知识等公众健康影响的宣 传教育工作。公众健康防护措施的建议主要 包括: 发生有毒气体泄漏事件后,根据当地气象 条件和地理位置特点,暴露区域群众应当转 移到上风方向或侧上风方向的安全区域,必 要时应当配备逃生防毒面具。 发生毒物污染水源、土壤和食物等中毒事 件后,应当立即标记和封锁污染区域,及时 控制污染源,切断并避免公众接触有毒物质 。 44 ( 10) 心理援助 发生中毒事件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同 级人民政府领导下,配合相关部门和团体, 开展心理援助工作。根据需要组织有关专业 人员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45 二、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 46 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中的法律责任 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属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的处理范畴,是政府主导的行为,事件处 理涉及面广,仅靠卫生部门难于或根本无法 完成,所以需要形成政府领导、部门配合、 公众参与、群防群控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就应明确政府、行业 部门、有关单位和个人的工作职责、任务及 法律责任,明确由谁具体负责什么工作、承 担什么责任。 47 第三章 常见的急性中毒诊治 急性硫化氢中毒 一、理化特性 1、可燃、无色、常温下有臭鸡蛋味的气体。 2、分子量 34.08、空气密度 1.19(硫化氢比重 较空气大,低体位状态下较高体位状态易发 生中毒)、熔点 -82.90C,空气中易燃烧、可 爆炸( 4.3%-45.5%)。 3、易溶于水、对铁、金属有很强的腐蚀性,对 各类织物有很强的吸附性,亦溶于醇类、石 油溶剂和原油中。 48 二、毒理、毒性 1、毒理 : 硫化氢是强烈的神经毒物,靶器官是中枢 神经系统,对粘膜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可引 起多脏器损伤。 2、毒性 : 硫化氢在低浓度时对眼睛及呼吸道刺激作 用、进入细胞可引起细胞窒息。高浓度对嗅 神经、呼吸道的神经、颈动脉窦和主动脉的 化学感受器有强烈的刺激,可引起中枢神经 的 “ 超限抑制 ” ,从而发生休克样反应 电击样死亡。 49 三、接 触 机 会 1、含硫有机物的腐败场所 :粪坑、下水道、 沟渠、矿井、沼泽地等; 2、含硫石油的开采、加工、酸洗 ,含硫金属 矿石的冶炼; 3、制革工业中用硫化钠脱毛; 4、制造硫化染料、人造纤维、合成橡胶。 50 接触反应 接触少量硫化氢后出现眼刺痛、羞明、流 泪、结膜充血、咽部灼热感、咳嗽等眼和上 呼吸道刺激表现,或有头痛、头晕、乏力、 恶心等神经系统症状,脱离接触后在短时间 内消失者。 51 四、 诊断分级标准 1.轻度中毒 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a)明显的头痛、头晕、乏力等症状并出现 轻度至中度意识障碍 b)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 2.中度中毒 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a)意识障碍表现为浅至中度昏迷 b)急性支气管肺炎 52 3.重度中毒 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a)意识障碍程度达深昏迷或呈植物状态; b)肺水肿; c)猝死; d)多脏器衰竭。 多脏器衰竭( MOFS)是由多器官功能障碍( MODS)进 一步恶化所表现的最严重程度,病死率极高,是指急性 化学物中毒所致的,同时或序贯性发生 2个或 2个以上器 官功能不全以至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MODS的诊断必须排 除下列四种情况: 1、原有器官衰竭; 2、多发暴力伤; 3、频临死亡之前; 4、长期慢性疾病器官功能失代偿时 。 53 五、 急性中毒急救原则 1、立即脱离中毒场所、呼吸新鲜空气。 2、心肺复苏:单人法、双人法。注意预防抢救者中 毒(使用人工呼吸器,救助者应避免采用口对口人工 呼吸,以防止救助者发生中毒)。 3、高压氧吸入。 4、脱水、利尿:甘露醇、高渗糖、速尿 ,早期应 用糖皮质激素防治脑水肿、肺水肿至关重要。 5、营养脑细胞:细胞色素 C、胞磷胆碱、脑蛋白水 解剂(丽珠赛乐)、能量合剂等。 6、电解质平衡:钾、钠、氯、钙。 7、冬眠、营养、消炎、对症。 54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一、理化特性 无色、无臭、无刺激的气体,比重 0.967( 比重较空气小, CO气体常处于空气的上方) 、燃烧呈兰色火焰、几乎不溶于水但溶于氨 水。 二、一氧化碳产生 含碳物质的燃烧 :各种煤炭、油料、柴碳的 燃烧;一氧化碳做生产原料 :尿素、甲醇、甲 醛、光气制造等。 55 三、接触机会 汽车尾气、取暖烧煤、石油液化气燃烧 (做饭、洗澡、汽车内取暖、车房内取暖)炼 焦、热处理、铸造、冶炼。 四、毒理 一氧化碳进入体内,迅速与血液中血红蛋 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 ( CO+HbHbCO), 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的能力。由于一氧化碳 和血红蛋的亲和力比氧大 240倍,而解离又比 氧合血红蛋白慢 3600倍,导致释氧能力下降 ,造成组织缺氧。 56 五、临床表现 1. 轻度中毒 病人可感头痛、头晕、四肢无力、恶心、 呕吐、耳鸣、心悸,少数病人可出现短暂的 昏厥,此时如能及时脱离中毒环境,症状可 较快消失。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的含量约在 10 20。 2.中度中毒 除上述症状加重外,常出现浅昏迷,病人 面色潮红,口唇呈 樱桃红色 ,脉快,多汗, 如及时脱离中毒环境,积极抢救,数小时即 可清醒,一般无明显并发症及严重的后遗症 。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的含量约在 30 40 。 57 3. 重度中毒 病人出现深昏迷,抽搐,呼吸困难,脉搏 微弱,血压下降,最后可因脑水肿,呼吸循 环衰竭而危及生命。严重病人清醒后,可有 遗忘症,一般可痊愈,少数病人清醒后数天 、数周后出现一氧化碳中毒的神经系统后遗 症,严重者可导致中毒性精神病。 58 六、治疗原则 1.迅速将患者移至通风处,松开衣领,注意保 暖,密切观察意识状态。 2.及时进行急救与治疗 a.轻度中毒者,可给予氧气吸入及对症治疗; b.中度及重度中毒者应积极给予常压口罩吸氧 治疗,有条件应给予高压氧治疗。重度中毒 者视病情应给予消除脑水肿、促进脑血液循 环,维持呼吸循环功能及镇静等对症与支持 治疗。加强护理、积极防治并发症及预防迟 发脑病。 59 3.对迟发脑病者,可给予高压氧、糖皮质 激素、血管扩张剂或抗帕金森氏病药物与其 他对症与支持治疗。 60 急性农药中毒 一概述 农药主要是指用来防治危害农林牧 业生产的有害生物(害虫、害螨、线虫、病 原菌、杂草及鼠类)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 药品。 近年统计表明:世界各国注册登记的农 药成分已达 1200余种,我国常见农药约 250种 , 80%为国产。 61 二农药分类: (一)杀虫剂 1.有机磷酸酯类 :敌敌畏、甲胺磷、对硫磷( 1605)、氧乐果(含乐果)、敌百虫、 甲拌 磷( 3911)、内吸磷( 1059、 E059)等; 2.拟除虫菊酯类:溴氰菊酯,其他菊脂类; 3.氨基甲酸酯类 :克百威(呋喃丹),灭多威 ; 4.杀虫脒 :克死螨; 5.杀虫双; 6.有机氯类: DDT、六六六、氯丹; 7.其他杀虫剂。 62 (二)杀鼠剂 1.毒鼠强 2.氟乙酰胺 3.抗凝血杀鼠剂 4.其他杀鼠剂 (三)除草剂 1.百草枯 2.其他除草剂 (四)其他(杀螨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不育 剂、脱叶剂、驱避剂 ) 63 我国已将下列农药列为禁用 ( 1)敌枯双、普特丹;(动物 -致畸) ( 2)二溴乙烷、杀虫眯;(人 -癌) ( 3)二溴氯丙烷; (动物 -突变、癌) ( 4)艾氏剂、狄氏剂、六六六、 DDT;(高残留 ) ( 5)氟乙酰胺、毒鼠强(剧毒、二次中毒)。 64 三、有机磷农药中毒诊断标准 (一)急性中毒 1、轻度中毒 :短时间内接触较大剂量有机磷杀 虫剂后,在 24h内出现较明显的毒蕈碱样自主 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头痛、 乏力、恶心、呕吐、多汗、胸闷、视物模糊 、瞳孔缩小等。全血或红细胞胆碱酯酶( ChE )活性一般在 50%-70%。 2、中度中毒 :在轻度中毒的基础上,出现肌束 震颤等烟碱样表现。全血或红细胞 ChE活性在 30%-50%。 65 3、重度中毒:除上述胆碱能兴奋或危象的表现 外,具有下列表现之一,可诊断为重度中毒 。 a)肺水肿:临床上肺水肿包括间质性肺水肿 、局限性肺泡性肺水肿、弥漫性肺泡性肺水 肿或中央型肺水肿、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职业中毒所致肺水肿系指后三者。 b)昏迷; c)呼吸衰竭; d)脑水肿(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视乳头 水肿)。 全血或红细胞胆碱酯酶活性一般在 30%以下。 66 判断中毒患者病情(诊断分级)和恢复程 度应以临床表现为主,血液 ChE活性结果仅作 参考。 有机磷杀虫剂的毒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胆 碱酯酶活性,使其失去分解乙酰胆碱的能力 ,造成乙酰胆碱积聚,乙酰胆碱对胆碱能神 经的作用:( 1)在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 的效应器细胞膜上,乙酰胆碱与 M型受体结合 ,产生副交感神经末梢兴奋的效应,引起心 脏活动抑制,支气管、胃肠壁收缩、瞳孔和 睫状肌收缩,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等 毒蕈 碱样作用; 67 ( 2)在交感、副交感神经节的突触后膜和神 经肌肉接头的终板后膜上,乙酰胆碱与 N型受 体结合,对节后神经元和骨骼肌神经终板产 生先兴奋后抑制效应 烟碱样作用。小剂 量时主要引起毒蕈碱样作用,很大剂量时主 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68 (二)中间期肌无力综合征 在急性中毒后 1-4天左右,胆碱能危象基本 消失且意识清晰,出现肌无力为主的临床表现 。 1、轻型中间期肌无力综合症 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 a)屈颈肌和四肢近端肌肉无力,腱反射可减 弱(肌力常为 2-3级,双侧对称性肌力减弱, 致平卧不能抬头,上肢和下肢抬举困难。) b)部分脑神经支配的肌肉无力。 69 2、重型中间期肌无力综合征 在轻型基础上或直接出现下列之一者: a)呼吸肌麻痹; b)双侧第九对及第十对颅神经支配的 肌肉麻痹造成上气道通气障碍者。 周围神经肌电图检查,诱发电位波幅呈进 行性递减。全血或红细胞 ChE活性 30%。 (三)迟发性多发性神经病 在急性重度和中度中毒后 2-4周左右,胆碱 能症状消失,出现感觉运动型多发性神经病 ,显示神经源性损害。全血或红细胞 ChE活性 可正常。 70 四、处理原则 (一)急性中毒 a)清除毒物 立即将患者移离中毒现场,脱去 污染衣物,用肥皂水或清水彻底清洗污染的 皮肤、头发、指(趾)甲,眼部受污染时, 迅速用清水冲洗或 2%碳酸氢钠溶液清洗。 b)特效解毒剂:轻度中毒可单用阿托品(首选 ) ;中度中毒和重度中毒者,合用阿托品和胆 碱酯酶复能剂(氯磷定、解磷定)。两药合 用时,阿托品应较单用时减少剂量。 c)对症支持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脑水肿时 ,给予糖皮质激素和脱水治疗,心电监护, 心肺复苏等。 71 (二)中间期肌无力综合症 在治疗急性中毒基础上,给予对症和支持 治疗。包括输液,维持电解质平衡,吸氧。 重度呼吸困难者,及时建立人工气道,机械 通气,积极防止并发症。 (三)迟发性多发性神经病 对症和支持治疗及运动功能的康复锻炼。 72 7、急性中毒的救治应注意的几项 1)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清除毒物和防止毒物继 续吸收,及早合理应用特效解毒剂及给予对 症支持治疗,三项措施不可偏废。接触反应 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