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环境与健康ppt课件ppt课件_第1页
生活环境与健康ppt课件ppt课件_第2页
生活环境与健康ppt课件ppt课件_第3页
生活环境与健康ppt课件ppt课件_第4页
生活环境与健康ppt课件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活环境与健康 1 优美的自然环境 2 现代城市环境 3 4 5 威胁人类的十大环境祸患 1、土壤遭到破坏 2、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 3、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4、森林面积减少 5、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6、化学污染 7、混乱的城市化 8、海洋的过渡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 9、空气污染 10、极地臭氧层空洞 6 n 第一节 大气质量与健康 n 第二节 饮用水与健康 n 第三节 住宅环境与健康 n 第四节 健康相关产品与健康 主 要 内 容 7 1.1 大气的结构与组成 1. 大气的结构 l 对流层: 对流层是大气圈中最接近地面的一层,对流层的平均厚度 约为 12km。对流层集中了占大气总质量 75 的空气和几乎全 部的水蒸气量,是天气变化 最复杂 的层次。 对流层中存在着极其复杂的气象条件,各种天气现象 也都出现在这一层,因而在该层中有时形成污染物 易于扩散 的条件,有时又会形成污染物 不易扩散 的条件。人类活动排 放的污染物主要是在对流层中聚集,大气污染主要也是在这 一层发生。因而对流层的状况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与人类 关系最密切,是我们进行研究的主要对象。 8 1.1 大气的结构与组成 n 平流层 : 上界伸展到约 55km处。平流层内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是大气 温度随高度的 增加而升高 。这一方面是由于它受地面辐射影响小,另一 方面也是由于该层含有臭氧,存在着 臭氧层 。臭氧层可直接吸收太阳的 紫外线辐射,造成了气温的增加。 n 中间层 : 由平流层顶至 85km高处范围内的大气称为中间层。由于该层 中没有臭氧这一类可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量的组分,因此其温度垂直分 布的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 增加而迅速降低 。 n 热成层(暖层) : 位于 85 800km的高度之间。这一层空气密 度很小,气体在宇宙射线作用下处于 电离状态 ,因此又将其称为 电离层 。由于电离后的氧能强烈地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使空气 迅速升温,因此在这一层中气温的分布是随高度的 增加而增加。 n 逸散层 : 也称为外层大气。该层大气 极为稀薄 ,气温高,分子运 动速度快。有的高速运动的粒子能克服地球引力的作用而逃逸到 太空中去,所以称其为散逸层。 9 2. 大气的组成 l 气体 l 水蒸气 l 尘埃 l 微生物 1.1 大气的结构与组成 10 1.2 大气物理因素的健康效应 1.太阳辐射 : 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 ; 2.气象因素 : 气温、气湿、气流 ; 3.空气离子化 : 正、负离子浓度 ; 11 11 太阳辐射 n 太阳辐射是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 粒子流,是地球大气运动的主要能量来源,也 是地表上光 和热的源泉。 n 紫外线( UV) : n 长波紫外线 n 中波紫外线 n 短波紫外线 n 可见光: n 红外线: 12 l 气象因素主要指:气温、气湿、气流和气压等。 l 合适的气象条件可使机体处于良好舒适的状态, 但当气象条件的变化超过机体的代偿能力时,即可 引起机体代偿能力的下降,从而导致疾病。 l 人类通过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功能而对各种气候具 有一定的 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依年龄而有所不同, 婴幼儿及老年人适应性较差,从 10岁以后适应性逐 渐增强, 20 40岁适应性最强, 40岁以后适应性逐 渐下降。 气象因素 13 空气离子化 空气离子化: 是由于自然或人工的作用,使大气中 的中性气体分子形成带电荷的正负离子的过程。 一般认为,在一定浓度下, 负离子 对机体有镇静 ,催眠、镇咳、止痒、利尿、降低血压、增进食欲 ,改善注意力,增强工作能力的良好作用。 正离子 则有对机体造成失眠、头痛、疲倦、血压升高、精 神萎靡,注意力减退,工作能力降低等不良作用。 临床上曾应用空气负离子吸入治疗高血压、支气管 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14 空气离子化 表 1 空气环境状况与负离子数关系 n 空气环境 空气负离子浓度 (个 /ml) 空气环境 空气阴离子浓度 ( 个 /ml) n 城市居民居室 40 50 清洁空气 1000 1500 n 市办公室 100 乡村 5000 n 街道绿化地带 100 200 疗养地区 10000 n 公园 400 600 海滨森林瀑布 20000 n 旷野郊区 700 1000 细菌不生长 50000 15 空气污染 (air pollution)指人为因素使固有的空 气组分和性质发生改变,达到一定程度,超出了空 气自身的净化能力,从而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 康以及其他动植物的生长和寿命产生直接地或间接 地危害现象。 空气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废气,交通运输工具燃 料废气,以及生活用燃料燃烧后产生的废气。其次 是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战争硝烟、核爆炸以及生 活垃圾和其他有机物腐败后产生的恶臭气体,都是 空气污染的来源。 1.2 大气化学污染的健康危害 16 16 17 18 1.直接危害作用: ( 1) 急性危害: 由于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在短期内 急剧增高对人体造成的急性损害作用。如:急 性 CO中毒。 ( 2) 慢性危害: 由于长期接触低浓度的大气化学 污染物引起的慢性危害。如水俣病和痛痛病。 1.2 大气化学污染的健康危害 19 19 1.2 大气化学污染的健康危害 n 2.间接危害作用: n ( 1) 温室效应 n 地球表面大气中的 CO2、 CH4、 N2O、 CFCs等气 体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温度增加的 现象。 n 大量的煤、天然气和石油燃料被用在工业、商 业、住房和交通上。这些燃料燃烧时产生的过量 二氧化碳就向玻璃罩一样,阻断地面热量向外层 空间的散发,将热气滞留在大气中,形成 “ 温室 效应 ” 。 n 思考: 温室效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0 温室效应对人类的影响 q 生物性传染媒介 (蚊、蚤和虱等 )增多,导致疟疾、登 革热、乙型脑炎、黄热病等的发病率增加 ;危重病人和老 年人受炎热应激反应的死亡数可明显增多。 q “ 温室效应 ” 是全球气象变异,产生灾难性干旱和洪 涝,并使南北极冰山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q 科学家们估计,如果气候变暖的趋势继续下去,海拔 较低的孟加拉、荷兰、埃及、中国低洼三角洲等地若干 岛屿国家将面临被海水吞没的危害。 21 22 ( 2)臭氧层破坏 n 臭氧层是地球最好的保护伞,它吸收了来自太 阳的大部分 紫外线 。然而近二十年的科学研究和 大气观测发现:每年春季南极大气中的臭氧层一 直在变薄,事实上在极地大气中存在一个 臭氧 “ 洞 ” 。 n 这种臭氧损耗现象是一种反常现象,这是否表 明这一紫外线吸收层正处于全球性灾难呢?通过 不断的科学研究,人们发现人类社会活动释放的 物质严重的破坏了臭氧层,当然这种现象还受到 这一地区独特的气象状态(极涡、寒冷的平流层 温度、极地平流层云)的影响。 23 ( 2)臭氧层破坏 n 臭氧层存在于距地表 1640 公里的平流层中 , 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辐射的波长 320毫微米的紫 外线。臭氧层的破坏首先会导致紫外线长驱直 入地球表面。 n 制冷剂 氟利昂 (CFCs)是臭氧层破坏的首要原 因。 n 对人类的影响: 紫外线辐射量的增加首先会降低人体的 免疫 系统 功能,危害 呼吸器官 和 眼睛 、 诱发慢性病 、增高 皮肤癌、白内障 发病率。 24 1.概念: PH5.6的酸性降水( SO2) 危害的主要表现? 2.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态污 染物,在大气中与水蒸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各 种酸性物质,导致降水的 PH值降低。、 3.主要危害: ( 4)气候变化: 25 ( 3)酸雨 25 3.主要危害: ( 1)增加汞、铅等有害重金属的溶解度,通过食物向水 体、农作物等植物中转移; ( 2)长期生存在含酸性沉降物的环境之中,酸雾侵入肺 部诱发肺水肿,动脉硬化、心肌梗死等疾病的患病率 会增加; ( 3)使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如钙、镁、钾等溶出,抑制土 壤微生物的繁殖; ( 4)腐蚀建筑物、文物古迹和其它设施等。 26 ( 3)酸雨 26 大气污染物中的烟尘能促使云雾形成,从而吸收太 阳的直射或散射光,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和紫外线 辐射到地面的强度减弱。因此,在某些大气污染严重 的地区,儿童佝偻病的发病率增高,通过空气传播的 疾病也容易流行。同时,大气污染物还会降低能见度 ,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率等。 27 ( 4)气候变化 27 1.3 大气卫生防护对策 n 1.卫生法律法规措施 n 2.大气卫生防护措施 n 3.生产工艺措施 n 4.大气卫生监督和管理 28 n 第一节 大气质量与健康 n 第二节 饮用水与健康 n 第三节 住宅环境与健康 n 第四节 健康相关产品与健康 主 要 内 容 29 1.感官性状良好: 清澈、透明、无色、无 味、无异味、不含有肉眼可见物。 2.流行病学安全: 不含有任何能传播介水 传染病的病原体,细菌总数不超过规定限 制。 3.水中所含的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 损害健康: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最 大容许浓度。 4.水量满足要求: 充足、方便。 2.1 饮用水的卫生学要求 30 1.生物性污染: ( 1) 介水传染病: 机体通过饮用或 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 该种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 ( 2)介水传染病的 流行特点: 暴 发、短期内、大量病人、日期集中 ; 病例分布与涉水区域一致; 流行能迅速控制。 2.2 饮用水污染的健康危害 31 2.化学性污染: 来源: 工业废水、废渣,农药、化 肥等; 常见:汞、铬、酚类、氰化物、镉 、砷、铅、农药等。 3.物理性污染: 放射性污染。 2.2 饮用水污染的健康危害 32 1. 概念: 由水源集中取水、经集中净化 的消毒后,通过输水设施输送到用户的 供水方式。 2.卫生措施: ( 1)水源选择 : 基本要求: 水量充沛; 水质良好; 便于卫生防护; 经济合理,技术可 行。 ( 2)水的净化与消毒: 混凝沉淀: 过滤: 消毒:氯化消毒( HCLO) 2.3 集中式给水 33 混凝沉淀和过滤 n 混凝沉淀 :天然水中细小的胶体物质和悬浮 物,难以自然沉淀,需要借助混凝剂的凝聚 、絮凝作用形成较大的絮状物,从水中沉降 下来,使水质得到澄清,这一过程称混凝沉 淀。 n 过滤 :是指浑水经过具有孔隙或多孔性结构 的滤料阻隔截留水中微细的悬浮物质和微生 物等杂质,使水质得到净化澄清的处理过程 。 34 氯化消毒 n (1)原理 :次氯酸 (HClO)的氧化作用。 n (2)消毒方法 :常量法和过量法。 n (3)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加氯量、接触时间 、 pH值、水温、浑浊度、微生物的种类和数 量。 n (4)优缺点 :杀菌谱广、成本低廉、使用方便 ;但有效氯不稳定、消毒效果易受影响、对 金属管道有腐蚀作用。 35 1.分散式给水 是一种居民家庭单独使用的 给水方式。 2.分散式给水卫生防护的基本要求: ( 1)井水卫生:地下水污染源上游;地势 高、不易积水位点,周围 20-30m内无渗水 厕所、粪坑等污染源。 ( 2)泉水污染: ( 3)地表水卫生:河段上游,取水点周围 25-30m内不能有任何可能污染水源的行为 。 2.4 分散式给水 36 n 第一节 大气质量与健康 n 第二节 饮用水与健康 n 第三节 住宅环境与健康 n 第四节 健康相关产品与健康 主 要 内 容 37 1.住宅 是人们为了充分利用自然和人为环 境中的有利因素,防止其不良环境因素影 响而创造的生活居住环境。 2.住宅建筑的基本卫生学要求: ( 1)微小气候适宜;( 2)采光照明良好 ; ( 3)室内空气清洁;( 4)隔音性能良好 ; ( 5)卫生设施齐全;( 6)环境安静整洁 ; ( 7)防止疾病传播。 3.1 住宅建筑的卫生要求 38 1.室内空气污染 是指由于住宅室内存在能 释放有毒物质的污染源,加之室内环境通 风不良而导致室内空气中有毒物质的种类 和数量明显增加,进而引起人体一系列不 适应症状。 2.常见的污染物及其来源: ( 1)室外污染物进入室内;( 2)室内的 燃料燃烧; ( 3)香烟烟雾污染;( 4)建筑装饰材料 污染; ( 5)家用电器设备;( 6)烹调过程油烟 的污染等; 3.2 住宅建筑内的污染因素 39 3.不良住宅建筑的健康危害: ( 1)眼粘黏膜和呼吸道黏膜的刺激症 状; ( 2)化学过敏反应; ( 3)慢性潜在性危害。 4.住宅建筑室内环境的卫生防护: 防 寒避暑、隔热、隔潮、防噪声、保暖 等。 3.2 住宅建筑内的污染因素 40 n 第一节 大气质量与健康 n 第二节 饮用水与健康 n 第三节 住宅环境与健康 n 第四节 健康相关产品与健康 主 要 内 容 41 4.1 相关概念 n 健康相关产品 是指人们日常生活所能接触到的 ,并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市场产品,包括物 理性的、化学性的、生物性的健康相关产品。 n 化妆品 是指用于涂抹、敷用、喷洒或其他方法 ,试用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皮肤、毛发、指 甲、口唇和口腔黏膜),以达到清洁护肤、美 容修饰或消除不良气味等目的的一种家用化学 品。 n 法定的化妆品均为 外用 ,任何经呼吸道或消化 道进入人体的物质,都不属于化妆品。 42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ICD) 1.接触性皮炎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ACD) 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 PC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