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医适宜技术应用毫针刺法ppt课件_第1页
民族医适宜技术应用毫针刺法ppt课件_第2页
民族医适宜技术应用毫针刺法ppt课件_第3页
民族医适宜技术应用毫针刺法ppt课件_第4页
民族医适宜技术应用毫针刺法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刺灸法 刺灸法定义与作用 基本原理 操作技术 应用方法 刺灸法源流与发展 针具的发展 刺法、灸法的发展 内经 九刺、十二刺、五刺。补泻手法。 针法的发展 针法(毫针、三棱针、皮肤针) 灸法、拔罐法 电针、穴位注射、穴位磁疗、埋线、腕踝针 耳针、头针 Acupuncture Techniques 了解毫针的基本知识,掌握毫针刺法的全部操 作,并重点掌握捻转、提插、疾徐等补泻手法。 掌握得气及其意义,掌握候气、催气、行针等 操作方法。 掌握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 一、毫针的构造 /规格 /检查和保藏 二、针刺的练习 三、针刺前的准备 四、毫针的针刺方法 五、行针与得气 七、留针与出针 八、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九、针刺注意事项 六、针刺补泻 三棱针 皮肤针 皮内针 毫 针 针尖 松针状 钩 钝 针柄 圈柄、花柄(盘龙针)平柄、管柄 针尾 角度 艾灸 针身 光滑挺直 弹性 锈蚀 弯曲 针根 牢固 锈蚀 松动 构造与检查 粗细规格 寸 1 1.5 2 2.5 3 4 5 毫米 mm 25 40 50 65 75 100 125 号数 26 27 28 29 30 31 32 毫米 mm 0.45 0.42 0.38 0.34 0.32 0.30 0.28 规 格 收藏 防止损坏与污染 针刺操作,一般将持针的手称为 “ 刺手 ” 按压穴位局部的手称为 “ 押手 ” 临床施术时,一般是右手持针,左手按压 ,故称: 右手为刺手, 左手为押 (压 )手。 进针 刺手的作用 掌握毫针 刺手持针的姿势 以拇、食、中指三指夹持 针柄,以无名指抵住针身, 进针时运用指力,使针尖 快速透入皮肤,再行捻转, 刺向深层。 押手的作用 主要是固定穴位皮肤,使 针能准确地刺中腧穴,另外 可夹持针身,以助刺手进针 ,使长针针身有所依靠,不 致摇晃和弯曲。 2棉团练针 提插、速刺 指力、手法、灵活协调性 /精神专注 1纸垫练针 捻转与指力 3自身练针 适应、体验 步骤: 短(粗) 长(细)针 要求: 进针快速无痛、行针自如、手法熟练、 指感(针下感)、得气快、受术者接受 长短粗细 个人情况 年龄 性别 体质 胖瘦 部位 头面 四肢 胸背 腰臀 病情 虚实 表里(深浅)寒热 急慢 注意 : 一穴一针 选择针具 质量(地) 不锈钢针 金针 银针 磁极针 检查各部 选择体位 选择原则 便于医生取穴、施术 便于留针、患者舒适 仰卧位 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 部分(前侧面)腧穴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体 位 俯卧位 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 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俯卧位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针刺前的准备 体 位 侧卧位 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 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针刺前的准备 体 位 仰靠坐位 适宜于取前头、颜面 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针刺前的准备 体 位 俯伏坐位 适宜于取后头和项、 背部的腧穴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针刺前的准备 体 位 侧伏坐位 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 、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 穴 注 意 暴露与松弛 针刺期间勿改变体位 医生适当的位置 要使病人舒适 ,耐久和便于医生操作为原则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针刺前的准备 消 毒 针具器械消毒 高压蒸气灭菌法 1-1.4kg/cm2 115-123oC 30min 药液浸泡消毒法 75%酒精 30-60min 煮沸消毒法 水沸后 15-20min 医生手指消毒 针刺部位消毒 治疗室内消毒 针刺前的准备 持针法 刺手 掌握针具 相应手法 押手 固定腧穴 协助进针 多指持针法 难经 知为针者信其左 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四、毫针的针刺方法四、毫针的针刺方法 减轻疼痛 调节针感 二指持针法 进针法 单手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 管针进针法 毫针的针刺方法 单手进针法 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 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 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刺 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毫针的针刺方法 以押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切按在穴位旁,刺 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本法适合于短针的进针 毫针的针刺方法 指切法 挟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双手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 爪切进针法爪切进针法 押手拇食两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刺 手拇食指执持针柄, 将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 动作,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 . 本法适合于长针的进针 毫针的针刺方法 指切法 挟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双手进针法 挟持进针法 夹持进针法夹持进针法 指切法 挟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用押手拇食两指或食中两指将腧穴部位皮肤向 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刺手持针从其间将针刺入。 双手进针法 此法多适用于腹部腧穴的进针 毫针的针刺方法 舒张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舒张进针法 即用押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刺 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 腧穴的进针 毫针的针刺方法 双手进针法 指切法 挟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提捏进针法 管针进针法 毫针的针刺方法 以针管替代押 手进针的方法 直刺 针刺的角度 毫针的针刺方法 适用于大部分腧穴 斜刺 肌肉浅薄 重要器官 血管 疤痕 平刺(横刺) 皮薄肉少 头面部 透针 针刺的方向 毫针的针刺方法 依腧穴所在部位 依经脉循行 依穴位与病位 针尖对向病痛部 个体差异 年龄、体质、胖瘦等 经 络 络脉、阳经 经脉、阴经 病 情 虚实表里寒热 /急慢 时 令 春夏浅 秋冬深 针 感 感应敏感 感应迟钝 毫针的针刺方法 凡刺浅深,惊针则止 针灸大成 部位 参考腧穴常用深度 表证者宜浅刺,表寒者可用温针,表热者应疾出针。 里证者宜深刺,里寒者可用补法,里热者应行泻法。 虚证者用补法,虚寒者宜少针,虚热者可多针。 实证者用泻法,表实者宜浅刺,里实者可深刺。 寒证者宜深刺,久留针。 热证者宜浅刺,疾出,并可刺出血。 广义 从进针至出针的整个过程 狭义 进针后为促使得气、调节针感和为 使针感向某一方向传导而采取的操 作方法(运针) 行针概念 五、行针与得气五、行针与得气 行针法 行针基本手法 行针辅助手法 提针与插针结合 ,对穴位施行上 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3-5分 ) 基本手法 提插法 捻转法 行针与得气 提插法 幅度 /层次 /频率 /时间 刺手挟持针柄前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 (180-360) 行针与得气 捻转法 角度 /频率 /时间 区别? 提插法 捻转法 辅助手法 方法 指用手顺着经脉的循行经路 ,在腧穴 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 作用 疏通气血 激发经气 行针与得气 循 法 弹柄法 刮柄法 摇柄法 飞 法 震颤法 循 法 为了 促使针后得气 或 加强针感 的一些方法。 方法 弹动针尾 /针柄,使针体振动 作用 催气 守气 辅助手法 行针与得气 循 法 弹柄法 刮柄法 摇柄法 飞 法 震颤法 弹柄法 方法 刮动针柄,使针体振动 作用 刮法可加强针感,促使针感的扩散。 辅助手法 行针与得气 循 法 弹柄法 刮柄法 摇柄法 飞 法 震颤法 刮柄法 方法 直立而摇边摇边退 卧针而摇不进不退 作用 泄气 行气 辅助手法 行针与得气 循 法 弹柄法 刮柄法 摇柄法 飞 法 震颤法 摇柄法 飞 法 方法 以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 ,细细捻搓数 次 ,然后放开两指 ,一搓一放 ,反复数次 , 状如飞鸟展翅 ,故称飞法。 作用 催气、行气 辅助手法 行针与得气 循 法 弹柄法 刮柄法 摇柄法 飞 法 震颤法 方法 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 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 作用 催气 守气 辅助手法 行针与得气 循 法 弹柄法 刮柄法 摇柄法 飞 法 震颤法 震颤法 针刺得气 得气的定义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灵枢 刺节真邪 夫气者,乃十二经之根本,生命之泉源。 进针之后,必须细察针下是否已经得气。 下针得气,方能行补泻、除疾病 金针梅花诗钞 经气感应 针感 行针与得气 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 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称为 “得气 ”。 现代称为 “针感 ”。 针刺未得气时,病人无特殊感觉,医生感到 针下空虚无物。 其他问题 金元 .窦汉卿 医者 手下沉紧 /如鱼吞钩饵 /徐和 患者 酸 /麻 /胀 /重(热 /凉) 或传导或见局部肌肉跳动 得气的意义 得气与疗效的关系 针若得气速,则病易痊而效亦速也,若气来迟 ,则病难愈而有不治之忧。 针灸大成 得气与虚实补泻的关系 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灵枢 九针十二原 若针下气至,当察其邪正,分清虚实 针灸大成 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灵枢终始 注意 一般与特殊 勿片面追求 行针与得气 1、是取得针刺疗效的保证 2、反映出机体正气的盛衰和病邪的轻重。 3、判断疾病的转归及疗效的快慢。 4、是施行补泻手法的前提。 温度 /噪音 影响得气的因素 医生 行针与得气 取穴、方向 /角度 /深度、手法 患者 体质( 类型 ) 病情 正虚邪盛 环境 纠偏法 促使得气的方法 行针与得气 查找原因纠正之 候气法 针置穴内安静留针,或间歇运针 益气法 施加艾灸以促经气来临 催气法 按揉经络方向 治神 要求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 病人的 精神状态 和 机体变化 。 : “是故用针者, 观察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 之意。 ” 要求医生在针刺治疗中,精神集中,全 神贯注,专心致志地体会针下感觉和观 察病人反应。 “必一其神。 ” “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内心无慕, 如待贵人。 ” 补法 能 补益正气 ,使虚弱的功能状态得到恢复 的针刺方法。 泻法 能 疏泄病邪 ,使亢进的功 能恢复正常的针 刺方法。 灵枢 经脉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 灵枢 九针十二原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 则泻之,宛陈则陈之,邪盛则虚之。 ” 针刺补泻原则 灵枢 经脉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 疾之、寒则留之 、 陷下则灸之 灵枢 九针十二原 虚实之要 ,九针最妙 ; 补泻之时 ,以针为之。 单式补泻手法 基本补泻手法 提插补泻 浅深、用力、幅度、频率、时间 捻转补泻 角度、用力、频率、时间 针 刺 补 泻 疾徐补泻法 开阖补泻法 迎随补泻法 呼吸补泻法 平补平泻法 针 刺 补 泻 疾而徐之 徐而疾之 揉按针孔 摇大针孔 迎而夺之 随而济之 呼进吸退 吸进呼退 均匀提插 捻转 守神 临床综合应用 名称 补法 泻法 提插补泻 针下得气后 ,由浅而深,重插轻 提 ,提插幅度小,频率慢 。 针下得气后,由深而浅,重提轻 插 ,提插幅度大,频率快 。 捻转补泻 针下得气后, 拇指向前,食指 向后,左转捻转角度小 ,频率慢 ,用力较轻 针下得气后,拇指向前,食指向 后,左转捻转角度大,频率快, 用力较重 徐疾补泻 缓慢进针,快速出针 快速进针,缓慢出针 开阖补泻 缓慢出针而快速按揉针孔 快速出针而慢按针孔 ,或摇大针孔 迎随补泻 针尖随着经脉循行方向 顺经而 刺 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方向 ,逆经而刺 呼吸补泻 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吸气时进针, 呼气时出针 平补平泻 进针得气后 , 均匀地提插 , 捻转 , 即行出针 烧山火 要点 分部 实施复合补法 天:提插 /捻转补法 1 人:提插 /捻转补法 2 地:提插 /捻转补法 3 针 刺 补 泻 天:提插 /捻转泻法 3 人:提插 /捻转泻法 2 地:提插 /捻转泻法 1 针 刺 补 泻 功能状态 双向调节作用 腧穴特性 关元 命门 气海 -补 十宣 人中 委中 -泻 施术手法 针刺时间 子午流注法 针 刺 补 泻 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 留针 方法 静留与动留 时间 寒证、痹证、痛证、痉挛性疾病 从 10分钟至几个小时不等,一般在 半小时 左右。 意义: 便于继续行针施术和维持针感时间,加强疗效。 注意观察 相关问题 出针 防止出血与疼痛 -慢 针灸聚英 下针贵迟,太急伤血,出针贵缓, 太急伤气。 出针不可猛出, 必须作三、四次,徐徐转而出之 则无血,若猛出必见血也。 七、留针与出针七、留针与出针 消毒 间 歇 行 针 单手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 指切 夹持 舒张 提捏 管针进针法 常用补泻手法 提插补泻 捻转补泻 疾徐补泻 开阖补泻 呼吸补泻 迎随补泻 热补凉泻 进针 得气 留针 行针 补泻 出针 针刺角度方向深度 行针基本手法 提插法 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 循法 弹法 刮法 摇法 飞法 震颤 原因 由于患者体位不适,精神紧张,体质虚弱, 或针刺时手法过重所致。 症状 突然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出冷 汗、恶心呕吐、精神疲惫、脉沉细 ;严重者 四肢厥冷、神智不清、二便失禁、唇甲青 紫、脉细微欲绝。 处理 出现晕针症状时,应镇静,立即出针,使病 人平卧,头部稍低,给予饮温开水或糖水即 可恢复,重者课掐人中、内关,或灸足三里、 百会。 预防 针对原因 /注意观察 晕 针 原因 精神紧张或疼痛、手法、留针时间 现象 针体活动困难 或伴疼痛 处理 放松(精神 局部) 转移注意力 /调整针体 预防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 注意正确操作手法 异 常 情 况 的 处 理 与 预 防 滞 针 原因 体位、手法、外力、滞针 现象 方向角度改变 -针体活动 -疼痛 处理 放松局部 恢复体位 顺势拔针 预防 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 选好体位,勿随意移动身体 异 常 情 况 的 处 理 与 预 防 弯 针 原因 针具质量、手法过重、 弯针与滞针处理不当 现象 行针或出针时发现针身折断 处理 保持镇静 保持原有体位 预防 检查针具 ; 针刺时保留部分针身在体外 异 常 情 况 的 处 理 与 预 防 断 针 原因 针具质量 手法过重 刺伤血管 现象 疼痛 肿胀 皮肤青紫 处理 按压 冷敷 加压包扎 热敷 预防 检查针具 注意手法适度 熟悉解剖 异 常 情 况 的 处 理 与 预 防 血 肿 1、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 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者不宜针刺;体质虚 弱者刺激不宜过强,应采取卧位。 2、妇女月经与怀孕状况 怀孕 3个月以下者,下腹部禁针,怀孕 3个月以上 者,上下腹部、腰骶部以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 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均不宜针。 3、幼儿头部腧穴 小儿囟门未合,头顶部穴位不宜针刺 九、针刺注意事项九、针刺注意事项 4、血凝障碍者 避开血管针刺,防止出血。有出血性疾患或损伤后 出血不止患者,不宜针刺。 5、施术部位皮肤状况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避免刺伤脏器 7、眼区、项部、脊椎部穴为针刺的角度和方向 8、避免刺伤膀胱 经脉 胆 肝 肺 大肠 胃 脾 心 小肠 膀胱 肾 心包 三焦 肺经穴 :寅时针刺 -迎而夺之 -泻 ; 卯时针刺 -随而济之 -补 脾经穴 :巳时针刺 -迎而夺之 -泻 ; 午时针刺 -随而济之 -补 经 脉 经脉走向 补泻操作 手三阳 从手走头: 向心 补:针向向心 足三阴 从足走腹(胸) 泻:针向远心 手三阴 从胸走手 远心 补:针向远心 足三阳 从头走足 泻:针向向心 十二经流注顺逆补泻法十二经流注顺逆补泻法 得气的定义与表现 : 若有所得 若有所失 有见如入,有见如出 经脉循环之气 针感 隐性得气 显性得气 得气的基础 : 肌肉组织的肌梭内感受器 肌肉收缩 穴位神经末稍密集 穴位高密度的肥大细胞 活性物质刺激神经 得气与血型的关系 : O-B-AB-A 针刺感应的因素与血型有关,按其针刺 敏感程度即得气速度由快到慢,依次为 0型、 B型、 AB型、 A型。 不同血型的人针刺耐受性由强到弱恰与 其敏感程度相反,即由强到弱依次为 A型、 AB型、 B型、 0型。 血型与针刺感应的关系 得气 : 得气的迟速 寒热 :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经脉 : 足阳明 其脉大血多,气甚热壮,刺此者,不 深弗散,不留不泻( 灵枢 经水 ) 体质 : 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 留之( 灵枢 逆顺肥瘦 ) 季节 : 春夏短秋冬长 病类 : 热厥,取足太阴少阳,皆留之 ;寒厥,取足阳明少 阴于足,皆留之( 灵枢 寒热病 ) 综合 : 调气为要 与留针时间长短相关的因素 轻慢滑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 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1.提插法和捻转法刺激家兔穴位时 ,从相应 的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