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监测ppt课件_第1页
食源性疾病监测ppt课件_第2页
食源性疾病监测ppt课件_第3页
食源性疾病监测ppt课件_第4页
食源性疾病监测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食食 源性疾病监测源性疾病监测 1 食食 源性疾病概念源性疾病概念 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 性等疾病。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 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 病。 2 食源性疾病三要素 传播载体 食物 致病因子 食品中的致病因素 临床特征 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 3 4 5 6 7 8 9 世界范围内频发的 食源性疾病暴发 案例 1:中国上海甲型肝炎流行 毛蚶 案例 2:中国三聚氰胺事件 奶粉 案例 3:德国诺如病毒感染暴发 冰冻草莓 案例 4:德国 EHEC 0104: H4感染暴发 芽苗菜 案例 5:美国沙门氏菌感染暴发 花生酱 案例 6:美国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感染暴发 香瓜、冰淇淋 案例 7:丹麦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感染暴发 香肠 . 10 案例 1:小龙虾疑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监测 2016年安徽、江苏、湖北、浙江、广东、湖南、 上海、北京、四川、福建 10省市的 150家哨点医院通 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共报告横纹肌溶解征病 例 1414例,无死亡病例,其中,安徽 710例,江苏 455例,湖北 92例,浙江 62例,广东 29例,湖南 28例 ,上海 26例,北京 9例,四川 2例,福建 1例。 11 案例 2:渤海海域贝类毒素中毒病例监测 秦皇岛 3个病人 全国系统搜索 地方系统搜索 葫芦岛 6个病人 16个病人 地方系统搜索 溯源调查 12个病人 贝类 溯源调查 食用被贝类毒素污染的海虹引起的同源暴发,发病 37人,死亡 4 人。 12 食源性疾病 全球公认的公共卫生问题 食源性疾病不仅仅是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食品安全问题 的首要重点。食源性疾病不断增加的原因十分复杂,都与经济快速发展有关, 其中,食品工业的规模化发展、食品流通的广泛性、农场生产模式的改变是导 致食源性疾病发病率升高的主要原因。 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还没有彻底解决,规模化食品生产、养种 殖企业与散、小和家庭作坊式企业并存,饮食模式的改变,同时,由于诚信意 识丧失,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行为时有发生,这都使我国的食源性疾病成 因更加复杂。 发达国家由化学性污染和非法添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较少,主要由微生物引起 的食源性疾病为主。我国各种因素并存,并长期存在。 13 案例回顾 三聚氰胺事件 2007年 12月开始,三鹿集团陆续收到消费者投诉 2008年 3月,南京儿童医院 10例婴幼儿泌尿结石病例 2008年 6月 28日,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例患 ”肾结石 ” 婴幼儿病例 2008年 7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甘肃兰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的电话报告,称收治的婴儿患肾结石病例明显增多,开展调查, 并报告原卫生部 2008年 7月 24日,三鹿集团送检, 8月 1日 15个批次检出三聚氰 胺。 14 案例回顾 三聚氰胺事件(续) 2008年 8月 13日,三鹿集团通过调换撤出污染产品 2008年 9月 18日,河北省委、省政府接到石家庄市政府报告,启 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II级预案 2008年 9月 9日,国家质检总局派出联合调查组赶赴三鹿集团 2008年 9月 11日,三鹿集团召回产品 2008年 9月 13日,党中央、国务院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I级 响应,并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据不完全统计,受三聚氰胺污染的奶粉共造成全国近 30万名婴幼 儿发生泌尿系统结石, 6名婴儿死亡。 15 三聚氰胺事件的反思 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认识到食品安全管理除了对食品生产 和流通的监管之外,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控、预警的快速反应也同样 重要,有些食品安全隐患或未知风险很难通过常规监督抽检和食品 污染物常规检测发现,而通过主动收集人群健康损害证据,利用实 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可以早期识别聚集性病例和暴发,实现 病因食品从餐桌到农田各环节的逆向回溯,这对完善食品安全溯源 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6 法律依据 食品安全法 第十四条 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食 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 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 第十六条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表明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将相关信息通报同级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 卫生行政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组织开展进一步调 查。 第一百零三条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防 止事故扩大。事故单位和接收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应当及时向事 故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17 法律依据 食品安全法 第一百零四条 医疗机构发现其接收的病人属于食源性疾病病人 或者疑似病人的,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将相关信息向所在地县级人 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为与食 品安全有关的,应当及时通报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调查处理传染病或者其 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现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信息,应当及时通报 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一百零五条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 当对事故现场进行卫生处理,并对与事故有关的因素开展流行病学 调查,有关部门应予以协助。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向同 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行政部门提交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18 食源性疾病监测职责 报告、识别、核实、通报、调查 19 食源性疾病监测目的 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可以确定疾病发生的基线水平,通过基线 水平的变化可以发现疾病的异常发生,例如发病率提高或分布异 常。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目的是通过下列行为阻断疾病向易感人群的 传播和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1)教育;( 2)暴发的识别和调查 ;( 3)调查数据和危险因素分布的解释。 20 食源性疾病监测类型 食源性疾病监测按工作能动性可分为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两种模 式。 ( 1)主动监测是公共卫生人员定期(每天、每周、每两周等) 到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药店、学校等责任报告单位搜索疾 病报告。 ( 2)被动监测是由责任报告人(如医务人员、暴发发生单位等 )按照既定的报告规范和程序向公共卫生机构(如卫生行政部 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常规地报告疾病数据和信息。 21 食源性疾病监测内容 食源性疾病监测应采集两种类型的信息,第一类 是时间、地点和人群分布等描述性信息;第二类是病因食 品、致病因子、污染源及传播途径等调查性信息。 22 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 按照 WHO对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分为 4类: 非正式监测、症候群监测、实验室监测、综合食物链监测 对估计疾病负担、掌握发病基线、发现暴发等功能的监测效 力不一样,面对资源和能力的要求也是逐步提高,虽然各个国家监 测体系的具体方式并不完全一致,但基本内容包含在这 4类体系之 内。 各国在构建食品安全管理框架是要优先考虑食源性疾病监测 23 食源性疾病监测的价值 各国逐渐认识到食源性疾病监测的重要性,提供 -健康危害的实际证据 风险评估的基础 -系统性的食品安全风险 从病到食品的溯源调查 -支持早期预警 这一点尤为重要! 24 一、提供食品和健康之间的关联 提供人类疾病和政府食品安全体系之间的重要连 接。 二、确定疾病负担,归因系统风险 ( 1)确定食源性疾病的负担 ( 2)监测各类食源性疾病的负担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 3)归因食源性疾病负担的特定食物和来源 ( 4)开展健康教育,同时推动各项干预措施,以减轻食 源性疾病的负担 三、早期识别聚集性病例和暴发 早发现、早通报、早处置食品安全隐患和暴发 25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 监测目的:通过对个案病例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分析,了解重要 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聚集性和暴 发线索 监测机构:所有哨点医院 监测对象:疑似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食源性疾病病例 监测内容:症状与体征记录、饮食暴露史、临检结果、临床诊断 等病例个案信息 包括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及毒蘑菇等导致的所有病例 26 关于哨点医院 各省(区、市)哨点医院应当覆盖每个县级行政区域的所有二 级及以上医院,逐步建立县乡级一体化的食源性疾病信息报告系 统。哨点医院的选择一般原则如下: 1、由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统一规划本行政区域监测哨点医院 布局。 2、优先覆盖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儿童医院和妇产医院等 ,与食源性疾病诊疗无关的专科医院不纳入,如整形美容医院、骨 科医院等。 27 报告对象 感染性病例: 有可疑食物暴露史的感染性腹泻病人,临床表现为腹泻,可伴有腹 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病例 中毒性病例: 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 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肉 毒毒素中毒、河鲀毒素中毒等。 食品安全事故 : 指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 有危害的事故。 常见食源性疾病病例: 主诉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 例。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 /异常健康事件: 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 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或事件(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的 婴幼儿肾结石病例) 28 特别关注 (一)有明确的可疑食物暴露史的感染病例; (二)粪便、肛拭标本中检出致病菌的腹泻病例; (三)肉毒毒素、河豚毒素、米酵菌酸、毒蘑菇等严重中毒病例 ; (四)孕妇、学生、儿童等特殊人群就诊病例; 29 监测反映的风险 定型包装食品安全性较高,餐饮食品风险大 毒蘑菇中毒呈现全国蔓延之势,呈现新的发病特点 亚硝酸盐和农药依然是化学性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误食误用是导致有毒动植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病人数最多,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食品安全问题 单增李斯特氏菌、阪崎肠杆菌对特定人群的感染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调查 家庭的食源性疾病负担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食品安全知识宣传与教育 发生在农村宴席的暴发呈上升趋势 食源性致病菌的高耐药性应引起足够重视,开展食物链传播机制研究 30 信息核实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哨点医院每日汇总分析辖区内病例信 息、病原学检验结果、分子分型结果,发现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当 及时进行信息核实: 1、同一哨点医院短时间内发现 2名或 2名以上食用同一事物或在同 一就餐(送餐)场所共同就餐后出现症状相似的聚集性病例或原因 不明的异常病例。 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哨点医院应对病例信息、病原学检验 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超过既往发病水平(基线水平)的聚集性病 例。 3、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哨点医院发现 1名或 1名以上严重危害 人体健康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