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PV-CPPV良性位置性眩晕ppt课件_第1页
BPPV-CPPV良性位置性眩晕ppt课件_第2页
BPPV-CPPV良性位置性眩晕ppt课件_第3页
BPPV-CPPV良性位置性眩晕ppt课件_第4页
BPPV-CPPV良性位置性眩晕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BPPV还是还是 CPPV? -兼论眩晕诊治的思维方法 1 BPPV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v BPPV(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 先由 Baramy于 1921年描述, 后由 Dix和 Hallpike于 1952年 进一步详述 。 临床常见疾病。 v 美国 发病率: 每年以眩晕为就诊原因的五、六百万 人中 , 17-42%诊为 BPPV 。 v 耳石复位 : 85%病人可全愈或极大改善。 BPPV诊治 得以广泛 普 及 。 BPPV 主要症状 Dix-Hallpike Test 2 BPPV 变位实验诱发的眼震 眼震性质由半规管支配的眼肌决定: 眼震方向 下旋眼震 上旋眼震 水平眼震 3 BPPV 旋转性眼震成分 半规管的空间结构 与矢状面的角度 41o 56o 眼震旋转成分的多少与半规管 -矢状 面角度的大小有关。 AC的旋转成分 通常少于 PC的旋转成分。 PC_BPPV: 上旋眼震 4 BPPV 耳石复位治疗 v 85%的 病人 经耳石复位治疗 可全愈或极大改善。 BPPV诊治 得以广泛 普 及 。 5 CPPV 中枢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v 临床实践中 ,人们发现另一种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源自中枢,虽不 如 BPPV发病率高,但其发作性、位置性、临床表现以及变位试验的 特点,与 BPPV很相似。极易误诊,造成一些严重后果。 v CPPV( Central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 首先由 Riesco- Macllure于 1957年描述,后被更多人认识( Watson et al.1981; Cawthorne Hosomi et al.2008);( 2)小脑背 侧蚓部( Gregorius et al.1976; Kattach et al.1984; Shoman Sakata et al. 1987; 1991);( 3)小脑小结叶和舌叶 ( Buttner et al.1999)。 6 CPPV 变位试验中诱发症状的临床特征 虽有可资鉴别之处,但在位置性眩晕和位置性眼震的特征方面有较多重叠性 ,鉴别诊断困难,常称之为假性 BPPV. 7 BPPV? or CPPV? 三、 BPPV与 CPPV鉴别诊断 二、 BPPV同时合并其它疾病 一、 类似 BPPV的 CPPV疾病 8 2、 脑血管病 1、 脑肿瘤 类似 BPPV的 CPPV疾病 小脑肿瘤 听神经瘤 或桥小脑角 肿瘤 四脑室背 外侧梗塞 小脑少 量出血 椎基底动脉系 统一过性缺血发 作( VA-TIA) 3、 其他疾病 一、 类似 BPPV的 CPPV 9 一、 类似 BPPV的 CPPV疾病 1、 脑肿瘤 : 大多为缓慢持续性进展,与 BPPV病程 完全不同。但 有些肿瘤却可以 BPPV类似的形式发病 。 主要有以下两种 : 小脑肿瘤 多见于 : 小脑蚓部 ; 小脑小结叶舌叶 ; 四脑室背外侧 . 脑肿瘤 听神经瘤 或 桥小脑角肿瘤 : 累及脑干的常见 肿瘤 10 病史:早晨起床时 , 眩晕急性发作, 天旋地转,持续 10秒钟。后多次反复 发作。每次大约数秒,多始于体位改 变, 尤为 在床上翻转,转向左侧时, 从床上起来或较快俯身时。随发作次 数, 症状加重时会有呕吐 。 查体: Dix-Hallpike阳性,头向左转 时,持续短暂数秒,重复 时 产生疲劳 性。 诊断: BPPV。给予耳石复位治疗,但 治效不佳 。 病程:随后 6个月中,病情加重,发 作时眩晕严重,以致不能站稳。三周 前发现 右手笨拙,共济失调 . 案例 1:男, 27岁 。 主诉:间歇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7个月 CT:后颅凹中线小脑肿瘤 , 侵及脑干 ,手术 : 小脑蚓部星形细胞瘤。术后 四年良好,未再 发 BPPV. 11 案例 2:女, 40岁 。 主诉:位置性眩晕发作一年。 病史:眩晕发作时,伴有天旋地转的 感觉和恶心。大约持续数秒至数分钟 。发作与体位改变有关, 尤在 仰卧位 或翻转时。 右耳有饱胀和耳鸣,感觉 听力下降和失衡感 。 查体: Dix-Hallpike:阳性,头转向 右侧,出现逆时针 旋转性眼震 ,重复 多次后发生疲劳,电测听正常。 诊断: BPPV。 耳石复位治疗, 治疗后 6天内症状无任何好转 。 病程: 6天后进行 MRI扫描,发现右侧 桥小脑角部位 3.0X3.2cm大小高密度 肿块。手术证实右侧桥小脑角脑膜瘤 ,病人手术后一年良好。未再犯 BPPV. 12 类似 BPPV的 脑肿瘤报告: 桥小脑角胶质瘤 ( Beynon等人 , 2000报告 ) :呈 典型 BPPV表现, Dix-Hallpike阳性。平卧位改变位置时 , 出现下向 眼震( DBN), 因此 而得以及时诊断。 四脑室 附近 肿瘤 ( Watson 等人, 1981报告 ) : 可 呈 典型 BPPV表现 。 可能与前庭核位于四脑室底部有关。 小脑绒球小结叶肿瘤 ( Malecki等人, 1965报告 ) : 也可 引发典型的 BPPV表现 。 13 一、 类似 BPPV的 CPPV疾病 2、 脑血管病 : 脑血管病通常发病急骤, 后循环 血管病常有眩晕发作, 一过性缺血发作 、 出血、缺血性卒中( Hosomi et al. 2008) 均可有 类 似 BPPV的 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表现。 大量文献报告小脑 脑干 ( 小脑小结叶 ) 梗 死 引发 CPPV。 与前庭小脑和小脑 前核传导纤维(前庭 与小脑之间的回路) 受损有关( Brandt 1991) 。 文献报告,少 量小脑出血,特 别是小脑蚓部出 血,可 以 单纯眩 晕 发作 及位置性 眼震 为 表现 形式 。 近年来临床 有大量以单独发 作的眩晕作为特 征的 VA-TIA,称 其为血管源性 单 纯 孤立眩晕发作 。 小脑少量出血 椎基底动脉系统一过性缺血发作( VA-TIA) 四脑室背外侧 梗 死 14 案例 3 : 男, 75岁 。 主诉:反复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病史:发作时有旋转感,与体位改 变有关,大多数由平卧位起来时, 持续数秒。 查体:无明显异常,无小脑共济失 调。无自发性或凝视性眼震。于仰 卧位将头转向左侧时,出现眩晕, 仅左向(逆时钟) 纯旋转性眼震 , 眼震在这位置持续约 1分钟,但在其 后两次重复时出现疲劳。 治疗:按 BPPV给予耳石复位治疗( Epley手法),但 治疗 不成功 ,无缓 解。 病程: MRI显示四脑室背外侧急性梗 死 灶。但后循环 MRA无明显异常。 15 类似 BPPV的小脑少量出血 报告: Johkura(2007)报告了 8例由于小脑出血造成的 CPPV。其中 4例 误诊为 BPPV。 8例 的一些 共同特点 : ( 1)病 人以单纯的眩晕 发作 症状 以及 位置性眼震为主要表现,而 没有其它脑干小脑体征。 ( 2) 7例在仰卧位头转向右侧时,出现背地向位置性眼震,在头 翻转至对侧时出现地向性眼震,很像水平半规管的 BPPV, ( 3) 1例在 Dix-Hallpike实验时出现旋转性垂直眼震,很像后半 规管的 BPPV,后来经 CT证实为小脑少量出血病灶 。 16 病例 4:女, 63岁 。 主诉:反复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5月。 病史: 眩晕发作与体位有关,多为躺下时或 做起来时。之后逐渐发展到头向右转时也引 起发作性眩晕,大约持续一分钟。 查体: 电测听发现非对称听力减退,但认为 仍在正常范围。 5月前感到颈部有些发紧僵直 诊断: BPPV。 转 给 康复师进行耳石复位治疗 。 病程: 康复师在评估病人时发现 : 病人有高 血压高血脂病史,向右转颈时眩晕发作持续 1 分钟,同时有视觉症状,持续约半小时,偶 有右额 -枕部头痛。康复师查体 发现 : BP130/70,主动颈部转动不受限,在正常转 动范围。 进一步做 椎 动脉 筛查检测 。 椎 动脉 筛查检测 :当 把颈椎被动置 于 后伸位置时 , 出现眩晕症状,直 到恢复正中位,持续大约 60秒。重 复时,症状相同,伴视觉症状( Asavasopon et al.2005)。 结果: 康复师将病人转回其就诊医生做进一步检查。 MRI正常。 MRA发现左侧颈内 动脉近端 90%狭窄,而行手术治疗。 17 案例 5:男, 69岁 。 主诉:反复头晕发作 2月。 病史:轻度发作大约持续 30-60秒,为 非特异性头晕及平衡不稳,有时伴偏 斜性复视。严重发作时平衡不稳加重 ,恶心,严重的弥散性头痛,偶有手 发麻。发作逐渐趋严重,达到每天发 作 4次。 MRI( -)、 MRA、 Doppler正常 , 椎动脉颅外段正常。 病程:由于发作 频繁, 持续不断,做 了脑血管造影 。 发现在 PICA远端的椎 动脉部分高度狭窄,左侧更显著。基 底动脉在 AICA分支水平的近端也有明 显狭窄。 治疗: 按血管病给予 heparin和 warfarin治疗,在随后的两年内无症状 ,没有再发作。 18 类似 BPPV的 后循环缺血发作的报告: 单纯孤立的眩晕发作 或单纯的位置性眩晕 可以是 VA-TIA或无体征卒中的唯一症状 ( Fife et al.1994; Moubayed Halmagyi et al.1983;Bronstein et al.1987;Yee 1989;Leigh and Tee 2006)。 预警信号 3: 原位注视出现下向眼震 (DBN) 30 要特别注意的是位置性 DBN。原位注视时未出现 DBN,但在某种体位时, Dix-Hallpike或 Superior Rell变位实验 时出现 DBN,叫做 pDBN。 要十分警惕。 后 垂直半规管 受刺激 应出现上旋眼震 ,刺激水平半规管时应出现水平性眼 震。若出现 pDBN提示中枢性疾患。 前垂直半规管由于解剖的位置关系,发生耳 石脱落的 BPPV几率较低。 前 半规管与矢状面距离仅 41 ,低于后半规管与矢状 面 56 的距离,旋转性成分相对较少,有可能表现为 pDBN,但几率不高 。 预警信号 4: 位置性下向眼震( Positional DBN, pDBN) 31 这类眼震 可在各个注视方向出现, 一般都是中枢源性。单一 半规管性外周疾患不可能产生纯粹的上向,下向眼震 ,及 纯粹 的旋转性眼震( Buttner et al.1999; Leigh and Zee 2006) 。任何外周性半规管病变所产生眼震都是与所刺激的半规管平 面相一致的。 预警信号 5:纯上下向 眼震 和 纯旋转性眼震 32 变位试验诱发的眼震方向须与所刺激半规管平面一致 (由所支配眼肌决定)。 眼震方向 下旋眼震 上旋眼震 水平眼震 预警信号 6: 与所刺激半规管平面不一致的眼震 不是只要在变位实验出现发作性位置性眼震,就可诊断 BPPV了。 纯垂直性眼震 上向眼震 下向眼震 纯旋转性眼震 CPPV? Dix-Hallpike手法刺激后 垂直 半规管,出现带有旋转成分的上向眼震(上旋眼震), 因 后半规管兴 奋了同侧上斜肌和对侧下直肌的原因,如果诱发出下向眼震(位置性下向眼震),提示中枢源性。 水平半规管变位实验时,所诱发的眼震为水平性眼震,不可能出现旋转性眼震,出现纯粹的旋转性 眼震提示中枢源性损害。 33 预警信号 7: 位置性或变位性眼震不同时伴眩晕 这多是中枢源性损害的征象之一。可能与前庭反射在位置反应时对头、 眼、身体及其知觉去抑制所造成的前庭张力不平衡有关( Buttner et al.1999; Shoman Staab 2008 严重程度 各种成分 分类指标: 用于评估躯体 -功能 -情绪的综合状态。 E或 F指数偏高时,应进行 HADS量表评估。 DHI HADS 39 眩晕发作时的主观感觉 1.倾斜幻觉 。感觉自身和周围环境向一侧倾斜,有上下错位的感觉,提示耳石器及 其中枢传导通路的损害。 2.坠落发作 ( drop attack),一种突然丧失前庭脊髓束张力,被推倒或被拉到地 面的感觉。 3.快速转头时产生的短暂空间定向迷失的感觉 。敏感的病人可能会体察到向病侧转 头更明显和严重。 除了天旋地转外,可能还有: 4.视震荡幻觉 。一种周围环 境或物体来回晃动的视 幻觉和当头动时产生视 觉模糊的感觉,通常是 前庭眼动反射受损的征 兆。 40 生命体征 视觉 眼动 头动 VOR 听力状态 躯体平衡 头位 -体位 -颈位 眩晕查体 全身一般性 眼 头 耳 步态 位置性 外周性损害 中枢性损害 非特异性损害 眩晕常规查体内容 通过眩晕常规床边检查找到诊治方向 41 一种高频的 VOR床边检查法。 方法 :在病人注视一个正前方的目标或视靶的情况下,快速转动头部。 例如让病人始终盯住检查者的鼻子,检查者从正前方起始快速向左或向 右大约 10 左右转动病人的头,频率在大约 2HZ左右。 结果 : VOR正常时,病人可 以始终盯住目标并把眼睛 保持在目标上。如果一侧 前庭功能减退,病人则不 能把眼睛保持在目标上, 会随着头动而动,离开视 靶,之后会由一个快速的 扫视(与慢相方向相同的 )把眼睛重新拉回到视靶 上。以能代偿性扫视为慢 相减弱的依据。 头脉冲试验 42 前庭代偿性扫视 Head Eye Time (ms) Velocity (deg/s) Acceleration: 2800 DVA : 0.11 Gain:0.46 (45-200 ms) 病侧 机制机制 :慢相的减弱不宜肉眼观察到,以能观察到:慢相的减弱不宜肉眼观察到,以能观察到 VCUS为试验阳性。这里为试验阳性。这里 的扫视与视觉诱发的扫视不同,是前庭源性的,其特点为扫视的方向与的扫视与视觉诱发的扫视不同,是前庭源性的,其特点为扫视的方向与 VOR慢相移动的方向一致,称为前庭性代偿性扫视。慢相移动的方向一致,称为前庭性代偿性扫视。 VCUS Vestibular Catch-up Saccades ( VCUS), Tian et al. 2000 43 异常体征案例: VIN & RN 将潜在的两侧前庭张力不平衡 诱发出来,从而观察到眼震的 方法 . 方法之一如下, 振动诱发性眼震( VIN): 乳突 头放置振动器,经振动诱发眼 震。 反跳性眼震( RN): 多是中 枢源性的,常见于脑干和小 脑病变。 44 类型: 扫视性视震荡( Ocular Oscillation) 视扑动( Ocular Flutter) : 水平方向的扫视性视震荡 视震挛 ( Ocular Opsoclonus): 同时累及各不同方向的扫视性视震荡 病因: 皮层中枢不能有效兴奋扫视中 枢的中止细胞去抑制产生反射性扫视 的脉冲细胞,出现过多的扫视性眼动 。 常见病变部位: 皮层、皮层下结构及 小脑。脑干反射性扫视环路完好(反 射性扫视正常)。皮层 -皮层下的随 意性扫视环路病变,不能有效抑制脑 干反射性扫视环路,不能抑制过多的 反射性扫视眼动 。 扫视性侵扰( Saccadic Intrusion) 45 要点总结 BPPV的本质是由脱落的耳石造成对半规管的刺激,其变位 试验诱发的眼震方向须与所刺激半规管平面一致,这个本 质是由各半规管所支配的眼肌决定的。 出现与所刺激半规管平面不一致的眼震,提示病变已经超 出了所刺激的半规管,有 CPPV的迹象。而不能仅凭有短暂 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变位实验阳性就下诊断,尤其当耳 石复位疗效不好时,更应做进一步详细检查,以免 漏诊误 诊 。 即使耳石复位疗效好,病人如出现上述预警信号,也要考 虑同时合并 CPPV的可能。 只要抓住反应事物本质的现象,及时识别和妥善治疗 CPPV 是完全可能的。 46 眩晕诊治面临两大主要任务: Two Major Tasks 中枢源性 外周源性 47 眩晕相关的健康损害 News Concepts 健康的定义 ( WHO) 健康 没有诊断出疾病 Well being 健康 1、从 “生理 ”面向其他层面延伸 2、客观评估 +主观评估相结合 48 眩晕 紧张 慢性眩晕发病率慢性眩晕发病率 30-50%急性眩晕合并心因因素,迁延不愈,转化为慢性眩晕; 80%慢性眩晕无法用器质性疾病完全解释,可能与心因因素相关; 眩晕在压力 -焦虑中的报告率和紧张在眩晕中的发生率逐年增高。 49 Resilience Model The term resilience was first formulated by Block (in Klohnen, 1996) , is defined as a general ability that involves high self- adjustment capability & flexibility facing with pressure and stress The ability can survive, recover and resume after severe pressure and stress(Tugade & Fr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