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景观鉴赏和开发评价_第1页
明孝陵景观鉴赏和开发评价_第2页
明孝陵景观鉴赏和开发评价_第3页
明孝陵景观鉴赏和开发评价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孝陵景观鉴赏和开发评价 明孝陵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明朝开国皇帝朱 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于此。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 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 500 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 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寝,都是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的。明孝陵 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 年) ,翌年马皇后去世,葬入此陵。因马皇后谥“孝慈” ,故陵名 称“孝陵” 。洪武三十一年(1398 年) ,朱元璋病逝,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至明永乐十 一年(1413 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整个孝陵建成,历时 30 余年。明孝陵也是 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皇家陵寝之一,至今已有 600 多年历史。 明孝陵经历了 600 多年的沧桑,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已不存在,但陵寝的格局仍保留了 原恢弘的气派,地下墓宫完好如初。陵区内的主体建筑和石刻有方城、明楼、宝城、宝顶, 包括下马坊、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神道、石像路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筑遗存,保持了陵 墓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特别是明孝陵的“前朝后寝”和前后三进院落 的陵寝制,反映的是礼制,但突出的是皇权和政治。明孝陵是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帝 王陵墓之一,其陵寝制度既继承了唐宋及之前帝陵“依山为陵”的制度,又通过改方坟为 圜丘,开创了陵寝建筑“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明孝陵的帝陵建设规制,一直规范着明 清两代 500 余年 20 多座帝陵的建筑格局,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所以,明 孝陵堪称明清皇家第一陵。这座已有 600 多年历史的明代皇家陵墓以其墓主显赫、规模宏 大、形制独特、背依钟山环境优美而著名于世,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陵墓之一。 它是按照“居中为尊” 、 “皇权至上” 、 “尊卑有别” 、 “统绪嗣承有序”的要求而设计。朱 元璋作为第一代开国皇帝,其陵址选在钟山主峰南麓的风水主轴线上,东(左)为其长子 朱标(被立为皇太子,但未及登基而病故,后被其子明惠帝追尊为孝康皇帝)的陵寝,嫔 妃则葬于其西(右)侧。在建筑形式上表现为第一代皇帝和子孙共用一条主神道、子孙陵 墓神道又与第一代皇帝神道相连接的格局。孝陵的建筑总布局是这样的。 第一部分自下马坊迄大金门是外郭正门前的引导区,包括大金门以西的西红门遗址、以 东的王门遗址,陵区入口的标志物刻有“诸司官员下马”六字的石牌坊(一称下马坊)及 神路。嘉靖十年建成的“神烈山碑”及碑亭、崇祯十四年树立的“禁约碑”及下马坊以东 设立的屯卫孝陵的京军防区“孝陵卫”的卫城也设在该区域内。 第二部分自大金门向两侧延伸的红墙,它原先向西接前湖段明京师城垣,向东绕到钟山 以北,大约顺今环陵路而行,形成孝陵的外郭。据康熙江宁府志记载,郭城周长45华 里。在这一区域内,以通往陵宫的神道(专供皇帝的棺木、神牌通过及官员谒陵行走的甬 路)为主线,沿途保存有碑楼(一称碑亭) 、外御河桥、神道石像生(设在神道两旁的石人、 石兽雕塑群) 、神道望柱(帝陵前的标志性石刻建筑物) 、龙凤门、内御河桥等,还包括与 孝陵相关的东陵、嫔妃墓及位于钟山之阴的部分开国功臣墓,负责孝陵日常管理事物的中 央机构神宫监也位于这一区域。这一巨大的陵域空间位于今钟山风景区内,占地约30平方 千米左右。 第三部分是陵寝的主体,包括陵宫和宝顶(地宫之上的高大封土) 、宝城(围绕宝顶的城 墙)及玄宫。陵宫周围建有高峻的宫墙,陵宫平面约作长方形,分三进院落,其建筑包括 陵宫门、享殿前门、享殿(举行大祭活动的主要殿堂) 、东西配殿、御厨、具服殿、井亭等 一系列为祭祖活动服务的各种建筑物,内红门、方城(石砌的长方形城台) 、明楼(建在方 城之上的大型建筑檐挂陵名匾额)及方城两侧饰有砖雕花卉的大型影壁(门楼两侧起装饰 作用的附属建筑) ,陵宫的最后为宝顶、宝城。这三部分的建筑互为表里,层层扣合,强化 了陵寝建筑的纵深感、隐秘特征、安全及礼仪要求。 明孝陵的建筑特色主要体现在神道石刻上。它的神道石刻是中国帝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线, 而是环绕建有三国时代孙权墓的梅花山形成一个弯曲的形状,形似北斗七星。由卫岗的下 马坊至文武方门的神道长达2400米左右。 陵墓的神道从四方城开始。四方城是一座碑亭,位于卫桥与中山陵之间,是明成祖朱 棣为其父朱元璋建的“大明孝陵神圣功德碑”。其顶部已毁,仅存方形四壁,内有立于龟趺 座上的石碑一块,碑高8.78米。碑文由朱棣亲撰,计2746字,详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 碑额雕琢瑰丽。神道由此向西经外金水桥(今红桥) ,绕过梅花山再折向北,长约1800米。 其中段为石象路,这段路上相向排列着12对石兽,分别是石兽狮,獬豸,骆驼象,麒麟, 马和象6 种,每种两对,姿态是一对伏,一对立。后面是一对高大的华表,上雕云龙,气 势不凡。折向北面的神道上分别列着4对身着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将,可惜有些已经损坏。 石人石兽的体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艺术珍品。明孝陵的朱红大门坐北朝南,正对梅 花山,门额上书“ 明孝陵” 三字。门外东侧立有一个石刻告示,系清宣统年间两江洋务总局 道台、江宁知府以六国文字刻着“治隆唐宋”四个金字,是清康熙帝亲笔题书。碑亭后原建 有两御亭,西边叫宰牲亭,东边的称具服殿,今均已毁坏,仅存一些石柱和石井栏等。现 在享殿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复建,比原来的要小得多,内供奉朱元璋画像。享殿后 是一片纵深100 余米、宽数十米的空地,是当年露天祭祀的场所,中间有甬道,两边林木 茂盛。甬道尽头有石桥,称大石桥,又称升仙桥,意思是过了此桥即为“仙界”。桥北是一 座宽75米、高16米、进深31米的城堡式建筑,称方城。方城以大条石砌成,正中开拱门式 斜隧道,有台阶可步入,计54级。出隧道东西各有石级可登城顶。城顶原建有宫殿式建筑 明楼,明楼顶部及木质结构已毁,现仅存四面砖墙,南面有拱门3 个,另三面各有拱门一 道。在方城顶上极目远眺,东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中山植物园,北面是“宝 顶”,四周树木葱茏,松涛阵阵,不禁令游人发思古之幽情。宝顶是一个直径约400 米的圆 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它的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其南边石壁上刻 有“此山明太祖之墓” 七个大字。梅花山因三国时东吴君主孙权及其夫人葬此,古称孙陵岗, 位于明孝陵正南方。 石雕特色包括:对过去石刻类型的改造,如大型站、卧式石象,站、卧式骆驼,望柱 柱头等;石象生的艺术风格既不同于唐、宋时代帝陵前的石象生,与盱眙明祖陵、凤阳明 皇陵、北京十三陵的石象生也有表现手法上的差异,代表了明代洪武至永乐早期的石雕风 格。陪葬孝陵的中山王徐达墓、岐阳王李文忠墓、开平王常遇春墓、江国公吴良和海国公 吴桢墓等都有同样雕塑风格的神道石象生。这些特点对我们认识明代早期的建筑风格、建 筑用材、建筑技术、艺术手法及特征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明孝陵作为一种陵园纪念性景观,具有独特价值与普遍价值。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 到又一个高峰的产物。是明初政治思想、社会文化、审美意识、建筑技术和国家财力的结 晶。陵寝布局设计和建筑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典范精神。既继承了汉、唐、宋帝陵 寝制度中的优秀成分,又创建了新的帝寝制度。明孝陵的帝寝制度规范着明、清两代五百 多年帝寝建设的总体格局和风貌,地位崇高,影响极为深远。它包融着深刻的东方文化内 涵。在中国帝寝发展史上,明孝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明孝陵堪称 明代第一陵,它在建筑规划、布局、类型和细部加工上都具有划时代的创新。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会副会长、东南大学建筑学教授刘叙杰说:“明孝陵代表着明初 皇家建筑的艺术成就,是中国陵墓建筑和陵墓文化的缩影。 ”明孝陵从起点下马坊至地宫所 在地的宝顶,纵深达多米,沿途分布着多处不同风格、用途各异的建筑物和 石雕艺术品,整体布局宏大有序,单体建筑厚重雄伟,细部装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