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检测题精选汇编:考点2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_第1页
历史必修三检测题精选汇编:考点2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_第2页
历史必修三检测题精选汇编:考点2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_第3页
历史必修三检测题精选汇编:考点2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_第4页
历史必修三检测题精选汇编:考点2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 2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60 分钟,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2010淄博模拟)在楚汉之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 但很快韩信就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的非常清楚。他的这些智慧最可能记载于 ( ) A 石氏星表 B 九章算术 C 齐民要术 D 黄帝内经 【解析】选 B。本题考查理解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韩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九章算术 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数学著作。 22010 年中国邮政计划发行中医药堂邮票。小明同学想了解中国古代中医药方面的知识,于是上网 点击“中医药”进行搜索。下列 信息不正确的是( ) A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B 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C 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 D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 【解析】选 A。本题考查理解和识记能力。 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奠定了中 医学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3(2010潮州高二检测) “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之花没有在中国结果,相反却在欧洲结出了划时代意 义的果实” 。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中国毫无意义 B中国的古代文明是欧洲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 原因 C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标志着欧洲近代化的开端 D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解析】选 D。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能力和理解能力。A 项过于绝对,不准确;B 项和 C 项理解错误, 与史实不符;D 项合理阐述了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 4.与前代相比,宋代藏书家的人数大增,藏书数量最多者超过十万卷。与之相关的因素是( ) A小说在社会上流行 B造纸术的发明 C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D印刷术的进步 【解析】选 D。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节省印刷费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因此出现藏 书数量最多者的现象。造纸术发明与改进是在汉朝,不符合题意。小说在社会上流行是在明清时期,对 2 外文化交流频繁与材料反映现象无关。 5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情况: 项目 数学 天文、 历法、 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数量 22 25 25 9 25 7 7 8 8 形成表格所示这种局面的原因有 ( ) 统治阶级的重视和支持 发展农业的需求 传统科学注重应用学科 科举取士的促进 A B C D 【解析】选 A。本题考查解读信息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可用排除法解答,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其主要目 的是为了选择官吏,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选官制度,其考试内容多为儒家经典,而非与实际联系紧密 的经世致用之学。 6 (2010汕头高二检测) “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罗盘针可以导航也可以看风水; 火药可以开矿筑路也可以制造杀人的武器。 ”就此观点,甲乙同学展开争论。甲:“四大发明一方面代表 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乙:“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取 决于社会环境。 ”对甲、乙同学的看法,你认为( ) A甲正确,乙错误 B甲乙都正确 C甲错误,乙正确 D甲乙都错误 【解析】选 B。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四大发明使中国自大,一定程度阻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由于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封建专制和文化专制导致中国缺乏不重视科学技术,四大发明没能产生巨大效益, 因而甲乙观点都正确。 7. (2010哈师大附中高二检测) “诗仙”李白的诗风飘逸、豪放,纵横开阖,而“诗圣”杜甫的诗风 则凝重浑厚、沉郁顿挫,这是因为 ( ) A两人性情不同,李白个性张杨,杜甫性格忧郁 B李白出身于家境殷实的地主家庭,而杜甫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 C李白生活于盛唐时期,而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 D李白得到唐玄宗的欣赏,意气风发,而杜甫不受重视,落落寡欢 【解析】选 C。本题考查理解能力。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形态,文学艺术属于意识形态,具有时代性,李杜 诗歌反映作者所生活的时代。 8 (2010沈阳高二检测)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 学而思网校 3 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 与“学士词” 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 ) A李煜 B李清照 C陆游 D辛弃疾 【解析】选 D。本题考查分析辨别能力。宋词作为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影响深远。宋词可分为两大流派 即从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和以苏东坡 、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题干中的学士词即苏东坡的词, 故选 D。 9 (2010汕头模拟)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 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儿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出明代出现( )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的思想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 义思想 【解析】选 A。本题考查艺术作品的时代性。明清时工商业经济发展,士人阶层逐渐壮大,反对传统礼教 的小说逐渐增多,而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实际就是一个反礼教的形象,其头上的紧箍咒实际代表 的是中国传统的纲常礼教秩序。 10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句子有长有短,可以配曲歌唱。 元曲主要是元杂剧,是一种在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包括说唱、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 的歌剧 艺术。推动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城市经济的发展 B社会环境的变化 C统治政策的调整 D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析】选 A。本题考查对事件本质的理解能力,经济是基础,决定政治、思想文化等上层建筑,经济的 发展,是文化繁荣的根源。 11.(2010湛江模拟)就说明端午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而言,下列哪方面的依据最有说服力( ) A古代的传说 B古籍的记载 C屈原的作品 D学者的解释 【解析】B。第一手史料是最可信的。A、D 属于第二手史料,其中有后人的解释。端午节为纪念屈原而设 立,故 C 排除。 12(2010中山高二检测) 2010 年春晚歌曲龙文描绘了一种传统艺术:“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 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 。这种艺术形式是( 4 )A绘画艺术 B戏剧表演 C篆刻艺术 D书法艺术 【解析】选 D。注意歌词中的几个关键词,如“横、竖、画、撇、勾、点” ,显然是指书法,而不是绘画、 篆刻,更不可能是戏剧。 13 (2010苏州高二检测)书法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以下对两幅书法作品的鉴赏 较贴切的是( ) A图 1 是草书作品, “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B图 l 是行书作品, “既工整又活泼” C图 2 是隶书作品, “笔意秀劲,韵致超逸” D图 2 是楷书作品, “飞洒活泼,富于图案美” 【解析】选 B。本题考查学生辨别历史图片和掌握历史现象特征的能力。图 1 是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图 2 是欧阳询的楷书作品,据此可排除 A、C。 “飞洒 活泼,富于图案美”是草 书的特征,可排除 D。 14 (2010珠海模拟)王老师上课展示了一幅有关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教学图片,你认为 它反映出的最主要历史信息是( ) A描绘了大运河两岸繁华景象和魅力的自然风光 B反映 “夜市”出现和白银广泛使用的情景 C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采矿业 D这是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的风俗生活画 【解析】选 D。 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 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通过这幅画, 可以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15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 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学而思网校 5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解析】选 D。本题考查理解能力。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形态,壁画艺术属于意识形态,具有鲜明时代性, 因此不同时期作品都是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16(2010福州高二检测)明清时期,像年画、剪纸画等大量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东西用绘画的形式表现 出来,而且更具生活上的实用性,这主要是因为 ( ) A.白话文开始兴起 B.理学兴盛 C.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D.思想控制空前严密 【解析】选 C。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年画、剪纸画等绘画的形式属于风俗画,反映了艺术形式走向世 俗化,原因在于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17 (2010苏州学业水平测试)歌曲说唱脸谱中唱道:“蓝脸的窦尔顿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歌中所述的戏曲形式是( ) A南戏 B杂剧 C京剧 D昆曲 【解析】选 C。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能力。由材料中“蓝脸、红脸、黄脸、白脸、黑脸”可以得知 是京剧中的脸谱。 18(2010亳州高二检测)一人生活在明朝时,下列有关他的说法有可能发生的是 ( ) 喜欢画年画 读了许多带插图的小说 在科举考试中用颜体书法写了一篇 八股文,高中榜首 喜欢听京剧 A B C D 【解析】选 D。本题考查识记能力。本题可以排除法,京剧形成于清朝,因而在明朝不可能听京剧。 19 (2010马鞍山高二检测)电影梅兰芳的热映使公众进一步走近了这位“蓄须明志”显民族气节 的文化名人。据报道,在京剧艺术家中,梅兰芳(1894-1961)出访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这说 明( ) A京剧是世界最有影响的剧种 B梅兰芳对京剧艺术走向世界做出重要贡献 C京剧艺术是国际交往的重要内容 D作为“同光十三绝”的梅兰芳德艺双馨 【解析】选 B。 京剧在民国以来逐步走向世界,这和梅兰芳的贡献分不开。A 的说法太过绝对;C 的说法 也不妥当,国际交往的内容很广泛,波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京剧只是文化当中的一个很小的 组成部分;梅兰芳不属于“同光十三绝” ,D 错误。 20(2010中山高二检测)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认为:“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 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下列叙述能够证明这一观点 的是 ( ) 6 以理学为核心的新儒学形成 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取得重大进步 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风俗画成为画坛的亮点 A B C D 【解析】选 A。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能力和识记能力。理学形成于宋代,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也是在宋代 逐步成熟,宋词表明词是主要文学形式,绘画领域出现风俗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40 分) 21 (2010安庆模拟)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有这些(18 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包括其改进的策略,都完全可以由中国人在 14 世纪时所具有的科学知识中研发出来。但其时的中国人却没有加以制作或利用,以致后来这些机器由 于无人使用而消失 了。因此,我们必须推断在纺织业的领域中,中国传统的工业技术未能有进一步的开 展,基本的阻力不在于缺少更高的科学知识,而在于那些促进工业技术的发明与进步更新的经济动力与 智识思想力量的减弱。 马克尔文中国历史发展的型式 材料二 中国之所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 ,而 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 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 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材料三 当时( 18 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 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 ) ;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 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外出生事冒险(这也与明代专制政治和清代异族 统治下法网严峻和地方势力的改变有密切关系) 。在此情境下, “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成形:妇女裹小 脚、坐八人大轿、妻妾奴婢成行,都是浪费人力的社会文化行径。与此对应,为节省人力而创设的各种 机器,便变为“非当务之急”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四 中国的发明创造也是引人注目地随着时间而起伏不定。直到公元 1450 年左右,中国在技术 上比欧洲更富于革新精神,也先进得多,甚至大大超过了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中国的一系列发明包括 运河闸门、铸铁、深钻技术、有效的牲口挽具、火药、风筝、磁罗盘、活字、瓷器、印刷(不算菲斯托 斯圆盘) 、船尾舵和独轮车。接着,中国就不再富于革新精神。 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1)上述材料均谈及中国古代的科技问题,其观点所具有的共识之处有哪些?(4 分) (2)材料二中论及中国科技停滞不前的原因,你是否认同?为什么?(6 分) 学而思网校 7 (3)材料一和材料三在中国科技落伍的原因方面作了阐释,其共同认识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6 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科技落伍的原因。 (8 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史,尤其是明朝以来落后的原因。第(1)题通过材料即可分析得出 结论;第(2)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只有理由充足即可;第(3)题问比较材料可以得出都认为缺少经 济动力,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分析理解;第(4)题综合分析归纳其原因,科学技术的的发 展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答案:(1)都认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卓著,而在近代社会到来之前逐渐停滞落后。 (2)认同。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 “唯有读书高”等观念,引导大批青年人皓首穷经以应科举,是 造成科技人才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认同。中国科技在公元 1400 年以前一直领先西方,期间儒士大夫和儒学一直居于中国社会的主导地位。 明代(公元 1400 年前后)中国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而明代则是儒士大夫和儒学在传统社会文化 中开始 失落的年代。 (任答一种观点即可) (3)都认为在 18 世纪以后,中国科技发展缺乏社会经济动力。中国历史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 主体,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分散性决定了对科技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