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分析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作者:李培新李倩郭瑾 清开灵注射液是在安宫牛黄丸古方的基础上研制而成,主要成分有水牛角、珍珠母、 板蓝根等,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镇静安神的作用,药理实验证明该药有 抗菌、抗病毒的作用,临床上广泛用于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肺炎、高热、脑血栓、急慢 性肝炎等的治疗。该药在取得良好疗效的同时,不良反应逐渐增多,我们收集了 19942005 年国内公开报道的清开灵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146 例,分析其不良反应(以下简 称 ADR)的根源、症状、发生规律,为临床预防 ADR 作为参考。 1 病例资料 1.1 一般资料 146 例中,男 50 例,女 36 例,性别不详者 60 例;年龄 18 个月82 岁。145 例单独 用清开灵静滴,1 例合用氨苄青霉素(排除了氨苄青霉素的过敏反应) ,均溶于 5%、10% 葡萄糖注射液、5%糖盐注射液或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滴。有过敏史者 3 例,其余病例 未提及是否有过敏史(但并不代表没过敏史) 。 1.2 ADR 的发生时间及结果 146 例中有 122 例在首次用药过程中发生 ADR,占 84%。其中 74 例在用药 30min 内 发生 ADR,占 51%,最迟发生在用药第 7 天。多数患者在停药后对症治疗,逐渐痊愈,其 中 2 例因休克而死亡。 1.3 ADR 的临床症状 1.3.1 过敏反应 1.3.1.1 皮肤过敏反应 146 例中 50 例为皮肤过敏反应,占 34%,其中 43 例表现为过敏性药疹,全身或局部 出现红色丘疹,瘙痒难忍,有时有烧灼感16 。1 例表现为单纯性瘙痒1 ,1 例表现 为紫癜4 ,5 例手臂剧痛难忍5 。 1.3.1.2 过敏性休克 146 例中 11 例发生过敏性休克,占 8%,表现为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发紫,血 压下降,心率减慢等休克症状2,3,6 。 1.3.1.3 过敏性喉头水肿 146 例中 9 例发生喉头水肿,占 6%,表现为突然感到咽喉堵塞,气促胸闷,呼吸困难, 有窒息感,失声,面色苍白,有的伴有皮疹2,3,6 。 1.3.1.4 过敏性哮喘 146 例中 3 例发生过敏性哮喘,占 2%,表现为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双肺哮鸣音,有 的伴有皮疹2,4,6 。 1.3.1.5 血管神经性水肿 146 例中有 2 例发生,占 1%,表现为双踝部关节部位局限性水肿或注射部位出现绿豆 大小的丘疹,逐渐扩大并融合在一起,形成血管神经性水肿4,6 。 1.3.2 消化道反应 146 例中有 37 例发生,占 25%,表现为胃部不适,腹痛,恶心呕吐6 。 1.3.3 神经系统反应 146 例中有 8 例发生,占 5%,其中 3 例表现为惊厥7 ,2 例表现为头痛6 ,3 例 表现为烦躁、语无伦次、幻觉等精神症状3 。 1.3.4 输液反应 146 例中 22 例出现输液反应,占 14%,表现为寒战、高热、胸闷13,6 。 1.3.5 其他 出现急性肾衰竭2 、外阴瘙痒、抽搐、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各 1 例6 。 2 讨论 (1)ADR 的发生与年龄分布:12 岁病例 39 例(27%) ,明显多于其他年龄段的病例, 说明儿童易发生 ADR,提示临床上对儿童要慎用。在剂量折算时尽量准确,避免超剂量用 药。 (2)ADR 在首次输入该药 30min 内的发生率最高,说明其主要为速发型变态反应,提 示临床将首次用药 30min 内作为 ADR 的重点监测时间。 (3)在患者空腹或滴速过快时更易发生 ADR,所以尽量不空腹用药,同时减慢滴速。 (4)药理学研究表明,药物的 ADR 主要由药物本身、代谢产物、药物中的杂质引起。 清开灵注射液 ADR 发生的原因尚未明确,由于它是中药提取制剂,其 ADR 的发生可能与 其成分中的大分子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杂质有关,生产厂家应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剂 型的纯度,减少 ADR 的发生。 (5)据报道,有过敏史的患者 ADR 发生率为 22.2%,无过敏史的患者 ADR 发生率为 17.6% 1 ,因此在使用该药前,应仔细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必要时以皮肤斑贴试验作 验证。 我认为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发生原因有如下三方面: 药物因素中药注射剂是从中药材中提取的,每种中药材中含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化学物 质,多者可达 50 种以上,如鱼腥草注射剂至少含 48 种化学成分,哪些是有效成分尚不十 分清楚。况且中药注射剂中有 50 多种为复方制剂,有的制剂由 10 种以上中药材组成,其 化学成分远远多于单味制剂,成分更加复杂,其中有的是有效成分,有的则可能是引发不 良反应的物质。现在有些企业采用的是水煎醇沉法,醇提水沉法、蒸留法等老工艺,难以 除尽含有不良反应的杂质。即使是有效成分,其本身也可有一定不良反应,加之各企业生 产工艺不同,原料来源不同,同一名称的制剂因厂家不同质量可有明显差异。有些制剂加 入的增溶剂等也可引发不良反应。我国现有的中药制剂标准本身也有不完善之处,如有的 缺少原料标准、缺少含量测定及有害物质(包括不溶微粒)的质控标准等。凡此种种均有 可能成为引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因素。 医源因素每种药品都有一定的适应症,中药注射剂应按辨证施治的原则使用,否 则易发生不良反应。如双黄连注射剂适用于外感风热,邪在肺卫、热毒内盛者,如果用于 风寒型感冒,则效果不佳且易引发不良反应。再者能口服用药就不注射给药,能用一种药 就不用多种药的基本用药原则已被医生淡化。一般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在使用抗生素、抗病 毒等西药的同时加上中药清热解毒剂静脉输液的现象十分普遍。更有甚者,在很多地区每 到入冬、开春两季,有心脑血管疾病而无明显症状者,都在医院接受常规静脉输入活血类 中药注射剂的预防性治疗,这些必然会增加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数量。 有些医生不注意药物说明书的使用方法和要求,擅自将肌内注射剂改为静脉给药, 因此引发不良反应甚至死亡的事情都有发生。或给药浓度过高、速度过快、盲目超量用药 等均可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还有些医生凭个人经验随意将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同容器混合使用,而忽视混合后 的理化反应。 输液配药时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有的基层医护人员甚至将药瓶打开后直接 向输液瓶倾倒,有些护士非法执业到病人家中输液。 这些都必然增加用药的不安全因素。再如,输液的液体温度过低、输液室内温度过低 或过高,均易引起发热反应。 病人因素不同个体由于遗传基因、体内代谢酶、免疫系统及健康状况等有差异, 对药物反应也不尽相同。如过敏体质者使用中药注射剂时易发生各种过敏反应。体质虚弱、 肝肾功能障碍者,婴幼儿,老年人用药时均易发生不良反应,尤其是严重不良反应以婴幼 儿、老年人和过敏体质者为多。用药时病人空腹、饥饿、精神紧张、过度疲倦也易发生不 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产生的根源 转帖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产生的根源 曾聪彦 梅全喜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 2006 年 6 月,国内许多媒体纷纷报道了鱼腥草注射剂因存在不良反应而被国家食品药品监 督管理局紧急暂停使用的事件,在民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霎时间,对于中药注射剂 “毒副作用”问题如“黑云压城城欲摧” ,大有谈中药注射剂色变之势。为此,笔者从中药 注射剂研发过程、生产过程到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存在问题加以探讨与分析,为避免和解决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提供参考。 研发时处方药物选择存在误区 中药注射剂是我国特有的中药新剂型,因“颇 具开拓国际市场的潜在优势” ,现已成为业界人士关注的热点。国内许多企业都热衷于中药 注射剂的研制和开发,越来越多的传统中药被研制成中药注射剂。当前,我国中药注射剂 研制中突出的两种现象是复方制剂多、非药典法定品种作为原料使用多。据统计,我国列 入国家标准的中药注射剂有 109 种,属于复方制剂的有 50 种。其中,原料药 3 味以上的 34 种,超过 5 味的 16 种,超过 7 味的 6 种,而清热解毒注射液更是多达 12 味。59 种单味 中药注射剂所涉及的 51 种原料中,非药典法定品种就占了 37左右,多达 19 种。如雪上 一枝蒿、毛冬青、鸡矢藤等。有的复方注射剂 6 味原料药中,就有 4 味属于非药典法定品 种。中药注射剂的原料药味数越多,制备工艺难度就越大。而大量非药典法定品种原料的 使用,其质量标准、化学成分、毒性大小等很少有参考资料和标准可依,这可能直接影响 中药注射剂质量稳定性和使用的安全性,增加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令人关注的是, 当前一些难溶性的矿物质和富含异种蛋白的动物药以及树脂、树胶类药物也成为中药注射 剂开发的热点,被当作原料而广泛使用。如石膏、蟾蜍、鹿茸、羚羊角、乳香等药物,这 些药物能否成为注射剂的原料很值得研究。 在新药研发中,通常很少有完全保留原方药味的。这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第 一,现在的中医临床多用古代的小方精方加几味使用或者几个方剂复合使用,有些疾病病 机复杂,药味就势必多多益善,因此很可能导致功能近似的药被选用。所以为了控制中药 注射剂的剂量,研发人员就要简化原方。第二,在实际操作中,为了适应工业化大生产, 优化制备工艺和控制质量都难免造成原方药味的加减。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中药注射 剂产业化生产中,组方确定的全过程少有与原方进行药效及安全性对比的探讨。这种中药 注射剂在组方、研发过程与原处方产生了不少偏差,而这种偏差是否会对中成药的安全性 带来影响也无从考究。 上市前临床试验有局限性 在我国中药注射剂上市前的临床试验存在较大局限 性,主要表现为临床试验病例量较小、试验过程短使得观察期相应较短、受试者的选择面 窄、用药条件控制相对严格等,这些都使得许多药品发生的不良反应难以被察觉;即使发 现了,对其了解程度也远不够深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也承认我国中药新药上市前试 验研究不足,如我国药品上市前的临床过敏试验仅需 500 例,而外国一些发达国家要做到 五千例左右,是我国的近 10 倍。在中药注射剂上市之后,面对的是用药病例数增加、患者 和疾病呈多样化等情况,一些隐藏着的不良反应将会因不可控因素(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 体质差异、用药方法和用药剂量的因素、药物间相互作用的因素等等)的影响骤然增加而逐 渐显现。 质量标准偏低 现在执行的鱼腥草注射液的质量标准是 1998 年修订后的质 量标准,只能对一个成分进行控制,而鱼腥草注射液中含有多个成分,因此不能更好地控 制该产品的质量。纵观其他中药注射液的质量标准,除止喘灵注射液和双黄连针(冻干) 等四种中药注射液被 2005 版中国药典收载外,其余少数被卫生部药品标准收载,绝大 部分还只是停留在一些地方省市药品标准,且相当一部分中药注射液对反映其产品内在质 量的重要指标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也未作规定,其水平还停留在上世纪 70 年代。虽然 目前进行了地标升国标工作,但补充内容所做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安全性方面的工作极为有 限。由于相关基础研究工作的滞后,在我国最新出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也仅规定, 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的主要成分应当基本清楚。为提高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国家食 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早在几年前制定了中药注射剂实行指纹图谱标准管理的计划,但由于种 种原因,该计划的实施一直不理想。 在质量标准尚不能完全控制其内在的诸多成 分的条件下,首先,质量标准中的安全性药理试验就应当担当起为不良反应把关的重任, 但是,现行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的安全性药理试验中的热原、溶血、异常毒性,均不能反 映致敏原。异常毒性试验只是一次性注射一定剂量的药并观察一段时间,不能反映药物的 致敏性。所以,对于免皮试的、处方复杂的中药注射剂,将动物致敏试验列入质量标准是 十分必要的。其次,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已有不良反应报告的品种进行调查,组织力量复 核有关实验,澄清事实,对确实存在问题的应从速采取相应措施。如果致敏原属于纯度不 够带进的杂质,或是降解、聚合产物,必须从生产工艺上保证除去已知致敏物质,从质量 标准上对已知致敏物质作限量检查,并考核该药物的稳定性与已知致敏物质的关系。 生产工艺较落后 生产工艺落后也是导致中药注射剂产生不良反应的因素之一。 从中药注射剂制备工艺调查中发现,我国目前中药注射液的制备工艺大约不到 10 类,这些 工艺主要有:提取有效成分单体、提取有效部位、水煎醇沉法、醇提水沉法、水蒸气蒸馏 法、综合法等。其中,采用提取有效成分单体的有 6 种,占 5.50%;提取有效部位的有 14 种,占 12.84%;水煎醇沉法有 35 种,占 32.11%;醇提水沉法的有 9 种,占 8.26%;水蒸 气蒸馏法的有 11 种,占 10.09%;综合法有 19 种,占 17.3%;除去 12 个保密品种工艺不 得而知外,其余 97 个品种中,很少有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根据上述统计数据 可知,当前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工艺大部分都停留在 20 世纪 70 年代的水煎醇沉法。由于此 方法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对药材水煎煮时间、次数及醇沉时乙醇浓度等研究不够, 常影响成品内在质量。 老工艺的普遍应用,直接带来的是注射剂中的杂质残留、 微粒过大,进而影响到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稳定和使用安全。而微孔滤膜技术、超滤等现代 先进的技术如果能在中药注射剂生产中推广,将能解决注射剂中的杂质残留、微粒过大的 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中药注射剂的质量。但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生产厂家要进行工艺改 进,就必须重新申报,中药注射剂的药理、毒理、临床试验等相关研究就要重新进行,而 在销售价格上国家并没有鼓励政策。于是生产厂家为了节约成本,就不愿意对其制备工艺 进行改进。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 302 例分析 【关 键 词】中药; 注射剂;不良反应 aQskvs 近 10 余年来,中药注射剂有了较大的发展,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但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加,其不良反应的报道也逐年增多,个别甚至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导致患者死亡。 为了减少或防止中药注射剂的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 ,使其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笔者对湖南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2002 年度收到的 302 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了分析。 AG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于湖南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技术部。2002 年度共收到湖南省各医疗单位呈报的中药注射剂 ADR 报表 302 例。 fx(= 1.2 方法 对 302 份中药注射剂 ADR 报告的病例、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合并用药、药品分类及所致不 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醒临床医生注意。 v6w 2 结果 I$*BP3“O 302 例不良反应中男性占 59.93%,女性占 40.07%;大于 55 岁的老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占 26.49%, 老年人发生不良反应的比率较高,原因3是老年人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原因,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脑 血管疾病和其他多脏器疾病,以致使用中药注射剂的基数较大;并且他们可因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加和代谢 障碍导致不良反应增多。这与老年人各系统生理机能活动衰退及对药物的代谢、排泄功能降低有关。因此, 对老年人用药须小心、谨慎,必要时应进行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 ec/E4x 3.2 有既往过敏史者易发生不良反应%x6 302 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23 例有既往过敏史或家族药物不良反应史,占 7.62%,故临床用药时一 定要询问病人的过敏史及家族药品过敏史,并协助患者筛选致敏药物,防止他们在今后使用中发生过敏反 应。 KSz( 3.3 合并用药增大了不良反应发生几率| 302 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值得注意的是有 162 例(53.64%) 不良反应为合并用药,少则合并 1 种,多 则合并 5 种药物,其中 5 例为纯中药注射剂配伍使用,157 例为中西药配伍使用。由于中药注射剂本身多为 组方配伍,其含有的成分已十分复杂;近年来,随着中药注射剂的应用逐渐增多,许多临床医生欲为患者 增加疗效,在对所用中药注射剂成分不甚了解的情况下采取中药与中药配伍,甚至中西药配伍使用,有时 事与愿违,不仅降低疗效,还可能增加毒性。 h,“ou 3.4 用药应谨遵辨证施治原则 j+be4r 本组患者尚有未经医生处方、自行购药者 5 例,辨证不确切者 1 例。如 1 例恶寒、发热患者用清开灵 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使病情加重,病程延长。清开灵注射液虽为治疗温病的有效方剂,但只适用于温邪 入里、内陷心包的所致的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和小儿痰热惊厥等。恶寒、发热患者不宜应用。所以对发热 患者,首当辨其邪在表、在里,还是半表半里,然后合理使用。在使用其它中药注射剂时,也应遵循辨证 施治的原则,警惕可能的不良反应。 FCQ, 3.5 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N 以药物热多见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所累及的器官系统以药物热最常见,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反 应。在上述不良反应中以过敏性休克及循环系统不良反应最为严重,有时能危及生命。因此,对中药注射 剂的不良反应也不可忽视。 o 3.6 中药注射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其自身成分复杂相关 h3l 中药注射剂几乎所有的品种如肌内注射的柴胡、穿心莲注射液到静滴的复方丹参注射液均出现过不良反 应,本组研究中 30 个品种不良反应达 302 例次,说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具有多发性和普遍性特点2 , 这可能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bN3rji 由于中药的成分极为复杂,且大多数是复方制剂,其中的某些成分本来通过口服给药在消化道可被“分 解”、 “消化 ”、 “排泄 ”,而经注射直接进入血液系统,就可能产生经口服给药所没有的不良反应。或因个别 批号药液纯度欠佳,而发生不良反应。 /HP24 中药注射剂中含有蛋白、淀粉、鞣质、色素、黏液、树脂、挥发油等致敏成分,一旦入血,刺激机体 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当再次接触该抗原即发生过敏反应 4,5 。如双黄连注射液中所含的绿原酸 和异绿原酸不仅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又具有致敏原作用,可引起变态反应6 ,是引起过敏反应的主要 原因之一;清开灵注射液有水牛角提取物,内含蛋白质,也可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引起过敏反应。 许多中药有效成分的药理、毒理、疗效等研究资料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在尚缺乏科学与有效的内在质量 控制条件下即轻易改变剂型制成注射剂,极易发生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特别注意注射剂引 起的不良反应。 ;E#o+ 4 结语 wb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与多方面因素有关。通过实施监测制度可以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 易发因素等情况,及时建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数据库,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准确可靠 的参考数据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F 17 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本文作者:广东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李艳等) 随着中药制剂品种的不断开发及临床应用逐渐增加,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也相应增多, 有报道,中药制剂引起的 ADR 所占比例仅次于抗菌药物。为了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探讨 中药注射剂引起 ADR 的原因及其规律,本文对 19942005 年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 17 种 临床常用的中药注射剂的 ADR 报告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期为中药注射剂质量再评价和临 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利用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的 CHKD 期刊知识库对 19942005 年国内公开发行的中 文医药卫生期刊进行检索,从中筛选出中药注射剂 ADR 的病例报道文献 318 篇, 共 2 617 例。按照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的 ADR 判断标准,对所选中药注射剂 ADR 进行 统计分析。 2 结果 2. 1 17 种中药注射剂 ADR 分布情况见表 1。 3 讨论 2617 例不良反应报告中,复方制剂的不良反应多于单方制剂,本组 ADR 病例报告涉及 17 种中药注射剂。仅双黄连、复方丹参、脉络宁、参麦、清开灵 5 种复方注射剂的 ADR 就占总数的 40.32%。几乎所有的中药注射剂均出现过不良反应 ,其中活血化淤药(用于心 脑血管疾病)和清热解毒药 (用于上呼吸道感染 )在临床使用频率较高 ,故不良反应也较多。 调查发现,ADR 居前 10 位的品种中,有 6 种活血化淤药,有 4 种清热解毒药。它们的 ADR 达 2173 例次,占 83.03%。其中活血化淤药葛根素、复方丹参、脉络宁、参麦、刺五加、 黄芪 6 种中药注射剂的 ADR 就达 1269 例, 占 48.49%;而清热解毒药鱼腥草、双黄连、 穿琥宁、清开灵 4 种中药注射剂的 ADR 达 904 例, 占 34.54%。提示临床在使用复方制 剂、活血化瘀和清热解毒的中药注射剂时应密切观察,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尤其是加强对 葛根素、鱼腥草、双黄连、复方丹参等临床使用较多、不良反应报道较多的中药注射剂的 上市后质量再评价。 中药 注射剂不良反应涉及面广,常累及多组织、多器官、多系统,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 克。有报道,仅双黄连注射剂 1 个品种引起 ADR 就多达 36 种。中药注射剂常见的 ADR 类型中全身性反应、皮肤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呼吸系统损害这 5 种损害已达 2223 例, 占 84.94%。因此,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务必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 史,包括药物过敏史、食物过敏史、过敏性疾病史及家族过敏史等,以筛选过敏反应的高危 人群,对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意义重大。 引起中药注射剂 ADR 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有: 中药注射剂内在质量不稳定。 中药材质量受产地、采收季节、土质、气候等种植条件的影响,不同基源的同一药材成分差 别就更大。中药材质量的不稳定性,不同生产厂家及不同生产工艺制成的中药注射剂,其纯 度不同,有的中药材中杂质(如丹参中的鞣质)与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及特性极为相近 ,生产 过程中不易分离,也是导致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故在用药时,尽量使用同一厂家、同一批 号的药品。选择质量高、信誉好的厂家生产的产品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基本保证。 此外 ,国内的中药质量标准很不完善, 只能对所含个别成分进行定性定量, 基本上没有“杂 质”的检查项目,而中药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 制备、提纯过程中的杂质的控制不达标都是中 药注射剂 ADR 发生的重要原因。中药材中成分复杂,含有生物碱、内酯、木脂素、萜类、 鞣质、多肽、蛋白质和色素等多种成分,有的本身还是致敏物质(如鞣质和蛋白质) 。对那些 过敏性体质的患者来说,中药注射剂的成分越多就越易引起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使用不 规范。如配伍不当、稀释用输液选择不当、加药方法不当、滴注速度过快、超大剂量使用、 没有辨证施治等。有研究表明,双黄连注射剂、复方丹参注射剂、参麦注射剂、清开灵注射 剂、黄芪注射剂、血栓通注射剂等与临床静脉注射剂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数量增多且多已超 标。这些不溶性微粒进入人体后阻塞微血管,造成水肿、肉芽肿、静脉炎,并诱发热原反应 和过敏反应,甚至对患者的心、肺、肝、肾等器官造成的损害。患者个体的差异性,如超 敏反应的发生,个体之间差异很大, 有些过敏体质的人,会对很多抗原物质产生过敏。因而过 敏反应发生与否,机体的反应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药物宣传方面,忽略对药物毒、副作 用的描述,造成医者或病人用药不当, 警惕性不高,也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之 ,在尽快统一中药制剂生产质量规范, 开展中药注射剂质量再评价的同时, 作为医疗 机构应切实加强中药制剂的辨证施治,严格掌握其临床适应证;不可随意超量用药; 注意中药 注射剂的调配操作;选择药品说明书中推荐的溶媒; 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 尤其 是中、西药物间的配伍禁忌;严格控制补液速度和浓度; 并重视其 ADR 的监测。同时使用 中药制剂要注意掌握“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 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 免或减少中药制剂 ADR 的发生,保障病人的安全用药与身体健康。 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临床药学讨论版】 中药作为中医的一部分,已被多数国人所接受。但随着不良反应报告体系的逐步完善, 越来越多的中成药不良反应被报道,特别是中药注射液。本文通过文献报道,对中药注射 液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引起临床注意。 1 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特点 1.1 引起不良反应的时间较早 一般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在用药 60min 之内。 吴红卫1对 107 例鱼腥草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统计分析,81.3%发生在用药 30min 内;曾 聪彦2对 40 例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统计分析中发现在用药过程中 60min 内的不良反 应占 67.5%。出现反应最快为首次用药不足 2min3 。 1.2 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郑彦云等4对 84 例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相关 因素分析中有 45.23%的病例属于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荨麻疹、药疹、呼吸困难或过敏性 休克等症状;佘白蓉等5对四种常用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分析中过敏反应也占 54.61%; 而对鱼腥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统计,过敏反应分别占到 59.8%和 32.84%。其 他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的疾病,临床表现 为胸闷、心悸、恶心、呕吐、腹泻、咳嗽、烦躁、神志不清等症状,但症状较轻,停药后 可自行缓解,必要时给予抗过敏治疗,患者可恢复正常。 1.3 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多大关系 由于中药注射液在儿科用药时应相当慎重,因 此使用率比较低,不良反应案例较少,但发生率与其他年龄组差异无显著性;在性别上,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几乎相同1,2 。 2 引发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因素 2.1 中药注射液成分复杂中药注射液都从中药材中提取有效成分的,除了有效成 分外,尚有生物碱、内酯、木脂素、萜类、鞣质、多肽、蛋白质等多种成分,而有些中药 注射液的有效成分本身也较多。由于成分复杂,且有些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难于剔除,残 留在药液中作为抗原在输注时易引起过敏反应。 2.2 药材质量及制剂工艺的影响不同产地、不同季节采集的中药材质量不同,过 去有“道地药材”之说。况且中药材种植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如农药、重金属、放射性 元素、微生物的污染等都会影响到药材质量,当然也会影响注射液的质量。郝小燕等6 对鱼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业综合体物业公司员工劳动纪律与职业素养协议
- 网络主播签约经纪公司服务协议模板
- 离婚协议书中财产分割与子女监护权具体规定
- 节能减排物业公司员工劳务合同及环保指标达成协议
- 玫瑰精油神经酸胶囊产品研发与知识产权保护合同
- 贵州省黔东南州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文化水平模拟测试道德与法治试卷
- 《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 第四版 练习与答案 朱崇娴 - 第1-5章
- 网络强国思想课件
- 朗读者比赛课件
- 抗菌技术测试题及答案大全
- JB T 6527-2006组合冷库用隔热夹芯板
- 2022上海秋季高考语文卷详解(附古诗文翻译)5
- 定制手办目标市场调研
- 新版规范(2017)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详细应用)
- 机器学习基础讲义
- 产品耐压、绝缘、接地测试报告
- 铁路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定-事故调查
-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护理查房课件
- set2020标准文件编写工具软件使用说明书
- 中小学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研究论文
- 动叶可调式轴流风机液压调节系统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