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 1 病毒的发现与研究历史 v 病毒病由来已久 公元前二至三个世纪 天花 中国 公元十世纪 接种人痘预防天花 1796英国医生琴纳 牛痘使人预防天花 阿里斯多德在公元前四世纪 狂犬病 法国人巴斯德在 1884年 狂犬疫苗 2 病毒学的发展历程 v 病毒的病原研究阶段 v 病毒的化学和结构研究阶段 v 病毒研究的细胞水平时期 v 分子病毒学的研究时期 3 病毒病的病原研究阶段 v 自病毒发现直到上个世纪 30年代初,病毒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分离和鉴定 引起各种病毒性疾病的病毒;病毒对疾体所引起的特异性病理效应;病毒 的传播方式和感染宿主范围;各种理化因子对病毒感染的影响等方面 。 v 在这一阶段,人们对病毒本质的认识还很肤浅,认为病毒是一种与细菌类 似的病原体,所不同的仅在于病毒必须在生活的细胞内才能繁殖,再就是 体积十分微小,以致在显微镜下不能见到,能够通过细菌滤器。这也正是 在那一时期把病毒称之为 “超显微的滤过性病毒 ”的原因。 4 病毒的化学和结构研究阶段 v 1934年 M.Schlesinger获得了纯化的噬菌体; 1935年,美国生化学家 Stanley第一次提纯了烟草花叶病毒(简称 TMV),因为这项贡献 1946 年被授予诺贝尔奖,这是病毒学领域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1938年 W.J.Elford测定了各种病毒颗粒大小; 1939年, G.A.Kansche在电镜下 直接观察到 TMV ; 1955年, Scaffer和 Schwerdt成功结晶了脊髓灰质炎 病毒,这是第一个被结晶出来的动物病毒;等等。 v 这一阶段,病毒学工作者主要采用敏感动物(如小白鼠)或动物胚胎( 如鸡胚)来研究病毒,分离鉴定了近百种病毒。同时在机体水平上研究 了病毒的繁殖、发病机理和免疫反应等。只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 5 病毒的细胞水平研究时期 v 利用大肠杆菌研究噬菌体的感染过程取得了迅速发展 v 组织培养技术开始应用于动物病毒的研究 我国学者黄祯祥早在 1943年就利用鸡胚组织块在试管内进行病毒传代、定量滴定 及中和试验。 组织培养技术对动物病毒研究所作的贡献主要包括:病毒转录新途径和翻译新途径 的发现;病毒对宿主范围的选择;某些肿瘤病毒引起的细胞转化;某些病毒侵染引 起的细胞融合;发现有的病毒核酸由若干片段组成;有的病毒核酸具有极性的不同 ,如小 RNA病毒为正链 RNA病毒,正粘病毒为负链 RNA病毒。 v 植物病毒不断有重要的发现 此阶段,病毒学逐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6 分子病毒学的研究时期 自从 1953年 DNA双螺旋结构理论建立以来,由于分子生物学 的迅速发展,使病毒学的研究步入了分子病毒学的发展时期 ,分子病毒学也正是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分 子病毒学的发展是各相关学科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 遗传学、免疫学与病毒学理论和技术相互渗透的结果。尤其 是分子生物学新技术的发明极大剌激了分子病毒学的发展。 7 时间 研究者 成果 1953年 Watson,Crick 建立 DNA双螺旋结构理论 ,为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病毒学的创立奠定基础 1962年 D.L.D.Casfar 阐明病毒的二十面体结构,是对病毒超微结构认识的重大突破 1962年 D.Nathans 进行了噬菌体 RNA的体外翻译 1965年 S.Spiegelman 体外复制出 Q 噬菌体 RNA 1967年 M.Goulian 体外复制 X174 噬菌体 ,对以后阐明 DNA病毒和 RNA病毒的繁殖机制起了重要作用 1967年 T.O.Diener 发现类病毒 ,揭示了自然界存在着比病毒更简单的生物 ,加深了对生命起源的认识。 1968年 P.H.Duesberg 发现流感病毒的多节段 RNA基因组 1970年 P.H.Duesberg 发现 Rous肉瘤病毒含有癌基因 v-src,使人们对肿瘤发生的机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1970年 H.M.Temin,D.Baltimor 分别发现了病毒的逆转录酶,这是对 Crick 1958年提出的遗传学中心法则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1971年 限制性内切酶技术的发现成功地为乳头瘤病毒、多瘤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构建了酶切图谱 1977年 Sanger 完成了 X174-DNA 全部序列的测定,发现了发现了基因重叠现象 1977年 L T Chow 阐明了腺病毒转录过程中的 mRNA拼接现象,从而明确了内含子和外显子的概念 1978年 W Fiers V.B.Reddy 测定了 SV40-DNA的一级结构由 5224个碱基对组成。 SV40是第一个全部核苷酸序列被搞清楚的病毒 分子病毒学的研究时期的研究成果(一) 8 时间 研究者 成果 1979年 T Taniguchi 用载体成功地表达了人干扰素基因 1981年 D.K.Kleid 利用重组 DNA技术制备出口蹄疫病毒疫苗 1982年 J.Summers 发现乙型肝炎病毒 DNA复制中有逆转录过程 1982年 B.Moss,E.Paoletti 用痘苗病毒作为载体表达外源基因 1983年 Montagnier,R.C.Gallo 分别分离到与 AIDS相关的人类逆转录病毒( HIV) 1985年 H.Vonder Patten 阐明了鼻病毒的晶体结构 1988年 Chuo, Yamaya 用弱病毒全长 cDNA导入产生抗病毒的转化植株 1991年 Han 将 Moloney鼠白血病毒的反义表达序列导入小鼠受精卵中,从而培育成功对该病毒有抗性的转基因小鼠 1992年 Desrosiers 利用 SIV mac239/nef缺失突变株制备出减毒活疫苗,取得了抗 SIV感染成功 1993年 K.Mullis 发明了 PCR仪 1995年 HIV天冬氨酰蛋白酶三维结构的鉴定,使得一些针对病毒蛋白酶活性位点的抑制剂先后问世 1996年 David Ho 利用逆转录酶抑制剂与蛋白酶抑制剂配成的 “鸡尾酒 ”式药,成功地抵抗了 HIV感染 1997年 S.Prusiner 发现羊瘙痒病致病因子是朊病毒,提出疯牛病、 Kuru病等脑退化性疾病是由朊病毒引起,从而获诺贝尔医学奖 分子病毒学的研究时期的研究成果(二) 9 病毒感染性疾病 v 肝炎病毒( Hepatitis Virus) 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 v 人乳头瘤状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 , HPV ) v EB病毒( Ebstein-Barr Virus, EBV) v SARS冠状病毒 (SARS-associated coronavirus, SARS- CoV) v 甲型 H1N1流感病毒( Influenza A(H1N1) virus ) v 手足口病病毒(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 ) 10 肝炎病毒( Hepatitis Virus) 引起肝炎的病毒有多种类型,包括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 HAV)、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丙型 肝炎病毒 (Hepatitis C virus, HCV)、丁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D virus, HDV)、戊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E virus, HEV)等, 分别能够引起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 5种肝炎症状 。近年又发现有己型肝炎( HFV引起)和庚型肝炎 (HGV引 起 )出现。 11 (一) 乙型肝炎病毒 结构和特点: HBsAg:是 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HBsAb:保护性抗体 HBcAg:仅存于感染的肝细胞核内, 一般不存在于血循环中 HBcAb: 非保护性抗体, HBcAb-IgM 提示 HBV处于复制状态 HBeAg: HBV复制及强感染性的指标 HBeAb: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预后良好 12 HBV感染的诊断 v ELISA方法,但只能提供血清中的 HBV间接证据,无法证明是否具有 传染性检测血清标本中的 HBSAg, HbeAg,抗 -Hbs,抗 -HBc和抗 - Hbe(两对半):比较简单,而且敏感性较低。 v 内源性 DNA聚合酶法和斑点杂交分析法:可直接确定临床标本中 HBV DNA的存在。比较敏感,能检测到 0.1pg的 HBV DNA。 v 荧光定量 PCR方法:可检测到 200copy/ml的 HBV DNA。 可 检出杂交法测定阴性而具有不同 HBV血清学标志的血清标本中的 HBV DNA。可检出 HBs Ag阳性而 Hbe Ag阴性携带者的 HBV DNA。 可检出慢性 HBV感染 -干扰素治疗后转阴的患者血清中残存的 HBV DNA。 (一) 乙型肝炎病毒 13 应用核酸扩增技术 (NAT)是降低 HBV残留危险性的重要策略 14 病毒特点: 1. 单正链 RNA病毒 2. E1和 E2区基因高度变异性 (二)丙型肝炎病毒 感染特点: 1. HCV在血中含量极微 输血后肝炎主要致病因子 免疫学标志仅有抗 -HCV,非中和抗体,产生时间不一 有一部分人感染 HCV后,不产生抗 -HCV 感染易于慢性化 (50-85%) 疫苗研制尚不成功 单链 RNA 15 HCV的流行病学 v全世界的感染人群约有 1.7亿 v75% HCV感染发展成慢性 vHCV感染发展成有症状的肝病需要十年以上 v可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 v通过输血、静脉用药传播 v血清中出现 HCV抗体在感染后 54 192天 16 vELISA方法检测 HCV抗体:筛查试验 vRIBA:确证试验 v HCV RNA检测:确证试验 HCV感染的诊断 17 抗 HCV筛查及确认试验结果的解释 筛查试验结 确认试验结 果 结果报告 解 释 阴 性 不需检测 抗 HCV阴性 未感染 HCV,除非怀疑是最近感染 ,或有其它证据表 明有 HCV感染 阳性且 S/CO 值高 未检测 抗 HCV阳性 提示既往或现症 HCV感染 . 未进行确认验 .S/CO值高 的标本一般均为确认阳性 (95%), 但尚有 5% 的 标本可能为假阳性 ,可在患者要求下进行确认试 验 . 阳性 阳性 抗 HCV阳性 提示既往或现症 HCV感染 阳性 阴性 抗 HCV阴性 未感染 HCV,除非怀疑是最近感染 ,或有其它证据表 明有 HCV感染 阳性 不确定 抗 HCV不确定 不能确定抗 HCV及 HCV感染状态 ,;应再采集另一份 标本重测抗 HCV(1个月 )或 HCV RNA 阳性 HCV RNA阳性 抗 HCV 阳性 HCV RNA阳性 提示活动性 HCV感染 阳性 RIBA 阳性 HCV RNA阴性 抗 HCV 阳性 HCV RNA阴性 抗 HCV阳性提示既往或现症 HCV感染 .单个 HCV RNA阴性结果不能排除活动性感染 阳性 RIBA 阴性 HCV RNA阴性 抗 HCV 阴性 HCV RNA阴性 未感染 HCV 阳性 RIBA 不确定 HCV RNA阴性 抗 HCV 不确定 HCV RNA阴性 抗 HCV筛查结果可能为假阳性 ,此时 ,提示未感染 HCV 18 HCV-RNA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v 早期诊断: HCV感染 1-3W,即可检出 HCV-RNA的存在。 v HCV-RNA载量与抗 -HCV滴度、 ALT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抗 -HCV滴 度和 ALT异常率随着 HCV-RNA载量升高而增加。 v HCV-RNA是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v 慢性丙型肝炎长期抗 -HCV阳性,这时如果进行 HCV-RNA 定量检测 可以鉴别活动性、复制程度。 19 2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1982年发现第 1例经输血传播 HIV 1985年开始检测血液和血液制品 还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 可变的潜伏期 普遍的症状包括夜汗、体重下降、 腹泻、鹅 口疮、紫癜 慢性感染,但多种药物治疗可降低病毒滴度 2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艾滋病有三个特性: v 获得性 -艾滋病并非先天具有,而是后天获得。 v 免疫缺陷 -AIDS的发病机理在于, HIV通过造成人体免疫系 统的损伤,进而导致免疫系统防护功能的减低甚至丧失。 v 综合症 -在临床症状方面,由于免疫缺陷导致的各个系统的 机会性感染、肿瘤而出现复杂的伴随症状群。 2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HIV, the virus that causes AIDS, is shown budding out of a human immune cell. 2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HIV病毒:多亚型和多变异 HIV-1和 HIV-2 M组、 O组和 N组 亚型: A-K CRF:基因重组亚型,主要是 HIV-1型 毒株亚型监测的意义 不同亚型与不同传播途径的关系: B主要通过男性同性性行为和静脉注射 吸毒传播, C主要异性性接触传播 流行地理和传播线路的分析:东南亚区域的 C亚型和 B亚型 重组亚型传播效力变化及对流行的影响:东欧的 B/A重组流行、泰国的 A/E重组 24 HIV在外界的抵抗力 v HIV病毒一旦离开宿主细胞在外界环境中生存能力很快 消失 v HIV对环境中的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抵抗力均较弱,比 乙型肝炎病毒( HBV)的抵抗力低得多 v 对 HBV有效得消毒和灭活方法均适用于 HI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25 HIV感染的三种结局 v 典型进展者: 8-10年潜伏期后成为艾滋病人, 80% -90% v 快速进展者: CD4细胞 2-5年内迅速下降, HIV 病毒载量一直维持较高水平,而且分离的 HIV 有均一性。 v 长期存活者(又称长期不进展者):维持 15年 以上,而且 CD4计数维持正常,在所有感染者 中比例一般在 8%-1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26 HIV感染的三种结局 v 典型进展者: 8-10年潜伏期后成为艾滋病人, 80% -90% v 快速进展者: CD4细胞 2-5年内迅速下降, HIV 病毒载量一直维持较高水平,而且分离的 HIV 有均一性。 v 长期存活者(又称长期不进展者):维持 15年 以上,而且 CD4计数维持正常,在所有感染者 中比例一般在 8%-1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27 v HIV抗体的检测 v P24抗原的检测 v HIV 核酸检测 HI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28 29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明胶凝集试验 各种快速诊断试剂 检测亚型包括 HIV-1、 HIV-2和 HIV-1型的 O 亚型,窗口期由 10周缩短至 3 4周。 HIV抗体的检测 30 HIV抗体的检测 按 规范 要求,我国采供血机构进行血液筛查和各医疗卫生机 构常规筛查检测宜采用 ELISA法。对用 ELISA试剂或快速诊断试 剂进行的筛查实验如呈阴性反应,即报告 HIV抗体阴性;对呈阳 性反应的标本,筛查实验室应用原有试剂和另外一种不同原理或 不同厂家的试剂进行重复检测,如两种试剂复测均呈阴性反应, 则报告 HIV抗体阴性;如均呈阳性反应,或一阴一阳,需送艾滋 病确认实验室进行确认。筛查试剂必须是 HIV-1/2混合型、经国家 药品监督管理局 (SDA)注册批准、批检合格、临床评估质量优良 、在有效期内的试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31 免疫印迹试验 条带免疫试验 免疫荧光试验 HIV确认试验 32 ELISA双抗体夹心法 阳性结果必须经中和试验确认,该结果才可作为 HIV感染 的辅助诊断依据。 HIV-1 P24抗原检测阴性,只表示在本 试验中无反应,不能排除 HIV感染。 在窗口期检测 P24抗原是早期辅助诊断和进一步缩短窗口 期的一种方法,还可用于 HIV阳性母亲所生婴儿的早期辅 助鉴别诊断。 P24抗原 的检测 33 检测 HIV RNA通常使用 PCR或 RT-PCR技术 , 核酸序列扩增实验 (NASBA)、分 支 DNA杂交实验等 注意 : HIV核酸定性检测阴性,只可报告本次实验结果阴性,但不能排除 HIV感染; HIV核酸检测阳性,可作为诊断 HIV感染的辅助指标,不能单独用 于 HIV感染的诊断,报告定性检测结果时还应注明反应条件和所使用的引物 序列。报告 HIV核酸定量检测结果时应按照仪器读数报告结果,注明使用的 试验方法、样品种类和样品量,当测定结果小于最低检测限时,应注明最低 检测限水平,低于最低检测限的结果不能排除 HIV感染。 HIV核酸检测 34 v CD4+T淋巴细胞计数 v 血浆 HIV RNA水平 (病毒载量 ) 这两项实验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病人病毒水平、免疫 状态的相关资料,是预测疾病进程的可靠指标,还可 独立预测艾滋病临床过程和生存期。 HIV感染的实验室监测 35 流式细胞仪是检测 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标准方法,可 以得出 CD4+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值及绝对值。 CD4+T 细胞计数是艾滋病诊断、疾病分期的实验室标准指标。 CD4+T淋巴细胞计数 36 HIV病毒耐药分为原发性 (Primary)及继发性 (Secondary) v 原发性 HIV病毒耐药:指那些直接影响抗病毒药物作用靶点的变 异,具有药物特异性,可降低抗病毒药物敏感性 v 继发性变异又称为补偿变异:常出现于原发性变异已存在的病毒 基因组中,原发性变异可造成复制关键酶的改变,导致病毒动力 学的不利,继发性变异可纠正由原发性变异导致的不利,提高病 毒的耐药性,对原发性变异起到保护和促进作用 HIV抗病毒治疗的耐药监测 37 耐药性检测有两种方法 v 表型检测:通过用药期间的病毒培养进行 v 基因型检测: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与耐药性相关的病毒基因突变 v 基因型检测的费用较低,较容易,可在样品收集后 1 2周得到结果,但 分析基因型耐药检测时,需要掌握大量相关知识,如突变与抗病毒药物 及其它药物的交叉耐药等,才能对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表型检测可以 直接检测病毒的耐药性,但操作复杂、耗时,技术要求高,且非常昂贵 ,因此目前国际上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是基因型耐药检测。 38 人乳头瘤状病毒 (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 v HPV具有宿主和组织特异性,只能感染人的皮肤和黏膜上皮 细胞,人是 HPV的惟一宿主。 v 有 100多个型 v 低危型: HPV 6、 11引起良性病变 (尖锐湿疣、喉乳头瘤等 ) v 高危型: HPV 16、 18引起恶性肿瘤 (宫颈癌、肛门癌、口腔 癌等 ) v 新生儿产道感染。 v 免疫原性低,易形成持续性感染。 39 v 高危型 16.18.31.33.35.39.45.51.52.56.58.59. 68.73.82.亚型 CP8304 v 可能高危型 26.66.53 v 低危型 6.11.40.42.43.44.54.61.70.72.81.cp6108 HPV型别 40 41 HPV中国型别分布 HPV16 (24.5%) HPV52 (16.2%) HPV58 (16.0%) HPV56 HPV31 乌兰娜 ,吴瑞芳等,人乳头瘤病毒基因亚型与宫颈病变的关系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HPV16 (32.9%) HPV58 (18.8%) HPV52 (16.9%) HPV18 HPV33 42 Major capsid protein Transforming genes/growth stimulation Minor capsid protein Regulation of viral replication Regulation of viral transcription 呼吸道 传 播 : 空气 飞 沫 ; 接 触 传 播 v 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疱疹破 溃 后病毒排出。 v HFMD为 全球性 传 染病,在全球广泛分布,无明 显 的地域分布 , 但 近 年 EV71在 东 南 亚 一 带 流行 , 引起 较 多的重症和死亡病例。 v 在 80年代和 90年代,中国手足口病的流行主要以 CoxA16为 主, 2008年, CoxA16 和 EV71 共循 环 引起手足口病爆 发 , EV71在大部 分省市 为优势 病毒。 65 手足口病病毒(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 ) 66 67 患者年龄分布 手足口病病毒(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 ) 67 人肠道病毒感染的一般致病机制 进入途径进入途径 口腔口腔 /呼吸道呼吸道 咽喉及下肠胃道咽喉及下肠胃道 传播传播 扁桃体扁桃体 、 深层淋巴结深层淋巴结 、 肠道淋巴结肠道淋巴结 微病毒血症微病毒血症先天性感染先天性感染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心心 脏脏肝脏肝脏 、 胰脏、胰脏、 肾上腺肾上腺 呼吸系统呼吸系统 皮肤及黏膜皮肤及黏膜 病毒血症病毒血症神经系统神经系统 抗体产生抗体产生 、 病毒血症消失病毒血症消失 , 病毒感染症状改善病毒感染症状改善 飞沫、接触、饮食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护士时间管理课件
- 环卫站点维修方案(3篇)
- 大学生劳动实践自我试题及答案
- 无人驾驶毕业试题及答案
- 员工宿舍惩罚机制方案(3篇)
- 油田采油泵采购方案(3篇)
- 旧攀岩墙整改方案(3篇)
- 展销方案设计书(3篇)
- 市区环境改造方案(3篇)
- 橱窗运营方案么(3篇)
- 2025至2030年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应用行业市场深度评估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 八师兵团职工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临时工合同协议书模板
- 2025年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网络培训考试答案
- 推拿学基础题库及答案
- 水利工程档案验收项目法人自检工作报告
- 工资管理课件
- 电商客服培训 课件
- 2025社区治理一表通应用规范
- 中国古诗词歌曲课件
- GB/T 26148-2025高压水射流清洗作业安全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