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_第1页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_第2页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_第3页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_第4页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1、如何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正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有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2、教育心理学在基础课程改革中能发挥什么作用?教育心理写不仅能够更新课改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且能够解决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研究方法上的指导。具体的有:(1)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准确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3、简述美国、前苏联和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美国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出版和发展。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未)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弗洛伊德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到70年代)。教育心理学注重和和学教育的结合。有布鲁纳的课程改革运动和人本主义的思潮。(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皮亚杰理论的盛行,人们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研究的越来越深入细致。 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产生阶段,十月革命之前,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奠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2)发展阶段(十月革命以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完善并逐渐形成自己特点的 阶段,主要表现在,注重和发展心理学的结合如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试验,学习理论方面出现了联想反射理论和学习活动理论。同时还非常注重人际关系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起源,中国古代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如孔子,孟子等的关于学习的理论都包含了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理论。(2)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初步发展,这个阶段是随着清末师范教育的兴起而产生的。(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阶段。4 小学教育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他更应当成为一种累积性的知识、智慧以及直觉化的观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效地解决日常教育学面临的问题,虽然教育心理学不能告诉教师在各种复杂的教学情境中具体应该做什么,但却可以给教师提供作出正确决策的原则,并使教师以规范的言语讨论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观点。另外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改革,这次改革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一是取决于教育工作者的改革热情,而是取决于该改革者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要想提高改革者的这些水平,教育心理学知识是必须要学习的,他不仅能够给改革者提供新理论的指导,而且能够给解决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提哦能够研究方法上的指导。所以说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就必须要学习教育心理学。第二章1、什么是心理发展,举例说明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即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简述小学生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小学感知发展的特点。(1)由感知带有明显的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2)由感知的笼统性向精确性发展。 小学生观察力的特点()小学生的观察从缺乏系统性的知觉发展到有目的 有顺序的的知觉。(2)小学生的观察从模糊笼统的知觉到比较精确的知觉。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1)无意注意仍起着重要作用。有意注意正在发展。(2)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3)注意的分配和转移力不强。(4)注意的范围比较小。小学生记忆的特点。 (1)由无意识记占优势,到有意识记成为主要的记忆方式;(2)由机械识记占优势,到意义识记逐渐占有重要地位;(3)具体形象记忆仍占主导地位,而词的抽象记忆迅速发展。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1)有意想象增强(2)想象更富于现实性(3)想象的创造成分增多。小学生情感方面的发展(1)情感内容不断丰富(2)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3)情感的稳定性日益增强。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特点。(1)从顺从别人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而增高。(2)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优缺点进行评价。(3)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但直到高年级,他们进行抽象性评价和内心世界的评价仍然不多。(4)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由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的发展过程之中,其抽象概括性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在迅速发展。(5)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3简述儿童社会性认知发展的一般趋势。(1)从表面到内部,即从对外部特征、外部行为的注意到更深刻的心理品质特征的注意。 (2)从简单到复杂。从某方面到多方面、多维度地看待问题;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 4简述小学儿童社会性交往发展的特点。(1)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2)小学儿童与父母、教师的关系从依赖 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出怀疑和思考。(3)平等关系的同伴交往日益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5如何分析学生的性格特征?一般从以下西个方面分析学生的性格特征:(1)性格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理智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意志特征。 6、论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及其教育价值。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 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不变的阶段,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 可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1)学习信任的阶段(从 出生到18个月左右)。 (2)成为自主者阶段(23岁)。(3)发展主动性阶段(45岁)。(4)变得勤奋的阶段(61l岁)。 (5)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一l1岁。(6)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1924岁左右)。(7)显示充沛感的阶段(2565岁)。 (8)达到完善的阶段(65岁以后)。教育价值: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 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小学生正处在第四阶段,既变得勤奋阶段,主要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教师或者学校的教育要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与创造,对儿童的建议表示赞赏,并耐心回答其问题,以增强其自信心,发展其主动的人格。教师给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其帮助下确立正确的实际目标,并通过努力获得成功。要给学生表现独立性和责任感的机会,同时,对那些丧失信心的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是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7、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价值。(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合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2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的过程中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面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标志着这一阶段的行为特征,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孤立的行为模式的总和这四个阶段依次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3)影响发展的因素,皮亚杰认为,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四个因素是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可以作以下概括(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8简述小学生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1)性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2)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3)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震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性格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9联系实际,谈谈认知差异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 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而主要影响学习的速 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提高因材施教的效果:(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对特殊儿童实施教育。 (1)特殊教育必须注意内容、技能和环境的变革。内容必须满足各类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并通过特殊教育手段使学生掌握一些特殊技能。(2)在安排特殊教育的环境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种形式:随班就读:让需要进行特殊教育的缺陷儿童进入普通学校的课堂中进行全日制或半日制的教育活动,普通班加巡回辅导。将特殊儿童置于普通班中由巡回辅导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向特殊儿童提供部分时间的教学或对普通班教师进行咨询,商讨特殊儿童的辅导策略:(3)普通班加资源教室。资源教室是为中小学特殊儿童设立的、与普通教室分开的补救教学场所,配有特殊的材料、设备和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它有两种用途,一是对学生作个别辅导或小组教学,通过补救学生所缺乏的技能或补偿其弱点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问题;二是由受过特殊训练的教师对那些普通教师难以处理的学生提供咨询与帮助。设置特殊班。将教育需求相近的特殊儿童集中在一个班级内接受教育。这种特殊班 通常附设在普通中小学里,对象为轻度和中度的残疾儿童。第三章1、什么是学习,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有什么有什么区别?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人类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子曰的,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人类的学习和学生的学习之间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学生的学习基于人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但又有其特点。首先,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人类的认识是从时间开始,而学生的学习则未必如此,他们可以从学习现有的经验理论结论开始,同时补充以感性经验。其次,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第三,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他们的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当前的环境,而是为了适应将来的环境要求。2、简述奥苏贝尔对学习的分类。(1)有意义的学习和机械学习。(2)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3、加涅按照学习结果的不同将学习分成了哪些类型?1)言语信息的学习(2)智慧技能的学习(3)认知策略的学习(4)态度的学习(5)运动技能的学习4、联结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1)桑代克的联结说(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5、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有哪些?(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2)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3)学习的信息加工论观点(4)建构主义理论。6、论述桑代克联结学说的主要内容桑代克通过其著名的饿猫出迷箱试验,提出学习不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建立刺激反应联结,即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与某种正确反应之间形成连接,其中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桑代克 通过试验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准备律,学习者再进入某种情景时具有的预备性反应倾向会影响到某种反应的学习学习者如果有某种反应行为的预备性倾向,当他作出了这种活动时,他就会有满意感;假如不他作出这种行为它会产生烦恼。练习律。对于已经形成的某种情境或某种反应的联结,正确的重复这一反应会增强这一联结。效果律。这时最重要的学习规律,指一个联结的后果会对这个联结又加强或削弱作用。再对某个情景做出一个反应后,如果伴随着一种满意的事件那这个反应与情境之间的联结就会增强,反之,就会减弱。桑代克的学习连接说,以实验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西方最早最系统的学习理论,他用此即放映之间的联结取代了传统的联想主义的观念之间的联结,提出学习无需意识参与的观点。7、试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教育的启示。班杜拉吸取了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形成了一种认知行为主义的模式,他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是(1)交互决定论,他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相互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他们彼此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2)观察学习,是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校正原有的行为反应.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来源,(3)对强化的重新揭示,班杜拉在直接强化外,提出了另外两种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替代性强化是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收到强化,自我强化是指个体可以参照一定的社会情境对自己的行为形成某种预期的标准,当他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是,他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满意,进行自我奖励,这同样对行为具有强化作用,这种强化就是自我强化。在斯金纳的学习理论中,强化是学习的必要条件。8、试述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对教育的启发。斯金纳通过迷箱研究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如果一个操作出现之后,有强化刺激未遂,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增加,已经通过条件作用强化了的操作,如果出现后不再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减弱。甚至消失,这就是操作条件反射的基本过程,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根据这一特点,教育学中应注意(1)教新任务时,要进行及时强化,不要进行延缓强化,后果紧跟着行为的出现比延缓出现要有效地多,(2)任务的早期阶段应对每一个正确的反应都进行强化,随着学习的进行,应逐渐地转到间隔是强化,(3)不要一开始就要求做到十全十美,要朝正确方向逐步去引导和增强学生的行为。总之,根据操作性条件学说,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用正强化的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除消极的行为,而应慎重地对待惩罚,因为惩罚只能让学生明白什么不能做,但不能让学生知道什么能做和应该做什么。9、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主要观点有(1)学习观,a、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他主张应当给学生提供具体的东西,以便他们发现自己的认知结构。b、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根据这个学习理论,教师首先应明确所要建构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包含哪些组成要素,并能最好画出各组成要素的关系图像。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来帮助学生获得,转化和评价知识,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书本知识变为学生的活知识。(2)教学观,a,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b,掌握学科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为了促进中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省所包含的机泵爱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和引导学生对教材结构的理解。(2)其次,应根据中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征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3)要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校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10试述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1)有意义学习,奥苏贝尔认为,传统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动物或人的学习基本上机械学习,它对学习教育没有什么价值,学校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学习言语符号所代表的系统知识,它是有意义学习,而非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到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二人为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产生即受学习材料性质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它受以下条件制约,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2)意义的同化,奥苏贝尔认为,学生能否习的新知识,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3)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以有意义学习和认知同化的观点为基础,奥苏贝尔提出了向各组织学习的基本原则和策略: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调原则,先行组织者策略。(4)接受学习,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学习应该是通过接受而发生, 不是通过发现,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是经过仔细考虑的有组织的,有序列的,完整的形式,二次学生接受的是最有用的材料,他把这种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方法叫做讲解教学。 总之,奥苏贝尔对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有意义学习与接受学习之间的区分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对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作了具体解释,他重在用同化来解释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获得问题,对实际教学有重要价值,11、评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教育的启示建构主义强调,意义不是独立与我们而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不仅取决于事物本身,事物的感觉刺激本身并没有意义,意义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不仅取决于事物本身,事物的感觉刺激本身并没有意义,意义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它同时取决于我的的原来的知识经验背景,其主要内容有(1)知识观。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他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的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另外,建构主义来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语句以个体之外。(2)学生观.a.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儿童的巨大潜能.b.其次,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每个人在自己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个性 化的、独特的经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认知风格,学习者的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从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等方面都带来了全新的变化,为教育教学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依据12.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哪些好处?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有以下好处:(1)可以是的学科内容更容易理解。(2) 有助于学科知识的记忆。(3)从结构中获得的基本概念原理将有助于以后在类似的情景中去广泛的迁移应用。(4)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5)对学科基本原理的理解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13.举例说明奥苏贝尔提出的同化的三种模式。(1)下位学习,又称为“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一种是派生类属,例如,知到了“长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而正方形是长方形的一种特例那就很容易理解“正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另一种是相关类属,例如,学生学习了“杠杆”的概念,知到了杠杆的力臂原理,而后他们学习了滑轮知道定滑轮实质上是一种等臂杠杆、就把“定滑轮”同化到了“杠杆”之下,但学生对杠杆的理解也会有一定变化;杠杆并不一定是一根细长的棒子,他也可以是一个轮子。(2)下位学习又称“总括关系”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 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面活的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倒如,儿童在熟悉了“胡萝卜”。“豌豆”和蔬菜”这类下位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这一上位概念(3)组合学习当学生的新概念或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能凭借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组合学习比如质量与能力、需求、价格再比如凭借关于水流的知识来理解电流在这种学习中,实际上学习者头脑中没有最直接可以利用的概念,学习者只能在更一般的知识背景中为新知识寻找适当的固定点 14、什么是先行组织供先行组织者以及如何提者?举例什么时闻需要提供?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他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设计“组织者”的目的,是为了心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下位学习 组织者”一般呈现在要学习得材料之前(先行组织者),也可以在学习材料之后呈现它既可以抽象、概括性上高于学习材抖的材料也可以是具体概念,在抽象、概括水平上低于学习材料。 15、评述加涅的学习对信息加工论。 加涅对信息加工模式是这样的:来自环境中的刺激作用于学习者的各种感受器,如眼、耳等,并通过感觉登记器进入神经系统信息首先在感觉登记器中进行编码,最初的刺激以映象的形式保持在感觉登记器中,保留o. 252秒,经过注意和初步加工,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之后再次对它进行编码这时,信息以语义的形式储存下来。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也很短,一般只保持2.520秒,但是如果学习者不断复述信息,信息在短时记忆里可以保持的长一些,但也不超过一分钟经过对信息的复述及组织,经过对它的精细加工从而与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信息可以被转移到长时已忆中进行储存,以便在以后需要的时候再回忆起来 具体到学习活动中加涅又把学习按照从不知到知的过程分成八个阶段,即:动机即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加涅对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的分析对我们理解学习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但加涅是个典型型的折中主义者,从他的理论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行为主义的影子第四章1、简述知识学习的含义,种类和作用。含义:知识属于人们的认知经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他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 种类:1、按照概括水平分为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2、功能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作用:科学知识是对人类的实践活动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武器。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是人们活动的定向工具。(1)任何活动总有一定的方向。活动的方向有活动目的决定,因此,确定活动的目的是确保活动定向的一个不可缺少环节。活动目的确定必须对作为活动条件的情景进行分析,判断。并预测活动发生变化的各种可能性。所有者一起必须需要以有关的知识为依据。(2)、任何活动都是由一系列具体动作组成的动作系统.各具体动作作用于一定的对象,从而使对象发生合乎目的的要求的变化.2、什么是知识的理解,理解在知识学习中起什么作用?它是通过一系列的认知活动,去弄懂新教材中语言的含义,了解词句子所代表的对象的情形.性质和规律,从而获得新教材的意义,理解的实质可以说就是客观属性与关系通过言语媒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理解在知识中的作用主要有(1)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2)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3)有利于学生应用知识.3、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分别是以什么形式表征存储的?对教学有什么启发?(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是命题网络。一个命题就相当于一个观念它是我们能够评价是非对错的最小的意义单元命题和句子并不完全对应,有些句子可能包括两个甚至多个每题,两个或多个命题常常因为有某个共同的成分而相互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了命题网络,或称为“语义网络”在这种网络中,哪些相关观念之间可以相互扩散、激活,从而被个体提取和利用,课件学习者并不是按照信息原有的形式头脑中,而是要按照自己可以理解的方式对意义开重新组织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越深,所形成的联系就越多,命题网络越复杂。(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产生式系统“产生式系统”是由一系列“条件一行动”规则构成的 它表明了所要进行的活动以及作出这种活动的条件、产生式以“如果就”的形式存在,即在满足某个行动,与前面所说的相对更为静态的命题网络不同。产生是具有自动激活的特点,一旦存在,满足了特定的条件 相应的行为就会发生,这常常不需要太明确的意识。而且,一个产生式的结果可以作为另一个产生式的条件从而引发其他的行动,这从而引发其他的行动,这样众多的产生式联系在样众多的产生式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复杂的产生式系统4、维特洛克是如何分析知识理解过程的?(1)长时记忆中存在一些知识经验,它们会影响个体的知觉和注意倾向,会影响到个体以某种方式来加工新信息的倾向。学习者把这些内容提取出来,进入短时记忆。(当前的工作记忆) (2)这些内容和倾向实际上构成了学习者的动机,是图不仅注意外来的、意想不到的信息,也能主动的对感觉经验进行选择性注意。注意有哪些已经有过经验、仍有持续兴趣的信息,去进行选择性的知觉在这种注意和直觉的过程中,学习者要作出有意识地控制和努力。(3)经过选择性知觉得到的信息,要达到对其意义的理解,还需要和长时记忆中存在的有关信息建立某种联系从而主动地理解新信息的意义,这是意义建构的关键。(4)在最后完成意义建构,学习者首先要试探性地建立这种联系,进行试验性的意义建构学习者激活一些有关的知识激活一些有关的知识形成一定的理解,同时,监视这种试探性理解是否合适。(5)在与长时记忆进行试探性联系、展开试验性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为了检验所形成的理解,学习者可能要与感觉经验相对照,也可能与长时记忆中已有的经验作比较。(6)经检验,如果意义建构不成功,应回到感觉信息,检查信息与长时记忆等试验性联系的策略。这包括:第一,构成选择性注意和选择性直觉的信息基础是否可靠;第二、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的建立联系的信息是否合适:第三,从感觉信息中选用的信息是否合适。第四,如有必要,应该系统的考察感觉信息与长时记忆中所有可能的联系(7)如果意义建构成为,就实现了意义的理解。5、简述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主动理解的意识和方法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学习者积极的认知加工活动而实现的,学习者需要有主动理解的意识和建构理解的有效方法.(1)主动理解的意识倾向.(2)主动理解的策略和方法.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特征,(1)认知结构中有没有适当的,可以与新知识挂起钩来得观念,第二,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3)新学习的材料与原有观念之间的可辨别性.学习材料的内容(1)学习材抖的内容。 首先,学习材料的意义下会影响学习者的理解。 其次学习材料内容的具体程度也会影响学习者的理解。(2)学习材料的形成。学习材料在表达性损伤的直观性也会影响到学习者的理解6、什么是概念?概念学习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如何进行概念教学。所谓概念,就是用某种符号所代表的一类具有某些共同关键特征的事物,概念学习的主要方式主要有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概念的学习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概念分析 2 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3 正例和反例的辨别.4 变式 5 比较 7、如何才能更好的提高知识理解水平?要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提高理解水平,应采取以下措施:(1)扩充和利用感性经验.(2)运用变式和比较.(3)知识的系统化(4)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5)照顾学生理解教材的特点8简述知识巩固的途径。(1)提高识记的目的性 自觉性.(2)指导学生采用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识记效果.a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2,使需要记忆的材料成为学生行动或思考的直接对象.c对有意义的材料,尽量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对无意义的材料,尽量赋予人为意义加以识记.d指导学生用尝试回忆法进行识记.(3)合理的组织复习.a复习要及时b复习要合理.c复习要适当超额.9、简述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1)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水平,(2)智力活动水平(3)课题性质。第五章1、什么是技能,技能的特点有哪些。一般认为,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运动方式,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来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即起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认知经验的知识,(3)技能中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38、什么是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操作技能本身可移动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的不同,可以分为细微性操作技能与粗放性操作技能,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闭合性操作技能与开放性操作技能,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徒手性操作技能,与机械性操作技能,心智技能也称为智力技能 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39、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阶段和特点有哪些运动技能的形成基本阶段有,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操作的熟练。特点,首先,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操作的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其次,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延性,第三,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40、心智技能形成的基本阶段和特点有哪些。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是指,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三个阶段。其特点有;一、对象具有观念性,二、执行具有内潜性,三、结构具有简缩性。41 ,技能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技能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控制,可以控制动作的执行顺序,和执行方式,从而可以是个体的活动表现出稳定性、灵活型、能够适应各种变化的情景,(2)技能还是活的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42、简述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1)动作品质,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2)动作结构,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互相干扰。常有多余动作产生,(3)动作控制主要靠,视觉控制,动作控制水平较低,不能主动发现错误与纠正错误,(4)动作效能完成一个动作往往比标准速度要慢,个体经常感到疲劳紧张,43、简述操作整合阶段的动作特点。(1)动作品质,动作可以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和灵活性,但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动作的这些特点都有所降低,(2)动作的结构动作的各个成分趋于分化、精确,整体动作趋于协调连贯,各动作成分间的相互干扰减少。多余动作有所减少,三,动作控制视觉控制不起主导作用,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肌肉运动感觉,变得较清晰,准确,并称为动作执行的主要调节器。四、动作效能疲劳感紧张感降低,心理能量的不必要的消耗减少。但没有完全消除,44,简述操作熟练阶段的动作特点(1)动作品质 动作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准确性和各种变化的条件下,都能顺利的完成动作,(2)动作结构,各动作之间的干扰消失,衔接连贯,流畅,高度协调,多余动作消失,(3)动作控制,动觉控制增强,不需要动觉的专门控制,可有意识的活动。视觉注意范围扩大,能准确的觉察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调整动作的方式,(4)动作效能 心理消耗和体力消耗降至最低,表现在紧张感,疲劳感减少,动作具有轻快感,45、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4)建立稳定的清晰的动觉46、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为哪几个阶段(1)活动的定向阶段(2)物质活动和物质化的活动阶段。(3)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5)内部言语阶段47、简述心智技能的各阶段的含义,作为教师要注意哪些问题?(1)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为完成主体的学习任务,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a、要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即了解构成活动的各个动作要素,及动作之间的执行顺序,并了解动作的执行方式b、要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c、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d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2)原型操作。所谓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为了使心智技能在操作水平上顺利形成,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a、要使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b、要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知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c、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d、为了使活动方式顺利内化 动作的执行应注意与言语相结合,(3)原型内化,所谓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有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要使操作原型成功的内化为心智技能,教学中必须注意a、动作的执行应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在道内部言语的顺序,不能颠倒。b、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即用出声或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完整的描述原型的操作过程再逐渐缩减。c在这一阶段,也要注意变换动作的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进一步概括,以便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d、在进行由出声到不出声、由展开到压缩的转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适时转化。48、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型与概括性.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第六章1 什么是态度,简述态度的结构。一般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映的倾向性。对于该定义,可以从下面几方面来理解:第一,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第二,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第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态度的结构成分主要有: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2 简述品德与道德的关系。道德与品德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道德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道德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行为规范或准则的总和。道德的社会共同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a.适应全社会各个成员都必须遵循的简单的共同生活准则。b.统一社会中各阶级之间所共有的道德准则或道德观念习俗。道德的阶级性。主要表现为:各个阶段都是以自己的道德观念来维持自己的阶级利益。各阶级的道德都是其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的反映。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品德的特征有:品德形成的后天性。品德内容的社会性。品德表现的行为性。品德结构的稳定性。品德选择的自觉性。品德和道德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与社会道德。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与社会道德。品德和道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最终根源是相同的,他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3 评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三大研究成果的内容。儿童的道德发展既非天赋,也不是社会规则的直接内化,而是受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性质强度的影响。儿童的道德发展不仅取决于它对到的知识的了解,更重要的上取决于儿童道德思维发展的程度。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有明显的阶段特点和顺序性的过程,与逻辑思维的发展有极大的相关性。皮亚杰研究的儿童的思维结构:儿童道德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与孤立的行为片面相对的道德观念的总和。在道德认知发展过程中,前一阶段总是融合到后一阶段,并为后一阶段所取代。每个儿童都为建立他们自己的综合体积极努力,而不是去接受社会文化所规定的现成的模式。道德认知发展先在阶段是后阶段的必要组成成分。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深感运动时期,行为与生理本能地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这一阶段的儿童主要表现为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故又称为服从的阶段。这一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亚阶段:a.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其特点是单向、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单向理解规则,片面强调个人存在及个人意见和要求。b.权威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的思维正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既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型。这一时期的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反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这一时期的儿童思维以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在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逐渐代替了前一阶段服从成人权威的支配地位。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一时期的儿童的思维广度、深度及灵活性都有了质的飞跃,其道德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如果说上一阶段自律的萌芽,真正达到了自律阶段。皮亚杰在儿童道德发展规律的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1)在认知发展与道德发展的关系方面,肯定了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必要条件指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情感的发展以及儿童对道德规则的学习和理解都受认知水平的制约,认为道德情感的激发有赖于道德认识,价值判断有赖于事实判断。(2)关于儿童的道德发展的规律问题即道德展中的作用,也注意到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却忽视了“行”的因素。(3)关于成人的强制或约束以及协作在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皮亚杰绝对否定成人约束对儿童道德发展可能具有的积极作用。4 评述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道德价值不决定于人及准则,而是由外在的要求而定。(1)第一阶段:服从于惩罚定向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服从强权或权威、力避自己的苦恼,相信可观的责任。(2)第二阶段:相互利己主义的定向,特点是:正确的行为能作为手段满足自己和偶然满足他人的需要,能意识到准则是与每个人的需要和希望有关系的。 习俗水平。道德的价值在于做好事或尽义务,在与别人的期待传统秩序的保持(3)第三阶段: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的定向。特点是:遵从大多数人的定性意见,遵从惯常的角色行为,并能按人的意向进行判断。(4)第四阶段: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秩序定向,尊重别人和社会的期望。后习俗水平。自觉遵守公共规则,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被认为具有道德价值。(5)第五阶段:墨守成规和契约定向,特点:为了求得一致,成认准着期望的要求。通常总是避免被理别人的意志和福利。责任是以契约的形式加以规定的。(6)第六阶段:良心或原则的定向。特点:不仅遵循规定的社会法则,而且遵循自己凭逻辑的连贯性和普遍性所选择的原则。伴同互相信赖与尊重的道德心使其主导作用的动因。5 简述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包括依从、服从与内化三个阶段。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伴随他人行为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和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是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内化,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6 试述影响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外部因素: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 。同伴群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7 简述小学生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2 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8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除此之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第七章1. 什么是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特点是什么?它一般包括那些成分?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的特点有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2. 什么是问题?它一般包括哪些要素?问题有哪些类型?问题是指给的信息化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任何问题都包含三个成分,即一是给出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和障碍。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有结构的问题和或界定清晰与无结构问题或界定含糊的问题。 3.举例说明什么是有结构问题和无结构问题?有结构的问题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问题的明确性。第二,解法的确定性。与有结构不同,无结构的问题在结构上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他往往与某些概念原理联系在一起。学校情景中有结构的问题一般都是与一定的知识领域相联系的。课本中的练习题基本为这类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大多是无结构的问题。比如如何治理空气污染,如何设计好一堂课。这些都需要把一些知识综合起来进行解决。4.简单描述有结构问题的解决过程。有结构问题的解决过程主要由(1)建立问题表征。(2)搜寻解法a 问题类比b 手段目的分析 c 问题分解 d 想法和检验 5.无结构问题的解决过程包括哪些主要环节?(1)理清问题及其情景限制。(2)澄清、明确各种可能的角度(3)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4)评价各种方法的有效性。(5)对问题表征和解法的反思监控。(6)实施、监察解决方案。(7)调整解决方案。6 影响解决问题的主要因素有那些?(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问题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呈现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解决。(2)已有的只是经验。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问题解决。与解决问题的相关经验越多,问题越容易解决。(3)定势与功能固着。 出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等都影响和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7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a.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b.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c.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a.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b.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提供多种练习机会。培养学生思考习惯。a.鼓励学生主动发现。b.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c.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8.什么是创造性思维?有那些特征?创造性思维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