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动物疫病防治 l传染病 l寄生虫病 l普通病 l营养代谢病 动物传染病 绪 言 一 定义和任务: 动物传染病学 是研究动物传染病的发生 和发展的规律以及预防和消灭这些传染病方 法的科学。 总论:研究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预防和消灭传染病的一般性措施; 各论:研究 各种动物传染病 的 全部特性 以及 预防和消灭传染病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l各种动物传染病包括人畜共患病、猪病、 牛病、羊病、禽病、兔病、犬病、猫病和 貂病等。 l全部特性是指传染病的分布、病原、流行 病学、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诊症状、 诊断和防治措施等。 二、传染病的危害性 1传染病可以引起流行,引起大批死亡,造 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2一些人畜共患病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 3一些传染病引起家畜的死亡率不高,但能 降低畜禽的生产性能。 4影响外贸信誉。 三 传染病的研究方法: 1 观察的方法: 观察和描述传染病的发生、传播和蔓延情况 ,病畜禽的死亡,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从而得 出初步诊断 这批或这头畜禽是属于哪种传染 病。 2 实验的方法: 通过对病原的分离、培养、鉴定、人工感染 、免疫学试验,弄清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病样 的传染性,动物的易感性,病原的传播媒介,带 菌排菌的情况一一确诊。 四、畜禽传染病防制研究的主要成就 1马牛羊传染病: 以消灭牛瘟、牛肺疫和控制马传染性贫 血所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 使用牛瘟兔化弱毒、牛瘟山羊化兔化弱毒和牛瘟绵羊 化兔化弱毒疫苗, 1956年消灭了牛瘟。 使用牛肺疫兔化弱毒菌苗, 1959年又研制成牛肺疫兔 化绵羊适应菌苗, 1996年消灭了牛肺疫。 使用用弱毒的驴白细胞培养物或驴胎二倍体细胞培养 物制成的马传贫弱毒疫苗,对马、驴接种后免疫力的产生 虽较缓慢,但免疫持续期较长,免疫保护率较高。这是目 前国际上唯一的马传染性贫血活毒疫苗。 此外,在布鲁氏菌病、牛流行热、羊痘、牛黏膜病、 牛白血病、蓝舌病等病的免疫预防和诊断技术等方面的研 究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布鲁氏菌羊种号菌苗,猪种 号菌苗,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牛流行热灭活疫苗和亚 单位疫苗以及蓝舌病鸡胚化弱毒疫苗和羟胺灭活疫苗的研 制成功及其推广应用,为控制这些传染病作出了重要贡献 。 2猪传染病 猪瘟: 19551956 年我国周泰冲等研制成功 的中国系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1994年中国兽药监 察所研制成的猪瘟单克隆抗体试剂盒,可以区分 猪瘟强毒、弱毒以及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和羊边界 病病毒。 猪传染性繁殖障碍综合征、非典型猪瘟、伪 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猪衣 原体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脑心肌炎等。 在伪狂犬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了 可喜的进展。 猪传染性腹泻:大肠杆菌病、仔猪副伤寒、 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和猪痢疾等。传染性 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和轮状病毒的疫苗及其联苗 已研制成功,在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已 取得显著成果。 3 家禽传染病 小鹅瘟由方定一等于 19561963 年首 次发现并进行了系统研究,研制成疫苗和 抗血清,对控制该病的流行作出卓越贡献 ,此为由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先发现的 家禽传染病。 近年来研制成的鸡马立克氏病弱毒疫 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细胞疫苗、鸡传染 性喉气管炎弱毒疫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灭活疫苗、鸡传染性鼻炎灭活疫苗和鸭瘟 弱毒疫苗等,以及建立的各种诊断技术在 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对防制这些疫病起 到很重要的作用。 对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 病、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禽 流感和产蛋下降综合征等主要禽病病原的研 究已深入到分子生物学领域,包括病毒载体 的构建、有关免疫原性基因的分离鉴定、克 隆和表达、基因表达产物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核酶剪切 RNA病毒以及用于诊断的单克隆 抗体、核酸探针、 PCR、酶切图谱分析和核 酸序列测定等。在新城疫病毒、马立克氏病 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和传染性支气管 炎病毒的遗传变异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面 已取得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4小动物传染病 在犬猫兔等小动物传染病研究方面, 比较突出的是兔病毒性出血症和狂犬病。 兔病毒性出血症是 1984年由我国首先发现 的一种兔病毒性急性传染病。病程短促, 传播迅速,流行面广,发病率和死亡率均 高,对养兔业造成灾害性损失。我国对此 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研制成安全有效 的疫苗。基本上控制了该病的流行。 5完善了动物防疫法规 1985年国务院颁发的 家畜家禽防疫 条例 199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通过并予公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 动植物检疫法 1997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 中 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已于 1998年 1月 起正式实施,其配套的实施细则即将出台 。 五、畜禽传染病防制研究的发展动向 1基础研究 开展重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建立较完整的疫病 流行病学数据库和流行趋势计算机模拟预测模型。开展畜 禽传染病发病和免疫机理的研究,为免疫防制提供科学依 据。 研制能适应变异性强、型别多的多价疫苗,能够在有 限的免疫制剂体积内容纳多种足量抗原;研制有效的抗原 保护剂、稀释剂、佐剂和免疫增强剂,以提高疫苗的稳定 性,简化保存条件,延长保存期和免疫期,并且加快更新 换代,不断发展和提高我国兽药和生物制品产业的水平。 在高新技术跟踪和探索性研究方面,重点开展新型表 达载体的构建和改造的研究,为新型疫苗和抗病育种打好 基础;加强 DNA疫苗技术研究,以开辟一条全新的疫苗研 制途径;开展反义核酸和核酶技术的研究,探索畜禽转基 因抗病育种和基因治疗的新途径。 2应用研究 研究我国各地不同规模化、集约化养 殖条件下畜禽疫病防制的系统工程,包括 各种主要疫病疫情的监测预报、免疫程序 、疫病净化、环境卫生监测和消毒以及各 种防疫卫生配套措施。 研究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达到国际 标准的诊断技术,使现有的抗原生产标准 化,诊断试剂标准化,种毒标准化,生物 制剂生产工艺和监察方法标准化。 第一章 动物传染病的传染 与流行过程 感染的概念 感染的类型 传染病的概念及特征 传染病的发展阶段 一、感染、抗感染免疫及易感性 l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 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 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一过程 称为感染。 l抗感染免疫:就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 的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l易感性: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 免疫力(也就是无抵抗力)。 二、感染的类型 l 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l 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 : l 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 l 一过性感染和顿挫性感染 l 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l 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 l 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 l 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 l 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 外源性感染: 病原微生物从动物体外侵入机体引起的 感染过程,(大多数感染均属于这种类 型) 内源性感染: 病原体(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寄生在动 物机体内,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 微生物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 后引起机体发病(例如 :猪 肺疫、马腺 疫等)。 l单纯感染: 由一种病员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l混合感染: 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 l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 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 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或体内 原来存在的另一种微生物引起的感染。(例 :慢性猪瘟经常继发感染猪副伤寒、猪肺疫 等)。 最初的感染称为原发感染。 l显性感染: 表现出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 的感染(如鸡新城疫、猪瘟等)。 l隐性感染: 在感染后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 蔽经过的感染,其在机体抵抗力降低 时可以转化为显性感染。 l一过性感染: 或消散性感染,开始症状较轻,特征症状 未见出现即行恢复者称为一过性感染。( 如 PRRS的成年猪) l顿挫性感染: 开始时症状表现较重,与急性病例相似, 但特征性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消退恢复, 称为顿挫性感染。(属于一种轻病例,常 见于疾病的流行后期。) l局部感染: 机体抵抗力较强或病原微生物毒力 较弱 ,数量较少,病原微生物被局限在一定 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一定病变的称为 局部感染(如化脓性葡萄球菌、链球菌 等引起的各种脓创)。 l全身感染: 机体抵抗力较弱,病原微生物冲破了机 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 ,则发生严重全身感染。表现形式有菌 血症、毒血症、败血症和脓毒败血症等 。 l良性感染: 该传染病并不引起病畜的大批死亡, 称为良性感染。 l恶性感染: 该传染病能引起病畜大批死亡,称为 恶性感染。(如口蹄疫,良性其病死 率小于 2%,恶性则大大超过。) l最急性: 病程短促,常在数小时或 1天内突然死亡,症状的病 变不显著。(如牛养炭疽、巴氏杆菌病、绵羊快疫 、猪丹毒等)。 l急性: 病程较短,自几天到二、三周不等,并伴有明显的 典型症状。(如急性炭疽、猪瘟、猪丹毒等)。 l亚急性感染: 病程稍长,症状比较缓和(如疹块性猪丹毒和牛肺 疫等)。 l慢性感染: 病程发展缓慢,常在一个月以上,临诊症状常不明 显或者甚至不表现出来。(如布病、结核病、喘气 病等) l持续性感染: 指动物长期处于感染的状态,(例一些 疱疹病毒、批膜病毒、副粘病毒及反转 录病毒科所属的病毒)。 l慢病毒感染: 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 进行性的且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 感染(例:绵羊的痒病、疯牛病、人的 库鲁病)。 l典型感染: 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有 代表性临诊症状者(如:马腺疫 -颌下 淋巴结肿大、猪瘟 -肠纽扣状溃疡等) 。 l非典型感染: 在感染过程中,其表现或轻或重,与典 型症状不同(如:非典型性鸡新城疫) 三、传染病的概念及特征 l传染病: 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 一定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 传染性 的 疾病,称为传染病。 l传 染 病 的 特 点 1.由病原微生物和机体相互作用引起; 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被感染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4.具有特征性的临诊表现; 5.耐过动物可获得特异性免疫。 四、传染病的发展阶段 传染病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 : 潜伏期 前驱期 明显(发病)期 转归期 l潜伏期:由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 时起,直到疾病的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 止,该段时间称为潜伏期。 不同传染病潜伏期长短常常不同,同一传染 病潜伏期长短也有很大的变动。(猪瘟:多 为 5-8天;狂犬病:一般为 2-8周,长可达数 月或数年。) 一般来说,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差异范围较 小,慢性传染病以及症状不很明显的传染病 其潜伏期差异较大。 同一种传染病潜伏期短促时,疾病经过常较 严重,反之,疾病病程较缓和。 l前驱期:是疾病的征兆阶段,特点是临 诊症状开始表现出来,但该病的特征性 症状仍不明显。 多数传染病的前驱期,仅可察觉一般的症状 ,(如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异常等) 。 各传染病和各病例前驱期长短不一,通常只 有数小时至 1、 2天。 l明显(发病)期: 在前驱期之后,该期病的特征性症状逐 渐表现出来(如:疹块型猪丹毒等),该 期是疾病发展的高峰阶段。 l转归(恢复)期:疾病进一步发展为转 归期。 动物以死亡为转归:在病原体致病性增强, 或动物机体抵抗力弱时。 动物逐步恢复健康,在动物机体抵抗力增强 时,或病原毒力较弱时,表现为临诊症状逐 渐消退,病理变化逐渐减弱,生理机能逐渐 恢复,一定时期保留免疫学特性,但病后一 定时期内还有带菌(毒)排菌(毒)现象存 在。 一、传染病流行过程: 就是从家畜个体感染发病发展到家畜 群体发病的过程,也就是传染病在畜 群中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NEXT 传染源: 也称传染来源,是指有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 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除体外的 动物机体。具体说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 传染病病畜和带菌(毒)动物。 传染源类型: 患病动物: 病原携带者: 重要的传染源,尤其是前驱期和症状明 显期的病畜,在急性过程或病程转剧阶 段可排出大量毒力强大的病原体。潜伏 期和恢复期的病畜随病种不同,其传染 源的作用也不同。 u 传染期:病畜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 为传染期。各种传染病的隔离期就是根据传 染期的长短来决定的。 病原携带者: 是指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病 毒、细菌、寄生虫)的动物。 病原携带者据携带病原微生物可称为: 带毒者 带菌者 带虫者 病原携带者据发病时期可分为: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健康病原携带者 l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是指感染后至 症状出现前既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 。 狂犬病 猪瘟 口蹄疫等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是指在临诊症状 消失后仍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 猪气喘病 布鲁氏菌病等 l健康病原携带者:是指过去没有 患过某种传染病,但却能排出该 种病原体的动物。 巴氏杆菌病 沙门氏菌病 猪丹毒 马腺疫等 病原携带者存在间歇排毒的现象 。 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 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的 途径称为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可分两大 类: 水平传播 垂直传播 预防家畜传染病的重要环节之一 切 断传播途径 水平传播概念:传染病在群体之 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 行传播 水平传播方式: 直接接触传播 间接接触传播 接触性传染病 直接接触传播:在没有任何外界因 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 动物(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 触(交配、舔咬等)而引起的传播 方式。 狂犬病 破伤风 间接接触传播:必须在外界环境因素的 参与下,病原体通过 传播媒介 使易感动 物发生传染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 ,多数传染病为此传播方式,如口蹄疫 、猪瘟、鸡新城疫等。 间接接触传播的主要传播途径 经空气(飞沫,飞沫核,尘埃) 经污染的饲料和水 经污染的土壤 经活的媒介物 经使用的工具、器械 经空气传播 飞沫传染:经飞散于空气中带有病原体的微细 泡沫而散播的传染。如结核病,猪喘气病,牛 肺疫,猪流感,鸡传喉。 影响飞沫传播的因素:畜群密度大,潮湿, 阴暗,通风不良,飞沫传播作用时间较长。 飞沫核:飞沫中的水分蒸发变干后,成为蛋白 质和细菌或病毒组成的飞沫核 尘埃传染:由病原体覆着的尘埃在空气流动冲 击下,在空气中飘扬,被易感动物吸入而感染 。主要有结核病、炭疽、猪瘟。 经空气传播的特征 主经呼吸道传播 病例常连续发生可形成爆发,患病动物多 为传染源周围的易感动物。 发病率多有周期性和季节性升高现象,多 见于冬春季, 病的发生常与畜舍条件及拥挤有关。 经污染的饲料和水传播 主以消化道为主要侵入门户的传染病 。如口蹄疫,牛瘟,猪瘟,鸡新城疫 ,沙门氏菌病,结核病,炭疽,鼻疽 等。 防疫上应特别注意防止饲料仓库、饮 水、饲料加工厂、畜舍、牧地、水源 、有关人员和用具的污染,做好相应 的防疫消毒卫生管理 经污染的土壤传播 土壤性病原微生物:随病畜的排泄物, 分泌物或其尸体一起落入土壤而能在其 中生存很久的病原微生物称为土壤性微 生物。 以该种传播方式的传染病有:炭疽、气 肿疽、破伤风、猪丹毒、恶性水肿。 传播特点:病原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 强,疫区存在相当牢固。应特别注意病 畜排泄物,污染的环境,物体和尸体的 处理。 经活的媒介物而传播: 节肢动物:虻类(气肿疽、炭疽) 、蝇、蚊(乙脑)、蠓(蓝舌病) 和蜱 野生动物:吸血蝙蝠(狂犬病)、 鼠类、狐狸和狼等 人类:饲养人员、管理人员、兽医 工作者 -进出病畜和健康的畜舍 经使用工具和器械的传播 运输工具、食具、饮水器等 医用体温计、注射器、针头等 接触性传染病:能以直接接触传播 和间接接触传播两种方式传播的传 染病称为接触性传染。 垂直传播:从母体到其后代 两代之间的传播。 垂直传播的类型: 经胎盘传播 经卵传播 经产道传播 经胎盘传播: 受感染的怀孕母畜经胎盘血液将 病原体传播到胎儿使其受到感染 ,如 HCV、 PPV、 PRV、 布病、蓝 舌病等 经卵传播: 由携带有病原体的卵细胞发育而使胚 胎受感染,如:鸡白痢、鸡传染性贫 血、禽脑脊髓炎等。 经产道传播: 病原体经孕畜尿道通过子宫颈口到达绒毛膜 或胎盘引起胎儿感染。或胎儿从无菌的羊膜 腔穿出而暴露于严重污染的产道时,胎儿经 皮肤,呼吸道,消化道感染母体的病原体。 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沙门氏 菌,疱疹病毒。 家畜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较为复杂,每种 传染病有其特定传播途径。或一种(如 皮肤霉菌病,虫媒病)或多种(如炭疽 :接触,饲料,饮水,土壤,空气,媒 介节肢动物)或不同病例不同传播途径 。掌握和了解传播途径有助于对现实的 传播途径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切断传 播途径,达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目的 。 畜群的易感性(易感动物): 动物对某种传染病抵抗力的大小,抵抗力大 ,易感性小。 畜群易感性的决定因素 畜群内在因素 畜群外界因素 畜群特异免疫状态 畜群的内在因素:遗传特性、不同品系 、抗病育种的结果:如白来航鸡对鸡白 痢有一定的抵抗力 ; 兰色水貂较其他水貂 易发水貂 阿留申病 。 畜群的外界因素:各种饲养管理因素: 饲料质量,畜舍的卫生,粪便的处理, 拥挤,饥饿,隔离检疫 特异免疫状态:流行时,易感性高个体 易于死亡。流行过后,易感性降低。幼 畜,先天性被动免疫(母源抗体)畜群 的免疫性:一般有 7080% 是有抵抗力的 ,就不会发生大规模流行。免疫接种就 是加强畜禽的免疫性。 三、 疫源地和自然疫源地 疫源地: 概念 疫源地和传染源的区别 疫源地的大小判定 消灭疫源地的判定标准 自然疫源地 自然疫源性 自然疫源性疫病 自然疫源地 有自然疫源性的人畜传染病有 NEXT 疫源地: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 原体存在的地区称为疫源地 疫源地和传染源的区别及所采取的不同措 施: 疫源地除包括传染源外,还包括传染源及污染 的物体、房屋、牧地、活动场所,可疑感染动 物,储存宿主等。 对传染源采取隔离,治疗和处理。 对疫源地采取隔离、治疗、处理外,还包括 污染环境的消毒,杜绝各种传播媒介,防止易 感动物感染等一系列措施。 疫源地的大小: 疫源地的大小据传染源的分布和污染范围的 具体情况而定,可能只限于 个别畜栏、厩舍 、牧地,也可能包括某畜牧场,自然村或更 大的的地区。据疫源范围大小,可分别将其 称为疫点或疫区。 疫点:范围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 的疫源地称为疫点。 疫区: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并范围较大。 疫点和疫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消灭疫源地的判定标准 疫源地的存在有一定的时间性 最后一个传染源死亡或痊愈后不再携带病原 体,或已离开该疫源地。 对所污染的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处理,并且通 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不再有新病例出现 通过血清学检查畜群均为阴性反应。才能认 为该疫源地被消灭。亦即没有外来传染源或 传播媒介的侵入该地区就不再有这种传染病 。 自然疫源性: 有些疫病的病原体在自然条件下,即使 没有人类或家畜的参于,也可以通过传 播媒介(主要是吸血节肢动物)感染宿 主(主要是野生脊椎动物)造成流行, 并且长期在自然界循环延续其后代。人 和家畜的感染和流行,对其在自然界的 保存来说不是必要的,这种现象称为自 然疫源性。 自然疫源性疫病: 具有自然疫源性疾病。其具有明显的地区性 ,季节性的特点,并受人畜经济活动的影响 自然疫源地: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 。 有自然疫源性的人畜传染病有: 流行性出血热、森林脑炎、狂犬病、伪狂犬病 、犬瘟热、流行性乙型脑炎、非洲猪瘟、蓝舌 病、口啼疫、鹦鹉热、鼠疫、布病、李氏杆菌 病、钩体病、弓形体病等 四、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特点 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 散发性 地方流行型 流行性 大流行 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流行过程的季节性 流行过程的周期性 小结 散发性: 疾病发生无规律性,随机发生,局部地区病 例呈个别地、零星地散在发生,称为散发。 出现散发的原因可能有: 畜群对某病的免疫水平较高 某些病的隐性感染比例较大 某病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 地方流行性: 在一定的地区和畜群中,带有局限性传播特 征的,并且呈比较小规模流行的家畜传染病 。(即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地区性)。 地区性有两方面含义: 一定地区一个较长的时间呈发病的数量稍微超过 散发性 包括地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屋改造工程方案报价(3篇)
- 堤防工程比选方案(3篇)
- 农业气象服务创新与智慧农业生态循环发展报告
- 任务群视域下初中语文学习主题的确立
- 安全教育月培训会课件
- 牧草饲料育种学课件
- 农业保鲜技术新突破-2025年鉴定报告: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
- 矿山会计面试题库及答案
- 科室人员面试题库及答案
- 康复医学招聘面试题库及答案
- 武汉工业地产市场调查分析报告30
- 【共享经济下网约工劳动关系认定问题研究-以外卖骑手为例18000字(论文)】
- 被动解除劳动合同范本
- 螃蟹养殖合同协议书模板
- 书法教学创新案例分析-洞察阐释
- 《城市规划原理》课件
- NB/T 11525-2024气动、电动调度单轨吊车技术条件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
- 魔方公寓管家管理制度
- 铁路特种设备管理制度
- CNAS-CC02:2013 产品、过程和服务认证机构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