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文化感受魅力——《胡同文化》教学实录_第1页
品味文化感受魅力——《胡同文化》教学实录_第2页
品味文化感受魅力——《胡同文化》教学实录_第3页
品味文化感受魅力——《胡同文化》教学实录_第4页
品味文化感受魅力——《胡同文化》教学实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品味文化感受魅力 胡同文化教学实录 浙江江山中学 郑逸农 设计说明 作者汪曾祺说,读小品文是悠闲的,可以得到有文化气息的健康的休息。 读他的胡同文化 ,就有这样的感觉。因此笔者在课堂设计时努力体现 “快乐语文” (米卢有“快乐足球” ,我们也应该有“快乐语文” ):在快乐 中增长见识,了解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在快乐中体验感情,感受 北京市民散淡平和自足及作者怀旧感伤理智超脱的情怀;在快乐中品味语言, 体会京味语言醇厚活泼的魅力;然后在快乐中拓展开来,由远及近,从北京 的胡同文化联系到家乡的地域文化中央台多次报道过的江山市廿八都镇 “飞地文化” 。在初步的介绍后将此确立为班级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 教学过程 学生课前预习,整体感知。 一、序曲 上课铃声过后,教师打开多媒体,屏幕上马上映出古朴辉雅的北京胡同, 高亢热烈、韵味醇厚的京腔歌曲故乡是北京在京韵大鼓的伴奏下袅袅而 起,响彻教室。 师:看大家的表情,都被这画面和歌曲深深地吸引住了。感觉怎么样? 生:太美了!太有魅力了! 师:对,古朴辉雅的北京胡同,韵味醇厚的京腔京曲,让我们感受到了 北京文化绵绵的魅力。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位文化老人写的京味小品文胡同文化 。 (打上字幕 “胡同文化” 、汪曾祺肖像及简介) 师: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但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生活在北京市民之中, 加上他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所以他的小品文特别有京味儿。他主张“文化 休息” ,认为读小品文是悠闲的,可以得到有文化气息的健康的休息。因此, 我们这节课也要好好地体验一下“快乐语文” 。怎么样? 生:(兴趣倍增)好! 师:那就让我们走进北京胡同,感受胡同文化。 二、增长见识 1.揭题切入 点击鼠标,再次出现“胡同文化”主页。 师:什么是“胡同文化”?请引用作者的一句话回答。 生:(读第 5 段的句子) “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 文化。 ” (采用此法切入,一来可激发学生的思维,快速找到“文眼” ,提取精 要;二来可避免从第 1 段就开始讲。 ) 师:对。那作者为什么用“胡同”做定语,而不用诸如“草原” “水乡” 之类的词语呢?请再引用书上的话回答。 生:(仍读第 5 段的句子)因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 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 。 (从“胡同文化”转到“胡同” ,自然地转到了第 14 段的内容) 2.胡同 师:作者在 14 段向我们介绍了北京胡同的哪些内容?请引用段中的 关键句回答。 (学生回答略) (意在落实单元学习重点“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同时避免了串读串 讲。其中第三段没有关键句,引导学生自行概括。 ) 3.胡同文化 师:(引导学生从胡同过渡到胡同文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北京 胡同造就了特有的胡同文化。让我们看看北京人的胡同文化是什么样的。 先请同学们分小组朗读。配上平和醇厚的京曲,请大家尽可能读出韵味 来。 (学生朗读略) 师:作者以他深邃的洞察力,全面概括了胡同文化的内涵。找找文中的 关键句,提取精要,说说胡同文化的内涵有哪些。 生:“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 ”; “北京人易于满足” ;“北京人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 ;“北京胡同文化 的精义是忍 ”。 师:这么多个内涵,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下面自由发言,不拘一格, 谈谈你的感受、你的理解。 生 1: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封闭性。我们国家的封建社会太长了,一直 处在闭关锁国的状态,身为五百年古都的北京就成了其中的代表。你看人家 美国人,一辈子起码要搬四五次家,而我们却是“安土重迁” ,不大愿意搬 家。封闭的思想必将带来观念上的保守与落后,我们现在虽然“入世”了, 国门打开了,不再闭关锁国了,但我们的思想观念基本上还是封闭的,所以 要跟上世界步伐,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思想观念问题。 师:说得够深刻的。 生 2:我印象最深的是“处街坊”这一节。他们表面上是有来有往,礼 尚往来,可“平常日子” “过往不多” 。可见他们的来往仅仅是一种礼节上的 应酬,他们的内心还是封闭的。 师:你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生 3:我印象最深的则是他们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这挺让我感到意外。 师:为什么? 生 3:毕竟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呀! 师:对,看似矛盾,可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你能解释吗? 生 4:我想出来了!那是因为他们生活在首都不对,古代应该称京 城。 师:对!生活在皇城根下。 生众:生活在皇帝的眼皮底下! 师:越说越清楚了。 生 4:所以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师:否则 学生 4:否则随时都有杀头的危险。所以他们只能忍! 师:所以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一个字 生:(齐声)忍! 师:对极了! 师:那我们该怎样评价这个“忍”呢? 生 5:那个时候“忍”是他们的生存法则,以“忍”为上,明哲保身。 师:是的,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有其历史背景、社会原因,所以西方一位 哲人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生 5:但也正因为明哲保身,敢于站出来者少,所以我们的封建社会缺 少活力,政治变革少,社会发展慢。现在,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生活小 事上应提倡“忍” ,这样人际才和谐,社会才和睦;但对于社会上的不良现 象,我们不该“忍” ,不该袖手旁观,而应见义勇为,否则我们的社会就没 有正气;对于国家利益,我们更应该有主动积极的爱国热情,要像海空卫士 王伟那样,勇于维护我们国家的尊严,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师:对。鲁迅留学日本时曾写过这样的感人诗句:寄意寒星荃不察 生众:我以我血荐轩辕。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得不但辩证,而且感人。 师:另外,北京人也有一个极大的优点,你们发现了吗? 生 6:北京人易于满足。 师:对。作者有几句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你能念念吗?要念出韵味来, 念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来。 (好的语言需要引导学生品味、涵咏,而且要与课文内容的理解、语言 环境的整体感受融为一体,如果按常规在课文内容分析完后才单独分析语言, 效果会打折扣。 ) 生 6:(语速较快) “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 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念成了短促的去声) ” (其他同学笑。读得太平淡无味了) 师:从同学的笑声中,就可发现问题了。要读出韵味,读出北京人的满 足感和得意劲来。特别是最后一个字,不能按常规读法念去声,应把这个音 拉长,并且把声调往上提。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 (朗读略) 师:接下来让我们再齐声朗读一遍,读出韵味,读出满足感和得意劲, 好好品味京味儿语言的魅力。 (众生朗读。引导每个人在朗读中领悟内涵,感受魅力,并掌握朗读技 巧。 ) 师:品味出京味儿语言的魅力了吗? 生:有点儿。 师:那我再让各位“多点儿” 。请齐读屏幕上的话。 (屏幕打出: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 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 生:(边读边笑,最后大笑) 师:笑什么呢?笑它好还是不好? 生:(齐声)不好! 师:怎么个不好? 生 1:呆板,单调。 师 2:不活泼,没有生活气息。 生 3:也不风趣。 师:被你们批评得一无是处了。不过这么一对比,京味儿语言的魅力应 该品味出来了吧? (笑)还只是一点儿吗? 生 1:多乎哉,很多也! 生 2:汪老先生真是语言大师。 师:一点儿没错!这位文化老人对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感情。让我们也 带上感情,并带上我们刚才对胡同文化内涵的理解,再次朗读一下这些段落。 这次朗读的方式是:以小组(6 人)为单位,每人选一段自己较满意的读给 小组成员听,然后互相评点。 (于是教室里再次书声琅琅,气氛活泼) 师:(把学生引向课文的结尾部分):“作者对北京胡同、北京胡同文 化的感情集中体现在哪几段?” 生:最后三段。 师:对。那就让我们来看看文章的最后三段。 (自然地从“增长知识”板块转到了“体验感情”部分。 ) 三、体验感情 师:请大家齐读第 13 段,朗读时要能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读出韵味 来。 (众生读) 师:读得比较深沉。基本上读出了作者的感情。请把最后几个短语再齐 读一遍,细细品味其中的感情。 生:“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 (比上一回低沉) 师:这次读得更到位些。这几句语言有什么特点?和前面写北京人“易 于满足”一节是同样的语言风格吗? 生:不一样。前面是北京市民的口头语言,这里却是典雅的书面语言。 师:对。这是书卷气很浓的语言。如果将它们换成和前面一样的口语, 怎么换?效果如何?试试看。 (学生在座位上七嘴八舌地说着,然后让几位同学起来说) 生 1:“那种衰落的样子,还有什么说的。 ” 师:京味到家了! 生 2:“那荒凉的景象,真没得说。 ” 师:好是好。但与上句没啥区别,而且似乎还有些高兴的成分。 (生笑) 生 3:“那片衰败,确实很惨。 ” 师:是口语,但不是典型的京味。 生: 师:没关系,上面同学讲的两句话已经可以供我们比较了。看看它们的 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生 1:口语放在这里一点表现力都没有了。 生 2:没有意蕴,没有回味。 生 3:更没有形象,无法让人联想开来。 师:是的。作者在这里连用四个书面短语,生动形象,而且意蕴悠长, 感伤惆怅之情扑面而来。 师:学了汪曾祺先生两处不同的语言风格后,有什么启发或感受?请随 口说说。 生 1:什么地方用什么语言,要根据语言环境来定。 生 2: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掌握多样化的语言。 生 3:语言要雅俗兼有,能雅能俗。 师:说得很好。汪曾祺老先生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语言范例,使我们受 益匪浅。 (再次将语言融在内容的分析中学习。 ) 师:再往下。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 情?请从下一段找出三个词语。 生:(较整齐)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师:这三个词加在一起,是不是说明汪曾祺老先生是一个跟不上时代的 遗老,一个抱残守缺的保守派? 生:(不知怎么回答好) 师:(引导)让我们看看本段的下一句:“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 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再听听汪曾祺在另一篇文章日子就 这么过来了中的话:“过去的终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无可 奈何之中,更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 生:面对现实,作者也有他理智的一面,超脱的一面。 师:非常正确。 (趁此引向末段)一旦准确理解了汪老先生的心情,就 容易领会他在结尾句中流露出的感情基调。请大家用快、中、慢三种语速齐 声朗读结尾句,体味一下三种语速表现的三种不同感情。 (传授朗读技巧) 可以读得夸张一点,快速的更快,慢速的更慢,这样容易体会、比较。 生:(快速)再见吧,胡同。 生:(中速)再见吧,胡同。 生:(慢速)再见吧,胡同。 (读完后大笑) 师:看来我们已经品味出三种不同的感情基调了。快速的表示什么感情? 生:欢快,轻松。 师:中速呢? 生:认真,郑重其事。 生:有悲有喜,复杂多样。 师:慢速呢? 生:沉痛。 生:悲凉。 师:那么本文该用什么语速朗读才得体呢? 生:中速。 师:非常正确!请用中速再朗读一遍。 生:(中速)再见吧,胡同。 (品味涵泳,是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课文中任何一处精彩的语言,都 不能放过,都要“做足文章” 。 ) 四、小结扩展 师:(回顾“快乐语文” )这节课,我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增长了见识, 了解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感受到了汪老先生京味语言的醇 厚魅力,也体验到了北京市民的散淡平和自足及作者的怀旧感伤与超脱理智。 开始我们就说,要把这堂课上成“快乐语文”课,各位感受到快乐了吗? 生:(笑)感受到了。 师:北京对我们来说很亲切,但也很遥远。下面我们由远及近,联系一 下我们南方的、我们家乡的地域文化。 我国南方有这样一个古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京城通往福建沿海的 惟一陆上通道。历代官兵防守严密,南北商贾络绎不绝。这里山清水秀,景 色迷人,来往的商旅及驻军抵制不住诱惑,纷纷定居下来,于是这个古镇人 丁兴旺,阜盛繁华。由于她处在大山深处,至今还保存着大规模的明清古建 筑群,引起了国内众多专家的关注。 这个古镇叫什么呢? 生:(议论纷纷。然后有人大声说出)廿八都! 师:对。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她就是我们江山市的廿八都镇。先请大 家看一段中央电视台的报道。 (同学哗然。教师点击多媒体,播放中央电视 台“新闻 30 分”的报道,内容略) 师:(电视报道的末句说:“民俗学者考证,这个古建筑群最为可贵的 地方,在于她是多种文化的有机融合。 ”紧接着问)为什么她是多种文化的 有机融合呢? 生:因为居民来自各地。 师:是的。廿八都的居民除了当地土著外,大多是来自各地的商旅和驻 军的后裔。古镇四千余人,却有 132 种姓氏,9 种方言。历史形成的移民现 象,使古镇民风民俗极具个性,丰富多彩,与我们江山市其他地区的民风民 俗完全不同,专家学者称她为“文化飞地” 。 (生颇为惊讶) 师:我们身为江山人,对这个远离县城、处在大山深处披着神秘面纱的 古镇了解得却不多。还想了解吗? 生:(齐声)想! 师:好的。提起古代十大名关,我们都会想起嘉峪关、山海关、函谷关, 殊不知廿八都镇南端的枫岭关也是我国古代十大名关之一。历史上有“操七 闽之关键,筑两浙之藩篱”之称。 生:太奇妙了! 师:历史上的一位民族英雄曾在此驻扎过,知道是谁吗?(众生摇头) 师:他就是明代赫赫有名的郑成功。郑成功和他的父亲曾驻扎于此,并 留下了“猎岭晴岚”的遗踪。 (生惊讶) 师:廿八都的出现与另一位名人直接相关。他是谁呢? 生:(齐声)黄巢! 师:对,是黄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