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_练习附答案(全面)_第1页
湖心亭看雪_练习附答案(全面)_第2页
湖心亭看雪_练习附答案(全面)_第3页
湖心亭看雪_练习附答案(全面)_第4页
湖心亭看雪_练习附答案(全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同步练习(1) 一、基础部分 1.解释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_ (2)是日,更定矣_ (3)惟长堤一痕_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_ _ (5)是金陵人,客此_ (6)及下船_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 _ 2.翻译下列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解释加点的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上下一白_ 长堤一痕 _ 更:是日更定_ 更有痴似相公者 _ 是:是日更定_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_ 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 二、阅读 (一) 阅读下文,完成 48 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 定, 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 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 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 相公者!” 4.填空:张岱,字_,号_,_(朝代),_(籍贯)人 。有著作_和 _等。 5.分析“绝”字的妙处:_ 。 6.(1)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_。这一部分采用了_ _和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 _。 7.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8.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二) 阅读下文,完成 915 题。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花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意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 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 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 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 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 俗士道哉! 9.选出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 ) 10.翻译句子。 (1)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2)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3)月景尤不可言。 11.文中描写西湖春景、月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12.本文最后一句话中的 “此乐”是什么意思? “俗士”是什么人? 作者为什么用这句话结尾? 13.具体描写“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的句子是_ _。 14.从文中找出原句,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15.用现代汉语描绘下列景色。 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 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参考答案: 一、1.(1)全 (2)这,在此意为“那” (3)只有 (4)罢了 (5)名 词作动词,客居,作客 (6)等到 (7)哪 还 2.(1)湖里哪能还有这样的人!(2)不要说相公痴情,还有跟相公一样 痴情的人! 3 4.略 5.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 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 6.(1)具体写看雪的时间、地点、装备和雪景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2)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 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 ,情趣盎然。 (3)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7.不多余。这是辟出另一境界,让人有一种喜逢知己的感觉。属侧 面烘托,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8.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 痴”情人不只“我”一 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二、9.A 10.(1)我当时被桃花之美迷恋,竟然不忍心离开湖上。 (2)绿柳如烟,桃花似雾,一片浓艳,长达二十多里。 (3)月光下的美景尤其不能用言语形容。 11.春景:今岁春雪甚盛 尤为奇观,由断桥至苏堤 艳冶极矣 。 月景:月景尤不可言 别是一种趣味。 12.“此乐”指游湖赏景的乐趣。 “俗士” 暗指忙于功名利禄而没有 雅兴的人。作者用这句话结尾,是为了抒写自己游湖赏景的乐趣和 体会,表达自己寄情山水,愤世嫉俗的感情。 13.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chn )末下,始极其浓媚 14.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15.略 同步练习(2) 一、填空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 趣, “雪”是娱情之物,请再举出两例古诗文中写“雪”的句子。 , 。 , 。 二、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湖中人鸟声俱绝 哪能 是日更定 全 余拿一小船 一道 上下一白 完了,结束 长堤一痕 消失 焉得更有此人 撑,划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四、阅读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 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 、 。 到亭上, ,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又字 ,号 ,又号 , (朝) 人。 2.说说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举例说明。 3.补全文中空白。 参考答案: 一、“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蓝关示 侄孙湘)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 官归京) 二、 三、 这 一 天 五 更 过 后 , 我 划 一 条 小 船 , 穿 着 毛 皮 衣 , 带 着 火 炉 , 独 自 划 往 湖 心 亭 去 看 雪 。 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全是一片白色。 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不要光说相公痴,还有和相公一样痴的人。 四、1.陶庵梦忆 张岱 宗子 石公 陶庵 蝶庵居士 明末清初 2.本文描写西湖雪景主要运用了白描的写法。如:“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这种写法,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3.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 粒而已 同步练习(3)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更( )定 拥毳( )衣 崇祯( ) 雾凇 ( ) 沆砀( )( ) 与余舟一芥( ) 铺毡( )对坐 强( )饮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更定 湖中人鸟声俱绝 余拿一小船 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 焉得更有此人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客此 及下船 3.填空。 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号 , 山阴人 ,明亡后不仕。 大雪三日, 。 是日更正, , ,独往湖心亭看雪。 , ,上下一白。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 !”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 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 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 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 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 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7.“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8.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二)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 相公者!” 9.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 )到亭上 ( )大喜曰 ( )是金陵人 客( )此 ( )拉余同饮 10.“强饮三大白而别 ”“拉余同饮”两句中 “强”和“拉”二字表 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11.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12.“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13.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三、写作 14.题目:雪后美景 请写一段话,写出雪后美景,字数在 300 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n cu zhn sn hn dn ji zhn qin 2.完了,结束 消失 撑,划 鸟兽的细毛 独自 水 汽凝成的冰花 白汽弥漫的样子 哪能 指酒杯 客居 等 到 3.陶庵梦忆 张岱 宗子 陶庵 明末清初 湖中人鸟声俱绝 余拿一小船 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莫说相公 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一)4.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 5.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 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6.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 为下文作伏笔。 7.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8.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写法上,作者未站 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 (二)9.余 客 客 于 客 10.“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 “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 11.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 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12.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 ”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 13.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 中有声。 三、14.(略) 湖心亭看雪 综合能力测试 一、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解释 1拥毳衣炉火( )_ 2雾凇沆砀( ) _ 二、填空 湖心亭看雪选自 ,作者是_,字宗子 ,又字石公,号_,_时人。作品有 、 。 三、用原文回答问题 1作者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_ _。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 _。 四、阅读 (一)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 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 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_ _,_!”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翻译句子: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 3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 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4请有原文处填上舟子所说的话,并说说作者引用舟子 的话有什么用意。 (二)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zho,船桨,这里作动词,划船 。)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 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 二月十四日也。 1为下列横线字注音。 突兀( ) 如颊( ) 目酣神醉( ) 丁酉 ( ) 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突兀层崖中( ) (2 )山色如娥 ( ) (3)已不觉目酣神醉( ) (4 )余游西湖 始此( ) 3哪些语句写出了西湖全景? 4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初时的心情? 【参考答案】 一、1cu,鸟兽的细毛。 2hng dng,白气弥漫 的样子。 二、陶庵梦忆;张岱;陶庵;明末清初;陶庵梦忆;西湖 梦寻。 三、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 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 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 三粒而已。 4、(一)1(1)焉:哪里;更:还 (2)强:痛快 ;白:指酒杯 2(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 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3神态、语言 、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 作者豪迈的心情。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作者 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 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同时这种 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 (二)1 w ji hn yu 2(1)高耸的样子 (2 )这里指 眉上的彩“黛”(青黑色) (3)喝足了酒 (4 )从这一 次开始 3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4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才一举头,已不 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 遇洛神时也。 湖心亭看雪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更( )定 拥毳( )衣 崇祯( ) 雾凇( ) 沆砀( )( ) 与余舟一芥( ) 铺毡( )对坐 强( )饮 2.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含义。 更定 湖中 人鸟声俱绝 余拿一小船 拥毳衣 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 焉得更有此人 余强饮三大 白而别 客此 及下 船 3.填空。 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号 , 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大雪三日, 。 是日更正, , ,独往湖心亭 看雪。 , ,上下一白。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 !”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 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 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 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 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7.“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8.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二)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 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 有痴似相公者!” 9.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 )到亭上 ( )大喜曰 ( )是金陵人 客( )此 ( )拉余同饮 10.“强饮三大白而别 ”“拉余同饮”两句中 “强”和“拉”二 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11.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12.“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13.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一、1.n cu zhn sn hn dn ji zhn q in 2.完了,结束 消失 撑,划 鸟兽的细毛 独自 水汽凝成的冰花 白汽弥漫的样子 哪能 指酒杯 客 居 等到 3.陶庵梦忆 张岱 宗子 陶庵 明末清初 湖中人鸟声俱绝 余拿一小船 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莫 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一)4.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 5.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 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6.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 ,为下文作伏笔。 7.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