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业论文(设计)范例:2009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系(院)名称 专 业 名 称汉语言文学 学 生 姓 名学 号指导教师姓名(职称)目录一、鲁迅小说的主题思想1二、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11.故乡中的闰土和杨二嫂32.阿q正传中的阿q73.祝福中的祥林嫂94.离婚中的爱姑10三、鲁迅小说的社会意义10结束语10参考文献11致谢12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摘要】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鲁迅的小说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揭露了封建卫道者的虚伪。小说刻画人物形象主要是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揭示了造成农民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对当时农民的根本出路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参考方案。其作品中的农民形象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q,有倔强活泼的爱姑;有背负着生活负担、忧郁的闰土鲁迅塑造的农民形象,在于揭示残酷的社会现实,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的注意。【关键词】鲁迅;农民形象;悲剧命运鲁迅为什么要呐喊?他在呐喊自序里作了具体详尽的解释。鲁迅写小说,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的,所以,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意识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呐喊和彷徨中的作品,描写了系列不幸的人们主要是农民,个体劳动者以及下层旧知识分子的悲剧。现以小说中塑造的典型农民形象为例,说明鲁迅的小说是如何揭示农民的命运悲剧的。一、鲁迅小说的主题思想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批判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揭露了封建卫道者的虚伪;对农民问题、妇女问题、知识分子问题以及民主革命的出路问题和反封建反传统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概括和反映,热情的呼唤有别于旧民主革命的到来。在这部小说中,鲁迅采用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方法,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形象,创造了全新的小说格局,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客观的叙事之中,语言简洁、洗练、生动、峭拔。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色,代表了鲁迅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二、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1.故乡中的闰土和杨二嫂故乡这部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闰土和祥林嫂这两个人物的形象。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写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小时候的闰土与小时候的水生,青年时期的杨二嫂和老年时期的杨二嫂。通过对比,写出了农村经济的日益凋敝和农民的生活日益贫困。少年闰土天真活泼,生活无忧无虑,他闰月出生,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闰土的颈上套了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闰土的父亲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把他套住了。少年时期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小说写闰土月夜手捏一柄钢叉刺猹的情景,写得特别生动传神。少年闰土智慧、勇敢、心胸开朗、天真活泼,生活无忧无虑。少年闰土说起农村的事来,无论是田里看瓜,刺猹或海滩上捉跳鱼、拣贝壳、捕鸟等,无不滔滔不绝、娓娓动听,闰土的心里装着无穷无尽的希奇事,写出了少年闰土度过了快乐的童年。他的聪明伶俐留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然而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进一步轮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经济日益破败。他被生活压得麻木不仁,如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象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闰土不明白造成生活艰难的原因,只把希望寄托在香炉上,祈求神灵的保护,这足见闰土在精神上的麻木不仁。鲁迅在故乡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写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生动具体、有声有色。看到健壮、活泼、见多识广、口齿伶俐的闰土,我们不由得想到生气勃勃、敢于闯荡的阿发、双喜、桂生,这群农民的孩子都有适应农村生活的本领,他们会放牛、撑船、钓虾,还是弄潮好手。劳动、生活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大自然丰富了他们的智慧,他们都有着劳动人民传统的淳朴、厚道和热情。在社戏中有一个偷吃罗汉豆的场面:阿发要大家偷他家的,他家的大的多。这样淳朴厚道的思想,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社会里,象一粒光明的火种,使人心明眼亮,看到生活的未来和希望。闰土也有这样高尚的品质,如说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不算偷,不管摘瓜人。从闰土的让人吃瓜和阿发的让“偷”自己的罗汉豆,可以清楚的看到,劳动人民艰苦的生活,培养了友爱无私的品德,在他们中间一直保持着淳厚的风习。在二、三十年的漫长的时光中,闰土在人生海洋中沉沉浮浮,由于贫困,灾难的风风雨雨的袭击,发生了令人吃惊的变化。他红活圆实的手变得粗笨僵硬而且干裂,紫色的圆脸上刻着又深又粗的皱纹,浑身瑟索着,完全失去了童年时小英雄的风采,闰土不仅形容枯槁,变化最大的是他的精神,封建的等级观念,严重地腐蚀了他的灵魂。他神情板滞、迟钝,活象个木偶人。在文中闰土说“生活难”,这是那个时代中国广大农民典型的社会感受,闰土口吃木钠,不善辞令,怎样“难”法呢?他形容不出,“只是摇头”。“摇头”这个简单的表达内心活动的侗族。意味着他对那个社会的不满和否定。闰土是个勤劳安分的庄稼汉,简朴实干,“第六个孩子也帮忙了”,却仍是“不够吃”。“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着不是个发人深思的悲剧吗?这是深刻的社会矛盾,逼的农民走投无路。闰土为什么不起来斗争呢?这是传统的封建意识,窒息了闰土反抗思想的火焰,他在对“我”感叹自己艰难的境遇后,“沉没了片时,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在他脑子里从没有依靠自己的力量,谋取自身的解放。水生也像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上没有银项圈吧了。水生也没有少年闰土的欢乐,足见其生活一代不如一代。故乡深刻的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的凋敝,农民受到残酷剥削的社会背景,作者对反动的社会制度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农民的损害表示愤怒,对农民精神上的麻木状态感到焦虑。当时作者虽然还没有从闰土身上看到革命的力量,但是“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的生活”怀着希望,希望觉醒的能走出一条新的“路”来。青年时期的杨二嫂终日坐在豆腐店里卖豆腐,被人称作“豆腐西施”,她的买卖非常好。她的身材长得比较好,脸上擦着白粉,但五十上下的杨二嫂,由于生活的折磨,她的外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伶仃的圆规。”正是由于农村生活的日益破败,杨二嫂的性格变得贪婪自私,语言变得尖酸刻薄,例如,“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吧。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最后杨二嫂把“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本篇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的凋敝,农民受到残酷剥削的社会背景。作者对反动的社会制度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农民的损害表示愤怒;对农民精神上的麻木状态感到焦虑。当时作者虽然还没有从闰土这样的人物身上看到革命的力量,但是对“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的生活”怀着希望,希望下一代能走出一条新的“路”来。2.阿q正传中的阿q阿q正传小说的主人公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时期阶级矛盾非常尖锐、阶级对立十分严重的一个江南农村未庄,是一个极其贫困的流浪雇农,他无家无业,无亲无故,借住在一个土谷祠里,靠着给人做短工维持生活。阿q的社会地位也非常低,连准确的姓氏都不可考,地主赵太爷竟然可以不许他姓赵,并给了他一记耳光。人们可以对阿q可以随便嘲弄,使他的人格受到难以容忍的伤害。然而可悲的是,这样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者,却似乎并无真正的愁苦,倒反而总是那么达观和得意。这是因为,在阿q身上束缚着一种可怕的精神枷锁,那便是精神胜利法:他自欺欺人,自人安慰,用从幻想中求得胜利、从精神上战胜对方的方法来消除耻辱,取得安慰。阿q的自欺欺人表现在:阿q与别人发生口角的时候,间或瞪着眼睛道:“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阿q的头上长着癞疮疤,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哙,亮起来了。”阿q照例的发了怒,他怒目而视了。“原来有保险灯在这里!”他们并不怕。阿q没有办法,只得另外想出报复的话来:“你还不配”阿q被别人打,就说:“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的自我安慰表现在:阿q伸手摸尼姑新剃的头皮,扭她的面颊,被尼姑骂“这断子断孙的阿q!”阿q年纪大家里穷,找不到老婆,却说女人是害人的东西。“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商是妲己闹亡的;周是褒姒弄坏的;秦虽然史无明文,我们也假定他因为女人,大约未必十分错;而董卓可是的确给貂蝉害死的。”阿q用从幻想中求得胜利表现在:举人老爷害怕革命党人进城,到未庄来避难,并把东西寄存到赵老爷家里。一时间,未庄谣言四起,有的说是便在这一夜进了城,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祯皇帝的素。他本来对革命党一向是“深恶习而痛绝之”的,但他想到革命带给他的好处,他得意之余,禁不住大声的嚷道:“造反了,造反了!”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这种可怜的眼光,是阿q从来没有见过的,一见之下,又使他舒服得六月里喝了雪水。他更加高兴的走而且喊道:“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得得,锵锵!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悔不该,呀呀呀得得,锵锵,得,锵令锵!我手执钢鞭将你打”当赵太爷喊“阿q哥,象我们这样的穷朋友是不要紧的”阿q更加感到得意,他飘飘然的飞了一通,回到土谷祠,酒已经醒透了。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子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阿q爱面子,讳疾忌医,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和缺点。他连身上的虱子不如王胡多也觉得“大失体统”;他还欺善怕恶,怕强欺弱。被赵太爷打了耳光,他不敢抗议,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他也不敢抗争,却转而向弱小者去报复。他调笑小尼姑、与王胡以及小d的打架,都是他怕强欺弱的典型表现;此外,阿q还十分麻木、健忘。在生活中受了侮辱,他会以“你算是什么东西”等“妙”法“战胜”怨敌,然后便愉快地跑到酒店里喝几碗酒,和别人调笑一通,口角一番,“得胜”之后,就愉快地回到土谷祠,放倒头睡着了。这种惊人的健忘症,使得他老是处于被侮辱中而不自觉。 阿q的生存处境是相当恶劣的。他三十多岁,是个平平常常的农民,质朴,愚蠢,有些游手好闲之徒的狡猾。他生活在偏僻落后的又有阶级对立森严的未庄,赵太爷、地保一些闲汉都拿他作为压榨、嘲弄的对象。他受到封建地主阶级的百般欺凌,侮辱他、打他、剥夺他可怜的财物。他是未庄的雇农,社会地位十分低下,衣不遮体,食不果腹。阿q不但在肉体上受到凌辱,在思想上也受到封建正统观念的毒害和统治。他的思想合乎圣贤经传。阿q应该希望甚至参与社会秩序的变动,但他却深恶“造反”,笃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宗法观念,排斥异端等封建思想。阿q又有与其他人不同的一面。阿q看到欺压他的人在革命面前害怕和恐惧,感到快意。心潮澎湃,原是深恶“造反”,现在对革命向往。在大街上大声嚷叫:“造反了!造反了!”如何认识和评价阿q的这种想法和行为呢?阿q是个压在生活底层的农民,像一棵压在大石下的弱草。在看到那些作威作福欺压他的人们大祸临头的时候,不由自主的感到心情舒畅,并本能地燃起复仇的意识,决心要惩治这些在他头上作恶的人们!“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这些想法都真实地表现了一个被压迫的农民,对就社会的愤怒的心理状态,这于阿q的“口钠的便骂,气力小的便打”的精神胜利法是想联系的。不能对他的一朵思想浪花作不切实际的评价。因阿q在想到“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和呼喊“造反了”的时候,革命的风声刚刚传来,他和革命实际上还没有接触,革命也没有给他灌输任何新的认识和信念。他要“造反”的那些念头,是对革命到来时一些现象的自发反映,心中约略有些不平,酒醉之余,心情飘飘然的时候嚷嚷的。所以才“不知怎么一来,忽而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未庄人都是他的俘虏了。”很显然,这些呼喊都是毫无根据的自我陶醉。不能因为他在革命来临时喊一声“造反”,就认定他“觉醒”了。从他在回到土谷祠后对革命的种种幻想,向假洋鬼子恳求参加革命,以及受审讯时表现的那种“奴隶性”都能看出他还是浑浑噩噩的。和闰土及其他农民伙伴一样,是在“铁屋子”里沉睡的老中国的儿女,是沉没的中国人的灵魂。鲁迅焦虑的正是他的沉睡而不“觉醒”。被判处死刑画押的时候,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还为画圈圆不圆苦恼着,懊悔着,直到他被游街示众,拉上刑场杀头了,仍然在呼叫:“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他多么麻木,有什么“觉醒”可言呢? 阿q的麻木还表现在精神胜利法这种可怕的精神枷锁上。他自欺欺人,用从幻想中求得胜利,从精神上战胜对方的方法来消除耻辱,取得安慰。阿q头上长着癞疮疤,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癞”的音,“光”也讳,“亮”也讳,一犯讳,阿q就发怒。 “哙,亮起来了。”阿q怒目而视。“原来有保险灯在这里!”他们并不怕。阿q没有办法,只得另外想出报复的话来,“你还不配”阿q被别人打,就说:“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有点不象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身手摸尼姑新剃的头皮,扭她的面颊被尼姑骂“这断子绝孙的阿q!”阿q年龄大,家里穷,找不到老婆,却说女人是气人的东西。这一篇小说深刻地揭示了阿q的悲惨命运,辛亥革命到来之际,他分不清敌友,不能明辨是非,他革命的对象是与自己同命运的受剥削受压迫的劳苦大众。最可笑的是他想投靠假洋鬼子参加革命,结果被洋先生轰出去。最后赵家遭抢,阿q去旁观,他认为革命党在搬赵家的东西,他呆在那里做发财的美梦。赵家怀疑是阿q所为,四天之后,阿q在半夜里忽被抓进县城里去了,他却不知是一回什么事。当他在罪状书上签字时,他不会签字,只好画圆代替,却懊悔画得不圆,最终不明不白的被处死,这实是阿q的悲哀,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3.祝福中的祥林嫂祝福写的是旧中国贫苦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剧。作品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系统严密、强大深固,压迫祥林嫂的,是从夫权、族权到神权,从物质到精神,从阳世到阴间,从鲁四老爷,四婶到婆婆、大伯,这封建网络决定了中国妇女的悲剧命运,也无情的压碎了祥林嫂们的一切挣扎努力。最终,她在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严重压迫和摧残下,祥林嫂在热闹的大年三十夜悲惨的死去。祥林嫂一生命运坎坷,她的第一任丈夫去世后,她就从婆家逃了出来,在卫老婆子的介绍下,来到了鲁四老爷家做雇工。但只过了十几天,卫老婆子带着她的婆婆和一帮人又把祥林嫂强行带回了家,逼她嫁给贺老六。她婆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财礼,给第二个儿子娶媳妇,她婆婆从中得到财礼八千元,除去儿子办喜事所花的费用,从中得到十多千。祥林嫂拚死反对这一桩婚姻,抬她去的路上,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喉咙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地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最后她只好屈从。到年底,祥林嫂就生了一个男孩,她的丈夫有的是力气,会做活,她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年纪青青的丈夫死于伤寒病,儿子又被狼衔去。每当她向别人提到自己的孩子,不仅没有人同情,反而受到蹊落。这一连串的打击,彻底地击碎了她对生活的希望,使得她变得麻木不仁。祥林嫂的丈夫病死了,孩子又被狼衔去,她变得孤苦伶仃,她重新来到到鲁四老爷家做雇工,然而这一回,她的境遇却改变得非常大。上工之后的两三天,主人们就觉得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四婶的口气上,也颇有不满了。四叔说祥林嫂败坏风俗,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祥林嫂受到最大的打击是四叔家做祝福大典,她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桌子放在堂中央,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她转了几圈,终于没有事情可做,只得疑惑的走开。她在这一天可做的事不过坐在灶下烧火。祥林嫂活着的时候受到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束缚,想到死了以后还要下地狱。她极秘密似的切切的对“我”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也许有罢,”她为了来世的幸福,到土地庙捐了门槛了,依然改变不了世俗对她鄙视的目光,最后祥林嫂恰恰又是在祝福的喜庆气氛中悲惨的死去。这样的艺术构思具有一种强烈的对照效果,特别是用“祝福”作为小说的题目,尤其强化了这种对照作用,有力的展现了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残酷性和虚伪性。4.离婚中的爱姑离婚的主人公爱姑大胆泼辣,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丈夫姘上了小寡妇,要离掉她,她哭诉无门,只好回娘家,投靠父母兄弟,下决心“要给他们一个颜色看,就是打官司也不要紧”。她骂公公是“老畜生”,丈夫是“小畜生”,对于曾经出面劝过四次的地主慰老爷,根本没放在心上,对庞然大物七大人,开始也没这样看上眼,甚至自己的父亲,她也批评他“看得赔贴的钱有点头昏眼热了”在她身上已经具有了近代社会男女平等思想的萌芽。但是最终,这场争执了三年的纠纷以爱姑的失败而告终,爱姑的幻想破灭了。鲁迅之所以把爱姑处理成“这一个特殊的性格,是有他的深刻用意的,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为了说明封建宗法势力,尤其是夫权对妇女的统治,不论是性格善良、安分,像祝福中的祥林嫂那样,还是大胆、泼辣,在当时的人看来不安分,像爱姑这样,同样都要受到压迫和摧残,同样都逃脱不了悲剧的下场。在慰老爷和七大人的威逼之下,以九十元的价钱,不得不与施家的儿子离婚。三、鲁迅小说的社会意义鲁迅笔下的农民均以悲剧命运告终,作者刻画这些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病苦,引起社会疗效的注意。阿q正传中的阿q生活贫困,是一个地道的文盲,他的思想觉悟低,不能明辨是非。辛亥革命爆发后,他不懂得革命的对象是谁。当革命的风暴来到未庄,他不去投靠革命党,反而去投靠假洋鬼子,结果受到假洋鬼子的呵斥。王胡、小d、吴妈、小尼姑和阿q都是受欺压受剥削的劳苦大众,阿q却把革命的对象指向了同命运的贫苦农民。另外,他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财产、金钱和女人,为了奴役同命运的贫苦农民,最终阿q不明不白的被处死,那也就不足奇怪了。阿q正传一方面揭示了阿q的悲剧命运,另一方面也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辛亥革命没有发动群众,没有宣传群众,没有依靠群众,致使广大群众不知革命为何物,最终革命被反革命所利用,辛亥革命没有取得成功。故乡描写了农村经济的日益凋敝。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不断加深,封建统治的残酷剥削,人们的生活一代不如一代,农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广大的穷苦人们找不到生活的出路,在生活的重压下变得麻木不仁;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主要在于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下,受尽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折磨,在大年三十夜悲惨的死去,离婚中的爱姑在封建宗法势力,尤其是夫权对妇女的统治,最终无奈地离婚,从而揭示了妇女的悲剧命运。鲁迅笔下描写的农民形象,使人们懂得了造成这种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阿q的不幸遭遇在于资产阶级没有发动群众,在于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要使革命成功,必须发动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才能够取得胜利。要彻底改变农民的贫穷落后现状,要使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就不能与封建势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玉溪市中心血站招聘真题
- 鲁教版-八年级上册1-4单元-知识点及短语
- 情商考试题及答案
- 麻醉考试题及答案
- 中级育婴师模拟试题(附答案)
- 患者跌倒坠床报告与伤情认定制度培训试题及答案
- 高血压健康知识试题(含参考答案)
- 传染病防治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知识考试题(附答案)
- 2025年房地产销售跨界合作与资源整合服务购销合同
- 2025女方权益优先离婚赡养协议范本
- 港口和码头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美容外科安全应急预案范文(3篇)
- 水利工程拦水坝建设方案实例
- 新学期+心动力+课件-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
- 6G多维度切片QoS保障-洞察及研究
- 老年人能力评估师考试题能力模拟题及答案
- 2025-2026学年外研版(三起)(2024)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5年安徽国控集团所属企业招聘7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1.1认识社会生活(课件)-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 应急第一响应人理论考试试卷(含答案)
- 儿童气管插管医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