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介绍_第1页
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介绍_第2页
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介绍_第3页
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介绍_第4页
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介绍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概况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概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炎黄子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 对其精心呵护,传承发展是政府组织和全社会共同的神圣职责。近年来,焦 作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按照文化部的统一部署,河南省文化厅, 焦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焦作市文 化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积极稳妥地推动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的开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基本概况 焦作市地处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南临黄河,现辖 2 市 4 县 4 区, 总面积 4071 平方公里,总人口 352 万。 焦作市古称山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司马懿、李商隐、韩愈、许衡、 朱载堉等历史名人的故里和陈式太极拳的发祥地;焦作山川秀美,物化天 宝,以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青龙峡、峰林峡五大景区组成的云台山世 界地质公园闻名遐尔;地黄、牛膝、菊花、山药等四大怀药享誉海内外;交通 建设四通八达,高速公路密度居全国领先地位,5 条铁路穿境而过;南水北 调、西气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均途径市区,从而为焦作的经济社会发展提 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焦作经济发展迅速,各项社会事业长足进步,现已由过去单一的煤炭 工业城市,发展为以能源、化工、有色金属加工、汽车零部件制造、农副产 品加工、旅游等为主的新型综合性城市。 作为一个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 非常丰富。闻名与世的中华太极拳、有 3000 多年种植历史的四大怀药、乐 圣朱载育发明的唢呐艺术、国家稀有剧种怀梆以及“竹林七贤”传说、 “董永 与七仙女”传说等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如闻名全球的太 极拳,自其诞生起,就一直对世人产生着积极的影响,目前全世界习练者已 超过一亿人。已有 3000 年种植历史的四大怀药以其特殊的医药价值、食用 价值和文化价值,至今仍在造福着人民大众。文化的积淀,使得我们这座耸 立在中原西北的小城市,精巧而不失厚重,而且成为了我们城市发展的精 神依托。 在 2006 年 5 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共 518 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中,河南省有 22 个项目榜上有名,焦作市有 4 个项目名列其中,分 别为陈氏太极拳、唢呐艺术、怀梆和董永传说,项目数量列全省第一。2007 年 2 月在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 148 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我市包括四项国家级项目在内,又有司马懿得胜鼓、赵氏孤儿传说、高抬火 轿、郑王词曲、五里源松花蛋制作技艺、火龙舞、黄河澄泥砚、河阳花鼓戏、 苏家作龙凤灯、武陟油茶制作技艺、武陟盘鼓、二股弦、竹林七贤传说、武 德镇抬鼓、八极拳、四大怀药种植和炮制共 20 个项目名列其中。2007 年 12 月 31 日焦作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一批 42 市级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 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市又有四大怀药种植和炮 制、月山八极拳、苏家作龙凤灯、二股弦、高抬火轿五项被公布。2009 年 3 月 12 日焦作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二批 30 市级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 些充分彰显了焦作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体现了我市各级 领导、各界人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倾心所至和倾力所为。 二、焦作市非物焦作市非物质质文化文化遗产遗产保保护护工作开展情况工作开展情况 作为一种以非物质文化形态存在,与我们的智慧和灵魂血脉相承,保 留着我们最单纯、最古老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的精神财富,这些宝贵的文 化遗产目前正被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所冲击,其生态环境令人堪忧。加强 文化遗产保护,守卫精神家园,已成为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长期以来,焦作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 世纪 70 年代至今,焦作市就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主线,围绕社会经济的 发展,广泛开展各项宣传教育活动。坚持每年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举行 全市民间音乐舞蹈比赛,展示传统民间艺术,促进民间文艺不断传承发展, 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挖掘散落在民间不为人知的传统民族民间艺术, 并进行收集、整理和保护。尤其是我市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为 我国“十大集成”河南卷的编辑与出版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1994 年,焦作 市正式启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并一直将此项工作做为焦作市文化工 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3 特别是近年来,我市积极创新,大胆探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 推动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充 分肯定,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 1、建立机构,完善制度,不断加强对保护工作的领导 2004 年,我市正式成立了由市文化局、市财政局牵头,市教育局、市民 宗局、市文物局、市文联、市社科联等单位共同参与的“焦作市民族民间文 化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焦作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 员会”。 2005 年 8 月,经市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在焦作市群众艺术馆 挂牌成立了“焦作市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的具体组织实施和联络协调工作。自此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市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斩新的发展时期,2007 年 6 月正式成立 了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2007 年 11 月焦作市人民 政府办公室下发了焦作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定办法的通知,2007 年 5 月市文化局还转发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命名暂行 办法的通知。机构的建立,措施的制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开展铺 平了道路。目前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已基本形成。全市 10 个县 市区已建立 8 个中心,其余两个区的保护中心建立工作也在审批当中。武 陟县冯丈村还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村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目前武陟 县已经建立了两个乡级保护中心和五个村级保护中心。 2、加强领导,扩大宣传,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市文化局除加强对外宣传力度 外,还积极联系全市各新闻媒体单位,做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 报道工作。2005 年,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工作中,市政府 高度重视,统一安排,大力宣传、广泛动员;各新闻媒介大力支持,积极参 与,对全市的申报项目进行了跟踪采访,并以新闻、纪事、专题等形式进行 了专题报道,从而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舆 论氛围。2006 年是我国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为做好遗产日宣传工作,市 文化局认真筹备,精心组织了新闻发布会,向社会介绍全市文化遗产的现 状、传承、发展、保护等情况,以唤起更多的群众增强保护意识,自觉保护 文化遗产。同时制作宣传版面,印发宣传画页,举办遗产日专题宣传活动。 2007 年、2008 年在全国第二个、第三个文化遗产日期间,文化局仍然坚持 组织举办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和演出活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还 在春节期间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专题展,不失时机地大力宣传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同时在 2006 年和 2007 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还积极推荐我市优秀民间舞蹈“龙凤灯”和“高抬火轿”参加在邯郸举办的中 原经济协作区民间文化艺术节,扩大了对外的宣传。并在近几年的非遗保 护工作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着力加大新闻媒体的报道宣传力度, 以引导和强化市民的非遗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 3、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促进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过硬的专业队伍是有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力保证,在 积极组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同时,我市还积极组织业务人员 努力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业务知识和运作技能,具体的方法是采用 走出去、请进来并结合以会代训等方式对从事非保工作的人员进行业务培 训。2006 年2007 年我们先后选派 10 余人参加了两期河南省非物质文化 遗产培训班,2007 年、2008 年我市又积极选派专业负责干部参加文化部组 织的非遗保护培训班。而且在近几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除在日 常以会代训对专题性的任务和工作给予培训,还多次邀请国家、省级专家 来焦开展专题辅导培训和论证指导工作。一系列的培训措施使我市的非保 工作基本队伍的业务水平在短期内有了明显的提高,有力的促进了此项工 作的开展。2008 年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又在市文化局、市人大的 关心支持下,正式编撰出版了图文并茂地介绍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的第一部文献怀川记忆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集成。 而且 2008 年 3 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积极结合上级部门工作安排, 通过近几年我市各县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在区域非物质 文化遗产资源数家珍、摸家底、调查统计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全市非物质文 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的最后汇总登记,然因为经费、人员的严重不足,成效 不尽人意,但通过普查工作,市县两级非遗工作者得到了锻练和积累了经验, 这为今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好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4、加强组织,科学规划,初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按照文化部的统一部署,我国要逐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 四级体系,即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2006 年、2008 年国务院分别 公布了首批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市有 9 项名列其中; 2007 年 2 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市又 有 20 项被公布;2008 年元月、2009 年 3 月,我市人民政府又先后公布了 72 项焦作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截止目前,全市六县四区的县级 名录也已基本建立;最可喜的是 2008 年 9 月,我市项目“陈氏太极拳”接文 化部指示,综合其他派别以“太极拳”参加了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作名录的申报工作,现各项申报材料已由国家文化部验审合格上报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我中心也已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回函确认提交材料符合要 求,已推荐进入下部程序。与此同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和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命名工作也得到了较好的 开展,截止现今,我市非遗名录共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6 名、省级代表性 传承人 34 人,2008 年底有 105 人参加了首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评 审,现后续工作仍在继续。总之,现今我市的各级名录体系和传承人体系已 初具规模。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