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动物之朱鹮_第1页
濒危动物之朱鹮_第2页
濒危动物之朱鹮_第3页
濒危动物之朱鹮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濒危动物之朱鹮濒危动物之朱鹮 摘要摘要: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后来相继灭绝,目 前只栖息于我国,为我国所特有,是我国四大国宝之一,当今世界极濒危级鸟类。在经过 数十年的努力我国在保护朱鹮这一物种上取得了相当的成就。笔者想借朱鹮这一例子,鼓 舞社会加大对生物的保护,坚定通过人为努力可以挽救、改善动植物生存状况这一信念。 关键词关键词:朱鹮 濒危 保护 成就 1 1 朱鹮简介朱鹮简介 朱鹮又称朱鹭,是世界上一种极为珍稀的鸟,素有“东方宝石” 、 “世界珍禽 之称,被世界鸟类协会列为“国际保护鸟” 。在我国更是四大国宝之一 。 朱缳属缳形目,成鸟似雁 ,一种中型水禽,全长 79 厘米左右,体重约 1.8 千克。雌雄羽色相近,体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红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 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初级飞羽基部粉红色较浓。嘴细长而末端下 弯,长约 18 厘米,黑褐色具红端。腿长约 9 厘米,朱红色。由于朱鹮的性格温 顺,我国民间都把它看做是吉祥的象征,称为“吉祥之鸟” 。 朱鹮栖息于海拔 1200-1400 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 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性情孤僻而沉静,胆 怯怕人,平时成对或小群活动。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 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 月份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 产卵 2-4 枚,淡青色具褐色细斑。由双亲孵化及育雏,雏鸟约在 30 天后破壳, 经哺育约 40 天后离巢。 2 2 生存现状生存现状 上世纪初,朱鹮还广泛分布在俄罗斯、朝鲜、日本和中国大部分地区。但到 上世纪50年代,朱鹮数量急剧下降。1981年5月于陕西秦岭南麓洋县的姚家沟、 金家河一带海拔12001400m处发现2个朱鹮巢区2对成鸟, 3只幼鸟,共7只。 其他国家基本绝迹。 陕西省政府于 1986 年决定成立了“陕西省朱鹮保护观察站”全面对朱鹮实 施保护、观察、拯救、繁殖。二十多年来,我国先后投资百万元人民币了一系 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朱鹮的保护和拯救,截止 2000 年底,野外朱鹮共营 巢 119 处,产卵 360 枚,出壳 268 只,目前野外可见数量约 100 余只,建立了 陕西朱鹮救护饲养中心,约占地 2 公顷,十年来,共抢救病、伤、残朱鹮幼鸟 29 只,成活 14 只,人工繁殖朱鹮 97 只,为拯救这一濒危珍禽作出了突出贡献。 2005 年 8 月 9 日,汉中朱鹮生存区域经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保 护与繁育,现在朱鹮数量已达近 2000 只。但有关专家认为,朱鹮种群数量虽然 有了大幅增加,但仍未摆脱濒危的险地。 3 3威胁程度威胁程度 濒危等级: CITES 濒危等级:濒危(E) IUCN 濒危等级:CITES 附录 I 国家保护等级:一级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濒危等级:濒危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朱鹮曾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世纪五十年代 以来,朱鹮数量急剧减少。朝鲜( 1978板门店最后一次见到)、独联体境内 (1963年哈桑最后一次见到)的朱鹮相继灭迹。日本国早在1934年指定朱 鹮为“天然纪念物” ,1952年指定为“特别天然纪念物 ”当时尚有32只, 1974年减少至10只,1996年底随着最后一只老龄朱鹮死去,朱鹮在日本绝迹。 199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理事会通过国际濒危物种等级新标准 ,朱鹮被列入 极危动物,级别高于大熊猫、华南虎。 不可否认我国在朱鹮物种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远远不够。中国 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路宝忠认为,按照“红皮书”的规定,朱 鹮目前还处于极度濒危和濒危之间,并没有摆脱濒危状态,要达到“红皮书” 要求的脱离濒危的标准还需 8 到 10 年的时间。 “红皮书”要求能够正常交配朱 鹮必须达到 250 对。 “我们保护区里的野生幼年朱鹮占 1/5,还有一部分失去生 育能力的老年朱鹮,具有繁殖能力的只占 20%30%,也就是 100 对左右。 ”所以 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朱鹮的现状依然不乐观。事实上我国朱鹮 主要栖息地洋县这一地方的朱鹮种群,已从原来数量稀少的濒危状态,进入到 危险的突然灭绝状态。资料显示,这一种群的核心栖息区,有从原来的海拔,“ 800”以上,逐渐向“500”以下的低海拔转移的趋势。 4 4 濒危原因濒危原因 朱鹮的衰亡有其种内生物学的因素,如朱鹮体重较重,飞翔时耗能较多; 后肢较短,深入较深水区捕食的生活能力及生活适应能力较差、种群生命力 (适应环境能力、御敌、繁殖力)较弱等。其次,生虫感染率几乎是100,而 由寄生虫或继发性疾病造成的死亡是朱鹮死亡的主要原因。更为可能的是在局 部区域群体密度迅速增大,食物不足,经一个整体体质下降的积累过程,可能 会造成群体的大规模死亡。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人类对其栖息地和适生环境的破 坏、捕杀,如农药、化肥的普及使用,耕作制度的改变使冬水田变成冬旱田、 乱砍滥伐等,迫使它们无法在丘陵、低山的水田、河滩、沼泽和山溪等适宜的 地方生活,而逐步迁移到中山地带,数量急剧减少,分布区也越来越少,以至 于到达灭绝的边缘。 5 5 应应采采取取的的保保护护措措施施 (1)环境保护:朱鹮的繁殖位于海拔1200m左右的中低山过渡地带,人烟稀少, 环境幽静,这些地区应严禁砍伐大树,毁林开荒,以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朱鹮 的活动离不开水田,当地农民在水田内滥使肥料或农药,这样回减少或杀死朱 鹮的食物或通过食物链的生物富集效应将有毒物质积累在朱鹮体内,影响朱鹮 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活力。甚至喷洒的农药可能直接毒杀取食的朱鹮,应严格杜 绝施用。 (2) 防止天敌危害:朱鹮的巢距地面虽很高,但仍有一些 科动物(如黄、黄 喉豹)夜间攀上巢树,袭击朱鹮,毁其蛋,吞其雏,迫使亲鸟离巢,需设置障 碍(如包上一块铁皮) ,防止敌害攀缘。保护与朱鹮伴生的种类,如白鹭、苍鹭、 喜鹊 、乌鸦等,能与朱鹮做伴觅食、保甲、甚至驱赶敌害。 (3)严禁人为破坏:绝对禁止狩猎朱鹮和拣蛋。设立足够的保护观察点。 (4)人工补饲:在食物匮乏的地区投放一定量的食物(泥鳅等)对朱鹮生存有 重要意义。在育雏期间,人工投食对幼鸟成活尤为重要。对朱鹮后期幼雏进行 人工代养,可提高朱鹮幼鸟的成活率。 (5)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广播电视、电影录像、报刊等)对当地群众进 行保护朱鹮的宣传教育。 参考文献 1 马志军,刘荫增,朱鹮的兴衰J人与生物圈,2000 2刘荫增,朱鹮在秦岭的重要发现,动物学报,1981 3刘荫增,朱鹮保护工作展望A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鸟类协会,陕西省野生 动物保护协会编;(国际朱鹮保护研讨会文集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