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文本.doc_第1页
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文本.doc_第2页
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文本.doc_第3页
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文本.doc_第4页
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文本.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文 本建筑之家*大学山东省建设厅二五年七月前 言一、工作背景和工作过程山东半岛地处山东省的东部,扼黄渤海之咽喉地带,处长江三角洲、京津冀、辽中南几大都市连绵区之中心和连接枢纽,与韩国、日本等发达和中等发达国家临海相望,是欧亚大陆桥的重要桥头堡,在中国乃至东北亚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2003年山东省gdp仅次于广东和江苏,名列全国第三,高居北方各省之首,与京津冀之和相当;该年山东半岛地区gdp总产值达8336.14亿元,占当年全省gdp的67%,是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引擎,因此,半岛的发展和兴盛对于山东乃至中国具有重要的影响。鉴于山东半岛重要的战略地位,为整合半岛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协调区域发展,打造半岛城市群整体竞争优势,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至2003年起山东省相关省职部门组织编制了山东半岛产业发展规划、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规划、山东半岛旅游规划、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等一系列专项规划,以期形成完善的发展框架体系,为半岛的长远发展提供指导和依据。其中2003年底编审完成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着重于以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城市和城市密集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半岛发展的宏观制约因素和解决策略,为促进半岛协调发展制定战略方针。本次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是2003年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九个专项规划之一,也是在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确定的发展方向基础上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内城市化空间及其体系、产业发展空间及其体系、生态维系空间及其安全格局等在空间布局及数量上进行综合统筹安排。本次规划涉及到山东半岛区域城镇体系结构和土地利用等诸多问题,受到山东省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为高起点、高质量地完成规划设计,2003年底山东省建设厅组织进行了规划项目涉及邀标,邀请了国内在区域规划和研究领域比较领先的设计单位,包括南京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学规划设计中心提交规划纲要进行择优。经过评选,北京大学规划设计中心提交的方案胜出,2004年初受山东省建设厅正式委托承担规划设计任务。北京大学规划设计中心自2003年底接受规划邀标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区域发展理论创新的研究和规划编制框架的拟定,期望在规划内容上突破传统城镇体系规划模式化的编制方式,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研究一些区域发展的焦点问题,如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对产业发展和职能结构的制约、都市连绵区的网络结构等,借鉴西方先进的理论框架和数学模型,力求将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做成一个创新性和实践性突出的空间规划。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自接受项目委托以来,一直紧张地致力于规划的编制工作。为深入了解现状情况,掌握第一手原始资料,2004年4月30日至5月12日,规划课题组一行十余人实地调研了半岛所有八个地级城市,分组与116个市职部门和10余个省职部门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交流,取得了大量的访谈信息和超过40公斤的原始资料;5-6月负责产业研究的王缉慈教授又多次带队深入淄博等实地进行调研,收集第一手的数据资料。调研结束后,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吕斌教授的组织下在各工作小组充分交流和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了紧张而有效的研究和工作,并完成了规划的初稿。课题组于2004年7月初赴山东进行了中期工作汇报。在汇报会上,山东省建设厅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对前段的工作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提出了大量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对中期报告进行了修改和进一步深化,在充分吸取各相关省直部门、各市政府及规划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规划工作组对规划成果数易其稿,不断完善,于2005年5月完成了规划送审稿,并于5月11日至12日的评审会上通过专家评审。为使规划成果能够确实指导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规划课题组对评审专家和省市相关部门提出的进一步修改建议进行了归纳和深化,形成此稿。二、主要工作思路1、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基本判断(1)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面临的背景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山东半岛将进入全球生产服务链,并将努力成为全球城市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山东半岛将进入城市化发展高峰,同时也将面对周边城市密集区的腹地竞争;全省建设“大而强、富而美”新山东背景下,山东半岛将成为全省城市经济发展的重心,担负着对山东省乃至黄河中下游的龙头带动作用。因此,增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区域竞争力,扩大半岛城市群对周边更广区域的辐射影响是本次规划的核心任务。(2)区域内部存在许多结构性的矛盾,如半岛城市群区位和自然资源条件优越,但水资源等制约因素也很突出;初级生产要素发达,但高级生产要素却相对滞后;具备制造业基地雏形,但缺乏有效的分工协作,缺乏制造业基地的核心服务;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城镇吸纳能力较弱,城市化发展速度不快,等等。如何根本上改变这些结构性问题,破除半岛城市群空间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协调资源、城市、产业、环境、社会等的和谐发展,是本次规划的难点。2、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立足山东,着眼全国,面向世界,进一步完善功能,提高品位,增强实力,走出一条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3、规划理念与原则(1)从发挥地区优势转变为促进国际化优势;(2)从经济目标规划转变为区域发展目标规划;(3)从追求经济规模增长为导向转变为以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为导向;(4)从“堆砌填充”式规划转变为“问题导向”型规划;(5)从单一考虑经济联系转变为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联系网络;(6)从重视增长极核的区域发展理念转变为重视核心城市与城市密集区并重的理念;(7)从点轴式区域空间结构模式转变为等级结构和空间联系网络构成的网络结构模式;(8)从单一发展城市用地或单一限制城市扩张的土地利用模式转变为以五个“统筹”为基本思路来统筹安排城市群土地的可持续开发;(9)从通过实现每个城市最大限度的增长转变为通过区域协作实现整个区域协调发展;(10)从城市经济政策制度保障转变为城市成长管理制度体系。三、主要工作成果1、规划的核心内容(1)确定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目标,明确其在山东省、全国乃至全球城市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制定城市群空间发展宏观策略。(2)预测规划期内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以及各地区城市化水平以及城市规模,并对城市规模等级予以合理安排。(3)评价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以及各地区的土地容量,预测规划期内建设用地总量增量,并对山东半岛及各地区基本农田保护率的控制指标提出调整建议。(4)确定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空间发展结构,包括城市节点体系、空间发展轴线和城市化重点引导区,建立都市区实体地域结构。并以城市空间联系为依据,建立城市区功能地域结构。(5)确定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产业空间布局,选择城市群重点发展产业和优势产业集群予以重点打造。根据各城市产业发展特征确定区域城市职能结构。(6)对区域基础设施,包括港口、机场、公路、铁路等进行统筹规划安排。(7)在国土资源评价的基础上,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尤其是海岸带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规划。对不可建设用地实施总量控制,制定相应控制指标。(8)建立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确定生态控制区、生态恢复区等的总量控制指标。(9)确定各重点地区的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以及区内各城市的空间增长途径,确定重点地区及内部各城市的重点发展产业。(10)制定近期重点建设开发计划。(11)建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各地区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2、规划采用方法的创新(1)通过城市化发展容量以及用地需求的测算,对城市发展用地和城市人口规模进行合理配置。容量主要是考虑可建设用地和生态环境约束两方面综合因素,并结合粮食安全等其它约束条件,树立可持续的空间发展观,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趋势与城市发展容量两个方面,更为科学合理的对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人口规模分布、城市地域空间分布以及产业发展进行规划配置。(2)通过城市产业的市场吸纳潜力分析方法,对区域及各市在低、中、高等不同经济发展目标环境下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弹性预测。分析方法综合了联合国法、劳动力转移分析法和目标预测法等方法的优点,尤其是考虑了在一定市场环境下,各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吸纳就业的潜力,考虑到城市社会合理失业率的控制,以城市社会、经济的理性发展为前提,对合理城市化发展水平提出目标。(3)通过城市化地域空间引导和城市空间联系引导两方面,即从城市化实体结构和空间功能结构,共同构筑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空间结构。其中,城市化地域空间引导以形成半岛都市连绵区为目标,是综合考虑城市发展条件、容量、生态承载力等因素确立的城市化发展密集地域或城市化重点引导区空间布局结构;城市空间联系引导以形成空间联系密集的“簇群式”半岛城市网络为目标,是通过空间经济数量化模拟的方法,分析各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及其变动确立的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内部空间联系紧密的城市区空间布局结构。(4)通过若干重点产业集群的规划引导,构筑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整体产业竞争力及各市县的产业职能体系。并依此确立以产业集群为内核的产业集聚重点引导区空间布局结构。(5)综合布局城市化引导区、产业集聚引导区、以及需要严格控制保护的生态保护区和需要予以建设总量控制、以农田开敞区为主的生态控制区,协调城市用地、产业发展用地和生态敏感区、农田保护区的矛盾,从而构成城市群空间发展的总体空间管制布局结构。本次规划编制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省建设厅领导的亲切关怀与指导,得到了其它省直有关部门、半岛城市群各城市、省内外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课题组二五年七月目 录第一章 总则1第二章 发展目标与定位3第三章 空间发展战略6第四章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9第五章 空间发展规划11第六章 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17第七章 城市职能和产业发展规划20第八章 基础设施规划27第九章 国土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32第十章 生态安全格局与可持续发展规划33第十一章 重点地区空间发展概念性规划37第十二章 近期重大行动计划43第十三章 成长管理及区域协调47第十四章 区域发展远景展望56第十五章 附则58附 录5963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总则为培育、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综合竞争力,通过三方面空间规划予以实现,一是区域发展过程中山东半岛城市群内部各地区人口聚集、产业集聚、生态安全格局、粮食安全等多方面空间矛盾的协调,二是经济空间的结构优化,包括城市区体系的构建与组织,三是城市区内部的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以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确定的发展方向为依据,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内城市化空间及其体系、产业发展空间及其体系、生态维系空间及其安全格局等在空间布局及数量上进行综合统筹安排,结合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包括四大板块,分别为战略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政策措施。第二条 规划范围本规划所指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淄博、烟台、东营、威海、潍坊、日照等八个地市辖区和邹平县(行政区划属滨州市)。将邹平县纳入规划区域,主要是考虑到邹平县与济南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规划区域面积约7.4万平方公里,共涉及8个地级市,其中包括1个计划单列市,22个县级市,600个建制镇。第三条 规划期限本次规划的期限确定为2004-2020年。近期为20042010年。远期为20042020年。第四条 规划性质本规划是以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培育成牵引全省区域发展的城市化重点引导区和城市密集区、制造业生产服务基地、和对外联系的交通通道与物流中心,并成为我国沿海又一都市连绵区为目的,以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为核心,涵盖国土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和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等内容的综合性空间发展规划,是山东半岛各城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城市开发建设的具体指导。规划将对山东半岛地区乃至山东省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第五条 规划理念1、从发挥地区优势转变为促进国际化优势2、从经济目标规划转变为区域发展目标规划3、从追求经济规模增长为导向转变为以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为导向4、从“堆砌填充”式规划转变为“问题导向”型规划5、从单一考虑经济联系转变为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联系网络6、从重视增长极核的区域发展理念转变为重视核心城市与城市密集区并重的理念7、从传统点轴式的区域空间结构模式转变为等级结构和空间联系网络构成的网络结构模式8、从单一发展城市用地或单一限制城市扩张的土地利用模式转变为以五个“统筹”为基本思路来统筹安排城市群土地的可持续开发9、从通过参与城市竞争实现每个城市最大限度的增长转变为通过区域协作实现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10、从城市经济政策的唯一制度保障转变为保障城市群社会经济合理发展的城市成长管理制度体系第六条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3、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4、国土规划编制办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关于加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工作的通知6、山东省及各地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7、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1996-2010)8、赵克志同志在全省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4.2.7)9、其他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文件10、山东省和各地区其他相关规划第二章 发展目标与定位第七条 总体发展目标通过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人口、产业、土地等要素的合理布局和统筹安排,以青岛为区域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在规划期内以青岛、济南为区域发展的双中心,并积极培养烟台的副中心城市地位,联合城市群8地市,积极促进以城市化重点引导区为重心的区域快速城市化过程。立足东亚,面向世界,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成为山东省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区域综合竞争力强大的国际化都市连绵区和城市空间联系密集区,全国乃至环黄海经济圈最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生产服务基地之一,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区,并实现山东半岛城市群和带动全省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第八条 发展子目标1、立足东亚,接轨国际的开放地域。立足东亚将是半岛地区全面参与国际经济的现实选择。青岛要率先成为半岛区域内东亚地区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在此基础上,山东半岛要力争成为中国参与环黄海区域经济合作的领头军,成为东亚地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重要经济体。2、带动山东,辐射北方的强势龙头。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发达的制造业生产体系以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利用地缘优势对外积极吸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对内打通和中西部的联系,力争成为我国又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成为黄河中下游地区进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门户和龙头。3、空间优化,分工有序的都市连绵区把半岛城市群组织成合理有序的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加强都市区内部中心与外围的社会经济联系,加强都市区之间的分工协作,是发挥半岛城市群整体优势的必要途径。依托胶济兰烟线主轴,选择有利区位加密加强大中城市,发展小城镇,鼓励生产要素沿综合交通走廊两侧区域各层次空间集聚,力争建成我国又一个具有开放活力、各城市协调发展的都市连绵区。4、人地和谐,适宜居住的城市群体山东半岛城市群决不能走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加强城镇产业改造,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与资源再生,减少废物排放;要始终加强生态与环境建设,构建城市间以生态绿地为主体,城市中以绿地公园为主体的城市群绿色空间体系,从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生态优美、人居环境良好的城市聚落。5、城乡一体,文明富足,社会和谐的小康之地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新型城乡关系,发挥城乡优势和特色,推动城乡社会、经济和文化融合,使城市与乡村发展成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最终形成半岛地区经济发达、生活富裕、城乡一体、社会和谐和共同繁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第九条 分期实现目标1、2004-2010年为发展整合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针对问题寻找发展途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制度,以青岛、济南为双中心,把重点放在增加大中城市的经济实力、提升中小城市规模等级,以及8个地市的一体化整合上,并积极发展小城镇,形成城市体系完善,城市化水平很高,城市空间密集分布的依托于区域空间发展轴线的多条城市带,逐渐带动城市化重点引导区的城市空间集聚过程,都市连绵区形成雏形。在中等发展速度下,经济增长率年均达到10.2,2010年区内gdp达到14,500亿元,城市化水平达到55。2、2010-2020年为发展成型阶段,也是全面发展和提高的阶段。各城市化重点引导区的快速城市化过程将得到全面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体系逐步优化完善,城市群网络化程度将大幅提高,山东半岛都市连绵区的实体地域基本形成。半岛城市群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对全省的带动作用明显提高。在中等发展速度下,经济年均增长率8,2020年区内gdp达到39,000亿元,城市化水平达到70。3、2020-2050年为高峰过渡阶段,城市化高峰将在一定时期内延续,城市化水平逐渐趋于稳定。区域城市体系在这一时期内将发生结构转型,青岛的龙头地位将逐渐显示出来,区域双中心结构将逐渐转变为以青岛为发展龙头的单中心结构。山东半岛以及山东省其它地区在青岛的辐射带动下,城市经济稳步发展,山东半岛都市连绵区成为现实,并在环黄海地区的核心区域地位日益突出。第十条 不同区域尺度下的战略定位1、在全球范围内,山东半岛城市群是以东北亚区域性国际城市青岛为龙头,带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外向型城市功能整体发展的城市密集区域,是全球城市体系和全球产品生产服务供应链中重要的一环。2、在次区域经济合作圈内,山东半岛城市群是环黄海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制造业生产服务中心。构筑由山东半岛、韩国西、南海岸地区、日本九州地区组成的三角地带跨国城市走廊,推动“鲁日韩黄海地区成长三角”形成。3、在全国范围内,山东半岛城市群是黄河流域的经济中心和龙头带动区域,是与珠三角、长三角比肩的中国北方地区的增长极之一,是与京津唐、辽中南地区共同构筑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圈的领头军。第三章 空间发展战略第十一条 空间发展战略优化、整合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口、产业、生态环境和城镇空间布局,立足于山东半岛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全方位拓展城市群腹地范围以及对外与日韩地区的交流合作,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区域内各项资源开发与保护矛盾,构筑发达的区域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和社会公共服务与保障系统,为城市群发展提供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开放性的空间载体。共包括六大具体推进战略:第十二条 战略一:以韩日为主要方向的经济国际化战略通过吸引外资和扶持民营经济提高山东半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山东半岛从外向带动的经济增长战略转向以产业结构升级为导向的国际化战略,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培育充满活力的各种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提升半岛城市群经济增长的能力。培育青岛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国际城市,以制造业发展为中心,构筑临港大工业体系,并加快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充分发挥胶东半岛地区临近日韩的地缘优势,承接世界尤其是日韩制造业转移,构筑半岛城市群面向日韩的跨国城市走廊,使山东半岛地区成为我国沿海由南往北推进对外开放的又一次发展高峰。第十三条 战略二:以空间集聚为导向的人口城镇化战略从三个层面实施开放型城镇化战略,引导人口向城镇迁移,包括促进半岛地区内部人口向城镇迁移,引导省内其它地区人口向半岛地区城镇迁移,以及强化半岛地区对外辐射影响,争取半岛地区作为国内人口跨区域流动的迁入目的地。强化社会保障,淡化户籍含义。实行三个鼓励,包括鼓励民营企业、小型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城市就业岗位,调整乡村工业布局,促进人口、产业同步集聚。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改进和加强土地管理,从半岛区域统一协调的角度在各市合理分配建设用地指标,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矛盾。逐步完善土地置换、农村宅基地管理、乡镇企业用地、集体土地流转管理和开发区用地管理等方面的政策。第十四条 战略三:以强化区域优势为目的的龙头带动战略以青岛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龙头,半岛城市群作为山东全省的龙头,山东作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头,逐步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核心是培育青岛在山东半岛区域内的龙头地位。通过黄岛开发使青岛港口重心西移,以港兴市,带动青岛发展,并将城阳、即墨、胶州和胶南纳入统一的都市区规划,促进青岛由半岛型城市向海湾型组团式城市转型,拉开青岛都市区框架,做强青岛龙头。为扩大青岛以及整个山东半岛地区的腹地范围,应积极促成打通邯济、青银、青红、青太等向西铁路干线,尽快使胶新铁路投入运行,并增加日菏线与陇海线之间的联络线,将胶济铁路和陇海铁路连接起来,把陇海铁路沿线的经济流向青岛方向引导。青岛应将金融、保险、咨询、公证、海事仲裁和货物代理等外经贸有关的商务专门服务业作为重要产业进行发展,并积极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第十五条 战略四:以提高整体竞争力为核心的经济协同战略明确各中心城市在半岛城市群内的服务职能,通过城市间的分工协作,以地区产业联盟构造半岛地区八大优势产业,包括家电制造业、电子信息业、石油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海洋产业和旅游业,促进城市产业联系,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快速推动城市群地区成为带动山东发展的核心产业地带,进一步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第十六条 战略五:以培育都市连绵区为目标的空间发展战略培育山东半岛都市连绵区须首先做实都市区,通过强化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努力提高与中心城市联系密切的外围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规模,扩大这些非农化外围县市的地域规模,以提高城市化水平和质量。培育新的城市增长点,填补半岛区域内城市链条中的“塌陷”环节,选择高密、诸城、莱阳、龙口、青州、平度、蓬莱、莱州等予以重点扶持和培育,形成半岛区域内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构成半岛都市连绵区的核心。完善区域内部综合交通走廊,并建立山东半岛都市区组织协调平台,以支撑都市连绵区的形成和发展。第十七条 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限制开发半岛城市群区域内的生态敏感区域,加大水环境、大气环境等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力度。合理保护、并在区域范围内统筹安排利用各种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藏资源等,协调资源瓶颈制约。第四章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第十八条 人口规模与城市化水平通过城市产业的市场吸纳潜力分析方法,对区域及各市在低、中、高等不同经济发展目标环境下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弹性预测,并以中等增长速度所对应的人口规模和城市化发展水平作为区域发展和制定政策的参考。合理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2010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总人口规模将达到4,701.59万人,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5%,城镇人口将达到2,585.87万;2020年城市群总人口规模将达到5,587.16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70%,城镇人口达到3,911.01万。在规划期内,半岛城市群人口规模按6000万控制;基础设施规划按7000万人口规模进行预留。各市域详见表1和表2。表1 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市人口规模(单位:万人)地区2010年人口规模2020年人口规模济南676.88797.21青岛992.831,198.64淄博506.67613.68东营228.38305.52烟台729.17823.12潍坊909.5997.26威海336.19453.14日照321.97398.59山东半岛4,701.595,587.16表2 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市城市化水平地区2010年城市化水平2020年城市化水平济南64.8%79.1%青岛61.4%76.8%淄博54.4%69.8%东营46.6%52.1%烟台55.6%75.8%潍坊48.3%65.8%威海51.5%60.5%日照42.8%55.8%山东半岛55.0%70.0%第十九条 城市化促进策略通过建立山东省东西部劳动力转移区域政策,积极引导鲁西南、黄河中下游等地区劳动力向山东半岛区域转移,并建立鼓励劳动力就近转移的区域政策,引导乡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城镇化,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快速城市化过程。县级以上各级城市应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力服务业,小城镇应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优势产业,并集中培育中心城镇,为人口转移和人口非农化创造充足就业条件,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良性城市化过程。第二十条 非农建设用地规模与粮食安全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集约利用,优化布局。山东半岛城市群可作为建设利用土地的人口承载容量为6700万人。至2020年,半岛城市群非农建设用地增量规模控制在5500平方公里以内。根据人口增长速度计算,山东半岛城市群基本农田保护率控制在81.32%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可保证粮食安全。山东半岛城市群基本农田保护率控制在83即可综合满足非农建设用地发展和粮食安全的要求。第二十一条 城乡统筹发展1、各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应将城市建成区周边的乡村地域纳入规划区范围,对城乡地域进行统一规划。2、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壁垒,为进城农民提供足够的社会保障和与城市居民等同的市民待遇,使农民能够享受到城市文明和现代设施。3、提倡城市存量土地内部挖潜与集约利用,使城市土地由粗放式逐渐转为内涵式增长。有重点的选择有条件的小城镇或中心镇,通过乡镇工业的适当集聚和居民点的整合,使其尽快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加快村庄合并、城中村改造以及空心村整理的步伐,以达到控制村镇用地规模、增加耕地面积、充分利用城市群土地和空间资源的目的。第五章 空间发展规划第二十二条 区域空间发展策略1、增加区域国际化开放程度,发挥青岛作为龙头的城市带动作用;2、增强青岛、济南、烟台、淄博、潍坊、东营、威海、日照等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以城市区为区域功能地域实现分区域整体发展;3、增加区域内大中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促使各级城市规模、功能升级,促进多条城市带密集发展;4、增加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吸引能力,完善城镇体系,加强各级城市之间的分工合作联系,促使城市群空间网络化、高级化发展。第二十三条 区域城市空间发展结构山东半岛城市群应以青岛为区域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在规划期内以青岛、济南为区域发展的双中心,并积极培养烟台的副中心城市地位,促使烟台与青岛、济南分别成为区域东、南、西部子区域的核心城市;区域内其它核心城市节点还包括淄博、潍坊、东营、日照、威海等,并以这8个核心城市为中心构成了各自空间经济联系紧密的城市区功能地域。以济南-淄博-潍坊-青岛、日照-青岛-威海-烟台等两条空间发展轴为半岛区域城市发展主轴,以烟台-莱州-潍坊-寿光-广饶-东营和日照-五莲-诸城-安丘-潍坊-寿光-东营等两条空间发展轴为区域城市发展次轴,形成区域内部城镇密集分布的多条城市聚合带;依托于这四条城市发展轴的辐射作用,激化5个城市化重点引导区的城市集聚和城市经济发展进程,并逐渐促使山东半岛都市连绵区的形成。第二十四条 城市区空间组织结构1、构建以中心城市为中心的、内部空间联系紧密、且相对独立的城市群功能地域,即城市区,目的在于明确各城市的最主要经济联系和城市发展方向,并通过城市区的运作实现中心城市功能的疏散与重新组合,扩大中心城市功能调整的空间幅度,减轻中心城市高密度发展带来的压力,促进周边城镇发展,在城市区整体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增强城市群体的竞争力,促进城乡空间经济的融合。2、山东半岛区域内通过8个中心城市共同主导区域空间经济的发展。这8个中心城市分别为青岛、济南、烟台、淄博、潍坊、威海、东营、日照。3、以青岛等8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分别构成了山东半岛区域内8个城市区,分别为青岛城市区、济南城市区、烟台城市区、淄博城市区、潍坊城市区、威海城市区、东营城市区和日照城市区。其中青岛城市区主要覆盖青岛市域范围,并可将高密市、诸城市等纳入城市区经济联系辐射范围;济南城市区主要覆盖济南市域范围,并可将邹平县等纳入城市区经济联系辐射范围;烟台城市区主要覆盖烟台市域范围,并可将莱西市等纳入城市区经济联系辐射范围;淄博城市区主要覆盖淄博市域范围,并可将青州市、广饶县等纳入城市区经济联系辐射范围;潍坊城市区主要覆盖潍坊市域范围;威海城市区主要覆盖威海市域范围,并可将海阳市等纳入城市区经济联系辐射范围;东营城市区主要覆盖东营市域范围;日照城市区主要覆盖日照市域范围。4、空间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区的联合构成了联合城市区,包括济南城市区、淄博城市区、潍坊城市区和东营城市区构成的济南淄博潍坊东营联合城市区,青岛城市区和日照城市区构成的青岛日照联合城市区,以及烟台城市区和威海城市区构成的烟台威海联合城市区。第二十五条 城市区发展引导措施1、通过宣传以及各种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城市区内农业剩余人口优先向城市区中心城市,以及城市区副中心城市、优先发展城市集聚,扩大中心城市规模,增强中心城市的实力,并培育城市区内若干个大中城市,使之成为城市区整合发展的有力基础。2、积极引导中心城市的置换产业向城市区内其它中小城镇转移,并在城市区范围内逐渐培育起各优势行业的产业链条,产业链多以中心城市为总部基地和主要装配中心,在城市区范围内配置各种生产服务机构。3、城市空间发展紧缺的中心城市可以城市区范围尤其是城市区内邻近的城市组团作为城市空间拓展的容纳空间,建立中心城市与这些城市之间便捷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并可适当考虑在这一空间范围内撤市并区或者撤县并区的可能。另外,这些城市组团之间通过绿色空间相互隔开,以形成中心城市开敞式空间布局。4、继续完善城市区内中心城市与腹地城镇,以及腹地城镇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连接,并努力提高通信、金融等方面在城市区范围内的服务便捷度,以促进城市区的整合发展。5、统筹城市区内中小城市的发展,促进城市区内中小城市在产业布局上的合理分工、以及各项重大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上的统一安排,以形成中小城市发展良好的空间秩序和紧密的空间联系。6、积极弱化联合城市区内各个中心城市之间空间交流的障碍,包括在人口流动、通讯、交通、信息、金融等方面的阻碍,建立联合城市区内各中心城市之间最为便捷的联系渠道。比如在电话区号、信息网络、长途客运、户籍制度等等诸多方面的统一管理等。7、各中心城市可将所属联合城市区内其它城市区的腹地范围作为自身腹地的主要扩展。第二十六条 核心城市节点1、龙头城市:青岛。区域对外开放的门户和中心城市,区域内人口、资金、技术等各种经济要素集聚和辐射的中心,区域内各城市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2、区域双中心城市:包括作为山东省区域经济中心、重要的港口城市青岛,以及作为山东省政治、文化、教育中心、鲁中南经济中心、交通枢纽城市济南。区域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和对外服务和辐射能力的城市。3、区域副中心:烟台。区域内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服务中心,烟台尤其是在半岛区域东部范围内具有强大的经济辐射和影响能力,区域内烟台威海联合城市区的中心城市。4、城市区中心城市:除青岛、济南、烟台外,还包括淄博、潍坊、东营、日照、威海。区域内主要集中于城市区空间范围的辐射中心城市,城市经济对内对外服务能力和规模都十分强大的城市,区域内重要的经济增长节点。5、城市区副中心城市:包括章丘、诸城、寿光、胶州、龙口、荣成、莱阳等。城市区内具有较强城市经济规模和对外服务能力,且在城市区内或城市区之间具有影响力的城市。应当提升成为大中城市。6、城市区优先发展城市:包括邹平、济阳、桓台、广饶、青州、昌乐、昌邑、安丘、高密、即墨、胶南、平度、莱州、蓬莱、招远、莱西、乳山、文登、利津、垦利、莒县等。城市规模以及城市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水平,但需要优先培育扶持、进行城市规模和服务等级升级转换的中小城市。第二十七条 城市化重点引导区1、通过建立多个城市化重点引导区,以使在提升城市群重要城市节点的规模和竞争力的同时,将城市化密集地域扩散到更广泛的区域范围,这既是扩展了大城市有限的城市容纳空间,同时也是对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城市化发展和城市经济发展的极大促进。城市化重点引导区既具有城市化高密度发展的经济地理基础条件,也不会形成对区域资源生态环境不可恢复的威胁。所形成的这一高密度城市化区域将构成山东半岛都市连绵区的城市化实体地域基础。2、济南淄博城市化引导区空间范围包括济南市区、淄博市区、济阳县、章丘市、邹平县、桓台县、广饶县、和青州市等县市。在这一区域范围内的主要中心镇包括归德镇、仲宫镇、孙耿镇、大桥镇、遥墙镇、埠村镇、刁镇、马桥镇、朱台镇、中埠镇、庙子镇、敬仲镇、大王镇等。3、青岛日照城市化引导区空间范围包括青岛市区、日照市区、即墨市、胶州市、胶南市等县市以及诸城市东南部、高密市南部等。在这一区域范围内的主要中心镇包括后村镇、涛雒镇、两城镇、皇华镇、泊里镇、柴沟镇、铺集镇、王台镇、双羊镇、李哥庄镇、蓝村镇、棘洪滩镇、鳌山卫镇、华山镇、王村镇等。4、烟台威海城市化引导区空间范围包括烟台市区、威海市区、文登市、荣成市、乳山市、龙口市、莱州市等县市以及海阳市南部、蓬莱市北部、招远市西部等地区。在这一区域范围内的主要中心镇包括凤城镇、海阳所镇、南黄镇、铺集镇、泽库镇、人和镇、石鸟镇、宋村镇、成山卫镇、苘山镇、高陵镇、回里镇、莱山镇、大辛店镇、诸由观镇、北马镇、辛庄镇、玲珑镇、朱桥镇、沙河镇等。5、潍坊城市化引导区空间范围包括潍坊市区、寿光市南部、昌乐县东部、安丘市东部等地区。在这一区域内的主要中心镇包括候镇、稻田镇、固堤镇、于河镇、朱汉镇、凌河镇、景芝镇等。6、东营城市化引导区空间范围包括东营市区中西部,垦利县中西部,利津县等地区。在这一区域内的主要中心镇包括牛庄镇、陈庄镇、胜坨镇等。第二十八条 区域空间发展轴线1、济南-淄博-潍坊-青岛区域城市发展主轴,依托于胶济铁路、济青高速公路、以及309国道综合交通走廊,带动济南、淄博、潍坊、青岛等中心城市,章丘、桓台、青州、寿光、安丘、高密、胶州、即墨等中小城市,以及归德镇、大桥镇、遥墙镇、仲宫镇、刁镇、埠村镇、普集镇、中埠镇、庙子镇、稻田镇、朱台镇、敬仲镇、于河镇、黄旗堡镇、石埠镇、双羊镇、李哥庄镇、蓝村镇、棘洪滩镇等中心镇的城镇发展。这一轴线也将带动济南淄博城市化引导区、潍坊城市化引导区和青岛日照城市化引导区的快速城市化过程。2、日照-青岛-威海-烟台区域城市发展主轴,依托于青威高速公路、烟威高速公路、日青高速公路、204国道综合交通走廊,带动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等中心城市,文登、荣成、乳山、海阳、胶南等中小城市,以及涛雒镇、后村镇、两城镇、泊里镇、王台镇、棘洪滩镇、鳌山卫镇、华山镇、王村镇、凤城镇、海阳所镇、南黄镇、铺集镇、宋村镇、泽库镇、人和镇、石岛镇、成山卫镇、苘山镇、高陵镇、莱山镇、回里镇等中心镇的城镇发展。这一轴线也将带动青岛日照城市化引导区、烟台威海城市化引导区的快速城市化过程。3、烟台-龙口-莱州-潍坊区域城市发展次轴,依托于206国道,带动烟台和潍坊等中心城市,莱州、龙口、招远、蓬莱等中小城市,以及大辛店镇、诸由观镇、玲珑镇、辛庄镇、朱桥镇、沙河镇、店子镇、固堤镇、于河镇、候镇、稻田镇等中心镇的城镇发展。这一轴线也将带动烟台威海城市化引导区、潍坊城市化引导区的快速城市化过程。4、日照-五莲-诸城-安丘-潍坊-寿光-东营区域城市发展次轴,依托于206国道、东(营)青(州)高速公路,带动日照、潍坊、东营等中心城市,诸城、安丘、五莲、莒县、寿光、广饶等中小城市,以及涛雒镇、两城镇、街头镇、于里镇、枳沟镇、皇华镇、景芝镇、凌河镇、于河镇、候镇、稻田镇、大王镇、牛庄镇、胜坨镇、陈庄镇等中心镇的城镇发展。这一轴线也将带动青岛日照城市化引导区、潍坊城市化引导区、东营城市化引导区的快速城市化过程。第二十九条 区域城市网络结构1、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空间网络化发展,以使山东半岛由原来的带状城市群体空间发展模式转变为多个各城市之间紧密联系的、网络状、类晶体构架的“城市簇”群空间发展结构。并使山东半岛城市群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空间发展策略由城市空间形态密集型转变为城市联系密集型,以缓解个体城市空间低效蔓延的外延式增长方式,更充分的发挥城市群的整体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2、加强各城市同网络结构中空间联系优势方向之间的联系强度,以促进城市区乃至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实现区域最优发展。加强潍坊莱西青岛三角区域内部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强度和密度,以形成半岛区域内空间联系更为密集和区域城市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结构。3、加强中心城市的空间辐射能力,以通过逐渐展开的空间联系网络实现对全区域的带动。加强城市群中小城市的经济实力,发挥优势产业,加强中小城市间的产业联系,以促进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的稳固发展。4、继续完善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内的交通设施网络,尤其提升各城市同空间联系优势方向的交通设施等级,以构成空间联系更为密集、区域发展更为整合的城市群空间。第六章 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城市规模等级结构规划到2010年济南和青岛的城市人口规模将分别达到300万和350万,且除青岛、济南、淄博三个特大城市外,烟台、潍坊也进入特大城市的行列;东营仍然保持大城市的规模,威海、日照、荣成由中等城市、小城市成长为大城市;随着中小城市的快速发展,章丘、胶州等一大批原来规模较小的城市进入中等城市行列,填补了半岛等级体系的断层。各城镇规模等级详见表3。到2020年济南和青岛的城市人口规模将分别达到500万和600万,发展成为超大城市;淄博、烟台、潍坊城市规模进一步发展,东营、威海也相继进入特大城市行列;日照人口达到100万,章丘、寿光、诸城、胶州、莱西、龙口等将发展成为大城市;中等城市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小城镇进一步发展,充实了城镇规模等级的序列。各城镇规模等级详见表4。表3 山东半岛区域2010年城镇规模等级规划规模等级城 市超大城市(人口大于300万)青岛、济南特大城市(人口100200万)淄博、烟台、潍坊大城市 (人口50-100万)东营、威海、日照、荣成中等城市(人口20-50万)章丘、胶州、即墨、平度、胶南、莱西、龙口、莱阳、莱州、招远、青州、诸城、寿光、安丘、高密、文登小城市 (人口小于20万)济阳、商河、邹平、平阴、桓台、高青、沂源、广饶、垦利、利津、昌邑、昌乐、临朐、蓬莱、长岛、栖霞、乳山、海阳、五莲、莒县等表4 山东半岛区域2020年城镇规模等级规划规模等级城 市超大城市(人口大于400万)青岛、济南特大城市(人口大于200万)淄博、烟台、潍坊特大城市(人口大于100万)东营、威海、日照大城市 (人口50-100万)章丘、寿光、诸城、胶州、莱阳、龙口、荣成中等城市(人口20-50万)即墨、胶南、平度、莱西、莱州、招远、青州、安丘、高密、文登、济阳、邹平、平阴、桓台、广饶、利津、昌乐、蓬莱、栖霞、乳山、海阳、莒县小城市 (人口小于20万)商河、高青、沂源、垦利、昌邑、临朐、长岛、五莲等第三十一条 中心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1、把半岛地区的中心镇按规划期末的镇域人口规模分为四个等级。表5 中心镇镇域人口规模等级规划规模分级人口(万人)数量(个)中心镇名称一级9.56大王镇、莱州沙河镇、栖霞桃村镇、安丘市景芝镇、寿光市侯镇、石岛镇、东港区涛雒镇二级7.5-9.512莒县夏庄镇、人和镇、莱州朱桥镇、莱阳团旺镇、蓬莱大辛店镇、栖霞蛇窝泊镇、泊里镇、长清区归德镇、历城区仲宫镇、济阳县曲堤镇、济阳县孙耿镇、五莲县街头镇、河山镇三级5.5-7.547长清区万德镇、章丘市普集镇、历城区遥墙镇、王台镇、李哥庄、铺集、南村镇、店子镇、蓼兰镇、鳌山卫镇、华山镇、姜山镇、南墅镇、皇城镇、东里镇、朱台镇、王村镇、昆仑镇、牛庄镇、孤岛镇、胜坨镇、陈庄镇、龙口北马镇、龙口诸由观镇、海阳徐家店镇、莱山区莱山镇、牟平区高陵镇、安丘市黄旗堡镇、安丘市凌河镇、诸城市昌城镇、诸城市枳沟镇、诸城市皇华镇、青州市谭坊镇、高密市柴沟镇、高密市双羊镇、昌邑市石埠镇、昌邑市柳疃镇、昌乐县朱刘镇、临朐县冶源镇、临朐县辛寨镇、寿光市羊口镇、寿光市稻田镇、成山镇、宋村镇、东港区后村镇、莒县招贤镇四级3.5-5.529五莲县于里镇、莒县东莞镇、东港区两城镇、泽库镇、苘山镇、海洋所镇、南黄镇、温泉镇、寒亭区固堤镇、潍城区于河镇、昌乐县唐吾镇、青州市庙子镇、福山区回里镇、海阳凤城镇、招远辛庄镇、招远玲珑镇、中埠镇、青城镇、棘洪滩、蓝村镇、天桥区大桥镇、商河玉皇庙镇、商河县郑路镇、章丘市刁镇、章丘市埠村镇、平阴县东阿镇、源泉镇、双沟镇、马桥镇2、根据规划期末中心镇镇区人口规模,把中心镇划分为四个等级。表6 中心镇镇区人口规模等级规划规模分级人口(万人)数量(个)中心镇名称一级48石岛镇、寿光市侯镇、临朐县冶源镇、安丘市景芝镇、莱阳团旺镇、大王镇、孤岛镇、栖霞蛇窝泊镇、东港区涛雒镇二级3-411长清区归德镇、章丘市普集镇、历城区仲宫镇、李哥庄、铺集、蓝村镇、莱州沙河镇、栖霞桃村镇、安丘市黄旗堡镇、临朐县辛寨镇、海洋所镇、五莲县街头镇、河山镇三级2-348苘山镇、宋村镇、泽库镇、成山镇、人和镇、寿光市羊口镇、寿光市稻田镇、昌邑市石埠镇、昌邑市柳疃镇、昌乐县朱刘镇、安丘市凌河镇、诸城市昌城镇、诸城市枳沟镇、诸城市皇华镇、青州市庙子镇、青州市谭坊镇、高密市柴沟镇、牟平区高陵镇、蓬莱大辛店镇、海阳徐家店镇、莱州朱桥镇、龙口北马镇、龙口诸由观镇、胜坨镇、陈庄镇、牛庄镇、马桥镇、朱台镇、王村镇、中埠镇、棘洪滩、华山镇、姜山镇、南村镇、店子镇、蓼兰镇、鳌山卫镇、王台镇、泊里镇、济阳县曲堤镇、济阳县孙耿镇、天桥区大桥镇、章丘市刁镇、长清区万德镇、章丘市埠村镇、平阴县东阿镇四级1-227历城区遥墙镇、商河玉皇庙镇、商河县郑路镇、南墅镇、源泉镇、青城镇、皇城镇、昆仑镇、双沟镇、招远辛庄镇、招远玲珑镇、莱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