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2006)_第1页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2006)_第2页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2006)_第3页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2006)_第4页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2006)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国信20062 号 推行电子政务是国家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是支 持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履行职能的有效手段。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 (中办发 2002 17 号)印发以来,经过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努力,重点业务系统的 应用进展顺利,统一电子政务网络不断推进,基础信息库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开始起步,信 息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子政务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存在一 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建设和应用发展不平衡,应用 系统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效率低;法律法规和标准化工作滞后,安全保障 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建设、管理、运行体制不完善,创新能力不强。要采取切 实有效措施,认真解决这些问题。 “ 十一五 ” 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我国电子政务 建设将进入以深化应用为显著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为指导 “ 十一五 ” 期间各地区、 各部门更好地推行电子政务,促进全国电子政务健康发展,特制定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 架架。 一、总体要求与目标 构建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要求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为 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发挥电子政务对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作用, 更加注重对改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作用,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深化 应用与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相结合,坚持促进发展与保障信息安全相结合,保持政策的连续 性与稳定性,统筹兼顾中央与地方需求,以提高应用水平为重点,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 用为主线,建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更好地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带动信息化发 展,走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发展道路 。 构建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目标是: 到 2010 年,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 基本建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初步建立,重点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 通,政务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初步建立,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标准化体系基本满 足业务发展需求,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 50% 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能够实现在线处理,电子政务公众认知度和公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 二、总体框架的构成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构成包括:服务与应用系统、信息资源、基础设施、法律法 规与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服务是宗旨,应用是关键,信息资 源开发利用是主线,基础设施是支撑,法律法规、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是保障。框架是 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具体内涵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动态变化。各 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在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指导下,结合实际,突 出重点,分工协作,共同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三、服务与应用系统 服务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紧紧围绕服务对象的需求,选择优先支持 的政府业务,统筹规划应用系统建设,提高各级政府的综合服务能力。 (一)服务体系 电子政务服务主要包括面向公众、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的各种服务。服务的实现程度、服务 效率、服务质量是电子政务建设成败的关键。要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网络为载体,逐步 建立电子政务服务体系。通过计算机、电视、电话等多种手段,把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和 村镇,惠及全民。 面向城乡公众生活、学习、工作的多样化需求,在婚姻登记、计划生育、户籍管理、 教育、文化、卫生保健、公用事业、住房、出入境、兵役、民主参与、就业、社会保障、 交通、纳税等方面提供电子政务服务,为城乡困难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按照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重视为农民提供涉农政策、科技知识、气象、农产品和农资市场信 息、劳动力转移、教育、合作医疗、农用地规划、乡村建设、灾害防治等服务。按照提高 对外开放水平的要求,为外籍人员提供出入境、商务活动、旅游观光、文化教育、在华就 业等服务。 面向企事业单位开展经济社会活动的需求,在企事业单位设立、纳税、年检年审、质 量检查、安全防护、商务活动、对外交流、劳动保障、人力资源、资质认证、建设管理、 破产登记等方面提供电子政务服务。 政府通过整合和共享信息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满足政府服务公众和企 事业单位的需求,在人口登记和管理、法人登记和管理、产品登记和管理、市场准入和从 业资格许可、特许经营和社会活动许可、企事业单位和公民社会义务管理、企事业单位和 公民权益管理、社会应急事务管理等方面实现信息共享。为满足政府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 的需要,提供市场与经济运行、农业与农村、资源与环境、行政与司法、公共安全与国家 利益等方面的信息监测与分析服务。为满足各级领导科学决策的需要,提供信息汇总、信 息分析等服务。为满足政府提高管理效能的需要,提供人力资源管理、财政事务管理、物 资管理等信息服务。 (二)优先支持的业务 “ 十一五 ” 期间,主要围绕公众、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的需要,选择社会公众关注度 高、经济社会效益明显、业务流程相对稳定、信息密集、实时性强的政府业务,作为电子 政务优先支持的业务。从提高工作效率、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降低行政成本出发, 应优先支持办公、财政管理、税收管理、金融监管、进出口管理、涉农管理与服务、食品 药品安全监管、信用监管、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管理、社会保障、司法保障等 业务。这些业务是支持政府提供多样化服务的重要基础,也是规划应用系统建设的重要依 据。各地区要结合实际,确定本地区电子政务需要优先支持的业务。 (三)应用系统 应用系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内容。到目前为止,国家已建、在建和拟建的电子政 务应用系统包括办公、宏观经济、财政、税务、金融、海关、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农业、 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防汛指挥、国土资源、人事人才、新闻出版、环境保护、城市管理、 国有资产监管、企业信用监管、药品监管等,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 提供了电子政务技术支持。 “ 十一五 ” 期间,要围绕优先支持的业务,以政务信息资 源开发利用为主线,以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为支撑,兼顾中央和地方的信息 需求,统筹规划应用系统建设。重点是完善已建应用系统,强化已建系统的应用,推动互 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支持部门间业务协同。对新建的应用系统,要根据业务发展需要,统 筹规划建设。各地区、各部门要做好需要优先支持业务的流程梳理,搞好部门应用系统和 地方综合应用系统的衔接。应用系统建设要有利于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优化组织结构,避 免简单地在原有体制和业务流程基础上建设应用系统。 四、信息资源 政务信息资源是政府在履行职能过程中产生或使用的信息,为政务公开、业务协同、 辅助决策、公共服务等提供信息支持。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主线, 是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取得实效的关键。 (一)信息采集和更新 各级政府要根据依法行政的要求,明确界定各部门的信息采集和更新权责,保证信息的准 确性和时效性。对于相关部门共同需要、面向社会采集的信息,要理顺和规范信息采集流 程,明确信息采集工作的分工,形成有序采集的机制,减轻社会公众和企业的负担。结合 业务活动的开展,建立信息更新机制,保证信息资源的准确、完整和及时更新。 (二)信息公开和共享 各级政府要 围绕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公开 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 编制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及时、准确地 向社会公开行政决策 的程序和结果,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办事效率,拓宽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保证人民群众 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要统筹兼顾中央和地方需求,依托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实现跨地区、 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围绕部门间业务协同的需要,以依法履行职能为前提,根据应用主 题明确信息共享的内容、方式和责任,编制政府信息共享目录,逐步实现政府信息按需共 享,支持面向社会和政府的服务。中央各部门的应用系统要为地方政府和部门开展社会管 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信息支持。围绕优先支持的业务,加强已建应用系统间的信息资源共享。 新建应用系统要把实现信息共享作为重要条件。 (三)基础信息资源 基础信息资源来源于相关部门的业务信息,具有基础性、基准性、标识性、稳定性等 特征。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等基础信息的采集部门要按照 “ 一数一源 ” 的原则,避免重复采集,结合业务活动的开展,保证基础信息的准确、完整、及时更新 和共享。基础信息库分级建设、运行、管理,边建设边发挥作用。国家基础信息库实行分 别建设、统一管理、共享共用。各地要探索符合实际的基础信息库建设、管理和应用模式。 五、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包括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信息安全基础 设施。基础设施建设要统筹规划,避免重复投资和盲目建设,提高整体使用效益。 (一)国家电子政务网络 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由基于国家电子政务传输网的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组成。政务内网 由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业务网络互联互通形成,主要满足各级政务 部门内部办公、管理、协调、监督以及决策需要,同时满足副省级以上政务部门特殊办公 需要。政务外网主要满足各级政务部门进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面向社会服务的需要。 充分利用国家公共通信资源,形成连接中央和地方的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中 央和各级地方按照统一标准规范、统一地址和域名,分级规划,分别实施,分级管理,推 进电子政务网络建设,逐级实现互联互通。积极推进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建设。各地区、 各部门开展电子政务建设,原则上必须依托国家电子政务网络进行。 (二)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 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逐步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为各级政府提供信息查询 和共享服务;逐步建立跨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围绕部门内信息的纵向汇聚和传 递、部门间在线实时信息的横向交换等需求,为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辅助决 策等提供信息交换和共享服务。依托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以优先支持的业务为切入 点,统筹规划、分级建设覆盖全国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支持信息的交换 与共享。 (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 围绕深化应用的需要,加强和规范电子政务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的身份认证、 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监测系统,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的防 范能力和网络失泄密的检查发现能力。统筹规划电子政务应急响应与灾难备份建设。完善 密钥管理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密码、访问控制等技术保护电子政务安全,促进应用系统的 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要把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结合起来,按照 “ 谁主管谁负 责,谁运行谁负责 ” 的要求,明确信息安全责任。根据网络的重要性和应用系统的涉密 程度、安全风险等因素,划分安全域,确定安全保护等级,搞好风险评估,推动不同信息 安全域的安全互联。 六、法律法规与标准化体系 围绕规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基础设施、应用系统、信息安全等建设与管理的需要, 开展电子政务法研究,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共享、政府网站管理、政务网络管理、 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等方面法规建设,推动开展修订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 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以国家标准为主体,充分发挥行业标准在应用系统建设中的作用, 由总体标准、应用标准、应用支撑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管理标准等 组成,是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是确保系统互联互通互操作的技术支撑,是电子政 务工程项目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绩效评估的管理规范。要重点制定电子公文 交换、电子政务主题词表、业务流程设计、信息化工程监理、电子政务网络、目录体系与 交换体系、电子政务数据元等标准,逐步建立标准符合性测试环境。加强标准宣贯和培训, 强化标准在电子政务建设各个环节中的应用,规范各地区、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 七、管理体制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部署,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促进 我国电子政务协调健康发展。要加快推进各方面改革,使关系电子政务发展全局的重大体 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电子政务管理体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