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官之道---老子道德经新解8_第1页
王官之道---老子道德经新解8_第2页
王官之道---老子道德经新解8_第3页
王官之道---老子道德经新解8_第4页
王官之道---老子道德经新解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楚王连忙说:“是呀,是呀,我愿意恭敬的奉献整个国家来订立盟约,” 毛遂就问:“哪合纵盟约决定了吗?” 楚王连忙说:“决定了,决定了?”于是马上就签了盟约。 平原君回到赵国,感慨地说:“我再也不敢考察上人了,我平时考察人,多则上千, 少则几百,自认为不会错漏天下能人雅士,但对毛先生来说,还是错漏了,毛先生一到楚 国,就使我赵国比镇国之宝的九鼎和大吕还要贵重,毛先生凭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军 队,我再也不敢考察人了。”于是,把毛遂尊为上宾对待。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世上的人各有所长,不要小看任何人,用人要各用所长,不 要有偏见。 策略之道策略之道-欲歙必张欲歙必张 第三十六章原文:第三十六章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举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徽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译文: 如果要想把它收敛起来,必须先把它扩张开来; 如果要想把它削弱下去,必须先把它增强起来; 如果要想把它废弃下去,必须先把它推举上来; 如果要想把它夺取过来,必须先给与它一些。 这就叫微妙精明。 柔弱的总是胜过刚强的。 鱼儿离不开水,国家的刀枪、法令等利害凶器,不可以用来对付人民。 这一章主要是讲处事的策略和方法,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由对立的矛盾双方构成的,物 极必反,扩张的扩到一定程度就要收敛, 成吉思汗的铁蹄曾经横扫欧亚大陆,其扩张程度可谓广大,但最终还是要收敛;小日本 的脚步曾经几乎达整个亚州,但是也只有收敛。 春秋战国时期的郑庄公想收拾自己的亲弟弟共叔段,但就是没有机会,所以就放纵他为 非作歹,要什么给什么,等他养成骄横贪婪的德行,激起天下人都反对的时候,就收拾掉 他。 郑庄公其母为申侯之女武姜。她很溺爱庄公的弟弟叔段。武姜请求指定制邑这块土地作 为叔段封邑。庄公说:“那里不行,因为制邑地势险要,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军事要地。”武 姜改而威逼庄公把京封给叔段。京乃郑国大城市,城垣高大,人口众多,且物产丰富,庄 公心里不肯,但碍于母亲请求,也只好答应。大夫祭仲进谏道:“京邑比都城还要大,不可 作为庶弟的封邑。”庄公说:“这是母亲姜氏的要求,我不能不听啊!” 叔段到京邑后,号称京城太叔。仗着母亲姜氏的支持,从不把尊君治民放在心上,而是 招募勇士,加固城垣,囤积粮草,训练甲兵,加紧扩展自己的势力,与母亲武姜合谋,准 备里应外合,袭郑篡权。 郑庄公深知自己继位母亲大为不悦,对姜氏与叔段企图夺权的阴谋也清清楚楚,但他却 不动声色。叔段在京城的反常举动引起了人们议论,大夫祭仲又对庄公说:“凡属都邑,城 垣的周围超过三百丈,就是国家的祸害。所以先王之制规定,封邑大的不超过国都三分之 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城不合法度,您怎么能容忍呢?” 庄公很无奈的说:“姜氏欲之,焉辟害?”意思是姜氏要这样,我哪里能避开这个灾祸呢? 祭仲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给叔段安置个地方,不要让他再发展蔓延。一经 蔓延就难于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难除,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多行不义 必自毙,先等等看吧。” 庄公一次次退让,促使叔段篡国称君的野心日益增长。不久叔段竟命令西部和北部边境 同时听命于自己。接着又把京邑附近两座小城也收入他的管辖范围。大夫公子吕对庄公说: “一个国家不能听命于两个国君,主公究竟打算怎么办?您如果要把君位让给太叔,下臣就 去侍奉他;如果不让,那就请除掉他,不要让老百姓生二心。”庄公则不温不火地说:“用 不着除他,没有正义就不能得民心,迟早他会自取其祸。” 叔段一再挑战庄公的权威,而郑庄公却一次次忍让,难道他真相信不用自己动手上天就 会惩罚叔段吗?不是的。这是因为郑庄公作为一国之君,他不能把喜怒挂在脸上。更重要 的是庄公知道过早动手,必遭外人议论,说他不孝不义,所以故意让叔段的阴谋继续暴露。 庄公二十二年,在母亲武姜怂恿下,叔段亲率甲兵万人准备袭击郑都,武姜准备开城门 接应。庄公得到叔段起兵日期的密报,说:“该是动手的时候了!”即命令公子吕率 200 辆 战车讨伐叔段。京邑百姓闻讯,纷纷叛段。叔段大败溃逃,仓皇出逃。庄公又攻打鄢邑, 叔段外逃共国避难。所以历史上又称叔段为共叔段。 所以老子说,这就叫想把它削弱下去,先把它增强起来;想把它废弃下去,先把它推举 上来;这就叫微妙精明的处事之道。 第十七章原文:第十七章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译文: 远古那些最优秀的既“太上”的统治者,尽管很久了,人们还是能记得他。 其次是那些很亲近老百姓的统治者,人们交口称赞他。 再其次的统治者,人们敬畏恐惧他。 再其次的统治者,人们轻蔑侮辱他。 有对他们持怀疑态度而信任不足的,也有根本不信任他们的。 真正善于治国的统治者,他悠闲自在,不会轻易发号施令。 他们功勋成就,事情圆满,天下的老百姓都说:有这样的好领导,这是自然而然的啊。 当官有不同的当法,也有不同的结果,老子把他们分为了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流芳千古的圣人,象三皇,五帝,商汤,周公之辈,尽管他们都去世几千年了, 但后世的人仍然永远记得他们,并尊他们为神为仙,给予崇高的敬仰。 第二种是名垂青史的贤君,象唐太宗,宋太祖及历朝开明的帝王,他们心系天下,勤勉 执政,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繁荣昌盛,给老百姓带来许多实惠,所以受到老百姓和后 世历史学家交口称赞。 第三种是历史上有威仪,有争议的统治者,象秦始皇,楚霸王等一些比较独霸的王者, 霸者,人民很害怕恐惧,但他们对历史却有贡献。 第四种是遗臭万年的昏君,暴君,象夏桀帝,商纣王等,他们视百姓为草芥,视天下为 儿戏,只顾自己享乐,不顾百姓死活,这一些人必将受到人民唾弃,所以,老子希望天下 的官都象第一、二种那样的官,不要象三、四种那样的官。 老子讲的这些为官之道表面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都是些老生常谈,在一些人看来都 是些空洞的大道理,但是,凡是在官场为官比较久的人,为官作得比较成功的人就会有深 刻体会,就会感到这真是金玉良言,特别是官作得越大,越成功感触会越深,我们可以从 许多媒体新闻中看到,那些中央的领导,省市的领导,企业集团的领导他们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不都是这样作的吗,所以,千万不要认为这是空谈阔论,这真是官场不败的的规 律和法则呢。 归纳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为官是有规律可循的,是有共同法则的,也是有窍门的,这归纳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为官是有规律可循的,是有共同法则的,也是有窍门的,这 些窍门可以用九要九不要概括起来:一、要虚怀若谷,不要锋芒毕露;二、要上善若水,些窍门可以用九要九不要概括起来:一、要虚怀若谷,不要锋芒毕露;二、要上善若水, 不要与人相争;三、要功成身退,不要贪婪权利;四、要形神合一,不要口是心非;五、不要与人相争;三、要功成身退,不要贪婪权利;四、要形神合一,不要口是心非;五、 要勤于事业,不要贪图享受;六、要宠辱若惊,不要骄傲自满;七、要厚重踏实,不要轻要勤于事业,不要贪图享受;六、要宠辱若惊,不要骄傲自满;七、要厚重踏实,不要轻 浮急躁;八、要模范带头,不要指手划脚;九、要讲究策略,不要盲目乱干。世人如果能浮急躁;八、要模范带头,不要指手划脚;九、要讲究策略,不要盲目乱干。世人如果能 够做到以上九条,那他就是一个好官了,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了。够做到以上九条,那他就是一个好官了,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了。 第三章第三章 老子论德老子论德 第一节第一节 德说概论德说概论 “德”篇是老子道德经的第二篇,也就是“德经”,在以往一些著作中,有的把 德经放在道经的前面,大多数则将其放在后面,通称道德经。 正如上一节讲的,道是讲的天道即自然,讲天、地、人、事的规律法则,也就是常说的 世界观,宇宙观。它要解决的是人们对宇宙、世界、万事万物规律的认识问题, 而“德”篇则是专讲德行,它是要解决人自身的品质问题,也就是人们的人生观问题。 德是道的延伸,是道的体现,所以是一体的,通常把道和德合在一起说,称为道德观。 德的表现德的表现-上德不德上德不德 第三十八章原文:第三十八章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其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译文:译文: 有上等德行的人不标榜自己有德,这样的人具有崇高的德行; 下等德行以不失德为标准,这种标准实际上是无德的表现。 有上等德行的人处无为之事,他们并不觉得自己有德; 下等德行的人作些有德行的事,他们就觉得自己有德行了。 上等仁爱君子作出仁爱之事,但并不认为自己有仁爱; 上等义气之士作出义气之事,就认为自己讲义气。 上等讲礼制的人有所作为,如果他们制定的礼仪制度没有人遵守,就举起胳膊抗议,强制别 人执行。 所以,世上的人不讲大道使道丢失后,就提出讲究德行的要求, 当人们不讲究德行使德行也丢失后,又提出要讲究仁爱的要求, 当人们也不大讲究仁爱使仁爱也丢失后,就又提出义气的要求, 当人们连义气也不讲究被丢失后,就只有讲究带强制性的礼仪制度了。 到了只讲礼仪制度的时候,说明忠诚信用已经很薄弱了,也就是祸乱的开始了。 所谓先知先觉,只不过是用道作虚华的表面文章,实际是愚蠢行为的开始。 因此,大丈夫处事讲究敦厚,不喜欢浅薄;讲究踏踏实实做事,不做表面文章。 所以,去除那些不好的而保留好的。 首先应当弄明白,什么是“德”?“德”是“道”的派生体,“德”和“道”一样,也 是一种没有形状,没有名相的空无的状态,但是,它要通过具体的,有名相的物体反映出 来,使人能够看到它们的存在。 “德”就是一个人,一个物的品质。就象世上的东西一样,有品质好的,也有品质差的, 品质好的就受人喜爱,进入物品交易时价值就高,品质差的就不受人喜爱,交易中价值就 低。 其实人也是一样,品质好的就受人喜爱,品质差的就不受人喜爱,在商品经济社会里, 人其实也成为了一种商品,也在参与交易,交易中也有价值高低的问题。 那么,怎样才算有“德”,怎样才是无“德”呢?首先,老子给我们了一个总的答案: 有上等德行的人不标榜自己有德,这样的人具有崇高的德行;下等德行以不失德为标准, 这种标准实际上是无德的表现。 为什么呢?具有大德的人,根本就没有德与不德的概念,在他看来,所作的一切都是自 然的事,都是份内的事,象雷锋,他作了那么多的好事,他本人并不觉得自己有大德,而 是认为自己是人民的子弟兵,就是应该为人民作好事。 所以,大道无形无名,大德同样无形无名。一旦有了意识的去作有功德的事,那就进入 后天有分别心的凡夫俗子了,所以,没有道德具有下德的人,才把道德观看得很重,生怕 失去道德,做什么事都要用道德去衡量一下。 这里讲一个梁武帝出家的故事:梁武帝萧衍信佛,一天上午和几个大臣到郊外,看见躺 着几百尸体,一些人哭声震天,刀斧手杀气腾腾,萧衍见了,口中反复念着“阿米陀佛, 罪过,罪过”。其实,老百姓恨死他了,因为他就是个凶狠残暴的皇帝,就是他下令杀人 的。为了巩固他的江山,他制定了许多酷刑,规定一人逃亡,全家判刑,监狱都装得满满 的。 同时,他又用佛教的因果报应,死了可进天堂,如果犯上作乱,就要入地狱来麻痹民众。 他在全国修了上万所寺庙,和尚尼姑几十万,让全国都信佛,忌荤吃素,烧香念佛,就是 上朝文武百官都要念阿米陀佛,全国三分之一的收入用于佛事,弄得全国民众吃不饱穿不 暖,怨声载道 这还不算,他还假惺惺的不当皇帝了,要出家当和尚。先后四次到同泰寺去舍身。害得 大家多次去劝说,他又说,要回去就要拿钱来赎身才虔诚,况且我是皇帝,影响太大,钱 少了还不行,要一万万两,为了赎身,前后花了四五万万钱。 后来,达摩祖师来到中国,去见他,他问:“朕造了这么多寺庙,度了这么多僧人,有 没有功德呢?”达摹说:“全无功德。”所以后来他在侯景之乱中,被软禁,被活活饿死。 象梁武帝这样刻意去积德的人会不会有德呢?显然没有。所以,处处去标榜自己有德的人 不是有德的表现。 接着,老子讲了大道与德行,与仁爱,与义气,与礼制之间的关系。在老子看来,社 会上人们的道德观念在退步,人们之所以提出仁爱、义气、礼制这些观念,就是道德丢失 了。他认为,一些人就是把大道丢失了,才提出大德,大德丢失了,才提出大仁,大仁丢 失了才提出大义,连大义也丢失了,才有用礼仪制度来规范社会的结果。到了用礼仪制度 来规范社会的时候,就是祸乱的开始了。 而真正的国家治理,应当由礼制向义气过度,再向仁爱过度,再向大德过度,再向大 道过度,达到以道德治理天下的境界,才是良好的社会。而儒家推崇的以礼教治理天下, 也就是制定一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矩,强调国君要象国君,臣子要象臣子,父 亲要象父亲,儿子要象儿子,不能逾越规矩的这些规矩,已经是到了社会不可救药的地步 了。 所以,老子反对那些自命先知先觉,拿着规矩去限制别人,去教导别人怎么怎么做的 作法,称这只不过是用道作虚华的表面文章,实际是愚蠢行为的开始。这也是老子“绝学 无忧”思想的真实意思,也是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呢?大丈夫处事讲究敦厚,不喜欢浅薄;讲究踏踏实 实做事,不做表面文章。所以,去除那些不好的而保留好的。其实按照老子“道”的思想, 就是四个字:顺其自然。 德的关系德的关系-道生一德道生一德 第四十二章原文:第四十二章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译文: 大道生出德一,德一生出阴阳二,阴阳二生出天地人三,天地人三则生出万事万物。 万物背负于阴而怀抱于阳,与天地之间的真气相冲而和为一体成为有形的物。 世人本来最厌恶的是孤、寡和不毂,可是最尊贵的王公贵族却用来自称。 可见,事物都是有损失才会有收益,或者为了收益反而造成损失。 人们是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 叛经离道的人会短命,不会终老而死,我就把这些道理作为教导人的开始吧。 “道”生一,这个“一”是指什么?有的学者说是指“妙”,有的学者说是指“徼”, 还有的说是指真气,我们认为这个“一”即不是“妙”,也不是“徼”,更不是真气,而 是指“德”, 为什么说是“德”? 因为“德”是“道”的派生物,世上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发展 规律,同时,世上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德行,“德”是“道”派生出来的。老子把“道生 一”这个命题放在德章中讲,就表明是指“德”, 此外,“道”所生的万物,每种物都有它的德行,这种德行是共有的特性,是与“道” 俱有伴生的特性,所以是指“德”。 “德”生出阴阳二,正因为道的德行,产生了天分白昼,地分山水,人分男女的阴阳 二重性,也正因为这种二重性才又分出了天、地、人这三大基本物质,而这三大基本物质 又分化成了世上的万物。所以说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或者直白些 说,就是道派生德,德派生阴阳,阴阳派生天、地、人,而天、地、人则生成万物。 万物的生成离不开天地之间日月光辉的光和作用,离不开空中真气的滋养,因而,万 物背负于阴而怀抱于阳,与天地之间的真气相冲而和为一体成为有形的物。这就是“道” 本身的德行。 作为万物之一的人,也由道赋予了每个人的德行,也就是说,人的本性就是一种有德行 的高级动物,这种德行是先天的因素。但德行又受后天因素的重大影响,人的德行本性本 来是向善的,主观上本来人人都想自己成为一个好人善人,不作任何缺德的事。但这个世 界又太残酷,竞争又太激烈,为了生存有时又不能不违背人的本性,作出许多缺德的事。 所以,人类就是在这种矛盾中生活着,挣扎着。正因为环境影响,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德 行。 本来,人的高尚德行是很自然的事情,是人这种高级动物区别其它动物的标志,是人类 理所当然应当具备的品质。但绝大多数人因受后天不良环境的影响,接受了许多较差的德 行,只有少数立场坚定,坚守作人原则的人才具备最高尚的德行,从而成为世人千古传颂 的圣人。 老子也就是用这种圣人坚守本性,把明知道的,人们最厌恶的是孤、寡和不毂的称呼自 称。可见,事物都是有损失才会有收益,或者为了收益反而造成损失的道理来教导人们树 立良好德行。 第五十二章原文:第五十二章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得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弱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 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译文:译文: 天下开始的本源也就是大道,就是天下的母亲。 既然得到了本源之母大道,还应该知道本源之子既大德; 既然得到了本源之子大德,反过来应当遵守本源之母大道,了解了它们之间的这种不可分离 的关系,终身都不会出现差错发生危险。 塞住贪婪的眼睛不要妄视,闭上多言的嘴巴不要乱说,终身都不会有勤苦; 打开贪婪的眼睛,作出无益的事情,终身都没有救援。 坚持渺小就会变得明白,坚守柔弱就会变得强大。 用眼睛去观察社会观察事物,就会变得明白起来; 不给自己留下遗憾,不给自己带来灾殃,这就是沿袭前人的平常道理。 老子在这里更进一步说明了道与德的关系,道是母亲,德是儿子,德是道派生的,德 要反哺于道。也就是说,能自觉按道的规律为人处事的人,自然也就具备了德行,有德行 的人必然也就是在按道的规律做,道和德是密不可分的,是一体的,所以通称道德。 “道”,也是成功作事的基本规律,“德”,也是作人成功的基本规律,严格按道和 德的要求去作,也就永远没有危险。明白了这个天下最普通的道理,我们就应该知道自己 该怎样作了。 塞住贪婪的眼睛不要妄视,闭上多言的嘴巴不要乱说,老子把人的眼睛和嘴巴看作是 表现德行的两个主要器官,眼睛是个收入的器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切好的不好的信 息都是通过眼睛收集起来,传递给大脑,由大脑作出决定。人的贪婪,贪色,贪财,贪名 等都是通过眼睛来收集的,所以,遇到这些事情就要自觉塞住眼睛,尽量少去看。嘴巴则 是个输出的器官,常言说,祸从口出,许多祸事都是由于言语不慎造成的,所以,要闭上 自已的嘴巴,尽量少说费话、大话、恶话。 坚持把自己看得渺小就会变得明白,坚守把自己看得柔弱就会变得强大。这是强弱、 大小辩证关系在国家、官场、人生上的应用。通常,人人都会选择把自己打扮得很强大, 谁也不愿意打扮得很弱小,这是人性的一个基本弱点,而且是个不容易克服的弱点。 但是,根据自然的规律,强大了也就意味责任重大,意味着任务艰巨,意味着面临的 矛盾和问题更多,意味着别人更加注目盯着你,意味着着物极必反,意味着衰落,因此, 无论国家有多么强大,官位有多么强大,越强大越要有忧患意识,要谨慎看待自已,这样, 就不会给自己留下遗憾,不给自己带来灾殃。 德的本性德的本性-生而不有生而不有 第五十一章原文:第五十一章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译文: 大道生成了它,大德养育了它,物相形象了它,形势成就了它。 所以,万物都非常尊崇大道而且把德行看得很高贵。 大道之所以被尊崇,大德之所以被看得高贵,因为它们从来不对万物发布命令而顺其自然。 因此,大道生成了它们,大德养育了它们,促其生根,促其发育,促其成长,促其成熟,促其 收养,促其循环往覆的代代相传。 生育万物而不占有万物,作用万物而不希望万物报答,成长万物而不主宰万物,这就是最高 尚的德行。 天下万物皆有优秀的德行,其中许多德行是很值得人类学习的,因为人也是大自然的 一个成员,所以,大自然万物的德行其实是相通的。 天下至柔的东西莫过于水和空气,但这种至柔的东西却能存在于所有的物体中,战胜 所有坚硬的物质,水和空气也有自己的性情和德行,有时发怒,有时安静,有时给万物以 灾难,有时给万物以恩惠,但总的说,它们的德行是上品的,它们用自己默默无闻的自然 无为成就了世间万物而不索取任何回报,这种德行是天下少有的,也是人类最需要学习的。 大道是具有最高德行的,这个德行就表现在它生育万物而不占有万物,作用万物而不 希望万物报答,成长万物而不主宰万物。 因而,可以说,道为万物之父,德为万物之母,但这个父母对万事万物从来不加干涉, 从来不求报答,一切顺其自然。 这在人类看来是不可思议,也不可接受的。因为,按照人们的思维,有来有往,来而 无往非礼也,我成就了别人,别人就应当回报我,也正因为人类的这种思维和奢望,违背 了大自然的规律法则,所以给人类自己带来无限烦恼和恩怨。因此,人类应当反省自己, 仿效大道的德行,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最高德行。 当然,具有最高道德的人是不求索取回报和恩惠的人,但并不是具有最高道德的人就 是没有回报和恩惠的人,恰恰相反,往往这种人自然而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得到最大的 恩惠,这就是老子说的,身处后位,但总是被人推到前台来,身处低位,但总是被人推举 到高位上去,在前台,在高位,自然是名也有了利也有了,这是自然而然的事。 在政界,我们经常会看到这么一种现象,一些一心想当官,一心想向上爬的人不一定 上得去,一些组织上没安排升迁,不想往上爬的人反而上去了,特别是通过选举产生的干 部比较多,因为他们为人民作了许多好事善事,集聚了很多德行,人民自然要把他推到前 台,推到高位去。 德之力量德之力量-天得一清天得一清 第三十九章原文:第三十九章原文: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 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发; 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此非以贱为本邪? 非乎?故至誉无誉。 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译文: 自古凡是得到一德的,都有所建树。 上天得到一德因而天空变得清澈明亮,大地得到一德因而变得宁静安祥, 神仙得到一德因而更加灵验乖张,五谷得到一德因而丰盈满仓, 万物得到一德因而茁壮生长,侯王得到一德因而纲纪正常。 以这个道理来推论。 上天如果没有一德,就不会清澈明亮,恐怕将要崩裂; 大地如果没有一德,就不会宁静安祥,恐怕将要崩发; 神仙如果没有一德,就不会灵验乖张,恐怕将要歇息; 五谷如果没有一德,就不会丰盈满仓,恐怕将要枯竭; 万物如果没有一德,就不会茁壮生长,恐怕将要灭绝; 侯王如果没有一德,就不会纲纪正常,恐怕将要乱政; 所以,珍贵是以卑贱为底本的,高大是以低下为基础的。 因此,拜侯称王的人都把自己称为孤、寡、不毂,难道这不是表示他们把低贱作为根本吗? 不是吗?所以,最高尚的荣誉是没有荣誉。 所以,不愿意将自己比喻作琭琭美玉,而将自己比喻作珞珞顽石。 这一章是讲德的功能与作用的,德的功能作用是什么?不同的东西有不同的作用,老 子在这里连用六个排比句,又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述德的功能作用, 上天得到一德因而天空变得清澈明亮,否则电闪雷鸣将要崩裂;大地得到一德因而变 得宁静安祥,否则山崩地裂将要崩发;神仙得到一德因而更加灵验乖张,否则神算不灵将 要歇息;五谷得到一德因而丰盈满仓,否则将要枯竭颗粒无收;万物得到一德因而茁壮生 长,否则物种灭绝世界荒凉;侯王得到一德因而纲纪正常,否则朝纲大乱江山不保。 老子列举了天地神灵,五谷万物来阐述事物的德行,说明了世上万物都有它的德行, 我们也都要去研究它,比如我们研究上天的德行,在于摸透上天的脾气以预防天灾;我们 研究大地的德行,在于摸透地球的脾气预防地质灾害;我们研究五谷的德行,在于摸透植 物生长的脾气以争取丰收;我们研究万物的德行,在于摸透万事万物的脾气以抢救物种保 持繁荣多样性的世界;我们研究侯王的德行,在于明确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的强大作用以治 理国家。 所以,各个领域各种物体,人类都要去研究它,其中重点是研究人的德行,因为人是 世上万物的灵长。老子在本书中其最终落脚点还是要强调人的德行,因此,总归德的功能, 主要还是以德正天下,也就是通常讲的德治。 为什么明智的帝王、学者都主张德治呢?这是因为,德是一种最强大的感召力,最有 效的软实力,是凝聚人心征服天下最有力的武器。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在商朝未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