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众传播与传统文化消解大众传播与传统文化消解 摘要:在后工业社会的背景下,大众传播以其技术优势,以文化工业生产的方式,用大众化 的文化商品不断消解着传统文化的本真内涵, 对传统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 习俗与观念等造成了剧烈的冲击,凸显出大众传播对传统文化巨大的解构作用。针对此现 象,本文首先从文化概念入手,对传统文化的特征做出界定,指出“文化消解”概念的意 义;其次从“文字消解现象” 、 “传统价值观陷落与社会道德失范现象” 、 “媒介帝国主义冲 击民族文化现象”等三个层面分析,指出大众传播发展导致“文化解”的存在表现与形势 的严峻性;再从后工业社会背景出发探讨分析了问题的成因;最后对传统文化发展前景进 行瞻望,提出见解与建议。 关键词:大众传播;传统文化;文化消解;后工业社会 长期面对电脑屏幕工作,敲击键盘,习惯用智能 ABC 输入法编写文案的你,偶然有一天 拿起笔,也许是修一封家书,也许是撰一则公文,或也许只是摘一些资料,这时你却发现 许多自己惯常使用的文字的确切写法,在你即将落笔的那一刻,竟如被风吹过的烟雾般凭 空消散了。任凭你苦苦思索,固执地徘徊在你脑海里的只有这些文字的读音。你大概也能 猜出造成自己书写苦恼的原因。没错,正是你在工作中长期依赖的电脑汉字输入法。电脑 输入技术的进步,使你得以摆脱书写,庞大的字库,众多的备选汉字,让你只需轻轻瞟一 眼,就能找出自己所要的文字。当你正为人类的这一伟大发明暗自称好时,却不知道,无 形中它也令你忘却了众多文字的正确写法。 粗心的你,也许只把它当作日常生活中不足挂齿的笑谈,但是,事实上,它却鲜明地折射 出现代大众传播体系与文化互动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即大众传播对传统文化的消解。在后 工业社会的背景下,大众传播以其技术优势,以文化工业生产的方式,用大众化的文化商 品不断消解着传统文化的本真内涵,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 概念分析:文化、传统文化与文化消解 在理解大众传播对传统文化的消解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非常复 杂的概念,相关概念有一百多种。英国十九世纪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 (1871)一书 中指出,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上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 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整体。 ” 1在广义的文化 概念中,文化被分为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最深 层的东西,如文化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 2 而所谓的传统文化的深层含义在于:传统文化是一种观念之流,是一种价值取向,是肇始 于过去融透于现在直达未来的一种意识趋势和存在。被称为传统文化的东西,必定是在社 会机体组织及人的心理生理结构中有着生命力和潜在影响力的东西,这些业已积淀为人 的普遍心理生理素质的因素时刻在规范、支配着人们未来的思想、行为,不具备这一特 征,就不能划归到传统文化的范围。 3总的来说,传统文化侧重强调文化的历史厚重感、 延续性,观念道德的规范性,以及民族、地域的特点与个性。然而,今天,传统文化的历 史厚重感、道德规范性和民族个性正在慢慢丧失,传统的艺术、知识得不到传承,信仰与 习俗被无情抛弃,道德与法律失却了规范的力量。这些现象,用一个专业名词加以描述, 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化消解” 。而在传统文化消解的过程中,大众传播又扮演了重要角色。 由于媒介,特别是电子媒介的发达,使以媒介文化为主流的大众文化迅速蔓延,甚至在全 球覆盖;高雅艺术所构筑的将大众文化拒于其外的森严壁垒在日甚一日的大众文化声浪中 土崩瓦解。瓦尔特本雅明曾悲观地预言,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将使它们失去昔日的“灵晕 “。如今,新技术更催生了繁多的文化现象、娱乐形式、生活方式,譬如各种形式的摇滚乐, 视频技术,异地对话的网络技术,无处不在的广告,以及兼具文学色彩的手机短信等等。 在传统文化被解构和“审美泛化“ 的事实背后,大众传播巨大的解构作用得到全面凸显。 二、大众传播对传统文化消解的具体体现 如上所述,迅速膨胀的现代大众传播在传统文化的消解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开篇的 小案例,彰显的只不过是大众传播技术前进步伐对文化知识存续的撕裂作用,是大众传播 对文化消解的微不足道的体现之一。在现实中,大众传播怎么消解传统文化的呢?笔者认 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大众传播对传统文化的“文字消解” 文化有两个必备要素,一是传统,二是思考。 4追求文字本真内涵的深刻性正是传统文 化的体现。因为文字不但是文化的基本载体,使之得以在现实中存续,而且文字本身就是 一种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历史的沉淀。十五世纪,古登堡铅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宣告了印 刷时代的到来。印刷技术将话语通过文字固定下来,理性和批判意识得以形成、发展与延 续,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播,文字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与智慧的重要途径。通过文字的阅读, 人们得以进入传统;同时,文字作为抽象的符号,迫使人们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深度思考, 否则无法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而思考在无形中增强了承载在文字内的传统文化的活力, 使之得到确切的理解与贯彻而非仅仅停留在浮嚣的表层。因此,文字成为传统文化的一种 重要表征。然而,随着人类传播技术的发展,今天,文字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印 刷与电子媒介中均出现了文字消解的现象。 “读图时代”的到来,宣告了文字在报刊、杂志等印刷媒介中独霸天下局面的终结。摄影 技术的进步,图象处理工艺的日臻完善,使人们对图片的审美观感获得满足的同时,也导 致了报刊杂志中图片使用的泛滥。街头的报刊亭里,十几份报纸的头版争奇斗艳,通栏的 大字标题,套彩的巨幅照片,刺激着你的视觉神经。翻开杂志,明星近照,香车美女,锦 衣华服,充斥视野,文字让位于图片,成了图片的陪衬与补充。印刷媒体对图片的过分追 求,潜意识里引导受众淡漠了文字。 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更是声势逼人。兼容图象、声音与文字于一体,电视的多媒体特 点使文字的功能更加弱化。动态图象与声音配合的叙述方式,使人们通过图片与声音就能 获得信息,排挤了文字的表意。另外,电视的伴随性特点,也消解了文字。收看电视新闻 的同时,只要电视声音足够大,你可以在屋内四处走动,一边干活,一边接收信息,而无 需像读书报一样把自己局限在文字前面。这同样也导致了部分印刷品读者的流失。 文字消解反映在现实,就是阅读率的下降和青年人学习中错别字的增多。以阅读率为例, 据新华网2004 年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国民识字者读书率 2003 年比 1999 年下降了 8.7 个百分点,其中有读书“习惯”的读者大概只占 5%左右;无独有偶,2003 年 2 月日本 读卖新闻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该国有 48%的人承认自己在过去的一年中没有读过一 本书。 5从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的文字消解现象中,我们看到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及媒 介的新特点,成了文化消解的直接诱导。留声机的出现、电子显像管的发明与数码相机的 使用,给人类的生活增添了色彩,让人类享受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却也悄无声息地 抽空了人们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获得的思想,摒弃了精神提升的社会体验。 2、 大众传播导致了传统价值观念的陷落与社会道德的失范 传统文化追求人文精神与终极价值,重视伦理的规范性,关注主体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然 而,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现代大众传播媒介把幻想与快感带进了生活,使文化日趋浅薄 与粗鄙,再也难以为人们提供超越现实的价值意义。在市场机制的控制作用下,大众传播 媒介建构的大众文化也遵照交换法则进行买卖,致使文化商品渗透到了整个社会。当市场 成为经济与文化的交汇点之后,经济逐步转而生产那种由文化所展示的生产方式。 6以 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的大众文化内容的娱乐性、庸俗性和空幻性,使人们丧失了超验的信 仰,失去了文化的聚合力,对社会的传统价值体系产生了瓦解与破坏作用,导致了传统价 值观念的陷落与社会道德的失范。在印刷媒介、电子媒介与网络媒介中均存在着此类现象, 其中尤以电子与网络媒介最为突出,下文将以电视与网络为例进行说明。 电视与网络的诞生,是人类伟大的科技成果,它们综合了电影、戏剧、雕塑、音乐、绘画、 建筑、舞蹈、文学等各类空间艺术形式和时间艺术之所长,使真人、真事、真景、真情的 表现达到前所未有的状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同时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 然而,商业利益的操纵,使电视节目以及网络信息的平庸化、媚俗化,电视广告的不良性, 以及网络信息的低级化、肤浅化现象十分严重。 电视节目的平庸化、媚俗化体现在哪里呢?据中国广播电视年鉴显示,2000 年,我国 电视人口覆盖率达 93.65%;1998 年,全国受众每天看电视的平均长度为 2.54 小时。 7 然而,庞大的受众每天花如此多时间面对的电视节目状况又是怎样的呢?2003 年上海电视 节组委会和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发布的当年中国电视剧市场报告中指出,根 据 2002 年对 33 个城市 156 个频道 17:00 到 24:00 电视剧收视的检测数据得知,中央级 频道和省级卫视频道总共播出的 681 部电视剧中,现代剧数量最多,占 423 部,其中涉案 剧 98 部,在现代剧中名列第一;同时,据资料显示,最近十多年,中国的影视剧 80%会 有暴力镜头。 8除此之外,荧屏还充斥着大量恐怖与色情内容,趣味的低俗从人肉叉 烧包 、 夜半鬼敲门 、 鞭尸奇案等片名就可见一斑。 电视广告的不良现象也不甘示弱。作为创造消费欲望的商业产品,广告对道德意义和人文 价值的承载漫不经心。在商业逻辑的操纵下,广告文本的意义已退居其次,从性感妖艳的 身体展示到调侃戏谑的游戏式表述,其审美维度不再追求深度解释,而转向了感觉体验。 张扬身体、欲望、个性、消费与享乐的广告俯拾皆是。女性的身体被严重物化,与洋房、 汽车、商品等同,成为成功男人的标志;“我选择我喜欢” (安踏) 、 “我的地盘我做主” (动感地带) 、 “好吃你就多吃点” (好吃点)等广告语成为新的流行。虚假广告也大行其道, 产品功能的片面夸大,弱点的刻意隐瞒、潜在的恐吓威胁现象比比皆是。广告人 TOM.THOMAS 就曾针对广告的虚假现象做过告诫与指责,他说:“广告反正就只是广告, 对律师和检查人员来说,只要站得住脚,尽管说谎去!可是,对其他所有人来说,谎言就 是谎言,而且清清楚楚。 ” 9 网络文化中一些鄙俗的东西,更是泛滥成灾。时下的网络流行文化已呈恶性发展之势,重 点搜罗有关性、暴力、黄色语言、娱乐谣传、花边新闻等热门元素,推崇低级下流的聊天 文化。某些商业网站打着交友、 “性教育” 、 “人体艺术” 、商业广告的幌子,散布色情视频、 图片和信息。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说,互联网已演化为“没有围墙的妓院” 。 10辽宁 渤海大学教师王吉鹏针对网络色情的泛滥,曾先后发表了网站 CEO 的下一个称呼老 鸨等许多文章。 综上所述,为追求电视剧的收视率、网络的点击率而创造广告收入,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已 陷入创造商业利润的黑洞,片面顾及经济效益,而舍弃了社会效益。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导 向下,传统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被撞击、粉碎与抛弃,并由新的价值方式取代。大众传 播构建的虚拟环境使大量的年轻人热衷于物质与享乐,拒绝理性的审度与深度的思考。汉 堡包、麦当劳、好莱坞大片、R&B 和摇滚乐、暴力、犯罪、性开放没有了值得恪守的 美德与信仰,只有叫嚣的物质与欲望。在我国,家庭形态的改变(出现丁克家庭、单身贵 族和未婚妈妈) 、性爱模式的改变(一夜情) 、休闲活动的改变(畸形消费)等已初见端倪 的现象,正是传统文化被解构的最好说明。 3、媒介帝国主义对弱势国家传统文化的消解 民族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任何形态的文化,首先是民族性的文化,它是适应民族 生存特点而形成发展的,是在民族身上体现出来的民族化的精神依托和力量,它往往凝聚 为民族特有的国民性格和社会心理意识。 ” 11民族文化是各区域与民族的特征得以维系 的基础,它是民族得以不息繁衍、保持旺盛活力的生命线。然而,传播技术发生的革命性 转换,在这个时代却造成了一种文化连接与扩展性的建构时机。语言的交流、印刷术的发 展、殖民制度化的文化推行,还有一些物质形态的创造发生道路、航行、通讯等传播 的形式开始连接起那些独立的区域和文化时空,整体文化时空的全球化雏形开始初建。强 权暴力对于整体世界的开始规划,伴随而来的是整个世界必以某几种文化类型作为世界整 体的架构,使文化的差异性被彻底取消。 对此,有人提出掌握文化就等于掌握了霸权。纵观现实,现代大众传播的确充当了西方资 本主义经济强国向发展中国家与弱势民族、地区实施文化渗透的帮凶,它成为帝国主义张 扬文化霸权的手段与载体,稀释了弱小国家与民族的独特文化。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就为西方强国的文化传播提供了锐利的武器。互联网消饵了时空距离, 使世界缩小为地球村,但经济与技术的差距又令弱势民族与地区的文化主权受到了严重的 威胁。网络语言的英语化,显示美英已占垄断全球文化的话语权,非英语民族和国家的文 化将被排斥出网络。据资料显示,互联网的中文信息输入量(且大部分是新闻)不到总量 的万分之一,输出量不到总量的万分之四,不受西方控制的英文信息也不到万分之一;目 前,美国文化占据了网上信息资源的 90%,使人们一进入因特网就犹如进入美国文化之中。 12 在文化产业方面,南北差距更大。据统计,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由西方 七大国垄断;美国控制了世界 75%的电视节目生产与制作,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节目 有 60%?80%的栏目内容来自美国;美国公司出产的影片产量只占全球影片产量的 6.7%, 却占领了全球电影总放映时间的 50%以上,总票房的三分之二。 13 与此相反,一些经济欠发达国家与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已经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逐步消失。 在世界各地,许多产生于特定文化、历史和环境中而自身无法实现现代化的语言已经消失。 今天,全球有上千种语言只有近万人,甚至不到数千人会说了。 14问题的严重性更在于, 强势文化在全球文化竞争中居于主导地位,在销售本国文化产品牟取高额利润的同时,也 竭力输出其政治观念、文化观念与价值观念,甚至以之作为其维护霸权的重要战略。1995 年 10 月 6 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就公开宣称:“美国负有独一无二的责任和具有独一无二的 能力” , “在全世界推进美国的价值观和促进美国的利益” ,坚信“今后的时代,控制世界的 力量将不再是军力,而是信息能力走在前面的国家” 。 15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媒 介,推行媒介帝国主义的文化传播策略,使西方消费主义文化风行世界,必然会造成弱势 国家的文化消解。 三、大众传播对传统文化消解作用原因的分析 传统文化受大众传播冲击造成的断裂,从本质上应归咎于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后工业社会”概念,在 1959 年,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奥地利召开的一次 学术会议上首次提出。在 1973 年出版的专著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 索中,贝尔系统地论述了他对后工业社会的看法,他认为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生 产理论知识和技术的服务部门的扩展;专业技术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日趋支配性地位; 理论知识在组织决策和指导变革方面处于中心地位;人们对技术发展的规划和鉴定能力增 强;新的智能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复杂系统决策的可靠性。 16总括就是科学技术迅 猛发展,社会经济进入消费型发展阶段。贝尔指出,之所以提出“后工业社会”概念,乃 是侧重于指出现代社会仍处于一种巨大的变革之中,旧的社会关系、现有的权力结构,以 及旧有阶级的文化都正在迅速销蚀;因此,在社会发展问题上用“后”这一缀语,是一方 面对过去已逝,另一方面对尚未到来的先进工业社会感到迷惘的“生活于间隙时期的感受” , 意在说明人们正在进入的一种过渡性时代。 17 后工业社会的突出特征是进入消费型社会。贝尔在追求后工业时代文化冲突机制和危机根 源时,认为经济领域,其全部活动都严格遵照“效益原则” ,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为目标。 18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控制机制逐步倾向于资本主义市场机制,文化信息的生产与交 换都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逐步市场化的媒介组织在采集与传播 信息时更关注信息的“卖点”能为自己带来多少经济利润,因此,如何吸引受众,发现受 众趣味中心成了媒介组织从事信息生产的重要课题。然而,在消费型社会中,科技对人的 压迫,经济效率的追求导致了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的生理与心理超负荷运转。于是,在文 化生活的消费上出现了逆反现象,人们追求轻松与享乐,表现在信息的选择与关注上,就 是趣味中心向娱乐性、趣味性、消遣性的转移,不可避免地也出现了低俗性与平庸性。以 2000 年 6 月 5 日至 6 月 11 日北京“首都在线”一周热点新闻排行榜点击率前十五位的信 息为例,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以下为排行榜19: 点击率 新闻题目, 15140 北京警方锁定奸杀北大女生疑凶(焦点国事 凤凰网站) 10825 三女子:当面裸露试衣做幌 背后伸出黑手行窃 (时尚生活 中新社) 9384 花花公子引诱名嘴拍裸照(娱乐星空 广州日报 ) 9014 鬼子来了被封杀全国禁影 (娱乐星空 263 即时报道) 6599 大陆将射巡弋飞弹 专家指称威胁美日台(焦点国事香港商报 ) 6586 16 岁女生标新立异(时尚生活北京晨报 ) 6559 北大妥善处理女生奸杀案善后(焦点国事文汇报 ) 6095 布莱尔在万名女人前丢足了脸(国际风云 中国青年报 5866 北京老人追求“性”福(时尚生活 北京晨报 ) 5469 王菲寂寞难耐再飞台北探见谢霆锋(图) (娱乐星空) 5392 张艺谋拒绝再用章子怡(图) (娱乐星空 263 即时报道) 5136 南宁昨爆街头血案(时尚生活) 4901 中国哪些人最富(焦点国事) 4694 王菲首度开腔畅谈“王锋恋” (娱乐星空广州日报 ) 4655 美国纽约 150 人全裸上大街(图文) (国际风云江南时报 ) 投合受众趣味,大众传媒在节目、新闻信息的发布上也抛弃了社会效益,忽略了传统文化 的传承,唯创造“某某率”为要务。反过来,这又带来了受众欣赏水平与审美趣味水平的 不断下降,造成价值观与道德感的滑落,如此生成恶性循环,不断消解着传统文化。 后工业社会的另一突出特征是科技的迅猛发展。后工业社会对科技的高度重视,为大众传 播媒介传播信息提供了更优越的条件与环境。大众传播,是职业化的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 的传播媒介对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过程,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现代技 术的发展。 20现代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转换使人类社会信息的传播速度与广度达到了 前所未有的水平,然而也为在传播领域中居于控制地位的传播者实现商业或政治目的提供 了便利。一方面,大众传播技术的进步使人类接触媒介信息的频度、几率与选择增加,同 时也使崇尚商业利益、歪曲或摒弃传统文化道德观的不良信息步入更宽广的流通领域,对 传统社会价值体系造成恶劣影响;另一方面,大众传播技术的飞速前进,又对文化的流向 产生了势能影响,强势文化借助经济实力与技术实力向弱势文化施加影响,使之趋同于强 势文化。经济强国对技术的占有量与垄断使其文化形成单向流动;而由于技术的缺乏与落 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弱势文化则很难向外输送与流出。在大众传播攻势的夹缝内生存, 这些文化不可避免地也发生了裂变。 在考察后工业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传播对传统文化的消解作用时,一个重要的方面 尤其不可忽略,那就是传播技术转换伴生的传统文化自然转换。即在特定时空与技术条件 下形成的传统文化,自发适应当前特定的社会历史技术条件,摒弃在原有历史技术条件下 形成的部分主要特征,衍生出新的特征,最终逐渐取代传统文化固有重要特征的现象,导 致在转换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某些内容与特性自然消解。比如数字摄影与音像技术的进步与 广泛使用就导致了适应传统印刷技术条件的“文字文化”向适应现代传播技术条件的“视 觉文化”的转换,即本文开头提及的“文字消解” 。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贝尔曾提 出:技术经济体系的变革是直线型的,生产效益较高的机器或工艺程序自然会取代效 益低的,这是由于功利和效益原则为发明、淘汰和更新提供了更明确的规定。然而,同样 的“规定”应用于文化领域,却会导致思想的混乱与文化的危机。因为在文化中始终存在 着一种回跃,即不断地转回到人类生存痛苦的老问题上去,将文化发展纳入直线性“规则” 是错误的,因为就像波莱兹无法代替巴赫一样,新的音乐绘画等应该,也只能够成为人类 扩展的文化库存的一部分,而不是所有。 21因此,传统文化伴随大众传播技术更新而发 生的转换,不可避免地将人类带入文化困境与忧虑,无形中也消释着传统的文化观念。因 为传统文化转换中新生文化特征的消极功效是明显的;而文化回跃在追溯传统意义之时, 虽能澄清与延续某些传统意义的部分,但在争议与观点碰撞过程中,传统文化中某些珍贵 的部分仍然不可避免的遗漏或丧失了。 后工业社会对科技的崇拜虽然扩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扩大了人的视界与自我意识,增强 了人对自然的控制和利用,但现代知识的全、专、精却使现代人空前的感到自己渺小和无 助,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无所适从。同时,消费社会中的经济效益原则使人的丰满个性被压 榨成冰冷冷的分工角色,而仅仅在选择就业和社会福利上得到某些补偿。然而总体上来说, 个人已消失在他作为科层组织谋求利润的工具之中。在贝尔的著作中,他指出,一方面人 们因此而陷入了“过渡性时期”的迷惘,对自身缺乏准确的评价,精神高度虚空;另一方 面,在文化领域,人们极力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以求获得时代的认同感和安全感,他们 坚持“个性化” 、 “自由化”和“反体制化”精神,独立无羁,以个人兴趣为衡量尺度,个 人的感觉、情绪、和判断压倒了质量与价值的客观标准。 22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大众 传播的一些功能恰巧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不同需求。传播学奠基人拉扎斯非尔德与 社会学家默顿在 1948 年发表著名文章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时, 就指出了大众传播的“精神麻醉”作用。 23这种麻醉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在 “过渡性时期”的迷惘,但事实上,它让人们获得的只是精神上的表面平静,潜在里却腐 蚀了人们对周遭环境的判断力与认知力;同时,大众传媒传递的一些信息也投合了受众想 展示自我,张扬个性、自由与反叛思想的心理。因此,后工业社会人们的精神空虚与迷惘 在大众传播提供的信息中被加倍放大,对原有的文化规范造成了更大的冲击。 四、结束语:传统文化消解的反思 针对当前的传统文化消解现象,许多学者与专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概括起来, 可以分成悲观论与乐观论两类。 在悲观论者眼中看来,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膨胀将会覆灭传统文化。在时代转折的关捩点, 新生的文化将以不可阻挡的攻势抢占下传统文化所居的主要地位,然后蚕食传统文化的领 地,最终取而代之;经济强国的文化也会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淹没其他弱势民族的区域 性文化,形成世界文化的趋同现象,文化丧失了个性与特点。克罗地亚的文化部长波诺.比 什库皮奇就讽刺地说过:“文化,像生物一样,正在濒临灭亡。 ” 24 乐观者们则认为,虽然“文化消解”现象存在,但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历史延续性特点,使 它能够对大众传播的冲击产生抵抗与自我重筑的作用。在新文化的建构过程中,传统文化 的精华会得到存续,并且在新旧之间总能找到共存的平衡点;同样的现象也会出现在民族 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因为媒介技术架构起的世界文化图景和面貌,仅仅是一种欧洲强势文 化的虚拟放大,尽管它有着很强的文化帝国主义的性质,但与其并存的世界性多元文化却 仍旧在这一框架中生成。当然,这必将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 综上所述,悲观论者们看到了现代传统文化的生存困境,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具有积极的 警示意义,呼吁我们采取必要的行动来保护传统文化,但他们忽略了文化的自生功能,陷 入了片面的泥沼;乐观论者们发现并重视文化的自生作用,却缺乏必要的促进与维护文化 自生与延续的措施,有“放任” , “被动”的嫌疑。这两种观点对我们的启示是,要理智对 待传统文化的发展。首先,我们应承认重视“文化消解”的现状。因为,文化作为精神的 存在方式,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它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如果说后工业社会的 来临已成事实,我们无法改变,那么,我们应该肯定这一点:一定的文化总是与一定的社 会相适应的。当然,这不能成为我们对文化的发展丧失信心的理由,事实上,对传统文化 的构成成分,我们更应进行合理分析,对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进行保护与弘扬,并不失时 机地促进文化的发展。 我们不能抹灭后工业社会的现实,但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与弘扬,我们还应做出更积极 的回应。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大众传播的正负功能,既看到它营造虚拟环境,麻醉人们 精神的不利一面,又看到它整合社会,传递文化等有利的一面,从而采取相应措施,抑制 与减少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引导、发挥它的正功能。例如,进行新闻立法,规范信息的 传播,对媒介传播不良信息进行了清除与严厉的责罚;另一方面培养媒介从业者的职业道 德感与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充当好“把关人”的关键角色,自觉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多既符 合大众需求又能提升人的情操思想的精品节目,走好群众路线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原木购销合同协议书
- 名称更改授权协议书
- 商铺治安管理协议书
- 包机个人转让协议书
- 商铺租期变更协议书
- 劳务承包搬运协议书
- 合伙经营油漆协议书
- 协商还款申请协议书
- 医院用药免责协议书
- 医院科技战略协议书
- 内科人卫一类模拟考试题(含答案)
- 我国化工新材料发展趋势及展望
- MOOC 学术交流英语-语言技能-电子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24秋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系统与维护》实验1-13参考答案
-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
- MT-T 1199-2023 煤矿用防爆柴油机无轨胶轮运输车辆安全技术条件
- 2023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预赛A卷)暨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一试及加试试题(含解析)
- 医院保洁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安全生产目标考核表
- 人教版四年级上下册英语单词默写表(汉译英)
- 2024年度年抗菌药物使用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