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况调查_第1页
竹山县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况调查_第2页
竹山县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况调查_第3页
竹山县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况调查_第4页
竹山县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况调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竹山县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况调查 竹山县现有人口 46.7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38.77 万,占 83%,农村劳动力 21.24 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达 15 万人, 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也是全国 100 多个贫困县、全省 30 多 个特困县之一。为切实解决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实现农民收入的迅速增长,推动全县的农业产业化、农村工 业化、农民城镇化进程,近年来,我县始终把农村劳动力转 移就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来抓,成功走出了 “转移 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好路子,稳步地提高了人民的 生活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 2013 年,全县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6435 人,累计 转移农村劳动力 12.2 万人,创劳务收入 14.73 亿元,农村劳 动力转移进本情况如下: 1、 、县县外外转转移情况。移情况。全年县外转移 10.4 万人,占转移总人 数的 85.2%,其中:16-29 岁青年大多在广东、江苏、浙江、上 海等沿海发达城市的工厂打工,主要从事体力较轻的装配、 物流、制造业;30-35 岁青年人主要从事技术性较强的制造业、 企业管理及房地产销售;36-45 岁的青壮年大多到北京、辽宁、 河南、河北、甘肃、陕西、山东、山西、青海、福建等省市区从 事煤矿、铁矿开采、建筑装饰、砖厂、隧道施工等高工资重体 力劳动;46-55 岁年龄偏大的男劳动力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大 多在建筑工地当小工和保安。转移输出的大龄女性劳动力大 多从事家政服务、超市零售、保洁、餐饮服务等简单工作,工 资收入相对偏低。 2、 、县县内内转转移情况。移情况。2013 年县内转移农村劳动力 1.8 人, 占转移总人数的 14.8%,其从业领域主要以第二、第三产业 为主,从业领域覆盖房地产建筑、房屋装饰装潢、餐饮服务、 宾馆服务、商品批发零售和工业加工等行业,县内从业人员 女性较男性多。 二、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取得的成就和意义 1、 、农农村村劳动劳动力力转转移就移就业业成成为农为农民致富增收的首要来源。民致富增收的首要来源。 我县农村人口基数大,人均耕地面积少,近几年由于“丹治工 程”、 “退耕还林”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农村 富余劳动力增多。据统计,目前我县有农村富余劳动力近 14 万人,近几年每年转移人数在 10 万人以上,劳务收入 7 亿元 以上,农民务工收入成为农民总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对 竹坪乡周家湾村 10 户家庭调查显示:该 10 户家庭总人口 37 人,共有 12 个人外出务工,务工年收入都在 3.5 万元左右, 但是其中留守在家 25 人(包括 8 名务农妇女,12 个小孩学生, 5 名老人)人均年收入不足 1200 元。 2、 、劳动劳动力力转转移致富人数增多推移致富人数增多推动动了城了城镇镇化化发发展。展。我县劳 务经济发展始于 90 年代初期,起初转移主要是前往房县、十 堰、汉中等毗邻地区,主要以从事建筑业的零星转移为主, 直到 90 年代中后期,秦古、竹坪出现了大量出国劳务输出型 转移,在打工能人的带动下,劳务经济走向繁荣,涌现处一 大批劳务经济致富名人,逐步形成了“转移一人,致富一家, 带动一片”的良好氛围,到目前,这种辐射带动已遍布全县各 地,人们普遍形成了打工致富的观念,各地都出现了“打工热 潮”。通过转移输出,也涌现出了大量劳务经济富裕村,最为 著名的是竹坪乡,据统计,这个只有 26000 多人的乡镇,在 外打工的就有 8000 多人,年人平劳务纯收入达 3 万多元,打 工总收入在千万元以上的就有 50 多人,500 万元以上的有 500 多人,50 万元以上的多达 1000 余人。同时,因打工致富 也形成了诸如擂鼓镇烟墩子村、宝丰镇韩溪河村、麻家渡刘 家河村、溢水华家湾村、潘口乡小漩村等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这些村镇正逐渐成长为住房城镇带上的璀璨明珠,城镇化率 达到 50%以上。 3、 、转转移就移就业业渠道广渠道广阔阔,就,就业业形形势势多多样样,形成了,形成了较稳较稳定的定的 劳务输劳务输出基地。出基地。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县劳动者转移就业 已由过去从事建筑安装、采掘矿业等单一体力型领域,扩展 到加工制造、餐饮服务、家政服务、企业管理等技术性、专业 性强的行业,同时也开辟了出国务工的新领域。从就业渠道 看,实现就业的途径呈现多样化,主要有中介服务就业、培 训转移就业、老乡或亲朋好友带领就业、自找门路就业等形 式。通过打工能人带动和地方政府的开拓,我县已经形成了 众多对口的劳务输出基地,大连、常州的建筑装修基地,河 北、河南的煤铁矿采掘基地,珠三角、长三角加工制造基地 等大规模劳务基地 50 余处。 4、回、回归创业归创业人士增多,人士增多,对县对县域域经济发经济发展展产产生了生了积积极影响。极影响。 一是多数劳动者通过长期外出务工,形成了丰厚的资本积累, 同时在管理技术和市场意识等方面都有比较齐全的储备,为 自主创业提供了资金、技术和管理运营保障。二是政府部门 积极出台新政策,不断提升创业软环境,近几年,我县不断 加大全民创业促进就业工作力度,县委、县政府陆续出台文 件和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全县外出务工创业人员和城乡居民 创业,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构建了“绿色通道”。三是经济和产 业结构调整,为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业空间,同时劳动者 观念变化、创业指导和创业培训力度的增强都从一定程度上 推动了外出劳动者回归创业。近五年来,我县外出务工人员 回乡在畜禽养殖、建筑建材、商贸服务等领域成功创业的有 2084 人,累计投资总额达到十五亿元左右,带动就业 5299 人,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农业劳动力的就业途径 1、 、亲亲戚介戚介绍绍、能人帮、能人帮带带等自等自发转发转移。移。2013 年我县农村劳 动力转移输出 12.2 万余人,创劳务收入 14.73 亿元,成为全 县单项收入最多的支柱产业。而农民自发外出 8 万多人,占 转移输出总数的 67%,因此,自发外出仍然是我县农村劳动 力转移输出的主要形式。 2、政府引、政府引导导、中介机构、中介机构组织转组织转移。移。一是以“春风行动”为 主导组织转移,我县一直将“春风行动”作为促进农村劳动力 转移就业的主渠道、主战场,每年搜集县内外用工岗位达 10000 多个,当场达成就业意向达 3000 余人;二是积极拓展 劳务基地,我县常年与珠三角、长三角等用工发达地建立长 效用工关系,2013 年又成功与重庆中铁十一局、浙江宁波象 山县、上海嘉麟杰服饰有限公司建立了对口劳务协作,通过 劳务基地每年输出农村劳动力 25000 余人;三是全方位、多 措施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援助活动,通过“农村劳动力资源 情况调查”和“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调查”,有效掌握劳动力 转移输出动向,为组织转移提供依据;以“四送下乡”、 “新农村 帮扶”、 “十星级文明创建”等活动为载体开展政策宣传、岗位 对接、技能培训等多项帮扶活动。 四、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文化程度低,技能素、文化程度低,技能素质质缺。缺。虽然通过长期努力,农村 转移输出人员的文化程度、思想观念、技能水平等都有明显 进步,但与社会经济发展及城市从业人员素质要求相比,整 体素质及劳动技能相对较低,就业层次低,工作岗位不稳定, 劳动收入较低。 2、服、服务务体系不体系不够够健全,健全,组织组织管理服管理服务务有待加有待加强强。 。目前, 县、乡、村三级劳动力转移输出组织网络不够健全,虽然都 成立了机构,但办公设施和人员配置不足,不少工作无法开 展。同时,县外组织管理没有形成网络,管理服务没有形成 体系,跟踪服务滞后。导致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服务的各 项措施、手段失去载体,影响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农村 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 、劳资纠纷时劳资纠纷时有有发发生,民工生,民工权权益缺乏保障。益缺乏保障。不少农村劳 动力转移输出是选择边远城镇或在城市从事危险、繁重、脏、 累、差体力劳动。有的地方搞地方保护主义,对待外地民工 不一视同仁,不少民营、私营业主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不 重视安全生产投入,简化安全生产规程,强制打工者超负荷、 超时限劳动,克扣、拖欠工资,致使转移输出人员人身安全 和工资没有保障,甚至被迫强制劳动,导致转移输出人员伤 亡事故、劳动纠纷时有发生。 4、打工、打工经济隐经济隐患突出、社会矛盾冲突加患突出、社会矛盾冲突加剧剧。 。一是农民外 出务工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和农村 基层组织建设、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突出。二是外出 务工人员伤亡给农村可持续发展带来沉重负担。由于外出务 工人员自我保防护意识淡薄,以及部分企业安全措施不到位, 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外出务工人员致伤致残和死亡,一人伤 亡全家返贫,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负担及不稳定因素不容 忽视。 五、加速推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建议 1、 、强强化化组织组织引引导导,推,推动劳动动劳动力有序力有序转转移。移。一是充分发挥 劳务经济领导小组的指导督办作用,进一步夯实劳动力转移 就业工作基础,牢固树立“就业优先”的发展理念,切实把农 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积极研究制定相关政 策,实行部门联动、整体推进。二是严格按照“湖北就业专项 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不断完善专项资金运行和监督机 制,为就业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三是大力发展 劳动力输出中介机构和驻外管理组织,努力实现“就业,输出, 维权”全程服务,促使我县农村劳动力和里有序转移。 2、健全、健全“三三级联动级联动”转转移就移就业业服服务务体系。体系。一是加强服务平 台建设,抢抓国家和湖北省将来年继续加大扶持基层就业服 务平台建设机遇,进一步完善乡镇、街道级村级人力资源和 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 地、职责、制度“六到位”。 二是建立健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 就业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召开联动会议,及时交流情况,掌 握动向,研究对策,解决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出现的各种 问题,更好地为广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好务。三是加强 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按照规范化管理、合理化布局、网络化 运行、信息化传递、社会化就业、一体化服务的要求,逐步建 立县、乡、村三级联网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动态数据库和管理 信息体系,建立实名制档案,准确掌握全县农村劳动力储量、 结构和外出劳动力的数量、流向、年龄结构、文化程度以及 用工信息等情况,重点建设可输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信 息库。四是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的服务功能,完善人力资源服 务业发展政策,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的“服务、协调”功能,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在劳动力配置中的基础性交流平台 作用,做到就业工作保障得力,配置科学。 3、 、强强化化农农村村劳动劳动力就力就业业培培训训机制。机制。一是制定农村劳动力 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项目实施计划。拓展培训领域,扩大 培训规模,保证培训质量。通过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 务中心和村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重点组织有就业意 愿的农村劳动者参加培训。二是完善培训管理制度,提高培 训质量。坚持贯彻“开班确认、检查验收、台账登记、阳光公 示、监督审计”的工作思想,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定点 培训机构开展的培训做到开班核查培训人数,检查培训计划, 中途不定期检查,结业组织技能鉴定,抽查就业状况,签署 验收报告,加强就业培训工作全程监控,确保就业培训补贴 资金得到有效落实。三是改进培训方式,有针对性地组织农 民开展农、林、牧、渔等技能培训;积极鼓励开展“定向式”“订 单式”培训,引导企业与培训机构签订定向培训协议,积极鼓 励开展企业自主式培训;建立政企互动机制,就近选择有用 工需求的企业并运用其技术和操作平台对就业人员进行实 地培训,实现就地转移。 4、 、积积极打造极打造劳务劳务品牌,充分品牌,充分发挥发挥品牌品牌带动带动就就业业的作用。的作用。 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变服务理念,积极打造传统、优势 劳务品牌,以创建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乡镇工作 为契机,着力培育好“秦古制砖工”、 “擂鼓冶金工”、 “宝丰缝纫 妹”、 “竹坪建筑工”等市级劳务品牌;同时,重点培植“竹山建 筑工”、 “竹山风钻工”等具有传统优势劳务品牌,增强劳务品 牌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以品牌效应带动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实 现就业。 5、推、推进农进农村村劳动劳动力就地就近力就地就近转转移。移。发挥重大项目建设拉 动就业的作用,重点抓好大型工程建设移民迁建和“竹房城 镇带”建设机遇,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积极鼓励 发展旅游服务和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抓住鄂西生 态旅游圈建设机遇,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度假村、宾馆酒 店及各类休闲娱乐业;同时,依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适时发 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以烟叶、茶叶、油料、花 生、养殖、特色农产品等特色产业为主逐步形成以产业发展 带动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机制。立足资源优势, 大力创办以特色资源开发为龙头的新产业、新企业,吸纳富 余劳动力,促进就地就近安置。 6、增、增强强企企业业社会社会责责任感,任感,统统筹招商引筹招商引资资和和带动带动就就业业双重双重 效效应应。 。政府要切实转变招商引资观念,不仅要考虑引进企业 的经济效益,更要看重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要以企 业年新增就业人员数量为基准,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重点 扶持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企业迅速发展壮大,进一步放大就 业带来的社会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