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农村风俗习惯和称呼也不差_第1页
学点农村风俗习惯和称呼也不差_第2页
学点农村风俗习惯和称呼也不差_第3页
学点农村风俗习惯和称呼也不差_第4页
学点农村风俗习惯和称呼也不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点农村风俗习惯和称呼也不差学点农村风俗习惯和称呼也不差 我是从农村出来,从家到学校到机关,对农村风俗习惯和称呼不太懂,年纪 渐大,亲身经历过婚丧盖房、回农村过年过节,对农村风俗习惯和称呼略懂一 二。我想,从农村出来的人,懂一些农村风俗习惯和称呼也好,希望大家交流。 当作消遣也可以! 1#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2 16:02:00 第一章 习 俗 第一节婚 恋 崖州农村汉族及汉化了的黎族同胞的婚恋习俗,大同小异,由于地域和村 中杂姓聚居的原因,又另有它的特点。 一、童婚 满清和民国时,村里童婚比较普遍。男女孩几岁,不通人道,父母就给他 们定婚。原因主要四方面:其一,父母双方认为这个小孩好,可做儿媳或可作 女婿;其二,为了孩子健康的原因(所谓“冲喜”);其三,亲上加亲;其四,预结 亲,有个照应。 2#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2 16:06:00 定童婚的程序是:(一)试探,男或女孩一方认为某家小孩可做儿媳(或女婿), 先是试探,叫“试口风”。如果对方有意,就正式提出。(二)送槟榔,谈协议。 (三)交换命书,送定金。这样,一对男女孩的定婚就完成了。 3#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2 16:07:00 童婚,女孩不落夫家,到了十四、十五岁,才正式论婚嫁。多数情况下, 定童婚的男女双方,长大后一般都结亲。但也有悔婚,象琼剧中写的那样,原 因是多种多样。男方提出悔婚,手续比较简单,写个条据,做个声明,就宣告 女方自由,可以另嫁人,不退定金。 4#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2 16:08:00 女方悔婚,条件就要苛刻一点,先要男方同意,其次要作一席酒,请双方 族长喝酒谈条件,三是退定金和一定的赔偿金。解放后,童婚的现象是基本绝 迹。由童婚变为夫妻的人,现在都是六十岁以上的人了。 5# 作者:陳佰萬 回复日期:2009-5-22 16:34:00 进来向楊老師学习学习 6# 作者:3ya2008 回复日期:2009-5-22 16:54:00 再当学生. 7#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2 17:39:00 农村历来可以自由恋爱逛号 大清到民国,村民虽然不能通过自由恋爱结婚,但是由于独特的原因,恋 爱还是相对比较自由,俗称“逛号“。长到十四、十五岁,姑娘就三五成群,集 中住在一起,一般是寡妇家,这家是姓什么的,就称为“老号”,也称“老 落“。男子也三五集中住,称为后生房。白天姑娘要做工,拔秧、插田、拔草、 割稻,有时晚上还要用老式磨磨稻谷、舂米。男孩一般不做工,几个人集中在 “后生房“里谈论姑娘,学习基本功,研究“逛号“对策。 那时,恋爱的基本功主要是练习“逛号”语言。口舌灵敏与否,对恋爱成 功的决定性很大,有“不以人才生相对,要以语言对语言“的说法。练习说话, 主要是学唱土歌,那时有文化的人很少,唱土歌是口头传授。 8#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2 17:41:00 逛号注意事项 在逛号时,一般不用土歌调唱,而是用白话说土歌内容,如“从室跟龙到 此着,看见龙头角装装,借问在路的群女农,此土有人号了否?”叫做“比四句” 。那时,男女子都会“比四句”。“比四句”好的,谈爱威力就大,可以得到 漂亮姑娘的欢心,笨嘴笨舌的,只能挑差一些的,个别要一直在“后生房”住 上几批,甚至住半生的也有。 在“逛号”时,有个同姓回避的约定俗成。一般同姓不谈恋爱,也不结婚。 如果这个“姑娘号”里有比你大的同姓姑娘,一般都称姐(同姓大姐),你就不 要到这个号。如果这个号里有你喜欢的姑娘,只能趁你这位大姐不在,才能去。 有比你大的同姓男子来“逛号”,同姓的妹要主动回避。 9#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2 17:43:00 逛号三步曲 男青年“逛号”一般经过三个阶段:一是试探,如果你觉得某个姑娘比较 中你的意,你就经常到这个“号”,当然不是一个人,同伴有二、三人,其他 “后生房”也有人来。 虽然是“自家摸鱼放自家筐”,但一般是互不干涉,各自发出自己的试探 信号,多都是泛泛而谈;二是进入单独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试探,双方有意 后,男女双方同样在“号”里单独对话,那段时间,可以说是双方最怀恋的时 候:“1 日不见如 3 月,l 月不见:如三年”。农村历来有个约定俗成,到这种 地步,对这个姑娘,别的男青年不再来找了,更不与别人单独谈话。当然也有 例外,那就会引起矛盾,特别是外村青年介入,那就要打架; 三是论婚嫁。新坡村的青年,就:算解放前,除定童婚的外,恋爱是比较 自由的,但结婚还得有媒人,经双方父母同意才可以结婚。就是说,恋爱可以 相对自由,结婚则要父母同意。也有父母不同意而拆散,各分东西。 10#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2 17:44:00 也有偷吃禁果的 由于自由恋爱,可以达到情投意合,解放前也有未婚偷吃禁果的,但由于 父母管严,社会舆论大,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解放后,特别是上世纪六十、 七十年代,男女青年上水利工地,工地生活艰苦,文化生活缺乏,男女青年将 谈恋爱作为娱乐,“天当被,地当床“就相好起来,结果女方就怀孕了,有些论 婚嫁,有些只是娱乐,结果还是女方吃亏。那时对人工流产控制比较严,怀了 孕的女青年就降价了。有了这种情况,有各种缺陷的青年,就会蜂拥而来,争 买“降价货”。 多数都会降价出售。对有某种不足的男青年,“第一胎不是亲生子,第二 胎就是”,也因此得到好媳妇。个别女青年一气之下,寻短见的也有,还有个 别干脆不嫁人,自己生下孩子来,这批无父认的孩子,就称为“水利仔“。 11# 作者:陳佰萬 回复日期:2009-5-22 18:04:00 多数都会降价出售。对有某种不足的男青年,“第一胎不是亲生子,第二 胎就是”,也因此得到好媳妇。 - 呵呵 12#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2 22:21:00 恋爱成熟才托媒说亲 男女青年双方经过“逛号”情投意合后,男方就会托与女方父母相好或亲 戚去跟女方父母讲,称为“托媒”。不托媒之前,某某与某某相好,已在村里 传出,实际上是一种舆论准备,传出“信息”后,双方父母有异议,就会对各 自的子女进行干涉“信息”发出,父母不干涉,说明是默许了,“托媒”只是 例行手续。 男方“托媒“是女方自我保护的需要。在解放前后,村里的媳妇并不一定服 从婆婆的领导,婆媳不和是永恒的话题。如果不“托媒”,在吵架时,婆婆就 会说:“都不是我子娶你,是你自己来的“。媳妇在吵架的就输了一分。 13#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2 22:23:00 送槟榔 “托媒”说好了,就是两次送槟榔,俗称送“小娄”、送“大娄”。送 “小娄”是说亲,请媒人用个藤篮带着槟榔到女方家说亲,记女方出生年、月、 日、时。收到女方生肖后,男方就将两人生肖用红纸写好,去请算命先生“合 命“和定婚日,称为“红纸合命“。算命先生是聪明人,一般都会写上两人命相 匹配,定婚期。如果算命先生的判词太差,也有不结婚的。勉强结婚,也给夫 妻双方和家庭投下阴影,如家里出什么事,男方或女方有病,小孩出事,都会 归结到“命不相合“上。 14#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2 22:25:00 定婚期 “红纸合命”后,就送“大娄”,比较隆重。大型的要十几个亲戚,挑着 用红布系着的藤箩,一路浩浩荡荡的到女方家。送去的东西分别有礼金、槟榔、 果品和写好婚期的红贴。礼金的多少,村里因时期不同,各有定例,上世纪六 十、七十年代生活困难,少一些,目前一般都是五千元。 果品也因时期不同而不同,解放前是自己用糯米做的,解放后是糖果饼干, 最近是高档的成箱饼干,有挑到一百多箱饼干的,礼金和果品常常有互相攀比 的意思。对男方送“大娄”的人,女方还要设宴招待,并请本方亲戚作陪,有 时要多达到十多席酒。一般送“大葱“后算订婚,解放后男女双方就去办理结婚 登记手续,也有不办的。 15#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3 07:53:00 女方准备嫁妆 送“大娄”到举行婚礼这段时间是筹备期。双方都按章程做好充分准备。 女方主要是筹备制作嫁妆。嫁妆也因时期不同而不同。解放前一般是旧式柜(是 四脚柜)、饭桌、八仙桌、木椅、饭碗、盆碟、茶壶等。匕世纪六七十年代,高 标准的“三转一响”,就是手表、单车、缝纫机、收音机,再加上一些家俱。 目前,新坡村家庭条件好的女方嫁妆价值高达一万多元,一般都高于男方送来 的礼金,目前较常见的是摩托车一部、电视机一部、收录机一部、煤气炉一套 以及现代化家俱,个别还要抽水机一台等。乐东沿海地区,农村嫁女备嫁妆一 般是赔钱的,因此本地人说:“女子用米糠喂也亏本。” 16#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3 07:56:00 男方的筹备结婚 男方的筹备就更紧张。主要做以下工作:布置新房。新坡村解放前的瓦 房,是一厅两房两书房。大儿子结婚,一般住大房,就是客厅(本地称厅阶)的 左面那间房,要粉刷一新,现在年轻人还要用塑料布吊顶。买新床。以前是 做百子床,现在是西式床,加床垫。请厨师规划和筹备酒席。雇请锣鼓八 音队。买槟榔、香烟,以备从正式结婚的前一天到第二天共三天内所用。 请接亲,一般是本家的大嫂。(7)订租餐具等。 17#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3 11:39:00 搭棚吃夜晖 “搭棚写对联”。结婚的前一天,从早上开始,族内本家或亲戚就主动前 来,将布棚搭起来,杀猪宰牛,写对联、贴对联,内外焕然一新。对联一般贴 四联,新房一联,中门一联,棚脚一联,大门外一联。这此对联可以从书上选, 也可以根据结婚人情况另选。这一天,午饭就要安排十席八席不等的酒席。晚 餐叫“吃夜晖”,村里第二天请多少客人,“夜晖就安排多少桌,不过菜 色简单一点。 18#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3 11:40:00 安床 “安床”。婚前安床,特别受重视,一般要请“道公“看时辰,请族内有德 行的老人来安床,并将一对男孩抱上床去坐,表示定生贵子。 19#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3 11:56:00 迎亲拖彩礼 结婚的这一天早晨,迎接的时间一般都在凌晨 5 时到 7 时之间。男方雇请 锣鼓队,带着兄弟仔(聘请同行的兄弟鹏友)同行,本地称“伴郎”,近的走路, 远的坐车前往迎亲。迎亲睁队伍中还有“迎亲”两人,还有专门运彩礼的车。 一路锣鼓齐鸣,浩浩荡荡地前往女方家迎亲。到了门口,鸣炮、响锣鼓,通知 女方,女婿已到,做好接待工作。 20#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3 16:10:00 新娘开面 开面。女方结婚的前天要请老妇人将脸上的毛用纱线绞干净,称为“开面” 。晚上,备好槟榔、香烟和烟丝等候亲戚来祝贺。现在,新娘都到发廊化妆。 女婿到来迎亲,女方称为“出屋”。按旧例,如果新娘有父或母逝世或本人是 孤儿,在“出屋”前要哭,边哭边怨叹自己命薄,没有父或母来主持婚礼。 21#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3 16:13:00 新娘出屋 出屋。女方“出屋”上车(以前是上轿)后,鸣炮,鸣锣鼓返回。陪同新娘 的有两名“送亲”和一帮“同行”姐妹,本地称为“姨母”。“姨母”送的红 包归新娘所有,由夫家招待。如果女子父母或一人已逝,则女子出屋前要哭怨 命运,哭怨词有固定格式,由亲属中老妇人进行事先培训。 22# 作者:孔山人 回复日期:2009-5-23 17:39:00 学习。 最后是“和门”吧? 23#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3 23:16:00 举行婚礼,设宴待亲友。 接亲到夫家后,和其他地方一样,进行“四拜”:拜天地,拜祖宗,拜父 母,夫妻对拜,然后新娘入新房。亲戚朋友来喝酒,新郎新娘要到每桌去送烟 送槟榔致谢。亲友喝酒后,自动去收红包处交款记封。一般收红包可够结婚费 用,赚了个媳妇。 24#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3 23:18:00 闹洞房 结婚的当天晚上,亦有闹洞房的习惯。这里闹洞房,不是闹新娘,而是闹 “姨母”,伴郎逗姨母,有时也过分一点,这里摸摸,你推我拥的也有,一房 热闹。这一晚,一般夫妻不同房,也没有机会,加上新娘也怕新娘妆搞乱了, 不好回娘家。房里除“伴郎”、“姨母”外,还有从娘家带来的内弟、送亲等, 没有夫妻接触的机会。 25#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3 23:21:00 递茶洗面 结婚的第二天早上,男方的长辈要来,由新娘将一块新毛巾从面盆的热水 中扭起送给你擦脸,然后递一杯甜茶,长辈要给红包。红包多少,看亲戚的深 疏或经济状况决定,一般是 20 元至 l00 元不等。这些红包的钱归新娘所有。 解放前新娘要给丈夫家长辈做鞋,相当辛苦。解放后改为买鞋,才给红包,现 在免了。 26#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4 11:14:00 回路也称和门 结婚第二天的下午,新娘带着伴娘回娘家,女婿这边要送酒送肉送菜送米 给新娘家,随行的还有“伴郎”和“姨母”。“回路”后伴郎和姨母各散东西, “回路”的当晚才是夫妻真正人洞房。 27#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4 11:17:00 拆棚、踏火屎 结婚的第三天早上,拆棚,前来拆棚的族里兄弟还吃一餐,称为踏火屎。 28#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4 11:18:00 招待新娘 “拆棚“的当天下午丈夫的亲堂兄弟、父亲的姐妹凑份招待新娘。 29#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4 11:31:00 雇锣鼓乐队 现在农村结婚,一般都雇锣鼓乐队,本来是八音,现在没那么多,一般是 大鼓、锣、钹、小锣、笙,结婚期间雇一次 300 元左右。吃夜晖奏一次,吃餐 饭、一包香烟;第二天吃早餐后迎媳妇,一路奏乐,结婚典礼、设宴时奏乐,吃 餐饭、一包香烟。 30# 作者:崖州 回复日期:2009-5-24 11:59:00 我觉得那时结婚的仪式感很强,也很有章法。一个婚礼就要弄好几天,挺 热闹的。而现在不管城市还是农村,婚礼一天都搞定了,真没意思啊!个别的 农村,连酒席都懒得做,请人过来就发一只鸭子和一瓶可乐,甚至有些是连鸭 子也不送了,返回一点礼金就可以,婚礼弄得跟捐款一样。 31# 作者:崖州 回复日期:2009-5-24 12:22:00 逛号有些时候很刺激,也很危险。我就曾经经历过一次危险地逛号。 那是 90 年代初,刚考完高考,几个朋友说逛号放松去,叫我也跟着去,那 晚我们去了赤命村的一个号房,算起来我们是外村人,但由于经常到赤命玩, 对这里也比较熟悉了。那天晚上没有电,号房里面只有一个煤油灯,我们在里 面坐了没多久,又来了一拨后生仔,他们也不是本村人。就这样大家坐着聊天, 聊着聊着不知道谁把煤油灯吹灭了,屋里一片漆黑,接着就是一阵混乱的脚步 声和姑娘们的尖叫声,我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本能地退向门口,屋里面的姑 娘也慌张地往外走,不用多久,大家都出来了,我问朋友出了什么事情,他说 刚才有人故意把灯吹灭,然后有人趁黑摸了姑娘的乳房,我当时没有意识到问 题的严重性,笑着说这些人还真的能玩的,朋友说这种事情在逛号的时候经常 会遇上,但是可能会引起打架,叫我们尽快离开。就是在这时附近的村民也出 来了,把我们拦住,架势很吓人。 最后还是叫赤命村的几个同学过来担保,我们才得以脱身的。 32# 作者:孔山人 回复日期:2009-5-24 17:37:00 男方的筹备结婚 男方的筹备就更紧张。主要做以下工作:布置新房。新坡村解放前 的瓦房,是一厅两房两书房。大儿子结婚,一般住大房,就是客厅(本地称厅阶)的 左面那间房,要粉刷一新,现在年轻人还要用塑料布吊顶。买新床。以前是 做百子床,现在是西式床,加床垫。请厨师规划和筹备酒席。雇请锣鼓八 音队。买槟榔、香烟,以备从正式结婚的前一天到第二天共三天内所用。 请接亲,一般是本家的大嫂。(7)订租餐具等。 - 现在也时兴结婚艺术照。 33# 作者:孔山人 回复日期:2009-5-24 17:40:00 结婚酒席上,郎家、伴郎和“姨母”给客人敬酒是少不了的。 34# 作者:搁阳 回复日期:2009-5-24 22:56:00 小时候在老家也见过农村的女孩子出嫁,在新郎来娶娘之时,看见新娘和“姨 母“抱在一起,一边哭 ,一边怨,哭的很悲惨。感觉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生活。 但具体哭的是什么,怨的是什么,听不太明白,总的感觉是在诉说对父母的感 谢和留恋,对兄弟姐妹深厚感情的怀念,对自己不能尽职尽孝的忏悔,等等, 听说有一定的内容、格式和韵调。看了杨老师的贴子才知道是以前流传下来的 农村传统文化和风俗中的一部分。请杨老师能否把其中典型的“哭出屋”的内 容说一说?我觉得,这对当今社会做人儿女的,可能会有一定的教益和启迪。 35# 作者:士之口 回复日期:2009-5-25 11:42:00 冲坡地区河东一带的男方婚礼,有一个环节不知道其他地方是否也有,就 是搭棚日,家长务必请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按新郎之名另给取“表字”,再以 “表字”作衔字联,然后大书写在红纸上,以第二天早上在大门口迎亲用,婚 后贴在厅堂,一直到自然脱落为止。如名“维”,取表字“四张”,作字联 “四举而国家兴旺,张维则伉俪和谐”,落款“陈卜昌,孙子发仝赠 36# 作者:士之口 回复日期:2009-5-25 11:49:00 冲坡地区河东一带的男方婚礼,有一个环节不知道其他地方是否也有,就 是搭棚日,家长务必请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按新郎之名另给取“表字”,再以 “表字”作衔字联,然后大书写在红纸上,以第二天早上在大门口迎亲用,婚 后贴在厅堂,一直到自然脱落为止。如名“维”,取表字“四张”,作字联 “四举而国家兴旺,张维则伉俪和谐”,落款“陈卜昌,孙子发仝赠” 37# 作者:站起来的风景 回复日期:2009-5-25 12:33:00 我们村以前的表字是由异姓好朋友赠予,不过现在统一以吉应磷、符卜凤 落款。 例: 表字 孚 文 情 文 博 意 学 切 精 爱 家 日 孚 声 长 振 弟:应磷、符卜凤 38# 作者:站起来的风景 回复日期:2009-5-25 12:34:00 表字 孚 文 情 博 意 学 切 精 爱 家 日 声 长 振 弟:应磷、符卜凤 39# 作者:钟共 回复日期:2009-5-25 16:39:00 “哭嫁”是女孩子出嫁时,父母已双亡或已不全的一种出嫁婚俗,并非所 有的出嫁女都要哭。一般是婚前一个月就开始哭唱,每晚哭一次。哭唱的内容 主要是怨爹怨母、怨命克。 40# 作者:3ya2008 回复日期:2009-5-25 17:49:00 作者:崖州 回复日期:2009-5-24 12:22:00 逛号有些时候很刺激,也很危险。我就曾经经历过一次危险地逛号。 那是 90 年代初,刚考完高考,几个朋友说逛号放松去,叫我也跟着去, 那晚我们去了赤命村的一个号房,算起来我们是外村人,但由于经常到赤命玩, 对这里也比较熟悉了。那天晚上没有电,号房里面只有一个煤油灯,我们在里 面坐了没多久,又来了一拨后生仔,他们也不是本村人。就这样大家坐着聊天, 聊着聊着不知道谁把煤油灯吹灭了,屋里一片漆黑,接着就是一阵混乱的脚步 声和姑娘们的尖叫声,我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本能地退向门口,屋里面的姑 娘也慌张地往外走,不用多久,大家都出来了,我问朋友出了什么事情,他说 刚才有人故意把灯吹灭,然后有人趁黑摸了姑娘的乳房,我当时没有意识到问 题的严重性,笑着说这些人还真的能玩的,朋友说这种事情在逛号的时候经常 会遇上,但是可能会引起打架,叫我们尽快离开。就是在这时附近的村民也出 来了,把我们拦住,架势很吓人。 最后还是叫赤命村的几个同学过来担保,我们才得以脱身的。 = 同志,可找到您了(握手)!我也是去赤命村逛号过,遭遇跟你的一样,不过我 是在初中考升学试后去的。那次我们有个“同志”被抓住了 41#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5 23:06:00 结婚是人生大事,热闹一点是可以的,但不要太过铺张。现在有些农村青 年结婚,迎新娘的小车就有十几部至几十部,确实太过铺张了!节省点好! 42#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5 23:15:00 端阳节 端阳节,也称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春秋战 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的。 43#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5 23:24:00 其实,也有各种说法: 一说: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 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 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 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 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 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 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 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44#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5 23:25:00 二说: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 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说: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 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 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 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 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 迹。 四说: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 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 “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 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 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 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 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 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 “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 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 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说: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 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 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 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 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 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 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 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总而言之出,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术超群,人 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45#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5 23:30:00 新丧家庭三年不包粽子 五月初四的那天,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有人逝世的家庭,则三年内不包 粽子,说是会包到自己的亲人,吃粽子只能由亲戚送。如果有人在端阳节前一 个月内死了,传说到阴间后给鬼抓住去挑粽子皮,要在公桌上放火柴,让他挑 不动时就放火烧掉。 46# 作者:陳佰萬 回复日期:2009-5-26 00:06:00 自从我记事起没见过我家包过一次粽子,家族大,老人多,每年端午节都等着 人家送粽子! 47# 作者:xingzengchuang 回复日期:2009-5-26 01:36:00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3 23:16:00 举行婚礼,设宴待亲友。 接亲到夫家后,和其他地方一样,进行“四拜”:拜天地,拜祖宗, 拜父母,夫妻对拜,然后新娘入新房。亲戚朋友来喝酒,新郎新娘要到每桌去 送烟送槟榔致谢。亲友喝酒后,自动去收红包处交款记封。一般收红包可够结 婚费用,赚了个媳妇。 = 哈哈. 深有体会! 48#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6 16:59:00 端阳节祖宗要抢子抢孙 原来农民包的粽子一般是猪肉粽,用“野菠萝叶”作皮。现在也有人在粽 子中加进了咸蛋、虾米等佐料,质量有所提高。现在质量提高了,要加入咸鸭 蛋、虾米等。 端午节那天祭祖要早,特别是有媳妇怀孕的家庭,更要早一些,让祖宗吃 饱喝足后,去抢子抢孙,特别是要抢到聪明的漂亮的男孩子托生到本家。 49#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6 17:03:00 端午节那天,要备一种“野菠罗花”和一种叫“羊咩咩”的树叶子,这两 种东西都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将它放在热水中泡着,全家人一早起来,就用这 些水擦脸,据说可以避邪,一年内可以不长疮长痱子。 50#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6 17:04:00 现在,年轻人中掀起到海边看划龙船的习惯。吃饭后,青年男女骑摩托车 去海边看爬龙船,这时有摩托车的男青年,可威风了。没有摩托车的,只好干 瞪眼。 51#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6 23:07:00 过一天就是端阳节了!祝网友,小长假愉快! 52#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7 16:04:00 丧事习俗 一、寿终正寝者的丧事 因病在家逝世者,称寿终正寝,丧事的程序是: 1、进客厅、洗身、换衣服和递茶含银。 老人久病将逝,子媳和女婿及晚辈全须到场,在咽气前将老人移到客厅, 洗身、换衣服。村民中传说,人死后再换衣服也无用,还是穿死时的衣服。因 此,一定要在咽气前更衣整容。咽气后,将老人扶在圈椅上,递茶灌一点进口 里,并在口里含上一枚银钱或是一小片银。 53#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7 16:09:00 大殓 递茶含银后,用白布对尸体进行大殓,以防变形。用新毛巾蒙面盖被,一 般是盖上一张红的棉被,不让任何人再看到脸形和身形。 54#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7 16:11:00 3、鸣炮讣告 鸣炮宣告老人归阴,同时也是向亲朋好友报丧。一般久病的老人,一鸣炮, 亲戚朋友就知道了,互相转告,在远地做工的也要打电话通知。 55#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7 16:12:00 4、设灵堂 由亲戚朋友吊祭。移尸中堂,黄纸垫头,垂帘将尸体与灵堂隔开,前面摆 灵桌,置牌位和遗像,设香案,灵桌下设焚纸盆,灵桌前设褥垫,以备亲朋行 三跪九叩礼。直系晚辈素服守灵,亲朋来吊唁,女儿和媳妇哭,宾客祭奠,孝 子回拜。 56#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7 22:27:00 灵堂布置 大殓完毕之后,就要布置灵堂了。如果死者是家里的长辈,灵堂就布置在堂 屋中,取下屋内的壁画、镜子等所有装饰品,棺材头朝南,这叫“正寝”。在 断气前就移入正寝。如果死者是未成年人,则灵柩只能停放在院中或堂屋两边 的位置。 灵柩是不能直接放在地上的,一般是放在板凳上。死者生前的枕头要放在 柩下面,等到出殡时烧掉。灵堂左右挂白布云头幔帐,这是孝属守灵的地方, 讲究的人家,所挂的幔帐,在外面是看不到守孝的妇女的。灵前大多挂白布帘, 讲究的就扎素花灵帏(即素彩排楼),叫“灵龛”。 柩前放一把椅子,有的放一张小罗汉床,上面放红缎子坐褥和靠枕。灵柩 前再放一幅大遗像。这才在灵柩前面设灵桌,灵桌是由两张八仙桌组成,挂素 底绣花桌围。里面靠灵柩的那张是停灵时专用供饭;外面那张用来陈设“五供”, 即一个香炉,一对蜡扦和一对插着灵花的花瓶,一共五件,小户人家摆不起的, 就随便凑合。 灵前要保持灯不灭,称为长明灯。香炉中也保持香烟缭绕。 57#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7 22:28:00 绣花桌围上画猫 一般在绣花桌围上画一只猫。据说,古代有一位孝子,母亲死后,用各种 母亲喜欢吃食品放在灵桌上祭奉母亲。祭品被老鼠偷吃。他日夜守护,最后变 成一只大猫,老鼠不敢接近。从此,人们在灵堂绣花桌围上画一只猫。 58#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8 09:45:00 端阳节祝福 (2009.5.28) 五月端阳皆包粽,家家包无人放空; 纪念屈原患遇难,祝愿网友福千重。 请网友吃粽子,好吃就多吃几个! 59# 作者:陳佰萬 回复日期:2009-5-28 09:53:00 感谢杨老师有心了! 好多年不得腩室的粽子吃了,好怀念呀! 60#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8 22:02:00 睡到临晨三点钟就睡不着了,干脆起来打开电脑写日记,写至五点钟上床 躺一会,有一些人家已祭祖鸣起鞭炮。按本地风俗,端阳节祭祖要早,等祖宗 吃饱喝足后,去抢子孙回来传宗接代。 没到早上六点钟,天已经亮了,我只好起床,作祭祖的准备工作。先烧水 杀鸡,其次烧水泡野菠萝花和羊咩咩叶子,放在门口供祖宗抹脸,吃饭后我们 也抹脸,据说这样一年到头不生疮长疥子。再就是下米煮饭。洗涮祭祖用的碗、 筷、茶杯、酒盅、茶壶、酒瓶等,准备香烟、摈榔等。忙活到七点多钟才开始 祭祖。近九点钟鸣炮,程式才结束。 61#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8 22:04:00 中韩“端午申遗”之争中国落败,专家认为不是坏事,无形遗产是全人类 共享财富 早在 2005 年底韩国申遗成功 据韩国联合通讯 2005 年 11 月 25 日报道,韩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称, 由 18 名专家组成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审查委员团 21 日至 24 日在巴黎的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审查委员会,并在江陵端午祭等 64 个申报遗产中选定 43 个 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据悉,“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宣布制度是在认识到无形遗产在人类历 史上所占价值和保存必要性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2001 年实行的制度。此次 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宣布无形遗产名单。 专家认为不是坏事 “韩国申遗成功对我们的端午文化不会有什么冲击,无形文化遗产是全人类 共享的财富,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认同,我个人认为不是一件坏事。”中国民 俗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魁立 25 日上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刘教授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无形遗产申报的要求是每个国家每两年才 能申报一项,中国急需保护的无形遗产很多,所以才导致此次韩国抢先申报。 端午祭不同于端午节 “江陵端午祭其实与我们的端午节不是一回事。”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 北大教授高丙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韩国的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 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 “惟一的相同点是时间框架,都是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举行。” 高教授表示,韩国申遗成功实际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启示:他们把传统的 文化活动注入了现代的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对于 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借鉴意义。 62#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8 22:07:00 中韩“端午申遗”之争 此前,中国准备将所有的传统节日打包集体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 遗产代表作”。而与此同时,我们的近邻韩国也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申报“江陵端午祭”为本国文化遗产。在韩国,端午祭的时间和我国一样,都 是农历五月初五。两国将各自把“端午”申报为本国的文化遗产被媒体报道后, 引发了国人极大关注。 中国商人赎回“端午节”域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日前传出消息,韩国某公司秘密出击,抢先将“端 午节.cn”这一中文域名收入囊中,抢注时间是 2005 年 10 月 13 日,注册期限 为一年,注册者信息显示为“YunHeeCo,Inc,R.O.K.”11 月 18 日,域名投资 界传奇人物姚劲波以 24 万元赎回了“端午节.cn”,并让该域名指向了中国。 而那家韩国公司当初注册“端午节.cn”时,成本只有 280 元人民币。(据北 京晨报) “端午节”与“端午祭”的不同 “端午节”与“江陵端午祭”两者之间有何区别? 韩国文化财厅情报科工作人员刘勤植向记者解释,“江陵端午祭”是韩国 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 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 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上海外国语大学韩国籍教授康晓城在 接受采访时也表示,韩国人申请的是“江陵端午祭”这个特殊的民俗活动,而 非端午节节日本身。 对于端午节和端午祭,刘勤植说:“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我无法确切地说 出,但是两者还是不同的。端午节是一个节日,也就是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 我们韩国人会举行祝祭活动。而江陵端午祭是在此基础上,融入了江陵这一地 方特有的土俗信仰,它还包含各种各样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我们申遗的项目 是江陵端午祭。” 但是,复旦大学文博系民俗学研究者胡志祥副教授却有不同看法:“我认 为端午节和端午祭并没有本质区别。文化包括核心部分和影响部分, 在传播过程中总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在这期间,往往是核心部分保留了下来。 端午节在中国本来就是祭祀活动,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核心部分就是从中国流传 过去的。” “虽然在韩语中,祭和节的意义有所差别,但是在申遗时, 无论端午节还是端午祭,都应该用英文的 FESTIVAL(节日)表示。”康晓城教授 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复旦大学胡志祥副教授告诉笔者:“如果韩国此次申遗成功,那么中 国再就端午节要成功申遗就比较困难了。” 但是 75 岁的辽宁大学退休教授乌丙安则表示,他国申报了,我们还可申报。 乌丙安教授认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具有“共享性”,和自然 遗产的独有性是有区别的。在此问题上,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木卡姆”曲的申 遗,联合国同时批准了“伊拉克木卡姆”和“阿塞拜疆木卡姆”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申请。(据新闻晨报) 63# 作者:陳佰萬 回复日期:2009-5-29 01:50:00 孔子是韩国人,汉字和豆浆也是韩国人发明的人.该醒醒了,中国的学者 们,中国学术界! 64#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9 20:42:00 还是讲回丧礼: 5、看时看日。写上死者逝世时年、月、日、时,直请村中专司看时看日的 “先父公“来推定入棺、出殡孙中有否犯忌需回避者等。 65#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29 20:48:00 6、入棺,俗称“入木“。仪式是鸣锣告亲友及请作“大力“(即聘请抬棺)者, 就将“人木”出棺。抬尸进棺时,长子捧头,次子捧脚,移进棺内,垫正头部, 然后置随葬品,盖棺。盖棺前,亲友依次目睹,向遗体告别。将棺移出庭前, 由长子捧香炉到棺前跪拜,其他亲子在长子的两边,直系亲属跪在后面。钉钉, 用红毡被盖棺、捆绑以利抬棺。抬棺者要请十六人,分两组,八个人抬一次, 中间轮换。 66#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30 07:46:00 7、出殡,俗称“出山”。出山的顺序是:幡嶂引路,锣鼓开道,鸣炮撒纸 线,长子捧香炉,两旁有亲朋两人扶持,次子捧像,接着是棺,亲属与来宾戴 孝送葬。有些地方还要举行路祭,抬棺到路口停下来,用木头垫好才置棺于木 上,由生前友好或族人祭奠。 按农村习惯,一定要用人抬棺,否则就被骂为“死没人扛”。现在一些地 方掀起设灵车,用灵车送棺。他们认为:中央领导死都用灵车送,灵车送棺才 光彩。 1958 年推广用公共棺材,一村一个,有人逝世,用公共棺材送出山,然后 送回存放。有些地方坚持到改革开放后才停用。 67#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30 07:47:00 8、开金下柩。预先安排人到指定安葬位置(一般请村里先生选定) 挖好坑, 称为“开金井”,并且筑好能放下棺木的砖坑。棺抬到基地后,用木头垫好才 置棺于木上;不能直接放在地下,如果掉在地下,就得“落地生根”,随地安葬。 时辰一到就入柩。将棺置于坑内后,亲属每人撮土抛于棺上,然后直系亲属子 女就返家。 68#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30 22:09:00 9、祭墓扫脚痕。墓作好后,要用三牲来祭墓,请专司祭礼的先生来主持仪 式祭墓。祭墓后,把东西收拾起来,用树枝将墓周围扫一遍,称为扫“脚痕”, 众人撤离。 10、待宾待大力。当天下午,丧家要设宴招待抬棺人(称大力)和参与出殡 的宾客。要主家一个个去请,以示诚意。 69#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30 22:12:00 11、做七。死后七七四十九日里,每逢七天祭“一七”。新坡村一般在 “头七”进行隆重的仪式,称为“做政做志”。在第六天下午,要祭告天地, 祭告祖宗,宣告此人已归阴归宗。并预先备好纸做仿真小车、白马、电视机等 一应日用品,女儿还要制备蜈蚣式的纸串,称为“钱铜奉”。在“头七”的仪 式上,由村里专司此职的宣读“祭文”,女儿女婿还另有“冬文“。给死者赠字, 赠字就写在挽联上。在此之前几天内,亲朋好友送来布幡,挂在灵堂两边。 “头七”那天,设宴待客,收钱封。如果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来客大吃 大喝,谈笑风生,只有孝子和直系子女才不苟言笑。孙子辈也照吃,叫做“公 死孙胖”。 70#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31 06:59:00 头七要写好祭文 所谓祭文就是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祗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 文和散文两种。内容主要为哀悼、祷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 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同时,祭文也是为祭奠死者而写的哀悼文章, 是供祭祀时诵读的。它是由古时祝文演变而来,其辞有散文、有韵语。 因为祭文是哀悼死者的文辞,就应该以真挚的感情与质朴的风格写作为好。 祭文是读给人听的,特别是给死者后人听的,所以内容以表彰死者功德为主, 并要通俗易懂。旧时写的好的祭文,感情色彩比较浓厚,多为亡亲亡友而作的 追记、生平,称颂死者,念起来如哭如泣,如咽如诉。 71#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31 07:00:00 祭文的书写格式 开头人们写祭文,习惯以“维”字开头。“维”是助词,作发语词用,无 别的意思。祭文以“维”字开头后,紧接着即言明吊祭文时间及祭谁,谁来祭。 这是开篇明义,首先要点明的问题。 内容祭文的内容必须简短,语言必须精炼,要以简明扼要之词表达悲 哀况痛之情。般祭文以二三百字为宜,切忌拖泥带水。过去的祭文,语言均 押韵。可韵到底,也可变韵即押两个以上韵。 结尾祭文用“尚飨”一词结尾。“尚飨”是临祭而望亡人歆享之词。 尚,是庶几,希望也;飨,设牲牺以品尝也。 如:祭祖父文 维: 公元一九六一年五月三日,齐期刊、大维、二维等,虔具清酌庶馐之 奠,致祭于先祖父德享老大人之灵前而哀日:祖父去世,年仅七旬。奔波劳碌, 终生耕耘。风雨无阻。不避艰辛。勤俭持家,生活平稳。教育吾辈,克己恭人。 对待敌友,爱憎分明。维护集体,不讲私情。祖父之德,足启后人。老当益壮, 宜寿长春。无奈不测,急病缠身。一卧不起,迅速辞尘。呜呼祖父,百喊不闻。 肝肠断绝,血泪沾巾。哀号祭奠,悲痛难陈。黄泉有觉,来品来尝。呜呼哀哉! 尚飨! 72#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31 11:33:00 端午节本地习俗 龙头凤尾水 文昌一带端午节那天去海里洗澡,说是洗龙水。乐东沿海地区,则去井里 打水回来,称为龙头凤尾水,煮野菠萝花、羊咩咩树叶,用来洗脸可保你平安。 73#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31 11:36:00 端午节本地习俗 吃早饭去抢子孙 按本地风俗,端阳节祭祖要早,等祖宗吃饱喝足后,去抢子孙回来传宗接 代。去迟了,好的都被人抢走了。 74#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31 22:51:00 头七烧威给亡人 “头七”当天下午四时,称为“天交阴“,将所备纸制仿真用品付之一炬, 宣告一应用品归死者所有,出具清单,以免别的鬼抢去。 头七以后,孝子可不必在灵堂守灵了。在机关作工的也可以去上班了。不 过每逢七期,要回来祭奠,再忙也要逢三、五期回来。 75#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5-31 22:53:00 12、点长明灯。从老人逝世的那一刻起,灵桌上灯长明,香炉里香火不息, 一直到收期。 76#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6-1 16:46:00 13、收期。一般不需满七个七才“收期”,可以提前,“三期”、“五期” 、“七期”都可以收。“收期”是除服,不再戴孝,如果是亲女儿、媳妇可以 改为“蓝巾”。将死者的牌位升高,与祖宗牌挂在一起。 14、满百日,做家祭,再就是“对年”(满一年)等等。当年的春节前,抄 神主牌时,将死者的名字写入神位。 77#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6-1 16:49:00 二、在外地死亡者的丧礼习俗 解放前,凡是在外地死亡的人,一般不能运进村。在外地入棺,直接运到 墓地安葬。特别是非正常死亡的,如自隘、投河、被枪毙、从树上掉下来造成 死亡的,更是不能进村。解放后,没有村长、族长干涉,还是照运回家,设灵 堂。 在外地死亡者,包括因病留医在医院死亡者,在安葬的第六天早上,要请 道公主持叫魂。按迷信的说法,人有三魂七魄,死后魂魄就散在当地了,不能 归家,要到死的当地去叫魂。叫魂的仪式,一是准备一只小公鸡,用竹杆做成 权形杆,每过一桥或一沟,插一支,并点香,沿路叫死者的名字,布白线(缝衣 服的白线),意思是说死者的魂魄沿着白线一路返家。到了家门口,要备一盆清 水和一条新毛巾,让死者洗脸,好进家见祖宗。 78# 作者:杨老师 2008 回复日期:2009-6-1 21:29:00 三、未婚大姑娘死亡的丧礼习俗 如果村里有未婚姑娘死了,全村都很紧张。其出棺路过的其他人家的家门, 一用白灰在大门口划上一条线,在门上挂上“过茏丛”(野菠萝叶)一支。迷信 认为,未婚大姑娘死后变成的鬼叫做“姑魂鬼”,很厉害,经常要在村里要这 个要那个男青年去当老公,又要这个那个与她平时要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