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系统文献综述_第1页
绿地系统文献综述_第2页
绿地系统文献综述_第3页
绿地系统文献综述_第4页
绿地系统文献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系统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学生: 前 言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它的产生最初是为了 控制和缓和工业发展带来的城市空间环境的恶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绿地系 统的功能内涵日趋复杂,对其规划理论的探讨和实践也越来越活跃。随着生活水 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越来越重视,对绿地系统的认识从过去把 园林绿化当作单纯供游览观赏和作为城市景观的装饰和点缀的性质,向着改善人 类和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转化:许多城市提出了山水城市、园林城市、 生态等城市等构想。该综述主要对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理念,国内外存在的问题 以及其展的趋势进行简要的浅析。 1.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 城市绿地系统一词,在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中,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 着不同的解释。 11 国外的定义 英国的公共开敞空间的定义为:“所有具有确定的及不受限制的公共通路并 能用开敞空间等级制度加以分类,而不论其所有权如何的公共公园,共有地,杂 草丛生的荒地以及林地” 。 美国将“开敞空间” 定义为:“城市内一些保持着自然景观的地域,或者自 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也就是游憩地、保护地、风景区或者为城市建设而预留 下来的土地,城市中尚未建设的土地并不都是开敞空间且城市绿地具有:娱乐价 值、自然资源保护价值、历史文化价值、风景价值” 。 日本的高原荣重把“开敞空间”定义为:“游憩活动、生活环境、保护步行 者安全, 以及整顿市容等具有公共需要的土地、 水、 大气为主的非建筑用空间, 且能保持永久性的空间,不论其所有权属个人或集体” 。 塞伯威尔则把“开敞空间”定义为:“所有园林景观、硬质景观、停车场以 及城市里的消遣娱乐设施” 。 亚历山大在在建筑模式语言中对“开敞空间”的定义为:“任何使人感到舒 适、具有自然的屏靠,并可以看到更广阔的地方,均可以称为“开敞空间” 。 波兰学者也认为:“开敞空间”一方面指比较开阔,较少封闭和空间限定因素 较少的空间,另一方面指向大众敞开的为多数民众服务的空间,不仅指公园, 绿 地这些园林景观,而且城市的街道、广场、巷弄、庭园等都在其内。 1.2 国内的定义 园林术语标准中的定义: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 地组成的整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分册)中的定义:城市绿地系统是 “城市中由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园林绿地组成的生态系统,用以改善城市环境, 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境域” 。 城市规划中的定义:城市绿地系统泛指城市区域内一切人工或自然的植物群 体、水体及具有绿色潜能的空间;是由相互作用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 地所组成的,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相应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它是构成城 市系统内唯一执行“纳污吐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 是优化城市环境, 保证系统整体稳定性的必要成分同时它又是从属于更大的城市系统的组成部(城 市系统则是由自然环境系统、农业系统、工业系统、商业系统、交通运输系统和 社会系统所组成的巨系统 ) ,城市绿地系统从属于其中的自然环境系统。 2.绿地系统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2 .1 国外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相关研究理论 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许多过程,而且先后取得了很多著 名的成就,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从公园运动(十九世纪后半叶)发展至生态化运动 时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 ,总共包含四个阶段。 2.11 启蒙阶段该阶段的构思和设计大多处于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的 理想模式,该期的园林绿地,没有统一的空间规划,设计以个人或设计者的审美 和个人喜好而定。城市设计往往接近理想状态, 城市绿地规划处于思想萌芽阶段。 2.12 思想形成阶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新兴的资产阶级统治 者没收了封建领主及皇室的财产,把大大小小的宫苑和私园向公众开放,并统称 为公园。在英国,最早进行了有规划的城市公园建设。 英国人霍华德在 1898 年发表的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描绘了一幅 对未来田园城市生活方式的设想。1915 年,芬兰建筑师沙里宁提出“有机疏散论” ,其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影响。战 后四五十年代,这时期的环境保护由被动保护走向通过城市规划进行的主动保护, 人们希望通过城市绿地整体规划的方式来解决环境问题。在 20 世纪城市化浪潮 和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中,绿地由原来单个私人或公共庭院设计逐步发展为城市 范围的绿地系统规划,后来随着大城市群的形成又出现了区域范围的绿地系统规 划。 2.13 理论方法趋向成熟阶段人类进入 20 世纪 60 和 70 年代,全球兴 起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高潮,为顺应时代要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很快被接纳到 规划领域。在生态理论的影响下,世界许多大城市都认真研究了城市中绿地的功 能地位及规划问题,开始从绿地的生态性、游憩性等方面全面思考城市绿地建设 问题。 在 1969 年,麦克哈格出版了一部名著Design with Nature ,他在当中系 统地提出了采用生态手法规划绿地的观点,这是第一次将生态思想带入城市绿地 规划内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城市绿地规划发展至一个新阶段生态园林的 理论实践和研究初期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各国纷纷实行生物多样性以及可 持续发展,所以城市绿地建设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 的一部分。 2.2 国内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相关研究理论 我国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在最先显现于秦朝,但是形成系统理论较晚。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的历史大致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从古代“天人合一”的天 然园林城市,到近代“西学东渐” 、 “土洋结合”的中西交融,再到建国初期的 “大地园林化”与近期的山水城市。 2.21启蒙阶段中国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代就出现了许多大型城市, 这些大型城市虽然包容了许多自然环境因素,但城市中的生活毕竟与大自然有一 定隔离,尤其是难以欣赏到名山大川优美而壮丽的景色。于是,以浓缩了山水景 观的“人造自然”城市园林产生了,从商殷的苑,到后来兴起的皇家宫苑和贵族 宅院,里面都有大量的绿化装饰,自东晋以来,私家园林逐渐从模拟自然的“自 然山水园”向抽象自然的“写意山水园”过渡,人工成分越来越多,自然成分越 来越少,但园林中的池泉、树木、花卉仍占相当比例。这个阶段,无论是大量的 私家园林还是少量的公共园林,其营造的目的和用途都是以游憩为目的,绿地的 功能单一。 2.22.思想形成阶段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城市规划中提出了完 整的绿地系统的概念,结合城市改造和建设,建立了很多的公园绿地,在公园规 划设计上,主要学习苏联文化休闲公园的模式,强调公园的功能分区,注重群众 性文体活动。这个时期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是针对工业城市弊端,迫于环境压力 而提出的,城市中人工成分和自然成分是分离的。因此,这个时期的人们对绿地 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表现在城市规划中,绿地的面积、形状、位置设计的随意 性, 仍然把人与城市凌驾于自然生态系统之上,甚至为了建立人工绿地而破坏原 本的生态系统。 2.23. 理论方法趋向成熟阶段伴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化过程 在给地区经济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值得我们 关注。这个时期,城市绿地改变了受城市建设所支配的从属地位,使城市绿色空 间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绿地规划的任务就是要恢复城市自然特性,把 人工和自然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设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规划重建筑、轻绿化通常是先依照各种指标规划大面积的实体建筑 群, 然后再实体建筑群的空地中再进行简单的绿地规划,难以达到城市绿地规划 标准。 3.2 规划协调性不足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环境也从对 基本的居住内空间的关注转向对居住空间外的人居环境的关注。 3.3 规划针对性不强、缺乏特色城市绿地规划应与城市的发展历史、城 市性质、自然环境、植物种类分布等结合。 3.4 规划区域单一,布局不合理在市内的主要路段或区域及公园进行绿 地规划,而忽视了城市郊区、以及河道的绿地规划。 3.5 规划绿地缺乏经济效益大多数城市的绿化区域中主要包括公园绿地、 居住小区绿地、主要路段或街头绿地等,这些绿地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改善生 活环境质量上起着很大的作用,但却无法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能够带来经济效 益的花圃、苗圃、草圃等绿地却为数不多。 3.6 城市绿地规划法规不健全目前许多城市的绿地规划的法规不健全, 在重实体建筑、轻绿化的总体规划下如果碰到绿地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冲突时,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往往会使该建绿地的地方改成实体建筑,或者是少建、缓 建、 甚至停建,然后再以填空的方式进行绿地规划,而且在利益的驱动下还会使 建好的绿地被各种借口而。有关部门在执法时没法严格处置惩罚。 3.7 在进行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出现了规划的内容不完整的问题。由于在 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缺乏前瞻性,导致在规划实施的时候,出现了规 划的内容相对的不完整。比如宁波在进行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绿地系统的范围 只在中心城的范围,这就导致了在非城市的规划区中,缺乏绿地系统。 3.8 在进行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出现了规划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比如在上海 市, 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单一环状的绿地结构已经不再适合当地发展的趋势,而 是应当加大放射状楔形绿地的建设。 3.9 在进行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存在着规划对象不明确的问题。由于在进 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缺乏明确的定义与规划要求,这就导致了规划的时 候经常有“生态保护带”以及“限建区”等词语,这类词语的内容和具体的用地 没有很强的关联性,导致在进行绿地建设上的随意性非常的大,没有明确的导向。 4.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方向 4.1 规划结梅 由传统的“ 点、 线、 面” 相结合的模式向“ 廊、脉、楔、 园”相结合的模式发展我国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大力提倡过 “ 点、线、 面”相结合的原理,通常的理解为:点,小块绿地、宅旁绿地;线 ,道路绿化、 滨河绿带;面,大公园、规划区内较大面积的山林地” 。这种规划设计理念,很难 形成科学合理、符合生态和满足市民生活需求的城市绿地系统。近年来,这一布 局逐步向 “ 廊、脉、楔、园”相结合的模式发展,使绿地系统规划在整个规划 体系中更具有前瞻性、科学系、广泛性和综合性。 4.2 规划风格:由单一性向整体性、地方特色性发展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 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 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 的各种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 持久的 城市绿色环境体系。因此,在规划 中应把绿地系统当作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治 理,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同时每个城市有它 自身的地域特征和地 方历史文化特色,因此应充分挖掘城市植被特色、主题文化和环境等重要潜质, 营造独特的城市文化、艺术氛围与绿色环境背景。因此,把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 的地方文化运用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充分体现城市绿地系统的个性。 4 3 规划空间:由中心城区向城乡一体化发展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多侧重于建成区,缺乏以城乡一体化的思维方式在区域层次上协调城市与乡村, 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要摈弃城乡二元、立足城市思考问题的思维惯式,以城乡 共存互补的观念,加强城乡合作。城市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城市规划不能就 城区论城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不能就绿地论绿地,也不可能也不能回避市区 周边大环境的问题。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只有在城 乡一体的基础上,城市绿地系统才能形成完整的构架。 4 4 规划指标:由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向绿容率发展目前,我国很 多城市提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那么与城市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植物系统是 城市生态系统中最重要一环。 目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采用的绿地率、 绿化覆 盖率、人均绿地面积等绿化指标,对于在宏观上表示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绿化 用地规模基本状况及水平具有积极意义,但是 如果用绿地面积或绿化覆盖率来进行规划并推算控制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 , 往 往会 出现 很大的误差,不能真 实反映在环境中绿色面积能发生实际效应的 生物量、生态效率以及生态功能,特别是在分析城市的绿化结构和估算绿地的生 态效益时,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我们要不断来完善绿地系统 的评价体系,更科学合理地评价绿地生态效益 。 5.总 结 城市绿地系统对保证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一方 面是指由众多人工活动参与、经营,在城市人居环境中起着维持生态平衡和满足 居民休闲生活需要的游憩场所体系;另一方面是指具有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 各类城市绿地的集合。人居环境的建设与发展是离不开城市绿地系统而独立存在 与发展的。在城市绿地系统中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可以帮助城市绿化进行科学 的规划、指导和评价,从而促进城市绿化的快速健康发展。运用科学的量化控制 和管理,可以促使整个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处于最佳的状态,给城市 营造优美的绿地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景观生态原理与城市绿地系统的 结合,可以使未来城市的绿地系统变成城市对外开放空间的主体,实现人与自然 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赵春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价值工程,2014. 2. 张亚男,沈守云,廖秋林,吴 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艺术设计学院D. 3姜 洋.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浅析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3. 4田国行,邢俊敏,朱红梅,康 艳.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西北林学院学报, 2OO9. 5. 杨春.分析绿地系统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J.建筑工程技术与计,2014. 6. 陈 静.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D.浙江大学,2009. 7. 金云峰,王小烨.绿地资源及评价体系研究与探讨D.城市规划学刊,2014. 8. 王 蛟.浅谈城市规划中的绿地系统规划J. 中华民居,2014. 9. 李庆坤.浅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方向J. 山东建筑大学,2013. 11.何菲楠,李玲.浅析西方绿地系统规划思潮演变对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影响 J.城市建 设理论研究,2013. 12. 刘滨谊,姜允芳. 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 城市规划汇刊,2002 13.王慧芳,高立平.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特点J.防护林科技,2006 14. 马育萍,罗赵升.西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经验及其启示J.山西建筑,2009. 15. 许玲,张希毓,张雅涵.基于需求层级理论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内容研究J. 广东省城乡规 划设计研究院,2008. 16. 杨丽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问题的思考J.安微省城乡规划设计院,2009. 17.贾丽达.生态型田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J. 建筑界,2013. 18.李冬青.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J. 工程建筑,2014. 19.陈志宽,刘瑞玲,杨青菊.试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规划J.生态园艺,2014. 20.骆佳, 戴菲, 陆文婷. 基于历史遗产保护功能的绿地系统规划策略研究以湖北省当阳 市为例J.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3. 21.刘颂.转型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规划学报,2008. 22赵岩,王浩. 基于节约型园林理念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策略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9. 23.邵天然. 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策略研究J. 现代园艺, 2014(3). 24.赵永麒,石琳,池腾龙.浅谈我国城市避灾绿地规划建设的现状和问题J. 中华民居,2010. 25.庄晓芹.论城市环境中的景观游憩系统的设计趋势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26.王保忠,王彩霞,何平,沈守云,王保明. 城市绿地规划研究进展J. 世界林业研究,2004. 27.付军.试论绿脉思想对我国绿地系统规划的借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