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理论与教材_第1页
脊椎理论与教材_第2页
脊椎理论与教材_第3页
脊椎理论与教材_第4页
脊椎理论与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脊脊椎椎理理论论与与教教材材 脊脊柱柱相相关关病病的的常常见见病病因因: 脊柱相关疾病的发生是有多种原因引起的,而且其作用于人体的过程也是十分复杂的,从病因作 用于人体的时间顺序看,有先天及后天因素之分;从病因的来源来看,有外在和内在之别。 一一、外外在在因因素素主主要要有有: 1.肌源性软组织损伤因素:椎周软组织急慢性损伤,形成脊柱周围无菌炎症,软组织机化、粘连 ,形成无菌结节,刺激或压迫椎周的脊神经、内脏神经,引起临床相关症候群。 2.骨源性动态失衡因素:脊柱急慢性损伤造成脊椎本身的椎间关节错位、小关节紊乱、骶髂关节 半错位或尾骨偏歪,均可引起脊柱力学平衡失调,出现脊柱功能障碍,同时,脊椎错位的关节也可刺 激压迫脊神经及交感神经节,出现临床症状。 3局部炎症:如下颌淋巴结炎症、咽喉壁急慢性炎症。咽喉部的细菌和病毒可以沿淋巴管扩散 到颈 椎的环枕关节周围肌肉、韧带、关节囊等,导致肌肉痉挛收缩,甚至使颈项韧带玻璃样变、颈项 韧带松弛,导致椎周软组织异常改变。 二二、内内在在因因素素主主要要有有: 1.退行性变:属于脊柱相关病的内在因素,多是由于椎间盘及周围的肌腱、韧带的退行变,椎间 盘是脊柱中退变最早的单位,正像潮起潮落、日升日落一样,当人体20 岁以后,一旦停止生长发 育,标志着人体物极必反,开始椎间盘退变。椎间盘退变是三位一体的,一方面:主要有髓核的退变 、脱水、髓核弹性下降,导致椎间盘高度变低;另一方面:软骨板也在发生退变,渗透性增加,加速 了髓核脱水。同时,纤维环也出现了同样的退变,韧性下降,脆性增加,加速了椎间盘的变性,甚至 破裂造成髓核脱出。当椎间盘三位一体退变之后,造成脊柱周围关节稳定性结构破坏,使脊柱椎轴发 生动力学改变,容易引起脊神经或内脏神经受到刺激压迫,出现临床相关的症候群。 2.精神因素:人的精神状态不仅与发病有关,还与疾病的康复密切相关。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 ,背部肌肉就一直紧张,导致背痛的发生,如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背部肌肉就不能放松,在左右 侧肌肉张力不等的状态下,高张力侧肌肉的收缩,就会导致头痛、头昏背痛等的发生。 脊椎病变及脊柱相关病的发病机制 笔者经过二十多年应用水针刀微创针法配合动静整脊手法,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并总结前人经 验,认为脊椎病变及脊柱相关疾病的病理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一、椎椎管管内内外外无无菌菌炎炎症症的的病病理理机机制制: 脊椎病变及脊柱相关疾病的发生,椎管内外软组织损伤,所引起的无菌炎性反应,炎性致痛物质 一方面刺激神经根鞘及神经根周围的痛觉纤维,引起颈肩腰腿痛等临床症候群。另一方面,导致无菌 炎性软组织粘连、结节,累及椎周的脊神经、交感神经节,出现临床脊柱相关性疾病症候群。这些所 累及的症状,上至头颅部,下至足趾,同时可累及深至内脏、浅至皮肤的相关症状,涉及临床各科, 如:内科病症、神经外科病症、心脑血管病症、五官科病症、口腔科病症、妇科病症、儿科病症、男 性科病症。 二二、脊脊柱柱立立体体三三角角动动静静态态失失衡衡原原理理: 脊柱作为人体骨骼框架的中心力轴,是由多节动态椎骨与其间的椎间盘、椎间关节及椎周的肌腱 、韧带稳定结构紧密连结,构成的人体三维动态的中心平衡力轴。脊柱的稳定是靠周围的肌腱韧带构 成的无数立体三角区来维系其全方位、多角度的稳定整体。构成脊柱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和脊柱与内 脏功能之间存在机构上的联系、功能上的协调、病理上的影响。脊柱及其联系的各个组织器官之间, 都有各自不同的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决定了脊柱和各组 织器官之间在生理上是互相联系,在病理上则是互相影响的。 “脊柱犹如一条龙,纵看成岭侧成峰;上下相连成S,前二弯曲二后挺。 ”人体脊柱从侧方看犹 如一条游动龙体,上下自然构成四个弯曲,即颈腰弯曲向前弓,胸骶弯曲向后挺,四个不同的弯曲构 成了人体躯干部整体的挺直。自然的曲度分解了人体的重量,保护了内脏,缓解了大脑的震荡。而人 体之所以能直立行走,从生物力学方面,脊柱的四个自然的“S”形曲度,构成了躯干与下肢的杠杆 力作用。而人类从类人猿进化而来,猿类之所以不能直立行走,是因为猿类的脊柱是笔直的,因此猿 类不能抬头,不能昂首挺胸。当人类刚刚降生后,处于一种平躺状态,新生儿的脊柱是笔直的。经过 尸体解剖发现,三个月后,脊柱出现第一个弯曲颈曲屈度,因而能够抬头;六个月的小儿,形成 了脊柱的第二个弯曲 胸曲屈度,因而能够坐起;一岁时小儿的脊柱形成了第三个脊柱弯曲腰 曲屈度,因而能够行走。一岁以后,小儿骶曲屈度发育得更加完美,可以奔跑、跳跃自如。 对于静态的脊柱,所有的力都处于平衡状态。整个身体在松弛状态下与外在环境的关系,主要依 靠体重和地面应力来维持,即为静止性外在平衡。而通过以椎间关节旋转活动为中心,把所有力量的 合力调节到与脊柱相平衡的状态,即为静止性内在平衡。当人体的重心落在支重区以外时,人体的内 、外 平衡系统将进行调节,如利用骨盆倾斜,脊柱侧弯等,使重力中心重返支重区内。 颈椎病之所以在整个脊柱病变和脊柱相关性疾病发病率最高,颈椎在解剖学方面占整个脊柱的不 足 1/5,是由于颈椎微细解剖结构复杂,神经血管分布丰富。脊柱生物力学方面,上承头颅,下连胸 廓,颈椎处于颈胸关节的杠杆力支承点,为颈胸关节的动静交点,同时,颈椎在整个脊柱当中活动度 最大、活动最频繁,因而,颈椎病变发病率最高,相关疾病最为广泛,累及临床各科,其累及症状可 以说上承头颅,下联足趾,浅至皮肤,深至内脏,是无所不至、无所不及的。据不完全统计,颈椎病 所累及的症状有一百多种,占整个脊柱相关病近50%,因而颈椎病及颈椎相关疾病为脊柱病百病之 首。 当颈椎上段,环枕关节、环枢关节以及颈3 以上出现软组织损伤,筋膜挛缩,小关节错位,可 累及颈部的枕大、枕小神经、耳大神经、枕下神经及椎动脉,临床上可出现脑部相关性疾病,头面部 及五官科疾病;当颈椎中下段软组织损伤,小关节错位,累及了脊神经及颈交感神经的中节及下节的 星状神经节,临床上可引起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及循环系统疾病。 在整个脊柱中,胸椎位于颈椎下端,由于胸廓的支撑,从生物力学方面,其活动度小、活动频率 少,胸椎相对平衡稳定,因而其胸椎病变及胸椎相关性疾病较少。由于胸椎为前曲状态,因而脊柱炎 造成的驼背及老年退行变驼背时,其高发节段往往在胸椎段。由于胸椎下段处于整个脊柱中高应力中 段,因而高位跌扑伤压缩性骨折往往发生在胸椎下段的胸腰关节周围。 胸椎所致的脊柱相关性疾病,由于胸椎的脊髓侧角发出的交感神经纤维所构成的椎前交感神经节 和椎旁交感神经节分布在脊柱两侧。颈椎旁的椎旁交感神经节,其神经纤维来自于胸椎。尤其是颈椎 椎旁交感神经的下节与胸椎上节交感神经节构成了星状神经节。因而当颈胸关节出现软组织损伤、小 关节错位,刺激或压迫了星状神经节可引起近百种脊柱相关性疾病。而胸椎所致的脊柱相关性疾病, 大部分与胸椎所对应的同名内脏相关联。因而胸椎病变所致的脊柱相关性疾病,多引起呼吸系统、循 环系统、消化系统及泌尿系统的相关症候群。 腰椎处于脊柱的中下段,上承胸廓、下联骨盆,从脊柱生物力学方面来说,腰椎的生物力学正像 颈椎一样,处胸廓的动静交点与骨盆的杠杆力支撑点,再加上腰椎在脊柱中活动度较大、活动频繁, 再加上承载负重力较大,因而腰椎的软组织病变及脊柱相关性疾病较多。腰椎与骨盆之间正像“船 帆关系”,脊柱像帆,骨盆如船,当骨盆偏歪、旋转移位,左右髂嵴高低不等,往往会造成脊柱的侧 弯、前倾、后仰,或椎体前后滑脱,同时会引起下肢的长短腿、阴阳足、外八字等相关的腰腿痛症候 群。 腰椎病变中最常见的有:腰椎间盘脱出症、腰肋韧带损伤、髂腰韧带损伤、腰三横突综合症、腰 肌劳损、腰椎骨质增生症、腰背部肌筋膜炎等。这些病变皆是导致腰腿痛的常见病、高发病。 腰椎的软组织损伤、筋膜挛缩、小关节错位累及了脊神经、交感神经节,所致的脊柱相关病,多 见有泌尿系统疾病、肠道疾病及腰骶关节以下所致的生殖系统疾病。 骶椎位于脊柱下段,骨盆的后方中流砥柱部位,骶骨上承腰椎,下连尾骨,左右构成整个骨盆的 一体框架。由于骨盆后方的骶后孔发出了四对骶神经后支,分布在骶髂筋膜区及骶髂关节周围,其骶 前孔发出了四对骶神经前支,支配盆腔脏器;骶椎24 节骶髓侧角分布有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 当骶髂关节半错位、骶髂筋膜挛缩,可造成局部供血障碍,可导致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兴奋性降低, 致使内外生殖器血运障碍、功能下降,引起盆腔病变及男女生殖系统疾病。 尾骨属于脊柱下端的末端尾状椎骨,纵观脊柱整体呈悬吊状。由4 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上 接骶椎,其周边附有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纤维呈扇形,起于骶尾骨的侧缘,集中附于 坐骨结节内侧缘,骶棘韧带位于骶结节韧带的前方。两条韧带对于维持骨盆的稳定有重要意义。两韧 带前方有骶丛神经末端及椎前交感神经节构成的奇神经节。当骶髂筋膜挛缩或骶髂关节半错位,或者 尾骨偏歪,刺激压迫了骶椎的交感神经低级中枢及尾椎前面的奇神经节,从而出现的临床症状。 脊椎软组织损伤及脊柱相关疾病发病机制概括如下:脊脊柱柱相相关关疾疾病病的的诊诊断断与与定定位位 一一、诊诊断断要要点点 1具有自觉症状 如脊背疼痛、脊柱活动障碍、疼痛、酸胀、沉痛麻木、相对应器官功能障碍 等,一项或几项表现者。 2望诊检查 从病人的上至寰枕关节,下至尾骨在内,外至肩胛骨内缘线,仔细观看脊柱中线 及脊柱两侧,脊柱是否有侧弯、棘突凹陷或凸起,偏离或偏歪中线者,脊柱区带内色素改变。 3触诊 采用三指触诊法,可发现棘突增粗、压痛、偏离中线,及与脊柱有关的肌肉、韧带附 着点 有明显的痉挛、增粗、条索状或沙粒状硬结、剥离、摩擦音等阳性反应物者。 4X 线及其它辅助检查 有一项以上支持脊柱综合征诊断者,早期错位辅助检查难以发现,用 触诊加自觉症状即可确诊。 5各专科会诊 排除骨折、脱位、肿瘤、结核、嗜伊红细胞肉芽肿及严重的器质性病变者。 6化验室检查排除炎症,风湿等因素。 二二、四四步步定定位位诊诊断断法法 1第一步, 神神经经定定位位诊诊断断法法 问诊时,根据患者疼痛、麻木的部位,按神经定位诊断分析神经 根受压部位,初步确定错位的脊椎或关节。 2第二步, 望望诊诊定定位位法法 望脊椎的形态,观察有无偏歪、凹陷或凸起,脊椎区有无皮肤颜色改 变及色素斑等。 3第三步, 触触诊诊定定位位法法 通过三指触诊法,确定棘突有无偏歪、吻棘、关节突有无错位摩擦音 、弹响音;横突压痛、有无阳性反应物如硬结、条索状肿块、或代偿性肥大等部位。 通过三步触诊,符合前两项望诊、神经系统检查结果符合第一、第二步定位诊断,即可进一步明 确脊椎错位的诊断。 4第四步, 脊脊柱柱影影像像定定位位法法 首先仔细观察 X 线侧位片各椎间关节的变化、椎轴动力学改变、 生理曲度是否变直、是否有反弓、是否侧弯;椎体后缘是否变锐、是否有骨桥形成;寰椎错位时会出 现的仰位、倾位、侧旋等改变、各椎间关节形态改变或移位时,都属脊椎错位的表现。各椎间盘变性 、椎体关节骨质增生、各韧带钙化的部位、程度等,与前三步定位诊断综合分析,可作出最后定位诊 断结论。 应注意排除骨折、脱位、结核、肿瘤、化脓性炎症等。 三、触触诊诊方方法法 1.单指触诊法 以拇指指腹为着力点,在局部组织进行滑动触诊,观察局部组织有无紧张、压痛 、结节、条索等。主要用于诊断软组织损伤的疾病。 2.三指触诊法 以示指、中指及无名指三指指腹尖端分别按压在脊柱三突上,上至环枕关节,下 至尾骨尖端。外至竖脊肌外侧,由上向下,由内向外三指触诊法用一定压力由上向下、由内到外滑动 ,仔细触摸各棘突连线是否为直线,各棘突有无偏歪、肥厚、压痛,同时食指与环指分别感觉两侧骶 棘肌有无压痛、硬结、条索等。主要用于诊断脊柱病变及脊柱相关性疾病。 3.指点试验 嘱患者用一手指准确指出疼痛部位,以便了解疼痛部位和疼痛范围大小。若指点部 位明确,反复数次指点位置不变,则说明此部位可能有器质性病变或损伤。反之,无肯定疼痛位置, 说明多无器质性病变或损伤。 脊脊柱柱节节段段定定位位及及相相关关病病症症诊诊断断 节段 定位 相关病症 枕骨 位于顶骨与双侧颞骨后 下方 头痛,头晕,视力、语言障碍 C1 C1 横突位于颞骨乳突下 一横指 眩晕,后头痛,视力下降,失眠,面瘫。 C2 C2 棘突位于两下颌角连 线与后正中线交点 眩晕,偏头痛,耳鸣,失眠,视力下降 C3 C3 横突位于 C2 横突下 11.5cm 左右处,相当 于舌骨水平 咽喉部异物感,颈痛,牙痛,甲亢,低热 C4 C4 横突位于胸锁乳突肌 后缘中点,相当于甲状 软骨上缘。 咽喉部异物感,胸闷,肩痛,牙痛、甲亢,耳聋 C5 C5 横突位于胸锁乳突肌 后缘与颈外静脉交叉点 稍下方 眩晕,视力下降,心律异常,上臂痛,或下肢瘫软,神经衰弱。 C6 C6 横突位于胸锁乳突肌 后缘最明显、最突出的 骨突,相当于环状软骨 水平。 心律失常(过速或过缓)、血糖不稳、血压不稳、上肢外侧痛。 C7 C7 棘突位于低头时隆起 于颈下交界处正中的突 出骨突,触诊,转颈随 之活动。 心律失常(过缓或过速),血压不稳,血糖不稳、上肢后侧、尺 侧麻痛。 T1 T1 棘突位于 C7 棘突下 方,低头或转动时不能 随之活动。 上臂后侧痛,肩胛部疼痛,气喘,咳嗽 T2 T2 棘突位于双肩胛内上 角水平线旁 5.56cm. 上臂后侧痛,气喘,咳嗽,左上胸痛。 T3 T3 棘突位于直立位,两 上肢自然下垂时,两侧 肩胛岗连线与后正中线 交点。 上臂后侧痛,肩胛部疼痛,气喘,咳嗽,胸闷,胸痛。 T4 T4 椎体下缘位于胸骨角 水平 心慌,心悸,胸闷,左上胸痛 T5 T5 棘突位于 T4 棘突下 缘 11.5cm 处 左上胸痛,气喘,心慌,心悸,乳房痛 T6 T6 棘突位于 T5 棘突下 缘 1cm 处 左上胸痛,胃痛,肝区痛,上腹胀,肋间痛、心慌,心悸 T7 T7 棘突位于双肩胛下角 水平线处 肝区痛,胆囊炎,胆石症,肋间痛 T8 T8 棘突位于 T7 棘突下 缘 1cm 处 肝区痛,胆囊炎,胆石症,肋间痛 T9T9 棘突位于胸骨体与剑 慢性胃炎,胃溃疡,肝区痛,上腹胀痛 突交接处水平 T10 T10 棘突位于剑突水平 处, T9 棘突下 11.5cm 慢性胃炎,胃溃疡,腹胀,糖尿病 T11 T11 棘突位于第 12 肋骨 水平,沿第 12 肋骨从两 边体侧向肋中线触摸, 终点交汇处 胃脘痛,胰腺炎,糖尿病,肾区痛,排尿异常,尿路结石 T12 T12 棘突位于 T11 棘下 11.5cm 处 同 T11,肾炎,肾结石,排尿异常 L1 L1 棘突位于 T12 棘突下 缘 11.5cm 左右 同 T12,排尿异常,大腿前侧痛。 L2 L2 椎体位于第 12 肋尖 交点上 1cm,其水平线与 后正中线交点 同 L1,腹胀,便秘,下肢前侧麻痛 L3 L3 横突位于竖棘肌外缘 与肚脐环状水平线后中 线的交点。 两侧腰痛,腹痛 L4 L4 棘突位于双髂脊连线 与后中线交点 排便异常,腹部胀痛。 L5 L5 棘突位于 L4 棘突下 缘 11.5cm 处 下肢后侧麻痛,下腹痛,遗精,月经不调,性功能障碍。 骶骨(骶骨三角 区) 骶髂关节上部,位于两 髂后上棘水平线 盆腔炎、痛经、闭经、月经不调、不孕、遗精、早泄、阳痿等。 尾骨错位 位于骶骨的下方,肛门 的后上方,于臀沟内可 触及一个三角形的小骨 块 男性阳痿,性欲低下,女性不孕症、月经不调、肛肠病。 脊 柱 定 位 歌 诀 脊柱结构妙难言,上细下粗尾骨尖。 上下弯屈成龙形, 承受压力紧关连。 环无棘突乳突下, 枢椎下颌相平行。 四甲六环七隆突, 肩胛上角胸二平。 胸三岗脊水平线, 胸四胸角遥相应。 肩胛下角平 7 肋, 胸九前与剑突平。 十一棘下十二根, 十二尖端腰二平。 腰三肚脐水平线, 髂脊相连腰四行。 骶骨胛旁四对孔, 髂后上棘骶二平。 骶骨骶角骶寻孔, 骨突定位记分明。 头头颈颈、胸胸腹腹部部九九大大对对应应诊诊疗疗区区划划分分 人体脊柱区带九大诊疗区在人体头颈部、胸腹部的内脏解剖对应部位是内脏疾病规律性的反射部 位,也是内脏疾病的诊断治疗部位,即胸腹部九大对应诊疗区。 一一、脑脑病病对对应应诊诊疗疗区区 1.定定位位 于头顶部帽状腱膜中点,前后左右约6cm 区域,该区分布传统俞穴:百会、四神聪穴 ,故称百会神聪区。 2.局局部部解解剖剖 该区对应大脑功能部位为顶部感觉区。因而为百会神聪区。 3.主主要要症症状状 脑部病变及脑部相关疾病,如脑血管意外所致的智力障碍,感觉障碍,老年脑萎缩 等病症。 4.触触诊诊及及相相关关征征象象 当脑部病变时,采用单指触诊法,可触及帽状腱膜中点软组织异常改变局部 结节、包块、压痛、皮疹等改变。 5.水水针针刀刀微微创创三三针针法法 通常应用水针注射、水针刀分离术或留植药磁线,该区采用“十字”留线 法,平刺进针,水针刀分离层次在帽状腱膜层。 二二、交交感感病病对对应应诊诊疗疗区区 1.定定位位 位于颈前三角区的筋膜区内。上至喉结节水平线,下至胸锁关节中点,外至胸锁乳突肌 前缘,构成的倒置三角区。 2.局局部部解解剖剖 该区与后颈部交感病诊疗区相对应,该区深层主要分布有颈交感神经节的中节及下 节,即星状神经节。 颈前三角区的三个角,上部两点为咽喉治疗点,位于甲状软骨上缘,气管与食管间隙左右各一。 可用针刀注射、分离,能解除喉返神经及舌咽神经的压迫,治疗急慢性咽炎、喉炎。三角区下角治疗 点为气管胸骨间隙,传统经穴为天突穴 3.主主要要症症状状 神经官能症、顽固性失眠、慢性咽炎、癫痫、歇斯底里综合征及全身各系统神经功 能性疾病。 4.触触诊诊及及相相关关征征象象 采用双指八字触诊法,当该区出现病变时,可触及喉结节肿大,淋巴结肿大 、软组织异常改变,局部结节、包块,或甲状腺肿大,压痛;部分可观察到红丘斑、色素沉着等改变 。 5.水水针针刀刀微微创创三三针针法法 通常应用水针注射或水针刀分离术,该区为颈前三角区,一般不在此区留 植药磁线。针刀不宜向内下方进针,防止伤及气管及主动脉弓。 三三、肺肺病病对对应应诊诊疗疗区区 1.定定位位 位于胸前筋膜区中上段,上至胸锁关节中点水平线旁6cm,下至两乳头内缘所构成的 正方区。 2.局局部部解解剖剖 该区深在解剖组织对应肺门处,其后方与背部的肺部诊疗区相对应。 3.主主要要症症状状 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迁延性肺结核、轻度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 4.触触诊诊及及相相关关征征象象 采用三指动静触诊法,肺部发生疾病时,可触及胸前筋膜增厚,胸小肌或胸 大肌肌腱弹拨痛,部分肋软骨处局部隆起,或软组织异常改变,局部结节、包块、压痛;部分可观察 到红丘斑、色素沉着等改变。 5.水水针针刀刀微微创创三三针针法法 通常应用水针注射、水针刀分离或留植药磁线在该区主要用于治疗 该区应用水针刀扇形分离法,然后采用 “十”字留线法或单行留线法。 四四、心心病病对对应应诊诊疗疗区区 1.定定位位 于胸前筋膜区中下段,两乳头内纵线至剑突根部水平线,以左侧为治疗区。 2.局局部部解解剖剖 该区与背部的心脏疾病诊疗区相对应,深在结构为心尖部。 3.主主要要症症状状 功能性心脏病,心律不齐,类冠心病等心脏系统疾病。 4.触触诊诊及及相相关关征征象象 采用三指动静触诊法,心脏发生疾病时,可触及胸前筋膜区中下段增厚,胸 小肌或胸大肌肌腱弹拨痛,部分肋软骨处局部隆起,软组织异常改变,局部结节、包块、压痛、剑突 根部触及痛;部分可观察到红丘斑、色素沉着等改变。 5.水水针针刀刀微微创创三三针针法法 通常应用水针注射、水针刀分离或留植药磁线在该区主要用扇形分离法, 然后采用“十”字留线法或单行留线法。 五五、肝肝胆胆病病对对应应诊诊疗疗区区 1.定定位位 位于右胸肋筋膜区,由剑突根部至右肋弓下缘尖端,至剑突根上下6cm 斜形带状区。 2.局局部部解解剖剖 右肋弓中点为治疗点即墨菲氏点。该区与背部肝胆病诊疗区相对应,其深在结构为 肝脏及胆囊。 3.主主要要症症状状 在该区主要治疗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等肝胆系统疾病。 4.触触诊诊及及相相关关征征象象 采用单指呼吸触诊法,肝胆病变时,可触及右胸肋筋膜区增厚,右肋弓中点 疼痛明显,软组织异常改变,局部结节、包块;部分可观察到红丘斑、色素沉着等改变。 5.水水针针刀刀微微创创三三针针法法 通常应用水针注射、水针刀分离或留植药磁线,该区应用水针刀扇形分离 法,然后采用 “十”字留线法或单行留线法。 六六、胃胃病病对对应应诊诊疗疗区区 1.定定位位 位于腹前筋膜区上段,由剑突根部与肚脐连线间,外至腹直肌外缘,6cm 左右区域。 2.局局部部解解剖剖 该区与背部胃病诊疗区相对应,其深在结构为食管、贲门部及胃的中上部。 3.主主要要症症状状 治疗食道炎、贲门炎、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中下段主要用于治疗胃下垂等多 种胃部疾病。 4.触触诊诊及及相相关关征征象象 采用三指呼吸触诊法,胃部出现病变时,可触及腹前筋膜区中上段增厚,腹 直肌起点及腱划触及痛或软组织异常改变,局部结节、包块、压痛;部分可观察到红丘斑、色素沉着 等改变。 5.水水针针刀刀微微创创三三针针法法 通常应用水针注射、水针刀分离或留植药磁线,采用扇形分离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