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苏辙的学术追求及其启示_第1页
苏轼, 苏辙的学术追求及其启示_第2页
苏轼, 苏辙的学术追求及其启示_第3页
苏轼, 苏辙的学术追求及其启示_第4页
苏轼, 苏辙的学术追求及其启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轼、苏辙的学术追求及其启示 喻世华 1 (江苏科技大学 学报编辑部 江苏 镇江 212003) 摘要:在苏轼、苏辙心中,经世济用、建功立业、致君尧舜是首选,学术著述为第二,文 学艺术为第三。当建功立业遭受挫折时,苏轼、苏辙把主要精力投到学术著述上。对苏轼 来说, “平生功业”在黄州、惠州、儋州;对苏辙来说, “平生功业”则在筠州、循州、雷 州以及许昌。苏轼、苏辙学术追求显示的责任意识、精益求精态度、直言批评的独立学术 风范,对今天的学人无疑具有极大启示意义。 关键词:苏轼与苏辙;学术追求;启示 中图分类号:I207.62 文献标识码:A 苏轼、苏辙以文学名家,人们大多关注他们在诗、词、文、书法、绘画方面的成就, 但究其实,在苏轼、苏辙兄弟心中,文学艺术只是小道,或者说只是他们的业余兴趣爱好, 首选是经世济用、建功立业、致君尧舜,其次是学术著述,再次为文学艺术。但学界对苏 轼、苏辙学术追求的探讨,相较于对其文学艺术、从政经历的探讨显得薄弱。在“中国知 网”主题栏输入“苏轼 学术” ,与苏轼学术真正有关的论文也就 3 篇 2;在主题栏输入 “苏辙 学术” ,与苏辙学术有关的论文也只有 3 篇,且都集中在对诗集传的探讨上 3。 1.基金项目:中国基础科学资助与奖励制度创新研究(编号: 33091103 ) 作者简介:喻世华(1959) ,男,重庆开县人,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员,江苏科技大学副教授、副编审, 主要从事苏轼研究及编辑业务研究。 2研究苏轼学术问题的 3 篇论文为粟品孝的理学与非理学之间:朱熹对苏轼学术的批评和吸取 (社会 科学研究2000 年第 1 期) 、常卫红的东坡易传文学特色与文学思想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 2010 年硕士论文) 、刘威东坡书传研究 (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年硕士论文)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 ,截 止日期为 2012-01-05。 3研究苏辙学术问题的 3 篇论文为李冬梅的苏辙诗集传的成书及版本考 (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2 年第 4 期) 、李冬梅的苏辙诗集传新探 (四川大学 2003 年硕士论文) 、向熹苏辙和他的 诗集传 (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 年第 5 期)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 ,截止日期为 2012-01- 05。 因此有必要对苏轼、苏辙的学术著述和追求展开深入探讨。 一、 苏轼、苏辙的学术追求 苏轼、苏辙心目中的学术与今天人们对学术的界定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其区别是,苏 轼、苏辙对学术的界定比今天人们对学术著述的界定要严格得多,在他们心中,能够称为 学术著述的只有对经、史、子集的阐释,具体说,在他们兄弟的著述中,只有易传 书 传 论语说 诗集传 春秋集解 古史 老子解七部书可以称为学术著作,其余的 策论、政论、史论等并不在学术之列,而今天人们对学术著述的界定其实是包括后者的。 就联系说,苏轼、苏辙对学术著述的界定,与今天人们对学术著述的界定又大致是一致的, 对经、史、子集的阐释现在也还是学术研究的一部分。 苏轼、苏辙对于学术的追求贯穿了他们一生。最早可以追溯到他们的青少年时期,这 一点苏辙表现得特别明显。皇祐五年(1053) ,苏辙 15 岁, “辙少读易与春秋 ,好 道。 ” 【1】121至和元年(1054) ,苏辙 16 岁, “辙作夏论 、 商论 周论 。 ” 栾城遗言 :“公年十六,为夏、商、周论,今见于古史。 ” 【1】121虽然如此,但诗集传 春秋集 解 古史 老子解四部学术著作直至政和二年(1112)苏辙去世前才最后完全定稿。从 十五六岁开始著述,到 74 岁才完成,可以这样说,苏辙一生倾注心血最多的就是其学术 著作。当然,苏轼、苏辙在处理建功立业、学术著述、文学创作三者关系时是有轻重缓急 之分的。能够经世济时、建功立业时,他们的主要精力放在致君尧舜上;而当建功立业遭 受挫折时,苏轼、苏辙才把主要精力投入学术著述上。如果学术著述是功业的话,那么苏 轼的“平生功业”在黄州、惠州、儋州,苏辙的“平生功业”则在筠州、雷州、循州以及 许昌。 (一)苏轼的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人们都比较熟悉苏轼自题金山画像的两句话:“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 州。 ” 【2】2641人们包括笔者对此曾做过多方面解读,但大多从政治、文学方面进行解读, 其实多少有些隔靴搔痒,没有抓住实质和要害【3】。不联系苏轼、苏辙的学术追求,就无法 真正理解苏轼自题金山画像的真正涵义,而从学术角度分析,对此就一目了然了。苏 轼之所以说他的功业在黄州、惠州、儋州,是因为他最为看重的三部学术著作易传 书 传 论语说都是在黄州、惠州、儋州完成的。 在黄州,苏轼基本完成了苏氏易传 东坡书传 论语说的基本框架。为了完成 易传 ,他向好友陈季常求助并预告其成书时间:“欲借易家文字。 ” 4 1566 “易 义须更半年功夫练之,乃可出。想秋末相见,必得拜呈也。 ” 41567向滕达道、王定国等朋 友通报著述计划和进展情况。苏轼与滕达道六十八首之二十一通报了著述计划:“某 闲废无所用心,专治经书,一二年间,欲了却论语 、 书 、 易 。舍弟亦了却春秋 、 诗 。 ”41482与王定国书四十一首之十一则告知著述结果:“某自谪居以来,可了得 易传九卷、 论语说五卷。今又下手作书传 。迂拙之学,聊以遣日,且以为子孙 藏耳。子由亦了却诗传 ,又成春秋集传 。 ”4 1519-1520当书稿完成,他郑重地向前辈 文彦博献上自己的著述:“到黄州,无所用心,辄复覃思于易 、 论语 ,端居深念,若 有所得,遂因先子之学,作易传九卷。又自以意作论语说五卷。 ” 4 1380 在惠州、儋州,苏轼对于苏氏易传 东坡书传 论语说进行了认真修订并最终 定稿。在惠州,苏轼为朱振借阅书籍于己表达由衷的感激:“前日蒙示所藏诸书,使末学 稍窥家传之秘,幸甚!幸甚!恕先所训,尤为近古。某方治此书,得之颇有所开益。拜赐 之重,如获珠贝。又重烦令子运笔,益用愧感。老拙不揆,辄立训传,尚未毕工,异日当以奉 呈也。 ” 41757儋州书籍缺乏,苏过借书对苏轼在艰难情况下的著述有真实记录:“海 南寡书籍,蠹简仅编缀。 诗亡不见雅 , 易脱空余系 ,借书如假田,主以岁月 计。 ” 5尽管条件艰苦,但从题所作书易传论语说看,苏轼在缺少书籍情况下还是在 海南完成了三部经书的最终修订:“吾作易 、 书传 、 论语说 ,亦粗备矣。呜呼!又 何以多为。 ”42073 苏轼对于完成的三部经学著作非常珍惜。北归途中,过合浦遇险,苏轼最为担心的不 是自己的生命,而是三部经书:“予自海康适合浦,遭连日大雨,桥梁尽坏,水无津 涯所撰易 、 书 、 论语皆以自随,世未有别本。抚之而叹曰:天未丧斯文, 吾辈必济!己而果然。 ” 4 2277在与郑靖老、李端叔、苏伯固等友人通信中亦多次提及三 部经书:“志林竟未成,但草得书传十三卷,甚赖公两借书籍检阅也。 ” 4 1675 “所喜者,海南了得易 、 书 、 论语传数十卷,似有益于骨朽后人耳目也。 ” 4 1540“某凡百如昨,但抚视易 、 书 、 论语三书,即觉此生不虚过。如来书所谕, 其他何足道。 ” 41741“论语说 ,得暇当录呈。 ” 41742 综上所述,苏轼自题金山画像称平生功业在黄州、惠州、儋州,从学术角度分析, 从苏轼自身的价值体认看,的确不是虚言。 (二)苏辙的功业筠州、雷州、循州、许昌 如果说苏轼的功业在黄州、惠州、儋州的学术著述,那么苏辙的功业则在筠州、循州、 雷州及在许昌漫长岁月的学术著述活动中。 苏辙所有学术著作诗集传 春秋集解 古史 老子解的基本框架都是在筠州 完成的。两谪筠州是苏辙政治生命的转折点,苏辙一谪筠州为元丰三年(1080)七月到元 丰七年(1084)十一月,再谪筠州为绍圣元年(1094 年)九月到绍圣四年(1094 年)闰 二月,在筠州度过了长达 6 年 10 个月的时光。 苏辙一谪筠州的著述活动,苏辙自己的叙述有些含混和矛盾。 颖滨遗老传上载: “居二年,子瞻以诗得罪,辙从坐,谪监筠州盐酒税,五年不得调。平生好读诗 、 春 秋 ,病先儒多失其旨,欲更为之传。老子书与佛法大类,而世不知,亦欲为之注。司马迁 作史记 ,记五帝三代,不务推本诗 、 书 、 春秋 ,而以世俗杂说乱之,记战国事 多断缺不完,欲更为古史 。功未及究,移知歙绩溪。 ” 6 401按照这一说法, 诗集传 春秋集解 古史 老子解的著述只是计划,初稿没有完成。但在古史卷末书 后苏辙又有不同说法:“予少好读诗 、 春秋 ,皆为之集传元丰中,以罪谪高安, 五年不得调。职虽贱且冗,而予僚许以闲暇,乃以其间终缉二传(诗集传 、 春秋集解 ) ,刊正古史 。 ”7 443按照这一说法, 诗集传 春秋集解在一谪筠州已大致成书。 书后关于古史的著述情况有更明确的说明:“元丰中,以罪谪高安刊正古 史 ,得七本纪、十世家、七列传,功未及究也九年(笔者按,元祐九年,即绍圣元年) 三月.借书于州学,不足者,求之诸生,以续古书之缺。明年三月而成。凡六十卷。盖 予十年所欲成就者,俯仰而得。 ” 7443从苏辙的叙述可以看出, 古史在一谪筠州并没有 完全“刊正” ,只完成了“七本纪、十世家、七列传”部分, “古史欲成身愈困,客来 未免答讥嘲” 8330可以佐证在一谪筠州期间并没有完成该书的写作;古史完全成书是 在再谪筠州期间。苏辙另外一部学术著作老子解也是在一谪筠州时著述的, 跋老子解 :“予年四十有二,谪居筠是时,予方解老子。 ”6104而在题老子道德经后从侧面 说明再谪筠州期间老子解与诗传 、 春秋传 、 古史三书已经完成:“予昔南迁 海康,与子瞻兄邂逅于藤州,相从十余日,语及平生旧学,子瞻谓予:子所作诗传 、 春秋传 、 古史三书,皆古人所未至,惟解老子差若不及。 ” 9483 综上所述,一谪筠州期间, 诗集传 春秋集解大致完成了初稿, 古史完成了 部分, 老子解也已经着手写作。在再谪筠州期间,这四部书大致成书。 在贬谪雷州、循州以及许昌的漫长闲居岁月中,苏辙又对四部书进行了认真修改, 颖滨遗老传下载:“凡居筠、雷、循七年,居许六年。杜门复理旧学,于是诗 、 春秋传 、 老子解 、 古史四书皆成。 ” 6 425而在春秋集解的引言中对其修订情 况有更明确的说明:“予始自熙宁谪居高安,览诸家之说而裁之以义,为集解十二卷, 及今十数年矣。每有暇辄取观焉,得前说之非,随亦改之。绍圣之初,迁于南方,至元符 元年,凡三易地。最后卜居龙川之白云桥,杜门无事,凡所改定,亦复非一。览之洒然而 笑,盖自谓无憾矣。 ” 10 101苏辙四部学术著述经过反复修改,其最后完全定稿在去世前的 政和二年(1112) 。从皇祐五年(1053)开始著述、准备,到政和二年(1112)最后成书, 苏辙写作四部学术著作用了将近 60 年时间,可谓呕心沥血。 苏辙对于完成这四部学术著作充满自得之情, 历代论一并引:“予既壮而仕。 仕宦之余,未尝废书,为诗 、 春秋集传,因古之遗文,而得圣贤处身临事之微意, 喟然太息,知先儒昔有所未悟也。 ” 6140颖滨遗老传下:“尝抚卷而叹,自谓得圣贤 之遗意。缮书而藏之,顾谓诸子:今世已矣,后有达者,必有取焉耳。 ” 6 425 这种自 得之情甚至溢于诗歌, 岁莫二首: “眼看世事知难了,手注遗编近一新。点检平生无 几恨,浊醪初熟正逢春。文章习气消未尽,般若初心老渐明。粗有春秋传旧学,终凭止观 定无生。 ” 8486春深三首:“ 前年仅了春秋传 ,后有仁人知我心。 ” 8490 二、 苏轼、苏辙的学术追求对当代学人的启示 苏轼、苏辙毕其一生精力,著述、修改他们心目中的学术著述,最后成就了他们心目 中的功业。苏轼、苏辙的学术著述活动显示了高度的责任意识,表现了令人敬佩的学术精 神和学术品德,那就是认真负责的精益求精态度,直言批评的独立学术风范。这些对今天 的学人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第一是高度的责任意识。这种高度的责任意识,既是对父亲嘱托的负责,更是对历史、 社会、自己负责,是生命体验、价值追求、理想信念的融合,没有多少功利追求。首先是 对父亲的嘱托负责。苏洵对经、史、子学都有相当深的造诣,至和二年(1055) , “洵作 六经论 ” 【1】155, “洵作太玄论 ”【1】158, “洵作洪范论 ”【1】159, “洵作史论 ” 【1】161。嘉祐五年(1060) , “苏洵自本岁,复读易 ,作易.传 。 ”【1】316治平三年 (1066) , “洵临终嘱轼完成易传” 【1】484。苏轼、苏辙从事经、史、子学著述,带有完成父 亲嘱托使命的责任感。其次是对历史、社会负责。学术应该有益于世,苏轼、苏辙学术著 述具有强烈现实针对性,是对历史、社会负责。从当时政治形势分析,苏氏兄弟进入仕途 之时,正是王安石经学盛行之时。苏氏兄弟重新阐释儒家经典当与不满王安石解经有关: “近岁王介甫以宰相解经,行之于世,至春秋漫不能通,则诋以为断烂朝报,使天下 士不得复学。 ” 后来则与反对程氏理学有关:“孔子之遗言而凌灭至此,非独介甫之妄。 亦诸儒讲解不明之过也。 ” 6 101更为重要的是与苏轼、苏辙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有关: 王安石经学和程氏理学都追求思想统一,而实现思想统一的后果无疑会窒息学术的生机和 活力,苏轼、苏辙用自己的学术著述力图打破这种思想统一。这是苏轼、苏辙特别看重其 学术著述的重要原因,也是苏轼、苏辙学术著作价值所在。第三对自己负责。苏轼、苏辙 的学术著述,都是在政治低潮的贬谪期间完成的。当致君尧舜的理想碰到现实的铁板后, 苏轼、苏辙将建功立业的追求转化为学术追求,这既与先贤司马迁“发愤著书”一脉相承, 更是生命的升华。学术著述使苏轼、苏辙在暗淡的贬谪岁月中,一方面保持内心的宁静, 另一方面给了他们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理念的动力。 历代论一并引:“予少而力学, 先君,予师也。亡兄子瞻,予师友也。父兄之学,皆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以为士 生于世,治气养心,无恶于身,推是以施之人,不为苟生也。不幸不用,犹当以其所知, 著之翰墨,使人有闻焉。 ”6140 第二是认真负责的精益求精态度。学术应该精益求精,苏轼、苏辙对于学术著述认真 负责的精益求精态度,对今天的人们具有特别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七部学术著作,苏轼、 苏辙有相当漫长的准备、写作、修改、完善过程。一方面,他们受到苏洵的影响,另一方 面,苏轼、苏辙为著述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苏辙早在十五六岁就已经有所准备,嘉祐元 年(1056) , “在京师,轼、辙潜心稽考公羊 谷梁 左氏三传。 ” 【1】217嘉祐三年 (1058) “是岁,辙始作诗传 。 ” 栾城遗言:“公(苏辙)解诗时年未二十,初 出鱼藻 、 兔罝等说。曾祖编札,以为先儒所未喻。 ” “(苏辙)年二十作诗传 。 ” 【1】2471嘉祐八年(1063)苏辙“自称研读老子 、 庄子 。 ”【1】392苏轼、苏辙在贬谪期 间完成初稿后还进行多次修改,其认真负责态度已如上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关于老子 解的著述, 老子解成书于苏辙两谪筠州期间,苏轼提出“惟解老子差若不及”的 批评后,苏辙在贬谪岭南进行了修改,后来得知苏轼生前对修改文本评价很高,苏辙仍不 以此为满足,居颖期间进行了再修改:“然予自居颖川,十年之间,于此书复多所删改。 以为圣人之言,非一读所能了。故每有所得,不敢以前说为定。今日以益老,自以为足矣, 然欲质之子瞻而不可得。 ” 【9】484这对于喧嚣、浮躁的当代学术界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 义。 第三是直言批评的独立学术风范。学术应该有独立的见解,苏轼、苏辙兄弟虽然感情 深厚,但在学术上相互直言批评,秉持独立见解。以苏辙老子解 、苏轼论语说的情 况最为典型。 老子解开始于一谪筠州期间,但苏辙写成的老子解并没有得到苏轼认 可,针对“惟解老子差若不及”的批评,苏辙在贬居海康期间对老子解重新予以 修订:“予至海康,闲居无事,凡所为书多所更定,乃再录老子书以寄子瞻。自是蒙 恩归北,子瞻至毗陵,得疾不起。逮今十余年,竞不知此书于子瞻为可否也。 ” 9483 这次 修订其实得到苏轼的充分认可,苏轼在跋子由老子解后曰:“昨日子由寄老子新解 , 读之不尽卷,废卷而叹。使战国时有此书,则无商鞅、韩非;使汉初有此书,则孔、老为 一;晋、宋间有此书,则佛、老不为二:不意老年见此奇特。 ” 42072苏轼引以为自豪的 论语说 ,是在苏辙撰述基础上完成的,苏辙对此并不完全满意,又做论语拾遗以补 1苏籀栾城遗言 ,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正。 “予少年为论语略解 。子瞻谪居黄州,为论语说 ,尽取以往,今见于书者十二三 也。大观丁亥,闲居颖川,为孙籀、简、筠讲论语 。子瞻之说,意有所未安,时为籀等 言之恨不得质之子瞻也。 ”6203-204这种学术上的独立、坚守与争鸣,是苏轼、苏辙学 术追求留给我们更为深刻的启示。 三、 苏轼、苏辙的学术追求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苏轼、苏辙的学术追求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独特的学术地位。苏轼、苏辙继承了苏洵 解经的传统人情说,就像有的学者所指出的, “三苏皆以人情说解释六经 。 ”1118 这是苏轼、苏辙解释易传 书传 论语说 诗集传 春秋集解的最大特点。 易传 又称苏氏易传 ,虽然由苏轼完成,实际上是三苏世界观的集中表现, 四库全书总目 对其学术特点有精辟的分析:“推阐理势,言简易明,往往足以达难显之情,而深得曲譬 之旨。盖大体近于王弼,而弼之说惟畅玄风,轼之说多切人事。其文辞博辩,足资启发。 ” 就易学流派上说接近王弼的偏重义理分析“推阐理势” ,但其特色也是明显的:内容 方面说, “多切人事”是最主要的特点,区别于王弼的“玄风” ;就形式方面说,作为文学 大家, “言简易明” “文辞博辩” ,故而能够“达难显之情,而深得曲譬之旨” 。这种“多切 人事”的特点在另外几部经书的阐释中也有明显的体现。苏轼中庸论曰:“圣人之道, 自本而观之,则皆出于人情。 ”苏辙诗论曰:“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 不废” 、 “诗者 ,天下之人,匹夫匹妇,羁臣贱隶,悲忧愉佚之所为作也。 ” 春秋论 曰:“若夫春秋 ,二百四十年之间,天下之是非,杂然而出乎其心,见恶而怒,见喜而 喜,则夫是非之际,则又可以求诸其言之喜怒之间也。 ”苏氏经学“多切人事” 、以人情说 判断是非,有别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王安石经学以及后来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具有鲜 明的特点和特殊的意义。 三教合一是宋代学术的发展趋势,苏辙主张儒释道合一,反对以周孔之言定佛老之非, “平心而观”老子, 老子解无疑是其代表作。而对于历史的熟悉和重视更是三苏的特点, 丰富的历史知识使三苏从浩如烟海的史书中提出一些他人不易发见的新鲜见解,苏辙的 古史同样可视为代表。苏轼、苏辙对于子、史的阐释,同样具有鲜明的特点。 由于苏轼、苏辙在文学方面的巨大成就,人们往往关注他们在诗词书画方面的贡献, 而对其在经、史、子方面的成就往往有意或者无意忽视,没有产生它应该产生的影响,这 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综上所述,对于苏轼、苏辙的学术著作人们可能见仁见智有不同看法,但他们学术追 求显示的责任意识、精益求精态度、直言批评的独立学术风范,给今天的学人留下了榜样 和深深的启迪。 参考文献: 1孔凡礼.三苏年谱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 2王文诰,冯应榴辑.苏轼诗集M. 北京:中华书局, 1984. 3喻世华. 自嘲与自豪从自题金山画像看苏轼的 “功业”J. 常州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 2010(3):114-118. 4孔凡礼校.苏轼文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5 苏过著,舒大刚等校注.斜川集校注(卷 2)M.成都:巴蜀书社,1996:82. 6曾枣庄,舒大刚.三苏全书(第 18 册)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7曾枣庄,舒大刚.三苏全书(第 4 册)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8曾枣庄,舒大刚.三苏全书(第 16 册)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9 曾枣庄,舒大刚.三苏全书(第 5 册)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10 曾枣庄,舒大刚.三苏全书(第 3 册)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11 曾枣庄,舒大刚.三苏全书(第 1 册)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Su Shi, Su Che Academic Pursuit and Its Enlightenment YUYU ShihuaShihua (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Jiangsu 212003, China) Abstract: in Su Shi, Su Che heart, the world economy, build up establishment, to Monarch Yao and Shun are preferred, academic works of literature and art in second, third. When build up establishment suffer setbacks, Su Shi, Su Che to focus investment in academic writing. For Su Shi, “ life achievement “ in Huangzhou, Huizhou, Danzhou; on Suzhe, “ life achievement “ in Jun, on state, Leizhou and Xuchang. Su Shi, Su Che academic pursuit display responsible spirit, a serious and responsible attitude to refine on, outspoken critic of independent academic style, for todays scholars is undoubtedly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Su Shi, Su Zhe academic pursuit; enlightenment; 论文经过学术不端系统检测为 0% 作者介绍: 喻世华(1959-),男,重庆开县人,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员,百度百科学术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文科学报学会理事,江苏科技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